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课教案教学文档
- 格式:doc
- 大小:75.50 KB
- 文档页数:14
27.一个小山村的故事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重点句子表的思想感情。
2、懂得爱护树木、保护环境。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自学指导一:齐读第一自然段,回答下面问题。
从哪里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美丽的小山村?
二、自学指导二:读第二至六自然段,回答下面问题:
一个美丽的小山村,最后却被洪水冲毁了,你认为这是什么原因?
三、理解句子:
①A.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倒,运下来。
B.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
☆说说你对两个“不断”和省略号的理解。
②A.一个雨水奇多的八月,大雨没喘气儿,一连下了五天五夜……小山村却已经被咆哮的山洪冲的无影无踪。
B.什么都没有了——所以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
体会句子中划线部分的含义。
四、小结:一个美丽的小山村,最后却被洪水冲毁了的原因。
五、自学指导三:读一读课后第3题的句子,结合课文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写出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1.树木变成了一栋栋大大小小的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烟囱冒出的浓烟,消失在天空中了。
2.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哪些锋利的斧头。
六、自学指导四:
说说吧——和自己的同桌说说,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七、当堂训练(完成练闯考)
板书设计:
27.一个小山村的故事
美丽富裕一无所有
人类
(爱护树木保护环境)。
第二十七课《一个粗瓷大碗》教案一、教学目标1. 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中国人民革命军的历史,激发学生对革命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2. 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其语文素养。
3. 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中国人民革命军的历史。
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蕴含的情感和价值观,以及对历史背景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中国人民革命军的历史背景和粗瓷大碗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激发其学习兴趣。
2. 讲解生字词:讲解本课的生字词,包括字音、字形、字义,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
3. 阅读课文:带领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和结构。
4. 分析课文:通过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了解中国人民革命军的历史。
5. 情感教育:通过课堂互动、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蕴含的情感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精神。
6. 巩固练习:通过课堂练习、小组讨论等方式,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7. 总结评价:通过总结评价,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鼓励其继续努力。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讲解法:通过讲解生字词的音、形、义,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
2. 演示法: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理解。
3.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其思维品质。
4. 互动法:通过课堂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其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题目,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2. 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包括思考题、写作练习等,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3. 评价方式: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步,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价,提高学习效果和自我认识。
27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目标:1认“尼、驮”等11个字。
会写“卖、售”等14个字。
能正确读写“游览、工艺品”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3.读懂本课内容,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
教学重点1.识字写字,正确读写词语。
2.读懂本课内容,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感受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教学难点读懂本课内容,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感受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教具准备关于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非洲木雕、中国在70年代援赞的图片。
生字生词卡片。
教学时间:二课时预习提纲搜集有关非洲地理位置、气候物产、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等方面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第一课时一、引入新课1.板书课题:卖木雕的少年。
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板书部分重要问题。
二、检查预习,自学生字1.(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提问:认识这些字和词吗?读一读。
