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CC JT048-2008 汽车玻璃技术条件
- 格式:doc
- 大小:170.00 KB
- 文档页数:8
1——上框;试样应保存在规定的温度下至少4h,然后立即进行试验。
将试样放在符合5.2.3的试样支架上。
试样的冲击面与钢球入射方向应垂直,允许偏差在3°以内。
必要时,可将试样夹紧在试样支架上,以确保在试验过程中,试样沿着试样支架内周边上任一点的移动距离不超过2mm。
当冲击高度小于或等于6m时,钢球冲击点应位于试样中心25mm范围内,当冲击高度大于6m时,钢球冲击点应位于试样中心50mm范围内。
5.5 结果表达评价试样破坏的形式和程度,如果碎片与试样分离,则应分别称取冲击面反侧剥离的碎片的总质量和最大碎片的质量,精确到0.1g。
6 抗穿透性试验(2260g钢球试验)6.1 试验目的评价安全玻璃的抗穿透性能。
6.2 装置和器具6.2.1 淬火钢球质量为2260g±20g,直径约为82mm。
6.2.2 装置能使钢球从规定高度自由落下的装置或能使钢球产生相当于自由落体速度的投球装置。
当使用投球装置时,其最终球速与自由落球最终速度允许偏差为±1%。
6.2.3 试样支架结构与5.2.3相同。
6.3 试样试样为边长300mm+100mm的正方形平型试验片,或从前风窗玻璃制品或其他弯型安全玻璃的最平整部位切取的试验片。
如果用前风窗制品或其他弯型安全玻璃进行试验,应保证在安全玻璃与试样支架之间有良好的接触。
6.4 试验程序试样应保存在规定的温度下至少4 h,然后立即进行试验。
将试样放在符合5.2.3的试样支架上。
试样的冲击面与钢球入射方向应垂直,允许偏差在3°以内。
必要时,可将试样夹紧在试样支架上,以确保在试验过程中,试样沿着试样支架内周边上任一点的移动距离不超过2mm。
冲击点应位于试样中心25mm范围内。
钢球所冲击试样的表面应是安装在车辆上的安全玻璃的内表面。
每块试样只允许冲击一次。
6.5 结果表达如果在冲击后5s内,钢球完全穿透试样,结果记录为“穿透”;如果钢球仍在试样上部或楔在孔内5s或5s以上,结果记录为“未穿透”。
汽车设计-汽车玻璃升降器技术条件规范模板汽车玻璃升降器技术条件规范1 范围本规范规定汽车电动玻璃升降器(以下简称升降器)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及贮存。
本规范适用于标称电压为12 V 的汽车电动玻璃升降器(齿轮臂式、绳轮式)。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828 逐批检查计数抽样程序及抽样表(适用于连续批的检查)GB 4208 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QC/T 413 汽车电气设备基本技术条件3 术语和定义本规范采用下列定义。
3.1 电动玻璃升降器(以下简称升降器)是指由电机驱动,并通过传动机构将汽车车窗玻璃沿玻璃导向槽上升或下降,并能按要求停留在任意位置的装置。
3.2 运行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汽车车窗玻璃的行程。
玻璃上升时为上升运行速度,玻璃下降时为下降运行速度。
3.3 堵转力是指汽车车窗玻璃上升时,在运行的反方向施加力而使电机堵转,此时升降器对堵转物的作用力。
3.4 接插器是指插头和插座安装在护套内的组合件。
4 技术要求4.1 升降器应符合本规范的要求,并按经规定程序批准的产品图样及技术文件制造。
4.2 基本要求4.2.1 把升降器按图样规定的正确位置安装到汽车车门上,通电后应运动平稳,无震颤、异响等不正常现象,同时电机运行时不能与门钣金发生共振等。
4.2.2 升降器弹簧间及各摩擦部位均应涂以耐高、低温润滑脂。
油脂必须保证升降器在高温、低温、常温等情况运行时不影响升降器的性能。
4.2.3 当升降器单件放置于雨水中或者整车淋雨、洗车时,润滑脂不能被雨水冲走从而导致升降器性能在各个工作温度环境下下降而不满足性能要求。
4.2.4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车门内由于进入灰尘或者雨水等,升降器不能因此而产生工作失效、异响。
4.2.5 在升降器总成中为了消除各种不正常噪音而使用的泡棉、橡胶等零件必须保证在任何的工作温度及环境下有效。
Q/CC汽车散热器技术条件Automobile Radiator Technology Condition目次前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技术要求 (2)5 试验方法 (3)6 检验规则 (4)7 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4)8 质量保证 (5)附录A (规范性附录)内燃机水散热器散热性能试验数据整理方法 (6)附录B (规范性附录)内燃机水散热器主要结构参数计算方法 (9)附录C (规范性附录)中性盐雾试验原始记录单 (10)附录D (规范性附录)复式加水口盖的试验方法 (11)前言本标准是对Q/CC JT 002-2006《汽车散热器技术条件》的修订。
本标准在修订过程中参考QC/T 468-1999《汽车散热器技术条件》、JB/T8577-2005《内燃机水散热器技术条件》等。
本标准与Q/CC JT 002-2006相比,主要变化如下:---增加了“3 术语和定义”;---对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进行了修订;---将原标准的附录A更改为附录D;---增加了附录A、附录B、附录C。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xx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提出。
