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7日高2020届高2017级高三湖南省高三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 格式:pdf
- 大小:746.52 KB
- 文档页数:3
2017年高考真题语文湖南卷语文新课程与高考改革研究,以更好地推动语文课改,深化语文高考改革,促进素质教育。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关于2017年高考真题语文湖南卷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2017年高考真题语文湖南卷—、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代女子以黛画眉,故称黛眉。
宋词中对于眉毛的描写非常多,《全宋词》中“眉”字出现的次数达到一千五百零九次。
从审美学上来看,眉毛在人的面庞上的作用不容忽视,往往起到画龙点睛之作用。
在一首诗词作品中,对于眉黛的描写,能体现女子的美貌动人。
“层波潋滟远山横,一笑一倾城”(柳永《少年游》)描写了一个漂亮的歌女,眉毛像远山一样,眼波流转,千娇百媚。
“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晏几道《生查子》)也是通过描写远山眉、细柳腰,向读者展示出了女子的美貌。
宋人认为,眉毛是很好的表现情感的工具。
通过对眉黛的描写,还可以表现委婉细腻的情感。
宋代词人陈三聘在《鹧鸪天》中写道“春愁何事点眉山”,把女子画眉和春愁结合在了一起。
同样用眉黛来表示愁情的,还有如“金缕歌中眉黛皱。
多少闲愁,借与伤春瘦”(石孝友《蝶恋花》)以及“眉黛只供愁,羞见双鸳鸯字”(贺铸《忆仙姿》)。
可以看出,宋词中关于眉的描写,很多时候都和“愁绪”这个意象联系在一起。
眉黛代表女子,以眉而写愁绪,体现了古代女子的惆怅心理和孤苦命运。
欧阳修的《诉衷情•眉意》中有这样的词句:“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
”“远山”指的是北宋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眉形画法——“远山眉”,即眉毛细长而舒扬,颜色略淡。
古人常以山水来表达离别之意,歌女画眉作“远山长”,表明了她内心的凄苦之情,因为她“自有离恨”,故而将眉毛化作远山之形。
“花黄”也称“花子”“额黄”,是古代妇女面部的一种额饰。
它用彩色光纸、绸罗、云母片、蝉翼、蜻蜓翅乃至鱼骨等为原料,染成金黄、霁红或翠绿等色,剪作花、鸟、鱼等形,粘贴于额头、酒靥、嘴角、鬓边等处。
2020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带解析)一、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6分,每小题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XXX为什么能够写成《茶经》XXX能够写成《茶经》,首先是与当时的时代环境分不开的。
唐代是我国茶叶生产和饮茶风大发展的时代。
唐以前,我国产茶地区和饮茶风俗主要是在南方。
到了XXX开元年间,北方饮茶随着的兴起而盛行起来,北方盛行饮茶的风气极大地促进了南方茶叶生产和南北茶叶贸易的迅速发展。
当时,茶叶产量与全国人口平均茶叶消费水平都是相当高的。
唐代茶叶经济的繁荣,是XXX能够写出《茶经》的社会基础。
另外,唐代儒、释、道三家融合为《茶经》的产生注入了文化基因。
晋代XXX《魏都赋》中有“壹八方而混同,极风采之异观”一句,可以说是对唐文化海纳百川的生动写照。
在唐代,茶成为沟通儒、释、道三家的媒介。
儒家以茶修德,道家以茶修心,佛家以茶修性,都是通过茶净化思想,纯洁心灵。
具体而言,儒家主张在饮茶中沟通思想,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友情;且各家茶文化精神都是以儒家的“中庸”为前提的。
XXX强调“禅茶一味”,以茶助禅,以茶礼佛,在从茶中体味苦寂的同时,也在茶道中注入佛理,有助于茶人的修身养性。
道家学说则为茶道注入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为茶道树立灵魂的同时,还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朴素和重生、贵生、养生的思想。
XXX的《茶经》正是吸收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华,他创立的茶道以“中和”为本,是中国儒、释、道三家优秀文化思想的集结。
再有,唐代文人士子对茶的推崇,并由此形成的茶文化圈为XXX《茶经》的写作提供了文化土壤。
唐代文人常常以茶会友,以茶传道,以茶兴艺,使茶饮俗在文人生活中的地位提高,使茶的文化内涵更加深厚。
文人学士深得茶之益处:可以清醒头脑,增强思维能力,易来灵感,于是他们争相讴歌茶事。
像XXX、XXX、XXX、XXX、XXX等人,都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茶诗,内容包括了名茶、茶人、煎茶、饮茶,茶具,采茶、制茶等各个方面。
湖南2020语文参考答案湖南2020语文参考答案湖南省2020年高考语文科目已经结束,考生们都在等待着参考答案的发布。
语文科目一直是高考中最重要的科目之一,它不仅考察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还涉及到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下面将为大家提供一些湖南2020年高考语文科目的参考答案,供大家参考。
一、阅读理解部分1. A篇答案:D解析:根据文章内容可知,作者提到了自己小时候的经历,以及对于亲情的理解。
所以选项D是正确答案。
2. B篇答案:C解析:根据文章内容可知,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了对于自然的热爱和探索,以及对于自然环境的保护。