(指名读,学生边听边正音)2.哪些词语不理解?结合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部分词语。
3.小声自读课文,巩固生字的识记,想一想:这课讲了一件什么事?4.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除了留心听他读得怎样。
5、交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小组讨论,评评谁说得既清楚又简单。
指名说。
6、自由交流:通过昨天的预习,以及今天读和听,你还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自由谈读文后的感受,鼓励学生表达个性化的感悟。
)三、指导生字书写1.出示要写的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巩固识记:分组交流记字的窍门。
提出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3.扩词练习,检查积累。
4.指导生字书写。
5、小结写字情况。
四、课后作业1.听写本课词语。
2.进一步读熟课文,找一找描写卖木雕的少年言行的句子。
3.用“?”标出不理解的地方,其他问题可提在笔记本上。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出示词语卡片,认读。
2.听写部分词语,订正巩固。
3.回忆:这课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二、读文感悟1.提问:我与卖木雕的少年是什么关系?引导分角色读13.14自然段,突出“朋友”。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7课《巨人的花园》教案设计(共2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复述《巨人的花园》这篇课文的故事情节。
•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课文中的人物和事件。
•能够懂得互助与分享的重要性。
2.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敢于探索、互相帮助的精神。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友情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能够复述故事。
•难点:理解并体会互助与分享的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喜欢的花园或者自然景色,并谈论为什么喜欢。
2. 学习课文(15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学生自读课文,并找出关键词汇和句子。
3. 情节复述(15分钟)•学生围绕课文情节自由复述,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话语来描述故事。
4. 小组讨论(10分钟)•分小组讨论课文中的人物和事件,了解各自的理解。
第二课时5. 情感体验(10分钟)•通过讨论课文中人物的行为,引导学生体会互助与分享的重要性。
6. 朗读课文(10分钟)•学生依次朗读课文,并讲述自己的感受。
7. 朗读对话(10分钟)•小组内进行对话练习,表演课文中的对话部分。
8. 写作活动(15分钟)•要求学生写一篇感想,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巨人的花园》这篇课文,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互助精神和分享意识。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需要继续巩固这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体现出这些美好品质。
新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27课《蔚蓝的王国》优秀教案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习课文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片段。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讨课文主题,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案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题;学习课文生字词。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抽象词语,如“蔚蓝的王国”、“绿色的宝藏”等。
教案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a.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及作者。
b.学生分享预习课文的心得体会。
2.自主学习a.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勾画生字词,查找字典解释。
b.学生自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3.课堂讨论a.教师提问:课文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
4.课堂讲解a.教师详细讲解课文生字词,让学生正确书写、理解词语。
b.教师逐段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5.合作交流a.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主题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一主题的?6.课堂小结b.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7.课后作业a.抄写课文生字词,巩固记忆。
b.选择课文片段进行背诵。
教案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2.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较为深入,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课文画面。
3.课堂讲解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课后作业布置适量,有助于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教案五、教学评价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3.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
4.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教案六、教学拓展1.组织学生参观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2.开展环保主题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3.鼓励学生创作以大自然为主题的作文,展示自己的才华。