本标准由xx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标准化科归口管理。
本标准由xx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底盘部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xxxxx。
汽车散热器技术条件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内燃机水散热器的术语和定义、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质量保证。
本标准适用于xx 公司系列车型管片式和管带式钎焊水散热器及胀接式水散热器(以下简称散热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汽车贴膜玻璃技术要求》编制说明汽车贴膜玻璃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二O一四年十月汽车贴膜玻璃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一、工作简况1、任务来源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工信厅科[2013]102号文“关于印发2013年第二批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由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原中国建筑材料检验认证中心有限公司)负责起草汽车行业标准《汽车贴膜玻璃技术要求》,计划号2013-0775T-QC。
2、产品介绍、行业状况、生产水平及应用情况2013年中国汽车销量达到2198.41万辆,同比增长13.87%,其中乘用车销量为1792.89万辆,同比增长15.71%,继续蝉联产销世界第一。
随着近十年来汽车业的蓬勃发展,随之而来的还有汽车贴膜的兴起。
车主可以用较低的成本赋予汽车玻璃窗更多的安全性、功能性。
而在我国,乘用车贴膜的比例比国外要高得多。
据在上海市的调查,99%的私家车主认为有必要贴膜。
这就造就了一个庞大的汽车贴膜的市场,据估计汽车膜及装贴服务的年市场额达到300亿元。
汽车玻璃贴膜有两种形式。
一是在汽车玻璃出厂前预先贴膜,然后再装配到车上;二是车主购车后到汽车服务店后期贴膜。
第一种形式在汽车玻璃生产企业内完成,利于批量化生产和质量控制,但由于贴膜属于比较个性化的服务,不同车主对膜的种类、颜色、功能的喜好不同、价格承受力各异,在工厂统一的贴膜形式并不受欢迎。
所以现在国内的汽车玻璃贴膜基本上都是第二种形式。
汽车玻璃上装贴薄膜形成贴膜玻璃。
对于出厂后的汽车,汽车玻璃都是经过检验合格的,贴膜玻璃的质量就取决于膜本身的质量和膜装贴的水平。
国外的3M、首诺、强生等都是比较早介入汽车玻璃膜的生产商;近年来,国内如常州山由帝杉、康得新、宁波申山、菲迪等企业也先后实现产品量产,有多种类型不同档次的产品投入国内市场,国内汽车贴膜已经形成较大规模的产业,部分企业产品水平接近或达到国外企业同类产品水平。
就目前而言,贴膜过程是整个贴膜玻璃生产一个较难控制和规范的环节。
Q/CC行李架技术条件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Automobile Roof Rack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发布目次前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及定义 (1)4 技术要求 (1)5试验方法 (3)6 检验规则 (3)7 标志、包装、运输及贮存 (3)8 质量保证 (3)前言本标准是对Q/CC JT041-2007《行李架技术条件》的修订。
本标准修订过程中参照国家、行业的有关标准进行编制,对长城汽车行李架做出了特殊要求。
本标准与Q/CC JT041-2007相比,主要变化如下:——“2规范性引用文件”中删除了GB/T 2546 聚丙烯和丙烯共聚物材料命名;——“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中增加了GB 11566-1995 轿车外部凸出物;——“4 技术条件”中:原“4.2”更改为4.2.1;——增加了“4.2.2”要求;——增加了“8 质量保证”。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代替Q/CC JT041-2007。
本标准由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提出。
本标准由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标准化科归口。
本标准由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开发中心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温泉。
行李架技术条件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长城系列汽车行李架总成的术语和定义、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及贮存和质量保证。
