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马克思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2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哲学及其基本问题2.马克思主义哲学 及其基本特征1,马哲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1)恩格斯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何者第一,有无同一)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①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②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③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依据;④是人们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2)一切哲学都不能调和唯物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 (3)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精神第二,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不附加外来成分。
(4)唯心主义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两个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唐刘禹锡唯物)②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的存在,作为世界本原和万物创造者。
将认识过程中的感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主观唯心主义。
将认识过程中的理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5)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①社会历史根源、②阶级根源、③认识论根源(感觉是屏障,不可知论)(6)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没有确立科学的实践观。
(7)马克思主义的特征:(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创立唯物史观;) (旧唯物半截子是因为自然观唯物,历史观唯心;) ① 公开申明为谁服务;(一切辩证法都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没有认为世界统一)② 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实践。
(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实践)③ (8)马哲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普遍与特殊。
共性与个性 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1)辩证法:联系的、变化的、发展的…… (2)形而上学: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 3,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特征产生条件:①社会历史条件②自然科学前提③思想理论来源: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基本特征:★★①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 ②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完备理论体系(内容); ③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阶级属性、根本特征、社会作用)。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哲学及其基本问题2.马克思主义哲学 及其基本特征1,马哲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1)恩格斯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何者第一,有无同一)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①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②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③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依据;④是人们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2)一切哲学都不能调和唯物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 (3)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精神第二,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不附加外来成分。
(4)唯心主义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两个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唐刘禹锡唯物)②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的存在,作为世界本原和万物创造者。
将认识过程中的感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主观唯心主义。
将认识过程中的理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5)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①社会历史根源、②阶级根源、③认识论根源(感觉是屏障,不可知论)(6)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没有确立科学的实践观。
(7)马克思主义的特征:(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创立唯物史观;) (旧唯物半截子是因为自然观唯物,历史观唯心;) ① 公开申明为谁服务;(一切辩证法都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没有认为世界统一)② 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实践。
(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实践)③ (8)马哲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普遍与特殊。
共性与个性 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1)辩证法:联系的、变化的、发展的…… (2)形而上学: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 3,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特征产生条件:①社会历史条件②自然科学前提③思想理论来源: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基本特征:★★①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 ②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完备理论体系(内容); ③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阶级属性、根本特征、社会作用)。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完整版)40年代0.2.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性著作是《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0.3.马克思主义的创始⼈是马克思和恩格斯0.4.马克思主义是关于⼯⼈阶级和⼈类解放的科学0.5.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科学性与⾰命性的统⼀0.6.马克思主义的⾰命性与科学性统⼀的基础是实践性0.7.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0.8.马克思主义最⾼的社会理想是建⽴共产主义社会0.9.中国各族⼈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0.10.就理想的内容来划分,有⽣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等。
其中全部理想的核⼼是社会理想0.11.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的是树⽴正确的世界观、⼈⽣观、价值观0.12.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法是理论联系实际1.1.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1.2.世界观是⼈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1.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1.4.哲学上的⼀元论就是承认世界是统⼀的1.5.哲学上的⼆元论就是否认世界的统⼀性1.6.唯⼼主义哲学的两种基本形式是主观唯⼼主义和客观唯⼼主义1.7.唯物主义哲学的三种基本形态是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8.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种或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观点,属于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1.9.形⽽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是机械性、形⽽上学性、直观性、不彻底性1.10.划分唯物主义和唯⼼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1.11.物质的唯⼀特性是客观实在性1.1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1.13.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1.14.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唯⼼主义哲学的错误是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1.15.从哲学上看,运动和静⽌的关系属于绝对和相对的关系1.16.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1.17.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延性和伸张性1.18.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运动1.19.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物质⽣产实践活动1.20.社会历史是⼈的实践活动创造的,这是⼀种历史唯物主义观点1.2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1.2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一: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
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三: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四: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五: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六: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1、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尖锐化(客观条件)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个矛盾表现为个别工厂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趋势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必然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2、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阶级基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矛盾的尖锐化。
具体表现为三大工人运动: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先后两次举行武装起义;1836年,在英国开始了“人民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的工人发动了起义。
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内在矛盾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造了条件;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成为可能;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科学社会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思想,彻底批判了它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对它进行了根本改造,创立了唯物辩证法,吸收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摒弃了他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清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
