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粉病的药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1
各种作物的白粉病特效药介绍
白粉病主要为害作物的叶片,也为害茎和穗子,自幼苗到抽穗均可发病,在叶片上开始产生黄色小点,而后扩大发展成圆形或椭圆形病斑,表面生有白色粉状霉层,由麦类白粉菌引起,主要为害小麦、大麦、黑麦、燕麦等,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白粉病特效药有哪些吧!
黄瓜白粉病特效药
发病期间用控白可湿性粉剂50克每亩,或控白水乳可用5%百菌清粉尘,或升华硫磺粉喷粉。
特别应提及的是用0.1~0.2%的小苏打溶液喷雾防治效果良好,小苏打为弱碱性物质,可抑制多种真菌的生长蔓延。
喷洒后可分解出水和二氧化碳,尚有促进光合作用之效,而且价廉、安全、无污染。
月季白粉病特效药
发芽前喷施5硫合剂,发病初期喷施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喷施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喷施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也可喷施0.02~0.03%高锰酸钾溶液。
甜瓜白粉病特效药
1、每20~30毫升乙嘧酚醚菌酯升级精准复配(控白)加水15公斤。
每7天喷药一次,喷药2~3次。
该药在白粉病单独发生地块或同时轻微发生霜霉病的地块采用。
注意在配药时不能和其它任何农药和化肥混配,配药要用清水,渠水要经过沉淀后才可配药。
1。
防治植物白粉病的药剂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植物病害,它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为了防止白粉病的扩散和给植物带来损失,科学家们研发出了多种有效的药剂。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防治植物白粉病的药剂,并说明它们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有机药剂有机药剂是指由天然植物提取或合成的药剂,对植物有较好的生物安全性。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有机药剂:1. 硫磺硫磺是一种传统的防治白粉病药剂,对不同种类的白粉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使用硫磺时,可以将其稀释后喷洒在植物叶片上,每隔7-10天进行一次。
注意使用时应避免高温、强光和高湿的环境。
2. 茶素茶素是一种来源广泛的天然药剂,对多种植物白粉病有抑制作用。
使用茶素时,可将其稀释后喷洒在受感染的植物上,每隔10-14天进行一次。
注意使用时应避免在高温和强光环境下使用。
3. 菌素菌素是一种由微生物发酵产生的药剂,对白粉病有显著的防治效果。
使用菌素时,可将其稀释后喷洒在受感染的植物上,每隔10-14天进行一次。
注意使用时应避免在高温和强光环境下使用。
二、化学药剂化学药剂是指由人工合成的药剂,对植物有较强的杀菌和抑制作用。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化学药剂:1. 三唑酮类药剂三唑酮类药剂包括甲基硫菌灵、咪鲜胺等,对白粉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使用时,可将其稀释后喷洒在受感染的植物上,每隔7-10天进行一次。
注意使用时应避免高温、强光和高湿的环境。
2. 唑类药剂唑类药剂包括毒死蜱、硫菌灵等,对白粉病有较强的防治效果。
使用时,可将其稀释后喷洒在受感染的植物上,每隔7-10天进行一次。
注意使用时应避免高温、强光和高湿的环境。
3. 杀菌酮类药剂杀菌酮类药剂包括吗啉菌酮、苯菌酮等,对白粉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使用时,可将其稀释后喷洒在受感染的植物上,每隔7-10天进行一次。