本标准适用于长城系列汽车行李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528-1998 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拉伸应力应变性能的测定GB/T 5721-1993 橡胶密封制品标志、包装、运输、贮存的一般规定GB/T 10485-2007 汽车及挂车外部照明和信号装置基本环境试验GB 11566-1995 轿车外部凸出物QC/T 236-1997 汽车内饰材料性能的试验方法QC/T 15-1992 汽车塑料制品通用试验方法3 术语及定义3.1行李架 Roof rack汽车顶部用来放置、固定车厢内无法装载的物品的承载装置。
Q/CC汽车玻璃技术条件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Automobile Glassxx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发布目次前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分类 (1)4 总则 (1)5 主要技术要求 (1)6 一般技术要求 (2)7 外观要求 (2)8 检验规则 (4)9 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5)10 质量保证 (5)前言本标准是对Q/CC JT048-2007《汽车玻璃技术条件》的修订。
本标准修订过程中根据GB 9656-2003《汽车安全玻璃》及xx汽车哈弗车汽车玻璃检查法(第二版),并参考了ECE R43 的相关法规进行修订。
本标准与Q/CC JT048-2007相比,主要变化如下:——增加“2 规范引用文件”中GB/T 17340-1998《汽车安全玻璃的尺寸、形状及外观》;——修订“5.2”中可见光透射比中关于前风挡及前风挡以外玻璃的透射比要求;——增加“7.4 尺寸偏差”。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代替Q/CC JT048-2007。
本标准由xx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技术研究院提出。
本标准由xx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技术研究院标准化科归口。
本标准由xx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技术研究院K平台部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伟奇。
汽车玻璃技术条件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汽车安全玻璃的分类、技术要求、外观质量、检验规则及包装、标志、运输和贮存等。
本标准适用于集团公司内汽车安全玻璃。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91-2008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 9656-2003 汽车安全玻璃GB 11614-1999 浮法玻璃GB/T 17340-1998 汽车安全玻璃的尺寸、形状及外观3 分类3.1 按加工工艺分类a)夹层玻璃;b)区域钢化玻璃;c)钢化玻璃;d)中空安全玻璃;e)塑玻复合材料。
Q/CC保险杠技术条件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Automobile BumpersXX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发布目次前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定义 (1)4 技术要求 (2)5 检验和试验方法。
(3)6 检验规则 (4)7 标识和包装 (4)附录A (规范性附录)低速碰撞试验 (6)前言本标准是对Q/CC JT046—2007《保险杠技术条件》的修订。
本标准在修订过程中参考了Q/CC JT096-2008《保险杠改性聚丙烯成型材料》及QC/T 15-1992《汽车塑料制品通用实验方法》等标准进行了修订。
本标准与Q/CC JT046—2007相比,主要变化如下:——“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中增加:a)Q/CC JT096-2008 保险杠改性聚丙烯成型材料;b)Q/CC JT117-2008 汽车内饰零部件颜色评价技术条件。
——修订了“4.2.1”的内容;——“4.5.1”中增加色差要求;——增加“5.5.1 色差”;——删除原“4.5.9 保险杠的光泽度、雾度”。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实施之日起,代替Q/CC JT046-2007。
本标准由XX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技术研究院标准化科归口。
本标准由XX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技术研究院K平台部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安宪峰。