所以选项C是正确答案。
二、完形填空部分答案:B A D C B解析:根据文章内容可知,第一空处应填入“B”,表示主人公的父亲是个农民。
第二空处应填入“A”,表示主人公小时候生活在农村。
第三空处应填入“D”,表示主人公对于农村生活的怀念。
第四空处应填入“C”,表示主人公对于城市生活的向往。
第五空处应填入“B”,表示主人公最终选择了回到农村。
三、作文部分题目:我眼中的家乡参考答案:我眼中的家乡是湖南省的一个小城市,这里山清水秀,四季如春。
家乡的人们热情好客,乐于助人。
每当有节日或者重要场合,人们都会聚在一起,共同庆祝。
家乡的美食也是一大特色,湘菜的辣味令人难以忘怀。
每当吃到一碗辣椒炒肉,我都会感受到家乡的味道。
此外,家乡的美景也是令人陶醉的,山清水秀,花香鸟语,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
家乡的文化底蕴也非常深厚。
我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俗文化。
每年的春节,人们都会举办盛大的庙会,展示传统的舞蹈和音乐。
这些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观赏。
尽管家乡小,但是它给予了我很多美好的回忆和成长的机会。
我深深地爱着这片土地,它是我永远的家。
以上就是我对湖南2020年高考语文科目参考答案的一些总结。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后,祝愿所有参加高考的考生都能取得好成绩,实现自己的梦想!。
湖南2017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湖南2017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考试是历来进行教育评价、教学测量的基本方法,也是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语文考试也正是这样进行的。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关于湖南2017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湖南2017高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①早在夏商周时期,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
②中国古代的“礼”和“乐”起源于远古的原始崇拜。
《礼记》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
”其贡献礼品、击土鼓而作乐,便是最早的礼乐仪式。
到了传说中的五帝时期,虽然帝王的领袖地位和递相禅让产生了“礼”的意识,但是礼的制度还未产生。
到了夏朝,由于“天下为家,各亲其亲”,于是“礼义以为纪”,礼仪制度才逐渐建立起来。
但夏礼因文字记载和考古材料的缺乏,已难知其详。
商礼由于殷墟考古的大量发现,以及《史记》有较多的记载,则已彰彰可考。
到了周代,礼制集前代之大成,逐渐完备和成熟起来,因为这时不仅形成了系统的礼乐制度,而且赋予礼乐以丰富的人文内涵。
“乐”在周之前也已有不少歌舞产生,到了周代,“乐”的内容不断丰富,形成了相应制度,设置了专门的机构来规范和管理乐。
③在礼乐文明形成的过程中,周公是一个重要的人物。
他制礼作乐,不仅将远古至殷商的礼乐加以改造和发展,形成系统化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而且注入“德”的因素,使其具有道德伦理的深刻内涵。
孔子是发展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他继承、推广和宣扬礼乐文明,整理、传播了记载古代礼乐文明的儒家经典“六经”,并且,他以礼乐为解说对象,着力彰显礼乐文明的精义,强调礼乐文明的人伦教化和治世功能。
④“礼”是人性的基础。
《礼记》曰:“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
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2017年湖南省高考语文试卷2017年湖南省高考语文试卷运用多媒体工具为高三学生梳理语文重点知识、帮助学生做好高考语文复习,可以有效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关于2017年湖南省高考语文试卷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2017年湖南省高考语文试卷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美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缺乏独立性,源自传统诗学追随儒家的政治功利主义和伦理实用主义。
代表作是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此书以治国平天下式的雄心壮志,建立一个包罗万象的诗学体系。
开篇《原道》一章,便确立了“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的道统原则。
这种道统诗学上承曹丕《典论•论文》所主张的经世致用文学观,即所谓“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下开文以载道之先河。
唐代,韩愈提出“文以明道”;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宋儒周敦颐明确“文以载道”的宗旨,都不过是《文心雕龙》顺理成章的延伸。
由此可见,王国维和陈寅恪之于中国诗学缺乏独立的美学原则的感慨,洞见到了中国文化的核心部分:非功利、非实用的审美传统始终阙如。
正是这种阙如,导致中国的诗学传统和文学传统总是无法进入精神层面,仅止于世俗的功用,越来越滑入俗世的纷争、功利的得失。
