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概论 第1章1.2
- 格式:ppt
- 大小:2.32 MB
- 文档页数:36
美学概论*第一章:什么是美学一、美学:是一门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
*理解这一定义的两个要点:*其一,强调了“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从逻辑上否定了“动物”具有审美能力。
*其二,这一概念突出了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而不是其他的关系。
二、美学学科的发展历史*1、美学学科的萌芽,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什么是美”*2、美学学科的创立,1750年鲍姆嘉通出版《美学》一书。
*美学的研究对象:人类的情感领域*3、美学学科的提升,康德《判断力批判》:审美是通达人类自由境界的唯一途径。
美学的学术品格得到提升。
* 4 、美学学科的科学化马克思:不仅提出了许多著名而又科学的美学论断,而且为美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支持,也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四、美学研究的方法1、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美学的研究方法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自上而下”的方法,这主要适用于19世纪中叶以前,另一类是“自下而上”的方法,多见于19世纪中叶以后。
*自上而下的方法:“自上而下”的研究方法又称哲学思辨,是一种传统的研究方法。
柏拉图、康德、黑格尔是运用这种方法的典型代表。
这种方法把审美现象作为一个形而上学的问题加以探讨,从某种既定的哲学体系出发,按照某种哲学原理对审美现象作哲学分析。
*自下而上的方法:又称经验描述,是19世纪以来占主导地位的研究方法。
这种方法把美的现象作为一种经验事实,或者侧重于外在现象的描述,或者侧重于主体内在经验的分析,注重事物的外在和表面,强调吸收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手段对审美对象进行实证的考察。
*2、几个具体研究方法*第一,社会学方法。
从人类社会实践的角度来探讨美的起源、本质和特征等。
把审美现象同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习俗风气等联系起来考察,从中探讨审美趣味和审美心理的变迁等问题。
理论代表人一:丹纳《艺术哲学》,三要素说:种族、时代和环境哥特式建筑何以在十四、五世纪大规模地出现在欧洲?理论代表人二:马克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知人论世谈文学*第二,心理学方法。
《美学概论》复习要点第一章关于美学第一节美学学科的诞生1.美学学科经历了大致三个阶段:P5第一个阶段:审美意识的原始发生。
时间:前文字时代(主要是原始社会)。
第二个阶段:美学思想的自觉构建。
时间:文字时代以后直至18世纪。
第三个阶段:美学学科的诞生和独立。
(标志性事件:1750年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出版《美学》,鲍姆嘉通被称为“美学之父”。
)2.原始人的审美活动与审美意识有两个基本而明显的特征:P7第一是实用性和功利性;第二是审美性和精神性(超功利性)。
第二节西方美学的进程1.鲍姆嘉通认为美学是专门研究感性认识的,是“感觉的科学”,并且明确把审美活动归结为感性认识,认为应该有一门专门的学科来研究感性的审美,应建立专门的“感性学”。
(美学最初最基本的定义)P122P12-14维柯(“诗性的智慧”是感性的智慧和想象的智慧,是以感觉为基础的想象,即具有形象的想象)3.P15毕达哥拉斯学派:最美的平面是圆形,最美的立体是球形。
苏格拉底:美是有用的。
柏拉图:艺术是模仿的模仿,影子的影子。
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给人类带来哲学,亚里士多德给人类带来科学。
”个别的感性存在与它的本体存在是一致的。
善必与善的怎是合一,美合于美的怎是。
美的现象体现美的本质,美本体与美的现象是合一的。
普洛丁:太一说和流溢说。
中世纪:美在上帝。
19世纪理性主义美学:理性主义认识论法国布瓦罗:只有真才美,只有真才可爱。
德国莱布尼茨:美是直觉的,不一定是清晰的。
经验主义美学:经验主义认识论英国培根:关注现实中具体的审美范畴霍布斯:以善为美的核心,以美为善的形式洛克:“白板说”古典美学康德:美是道德的象征主要著作是“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从关系上讲,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黑格尔:艺术的三类型或三阶段德国古典哲学伟大的终结者和集大成者著名论断“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美学也属于认识论美学19世纪末到20世纪海德格尔:语言是存在的家人栖居在语言所筑的家中维特根斯坦:语言的界限就意味着我们的世界的界限语言构建了我们的智慧、眼界伽达默尔:谁拥有语言,谁就拥有世界。