保险杠技术条件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XX汽车(以下简称本公司)产品保险杠总成(以下简称该产品)的定义、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以及标志、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本公司设计开发的所有车型的保险杠。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91-2008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T 3730.2-1996 道路车辆质量词汇和定义GB/T 2828.1-2003 计数抽样检验程序第一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GB 8410-2006 汽车内饰材料的燃烧特性GB/T 9341-2000 塑料弯曲性能试验方法GB 15741-1995 汽车和挂车号牌板(架)及其位置GB/T 16422.1-1999 塑料实验室光源曝晒试验方法第2部分氙弧灯QC/T 15-1992 汽车塑料制品通用实验方法QC/T 484-1999 汽车油漆涂层QC/T 625-1999 汽车用涂镀层和化学处理层QC/T 29017-1999 汽车模制塑料零件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ECE R26 关于车辆就其外部凸出物认证的统一规定Q/CC JT096-2008 保险杠改性聚丙烯成型材料Q/CC JT117-2008 汽车内饰零部件颜色评价技术条件3 定义下列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汽车外饰件(塑料)总成技术条件前言为满足设计、生产和检验的需要,保证产品质量,制定了本标准。
本标准根据有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同时参照国内外汽车生产企业的先进经验而编制的。
本标准规定了本公司设计开发的汽车塑料外饰件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等内容。
汽车外饰件(塑料)总成技术条件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汽车外饰件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的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本公司设计开发的汽车塑料外饰件总成(以下简称外饰件)。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1033—1986 塑料密度和相对密度试验方法GB/T 1040—1992 塑料拉伸性能试验方法GB/T 1634.1—2004 塑料负荷变形温度的测定第1部分:通用试验方法GB/T 1843—1996 塑料悬臂梁冲击试验方法GB/T 2828.1—2003 计数抽样检验程序第1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GB 8410—1994 汽车内饰材料阻燃特性GB/T 9341—2000 塑料弯曲性能试验方法GB/T 9342—1988 塑料洛氏硬度试验方法QC/T 15—1992 汽车塑料制品通用试验方法QC/T 17—1992 汽车零部件耐候性试验一般规则QC/T 625—1999 汽车用涂镀层和化学处理层Q/J B070—2006 汽车塑料件涂漆技术条件Q/J B071—2006 汽车产品零部件标识规定Q/J B124—2006 汽车SMC件总成技术条件3主要外饰件材料选用要求3.1 汽车主要外饰件材料选用(推荐)见表1。
表1 汽车主要外饰件材料选用(推荐)4 技术要求4.1 外饰件应按经规定程序批准的图样、数学模型及技术文件制造,并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
Q/CC JT014—2007Q/CC汽车用输水橡胶软管技术条件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Water Transportation Rubber Hoses used on Vehiclexx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发布标准文件更改状态记录目次前言 (I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型别、尺寸和公差 (1)4技术要求 (2)5 产品中的有毒有害物限量的要求 (5)6 检验规则 (5)7 标志、包装、运输及贮存 (6)8 质量保证 (7)附录A (规范性附录)机械疲劳试验 (8)附录B (规范性附录)低温弯曲试验(-40 ℃) (9)前言本标准是对Q/CC JT014-2007《汽车用输水橡胶软管技术条件》的修订。
本标准修订过程中,吸收国、内外标准,并结合公司实际使用情况修订,作为公司采购和进厂检验的依据。
本标准与Q/CC JT014-2007相比,主要变化如下:——表4中橡胶邵氏硬度的单位由“SH A”更改为“Shore A”;——“4.3.1”内容中“7×”更改为“7倍”,使标准中的用词一致;——增加了“5产品中的有毒有害物限量的要求”;——“7.1 标志”中增加“产品号”;——增加了“8 质量保证”;——将附录A中冷却液循环温度由“(90±5)℃”更改为“(93±5)℃”。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代替Q/CC JT014-2008。