注意使用时应避免高温、强光和高湿的环境。
三、注意事项在使用药剂进行防治植物白粉病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喷洒时机大部分药剂对白粉病的防治较为有效,但喷洒时机是至关重要的。
白粉病防治方案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植物病害,对许多重要农作物和园艺植物造成严重危害。
为了有效防治白粉病,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白粉病防治方案。
一、病害特点白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特点是在植物叶片上形成白色或灰白色的粉状物。
这些粉状物实际上是真菌孢子和菌丝,它们会繁殖和传播,导致植物叶片变黄、卷曲、枯萎甚至死亡。
二、生物防治1.选择抗白粉病品种:选用抗白粉病的品种是防治的首要措施,这些品种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能够减少白粉病的发生和传播。
2.利用拮抗菌防治:一些拮抗菌对白粉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可以通过喷施拮抗菌制剂来防治白粉病。
常用的拮抗菌有植物源拮抗细菌和真菌,如枯草芽孢杆菌、链格孢等。
三、物理防治1.清除病残体:白粉病的病残体是真菌的主要传播源,及时清除病残体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病残体可以通过剪除、烧毁等方式进行处理。
2.改善通风条件:白粉病在潮湿环境下易于发生和传播,改善植物生长环境的通风条件可以降低病害的发生。
可以通过修剪枝叶、适当间隔植株等方式来改善通风条件。
四、化学防治1.药剂选择:在白粉病初期,可以使用药剂进行防治。
常用的药剂有三唑酮类、咪鲜胺类、多菌灵类等。
在使用药剂时,应根据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药剂,并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正确施药。
2.药剂喷施:药剂喷施是化学防治的主要方式之一。
在白粉病发生期间,可以定期喷施药剂,喷药时要注意全面覆盖植株叶片的表面,以确保药剂的有效接触和吸收。
五、综合防治综合防治是白粉病防治的最佳策略,可以结合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多种手段,以达到最好的防治效果。
在综合防治的过程中,还应注意合理施肥、适时修剪、加强田间管理等,以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
六、预防措施除了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外,还应加强预防措施,以减少白粉病的发生。
预防措施包括定期巡查病害,及时清除病残体,保持植物生长环境的卫生,合理调整种植密度等。
白粉病的防治需要综合运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多种手段,加强预防措施,以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小麦白粉病打什么药,产生的原因及症状
要问小麦白粉病打什么药,产生的原因及症状,据悉可以使用杂环类包括如乙嘧酚、乙嘧酚磺酸酯,三唑类包括三唑酮、己唑醇、丙环唑、戊唑醇、氟环唑等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包括嘧菌酯、醚菌酯等,其中己唑醇、戊唑醇、氟环唑等预防成效良好,但医治成效不稳固,杂环类乙嘧酚和乙嘧酚磺酸酯的防治成效好,但是极易产生抗性。
一、小麦白粉病打什么药
