义务教育教科书 科学 三年级下册 第5课 网上学习:土壤的颜色 教学设计
- 格式:pdf
- 大小:225.72 KB
- 文档页数:4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土壤教学目标:1. 通过观察土壤,使学生获得有关土壤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知道土壤是地表层的重要物质,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重要的影响。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学会使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和观察工具,会收集、整理信息。
3. 激发学生探究土壤的热情,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科学、乐于探究科学奥秘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测量、记录、分析等活动,了解土壤的重要作用和不同类型。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使用工具进行观察、测量和记录。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小铲子、塑料袋、水杯、实验记录本;搜集有关土壤的信息(种类、作用等)。
教师准备:各种不同类型的土壤样品、“狗头金”标本、“神奇”的土壤画(实物展示)课件。
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揭示研究主题1. 猜谜语2. 揭示研究主题——土壤。
说说你是怎么找到这些信息的?二、提出活动主题:观察土壤1. 观察土壤的颜色、颗粒大小等特征。
2. 交流观察结果。
三、探究土壤的作用1. 搜集有关土壤作用的资料。
2. 交流搜集的资料。
3. 总结:土壤对人类生活有何作用?四、探究土壤的种类及其形成原因1. 了解不同类型的土壤(课件展示)并说说它们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了解“狗头金”标本形成的原因。
2. 说说我们这里有哪些土壤类型?请学生根据搜集的信息进行解说。
3. 本地区的土壤有什么特点?它是怎样形成的?应该怎样保护?引导学生对家乡的土壤进行调查,对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出自己的建议。
我们这里属黄土高坡一类,针对这种土壤谈如何改良。
(有机肥、深挖窑等措施)学习小知识:如何区别壤土、黏土、沙土。
)(课外扩展内容)五、引导课延伸课下探究:探究“神奇”的土壤画(制作过程及原理)说说它们形成的原因,并请学生根据制作过程和原理进行解说。
说说我们怎样做才能让这些“神奇”的土壤画保持时间长一点。
(经常浇水、盖保护膜)六、总结评价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状况。
粤教粤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时教学设计课题网上学习:土壤的颜色单元一学科科学年级三学习目标科学知识:1.通过网络课堂的学习活动,了解不同地区的土壤颜色。
2.拍摄自己家乡土壤标本的照片,会把照片传到小学科学网络,与大家交流分享。
3.知道土壤颜色的不同与其组成成分的差异以及各成分含量的不同相关。
科学探究:1.会运用网络搜集土壤的颜色,并进行整理归纳。
2.能在老师或家长的陪同下,动手采集本地区的土壤。
3.能通过对比分析,归纳的方法发现我国不同地区的土壤颜色的不同和成分含量不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到与其他同学合作学习的快乐;2.通过探讨知道我国不同地区不同颜色的土壤,树立因地制宜,保护土壤的环境保护意识。
重点 1.通过网络课堂的学习活动,了解不同地区的土壤颜色。
2..拍摄自己家乡土壤标本的照片,会把照片传到小学科学网络,与大家交流分享。
难点 1.登录小学科学网,上传土壤照片,和其他地区的同学交流。
2.知道土壤颜色的不同与其组成成分的差异以及各成分含量的不同相关。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提问:你去过北京的中山公园吗?追问:说一说,你印象最深刻的,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个景观?从学生印象深刻的社稷坛谈起:据说这些土壤是从各地搜集来的追问:我国各地土壤颜色真的不同吗?(承接)我们自己通过搜集资料来完成我国不同颜色土壤的探究七嘴八舌,有的去过,有的没有去过,去过的同学说出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景观。
以学生可以触及到的旅游景观入手,步步追问,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究欲讲授新课一.明确任务引导学生小组内成员商讨明确分工:(1)采集本地土壤的标本,采用拍照的形式。
(2)网络搜集我国各地不同地区的土壤标本。
温馨提示:一定主要随时记录。
二.搜集信息1.引导学生明确目的地,提出要求:(1)选定观察地点(田野里、公园里等)。
(2)注意:外出考察必须有老师或者家长的陪同,以防发生意外。
(3)鼓励学生自己说一说需要用到哪些物品,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及时给与补充。
网上学习:土壤的颜色一、教学目标1.通过网络课堂的学习活动,了解不同地区的土壤颜色。
2.知道土壤颜色的不同与其组成成分的差异以及各成分含量的不同相关。
3.会运用网络搜集土壤的颜色。
并进行整理归纳。
4.能在老师或家长的陪同下,动手采集本地区的土。
5.能通过对比分析,归纳的方法发现我国不同地区的土壤颜色的不同和成分含量不同。
6.通过探讨知道我国不同地区不同颜色的土壤,树立因地制宜,保护土壤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通过网络课堂的学习,知道不同地区的土壤颜色。
2.拍摄自己家乡土壤标本的照片,会把照片传到小学科学网络,与大家进行交流分享。
难点:1.登录小学科学网,上传土壤照片,和其他地区的同学交流。
2.知道土壤颜色的不同与其组成成分的差异。
三、教学用具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相关土壤的照片。
四、相关资源【知识解析】土壤呈现颜色不同的原因.pptx。
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展示】展示图片,聚焦问题。
【提问】有哪位同学去过北京的中山公园吗?【预设】去过或没去过。
【提问】那去过的同学,谁能回答一下,北京中山公园哪个景观让你印象深刻呢。
【预设】答案五花八门。
【展示】展示图片。
