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CADCAM技术应用(实验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5.03 MB
- 文档页数:13
cadcam课程设计实验报告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CAD/CAM的基本概念,掌握其应用领域及发展历程。
2. 学生能掌握CAD/CAM软件的基本操作,如绘图、编辑、建模、渲染等。
3. 学生能了解CAD/CAM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实际应用,如模具设计、数控编程等。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CAD软件进行二维和三维图形的绘制,具备一定的设计能力。
2. 学生能运用CAM软件对设计好的图形进行加工路径的生成和仿真,具备基本的加工操作能力。
3. 学生能通过CAD/CAM软件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CAD/CAM课程,培养对制造业的兴趣和热情,增强职业认同感。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 学生能认识到CAD/CAM技术在现代制造业中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科技观和创新意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验课程,注重实践操作和实际应用,结合理论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特点:本课程面向初中年级学生,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动手能力强,但理论知识相对薄弱。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程中收获成果。
通过课程目标的分解和实施,确保教学设计和评估的有效性。
二、教学内容1. CAD/CAM基本概念与历史发展- CAD/CAM定义及其相互关系- CAD/CAM发展历程及趋势2. CAD软件操作与绘图技巧- 软件界面及基本工具介绍- 二维图形绘制与编辑- 三维建模与渲染3. CAM软件加工路径生成与仿真- 数控加工基础知识- 加工路径策略及参数设置- 加工仿真与优化4. CAD/CAM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实例- 模具设计与制造- 数控编程与加工- 产品设计与创新5. 实践操作与案例分析- 实践项目设计与实施- 学生作品展示与评价- 行业案例分析及讨论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CAD/CAM基本概念与历史发展第二周:CAD软件操作与绘图技巧第三周:CAM软件加工路径生成与仿真第四周:CAD/CAM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实例第五周:实践操作与案例分析教材章节关联:《CAD/CAM技术与应用》第一章:CAD/CAM概述《CAD/CAM技术与应用》第二章:CAD软件操作《CAD/CAM技术与应用》第三章:CAM软件加工《CAD/CAM技术与应用》第四章:CAD/CAM应用实例教学内容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掌握CAD/CAM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CAD/CAM报告1. 简介CAD(计算机辅助设计)和CAM(计算机辅助制造)是现代制造业中广泛应用的重要工具。
CAD用于设计产品的电子模型,CAM则利用CAD模型生成切削路径,并控制机床进行加工。
本文将介绍CAD/CAM的基本概念、应用领域和工作流程。
2. CAD/CAM的基本概念CAD/CAM是一种综合应用技术,通过计算机辅助的手段来实现产品的设计和制造。
CAD主要用于产品的三维建模和设计,可以根据设计要求生成产品的详细图纸和设计文件。
CAM则根据CAD模型生成数控机床的加工程序,实现自动化的制造过程。
3. CAD/CAM的应用领域CAD/CAM广泛应用于各个制造行业,包括机械、汽车、航空航天等。
在机械制造中,CAD/CAM可以加速产品设计和制造过程,并提高产品质量和精度。
在汽车工业中,CAD/CAM可以用于汽车设计、模具制造和零部件加工等。