市场上适用于防治小麦白粉病的药剂有杂环类包括如乙嘧酚、乙嘧酚磺酸酯,三唑类包括三唑酮、己唑醇、丙环唑、戊唑醇、氟环唑等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包括嘧菌酯、醚菌酯等,杂环类乙嘧酚和乙嘧酚磺酸酯具有很好的防治成效,但是产生抗性很快,己唑醇、戊唑醇、氟环唑等具有良好的预防成效,但是医治的成效不稳固。
二、产生的原因及症状
1、原因:分为气候原因和管理原因,气候原因是产生在气温15-20℃、相对湿度70%极可能产生,少雨地区当年雨多则容易产生,而多雨地区当年雨少反而会着落产生率。
2、症状:一样危害的是叶片,严重时也会危害叶鞘、茎秆和穗部,叶片背部的病斑呈白色粉状霉层,在严重时会覆盖叶片大部或全部,且霉层的厚度可以到达2毫米,到了后期逐渐变为灰色,且上面有黑色小颗粒,而茎和叶鞘受害后,植株容易倒伏,且会产生不抽穗现象。
各作物白粉病图谱,防治方法详解!白粉病是一种严重的农作物病害,分布广泛,防治困难。
引起白粉病的是子囊菌亚门白粉病目的真菌,种类很多。
这类病菌在10-30℃温度下就能产生分生孢子并萌发,不需要很高的湿度,每10天就能完成一次感染周期;所以作物在一个生长季节内能被多次感染,一旦发生就很快蔓延。
特别是在大棚温室里种植的时候,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国内白粉病防治药剂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有机硫类杀菌剂以代森锰锌为代表的有机硫类杀菌剂,是广谱保护性杀菌剂。
作用机制是抑制菌体内丙酮酸的氧化及病菌孢子萌发,阻止病菌侵入。
该类药剂除对白粉病有效外,对作物的大部分病害均有防治作用,此类药剂不易产生抗性,但对侵入植物体内的菌丝体杀伤作用很少,用药量相对较大,属于保护性杀菌剂。
第二阶段:苯并咪唑类杀菌剂以多菌灵为代表的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是一种高效、低毒、广谱的内吸性杀菌剂,具有治疗和保护双重功效,对白粉病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主要作用机制是干扰病菌的有丝分裂中纺锤体的形成,从而影响细胞分裂。
由于该类药剂的大多数品种如苯菌灵、硫菌灵、甲基硫菌灵等在草莓上应用后最终均转化成共同的抑菌毒物多菌灵,因此长期使用易产生抗药性。
第三阶段:三唑类杀菌剂三唑类杀菌剂是防治白粉病的新技术,它能抑制病菌合成麦角甾醇(也叫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抑制剂),破坏菌体细胞膜,影响菌丝和孢子的生长。
这类药剂有很多优点,比如高效、广谱、低残留、持效期长、内吸性强等,还能保护、治疗、铲除和熏蒸。
这类杀菌剂的种类主要有三唑酮、腈菌唑、四氟醚唑等。
三唑酮在草莓白粉病防治上的应用,一开始效果很好,但后来白粉病对三唑酮产生抗性,而且三唑酮对草莓也有药害和抑制作用。
腈菌唑和四氟醚唑是新一代三唑类杀菌剂。
它们比三唑酮药效更强,用药量更少,安全性高,对草莓抑制作用小,是现在草莓生产上用得最多的三唑类药剂。
腈菌唑和四氟醚唑不仅能治疗白粉病,还能预防白粉病,比三唑酮更好。
白粉病的防治药物白粉病主要危害叶片和果实,也危害叶柄和茎基部,被侵染叶片正面和背面均可产生白色近圆形粉状物小斑,病斑扩大连成片,使叶面布满白粉,随后叶面枯黄,发脆,但不脱落。
1、30%醚菌酯是浩瀚高科股份最新研制的高科技产品,对白粉病、霜霉病、黑星病、炭疽病、锈病、疫病、颖枯病、网斑病、稻瘟病等。
特别对草莓白粉病、葡萄白粉病、甜瓜白粉病、黄瓜白粉病、梨黑星病特效。
有很好的渗透性及局部内吸活性,持效期长。
2、控白采用新西兰进口原药,经浩瀚高科股份提供的专用特效医用助剂精制而成,为2011年山东农业高科技专业杀菌剂创新品牌,能有效防治各种蔬菜、瓜果细菌性、真菌性交抗性病害,经浩瀚高科种植专业合作社试验对葡萄白粉病、草莓白粉病、黄瓜白粉病观摩有效率达98%以上,经植保站试验田验证:醚菌酯、控白、硫磺粉、苯噻霜脲氰等对白粉病防治效果突出,推荐使用。
3、翠泽-白粉病特效药有效成份含量:30% 醚菌·啶酰菌---杜邦功能特点:本品是新型高效、广谱、内吸性杀菌剂,对多种真菌引起的病害具有非常广谱、高效的杀菌活性,其有效成分既可阻止叶片、果实表面的病菌孢子萌发、芽管伸长和侵入,起到预防保护作用,又能穿透腊质层和表皮或通过气孔进入体内,抑制已入侵病菌生长,使菌丝萎缩,抑制产孢,使已产生的孢子不能萌发,达到治疗铲除作用。