【讲述】老师印象最深的是中山公园的社稷坛,据说社稷坛的五色土是从全国各地收集而来的。
【过渡】我国各地的土壤颜色真的不一样吗?我们通过自己搜集的资料来完成我国不同颜色土壤的探究。
【新知讲解】明确任务【引导】请同学们组内讨论成员分工。
商讨后说一说分工。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小组内成员分工。
【提问】请大家说一说你们各组内是如何分工的。
【预设】组内1、2号同学负责采集本地的土壤照片标本,组内3、4号同学负责网络搜集资料。
【提示】同学们一定要注意要随时记录。
搜集信息【讲述】在收集信息的时候,有几点是需要同学们注意的。
a.选定观察地点(可以去田野里、公园里或者山上)。
b.外出考察的时候,必须要有家长或老师的陪同。
【提问】我们去野外考察的时候,都需要携带哪些工具呢?【总结】外出考察时我们要携带相机或手机以方便及时拍照,还要带笔记本和笔等方便我们随时记录信息。
三年级科学土壤的讲解教案教案标题:探索土壤的奥秘教学目标:1. 了解土壤的定义和组成。
2. 掌握土壤的作用和重要性。
3. 能够描述土壤的不同类型和特征。
4. 培养学生对土壤保护的意识。
教学准备:1. 教学素材:图片、PPT、实验材料等。
2. 教学工具:黑板、彩色粉笔、投影仪等。
3. 实验材料:不同类型的土壤样本、放大镜、显微镜等。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平时在哪里看到过土壤?土壤有什么作用?2. 引导学生讨论土壤的定义和组成,帮助他们了解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生物组成的。
知识讲解:1. 通过PPT或黑板,向学生介绍土壤的作用和重要性,如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保存水分、净化空气等。
2. 介绍不同类型的土壤,如沙土、粘土和壤土,并描述它们的特征和用途。
实验探究:1. 将不同类型的土壤样本放在放大镜下观察,并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它们的颜色、质地、颗粒大小等特征。
2. 让学生对比不同类型的土壤样本,探究它们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讨论与总结:1. 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对比不同类型的土壤,并总结它们的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植物?3.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土壤?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观察周围的土壤,记录并描述它们的特征。
2. 邀请农民或土壤专家来学校分享土壤的相关知识和经验。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的表现和参与程度。
2. 布置小组或个人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土壤的作用和重要性的短文。
教学延伸:1. 结合其他科目,如语文、美术等,让学生通过绘画、写作等方式表达对土壤的理解和认识。
2.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农田或植物园,让他们亲身感受土壤的重要性和作用。
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参与,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和活动。
2. 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理解能力,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确保教学效果。
《网上学习_土壤的颜色》导学案《网上进修:土壤的颜色》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土壤的颜色是由什么决定的;2. 掌握土壤颜色与土壤质地、气候、植被等因素之间的干系;3. 能够通过观察土壤颜色来初步判断土壤的性质和适宜种植的作物。
导学内容:一、土壤颜色的形成原因土壤颜色的形成主要受到土壤中含有的氧化铁、有机质和水分等因素的影响。
氧化铁是土壤颜色的主要因素,土壤中的氧化铁含量越高,土壤颜色就越红。
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颜色多为深褐色或黑色,而水分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土壤的颜色。
二、土壤颜色与土壤性质的干系1. 土壤颜色与土壤质地:一般来说,颜色较深的土壤多为粘土质地,颜色较浅的土壤多为砂质质地。
2. 土壤颜色与气候:气候对土壤颜色也有一定的影响,比如干旱地区的土壤颜色多为浅黄色或浅灰色,而湿润地区的土壤颜色多为深褐色或黑色。
3. 土壤颜色与植被:植被的种类和密度也会对土壤颜色产生影响,比如森林覆盖的地区土壤颜色多为深褐色,而草原地区土壤颜色多为浅黄色。
三、通过土壤颜色初步判断土壤性质1. 红色土壤:含有较高的氧化铁,多为粘土质地,适合种植作物如小麦、玉米等;2. 黄色土壤:含有较少的氧化铁,多为砂质质地,适合种植作物如水稻、甘蔗等;3. 黑色土壤: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属于肥沃的土壤,适合种植各种作物。
导学活动:1. 观察周围的土壤颜色,并尝试用手感受土壤的质地;2. 分组讨论土壤颜色与土壤性质的干系,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3. 到田间地头实地观察不同颜色的土壤,并尝试用简单的工具进行土壤质地的初步测试;4. 根据观察和讨论的结果,尝试给出土壤颜色与适宜种植作物之间的对应干系。
导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们不仅了解了土壤颜色的形成原因和与土壤性质之间的干系,还学会了通过观察土壤颜色来初步判断土壤的性质和适宜种植的作物。
在实地观察和分析的过程中,学生们培养了观察力和分析能力,提高了对土壤的认识和理解,为今后的进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网上学习_土壤的颜色》导学案
《网上进修:土壤的颜色》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
本导学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土壤的颜色对土壤性质和植物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他们对土壤的认识和理解。
二、导学内容
1. 土壤的颜色是由什么决定的?
