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下来看学生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2
案例类教师应该学会蹲下看学生最近,常听到这样一句话:“老师要蹲下来看学生。
”我十分佩服说这句话的人,佩服他对教育、教学感悟竟如此之深。
是的,在老师眼里,学生之所以“小”,是因为老师站着看他们。
老师是大人,一站起来,学生当然就显得渺小,看他们做什么事都幼稚可笑,甚至于看不顺眼,横加指责。
我们常说,老师要走进学生。
即了解学生,和他们打成一片,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要成为孩子中的一员,我们必须爱学生,尊重学生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必须学会“蹲下来看学生”。
[案例1]记得一次在片区上研讨课古诗《草》,有位小朋友在画“春风吹又生”的诗意时,把春风画成黄色的。
我笑笑说:“是的,当春风裹着沙尘刮来的时候,春风是黄色的。
”又一位小朋友不同意,他说春风是绿色的,于是又把黄色的风檫掉,画成绿色。
我也笑笑说:“不错,在诗人的眼里,春风是绿色的。
不然,王安石为什么说‘春风又绿江南岸’呢?你长大了,说不定也会成为一位诗人。
”话音一落,听课的老师为我鼓掌。
接着,又有一位小朋友说:“他们都不对,因为风是看不见的,画不出来的。
”于是,他把绿色的风擦掉,把草叶画成一边倒。
我说:“我们一看就知道在刮风,而且风刮的比较大,草都被吹弯了腰。
”听课的老师又热烈鼓掌。
这次鼓掌当然是给这位小朋友的。
按理说,只有最后一位小朋友说得对。
但对前两者,我为什么不予以否定?我想,如果否定他们——哪怕态度很温和——不就把学生的想象力封杀了吗?而且,说不定还真的扼杀了一位未来的诗人呢。
由此看出,只有尊重学生,学生才愿意接近老师,与老师合作,向老师袒露自己的思想。
所以,我们要蹲下来看学生,这样许多幼稚可笑的东西,便觉得不幼稚,不可笑;许多错的东西,往往有其合理的一面。
这主要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一个是蹲着的,一个是站着的,即不以对大人的要求去要求学生,不要求小孩子去做大人应该做的事。
孩子毕竟是孩子。
不仅仅是教学,班级管理中我们也要蹲下来看学生,以心灵感动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这也是教师从教的基本功。
师德师风学习心得体会(20篇)精选师德师风学习心得体会(通用20篇)精选师德师风学习心得体会篇1我们进行了师德培训,本次培训的主题是践行为人师表,争做人民满意好教师。
近一段时间以来,男教师猥亵女生、教师体罚学生的新闻一直接连不断,这不得不让社会公众对教师的人格、人品进行质疑。
但是小部分的害群之马不能推翻这整个的教师群,我相信大部分教师还是能够践行为人师表的。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总会碰到一些让我们又可气又可恨的孩子们,如果处理不好,就会被冠以体罚等罪名,那我们该怎样去做一个让人民满意的教师呢?第一、要赏识自己的学生,给学生信心:要经常鼓励学生“你能行”,如我们班有一个可爱的女孩子,以前对她没有特别的印象,口算很差,总是出错,但是上学期末她凭着毅力,上课很积极回答问题,肯思考,认真完成作业练习等,获得了我们语数老师的肯定,在不断的鼓励和鼓舞下,期末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学期让她担任劳动委员,曾经她因为其他孩子不听她的而哭,但是我们总是鼓励她“你能行,你干得很好”等,让她慢慢地在能力上得到锻炼,最终,被学生评为“紫云英少年”的荣誉称号。
所以“好的学生,是老师夸出来的。
”这句话一点都不假。
第二、要学会蹲下来看学生:老师要努力适应自己的学生,要用孩子的观点看孩子,这样就会拉平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要从每个学生的具体性格特点出发,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找准教育的切入点,这样就会体谅、容忍、欣赏学生,发现学生的可爱之处,从而使师生在情感和心灵上达到融为一体的境界。
记得第一年面对这群天真无邪的孩子们时,完全不能进入孩子的世界,我讲的话他们都不一定听得懂,而他们又吵又闹,让我头痛不已,可经过这么久的时间,让我越来越明白当时的可笑,就像对待女儿也一样,每天让她刷牙,洗脚都是要训斥,后来我用了童言童语跟她说话,把洗脚变成吃冰淇淋,把刷牙变成跟小兔子比赛谁的牙白(家里的牙膏,牙刷都有小白兔的图案),这样她就乖乖听话了。
看来只有走进孩子的世界,才能让他们更尊重你,更喜欢你,信任你。
蹲下来看学生黑尔加·吉尔特勒教给我们一种与人谈话的方式,比如与3岁的孩子讲话时,最好蹲下来,让他和你处在同一个高度,使他能感到自己的存在,那么当我们老师们面对那些已经独立思考并且迫切要求人格独立的大孩子时,的确应该蹲下来看学生,教师站着看学生,学生当然就显得渺小,而且教师看学生做什么事都幼稚可笑,甚至不可理喻。