在航空航天领域,CAD/CAM能够实现复杂零部件的设计和制造,提高生产效率和精度。
4. CAD/CAM的工作流程CAD/CAM的工作流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4.1. 产品设计首先,设计师使用CAD软件创建产品的三维模型。
设计师可以根据需求和约束条件对模型进行修改和优化,以满足设计要求。
4.2. CAD模型转换一旦设计师完成了三维模型的设计,模型将被转换成合适的格式,以便供CAM 软件使用。
通常,CAD模型会被转换成STEP或IGES等通用格式。
4.3. 加工路径生成CAM软件根据CAD模型生成切削路径。
切削路径包括切削工具的运动轨迹和加工顺序。
CAM软件还可以考虑刀具的尺寸和工艺参数,以确保加工质量。
4.4. 数控程序生成根据切削路径,CAM软件生成数控程序。
数控程序包含了机床的加工指令,例如刀具的进给速度、切削深度等。
数控程序可以被传输到数控机床进行产品的加工。
4.5. 产品加工数控机床按照数控程序进行产品的加工。
机床可以根据程序自动调整刀具的位置和切削参数,以实现高效的加工过程。
CADCAM技术试验报告(5篇可选)第一篇:CADCAM技术试验报告CAD/CAM技术综合实验报告专业:班级:姓名:学好:日期:CAD/CAM技术试验综合报告一、试验目的二、试验设备及所用软件三、试验原理(说明CAD/CAPP/CAM各自的作用及怎样利用其相关的理论进行集成制造的)四、试验内容(一)CAD造型1.CAD软件(CAXA)学习及草图绘制(自选图形进行练习,简要说明绘制草图的过程)2实体及曲面的三维造型(用曲面裁剪法完成鼠标的三维造型,并简要说明其过程)3自由曲面的绘制(用曲面法绘制五角星的三维图形或可口可乐瓶底的曲面造型,并简要说明造型过程)(二)CAM与数控加工1.CAXA制造工程师加工模块中毛坯的定义方法有哪些2.数控加工切削方式3自由曲面的数控编程及加工(利用加工中心模拟软件对利用CAD设计的五角星造型进行数控指令生成和可视化加工模拟。
简要说明其操作步骤)。
五、说明CAD/CAM技术在数控加工中的具体应用过程六、实验收获第二篇:CADCAM技术1.CAD/CAM技术是以计算机、外围设备及其系统软件为基础,综合计算机科学与工程、计算机几何、机械设计、机械加工工艺、人机工程、控制理论电子科技学科等知识,以工程应用为对象,实现包括二维绘图设计、三维几何造型设计、工程计算分析与优化设计、数控加工编程、仿真模拟、信息存储与管理等相关功能。
2.广义、狭义CAD/CAM技术【广义CAD/CAM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辅助技术进行产品设计与制造的整个过程及与之直接或者间接的活动【狭义CAD/CAM技术】是指利用CAD/CAM系统进行产品的造型、计算分析和数控程序的编制。
.CAD/CAM系统主要有有关的硬件系统和相应的软件系统构成,硬件系统主要有计算机及其外围设备组成,包括主机,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网络通信设备以及生产加工设备登;软件系统包括系统软件,支撑和应用软件。
4.CAD/CAM系统分类①根据使用的支撑软件的规模大小【CAD系统,CAM系统,CAD/CAM集成系统】②根据CAD/CAM系统使用的计算机硬件及其信息处理方式【主机系统,工程工作站系统,微机系统】③根据CAD/CAM系统是否使用计算机网络【单机系统,网络化系统】5.【输入设备】键盘,鼠标,光笔,数字化仪,图形输入板,触摸屏,扫描输入设备【输出设备】显示器,打印机,绘图机,生产系统设备【网络设备】服务器,工作站,网卡,通信电缆,集线器,中继器,网桥,路由器,网关【应用软件】在系统软件的基础上,针对某一专用领域的需要而研制的软件 6.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图形学是利用计算机系统产生,操作,处理图形对象的学科,图形对象可能是矢量图形也可能是点阵图形图形生成技术与算法【线段】DDA法、Brcsenham法,逐点比较法【圆弧】DDA法、逐点比较法、正负法【区域填充】简单递归填充算法、扫描区域填充法【自由曲线和曲面插值】曲线或曲面的拟合、曲线或曲面的插值7.几何建模几何建模就是以计算机能够理解的方式,对几何实体进行确切的定义,赋予一定的数学描述,再以一定的数据结构形式对所定义的几何实体加以描述,从而在计算机内部构造一个实体的模型。
CAD/CAM综合实验报告实验内容:结合学生的专业和课题的情况,设计某产品。
实验要求:1.系统掌握一种CAD软件,熟练掌握产品三维设计、零件装配等功能,完成产品设计与装配。
2.对产品所有的零件进行必要的色彩搭配。
3.选择一个较复杂的零件进行数控编程,程序符合数控加工的要求,能进行实际加工。