本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xx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提出。
本标准由xx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标准化科归口管理。
本标准由xx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试验中心试验技术科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沈冠巨、张红焱。
汽车用输水橡胶软管技术条件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xx汽车使用的含有1,2-乙二醇基的冷却剂(防冻液)的加压和无压冷却系统中用的纯胶管(非增强橡胶软管)和橡胶软管(带增强层的橡胶软管)的型别、尺寸和公差、技术要求、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及贮存要求、质量要求。
Q/CC座椅技术条件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Automobile Seatsxx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发布标准文件更改状态记录目次前言 (I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定义 (1)4 技术要求 (2)5 试验方法 (4)6 检验规则 (4)7 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5)8 质量保证 (5)前言本标准是对Q/CC JT045-2007《座椅技术条件》的修订。
本标准技术内容采用欧洲经济委员会ECE R17法规(版本3,2000年版)《机动车座椅、座椅固定装置及头枕认证的统一规定》(英文版)中的有关座椅、座椅固定装置及头枕方面的相关条款。
本标准与Q/CC JT045-2007相比,主要变化如下:——增加了“4.4 关于座椅的异音要求”;——增加了“4.5 关于座椅功能件操作力要求”;——增加了“4.6座椅衬垫用聚氨酯泡沫”;——增加了“4.8非金属材料的排放性能要求”;——增加了“4.9关于儿童座椅固定点及连接件的要求”。
——增加了“5 试验方法”中“5.2.11”、“5.2.12”、“5.2.13”、“5.2.14”的要求;——增加了“6座椅舒适性要求”;——删除了原标准中的第4.2.1条款;本标准实施之日起,代替Q/CC JT053-2007。
本标准由xx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技术研究院提出。
本标准由xx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技术研究院标准化科归口。
本标准由xx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技术研究院车身部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座椅技术条件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xx系列汽车座椅的定义、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及质量保证。
本标准适用于xx公司系列汽车座椅。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汽车安全玻璃检测标准是什么?上海检测机构
汽车安全玻璃是汽车被动安全设施之一,汽车玻璃必须满足以下安全因素:良好的视线、足够的强度、意外事故时对乘员起到保护作用。
汽车安全玻璃检测标准:GB9656
GB9656《汽车安全玻璃》国标,规定了汽车安全玻璃的技术要求与试验方法。
同时适用于农用车及其他道路车辆用安全玻璃。
汽车安全玻璃GB9656标准要求:
前挡风玻璃及风窗以外玻璃用于驾驶人视区(指驾驶人驾驶时用于观察后视镜的部位)的可见光透光率应大于等于70%,所有车窗玻璃不得张贴镜面反光遮阳膜。
也就是说前风挡的贴膜也必须达到透光率70%以上才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
车辆检验部门,即车辆管理所对车辆检验也会严格按照国标执行,否则就通不过车管所的年检,这样车辆就无法上路。
也就是说,如果你贴的汽车玻璃膜色特别深、特别黑、可反光等,尤其是贴膜之后从外面看不到驾驶室的车,都是不符合规定的。
办理汽车安全玻璃检测流程:
1、项目申请——向检测机构监管递交申请。
2、资料准备——根据要求,企业准备好相关的认证文件。
3、产品测试——企业将待测样品寄到实验室进行测试。
4、编制报告——认证工程师根据合格的检测数据,编写报告。
5、递交审核——工程师将完整的报告进行审核。
6、签发证书——报告审核无误后,颁发报告。
第四章玻璃第一节汽车玻璃的基础知识及应用一、概述安全玻璃在汽车工业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汽车的装饰品,而且是汽车的安全部件,它除了防风沙和雨雪还要防碰撞和冲击以确保司机和乘客的安全。
汽车安全玻璃正向安全、美观、多功能、轻而薄的方向发展,国外高抗穿透性夹层玻璃(HPR夹层玻璃)和区域钢化玻璃已在汽车前风挡玻璃中大量应用。
汽车玻璃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又不断追求多用途和外形美观的新品种。