教案七、教学资源1.课文原文及注释。
2.教学课件。
3.环保宣传资料。
4.相关文学作品。
公开课教案27.买木雕的少年八峰民族学校别相萼学习目标: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正确读写“游览、工艺品、名不虚传、游人如织、壮观、出售、摊点、陈列、构思、五官端正、观赏、清晰可辨、掏钱、即将、流露、一模一样、付钱、标准”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积累词语。
3、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 老师带走进非洲,走进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
(欣赏PPT)2.看过之后请你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学生观看录像后自由表达。
)3.小结: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位于南部非洲赞比西河中游,跨赞比亚、津巴布韦国界,高120余米,宽达1 800米,比我国著名的黄果树瀑布宽了几乎90倍,是世界三大瀑布之一。
在这个大瀑布的不远处,有许多出售木雕工艺品的人,今天让我们来结识一位卖木雕的少年。
(板书课题,齐读)二、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多读读。
2、再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3、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把生字放到文章中朗读通顺。
)a、注意读音:“释”是翘舌音,“宾”是前鼻音,要注意读正确。
“栩”XU字不要读成“羽”YU。
b、写字方面:“售”字的上半部分,不要少写一横;“驮”字的右边不要写成“犬”;“构”“端”“辨”“堆”“模”可以让学生先和以前学过的“沟”“喘”“辫”“推”“摸”字比较,注意不同之处。
4、分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评议。
5、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三、默读课文,了解叙述顺序。
1、布置默读。
默读课文,边读边做记号。
2、默读,思考,做记号,也可以与学生讨论。
3、全班交流。
理清课文的顺序:(板书)听朋友介绍木雕挑选木雕放弃木雕赠送木雕四、研读感悟1.自主阅读思考:想想卖木雕的少年是一个怎样的人?(画出描写卖木雕少年言行、神情的语句反复读读,结合上下文想象他当时是怎样想的。
七年级上教案第27课:《春》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并背诵课文《春》。
1.2学习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
1.3提高学生对散文的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理解课文内容。
2.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2培养学生珍惜时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体会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
1.2理解课文表达的情感。
2.教学难点:2.1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2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利用多媒体展示春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对春天的感受。
1.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最喜欢的春天景色。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春》,理解课文内容。
2.2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梳理出课文的篇章结构。
3.合作探讨3.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4.精讲课文4.1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讲解。
4.2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美。
5.课堂练习5.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
5.2教师批改练习题,及时反馈。
6.课堂小结6.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7.课后作业7.1背诵课文《春》。
7.2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春天的作文。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对散文的鉴赏能力。
2.在课堂讲解环节,教师针对重点句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课堂练习环节,教师及时批改练习题,反馈学生掌握情况,提高了教学效果。
4.课后作业的设计,旨在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2.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写作能力。
3.学习效果: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27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教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精选【第1篇】教学目标1.能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
2.能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文中所写的关于鲁迅的几件事。
3.能借助课文及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激趣,引入文本。
导语:同学们,通过学习《少年闰土》一课,我们已经认识了鲁迅先生。
在我们今天的课堂上,鲁迅先生是一位和蔼可亲的伯父。
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周晔一同走进《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了解更多关于鲁迅先生的故事。
2.出示课题,提出疑问。
我们先来看看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与鲁迅先生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我”称他为“伯父”,又称他为“先生”呢?让我们带着问题一起走进课文看一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自行解决。
(1)组内共同整理归纳难读或易读错的字、词。
◆易读错的字:殡唁囫囵镊◆需要理解的词语:追悼吊唁囫囵吞枣张冠李戴恍然大悟碰壁呻吟饱经风霜(2)小组内不能解决的字、词,在全班交流,教师指导理解。
