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3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教学计划范文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教学计划范文第一章祖先的故事教学目标:1. 了解人类从采集时代到农业时代的演变。
2. 了解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和故事。
3. 学习使用历史地图。
教学重点:1. 人类从采集时代到农业时代的转变。
2. 人类创造的神话传说。
教学难点:1. 了解人类从采集时代到农业时代的演变。
2. 学习使用历史地图。
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展示一张全球拓扑图,让学生猜测人类最早起源于哪个地区。
然后解释人类起源于非洲,并用动画或图片展示人类从非洲传播到世界各地的过程。
介绍人类从采集时代到农业时代的转变。
2. 学习人类的神话传说(30分钟)通过讲述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故事,如《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地》,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人创造的神话传说。
让学生分组讨论,讨论神话传说中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
第1页/共6页3. 学习使用历史地图(30分钟)通过展示一幅中国古代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图上的主要山脉、河流、文明发源地等要素。
让学生尝试使用图例和比例尺进行距离和比例计算,了解历史地图的制作和使用方法。
4. 小结(10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章中华民族的起源与迁徙教学目标:1. 了解中华民族的起源和主要迁徙路线。
2. 了解黄河流域的早期文明。
教学重点:1. 中华民族的起源和主要迁徙路线。
2. 黄河流域的早期文明。
教学难点:1. 了解中华民族的起源和主要迁徙路线。
2. 了解黄河流域的早期文明。
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一张中国古代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比较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疆域。
让学生思考中国古代民族的起源和迁徙。
2. 中华民族的起源与迁徙(30分钟)通过讲述中华民族的起源和主要迁徙路线,如以黄河为中心的中华文明的发展,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历程。
使用图片、动画等辅助教学材料帮助学生理解。
3. 黄河流域的早期文明(30分钟)通过讲述黄河流域的早期文明,如仰韶文化、杨家岭文化等,让学生了解黄河流域的重要性和其早期文明的特点。
《初中历史七下》教学设计北师大版7《初中历史七下》教学设计北师大版7一课繁荣的宋元文化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了解《资治通鉴》的作者和风格,能够识别《史记》和《资治通鉴》的不同风格。
通过对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及其代表作的学习,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
通过对关汉卿及《窦娥冤》的学习,了解我国戏剧艺术的发展。
过程和方法:收集、分析、背诵优秀宋词作品,培养实践能力和表演能力,提高作品鉴赏能力。
对照《史记》和《资治通鉴》两部史书的不同体例,明确纪传体和编年体两类史书的编撰特点,初步培养比较问题的能力。
利用教材中的插图讲述窦娥冤屈的故事,培养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对元代戏剧艺术的理解。
对北宋时期郫县诗人张俞的学习,培养主动探究和横向比较获取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宋元文化的繁荣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
这一时期历史、文学、艺术的高度发展,不仅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也为后人留下了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如司马光严谨的学术精神、李清照、辛弃疾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关汉卿同情人民疾苦的情结,张宇一生的雄心壮志和爱国品质。
关注《资治通鉴》、宋词、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难点在于如何调动学生积极广泛地参与学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程录音机放《明月几时有》这首歌曲,在听的过程中看课文中的框题,结合老师提问进入新课。
(设计理念:当一开始播放歌曲时,学生们会感到放松和亲切。
因为大多数学生都熟悉这首歌,但老师为什么会播放这首歌?大多数学生不知道。
这让学生产生了疑问。
在问题中,他们急切地问老师答案,这导致了以下两个问题)老师的问题:盒子里介绍的这门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学生们轻轻地回答。
(设计思路:通过这个问题的提出,使学生对本课内容有一个粗略的了解,但又不具体。
引起学生好奇心和进一步探究知识的欲望)教师设问:请同学猜一猜这首歌曲的歌名叫什么?这首歌的词作者是谁?词的意思是什么?学生们轻轻地回答。
(设计思路:在学生猜这两个问题时,第一个问题可能比较好回答,但后面两个问题,可能很多同学不能猜出正确答案,或表述不准确。
年度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教学计划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掌握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单元:秦始皇统一中国(2课时)1.1 秦朝的兴起和统一1.2 秦朝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1.3 秦朝对后世的影响第二单元:汉朝的建立和发展(4课时)2.1 汉朝的建立和刘邦的功绩2.2 汉朝政治和经济的发展2.3 汉朝文化的繁荣和科技的进步第三单元:三国时期和两晋南北朝时期(6课时)3.1 东汉末年的王莽篡权和董卓等军阀割据3.2 三国时期的魏、蜀、吴的兴起和战争3.3 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转变第四单元:隋朝和唐朝的统一和繁荣(6课时)4.1 隋朝的建立和文治武功4.2 隋朝政权的倒塌和唐朝的建立4.3 唐朝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繁荣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教师通过讲解课文和解读历史事件,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
2. 分组讨论:学生分为小组,共同研究和讨论历史事件,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3. 观看影片和多媒体资料:通过观看相关影片和多媒体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知识的灵活运用。
4. 课堂互动: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评价方法:1. 课堂表现评价:包括学生的参与程度、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能力等。
2. 作业评价:通过布置作业,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3. 测验评价:定期进行知识测验,检验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4. 小组合作评价: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的方式,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封面)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教育教学计划
授课学科:
授课年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XX学校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七年级历史备课组以学校工作计划为指导,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主体教学研究高效课堂为中心,团结合作,努力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互相学习,认真备好课,上好每一节课,并结合教材的特点,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活动,在教学中,既要抓好基础知识教学,更要着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经过上一期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学习历史的技能,有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初步掌握了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但他们的偏科思想比较严重,对历史科的学习不重视,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三、教学进度安排
这个学期一共20周,第十周进行期中考试,第二十周进行期末考试。
四、具体措施
1、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重视历史学科的学习,让学生把它作为个主要的知识来学习,教会学生学历史的方法,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学乐学,深入浅出地授好每一课,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2、本备课组将按照学校要求,认真开展新课程的备课组活动,每次活动都要做到针对该章的内容,确定重点、难点以及教法,轮流主备主讲,作专题发言并进行讨论,以便更好地理解教材,提高教学效果。
北师大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5篇“教案与教学并重”的教学设计在理论、方法和过程建构主义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上都兼取两者之长并弃其之短,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北师大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方便大家学习北师大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1基础知识了解: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的简况。
掌握: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雅克萨之战和中俄《尼布楚条约》等重要史实。
理解:此时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还能得到巩固。
过程与方法阅读提炼:指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概括提炼出基本的知识要点。
纵向联系温故知新: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能够用历史事实说明台湾、黑龙江流域自古以来就是__的领土。
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主义民族自尊:使学生认识到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政府抗击沙俄侵略的斗争都是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正义斗争;中华民族有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郑成功是我国历的民族英雄。
继承传统:激发学生继承民族英雄的爱国主义传统,培养为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而英勇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点: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和中俄《尼布楚条约》。
教学难点:中俄《尼布楚条约》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提问:明清时期加强君主集权的负面作用是什么?(禁锢了思想,摧残了人才,阻碍了__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过渡讲解:这个时期的__开始走向落后,但是还有能力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发生了收复台湾和胜利抗击沙俄两件大事。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开辟荆榛逐荷夷”指导学生阅读94-95页“导入框”和本目课文以及插图、资料等,在书上标注要点并思考回答:1.历第一个对我国进行侵略活动的殖民国家是哪一个?(葡萄牙)2.紧接着侵占台湾的殖民国家是哪一个?(荷兰)3.谁收复了台湾?(郑成功)4.这件事在历起了什么作用?(捍卫了国家主权,维护了领土完整)5.根据95页“动脑筋”:为什么郑成功说“台湾一向属于__”?(三国时,孙权就派万人大船队到达“夷洲”,夷洲就是今天的台湾。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一、课程目标及概述1.课程目标:o培养学生对于中国历史的基本认识和了解,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
o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思辨能力,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历史问题的思考和探讨。
o通过历史事件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2.课程概述:o本册教材涵盖了中国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的主要阶段和事件。
o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学习,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二、教学内容与重点1.教学内容:o古代史:包括史前文明、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等时期的历史。
o近代史:涵盖清末民初、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历史事件。
o现代史:涉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历程。
2.教学重点:o各历史时期的主要特点、重要事件和人物。
o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o历史的现实意义和启示。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o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o结合历史剧、纪录片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2.教学手段:o利用多媒体教室、投影仪等设备,展示历史图片、地图等资料。
o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探究和汇报,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四、教学进度安排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进度。
确保每个历史阶段的学习都能得到充分的时间和深度,同时也要考虑到复习和考试的时间安排。
五、学生评价与考核1.学生评价:o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等。
o重视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态度,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历史问题的思考和讨论。
2.考核方式:o定期进行课堂小测验和单元测试,检验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
o学期末进行综合性考试,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资源利用1.教材及配套教辅资料:充分利用教材和配套的教辅资料,如教学挂图、练习题等,辅助学生进行课后复习和巩固。
