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1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案 川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8
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设计: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汗水浇灌希望,奋斗决定命运。
分数铸就辉煌,汗水凝聚实力。
一、教学目标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间、标志及影响,能用主要史实说出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
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对国际工人运动的影响。
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爱国情操,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教学重难点重点:《共产党宣言》的内容、意义难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对工人运动的影响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党的十九大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你知道马克思主义是如何诞生的吗它对当时的工人运动起了什么作用二、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探究一马克思与恩格斯阅读教材,概述马克思与恩格斯的主要革命活动。
探究二《共产党宣言》简述《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时间、作者、内容及意义。
探究三第一国际1.叙述国际工人运动发展的原因。
发展原因: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
2.简述国际工人运动发展的表现。
①1864年,英国、法国、德国等国的工人代表联合起来成立了国际工人协会,史称“第一国际”。
第一国际成立后,在各国建立支部,以提高工资、缩短工时、改善劳动条件为目标进行经济斗争;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
三、本课小结:《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国际工人运动有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巴黎公社是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一次伟大的尝试,尽管巴黎公社失败了,但为以后的无产阶级运动吸取经验教训。
板书设计。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理解其诞生的历史必然性;掌握《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初步理解其理论观点,探究其历史意义。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回顾工业革命之后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使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时代的产物,是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贡献。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过程的学习激发学生树立起坚持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巴黎公社的主要措施。
教学难点:由《共产党宣言》看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本课理论性很强,离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太远,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几乎一片空白,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得出结论,理性地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地位,既是本课的重点难点,又对后面的教学非常重要。
为了完成课标要求的任务,我在教材内容基础上对这节课进行了调整。
将本章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无产阶级革命两部分。
所以本课时单独讲授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以解放人类的理想为本课的主题,并补充相关史料,对教材进行整合进行教学。
二、新课讲授。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825年英国爆发了历史上第一次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从此大约每隔十年将要发生一次;1847年爆发的经济危机已变成了资本主义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世界近代史》分析材料,思考问题。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及影响。
问题探究:资料反映了什么?合作学习:学生阅读讨论分析。
在学生阅读讨论分析的基础上,教师结合多媒体进行引导: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矛盾日益暴露。
1825年,经济危机发生,工人处境恶化,社会矛盾日益激化,为了解决资本主义矛盾的症结,出现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2.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问题探究: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及相关主张有哪些?这些美妙的设想为什么无法实现?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本课引言。
多媒体显示: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以及相关主张。
第一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学设计【课标要求】要求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认识《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记住欧洲宪章运动的名称和《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时间;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和意义。
二、能力与方法1、通过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的分析,使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时代的产物,从而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早期革命活动的学习,认识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贡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探求真理的精神。
3、通过对课文中的资料阅读、分析,培养学生从材料中得出有效信息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激发和培养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向上、追求真理和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活动的精神。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重点难点】一、重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二、难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授课类型】:新课【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准备】:教师制作课件,学生查阅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生平和活动。