古希腊罗马哲学其他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影响相对说是间接来源。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二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
马克思主义哲学使两个分离得以统一。
英国古典经济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建立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尚未发展时期的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点归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马克思主义是由XXX和XXX创立的科学理论体系,旨在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
它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具有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的理想是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它的诞生标志是1848年2月出版的《宣言》。
马克思主义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并确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规律和基本矛盾,拓展了人们的视野,激化了人们对资本主义的反思和批判,以及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追寻。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条件包括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以及无产阶级和实践基础等。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包括对XXX哲学的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形而上学的批判,以及对XXX哲学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的继承。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含物质和意识、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以及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是第二性,而唯心主义则相反。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世界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
形而上学则是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马克思主义的最伟大的创造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
生产力是社会物质生产的能力和水平,包括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等因素;生产关系则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和权利义务,包括所有制关系、分配关系和交换关系等。
社会的物质性决定了社会的发展和变革,而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革的基础。
同时,生产关系也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因此,正确处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
人类社会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依赖于自然界。
人们谋求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的指导,但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一章第一节1.哲学基本问题表述: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1)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2.物质的概念物质的特性:(1)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 (2)物质具有可知性。
(3)物质具有一般性或共性3.意识产生的条件:人脑,劳动4.意识的本质:人脑的机能,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5.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具有指导人们在实践中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作用。
表现在:(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具有指导。
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6.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1)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离A、物质是运动的物质B、运动是物质的运动(2)运动形式的多样静止(1)静止的涵义所谓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从哲学上讲,静止就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静止的表现形式A、一事物对于其他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变化B、事物的性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辨证统一,相互区别、相互包含、相互渗透7.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容,“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只有把握了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才能正确理解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才能理解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可能性。
8.时空观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3)第三节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4)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5)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5)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4页) (7)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12)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14)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 (14)第二节认识的辩证运动 (15)第三节真理与价值 (16)第四节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 (18)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0)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20)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22)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3)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25)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 (25)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27)④资积累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深化,最终必将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这就是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第三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28 第五章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30)第一节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30)第二节社会资本的再生产 (31)第三节产业资本的利润和平均利润 (32)第四节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33)第五节借贷资本和利息 (34)第六节农业资本和地租 (36)第六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38)第一节自由竞争资本主义 (38)第二节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9)第三节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40)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42)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42)第二节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43)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45)第八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46)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46)第二节共产主义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47)第三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48)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①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②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矛盾激化③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④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1.如何理解人类社会是一个大系统?这些系统有哪些系统组成?这些系统有哪些复杂的关系?答: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这个观点是唯物主义历史观从社会实践出发,把人类社会看成是由生产力系统、生产关系系统、上层建筑系统、人口系统、自然环境系统组成的复杂系统。
(1)生产力系统是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社会系统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力量,生产力的要素或子系统,按照一定的比例和相互联系的方式,形成生产力的整体功能,构成了生产力系统。
(2)生产关系系统包括三个方面,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产品的分配关系。
这三个方面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是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种环节中。
(3)上层建筑系统是由一定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建筑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各种制度、设施和意识形态的总和,构成社会的上层建筑。
(4)人口系统是构成一个社会有生命的个人的总和,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年龄的构成、性别构成和区域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状况等因素。
人是社会的主体,人口系统是社会存在大系统存在的第一前提。
(5)自然环境系统是指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天然形成的物质和能量的总体,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两大类。
各个系统的复杂关系:生产力系统决定生产关系系统,对生产关系系统有直接影响;生产力系统以人口关系为基础;生产力系统和生产关系系统组成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系统,上层建筑系统反作用于生产关系系统;生产关系系统和自然系统相互作用。
人是生产关系系统的首要因素,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者,有是物质资料的消费者;人是生产关系系统的调节者和承载者;人是上层建筑的构成主体。
自然环境系统对人口系统具有直接影响;自然环境系统对上层建筑系统的军事、政治和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2.联系现实社会中的群体性事件,分析矛盾的复杂性?答:人类社会充满矛盾,矛盾无处不在。
简答题: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时代,是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时代。
现在人来进入了21世纪,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社会经济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面对新的情况,必须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根据变化了的实践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前进。