2.网络教育资源:利用互联网上的历史教育资源,如历史网站、在线课程等,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和视野。
3.校内外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遗址等场所,亲身感受历史的魅力,增强历史学习的实践性和体验性。
七年级下学期《中国历史》教学计划七年级下学期《中国历史》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七年级历史学科使用北师大版《中国历史》七年级教材(上、下两册)。
七年级教材上、下两册叙述了中国古代的历史,采用时序与专题相结合的体系,即基本按照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线索,由古至今讲述历史的同时,围绕每一历史时段突出特征来叙述。
上册教材确立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大一统的秦汉帝国,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等四个专题,下册教材确立了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明清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等三个专题,每一专题下确立四至八个小专题,便于学生学习。
七年级上册教材每课由12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导入框、课文、阅读课文、图表、历史文献、思考提问、自由阅读卡、每课一得、材料阅读、练一练、自我评价和活动建议。
其中课文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需要掌握的主要内容,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历史发展的生动过程和主要线索。
其余部分是对课文内容的补充,以拓宽学生知识面,教师要很好地利用这些资源进行教学,努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另外,在每一单元后面,教材还安排了一节活动课。
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让学生从中学到学习历史的方法。
本册教材还花了大量篇幅介绍各个历史时期的科技和文化。
旨在使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增强为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自信心。
二、教学建议1、开齐并上足课时,保证历史课常规教学。
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客观地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正确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坚持史论结合的原则,力求科学性,思想性和生动性的统一。
2、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精品】初中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全
册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目标
本教案旨在帮助初中七年级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全册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兴趣和能力。
教学内容概述
本教学设计教案按照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全册教学内容进行安排,包括以下单元:
1. 第一单元:秦朝的建立与统一
2.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城邦
3. 第三单元:秦朝政治法制变革
4. 第四单元:秦朝经济发展
5. 第五单元:中国古代文学
6. 第六单元:秦汉文化变迁
7. 第七单元:中国古代科技
8. 第八单元:希腊神话故事
每个单元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活动和评
价方式等教学要素。
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对话、小组讨论、活动
设计等,旨在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活动
本教案中针对每个单元设计了相应的教学活动,如观看相关视频、阅读课文、进行小组讨论、制作展板等,通过多样化活动让学
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评价方式
为了对学生的研究情况进行评价,本教案提供了多个评价方式,如作业、小组讨论表现、期末考试等,旨在全面了解学生的研究情况。
总结
通过本教案的实施,相信学生们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并提高他们的研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全面贯彻“三个面向”战略指导思想,渗透和灌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以素质教育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磨练重点,充分发挥学生的思考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自学能力。
那么在历史的过程中有哪些教案会比较好呢?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带来的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纳氏林北京四中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及其影响。
2、通过讨论科举制的冲击,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
3、通过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学生研讨,学习本课内容。
2、通过对比现实考试制度,启发学生思考中国教育现状我国的不足,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改进建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首要目标:1、认知引导学生认识儒术的出现,是中国古代用人制度的巨大进步,是隋唐兴盛的其原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学生认识到制度创新是人类进步的组成部分;2、通过了解重大意义科举制度的深远影响,亚洲地区学生认识到官学也是中国发展具有突出贡献,从而鼓励学生勤学,不断创新。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科举制度创立和逐渐完善完善的进程教学难点:科举制的影响三、教学方法发言法讲授法分组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首先以温故知新的导入方式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的主要内容并思考:1、为什么唐玄宗统治统治前期叫做“开元盛世”?为什么会出现盛世盛况?提出思考问题,由此导入新课:西欧国家除了唐玄宗积极进取治理国家之外,还有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统治时期打下的基础。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断改革用人制度,善于用人。
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是怎样市场化改革改革征选官员的方法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课:科举制的创立。
(二)新课教学环节1:在此之前朝廷是怎样选拔人才的呢?在同学认真看书后,请一个同学说来说。