【教学方法】:讲述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法等【教具媒体】: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新课引入:(教师展示反映工业革命成果的图片并设问)这是哪一时期的什么图片?(让学生辨认后回答出“工业革命”)(教师继续设问)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怎样的影响?(学生回答)(教师启导)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迅猛发展,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享有政治权利,可以不择手段的追求财富,然而创造这些财富的劳动者——无产阶级却越来越贫困。
这种贫富差距导致社会矛盾不断尖锐,并逐渐成为资本主义严重的社会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顺应历史潮流,创立了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核心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马克思主义。
第一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学设计【课标要求】要求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认识《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记住欧洲宪章运动的名称和《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时间;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和意义。
二、能力与方法1、通过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的分析,使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时代的产物,从而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早期革命活动的学习,认识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贡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探求真理的精神。
3、通过对课文中的资料阅读、分析,培养学生从材料中得出有效信息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激发和培养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向上、追求真理和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活动的精神。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重点难点】一、重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二、难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授课类型】:新课【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准备】:教师制作课件,学生查阅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生平和活动。
【教学方法】:讲述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法等【教具媒体】: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新课引入:(教师展示反映工业革命成果的图片并设问)这是哪一时期的什么图片?(让学生辨认后回答出“工业革命”)(教师继续设问)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怎样的影响?(学生回答)(教师启导)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迅猛发展,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享有政治权利,可以不择手段的追求财富,然而创造这些财富的劳动者——无产阶级却越来越贫困。
这种贫富差距导致社会矛盾不断尖锐,并逐渐成为资本主义严重的社会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顺应历史潮流,创立了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核心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马克思主义。
初中历史《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共产党宣言》的发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以及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2)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了解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背景。
(2)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马克思主义与以往思想的区别。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背景及过程。
(2)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
2. 教学难点:(1)马克思主义与以往思想的区别。
(2)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资本主义发展史。
(2)提问: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如何?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背景。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马克思主义与以往思想的主要区别。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讲解(1)讲解《共产党宣言》的发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过程。
(2)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
5. 案例分析(1)展示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成功案例。
(2)让学生分析案例中马克思主义的作用和意义。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谈谈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教材,总结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知识掌握情况等,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六、教学拓展1. 电影欣赏播放相关电影片段,如《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场景,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马克思主义教育基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激发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兴趣。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学设计《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高中历史必修一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诞生后用于指导国际工人运动使之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具有重要的启下作用。
以下是本人为你整理的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到你。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学设计课标要求:简述《共产党宣言》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标志、内容和意义,巴黎公社革命措施、政权性质、意义。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马克思主义诞生条件和巴黎公社政权性质等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众多思想家的理论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通过学习巴黎公社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和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意义。