第一章什么是美学第一节从美到美学美学这门科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奴隶制社会。
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则是近代的产物。
被称为“美学之父”的(德)鲍姆加登在1750年第一次用“美学”(Asthetik)这个术语(其含义是研究感觉和感情的理论),并把美学看作哲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随后,康德、黑格尔等赋予美学以更进一步的系统的理论形态,使之在他们的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给美学研究提供了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改变了美学研究的面貌,但建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仍是一个有待努力完成的任务。
西方文化在美的学科化问题上的漫长历史演化归纳为简要之点,基本上是从三个方面进行的:一是从哲学的角度,二是从主体心理的角度,三是从艺术的角度。
哲学的角度就是运用现象——本质这种思考方式,去思考美的本质,再用美的本质来解释各种美的现象。
这一方式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正式提出的,成为影响西方美学成型的一个重要模式:本质——现象。
从主体心理的角度看,美的出现是与一个感受美的主体相关的,只有联系到这个主体,美才能得到解释,美从主体的知情意结构中得到基本定位,又进一步在情感和感性中具体定位,正是这种定位成为影响西方美学成型的另一个重要模式:主体——客体。
从艺术的角度看,客观世界之美和主体感受之美,都本质地体现在艺术上。
艺术作为美的典型,内含了美的本质,艺术的类型和历史展开则体现了美的历史和类型展开。
从而,把握住了艺术,也就把握住了美的本质和美的现象。
因此,美学就是艺术哲学。
艺术哲学成为影响西方美学的一个重要模式,它的方法论基础是:一般——典型。
第二节美学:西方与非西方的不同表述方式凡是客观上与人构成一定的审美关系,能引起人的审美感受的事物,总称为审美对象,是广义的美。
世界美学发展可以大致分为四大阶段:一是从四万年前仪式和艺术的出现到六千年前埃及文明和苏美尔文明出现的原始时代。
二是从埃及和苏美尔文明开始的五大文明(埃及、两河、印度河、中国夏商周、前玛雅文明)到公元前700年至前200年的轴心时代的神庙文化时期,以宗教和艺术来表现。
(完整版)美学概论《美学概论》作业题第一编导论美学学科与美学基本问题第一章审美现象与美学学科的形成第一节丰富多彩的人生与审美现象1、人与世界有哪些关系?2、怎样理解审美现象的丰富性?3、审美活动中主体与对象有几个层次的关系?第二节审美的历史性1、说说“美”和“艺术”概念在中外的演变情况。
2、理解审美历史性有何重要意义?第三节美学学科的诞生1、审美意识、美学思想与美学的关系怎样?2、鲍姆加登是如何定义美学的?第二章美学的历史与学科定位第一节美学发展简明线索1、理一理西方美学思想发展的简明线索。
2、谈谈20中国美学发展概况。
第二节美学的研究对象1、归纳一下美学研究对象的演变情况。
2、今天文明应该怎样确立美学研究对象。
第三节美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方法1、美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2、什么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美学?3、为什么说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是哲学方法?第三章美学的基本问题第一节美学的哲学基础1、主客关系中实践、生存与语言关系各有什么特点?2、什么是理想性生存?什么是非理想性生存?第二节美学的内在问题1、审美关系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2、审美活动中,感性经验有什么变化?3、审美活动中主体怎样?第二节审美与人生1、如何理解审美是一种人生实践?2、为什么说美是一种人生境界?3、本编特别突出了“生存”与“实践”概念,你认为这两个概念在审美中有何重要意义?第二编审美活动论第一章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第一节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1、人的需要与动物需要的不同表现在哪里?2、审美需要的特点是什么?答:(1)它是人所独有的一种具有内在必然性的生命需要,它植根于人的生命活动本身的独特性质。
(2)从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相互区别和联系的角度看,审美需要属于人的一种高级的精神追求,而不仅仅是感官欲求的享受。