杀菌谱广:对由真菌引起的各类病害均有非常优异的防治效果,特别对草莓白粉病、甜瓜白粉病、黄瓜白粉病、苹果白粉病有特效;对苯醚甲环唑、丙环唑等三唑类杀菌剂已产生抗药性的各类病菌改用本品后有彻底铲除的奇效;本品在作物表面形成保护膜,强力抑制病菌孢子萌发;在幼苗期,开花期,幼果期都能使用,不会对作物产生药害,有促进作物叶片增绿,增加光合作用等效果;4、绿妃TM 是先正达最新一代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下称SDHI类)杀菌剂产品。
该产品中的吡唑萘菌胺以及嘧菌酯两种成分都具有显著的健康作物功效。
田间具体表现为绿叶效果非常明显,不仅能大大提高作物的光合作用,以及单次产量,还能显著延长作物收获时间。
治草莓白粉病特效药草莓是一种美味水量也是一种收益较高的经济作物,但草莓在生长期间却经常会出现在白粉病,这使很多果农都特别烦恼,如果不能预防白粉的发病控制它的扩散,就会严重危害草莓的生成,也会影响它的产量与质量。
不过在高科技的现代社会中,有很多治疗草莓白粉病的特效药,只是它们使用方法和时间都各不相同,只有正确用药才能让它们发挥最好的药用功效。
80%的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是治草莓白粉病的特效药,且这种药物以预防为主,在草莓没有进入花期没有发病的时候就可以使用,人们可以把它加清水稀释成800倍的溶液后,直接喷湿在草莓的叶片背面,而且每隔7天就要喷湿一次连续喷施三次就能防止草莓白粉病发生,能把草莓白粉病扼杀在摇篮中。
百菌清也是治疗草莓白粉病的特效药,人们可以购买它的可湿性粉剂,加清水稀释制成药液以后喷施,它还可以和80%的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交替使用,这样能提高药效也能防止草莓对药物产生抗性。
福星800倍液是一种低毒药物,它也是治疗草莓白粉病的特效药,这种药物适合用于草莓白粉病发生后的治疗,用药时要把它100到150倍的清水稀释,然后直接喷施在出现白粉病的草莓上,每隔七天用药一次,而且用药期间要注意田间通风,持续用药两次以后草莓白粉病就能得到有效控制,用药三次以后草莓白粉病就能基本消失。
甲基多保800倍液也是治疗草莓白粉病的特效药,它可以在草莓进花期和果实发育期时使用,它在喷施以后不会在草莓表面产生过多残留,不会影响草莓成熟以后的质量。
治疗草莓白粉病的特效药除了上面介绍的这些以外,还有多氧霉素和阿米西达以及好力克和新高脂膜,它们对草莓白粉病都有很好的治疗作用,而且不会影响草莓正常生长,但在使用这些药物时,一定要按说明书的比例去配制药液再进行喷施,如果药液过浓,会让草莓表面出现大量的农药残留,而且会影响它的正常生长,会让很多草莓出现畸型。
治疗草莓白粉病的特效药物在使用时还要交替用药,如果只喷施一种药物,会让病毒产生抗性,会影响药物药效的发挥,也不能让草莓白粉病得到的有效控制,那时就会影响草莓的正常生长,也会让草莓大幅减产。
白粉病特效药有哪些
白粉病是一种影响植物健康的真菌性病害,对许多农作物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为了控制和预防白粉病,研究人员和农民们已经发现了一些特效药物。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白粉病特效药物:
1. 咪鲜胺:咪鲜胺是一种广谱杀菌剂,被广泛用于白粉病的治疗和预防。
它通过破坏真菌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来阻止白粉菌的生长和繁殖。
咪鲜胺可以在植物叶片上形成保护膜,持续抑制白粉病的发生。
2. 罗丹明:罗丹明是一种受保护特效药物,主要用于温宿茎腐病和根结线虫等病害的治疗。
但是,它也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白粉病治疗和预防药物。
罗丹明通过影响真菌的生理和代谢过程,抑制白粉病菌的生长和传播。
3. 苯菌酯:苯菌酯属于新一代杀菌剂,具有广谱的杀菌活性,对白粉病具有很好的药效。