教学难点: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
教学过程:一、马克思主义的酝酿——历史条件通过图像材料引导学生深入19世纪欧洲生活的具体而微的历史情境,使学生体验历史的真实发生,从而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代背景。
1、经济基础: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和固有的基本矛盾的逐渐暴露。
2、阶级基础: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爆发,表明工人阶级已觉醒。
3、思想基础: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4、实践基础:马、恩的革命实践和理论活动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848年《共产党宣言》1、主要内容《共产党宣言》有一个简短的引言和四章组成,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通过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根据逐段分析、解读、阐释,揭示《共产党宣言》隐含的理论意义。
《共产党宣言》摘录(1)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100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2)资本主义加速对工人阶级的剥夺,破坏财富生产者的生存条件;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固有矛盾使资本主义社会无法继续发展生产力。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的诞生2. 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3. 教学对象:高中历史课程4. 教学目标:a. 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背景b. 让学生掌握《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c. 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a.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背景b. 《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c. 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2. 教学难点:a.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b.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世界的发展和应用。
3. 案例分析法:分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参:《高中历史教材》相关章节2. 参考资料:《共产党宣言》全文、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著作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教学课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0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所学的资本主义发展历程。
2. 提问: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哪些矛盾和问题?二、讲解(35分钟)1. 讲解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背景,包括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激化等。
2. 介绍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事迹,以及他们共同创作《共产党宣言》的过程。
三、讨论(15分钟)1.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案例分析(10分钟)1. 分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2. 引导学生思考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世界的影响。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0分钟)1. 复习上节课所学的马克思主义诞生背景和《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2. 提问: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二、讲解(35分钟)1. 讲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2. 介绍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三、讨论(15分钟)1.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世界的发展和应用。
九年级历史上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的教学设计九年级历史上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的教学设计一、内容要求:1、早期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情况。
2、宪章运动的史实。
3、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要活动。
4、《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及意义。
二、教学重点:1、英国宪章运动2、《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三、教学难点:《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学习目标随着机器大生产的开始,在资本家的工厂里诞生了大批无产阶级,他们过着悲惨的生活,与资本家的矛盾也越来越深,斗争接连不断,但由于没有一套科学的理论作指导,斗争屡遭失败,在此情况下,产生了科学的带有指导性的新主义,即――马克思主义。
请看第十八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出示学习目标:1、早期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情况。
2、宪章运动的史实。
3、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要活动。
4、《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及意义。
(二)自主探究相互交流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并讨论下列问题1、了解工人反对资本家的斗争形式的变化。
2、英国的宪章运动的时间起止、性质、斗争要求是什么、结果、失败的原因、意义、启示。
3、以时间为线索画出马、恩的合作主要活动。
4、《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时间、内容、意义。
(三)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合作探究。
(四)点拨检测提问学生回答上述问题。
点评释疑;1、斗争形式的变化:2、机器------------------资本主义制度九年级历史教学设计捣毁机器------------和资产阶级斗争3、宪章运动时间起止:1836-------1848斗争要求:争取普选权,参与国家管理。
性质:是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结果:失败失败的原因: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工人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受到影响意义|:宪章运动是英国无产阶级的第一次独立的政治斗争,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它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登上历史舞台。
启示:迫切要求一种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工人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课标要求:掌握《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史实和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理论来源。