实验步骤:1.CAD软件名称及版本实验选择UGNX6.0,UG(Unigraphics NX)是Siemens PLM Software公司出品的一个产品工程解决方案,它为用户的产品设计及加工过程提供了数字化造型和验证手段。
Unigraphics NX针对用户的虚拟产品设计和工艺设计的需求,提供了经过实践验证的解决方案。
NX 是 UGS PLM 新一代数字化产品开发系统,它可以通过过程变更来驱动产品革新。
NX 独特之处是其知识管理基础,它使得工程专业人员能够推动革新以创造出更大的利润。
NX 可以管理生产和系统性能知识,根据已知准则来确认每一设计决策。
NX 建立在为客户提供无与伦比的解决方案的成功经验基础之上,这些解决方案可以全面地改善设计过程的效率,削减成本,并缩短进入市场的时间。
通过再一次将注意力集中于跨越整个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技术创新,NX 的成功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证实。
这些目标使得NX 通过无可匹敌的全范围产品检验应用和过程自动化工具,把产品制造早期的从概念到生产的过程都集成到一个实现数字化管理和协同的框架中。
2.设计过程进入UG界面,新建一个模型,由于零件的操作几乎是类似的,所以在这里只介绍一种零件的建模过程。
如图所示:图1 UG界面2.1 创建圆柱体单击【特征】-【圆柱】,创建一个圆柱体。
图2 圆柱体单击【特征】-【螺纹】按钮,在圆柱体上建立螺纹。
图3 螺纹2.3创建导棒单击【创建草图】,在草图环境中,勾画一个圆,退出草图环境,单击【拉深】,在波尔运算中,选择求交。
图4 导棒2.4倒圆角单击【边倒圆】,设置倒圆半径。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ad与cam实训报告范文10页CAD(Computer-Aided Design)和CAM(Computer-Aided Manufacturing)是现代制造业中常用的两种技术,它们通过计算机辅助的方式提高了工程设计和制造的效率和精度。
本文将针对CAD与CAM实训的内容,分别介绍实训的目的、实训的具体内容、实训的收获和体会,以及对将来的展望。
首先,我们来介绍一下CAD与CAM实训的目的。
CAD与CAM实训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熟悉和掌握CAD与CAM的基本功能和操作,在实践中提高工程设计和制造的能力。
通过实训,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工程设计和制造的整个流程,对不同的产品进行建模和设计,并且通过CAM将其转化为实际的制造工艺。
接下来,我们将具体介绍实训的内容。
实训的内容主要包括CAD的基本操作和功能、CAD建模的技巧和规范、CAM的基本操作和功能,以及CAM的工艺分析和优化等。
在CAD的实训中,学生需要学习CAD软件的基本操作,比如绘图、修改、缩放等,同时还要学习CAD建模的技巧和规范,比如构建几何体、应用曲线和曲面等。
在CAM的实训中,学生需要学习CAM软件的基本操作,比如导入CAD模型、选择加工工艺和工具路径等,同时还要学习CAM的工艺分析和优化,比如进行切削力和切削温度的模拟和分析,以及对工艺参数的优化。
通过实训,我们不仅掌握了CAD和CAM的基本功能和操作,还学会了如何进行工程设计和制造的整个流程。
我们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项目中,在实操中提高了我们的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接下来,我们来介绍一下实训的收获和体会。
通过CAD与CAM实训,我们不仅提高了工程设计和制造的技能,还培养了我们的创新和合作能力。
在实训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各种不同的问题和挑战,在与同学们的合作中解决了这些问题,从中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并分工合作。
通过实训,我们还发现了CAD和CAM在工程设计和制造中的巨大优势。
实验报告实验课程:CAD/CAM原理及应用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年月日目录一、实验一二维图形复合变换编程二、实验二三次B样条曲线生成三、实验三CAD/CAM集成南昌大学实验报告学生姓名: 徐馨 学 号: 5901115192 专业班级: 机制157班 实验类型:□ 验证 □ 综合 □ 设计 □ 创新 实验日期: 实验成绩:实验一 二维图形复合变换编程一、实验目的:1.掌握CAD 图形处理的原理和方法。