出现了印刷陶瓷电热玻璃、吸热钢化玻璃、天线夹层玻璃、电热丝夹层玻璃、着色钢化玻璃、防眩遮阳夹层玻璃、导电膜夹层玻璃、顶棚玻璃、带耐磨塑料涂层的安全玻璃、玻璃—塑料安全装配玻璃等。
为节约能源,玻璃正向轻量化发展,原先使用的6mm厚钢化玻璃,现在减至3.5至3.2mm,夹层玻璃由6mm 厚减到4.7mm,许多国家开始采用4mm厚的夹层玻璃,以及曲面、弯曲和深弯曲玻璃。
二、汽车安全玻璃的种类及应用汽车玻璃要求有很好的光学性能,透视的影象绝对不能产生变形,以保证驾驶员有良好的可见性。
因此,要求作透光度试验、副像偏离、光畸变、颜色识别试验等。
然后是机械强度,要求有一定的冲击和弯曲强度,能够在高速行驶时抵挡风压。
还有安全性,要求采用安全玻璃,在汽车发生碰撞后只裂不碎(前后挡风),或者是碎块不碎片,以免产生对车内乘客的伤害。
GB7258-1997(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规定:机动车门窗必须使用安全玻璃,使用的安全玻璃应符合GB9656的要求。
同时它应具有良好的耐磨性、耐热性、耐光性和耐温性,装到车身上使车身具有良好的密封性。
汽车用安全玻璃系由无机材料或无机与有机的复合材料所构成的产品,当其应用于车辆时,可以减少车祸中严重伤人的危险,同时对其可见性,强度和耐磨性都作了规定。
1. 按加工工艺分类a)夹层玻璃b)区域钢化玻璃c)钢化玻璃d)中空安全玻璃e)塑玻复合材料2. 按应用部位分类2.1 风窗玻璃(前风窗玻璃)a)夹层玻璃——适用于所有机动车b)区域钢化玻璃——适用于不以载人为目的的载货汽车(N类汽车),不适用于以载人为目的的轿车及客车;c)塑玻复合材料——适用于所有机动车d)钢化玻璃——适用于设计时时速低于40km/h的机动车。
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Q/CC汽车后搁物板总成技术条件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Automobile Rear Deposited Plate目次前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技术要求 (1)5 试验方法 (2)6 检验规则 (3)7 标志、包装、运输和储存 (4)8 质量保证 (4)前言本标准是对Q/CC JT034-2007《汽车后搁物板总成技术条件》的修订。
本标准在修订过程中,收集对比GB/T 1634.1-2004《塑料负荷变形温度的测定第1部分:通用试验方法》、QC/T 17-1992《汽车零部件耐候性试验一般规则》进行综合分析后进行的修订。
本标准与Q/CC JT034-2007相比,主要变化如下:——“1 范围”中“分类和命名”更改为“命名”,同时增加“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质量保证”;——“3 分类和命名”更改为“3 命名”并对相关内容进行更改;——删除了“3.1后搁物板总成 Rear deposited plate assembly”;——修订了表1的相关内容:1)“颜色”改为“颜色和花纹”,并修改其对应的规定;2)更改“表面”对应的规定;3)删除了“配件配件齐全到位,无漏装现象”;——删除了原4.2、4.3和5.2条尺寸要求及测定;——修订了表2中内容:1)“耐光色牢度指标”指标“≥4”改为“≥3”;2)增加了“实验方法及主要参照标准”栏,以便查阅;——增加了各表标题,在表2后面增加了适用范围,“注:以上理化指标适用于PP木粉板和针刺无纺布模压复合件”;——“5.3.9”中“要求平分≥4级”改为“要求平分≥3级”;——“5.3.2”中“方法”改为“环境”;——“5.3.8 热变形温度”中增加了“使用(80×10×4)mm样条”;——增加“8 质量保证”。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代替Q/CC JT034-2007。
Q/CC
汽车玻璃技术条件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Automobile Glass
xx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发布
目次
前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分类 (1)
4 总则 (1)
5 主要技术要求 (1)
6 一般技术要求 (2)
7 外观要求 (2)
8 检验规则 (4)
9 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5)
10 质量保证 (5)
前言
本标准是对Q/CC JT048-2007《汽车玻璃技术条件》的修订。
本标准修订过程中根据GB 9656-2003《汽车安全玻璃》及xx汽车哈弗车汽车玻璃检查法(第二版),并参考了ECE R43 的相关法规进行修订。
本标准与Q/CC JT048-2007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增加“2 规范引用文件”中GB/T 17340-1998《汽车安全玻璃的尺寸、形状及外观》;
——修订“5.2”中可见光透射比中关于前风挡及前风挡以外玻璃的透射比要求;
——增加“7.4 尺寸偏差”。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代替Q/CC JT048-2007。
本标准由xx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技术研究院提出。