一位教育学家曾说过,在今天中国的教室里,坐着的是学生,站着的是先生,站着的先生始终占据至尊之位,而学生们坐着的躯体里,掩藏着的却是一个个战战兢兢或匍匐着,乃至于跪着的灵魂。
可见,蹲下来看学生,关键是把心灵蹲下来,用孩子的眼光和心态与学生沟通。
走进学生,了解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成为学生中的一员,有人说:“站着抛给学生苹果,苹果会掉在地上;蹲下身子,递给学生苹果,你才会听到‘老师,您也吃’的童音”。
蹲下来看学生,我们就会把尊重还给学生,培养其强烈的自尊心。
只有尊重学生,才能教育学生;没有尊重,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
动辄撕碎学生尊严,刺伤学生心灵的师生关系抹杀了学生的个性,阻碍了学生的主动发展。
“棍棒”只能造就奴隶,不能造就人才。
学生的发展,不在于现在学会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将来学习的潜力多大。
蹲下来看学生,民主就会走进课堂,我们的课堂就会多一些赞美,少一些批评;多一些和蔼,少一些严肃;多一些关心,少一些刺激;多一些关心,少一些埋怨;多一些幽默,少一些说教。
“只有对师道尊严作再否定,孩子才会有独立的人格和平等的权利,去拥有自己的尊严、自己的感情、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独立意志和独立追求。
师生之间才能建立起真正平等的、互尊互爱的关系。
”《素质教育在美国》黄全愈蹲下来看学生,我们就会把信任还给学生,体谅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
我们就会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体验它们的感受。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这样,“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您立刻觉得和小孩子一般儿大,一块儿玩,一块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变成了真正的先生”。
蹲下来看学生卢佩著名教育家斯霞曾说过:“教育的最高艺术是爱学生。
”“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
”这句在教育界广泛流传的经典名言也再次说明:爱是教育的生命,爱学生是师德的直接体现,是做好教师的关键!那么怎样才算是爱学生?老师要怎样做呢?我认为最关键的就是要学会蹲下来看学生。
一、心理上接近教师与学生在年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等方面的区别,自然地导致了教师和学生在认识、处理问题上差异。
学生多么“成熟”的“观点”;多么娴熟的技能都可能在成人眼中是幼稚的,浅显的。
如果教师也以成年人的心理对待学生,那眼中就只有不足,只有错误国,情绪就多了不满与生气,这怎么谈得上爱学生呢?只有平心静气、敞开心扉地,以小学生的心理去看待学生的学习、生活、活动,才会更深刻地理解他们,才会在心中涌动起一股浓浓的“爱”意。
师生心灵之间就会搭起一座宽阔的桥,得到感情的交流,心灵的互换。
二、活动中参与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是学生在校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学生可以从中锻炼能力,提高认识,增长才干。
但不可否认,学生在活动的组织、活动的形式上还有很多不足。
作为教师,不仅要站在一定高度指导学生的活动,还要深入学生的活动去了解学生,认识学生。
课堂上爱“师道尊严”思想的影响与束缚,教师与学生都以各种方式方法来“包装”自己,而唯有活动中,学生才会较大程度地表现出真实的一面,教师抓住时机,放下架子,深入其中,把自己的学生看成是朋友,主动地接近学生,向学生敞开心扉,和学生交心,自然可以缩小师生在心理上的距离,也才会恰如其分地“爱”学生。
三、人格上的尊重受应试教育观点的影响,受几千年来儒家思想的影响,教师在中国人眼中始终是高高在上的神圣职业,所以“不对了就打”,“不对了就骂”的思想在教师、家长的心目中根深蒂固,学生也就无可奈何地沦为可怜的“小绵羊”。
试想,人格上的严重不平等能产生“爱”吗?在魏书生的民主教育思想看来,教师必须牢固地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要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要以学生的“主人”,为“上帝”。
托起了明天的太阳——记十堰市十佳班主任刘立新老师刘立新,东风七中语文高级教师,十堰市骨干教师。