(2)认识《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和重大意义。
2、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从经济基础、阶级关系、思想基础、实践基础归纳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2)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本的有关资料,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历史资料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认识思想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2)学习马、恩的远大理想及合作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重点、难点:1、重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难点:《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及意义四、教学过程:(一)教师概括本单元主要内容,帮助学生从宏观上、整体上构筑知识的框架。
教师:工业革命的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出现两大对立的阶级(1765)——推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848)——马克思主义第一次伟大实践巴黎公社(1871)——马克思主义第一次伟大成功实现十月革命(1917)——马克思主义的扩展(1949)——社会主义巨大挫折(1991)——社会主义的低潮(今天)。
归纳为:诞生(1848)——实践巴(1871)——实现(1917)——扩展(1949)——挫折(1991)——低潮(今天)。
教师强调:教育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树立正确性的世界观。
(二)教师向学生指明本课主要内容,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848)导入新课:创设情景:(展示ppt)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图片。
提问学生:这俩个伟人有哪些辉煌的成就呢?(学生发表看法)教师小结后(马克思主义、共产义、《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引入马克思主义。
讲授新课:教师点明这节课的线索是:(教师总结)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诞生──实践。
(一)“空想社会主义与工人的觉醒”(背景):1、经济基础: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并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其弊端也就日益暴露。
第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记住欧洲宪章运动的名称和《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时间;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和意义。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的分析,使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时代的产物,从而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早期革命活动的学习,认识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贡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通过对课文中的资料阅读、分析,培养学生从材料中得出有效信息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的介绍,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
通过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的早期革命活动,认识马克思、恩格斯选择为人类谋福利作为自己职业的高尚情操,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革命理想,激发学生勤奋学习,追求真理和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活动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二、难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教学过程:提问:19世纪哪些国家进行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产生什么后果?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增长,生产发展了,但从事生产的劳动者却日益相对贫困。
当时英法等国有些思想家对这种社会现象提出了疑问,他们费尽苦心设计方案,试图解决这些问题;后来,马克思、恩格斯通过革命实践,才寻找到改造社会的切实可行的答案,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接着以“科学社会主义是怎样产生的呢”的设问来导入新课。
一.欧洲工人运动的兴起:1.空想社会主义的出现:为什么会出现空想社会主义?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谁?如何评价空想社会主义?要求学生阅读课文时思考上述三个问题。
(学生回答后指出)19世纪早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迅速地发展起来。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进展,社会财富聚集到资本家手中,从事劳动生产、创造财富的工人相比起来更加贫困。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加深,资本主义制度下人剥削人的罪恶现象日益尖锐地暴露出来。
这时候,在欧洲资本主义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中,在英、法,有一些先进的思想家,开始批评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并且寻求改造这种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途径和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因而出现了空想社会主义。
引导学生阅读小字材料有关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事迹。
以加深学生对空想社会主义主要代表人物的印象。
空想社会主义它是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前最优秀的政治思想,这些设想对于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非常重要的。
但他们的社会主义主张,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空想。
这是因为当时资本主义的发展还不成熟,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还不发展,他们不能发现、揭示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和发展规律,不认识无产阶级是创造新社会的伟大力量,因此也就不能指出真正的出路。
2.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19世纪三四十年代三大工人运动指的是什么?有什么意义?让学生先看课文(包括插图及其说明文字),接着逐个提问上述两个问题,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挂“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简表加以小结,说明其原因: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达到非常尖锐的程度,无产阶级把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即有意识、有组织的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的时期。