深化对创造价值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坐出新的界定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业的认识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资本循环: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点出发点的运动。
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于此相联系的是资本依次执行三种不同个的职能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在这一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
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
第三个阶段是售卖的阶段,在此阶段产业资本所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
产业资本的运动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的条件:一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并存。
二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时间上继起,三中形式的循环在空间上的并存性与在时间上的继承性表明,产业资本的连续循环,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中的统一。
这种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着的资本循环,就叫做资本的周转。
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因素有很多,关键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资本周转的时间,二是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和流通资本的构成。
要加快资本的周转速度,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就要缩短资本周转时间,加快流动资本的周转速。
第一资本主义想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资本主义不是永恒的绝对的社会制度,而是一种同以往的各种社会制度咿呀的过渡性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度。
第二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过程具有复杂性。
在这个过程中,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对马克思的地位,共产主义政党队伍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产生了不可否认的消极影响,但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只不过表明吧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社会主义模式僵化的失败。
第三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过程具有长期性。
资本主义生产、发展、衰落和灭亡的辩证过程来看,资本主义在上升的时期,尽管也有停滞和下降,但发展的主要的方面: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尽管有有发展,但也存在停滞和下降,发展与停滞并存,资本主义衰落时期,尽管停滞和下降是主义方面,但也有发展。
这一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也会影响和制约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5的新发展,它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首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资产阶级国家凌驾于私人垄断资本之上,代表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调节经济过程和经济活动,这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
再次,通过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
最后,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干预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工业,商业,通信及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改观,加快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并没有根本的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
其实质都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发展服务的手段。
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第二,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第三,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
第四,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既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六,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两个必然”(或“两个不可避免”)。
后来,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又提出了“两个决不会”,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有着内在的联系,应该结合起来加以理解。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
前者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条件必然性,是根本的方面;而后者讲的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它告诫我们,“两个必然”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客观条件,而在这个条件具备之前绝不会成为现实。
全面准确地学习和把握“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既有利于人们坚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心,同时也有利于人们坚持科学态度,充分尊重客观规律,在当前艰苦的实践中坚定地为共产主义的实现而奋斗。
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际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猜想无法知道的事情,他们以唯物史观为依据对未来社会进行了展望,其具体方法是:第一,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实现依据。
第二,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中阐发未来新世界,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
第三,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对未来世界做详尽的细节描绘,因为,未来社会究竟是怎样的,将完全取决于人们不得不在其中活动那个既定的历史环境。
马克思恩格斯不是以抽象理性为前提来设计未来社会,而是通过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使人正确的理解过去,把握现在,并为人们展望未来提供向导。
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当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情的发展规律。
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即对立与统一规律,之所以说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第一,矛盾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第二,矛盾规律是贯穿辩证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第三,矛盾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准,即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列宁提出:“实践标准实质上绝不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
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让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
”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即确定性是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除此之外,再无其他的检验真理的标准。
第一,凡经实践检验证实的真理,新的实践能丰富它、完善它和发展它,却不能推翻它;第二,即使某些认识一时还不能由实践做出检验,但无限发展的实践,终将会对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做出正确的检验。
实践标准的相对性即不确定性是指:第一,每一历史阶段的具体实践,都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一切认识,而只能证实或驳倒当时的部分认识。
因而要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检验和发展人的认识。
第二,即使已经被实践证实的真理性认识,也还要继续接受新的实践和检验。
坚持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就是要在实践中坚持真理和发展真理。
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一,科学技术是历史发展的有力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第二,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刀,即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人类,同时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由于对科学技术应用不当等原因,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后果。
首先,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而产生消极作用,对资源环境的破坏引起的自然界和人类的报复。
其次,科学技术的消极作用与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有关。
论述题: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同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具有能动的作用作用是指社会意识可以知道人们的实践,并通过实践转化为一定的物质力量,影响历史的发展。
第一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理解社会思想多样化。
第二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一个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决定意识形态,而意识形态有对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第三如何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健康发展。
一是坚持和发展好马克思主义。
要把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作为一条最根本的政治原则,无论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的动摇。
坚持不懈的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个发展这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
二是要对社会思想状况有全面准确的把握。
三是要根据各种社会思潮的不同性质,采取不同的措施,引导其沿着健康的轨道前进,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第二是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第三联系的环节。
第四辩证的否定作为事物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一扬弃就是即克服又保留,包含肯定的否定。
辩证否定观的方法论意义?第一在理论上要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反对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形而上学否认事物的存在矛盾是外力作用的结果,它在绝对对立中思维,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
第二在实践上要坚持辩证否定观的革命、批判精神和科学分析态度的辩证统一。
一方面辩证否定在对现存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包含对其否定的理解,反对简单的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
第三在改革开放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对资本主义采取辩证的否定态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矛盾的普遍性,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简言之,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的普遍性提供了科学认识事物的总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