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史(古代)
- 格式:ppt
- 大小:1.62 MB
- 文档页数:55
xx古代12大改革(变法)与启示概述一、子产改革:夹在xx之间的xxxx寻找出路公元前536年,“铸刑鼎”—把惩治罪犯的刑律铸在金属鼎上,向全国公布,是中国法制史上首次(此前,上层认为刑律越隐蔽越有利于专制),开了中国古代成文法先例—政务公开。
主持农业普查,重划全国田地和沟渠,对非法占地充公或没收;组织农民以若干家为互助合作单位。
不毁乡校:父老乡亲爱在乡镇学校议论国家大事,子产不毁乡校——允许舆论监督。
公元前522年去世,还掌大权,改革成遗训。
公元前594年,xx执行官梭伦改革。
二、xx变法公元前359年—前350年,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提出“农、战”两字,一切为了成就霸业而战。
主要内容:①实行残酷的连坐制:一人有罪,父母妻子连坐;5家互保,10家相连,分别为“伍”、“什”,一人有罪,伍什连坐,促使群众相互监视。
②设立41县(31县)。
③重定20级爵位。
④对敌作战杀死敌人是一等战功,用最大力量奖励战功。
⑤推崇农耕,打击商业和知识分子,商人为“游民”,“文学游说之士”为“未流”、“游民”。
⑥一家有两个成年男子,强迫分家,否则重罚。
改革之前,在陕西临潼南门立一根木棍,“能拿到北门者,得十两黄金”,并兑现。
把反对变法的700多个贵族在渭水边斩首,太子老师公孙贾脸上剌字,公子虔被割鼻。
随后,秦国打败魏国,使之国都迁到远离秦国的大梁(开封)。
商鞅被赐为商君—20个级别最高的彻候。
公元338年,新君即位,商鞅被处于车裂大刑。
三、xx(名雍)xx:改xx(穿“西服”)赵国是三家分晋后成立的一个国家,是当时的“四战之国”—西南:与xx摩擦不断;西边:xx虎视眈眈;东边:紧邻xx;xx:xx、xx等xx部落,经常掠夺xx。
xx:短衣长裤,上下吗灵活,开弓射箭运用自如,奔跑迅速;以骑兵为主,最多几十千骑。
赵军:长袍,甲靠笨重,结扎繁琐,中看不中用(战争);以步兵和兵车为主,动则几十万、上百万。
赵武灵王先找两位重臣商议达成共识,率先穿胡服上朝,引起争议,开展辩论。
古今中外改革类------专题一、古代历史上的改革(封建性质的改革)1、中国古代史(1)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时间: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
内容:编制户口,加强刑罚;奖励生产(促进农业发展);奖励军功(受到贵族反对);承认土地私有(得到新兴地主阶级拥护);推行县制(影响最深远);统一度量衡。
(2)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间:494年。
内容:迁都洛阳;实行一系列汉化的措施: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
意义: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
2、世界古代史(1)查理.马特改革:法兰克有一个宫相叫查理.马特,8世纪,他改变了以往将土地无偿分给贵族的做法,把土地有条件的分给贵族。
在这种分封的基础上,产生了西欧的封建制度。
(2)大化改新:是646年发生在日本的一场改革,学习中国隋唐制度,使日本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
3、典型题例分析:(1)某历史兴趣小组在排练历史剧《商鞅变法》,请帮他们找出剧本中的错误()A、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B、秦国人纷纷放弃耕田织布,经营小商品买卖C、一名士兵由于战功显赫,被封官赐爵,赏给土地房宅D、变法承认土地私有制(2)下列有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叙述,错误的是()A、改变了当时社会性质B、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C、促进了民族的融合D、顺应了历史的潮流(3)西欧封建等级制度中,贵族中的第一等级是()A、公爵B、侯爵C、伯爵D、子爵(4)日本大化改新是仿效什么制度进行的()A、中国秦汉制度B、中国隋唐制度C、西欧封建制度D、美洲封建制度(5)下列改革中改变社会性质的是()①商鞅变法②孝文帝改革③查理.马特改革④大化改新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二、近代历史上的改革1、中国近代史戊戌变法:1898年,性质是资产阶级改革,结果失败,但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2、世界近代史上的改革(1)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①时间:1861年3月3日(俄历2月19日)②人物:沙皇亚历山大二世③核心内容:废除农奴制④实质:是一次沙皇政府和地主勾结起来对农民进行的双重敲诈和掠夺。
中考历史专题三中外历史上的著名改革一、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改革。
1、商鞅变法(1)背景:生产工具的变革引起社会关系的变化,新兴地主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相继掀起变法运动。
(2)时间:开始于公元前356年。
(3)性质: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4)内容: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战;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
(5)作用: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北魏孝文帝改革(1)目的:为了更好地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对全国的统治(2)时间:5世纪末。
(3)内容:迁都洛阳;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实行汉制。
(4)作用:促进了民族融合,促进了封建化的进程。
3、戊戌变法(1)背景:民族危机日趋深重,维新变法思想广泛传播。