它能够干扰真菌细胞壁的合成和组装过程,导致真菌死亡。
苯菌酯还具有长效保护作用,可以在植物上形成持久的抗病屏障。
4. 三唑酮:三唑酮是一类三唑类杀菌剂,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的白粉病治疗。
它通过抑制真菌酶的活性,干扰真菌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从而阻止白粉病菌的生长和传播。
除了这些特效药物,还有一些其他的治疗白粉病的药物和方法,如腐霉素、磺酰脲类药物和生物防治等。
每个农作物和地理区域可能会有不同的白粉病特效药物推荐和使用方法。
因此,在使用任何一种特
效药物之前,建议咨询当地农业专家或农药供应商,以确定最适合您的作物和环境条件的药物。
大棚草莓白粉病如何治疗用啥药好大棚草莓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病害,主要是由于白粉菌寄生在草莓植株上,引发病害。
白粉病在草莓生长期间会导致叶子发黄、干枯、落叶,从而降低草莓产量和品质。
因此,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非常重要。
下面是几种常见的药物治疗方法。
1.杀菌剂草莓白粉病可以使用很多种杀菌剂来进行治疗,常见的有三唑酮、苯菲灵等。
这些杀菌剂具有广谱杀菌作用,在草莓叶片上形成保护膜,抑制病原菌生长繁殖。
在使用杀菌剂时,应注意按照药剂说明进行正确的使用方法和浓度。
2.硫磺剂草莓白粉病还可以使用硫磺剂进行治疗。
硫磺剂具有抑制菌丝生长的作用,能够有效地控制白粉病的发生和传播。
使用硫磺剂要遵循药剂说明,按照推荐的浓度进行喷雾,并注意不要超过规定的使用次数,以免对草莓产生伤害。
3.生物农药生物农药是一种较为环保和安全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草莓白粉病的发生。
常见的生物农药包括三网飞和茶多酚等,它们可以通过抑制病原菌的生长、繁殖和侵染,达到治疗的效果。
4.病虫害综合防治草莓白粉病通常与其他的病虫害同时发生,所以在治疗时一定要进行病虫害综合防治。
可以同时使用杀菌剂和杀虫剂,对草莓进行全面防治。
在使用药剂时,要根据具体病虫情况选择合适的药剂,注意不要滥用农药,避免对草莓和环境造成不必要的损害。
5.防治措施的良好实施除了药物治疗外,还可以采取一些防治措施来预防和控制草莓白粉病的发生。
比如,在种植前合理消毒土壤,选择抗病性较好的草莓品种,并且合理管理水肥,保持空气流通,避免草莓叶片湿润等。
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总结起来,草莓白粉病的治疗可以使用杀菌剂、硫磺剂、生物农药等药物进行,也可以采取防治措施来预防和控制病害的发生。
在使用药剂时,要注意药剂说明,按照正确的使用方法和浓度进行喷雾。
此外,还要注意病虫害综合防治,避免滥用农药对草莓和环境造成伤害。
最重要的是加强草莓的管理,提高草莓的抗病能力,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病害的发生。
乙嘧酚磺酸酯:制剂EC、WP。
作用机理与特点腺嘌呤核苷脱氨酶抑制剂。
内吸性杀荫剂,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
可被植物根、茎、叶迅速吸收,并在植物体内运转到各个部位,故耐雨水冲刷。
施药后持效期10~14d。
应用适宜作物果树、蔬菜、花卉等观赏植物、大田作物。
安全性对草莓、苹果、玫瑰等某些品种有药害。
防治对象各种白粉病,如苹果、葡萄、黄瓜、草莓、玫瑰、甜莱白粉病。
使用方法茎叶处理,使用剂量为150~375g(a.i.)/hm2。
乙嘧酚:制剂EC、LS、SC。
作用机理与特点腺嘌呤核苷脱氨酶抑制剂。
内吸性杀菌剂,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
可被植物根、茎、叶迅速吸收,并在植物体内运转到各个部位。
应用主要用于防治禾谷类作物白粉病。
茎叶处理,使用剂量为250~350g(a.i.)/hm2。
种子处理,使用剂量为4g(a.i.)/l000g种子。