从根本上说,审美需要作为人所独有的一种本质力量,不仅能唤起人不断创造自己生命价值的强烈激情,而且赋予人有限的生命以无限的意蕴。
美学概论第一章什么是美学第一节美学学科的发展史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于1750年在其所著的《美学》一书中首次提出来的。
鲍姆嘉通因此成为“美学之父”。
一、美学学科的形成人类直接或间接地注意到美的现象和诗意创造的世界,并对其进行有意识的思考,是从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和中国开始的。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宇宙是由数构成的,美即数字。
柏拉图:“美本身”亚里士多德:“诗学”是研究所有诗性活动的形式的学问。
中国:孔子:把美与善联系起来:“诗可以兴”美的现象和艺术的世界之所以在公元前6世纪-5世纪进入人类的思考,原因如下:①原始巫术神话思维开始解体,理性思维崛起。
②人类艺术活动从原始巫术活动那里获得了相对独立性。
二、美学学科如何能够成立自从美的现象进入人类的思考之后,美的现象向人类的思维提出了一些尖锐的问题:诗性的或审美的现象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如果是理性的,那么其真正的品质是什么?它与科学、哲学和伦理学等有何区别?如何把它们之间的界限清晰地描述出来?一个学科要成立,必须具备下列条件:⑴必须有确定的研究领域,在整个人类知识体系中不可缺少;⑵特殊任务,形成自己要解决的问题领域;⑶形成与这项研究领域相适应的研究方法去解决其问题。
美学学科成立所需的这些条件,在18世纪的欧洲形成了。
贡献:维科提出应该建立一种相当于逻辑学、哲学的“新科学”。
克罗齐认为它就是“美学”。
维科对“诗性智慧”的揭示深入到了一个重要的根基,这就是诗性活动的本性和它在人类文化中的奠基地位。
四、鲍姆嘉通对“美学”的设定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1714—1762)对诗性活动领域的分析,不是返回到历史的起源处,而是纯粹对人的心智的逻辑分析。
他把审美现象这种感性的活动置于理性认知之前,把它确定为朦胧的认识活动。
并对应地提出了相对于逻辑学的“aesthetics”,即“感性学”,它就是一种研究感性观念或者“朦胧的观念”的学问。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给感性认识提供规则,并探求“感性认识的完善”——美。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1、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现象,即处于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中的现象或审美活动,艺术活动研究是美学研究的中心。
2、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美学学科性质),包含三个层面:1美学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也即审美活动;2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3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3、美学研究的方法是多样的、综合的。
首先,美学研究比一般人文学科更为注重感性的经验、情感的契合、心灵的碰撞,更多的要求经验科学的配合和协助;其次,美学必须广泛吸收其他人文学科以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成果。
再次,美学的核心方法是哲学方法。
第二节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发展1、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或三个层次)1审美意识: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可分为初级审美意识和高级审美意识。
2美学思想:奠基于审美意识,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以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围来表述自觉、系统的理论性思考。
3美学学科:奠基于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是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上独立地、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2、美学确立的标志:一是有专门的、系统的美学著作问世;二是形成了独立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美学创始人为鲍姆加登(“美学之父”),他于1750年出版《美学》一书。