2.理解CAD 对图形进行复合变换的过程。
二、实验要求在二维模式下,将三角形绕任意点旋转θ角。
三角形三点的坐标、旋转点坐标和旋转角度可由用户任意输入。
原图形和变换后的图形必须同时显示在显示器上。
三、实验设备 1.计算机系统2.安装Turbo C 或其他C 语言集成开发工具 四、实验原理 1、变换原理基本旋转矩阵是相对坐标原点的,为了满足这一要求,必须先将旋转点和需要处理的图形向原点平移,使旋转点与原点重合,然后对图形进行旋转变换。
旋转变换后,再将旋转点和旋转后的图形平移到旋转点。
基本变换矩阵如下:1 0 0 0 1 0 l m 1平移T=cos θ sin θ 0 -sin θ cos θ 0 0 0 1旋转T=根据上述图形变换原理,对二维图形绕任意点(旋转点)旋转的复合变换矩阵M 为2、编程基本要领1)、将显卡设置为图形模式函数为 #include(graphics.h) #include(conio.h) main( ){ int driver,mode;driver=VGA; mode=VGAMED; initgraph(&driver,& mode,””); }2) 画直线函数为 line(x 1,y 1, x 2,y 2) 3) 4*4界矩阵相乘函数float py[4][4],xz[4][4];m[4][4] float xc(a,b) float a[4][4],b[4][4]; { int i , j,k;for(i=0;i<=3;i++) for (j=0;j<=3;j++) for(k=0;k<=3;k++)1 0 0 0 1 0-x -y 1M= cos θ sin θ 0 -sin θ cos θ 0 0 0 11 0 0 0 1 0 x y 1m[i][j]= m[i][j]+ a[i][k]* b[k][j];}五、实验步骤1、在C语言集成开发工具的编辑器中输入源程序2、利用编译器编译源程序3、连接生成执行文件4、运行程序六、实验数据及处理结果clearclca=input('');b=input('');c=input('');d=input('');e=input('');f=input('');g=input('');h=input('');p=input('');x=[a c e a];y=[b d f b];q=(p/180)*3.14plot(x,y);hold onaxis equalaxis([-5 8 -5 8])plot(g,h,'p')M=[1 0 0;0 1 0;-g -h 1;];R(:,1)=x;R(:,2)=y;R(:,3)=1%将二维坐标表示成(x,y,1)的形式%R1=M*RM1=[cos(q) sin(q) 0;-sin(q) cos(q) 0;0 0 1];R1=M*M1;%R1=M\R2%M的逆矩阵inv(M)*R2 M2=[1 0 0 ;0 1 0;g h 1;];R2=R1*M2R3=R*R2m=[a g R3(1,1) ];n=[b h R3(1,2)];plot(m,n,'')plot(R3(:,1),R3(:,2),'k')南昌大学实验报告学生姓名:徐馨学号:5901115192 专业班级:机制157班实验类型:□验证□综合□设计□创新实验日期:实验成绩:实验二B样条曲线的生成一、实验目的:1、掌握参数化曲线曲面的原理和方法。
CAD/CAM实验报告班级:0903111 34 姓名:刘洋一.实验项目:1、零件设计实验2、产品设计及工程图设计实验3、曲面设计实验二、实验名称:1、典型零件三围建模装配体零件三维建模2、装配体装配及工程图生成3、简单曲面设计三、实验目的:1、通过该实验掌握CATIA软件的零件设计模块基本操作;理解和掌握图形变换技术以及CAD/CAM建模技术在软件中的实现与应用;掌握构建三维模型的思路和方法。
2、掌握CATIA装配模块,工程图模块的主要功能。
并用该模块建立装配体三维模型,并生成相应的零部件工程图。
3、掌握CATIA曲面设计模块的基本操作。
并能够构建简单的曲面。
四、实验要求:1、(1)完成典型零件的三维建模。
(2)完成装配体零件的三维建模。
2、将实验1所建立的装配体零件的三维建模调入产品设计模块中,按各构建之间的装配约束关系添加装配的约束,形成产品的三维模型,并生成相应的零部件工程图。
3、简单应用曲面知识,设计一个简单的曲面。
五、实验内容与步骤:实验1:实验内容:在本实验中一共完成了14个零件的三维设计。
包括:轴(图号:L1),套筒(图号:L2),卡盘(图号:L3),主轴架(图号:L4),阀体(图号:LSD-01),阀门(图号:LSD-02),弹簧(图号:LSD-03),垫片(图号:LSD-04),弹簧托架(图号:LSD-08),阀盖(图号:LSD-09),螺杆(图号:LSD-11),罩(图号:LSD-13),连杆(5-1)。