(2)时间:1898年。
(3)主要内容:政治上,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经济上,发展工商业;军事上,训练新式军队;文化教育上,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开办新式学堂,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等。
(4)影响: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4、土地改革(1)背景: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广大新解放区还没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
(2)政策: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3)结果:到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近三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
(4)意义: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走向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准备了条件。
5、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改革开放)(1)对内改革①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业的大发展。
②在城市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
(2)对外开放过程:1980年,建立、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14个沿海城市;1985年以后开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又增设海南经济特区;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中国古代盛世和著名改革变法事件大盘点盛世夏朝:少康中兴少康中兴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的以“中兴”二字命名的时代。
少康是中国夏朝的第六代天子,其父相被敌对的寒促派人杀死。
少康是遗腹子,凭借个人魅力,得到有仍氏、有虞氏的帮助,广施德政而得到夏后氏遗民的拥护。
经过周密的策划,少康通过用间、行刺等手段,以弱胜强,最终战胜寒促父子,实现了夏朝的中兴。
商朝:武丁盛世武丁,商朝君主,后世称作高宗。
传说名昭,为盘庚弟小乙之子。
年幼时,武丁曾在外行役,与“小人”(指平民百姓)一起劳作,因而较了解“稼穑之艰难”。
他即王位后,提拔傅说执政。
傅说原为刑徒,被武丁发现,加以重用。
由于武丁将商王朝推向极盛,被称作“武丁中兴”。
西周:成康之治成康之治指西周初姬诵、姬钊的统治。
史家称“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措四十余年不用”。
中国西周时周成王、周康王相继在位的40余年间所形成的安定强盛的政治局面。
成康时期,是周最为强盛的时期,史称天下安宁,刑具40余年不曾动用,故有成康之治的赞誉。
康王在位期间,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安定。
后世将这段时期和成王末年的统治称为“成康之治”。
西汉:文景之治文景之治是指中国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
汉初,社会经济衰弱,朝廷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重视农业的生产和发展。
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
东汉:光武中兴刘秀是东汉的开国皇帝,谥号“光武”。
他领导舂陵等义军,扫灭新国的王莽军队,延续汉业,成功地实现了东汉的兴盛。
在他当政的中、后期乃至明帝时期,出现了一个“马放牧,邑门不闭”、“四夷宾服,家给人足,政教清明”的稳定和谐的社会局面。
刘秀采取种种措施,使东汉初年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因此刘秀统治时期,史称“光武中兴”。
隋朝:开皇之治开皇之治是隋朝隋文帝在位二十多年时开创的,当时社会民生富庶、人民安居乐业、政治安定。
隋文帝杨坚倡导节俭,节省了政府的不少开支、废除了不必要的杂税,同时设置谷仓储存食粮。
中国古代12大改革(变法)与启示概述一、子产改革:夹在晋楚之间的小国郑寻找出路公元前536年,“铸刑鼎”—把惩治罪犯的刑律铸在金属鼎上,向全国公布,是中国法制史上首次(此前,上层认为刑律越隐蔽越有利于专制),开了中国古代成文法先例—政务公开。
主持农业普查,重划全国田地和沟渠,对非法占地充公或没收;组织农民以若干家为互助合作单位。
不毁乡校:父老乡亲爱在乡镇学校议论国家大事,子产不毁乡校——允许舆论监督。
公元前522年去世,还掌大权,改革成遗训。
公元前594年,雅典执行官梭伦改革。
二、商鞅变法公元前359年—前350年,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提出“农、战”两字,一切为了成就霸业而战。
主要内容:①实行残酷的连坐制:一人有罪,父母妻子连坐;5家互保,10家相连,分别为“伍”、“什”,一人有罪,伍什连坐,促使群众相互监视。
②设立41县(31县)。
③重定20级爵位。
④对敌作战杀死敌人是一等战功,用最大力量奖励战功。
⑤推崇农耕,打击商业和知识分子,商人为“游民”,“文学游说之士”为“未流”、“游民”。
⑥一家有两个成年男子,强迫分家,否则重罚。
改革之前,在陕西临潼南门立一根木棍,“能拿到北门者,得十两黄金”,并兑现。
把反对变法的700多个贵族在渭水边斩首,太子老师公孙贾脸上剌字,公子虔被割鼻。
随后,秦国打败魏国,使之国都迁到远离秦国的大梁(开封)。
商鞅被赐为商君—20个级别最高的彻候。
公元338年,新君即位,商鞅被处于车裂大刑。
三、赵(名雍)武灵王:改胡服骑射(穿“西服”)赵国是三家分晋后成立的一个国家,是当时的“四战之国”—西南:与韩国摩擦不断;西边:秦国虎视眈眈;东边:紧邻齐国;西北:林胡、楼烦等胡人部落,经常掠夺赵国。