2. 不同颜色的土壤对植物发展有何影响?
3. 如何通过土壤的颜色来判断土壤的质地和肥力?
三、导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颜色的土壤,引导学生思考土壤的颜色可能与什么有关。
2. 进修:讲解土壤的颜色是由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和氧化铁等矿物质的含量决定的,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土壤性质。
3.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不同颜色的土壤样本,并记录下观察结果和感想。
4. 思考:让学生分组讨论不同颜色的土壤对植物发展的影响,并总结出结论。
5.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土壤颜色与土壤性质的干系,提出如何通过土壤颜色来判断土壤的质地和肥力的方法。
四、导学延伸
1. 学生可利用手机或相机拍摄周围不同颜色的土壤,进行分析和比较。
2. 学生可自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不同颜色土壤的特点和适用植物。
五、导学评判
通过导学案的进修,学生能够了解土壤的颜色对土壤性质和植物发展的影响,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了对土壤的认识和理解。
三年级科学了解土壤教学设计三年级科学了解土壤教学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科学了解土壤教学设计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三年级科学了解土壤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运用自己的感官观察土壤。
2、能够了解土壤的成分。
3、能利用观察、触摸、握团等方法比较沙与黏土的差异。
4、能通过实验比较三种土壤的渗水性。
知识与技能:1、知道沙土、黏土和壤土是土壤的三种类型。
2、了解土壤中沙、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
3、知道不同种类的土壤透水性能不同。
4、知道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5、能够用感官和不同的方法鉴别土壤中沙、黏土成分的多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形成探究意识,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
2、具有探索土壤的热情,具有关心家乡的意识。
二、教学准备土壤、杯子、水、搅拌棒、纸巾。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讲述:前面我们学习了周围的土壤,那么土壤里有什么呢?2、生回答。
3、师讲: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土壤。
(二)新授1、观察土壤(1)学生户外活动、教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土壤是什么颜色的?有几种土壤?(2)分组实验:拿出准备好的沙土、黏土、壤土三种土样。
2、自主研究(1)摸:感觉土壤颗粒的大小,土壤的潮湿程度等。
看:观察土壤颗粒的大小,土壤的颜色深浅等。
捻:感觉土壤颗粒的硬度,土壤的粗糙程度等。
握和搓:通过水的作用,感觉土壤的黏性等。
(2)把土块放入水中,有什么变化,搅动后静置一段时间,水里有什么?(记录在记录本上)3、学生分小组回答,所研究的情况。
4、小结:人们将土壤分为三种:沙粒含量特别多的是沙土,黏粒含量特别多的是黏土,而沙粒、粉粒、黏粒三者比例差不多的是壤土。
5、探究透水性能:(1)观察:每一种土壤的颜色,听:摇动一下杯子,每一种土壤的声音听上去像什么?触摸:土壤摸上去感觉像什么?哪一种的感觉最硬或最光滑?握一握:哪种可握成团,哪种不能?闻:每一种土壤闻上去像什么?(2)分组实验(注意土壤多少、倒入的水量、倒入的速度)①把三种土壤放入三只相同的漏斗,用好纱布。
三年级下册第5课《网上学习:土壤的颜色》
教学设计
一、教科书分析
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土壤”单元的第5课,本课以网络学习的形式,鼓励学生观察和了解各地土壤的颜色,并在网络上与同学进行交流,从而初步了解各地的土壤颜色。
这样不仅可以拓展学生对土壤的认识,还可以通过了解我国各地的土壤颜色分布,从另一个角度认识我国地域辽阔。
培养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的感情。
本课的内容设计为4个环节:明确任务、搜集信息、分享交流、整理归纳。
本课的环节设计符合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不仅适合开展网络学习,也可以满足常规教学的需要。
二、学情分析
由于条件的限制,很多学生只见过家乡的土壤,没什么机会观察其他地区的土壤。
通过驱动情境,学生可以很自然会产生问题:“祖国各地的土壤是什么颜色?”“其他地区的土壤与自己家乡的土壤颜色相同吗?”