她在平凡的教育岗位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始终坚持“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的教育理念,努力打造团结上进的班集体,她把满腔的热情,全部的心思都投入到班级管理和教学实践中,用爱心和真诚托起了明天的太阳。
敬业爱岗,业绩突出二十多年来,刘立新老师一直战斗在班主任工作前沿,工作耐心细致。
严格中不失关爱;管理中注重创新;科学中蕴含艺术;仿佛春风化雨,她所任教的班级学生经过她的教育管理都能逐渐变得自信、开朗、好学、善思,团队精神和综合成绩节节攀升,各项竞赛全面丰收,学生和家长提起她总是滔滔不绝,对她曾经的关爱和呵护念念不忘。
所带的班级多次在十堰市中考中获得分局第一,多次获得东风教育分局教育奖励基金一等奖。
所带班级连续五年被评为东风分局“行为规范示范班”,2011年度被评为东风教育分局“十佳班主任”,2012年度被评为十堰市“十佳班主任”。
在访万家活动中,刘立新老师更是一丝不苟,兢兢业业。
多少个夜晚,她往来于家访路上;万家灯火时,依然奔走在大街小巷。
周末是难得的陪伴家人的时间,但是她却用这个时间去走访住得最远的学生家庭。
她班上的孩子,她要求自己都要走访到。
哪个孩子家庭困难、哪个孩子父母离异、哪个孩子性格内向不爱讲话、哪个孩子身体有疾病、哪个孩子陷入早恋的漩涡……她都了如指掌。
不管路途有多远,风雨有多大,只因为心中有爱。
她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教师高度的责任心和强烈的使命感,践行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工作理念,唱响了“关爱学生、心系万家”的主旋律,因表现突出,荣获东风分局“课外访万家”优秀教师。
在班主任工作中她不断探究、总结经验。
她撰写的论文多次获奖:《初三学生的心理疏导》在全市家庭教育教学优秀论文、优秀案例评比中获一等奖。
《请蹲下来看学生》《牛,也会难过》获得东风分局教育学会论文评比一等奖。
《走出交往误区,让冲刺之路更通畅》获得东风分局教育学会论文评比二等奖……刘立新老师是同学们爱戴、家长们欢迎、同行们敬佩的好教师,所任班主任的班级,学生想进、任课教师愿教、学校家长放心,她以自己对工作的责任心、对学生的诚心、爱心,赢得社会学校的一致好评。
蹲下来看学生(该文刊登在《新课程研究》杂志)我大学毕业那年,分配到一所农村初中任教,学校领导安排我任教初三毕业班化学。
上任亦始,我踌躇满志,心想:我堂堂的大学毕业生,任教初中化学还不是得心应手。
第一节化学课,忘我地充分展示我在化学领域的知识和水平,从化学的起源发展,讲到化学的前景;从国内化学的现状,讲到国外的先进理论;从工农业生活化学,讲到军事应用……。
学生听得如痴如醉,全神贯注,我为我的首次教学“成功”感到欢欣鼓舞。
在这以后的日子,化学课堂纯粹成了“单向播音”,学生似乎被我的理论水平所折服,整个教学过程中任凭我主宰,我心里暗自窃喜。
甚至认为学生在“高起点”的教学下已经和我一样进入了奇妙的化学世界。
就这样一个月过去了,我却明显看得出学生在化学课上的表情由兴奋、喜悦,渐渐变得茫然。
第一次考试,我教的两个班化学均分还未过及格线,大多数学生处于及格线以下。
我非常震惊,是学生学习不努力?还是教法上有问题?我百思不得其解。
我只好请教老教师,一位老教师给我讲了一个故事《船夫与儿子》:寒冬里,船夫带着自己未成年的儿子出海,船夫用力划了一程,觉得身上很热,便脱去了外衣,他跑进船舱对儿子说:“太热了,快把外衣脱掉。
”他把儿子的外衣脱掉,又去划船了。
划了一会儿,船夫冒汗了,他索性将内衣脱了,又跑进船舱对儿子说:“太热了,太热了。
”说着,把儿子内衣也脱下来,船夫越划越带劲,浑身淌汗,可他的儿子却在船舱里冻僵了。
真是一语惊醒睡梦人,这才恍然大悟:我那套“站得高,望得远”的教学理念,其实质违背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我用了一个大学生思想理论水平的尺子去要求初中学生,是对学生缺乏深刻的了解,高高在上,以至于提出了超过学生实际能力的要求,“摘苹果理论”被抛置脑后,结果事与愿违。
此后的日子,我深深地反省自己,重新捧起那已经尘封的教育心理学书,认真钻研大纲和教科书,认真调查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实际,把自己学习研究的体会与实际情况相联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靠船下篙,由过去要求学生与老师同步,反过来变为老师与学生同步,老师与学生的心灵之间组成一种相似的“频率”,从而引起和谐的振动,使学生与所学的化学知识产生共鸣.摒弃居高临下的说教,因势利导,在思维、知识水平及心灵深处与学生处于同一高度,互动对话,双向建构,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共同进步成长。
蹲下来看学生――低年级语文教育教学有感