胡人:短衣长裤,上下吗灵活,开弓射箭运用自如,奔跑迅速;以骑兵为主,最多几十千骑。
赵军:长袍,甲靠笨重,结扎繁琐,中看不中用(战争);以步兵和兵车为主,动则几十万、上百万。
赵武灵王先找两位重臣商议达成共识,率先穿胡服上朝,引起争议,开展辩论。
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改革【中国部分】一、商鞅变法时间:公元前356年人物: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概况:1、承认土地私有;2、奖励生产;3、推行县制;4、奖励军功意义:1、完成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2、秦国强盛,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间:公元4世纪后期人物:孝文帝拓跋宏概况:1、迁都洛阳;2、推行汉化政策;3、改穿汉服;4、学说汉话;5、采用汉姓;6、与汉族通婚。
意义: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三、王安石变法时间:北宋宋神宗时期(1069年至1085)人物:王安石概况: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
结果: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如保马法和青苗法),加之新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元丰八年(1085年),因宋神宗去世而告终。
四、张居正改革时间:明神宗万历年间(1581年)人物:张居正概况:1、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制,创制“考成法”。
2、整顿赋役制度、扭转财政危机,实行:“一条鞭法”结果:张居正的全面改革,企图扭转嘉靖、隆庆以来政治腐败、边防松弛和民穷财竭的局面起了巨大的积极作用,国家财政收入增加,边境安宁,万历初年明朝一度有了“中兴”的景象。
但在张居正死后,一些改革措施遭到了破坏,比如考成法,可是另一些改革措施比如“一条鞭法”,或多或少地被保持了下来,甚至延续到了清朝(清代“摊丁入亩”改革是“一条鞭法”改革的延续)。
五、洋务运动时间:19世纪60到90年代人物:中央代表人物为恭亲王奕䜣,地方代表人物有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左宗棠等。
概况:1、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兴办军事工业和民事工业2、创办新式学校(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近代海军。
意义:1、洋务运动是一场失败的封建统治阶级领导的自救运动;2、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输入,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和国防的近代化;3、是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端。
中国历史改革(一)一、关于中国古代的变法或改革(1)我国古代的变法或改革的含义指的是什么?改革或变法,是指统治者运用国家政治力量对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进行全部或部分(某些环节)的变革与调整,以适应新形势下统治的需要。
历史是在不断变革中(或“损益”旧的章法中)向前发展的,我国古代先后出现过许多对历史发展具有推动作用的著名改革与变法。
(2)教材介绍的重要改革与变法先后有哪些?奴隶社会瓦解时期一春秋时期的管仲改革;封建社会先后有战国时期的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商鞅变法.西汉末期的王莽改制、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周世宗改革、北宋的“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金世宗改革、明朝张居正改革等。
(3)我国古代改革或变法可分为哪些主要类型?①按性质划分主要有:富国强兵的改革--管仲改革、王安石变法等;社会制度的根本改革一李埋变法、吴起变法、商鞅变法等;封建王朝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王莽改制、周世宗改革、“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金世宗改革、张居正改革等;少数民族易“旧俗”兴“汉法”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等。
②按目的划分主要有:富国强兵、争当霸主--管仲改革;克服统治危机--王莽改制、“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等;克服时代弊政、顺应统一趋势--后周世宗改革;顺应时代潮流,维护统治--北魏孝文帝改革、金世宗改革等。
③按结果分主要有成功或失败两大类型。
管仲改革、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周世宗改革、金世宗改革等效果显著;王莽改制、“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等虽成效不一。
但最终都没有逃脱失败的结局。
(4)我国古代改革的本质与规律有哪些?任何变革,从本质上看,都是对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进行调整以适应生产力与经济基础发展的需要。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不适应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根本不适应,这就必须对旧的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进行根本的改革,具有革命性。