实验步骤:进入零部件设计模块,运用拉伸,切除,开槽,建立平面后切键槽,加工螺纹,倒角,镜像,切环形槽,钻孔,阵列,旋转,抽壳等操作完成零件的三维设计。
实验2:实验内容:装配安全阀(图号:LSD-00)以及装配体的工程图生成实验步骤:进入装配设计模块,将实验1中设计的零件打开。
点击坐标轴进行移动,运用相合约束,接触约束,偏移约束,和角度约束进行装配,即可得到装配体。
点击进入工程制图模块,点击工程制图,点击主视图后点图形即可。
实验一图形变换一、目的与任务目的:通过学生上机,了解计算机绘图的相关基础知识和方法。
任务:熟悉二维、三维图形的几何变换。
二、内容、要求与安排方式1、实验内容与要求:编写简单的二维、三维图形几何变换的程序。
要求用熟悉的编程语言编制调试和运行程序,并打印程序清单和输出结果。
2、实验安排方式:课外编写好程序清单,按自然班统一安排上机。
三、实验步骤1、课外时间编制好程序框图。
2、课外时间编写好源程序清单。
3、上机调试和运行程序。
4、打印程序清单和运行结果(包含变换前后的位置)。
四、流程图五、程序清单Private Sub Form_Load()Text1.Text = InputBox("输入A点X坐标")Text2.Text = InputBox("输入A点Y坐标")Text4.Text = InputBox("输入B点X坐标")Text5.Text = InputBox("输入B点Y坐标")Text7.Text = InputBox("输入C点X坐标")Text8.Text = InputBox("输入C点Y坐标")End Sub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Text19.Text = 1Text20.Text = 0Text21.Text = 0Text22.Text = 0Text23.Text = 1Text24.Text = 0Text25.Text = -Val(Text47.Text)Text26.Text = -Val(Text48.Text)Text27.Text = 1End SubPrivate Sub Command2_Click()Text28.Text = Format(Cos(Val(Text46.Text) * 3.1415926 / 180), "0.000") Text29.Text = Format(Sin(Val(Text46.Text) * 3.1415926 / 180), "0.000") Text30.Text = 0Text31.Text = Format(-Sin(Val(Text46.Text) * 3.1415926 / 180), "0.000") Text32.Text = Format(Cos(Val(Text46.Text) * 3.1415926 / 180), "0.000") Text33.Text = 0: Text34.Text = 0: Text35.Text = 0: Text36.Text = 1End SubPrivate Sub Command3_Click()Text37.Text = 1Text38.Text = 0Text39.Text = 0Text40.Text = Val(Text58.Text)Text41.Text = 1Text42.Text = 0Text43.Text = 0Text44.Text = 0Text45.Text = 1End SubPrivate Sub Command6_Click()Text49.Text = 1Text50.Text = 0Text51.Text = 0Text52.Text = 0Text53.Text = 1Text54.Text = 0Text55.Text = Val(Text47.Text)Text56.Text = Val(Text48.Text)Text57.Text = 1End SubPrivate Sub Command4_Click()a = Val(Text1.Text) * Val(Text19.Text) + Val(Text2.Text) * Val(Text22.Text) + Val(Text3.Text) * Val(Text25.Text)b = Val(Text1.Text) * Val(Text20.Text) + Val(Text2.Text) * Val(Text23.Text) + Val(Text3.Text) * Val(Text26.Text)c = Val(Text1.Text) * Val(Text21.Text) + Val(Text2.Text) * Val(Text24.Text) + Val(Text3.Text) * Val(Text27.Text)d = Val(Text4.Text) * Val(Text19.Text) + Val(Text5.Text) * Val(Text22.Text) + Val(Text6.Text) * Val(Text25.Text)e = Val(Text4.Text) * Val(Text20.Text) + Val(Text5.Text) * Val(Text23.Text) + Val(Text6.Text) * Val(Text26.Text)f = Val(Text4.Text) * Val(Text21.Text) + Val(Text5.Text) * Val(Text24.Text) + Val(Text6.Text) * Val(Text27.Text)g = Val(Text7.Text) * Val(Text19.Text) + Val(Text8.Text) * Val(Text22.Text) + Val(Text9.Text) * Val(Text25.Text)h = Val(Text7.Text) * Val(Text20.Text) + Val(Text8.Text) * Val(Text23.Text) + Val(Text9.Text) * Val(Text26.Text)i = Val(Text7.Text) * Val(Text21.Text) + Val(Text8.Text) * Val(Text24.Text) + Val(Text9.Text) * Val(Text27.Text) j = a * Val(Text28.Text) + b * Val(Text31.Text) + c * Val(Text34.Text)k = a * Val(Text29.Text) + b * Val(Text32.Text) + c * Val(Text35.Text)l = a * Val(Text30.Text) + b * Val(Text33.Text) + c * Val(Text36.Text)m = d * Val(Text28.Text) + e * Val(Text31.Text) + f * Val(Text34.Text)n = d * Val(Text29.Text) + e * Val(Text32.Text) + f * Val(Text35.Text)o = d * Val(Text30.Text) + e * Val(Text33.Text) + f * Val(Text36.Text)p = g * Val(Text28.Text) + h * Val(Text31.Text) + i * Val(Text34.Text)q = g * Val(Text29.Text) + h * Val(Text32.Text) + i * Val(Text35.Text)r = g * Val(Text30.Text) + h * Val(Text33.Text) + i * Val(Text36.Text)a1 = j * Val(Text37.Text) + k * Val(Text40.Text) + l * Val(Text43.Text)b1 = j * Val(Text38.Text) + k * Val(Text41.Text) + l * Val(Text44.Text)c1 = j * Val(Text39.Text) + k * Val(Text42.Text) + l * Val(Text45.Text)d1 = m * Val(Text37.Text) + n * Val(Text40.Text) + o * Val(Text43.Text)e1 = m * Val(Text38.Text) + n * Val(Text41.Text) + o * Val(Text44.Text)f1 = m * Val(Text39.Text) + n * Val(Text42.Text) + o * Val(Text45.Text)g1 = p * Val(Text37.Text) + q * Val(Text40.Text) + r * Val(Text43.Text)h1 = p * Val(Text38.Text) + q * Val(Text41.Text) + r * Val(Text44.Text)i1 = p * Val(Text39.Text) + q * Val(Text42.Text) + r * Val(Text45.Text)Text10.Text = a1 * Val(Text49.Text) + b1 * Val(Text52.Text) + c1 * Val(Text55.Text)Text11.Text = a1 * Val(Text50.Text) + b1 * Val(Text53.Text) + c1 * Val(Text56.Text)Text12.Text = a1 * Val(Text51.Text) + b1 * Val(Text54.Text) + c1 * Val(Text57.Text)Text13.Text = d1 * Val(Text49.Text) + e1 * Val(Text52.Text) + f1 * Val(Text55.Text)Text14.Text = d1 * Val(Text50.Text) + e1 * Val(Text53.Text) + f1 * Val(Text56.Text)Text15.Text = d1 * Val(Text51.Text) + e1 * Val(Text54.Text) + f1 * Val(Text57.Text)Text16.Text = g1 * Val(Text49.Text) + h1 * Val(Text52.Text) + i1 * Val(Text55.Text)Text17.Text = g1 * Val(Text50.Text) + h1 * Val(Text53.Text) + i1 * Val(Text56.Text)Text18.Text = g1 * Val(Text51.Text) + h1 * Val(Text54.Text) + i1 * Val(Text57.Text)End SubPrivate Sub Command5_Click()EndEnd Sub六、运行结果。
cad与cam实训报告范文作为一种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CAD与CAM已经深入应用于现代工业制造领域,成为当今制造业最为重要的工具之一。
而在CAD与CAM的教学实践中,实训课程更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因此,本文将重点介绍一份关于CAD与CAM实训报告的范文,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实训过程和报告撰写方式。
一、实训介绍实训内容:利用CAD与CAM技术完成一款自己设计的零件,并使用数控机床进行加工制造。
实训时间:共计十个课时(每个课时为两小时)实训工具:CAD软件(AutoCAD、SolidWorks等)与CAM 软件(MasterCAM、UG等)、数控机床(铣床、车床)等。
二、实训过程1. 项目选题在实训开始前,老师会要求学习者自行选题,设计一个自己喜欢的零件进行制造。
选题的原则是尽量选择简单易学的零件,同时要考虑其加工的复杂度和加工难度,以充分发挥CAD 与CAM技术的优势。
在实训过程中,我选择了设计一款机械零件——销轴,并在其设计过程中体验了AutoCAD和SolidWorks两款软件的操作。
2. CAD设计在选定了设计方案之后,接下来就是通过CAD软件进行设计。
在AutoCAD软件中,我运用了各种命令绘制出了销轴的各个面,包括主体、上下盖板、轴承、键槽等。
同时,我还学会了利用AutoCAD进行三维绘图。
而在SolidWorks软件中,我首先利用草图工具绘制出了销轴的截面图,然后再通过拉伸、切削、倒角等命令形成完整的三维零件模型。
3. CAM加工完成CAD设计后,接下来就是进行CAM加工的准备工作。
首先,需要将CAD中设计好的三维模型导入CAM软件中进行处理。
在MasterCAM和UG两款软件中,我学会了如何选择加工刀具、设置工艺参数、生成机床控制程序等基本操作。
然后,将加工刀具与铣床、车床等数控设备连接起来,实现对零件进行加工的自动化控制。
在加工过程中,需要经常对加工质量进行检查和调整,以保证零件加工后的尺寸准确无误。
cadcam实习报告总结CAD/CAM实习报告总结一、实习背景和目的:本次实习是在一家机械制造公司进行的一段为期十周的CAD/CAM实习。
实习目的是通过实践操作,提升自己的CAD/CAM软件应用能力,并将所学知识与实际项目相结合,为公司提供高质量的设计和制造解决方案。
二、实习内容和成果:1. CAD软件应用在实习过程中,我主要学习和应用了CAD软件,包括AutoCAD和SolidWorks。
通过实际操作,我掌握了AutoCAD的基本绘图命令和工具,可以绘制出平面图、剖视图和立体图等。
同时,我还学习了SolidWorks的三维造型技巧和装配设计,可以利用该软件进行设计和模拟。
在实习期间,我参与了一个机械零件的设计项目。
我根据给定的尺寸和要求,使用SolidWorks进行零件的三维建模并进行装配。
经过多次修改和调整,最终完成了符合要求的零件设计。
2. CAM软件应用除了CAD软件,我还学习和应用了CAM软件,主要是Mastercam和NX CAM。
这些软件可以将CAD文件转化为机床可识别的刀具路径和加工指令,实现自动化数控加工。
在实习期间,我参与了一台零件的数控加工项目。
我根据给定的CAD文件,使用Mastercam进行加工路径的生成和优化。