“诗言志”沦为诗人得意或失意的宣泄;评话衍生出的小说,或聚焦于庙堂纷争的计谋较量如《三国演义》,或忘情于江湖造反的草莽传说如《水浒传》;更不用说《隋唐演义》《封神演义》之类的演义小说,既没有《山海经》神话中的阳刚,也没有《诗经》三百篇中的清纯。
人的尊严、悲悯的情怀、君子有所不为有所必为的底线,在这类文学中被小不忍则乱大谋、无毒不丈夫的厚黑原则取代,这种审美趣味造就一代又一代的草莽,制作出一个比一个暴虐的帝王,进而滋生出民族诸多难以治愈的心理疾病:诡计崇拜、暴力崇拜、权力崇拜等等。
在这样的美学背景下,《红楼梦》的问世是一场审美革命:从容推出女性崇拜、悲悯崇拜,拒绝功名崇拜。
湖南省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与答案(word版)(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
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
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
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
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
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语言文字运用长沙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第二次月考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睿智豁达的苏轼认为,贾谊“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不懂(),不能自用其才。
而历经宦海沉浮的王安石比苏轼更为(),在《贾生》诗中他提出了自用其才的标准。
他写道:“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意在表明,君王待臣厚薄,臣子是否自用其才,评价的标准不在于官爵高低, 。
这是很有见地的经验之谈,显然,政治家们要比诗人们眼光更为深笃,值得后人深思和借鉴。
透视贾谊的人生际遇和苏轼、王安石等人的诗作情怀,我们可从中受到启迪,那就是要学会自用其才,方能成才。
刘禹锡在《学阮公体》诗中曾言"昔贤多使气,忧国不谋身”,可谓一语道破了古代有才华的读书人和知识分子,即贾谊们的痼疾。
他们往往多愁善感,情绪多变。
遇有顺境,就激情满怀,意气风发,"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遇到逆境,就心怀愤懑,且自感怀才不遇,"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有的甚至义气用事,(),于事无补,于己有害。
17.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闭门造车洞明只要自暴自弃B.韬光养晦清楚只要妄自菲薄C.韬光养晦洞明而自暴自弃D.闭门造车淸楚而妄自菲薄18.下列在文中横线处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而在于臣子的谋议得到采纳和施行B.关键要看臣子的谋议是否得到采纳和施行C.关键要看臣子的谋议是否得到施行和采纳D.关键就在于臣了的谋议不能得到采纳和施行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可谓一语道破了古代有才华的读书人或知识分子,即贾谊们的痼疾。
B.可谓一语打破了贾谊们这种古代有才华的读书人和知识分子的痼疾。
C可谓一语道破了古代有才华的贾谊们、读书人和知识分子的痼疾。
D.可谓一语道破了古代有才华的读书人或知识分子,以及贾谊们的痼疾。
2020届湖南省邵阳市2017级高三上学期诊断考试语文试卷★祝考试顺利★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3题。
在技术为人挣得自己本质过程中,第一步是为人建立了一个“家”,一个天然的“处所”。
从人类学的角度看,这个“处所”、“居所”是城市、村庄、墓地、房舍。
但从哲学上讲,这个“处所”首先是语言。
海德格尔因而有言:“语言是存在的家”。
②语言是否是人通过技术挣得的?如何挣得的?这里所要求的并不是人类学的证据。
因为这里所谓的技术并不能归结为考古中发掘出来的工具。
各式各样的工具、器皿可以看成是技术的某种形式,人类的集体劳动,有预见性的有规模的生产。
都可以看作是技术的某种形式,但技术不能归结为它们。
事实上正好相反,它们被称为技术的东西,是因为技术已经以某种方式先行驻留。
这种方式就是语言。
在类人猿的集体捕食成为人类的劳动生产之前,在动物的代具成为人的工具之前,语言已经先行在发生作用。
正是语言使劳动成为人的劳动,使工具成为人的工具。
因此,语言应该正确的看成是技术的原初形态。
③语言的基本功能是“汇聚”。
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个最基本的名词都指的不只是一个特定的东西,“桌子”一词指的并不是某一个桌子,而是所有的桌子。
在“桌子”这个词里,汇聚了所有的桌子。
命名并不能简单地解释成给出一个与物相对应的符号,因为是否对应,用什么符号对应,都是问题。
相反,命名应该恰当的理解成为某一类物的聚合提供了一个“公开场”。
因为有了这个公开场,所有这类物突现出来成其所是,并共同分有这个名字。
所以,语言的功能不是给出一个与物相对应、相符合的符号,而是展开一个物以类聚、物成其是的“场所”,从而物分有这个名字。
因此,命名的过程不是一个被动的反映过程,而是一个创造世界的惊天动地的壮举。
命名即是开辟一片天地,让那些被命名的物显出来。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语言是存在的家,因为一切存在者都必定“住”(驻留)在语言之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