要求学生记住这三次工人运动爆发的时间(19世纪三四十年代)及其名称,(法国里昂丝织工人两次武装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强调理解其意义(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由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这三次大规模的工人运动虽都遭到镇压,但它有深刻的教训:没有革命理论的指导,无产阶级就不可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因此,创立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革命理论,就成为时代迫切的需要。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早期革命活动(板书)张挂马克思、恩格斯人像图,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相关部分(包括插图及其说明)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事迹(板书)。
为了使学生接受具体、生动的革命理想教育,有一个更鲜明的感知和从导师身上受到些做人的启迪,可讲述相关的两段自阅课文(小字),适当介绍: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的远大理想。
马克思、恩格斯早期革命活动的共同点是他俩从小就勤奋好学,有大志、有抱负,均决心为人类解放而斗争;认真研究理论,深入工人群众,在革命斗争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共产主义世界观,因而才能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思想的优秀成果,使社会主义空想变成了科学。
1844年,他俩相会于巴黎,结成了毕生的战斗友谊,并为人类解放开始了共同的战斗历程。
他俩在总结工人运动经验的基础上,以人类思想的优秀成果为理论的来源,并加以革命的改造和吸收,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三.《共产党宣言》的发表1.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源(学生看书后回答)1)空想社会主义;2)德国古典哲学;3)英国政治经济学 2.《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及历史意义(老师补充材料)“共产主义者同盟代表大会”:1847年6月,当时的国际工人组织“正义者同盟”改组为国际无产阶级的革命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
它是建立在科学社会主义基础上的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
同年11月,该同盟在伦敦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马克思、恩格斯出席了这次大会,并受委托起草同盟的纲领,这就是《共产党宣言》。
巩固小结:依据板书简要归纳本课教学的主要内容,即教学要点的三个方面,接着提问:(指定每一个学习小组回答一个问题)1)空想社会主义与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小结指出,前两者是后者的历史条件,后者是前两者发展的必然结果。
彼此有密切联系。
2)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两者之间有何异同?(小结指出:相同点是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要求改造社会。
根本区别前者是无法实现的“空想”,后者是适应时代要求、行之有效的“科学”)3)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小结强调:这是革命运动发展的需要。
马克思、恩格斯就在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迫切需要革命理论指导的时代要求下,在亲自参加革命斗争实践中,担负起创立科学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的。
)布置作业:学习测评。
(当堂课上做并订正);《重庆市初三历史学习辅导》板书设计:(见前)布置课外活动:(只在好班进行,差班不布置)组织学生在课下讨论或座谈:“我从马克思、恩格斯身上要学习些什么?”指定少部分学生课外阅读《马克思青少年时代》,作好讨论的充分准备。
第2课巴黎公社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记住普法战争爆发时间和巴黎公社成立的时间;了解3月18日革命和巴黎公社建立情况;理解巴黎公社的性质、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巴黎公社革命措施的学习和对巴黎公社性质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史实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对巴黎公社历史意义的分析,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概括和评价能力。
通过对巴黎公社失败原因的讨论,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探究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巴黎公社的教学,特别是公社成员为捍卫公社而英勇战斗和献身的革命精神,对学生进行革命理想主义教育。
通过对巴黎公社成立和失败史实的教学,引导学生认识:历史发展是曲折的,但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是不可逆转的。
通过学习巴黎公社,使学生认识到: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
通过《国际歌》的教学,认识《国际歌》是国际无产阶级战斗不息、可歌可泣精神的体现。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巴黎公社历史背景和公社性质。
二、难点:巴黎公社性质和失败原因。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上课前请全体同学齐唱《国际歌》,感受乐曲的悲壮和昂扬精神,接着提问:《国际歌》是在什么样的历史环境下写出来的?从而开始新课。
一、巴黎公社的建立1.读书,思考:巴黎公社革命发生的背景。
提问,明确:法国在普法战争失败后先后建止的国防政府和以梯也尔为首的临时政府实行对外卖国、对内敌视工人的反动政策,是巴黎公社革命发生的直接原因。
巴黎公社是在祖国处于危难关头,本身遭到临时政府进攻时情况下发动革命的。
教师补充:1)1870年7月普法战争爆发,法军在色当惨败,愤怒的巴黎工人和士兵发动起义,推翻帝国统治,资产阶级组成了国防政府。
马克思在评论色当惨败时写到:“1870年法国的灾祸在近代世界史中是无与伦比的事。
它表明:官方的法国、路易·波拿巴的法国、统治阶级及其寄生虫的法国是一具腐烂的尸体。
”2)资产阶级掌权的国防政府,实际上是卖国政府,它对外投降卖国,对内企图消灭人民武装力量。
而普鲁士并不以色当的投降为满足,继续大举进攻法国,9月19日,普军包围了巴黎。
1871年1月28日,法国卖国政府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祖国处于危难关头,于是爆发了3月18日革命。
3.请学生概述巴黎公社成立情况明确:教材讲述了公社的成立。
3月18日革命取得胜利, 3月28日,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宣告成立。
4.思考,理解巴黎公社政权形式。
明确:巴黎公社是第一次掌握政权的无产阶级创造的新的政权形式,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
公社废除了资产阶级议会制,实行民主集中制,建立了相当于政府各部的十个委员会。
公社采取了两项重要措施,一是公社委员会和主要工作人员都由普选产生,向选民负责,不称职的可以随时撤换;二是取消高薪制,规定任何公社人员每年工资不得超过六千法郎,相当于一个熟练工人的工资,同时适当提高低工资。
列宁认为这两项措施是从资产阶级的民主转变为无产阶级的民主的质的转变,是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桥梁。
二、五月流血周1.学生读书,复述巴黎公社失败的经过明确:公社成立后由于没有乘胜进军凡尔赛,使反动政府有了喘息机会,反动政府纠集反动武装疯狂反扑,进攻巴黎,制造了血腥的“五月流血周”。
5月21日,梯也尔军队在巴黎城内奸细的策应下,从圣克鲁门进入市区,与巴黎公社社员发生了激烈的巷战,公社社员英勇奋战,表现了顽强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
5月21至28日,巴黎公社战士经过一周的浴血奋战后,终因寡不敌众,5月28日,最后一批公社战士牺牲在贝尔一拉雪兹公墓的一堵墙下,巴黎公社在反动军队的血腥镇压下失败了。
马克思说:“工人的巴黎及其公社将永远作为新社会的光辉先驱受人敬仰。
它的英烈们已永远铭记在工人阶级的伟大心坎里”。
2.理解巴黎公社的性质和历史意义明确: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公社所采取的各项措施是这一尝试的具体表现。
公社虽然失败了,但巴黎工人却以高昂的热情和革命首创精神,对旧制度进行彻底的改造,公社的经验和教训是全世界革命人民的宝贵财富。
公社的革命精神鼓舞着无产阶级为争取解放继续进行不断的奋斗。
三、《国际歌》的诞生1.结合全课,讲述巴黎公社的英勇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