第三节美学的哲学基础1、中国当代美学理论的哲学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哲学基础,具体说来,是以马克思的实践论和存在论思想为主干,同时吸收人类思想史上各种哲学思想的精华。
2、马克思的实践论首先,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在继承和批判西方传统时间观念、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实践概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其次,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生成的。
再次,物质生产劳动是人最基础的实践活动,它最终决定着包括艺术、审美活动在内的精神生产活动和人的一切其他实践活动。
3、实践含义:“人的感性活动”,人类自我创化并变革世界的现实活动,人的整个社会生活世界的根本基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美学概论第一章话说美学(美学学种论)一、何谓“美学”18世纪中叶,德国著名的美学家鲍姆加通(1750年),在英国经验主义哲学思潮,德国理性主义两大思潮的背景下,做为德国理性思潮的代表人物,出版一本《Aesthetica》(“感性学”),实质上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美学,他认为一切科学研究的对象不是客观存在的现象,而是人的心理现象,这实际上讲的就是美学。
研究人心理不同构成要素,就成了不同的学科,包括:知——逻辑学情——感性学意——伦理学2、关于美学的争议(1)、美学本应姓美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苏格拉底中国洪毅然表示美学研究的对象就是由美而引发的情感,而非感性。
(2)、美学本应叫“艺术哲学”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艺术理论家亚里士多德《诗学》,诗学实际上就是艺术学。
德国黑格尔(18C末19C初德国古典美学代表人物之一)《美学》三大卷“我们这门科学的正当名称却是艺术哲学或者更确切一点是美的艺术的哲学。
”中国朱光潜“艺术心理学”北大宗白华《美学散步》《艺境》马奇人大哲学系《艺术哲学》武大刘纲纪《艺术哲学》(3)、美学本应为美感学(审美心理) 17、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美学代表休谟“主观决定一切,美学就是研究美感心理现象,客观的美是不存在的,美是人心中的一种快感愉悦。
”在中国80年代美学热潮中李泽厚的“向内转”是在“人本哲学”思潮下产生的,尊重人的价值,人性哲学。
(4)、美学应为审美关系学(法国)狄德罗“审美关系学”,“美学研究对象是人与现实的关系,而它们之间是丰富多彩的。
没有人与现实的关系,就没有世界的美。
”(中国)王朝闻《美学概论》,“美学是研究关于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
”以上学说中,美和艺术是建立在客观美的基础上,而美感则是建立在主观美的基础上,审美关系学,人以自己的情感感受客观美,将主客观结合起来,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错误就是“以偏概全”。
3、为美学正名(1)、美学——是一门以人类的审美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护理美学概论教案第一章:护理美学概述1.1 护理美学的定义1.2 护理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1.3 护理美学的作用和意义1.4 护理美学的发展历程第二章:护理美的基本原理2.1 护理美的概念2.2 护理美的特征2.3 护理美的标准和原则2.4 护理美的评价方法第三章:护理审美观念与价值观3.1 护理审美观念的含义和特点3.2 护理审美观念的培养和提高3.3 护理价值观的含义和作用3.4 护理价值观的培养和提高第四章:护理美学实践4.1 护理美学实践的意义和目的4.2 护理美学实践的基本原则和方法4.3 护理美学实践的案例分析4.4 护理美学实践的评估和反思第五章:护理美学与临床护理5.1 护理美学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5.2 护理美学在患者护理中的作用5.3 护理美学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5.4 护理美学在护理管理中的作用第六章:护理美学与患者关系6.1 护理美学在患者关系中的作用6.2 护理美学在沟通中的运用6.3 护理美学在患者心理护理中的应用6.4 护理美学在患者满意度提升中的作用第七章:护理美学与护理技术7.1 护理美学在护理技术操作中的应用7.2 护理美学在护理技术美学价值提升中的作用7.3 