通过对各种加工参数的调整和优化,最终得到了高效和精确的加工方案。
然后,我利用上述方案,在实验室的数控机床上进行了实际加工。
完成后,我使用测量仪器对加工零件进行了尺寸检测,并与CAD模型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两者吻合度很高,达到了设计要求。
三、实习心得和收获:通过这段CAD/CAM实习,我深刻体会到了CAD/CAM技术在机械制造领域的重要性。
CAD技术可以快速地进行设计和修改,大大提高了设计效率和精度;CAM技术可以实现数控加工,提高了加工的自动化和精度。
在实习中,我不仅学习了CAD和CAM软件的基本应用,还学习了如何将所学知识与实际项目相结合,根据项目要求进行设计和加工。
三维CAD/CAM技术应用
上机报告
上机题目:典型夹具部件建模及装配指导教师:
院系:
班级:
姓名:
学号:
报告日期:
一、上机目的:
通过上机教学,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消化、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掌握以SolidWorks为代表的三维CAD系统的特征建模理论方法以及CAD/CAM一体化虚拟装配技术在机械设计和制造中的应用。
二、上机内容:
该上机实践由“典型夹具零件建模、典型夹具总体装配”两部分实践内容构成。
上机设备和环境:
1.计算机
2.SolidWorks 2007
2.1 典型夹具零部件建模
该上机通过对典型夹具零部件设计建模方法的学习和实践,使学生可以了解CAD 技术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特征建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运用典型CAD系统SolidWorks完成产品设计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2 典型夹具总体装配
该试验通过对典型夹具总体装配的学习实践可以使学生熟悉CAM系统的功能和工作原理并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学生通过它可以了解CAD/CAM 技术在机械设计与加工中的应用,熟悉产品从设计建模到装配的整个过程。
上机内容一典型夹具零部件建模一、上机内容
用SolidWorks 完成典型夹具零部件建模。
典型夹具包括的零件基本结构如下:
图10-118 复合夹紧 36(凸头和顶住)三、上机原理及步骤
典型夹具零件建模步骤
1.(1) 新建零件模型,选定基准面,绘制草图,如下:
(2)退出零件草图,选择拉伸特征,从基准面拉伸,给定拉伸距离,确定完成,如下:
(3)在上图中以前视基准面为基准面绘制草图,确定完成,如下:
(4)退出草图,选择拉伸切除,给定深度,确定完成,如下:
(5)继续绘制草图,如下:
(6)退出草图,选择拉伸切除,两侧给定不同切除深度,确定完成,如下:
(7)选择右端面为基准面,编辑草图,确定完成,如下:
(8)退出草图,选择拉伸切除,给定深度,确定完成,如下:
(9)以底面为基准面,绘制草图,确定完成,如下:
(10)退出草图,选择拉伸切除,给定深度,确定完成,如下:
2.弹簧的建模
(1)选定基准面,绘制草图,如下:
(2)插入-----曲线-----螺旋线/涡状线,如下:
(3)规定螺旋线高度和螺距等确认,退出草图,在参考几何中选基准面,结果如下:
(4)在基准面上绘制草图后退出草图,在特征中选择扫描,结果如下:
其他零件模型如下表所示:
小零件1(手柄)小零件2
小零件4 小零件5(连杆)
小零件8(套筒1)小零件9(套筒2)
续表:
小零件11 小零件12 小零件13(弹簧1)小零件14(弹簧2)
小零件16 小零件17 小零件18(定位块)
上机二典型夹具总体装配
一、上机内容
基于所设计建立的典型夹具零部件模型,用SolidWorks 完成典型夹具的总体装配。
二、上机要求
针对机制方向的本科生。
要求学生对特征建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等CAD 知识和理论有充分了解,掌握典型夹具及其主要零的相关概念,能够在规定时间内运用SolidWorks 完成典型夹具总体装配。
三、上机方法和步骤
零件的装配
(1)新建一个装配体文件。
(2)在装配体文件中插入主轴零件(基准)。
(3)选取配合,以同轴方式装配零件,如图:
(4)同理装配主运动轴的零件,如下:
(5)装配从动轴的零件,如下:
(6)装配其他各小零件,最终结果如下:
图10-118:典型夹具零部件装配体模型
报告人:报告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