因此,我们可以利用网络的优势,在网上搜集各地土壤颜色的信息。
也可以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和观察的结果(土壤照片)上传到网络平台,与其他地区的同学进行跨地域的交流,从而更加全面地了解不同地区的土壤颜色。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三年级学生可能会使用手机、电脑等设备,但将这些设备当做学习工具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少经历的。
学生在拍摄合格的土壤标本照片、上传资料,以及利用网络搜集资料等方面,能力是不足的。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做一定的技术指导。
课后的观察活动也要和家长沟通,取得家长的支持和帮助。
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三、教学目标
1.学习用拍摄照片的方法做记录。
2.能把土壤的照片上传至网络,并通过网络与他人交流。
3.观察不同地区土壤的照片,发现土壤的颜色是多种多样的。
4.体会善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观察不同地区土壤的照片,发现土壤的颜色是多种多样的。
教学难点:利用网络搜集、分享资料。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可以上网的电脑或平板电脑。
学生准备:土壤标本(照片)。
六、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设置情境:主题人物在参观北京天安门西侧的社稷坛时,发现坛上铺有黄、青、红、白、黑的五色土。
问题:各地土壤的颜色真的不同吗?
交流:祖国各地的土壤分别是什么颜色的?
任务:如何了解各地土壤颜色的分布?
(二)活动探究
1.环节1:明确任务
任务:搜集并交流不同地区土壤颜色的信息,归纳信息并形成结论。
问题:如何搜集各地土壤颜色的信息?如何利用网络交流这些信息?
交流:学生讨论并交流。
网络具有强大的交互功能、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及方便的操作性等独特优势。
通过搜索引擎可以搜索到很多有关资料,在班级、学校学习群及其他主题学习交流网站,可以分享交流资源。
2.环节2:搜集信息
演示:展示使用正确关键词搜索有关土壤颜色的信息的方法;用手机、相机拍摄不同颜色的土壤的照片。
任务:(课前或课后)选定适当的观察地点。
到了选定的地点后,可以直接拍照记录,也可以取土作为标本,带回家或实验室后拍照。
介绍:使用手机或平板电脑拍照过程中,可以在土壤标本下垫上一张白纸以便衬托土壤颜色,要选择在光线充足的地方拍照。
这样可以取得较好的拍摄效果,以便更准确地记录土壤标本的特点。
拍摄土壤照片后,应经过挑选和整理后再上传。
另外,最好用“采集时间+采集地点+土壤标本”的形式对照片加以命名,以防遗忘土壤标本信息、混淆照片资料。
使用网络搜索某地区的土壤颜色资料时,可以使用关键字组合的方法进行搜索,例如“云南”+“空格”+“土壤颜色”。
上网学习时,要注意网络安全,使用正规网站,自觉过滤不健康或有害的信息。
活动:分组使用教师提供的土壤标本,练习记录的方法(使用文字描述或拍照等方法);分组使用网络搜集我国某一地区的土壤颜色信息。
3.环节3:分享交流
任务:发布搜集到的信息到网络讨论组等由教师建立的学习平台。
演示:学习上传资料到网络学习平台及交流的方法,如何登陆网络、如何上传照片以及怎样在网络上与其他同学交流等。
要求学生要注意网络社交礼仪。
活动:分组上传资料并进行简单互评、交流。
4.环节4:整理归纳
任务:用表格把各组(其他班级或地区)搜集到的资料按地区进行整理。
归纳各地土壤颜色的情况。
交流:分组交流各小组的发现。
讲述:补充介绍有关土壤颜色的知识。
资料:土壤颜色是土壤的形态特征之一,与土壤中的腐殖质含量、水分含量、暗色矿物(如氧化铁、氧化锰、黑云母等)含量、浅色矿物(如二氧化硅、氧化铝、碳酸钙等)含量等密切相关。
因此,土壤颜色是土壤物质组成及其性质的反映,也是判断和研究成土环境、土壤类型及其肥力特征的重要依据。
比如,黑色土壤一般腐殖质含量较高;红色和黄色的土壤说明土壤含大量的氧化铁。
由于我国自然环境复杂,土壤颜色也是多种多样。
但各地土壤颜色的大致分布还是有规律的。
活动:根据搜集到的资料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的地图上涂色,但不要求全部涂满。
只需涂上自己归纳出的数据。
七、板书设计
第5课土壤的颜色
土壤颜色
地区城市
红紫黄黑灰
(设计者:孙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