护理美学在护理技术创新中的重要性7.4 护理美学在护理技术培训与教育中的应用第八章:护理美学与环境8.1 护理美学在护理环境设计中的应用8.2 护理美学在护理环境布置中的作用8.3 护理美学在护理环境氛围营造中的意义8.4 护理美学在提升患者舒适度中的作用第九章:护理美学与护理科研9.1 护理美学在护理科研中的地位和作用9.2 护理美学研究的方法和步骤9.3 护理美学研究成果的推广与应用9.4 护理美学在护理科研中的未来发展趋势第十章:护理美学的未来发展10.1 护理美学发展的社会背景10.2 护理美学发展的挑战与机遇10.3 护理美学发展的策略与方向10.4 护理美学发展的前景与展望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一:护理美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护理美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其定义和内涵可能会因不同的教学背景和学术观点而有所差异。
美学概论复习重点第一章什么是美学◆1.文献记载表明,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是最早的开始思考美的。
毕达哥拉斯学派因之成为西方从形式角度研究美和艺术的滥觞。
◆2.柏拉图的对话《大希庇阿斯》,是西方历史上第一篇企图给“美”下定义的文章,代表作《理想国》。
3.维柯提出“诗性智慧”。
◆4.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美学之父”,1750年出版了以“美学”命名的书,从此开始了美学的学科史。
◆5.康德主要著作是著名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趣味判断就是它的美学。
6.如何理解“美的现象是属人的现象”?首先美是与人相关的,是属人的现象,没有人也就不会有美。
“美的现象是属人的现象”是研究美学必须恪守的第一底线,这就意味着:①在没有人之前,世界上不会有美的现象,一个物理事物如果不与人发生关系,也不可能具有任何审美意义。
②美的现象不会出现在其他非人类的活动领域,如一只蝴蝶在花丛中嬉戏,但它却绝不会感受到花的美。
同样,一只蜜蜂虽然在建巢方面,可以与最伟大的建筑师相媲美,但它筑巢时绝不会使用“美的尺度”。
③凡是说到“美”时,都意味着它是指一种人与对象之间所形成的独特的“关系”,除了这个独特的“关系”领域外,美不可能出现在别的任何关系。
◆7.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的审美活动。
所谓审美活动,就是人在其历史性的生存展开中所形成的生存境况的形式表达,即“存在性境域的显现活动”:它包括:审美活动的起源、审美活动的经验形态、审美活动的本质以及审美活动的形式呈现(符号形式、艺术)等主要方面。
8.研究美学所适用的方法:①哲学的和逻辑的分析方法②符号学和语言学的方法③心理学的方法。
9.美学的目的是成就人自身。
①从审美活动认识人的自由②从审美活动认识人的完善③培养审美能力,创造美的生活。
10.德国诗人美学家席勒曾说过:只有感性的人是野人,只有理性的人是蛮人,而真正自由的、完善的人则是理性与感性完美结合的和谐的人。
目 录1 美学概论 (1)1.1美学的历史与现状 (1)1.1.1 美学的建立 (1)1.1.2 美学的历史 (2)(1)本质论美学 (2)(2)神学美学 (4)(3)认识论美学 (4)(4)语言论美学 (5)(5)文化论美学 (6)1.1.3 美学在中国 (7)(1)清末民初美学 (7)(2)五四美学 (7)(3)30~40年代美学 (8)(4)50~70年代美学 (8)(5)80年代美学 (8)(6)90年代美学 (8)1.2美学的对象与范围 (8)1.2.1 美学的对象 (8)1.2.2 美学的范围 (10)1.3美学的任务与方法 (10)1.3.1 美学的任务 (10)(1)美学的学科属性 (11)(2)美学的任务 (13)1.3.2 美学研究的方法 (17)思考题 (19)1 美学概论关于美,我们似乎很熟悉,面对某些事物,例如自然风景、花草虫鱼、雕塑、绘画、电影、摄影照片等等,当然也包括我们所从事的工作的对象——园林景观,人人都会有美或不美的判断。
甚至面对一个人,我们也会有他(她)美还是不美的判断——尽管很多情况下大家都不会说出来。
实际上我们几乎每天都要跟“美”打交道,不过人们通常的说法是“漂亮”或“不漂亮”。
有些东西,例如一个人,一见之后,每个人都会果断地得出“美”、“不美”、或者“还可以啦”这样的结论。
这说明,面对这类事物时,我们内心都有一个明确的判断它美还是不美的标准。
但对有些事物,我们有时候就会觉得困惑、有些拿不定主意,例如一些所谓先锋艺术作品,我们有时候会问:“这是艺术吗?这东西到底美在哪里?”另外我们还发现,面对同一样东西,有些人觉得很美,甚至为它而痴迷,而有些人却觉得它并不很美,甚至毫无美感可言。
例如园林中的假山置石,比如著名的留园冠云峰,号称中国四大名石之首,按理应该是美不可言的吧,但实际上很多人见了之后会说:“不就是块石头吗!”说实话,我第一次见到冠云峰的时候就对它显赫的名望感觉莫明其妙——其实到现在也还是莫明其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