最近,常听到这样一句话:“老师要蹲下来看学生。
”我十分佩服说这句话的人,佩服他对教育、教学感悟竟如此之深。
是的,在老师眼里,学生之所以“小”,是因为老师站着看他们。
老师是大人,一站起来,学生当然就显得渺小,看他们做什么事都幼稚可笑,甚至于看不顺眼,横加指责。
我们常说,老师要走进学生。
即了解学生,和他们打成一片,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要成为孩子中的一员,我们必须爱学生,尊重学生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必须学会“蹲下来看学生”。
有一次,我在教学《乌鸦喝水》时,当学生读到“乌鸦把一个个石子衔起来,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慢慢地升高”。
我问“慢慢”可以换个什么词。
有换“渐渐”的,有换“一点一点”的,也有换“逐渐”的,我都高兴地予以肯定。
忽然有个小朋友说:“还可以换‘慢腾腾’——瓶子里的水慢腾腾地升高了。
”我当时也没在意,随口说:“不行啊,‘慢腾腾’用在这里不合适。
”
课后,我为自己的这种断然回绝而后悔。
因为在大人看来,这样说是断然不行的。
但是,如果我们蹲下来,用孩子的眼光看呢?在孩子的眼里,什么都是有生命的,有感情的,不要说他们对着玩具喃喃自语司空见惯,对着茶杯、茶壶之类的东西说个没完的又少吗?孩子说“瓶子里的水慢腾腾地升高了”,这也是完全在情理之中的。
记的那是上研讨课古诗《草》,有位小朋友在画“春风吹又生”的诗意时,把春风画成黄色的。
我笑笑说:“是的,当春风裹着沙尘刮来的时候,春风是黄色的。
”又一位小朋友不同意,他说春风是绿色的,于是又把黄色的风檫掉,画成绿色。
我也笑笑说:“不错,在诗人的眼里,春风是绿色的。
不然,王安石为什么说‘春风又绿江南岸’呢?你长大了,说不定也会成为一位诗人。
”话音一落,听课的老师为我鼓掌。
接着,又有一位小朋友说:“他们都不对,因为风是看不见的,画不出来的。
”于是,他把绿色的风擦掉,把草叶画成一边倒。
我说:“我们一看就知道在刮风,而且风刮的比较大,草都被吹弯了腰。
”听课的老师又热烈鼓掌。
这次鼓掌当然是给这位小朋友的。
按理说,只有最后一位小朋友说得对。
但对前两者,我为什么不予以否定?我想,如果否定他们——哪怕态度很
温和——不就把学生的想象力封杀了吗?而且,说不定还真的扼杀了一位未来的诗人呢。
由此看出,只有尊重学生,学生才愿意接近老师,与老师合作,向老师袒露自己的思想。
所以,我们要蹲下来看学生,这样许多幼稚可笑的东西,便觉得不幼稚,不可笑;许多错的东西,往往有其合理的一面。
这主要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一个是蹲着的,一个是站着的,即不以对大人的要求去要求学生,不要求小孩子去做大人应该做的事。
孩子毕竟是孩子。
不仅仅是教学,班级管理中我们也要蹲下来看学生,以心灵感动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这也是教师从教的基本功。
记得那是教一年级下册的一天,同学们刚上完体育课,都比较口渴。
同学A 第一个来到教室,他看到同学B书包里有一包奶,于是,就拿着喝了。
同学B 来到教室发现奶不见了就跑我那里告状。
我得知这一事件后,迟迟没找同学A 谈话,而是采取“冷处理”的办法。
为什么这样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我小时侯也干过类似的事情。
联想到小时侯的我,心情立刻平静了。
是啊,自己小时侯又当如何?于是就把这件事压下了。
三、四天之后,我只对着同学A 的耳朵悄悄地说了一句:“陈某某,别人的奶好喝吗?”
蹲下来看学生,就会体谅学生的错误,采取学生能够接受的、效果较好的处理方式和方法。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就是说教师要尽量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去体验他们的感觉,这样,“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您立刻觉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大,一块玩,一块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
”这时的教育才最能奏效。
所以,面对多媒体与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在“视听环境中长大”的学生,可能与老师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甚至比老师跑得更快。
我们学的东西可能不如学生学得快,在某些方面知道的也许不如学生多,因此,我们要蹲下来看学生,和孩子一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