大家想一想:这种选拔人才的方法好吗?老师:隋文帝统治时他同时指出也和你们认为一样,为了冠绝一时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巩固他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他决定进行改革。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教育教学计划新的学期即将开始,为了更好地完成七年级历史下学期的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特制定以下教育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经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对历史学科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但在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部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较高,但也有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同时,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涵盖了从隋朝到清朝前期的历史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多个方面。
教材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有助于学生直观地了解历史。
但教材中的知识点较为繁杂,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的整合和梳理,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历史知识体系。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掌握本学期所学历史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制度等基础知识。
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堂讲授、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提高学生的历史认知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
宋元时期的民族融合、科技文化成就。
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变革、经济发展和对外关系。
2、教学难点理解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和规律。
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系统的讲解,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基本框架和重点内容。
2、讨论法组织学生对一些有争议的历史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3、史料分析法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历史资料,提高学生的史料解读能力和历史研究方法。
素龙一中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2013年2月20日)梁莉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七年级历史备课组以学校工作计划为指导,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主体教学研究高效课堂为中心,团结合作,努力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互相学习,认真备好课,上好每一节课,并结合教材的特点,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活动,在教学中,既要抓好基础知识教学,更要着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经过上一期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学习历史的技能,有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初步掌握了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但他们的偏科思想比较严重,对历史科的学习不重视,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三、教学进度安排
这个学期一共20周,第十周进行期中考试,第二十周进行期末考试。
四、具体措施
1、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重视历史学科的学习,让学生把它作为个主要的知识来学习,教会学生学历史的方法,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学乐学,深入浅出地授好每一课,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2、本备课组将按照学校要求,认真开展新课程的备课组活动,每次活动都要做到针对该章的内容,确定重点、难点以及教法,轮流主备主讲,作专题发言并进行讨论,以便更好地理解教材,提高教学效果。
3、备课组内做到统一进度、统一备课的内容、统一测试题目、统一重点和难点的处理措施。
4、在备课组内开展互相学习活动,互相听课探索教学模式,共同提高。
五、教学设想
1、历史教学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对历史作出正确的叙述和分析,做到思想性科学性的统一,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2、继续深入课堂教改,做好高效课堂提升的学习。
在传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思想的教育和能力培养,树立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学导结合的教学观,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树立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育人观,坚持教书与育人统一,提高课堂效率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提高学习素质和学习效率,尝试历史活动课的教学。
3、开展历史第二课堂,通过举办历史讲座,故事会等形式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综合,比较、概括问题的能力。
跟踪辅导,找学困生谈心,了节其学习差的原因,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六、具体安排
周次内容
第一周总结上学期学习,第1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
第二周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第3课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
第三周第4课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
第四周第5课“和同为一家”,第6课开放与交流。
第五周第7课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第8课璀璨的文学艺术。
第六周第9课“贵姓何来”。
第七周第10课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第八周第11课宋金南北对峙。
第九周第12课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
第十周期中考试及试卷讲评
第十一周第13课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第14课元帝国拓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基业。
第十二周第15课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成就。
第十三周第16课繁荣的宋元文化。
第十四周第17课探究《清明上河图》展现的社会风貌。
第十五周第18课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第19课明清抗击外国侵略的英雄斗争。
第十六周第20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第21周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
第十七周第22课科学技术与世俗文学,第23课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
第十八周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第25课设计奥运圣火传递路线。
第十九、二十周复习,期末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