二甲嘧酚:作用机理与特点腺嘌呤核苷脱氨酶抑制剂。
内吸性杀菌剂,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
可被植物根、茎、叶迅速吸收,并在植物体内运转到各个部位。
应用主要用于防治烟草、番茄、观赏植物的白粉病,茎叶处理,使用剂量为50~l00g(a.i.)/hm2。
土壤处理,使用剂量为0.5~2kg(a.i.)/hm2。
醚菌酯:黄瓜白粉病(100-150)克每公顷草莓白粉病(100-166.7)毫克每千克乙嘧酚:黄瓜白粉病(234.38-351.56)克每公顷使用方法均为喷雾这是在最新农药电子手册上查到的,理论上是醚菌酯的效果要好些。
醚菌酯对半知菌、子囊菌、担子菌、卵菌纲等真菌引起的多种病害具有很好的活性,如:葡萄白粉病、小麦锈病、马铃薯疫病、南瓜疫病、水稻稻瘟病等病害,特别对草莓白粉病、甜瓜白粉病、黄瓜白粉病、梨黑星病特效。
由于白粉病菌容易产生抗药性,用醚菌酯防治白粉病时,需与甲基托布津或成标混用,也可与三唑类药剂轮换使用,不要连续使用,每茬作物使用次数不要超过3次。
醚菌酯对水生生物鱼有一定毒性,不要污染地表水源.开花结果期选用生物农药2%农抗120较好。
乙嘧酚磺酸酯:
制剂EC、WP。
作用机理与特点腺嘌呤核苷脱氨酶抑制剂。
内吸性杀荫剂,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
可被植物根、茎、叶迅速吸收,并在植物体内运转到各个部位,故耐雨水冲刷。
施药后持效期10~14d。
应用
适宜作物果树、蔬菜、花卉等观赏植物、大田作物。
安全性对草莓、苹果、玫瑰等某些品种有药害。
防治对象各种白粉病,如苹果、葡萄、黄瓜、草莓、玫瑰、甜莱白粉病。
使用方法茎叶处理,使用剂量为150~375g(a.i.)/hm2。
乙嘧酚:
制剂EC、LS、SC。
作用机理与特点腺嘌呤核苷脱氨酶抑制剂。
内吸性杀菌剂,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
可被植物根、茎、叶迅速吸收,并在植物体内运转到各个部位。
应用
主要用于防治禾谷类作物白粉病。
茎叶处理,使用剂量为250~350g(a.i.)/hm2。
种子处理,使用剂量为4g(a.i.)/l000g种子。
二甲嘧酚:
作用机理与特点腺嘌呤核苷脱氨酶抑制剂。
内吸性杀菌剂,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
可被植物根、茎、叶迅速吸收,并在植物体内运转到各个部位。
应用
主要用于防治烟草、番茄、观赏植物的白粉病,茎叶处理,使用剂量为50~l00g(a.i.)/hm2。
土壤处理,使用剂量为0.5~2kg(a.i.)/hm2。
醚菌酯:
黄瓜白粉病(100-150)克每公顷
草莓白粉病(100-166.7)毫克每千克
乙嘧酚:
黄瓜白粉病(234.38-351.56)克每公顷
使用方法均为喷雾
这是在最新农药电子手册上查到的,理论上是醚菌酯的效果要好些。
醚菌酯对半知菌、子囊菌、担子菌、卵菌纲等真菌引起的多种病害具有很好的活性,如:葡萄白粉病、小麦锈病、马铃薯疫病、南瓜疫病、水稻稻瘟病等病害,特别对草莓白粉病、甜瓜白粉病、黄瓜白粉病、梨黑星病特效。
由于白粉病菌容易产生抗药性,用醚菌酯防治白粉病时,需与甲基托布津或成标混用,也可与三唑类药剂轮换使用,不要连续使用,每茬作物使用次数不要超过3次。
醚菌酯对水生生物鱼有一定毒性,不要污染地表水源.开花结果期选用生物农药2%农抗120较好。
3、白粉病防治方法:采用抗病品种,冬春季清扫园地,烧毁腐烂枝叶,即使除老叶、病叶。
加强肥水使植株通风通光,生长健壮。
药剂防治:2%农抗120或2%武夷菌素(80--10)水剂2000倍,隔6—7天灭菌一次;或用27%高脂膜乳剂80—100倍,于发病初期喷,5—6天1次,连喷3—4次;或用30%特福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50%退菌特800倍液,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保护地可用45%百菌清烟剂,每亩200—250g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