改革的成功必然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革,如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等。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近代现代教育改革历程一文搞定01先秦时期传说夏代开始有学校,商代已出现正式学校。
“多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
”《汉书.儒材传》西周时设在国都和诸侯国都城的学校叫“国学”。
国学分学和小学。
规定,太子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大学。
贵族子弟十三岁入小学,二十岁入大学。
各地还设有“乡学”,是一般贵族子弟的学校。
教育的主要内容,也就是传授宗教祭祀知识和作战的技能经验。
六艺:礼(礼节,仪式),乐(音乐午蹈),射(射箭),御(驾车),书(驾字),数(计算)是必修科目。
春秋时,官学制度瓦解,出现私学,形成了不同的学派。
孔子开办私学,扩大了教育对象。
凡送一束干肉以上礼物的,他都收为弟子。
据说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主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学习态度。
主张“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
主张“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
02秦汉时期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秦朝的教育政策遵循着一个中心原则,即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君主集权的封建统治制度,法家思想在教育中占据统治地位。
秦统一后,进行了文字的整理和统一工作,下令“书同文字”。
在中国教育史上,并对私学采取了严厉禁止的政策,用“焚书坑儒”等残暴措施来达到统一思想的目的。
秦采取了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教育政策。
秦又一次人为地将官与师结合起来,取消了专职教师,无疑是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次大倒退。
汉武帝时设立最高学府太学,以五经博士为教官,入学子弟叫太学生,年龄是在十八岁以上。
学习内容是:“墨黜百家,独尊儒术”。
每年一考,考试成绩优良者,任用为官。
规定郡设学(国学),县设校,乡设庠,村设序,都属小学性质。
03隋唐时期隋唐时期,设立专门官学机构国了监,长官称“国子洒”,设立各种专业,如:书学,算学,律学,医学等。
专业教育得到了发展,但是平民子弟是无力上学的。
科举制度的兴起,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
04宋元时期宋代文教政策采取的是重视科举、重用士人;三次兴学,广设学校;尊孔崇儒,辅以佛道;理学兴盛,书院兴起,学而优则仕,学子在学校教育培训之后,经过科举选拔,成为官员。
第五讲中国古代改革【考试说明】★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时代特征: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具体特征和表现(1)经济: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分封制、宗法制瓦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
(3)文化: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学术下移。
(4)阶级结构变动:奴隶主贵族衰落,新兴地主阶级和自耕农等新阶层的出现。
士阶层活跃。
【特别提示1】生产力提高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
【对点训练1】“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
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A.生产力的发展B.争霸战争C. 思想文化繁荣D. 社会动荡变革【对点训练2】春秋时期的下列现象不能反映社会转型的是 ( )A.“礼乐征伐自诸侯出”B.“相地而衰征”C.生产力的提高D.井田制瓦解【对点训练3】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
公元前481年后,齐国的大夫田常及其后人逐渐控制国政,以至于自立为国君,并由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姜齐遂变为田齐,史称“田氏代齐”。
这一现象反映出()A.分封制度被废除B.新的社会制度确立C.等级制度被破坏D.贵族特权被废除【(二)、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1.春秋时期的改革(1)目的:稳定和巩固奴隶主统治。
(2)典型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齐国管仲改革: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政策,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②鲁国实行“初税亩”,公开承认土地私有。
2.战国时期的变法(1)目的: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富国强兵,争取兼并战争的主动权。
(2)典型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魏国李悝变法。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楚国吴起变法:改变世袭的分封制;奖励军功。
【特别提示1】春秋时期的改革是奴隶制改革;战国时期的改革是封建性质的改革。
【对点训练1】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田亩实数收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