本标准由xx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技术研究院标准化科归口。
本标准由xx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技术研究院K平台部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伟奇。
汽车玻璃技术条件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汽车安全玻璃的分类、技术要求、外观质量、检验规则及包装、标志、运输和贮存等。
本标准适用于集团公司内汽车安全玻璃。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91-2008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 9656-2003 汽车安全玻璃
GB 11614-1999 浮法玻璃
GB/T 17340-1998 汽车安全玻璃的尺寸、形状及外观
3 分类
3.1 按加工工艺分类
a)夹层玻璃;
b)区域钢化玻璃;
c)钢化玻璃;
d)中空安全玻璃;
e)塑玻复合材料。
3.2 按应用部位分类
3.2.1 风窗玻璃(前风窗玻璃)
a)夹层玻璃——适用于所有机动车;
b)区域钢化玻璃——适用于不以载人为目的的载货汽车(N类汽车),不适用于以载人为目的的
轿车及客车等;
c)塑玻复合材料——适用于所有机动车;
d)钢化玻璃——适用于设计时速低于40 km/h的机动车。
3.2.2 风窗以外玻璃(前风窗以外玻璃)
a)夹层玻璃——适用于所有机动车;
b)钢化玻璃——适用于所有机动车;
c)中空安全玻璃——适用于所有机动车;
d)塑玻复合材料——适用于所有机动车。
注:风窗以外玻璃包括车门、角窗、侧窗、后窗及顶窗玻璃等。
4 总则
4.1 用于生产汽车安全玻璃的原片应符合GB 11614-1999汽车级玻璃的要求。
4.2 技术要求分主要技术要求和一般技术要求,主要技术要求为安全性能指标。
5 主要技术要求
5.1 厚度偏差
符合GB 9656-2003中5.1条款规定。
5.2 可见光透射比
前风窗玻璃透射比≥75%;另外,对于出口欧盟法规国家要求风窗以外玻璃投射比≥70%,对于司机视野不重要的玻璃(如顶窗),玻璃正常透射比可以低于70%,正常透射比低于70%的玻璃应该进行标志。
5.3 副像偏离
符合GB 9656-2003中5.3的规定。
5.4 光畸变
符合GB 9656-2003中5.4的规定。
5.5 颜色识别
符合GB 9656-2003中5.5的规定。
5.6 抗磨性
符合GB 9656-2003中5.6的规定。
5.7 耐热性
符合GB 9656-2003中5.7的规定。
5.8 耐辐照性
符合GB 9656-2003中5.8的规定。
5.9 耐湿性
符合GB 9656-2003中5.9的规定。
5.10 人头模型冲击
必须同时符合GB 9656-2003中5.10.1和5.10.2的规定。
5.11 抗穿透性
符合GB 9656-2003中5.11的规定。
5.12 抗冲击性
符合GB 9656-2003中5.12的规定。
5.13 碎片状态
5.14 符合GB 9656-2003中5.13的规定。
5.15 塑玻复合材料的耐温度变化性
符合GB 9656-2003中5.14的规定。
5.16 塑玻复合材料的耐燃烧性
符合GB 9656-2003中5.15的规定。
5.17 塑玻复合材料的耐化学侵蚀性
符合GB 9656-2003中5.5的规定。
6 一般技术要求
应用于汽车不同部位的不同种类安全玻璃的一般技术要求包括边缘应力、表面应力、耐模拟气候性、漏点、加速耐久性应符合GB 9656-2003中“6 一般技术要求”的规定。
7 外观要求
7.1 外观质量
制品外观质量应符合表1的规定。
图2 半景前风窗玻璃(展开图)7.2 周边质量
制品的周边质量必须符合表2的规定。
表2 周边质量
7.3 印刷质量
制品印刷质量必须符合表3中规定。
表3 印刷质量
7.4 尺寸偏差
尺寸偏差应符合GB/T 17340-1998中“5 尺寸偏差”的要求。
8 检验规则
按GB 9656-2003中“9 检验规则”进行。
9 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9.1 标志
9.1.1 零部件和总成部件必须在不影响零部件性能、外观美感、不影响装配关系,便于生产、查询的明显位置标明标志。
9.1.2 零部件标志必须与零部件在相同的环境下具有相同的寿命。
9.1.3 零部件标志标注方法可采用:漆涂、硫化成型、硫化印刷、标签(粘结剂为压力敏感型)等。
9.1.4 零部件标志内容必须包括:
a)供方编码;
b)产品代号;
c)生产年、月、日。
9.1.5 如需要,在标识上供方可以补充内容。
9.1.6 文字、字母、数字采用宋体,字高最低不小于五号字(3 mm)。
9.2 包装
9.2.1 箱内应附有装箱单和产品合格证(包含检验结论、检验日期、检验员签名、盖章或用检验员代号)。
9.2.2 产品应独立包装、有必要的固定、支撑和减震,防止划伤、磕碰和变形。
9.2.3 外包装应印有产品名称、产品代号、品种、货号、供方编码、数量、规格、箱体尺寸体积、重量等。
9.3 运输及贮存
9.3.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按GB/T 191-2008。
9.3.2 必要时,标注“小心轻放”、“防雨防潮”等文字或警示标志。
9.3.3 对物品的放置或堆码有要求时,应注明注意事项,如“此处向上”或方向标志等。
9.4 产品应垂直贮存在干燥的室内。
10 质量保证
三包及召回见技术开发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