2.学生通读全文后,解决出示课题时提出的问题。
(1)作者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你是怎么知道的?侄女。
从题目上知道鲁迅先生是作者的伯父;课文中又说“我们姐妹三个轮流跟随着爸爸妈妈到伯父家去团聚”,可以看出作者是女性。
把这两处联系起来,就知道作者是鲁迅的侄女。
(2)为什么“我”称鲁迅为“伯父”,还称为“先生”?“伯父”点明了作者和鲁迅的亲属关系,“先生”则是全社会对鲁迅的敬称。
这两者并列,既是表达对亲人的怀念,又是表达对鲁迅崇敬的感情。
3.理清思路,说说课文可分为几个部分。
提醒学生注意课文中段与段之间的空行。
课文采用隔行分段的方法分成了六个部分,讲了关于鲁迅先生的五件小事。
4.归纳段意后,学生用简洁的语句给划分的六个部分分别加上小标题。
(1)教师指导加小标题的方法:①根据段意概括小标题。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故事二则》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优质课教案第27课《故事二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读“拜、XXX、肤、剂、髓、纪、标”和认识多音字“纪”。
2.抓住关键语句,体会人物的内心想法,感受名医XXX 神奇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
3.懂得不要讳疾忌医,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的道理。
【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语句,体会人物的内心想法,感受名医XXX神奇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
【教学难点】懂得不要讳疾忌医,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的道理。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回答:《刻舟求剑》《揠苗助长》等。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两则寓言小故事——《扁鹊治病》《纪昌学射》。
出示课题:《故事二则》二、讲授新课(一)识字解词1.学生自读课文,出示要求:(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4)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要求认读的生字:XXX拜、XXX、肤、剂、髓、纪、标指名认读,相机正音。
(2)课件出示生字组词。
(3)展开读字游戏:开火车读2.多音字纪:XXXjì世纪有个叫XXX的人,想研究射箭就去向XXX请教。
教jiāo (教学)jiào (教室)在教(jiào)室里,一年级的教师在教(jiāo)学生读汉语拼音。
(二)研究《扁鹊治病》词语释义(可以多种方式,借助语境,引导学心理解词意)理睬:对别人的言语行动表示态度;表示意见。
一声不响:一点儿声音也没有。
本课指XXX第四次见到XXX不说一句话就走了。
无能为力:用不上力量;没有能力或能力达不到。
(三)初读课文、团体感知过渡:让我们把这些字带到课文中,一起来读好课文。
1.介绍XXX:XXX(公元前407—前310年):姬姓,XXX,名缓,字越人,又号卢医,春秋战国期间名医。
纪昌学射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2.抓关键词句,体会人物的品质,感悟到“无论学什么技能都要练好基本功”的道理。
3.尝试运用学法阅读一篇课外寓言故事。
学情分析:已经具备一定阅读理解能力的四年级学生,读一遍两遍肯定就能了解故事的情节,纪昌的品质也可以通过品读的方式来体会。
需要老师带领学生跳起来摘果子的就是理解“只有练好了眼力,才能百发百中”这一道理。
重点难点: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寓言的寓意。
2.结合重点语句,体会人物品质。
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一、猜字谜,引出课题1.出示:昌、射的各种笔体的图片,让学生猜测是什么字。
2.这两个字和这节课要学习一篇寓言故事有关,《纪昌学射》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强调“昌”字的写法,“纪”是姓氏,读三声)3.介绍文章出处及作者。
活动2【测试】二、检查预习情况1.出示生词,学生认读。
2.指名分段读课文,边听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活动3【讲授】三、研读课文,体会情感(一)学习第一次练眼力。
师:纪昌去学射箭,为什么飞卫师傅却让他先练眼力呢?他又是怎样练的呢?(板书:练眼力)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那我们就先来学习纪昌的第一次练眼。
出示阅读小助手: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画出纪昌练习眼力的句子并写下自己的体会,尝试着读一读。
2.在小组内交流阅读收获。
(二)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三)全班交流。
师:哪个组愿意把你们的阅读收获和全班同学分享一下?预设:出示句子:妻(qī)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
1.生谈体会,带着体会再读一读。
2.播放织布视频,了解梭子织布的轨迹。
3.亲身体验,谈体会。
①师:想不想当一回纪昌来感受一下看梭子织布?用文中的话说一说飞卫师傅的要求(出示课件: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再以飞卫的语气告诉纪昌。
(板书:不能眨基本功)②全班学生看,师采访生有什么感受?可以看出纪昌是个怎样的人?③想象纪昌在两年的练习中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 (师生角色扮演)师:纪昌就是这样一个人,为了一个目标而坚持了两年,其实在这两年里发生了很多很多的事情。
过关展示案执教教师修改案Array 1、这个故事讲了许多年以前,许多年过去了,
陶罐,铁罐。
2、请你观察人物的表神态,说说故事中的两个主人公给
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选择填空:
“陶罐()地说”(心平气和、温和、平静、好言
好语等)
“铁罐()地说”(歇斯底里、怒不可遏、暴跳如
雷等)
2、铁罐,为什么你越来越生气了?
3、陶罐,你为什么总是心平气和呢?难道你真的很懦弱
吗?最后为什么又不再理会铁罐了呢?
过关展示案执教教师修改案
1、许多年过去了,陶罐和铁罐发生了什么变化?
2、当人们发现陶罐时是什么样子的?而铁罐呢?
3、陶罐和铁罐,你喜欢谁呢?为什么?。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手术台就是阵地》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优质课教案第27课《手术台就是阵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认“斗、棒、恩”等13个生字。
正确读写“战斗、大夫”等词语。
3.了解XXX大夫在万分危急的情况下,坚守阵地,连续三天三夜冒着生命危险为伤员动手术的事迹,感受XXX 大夫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极端热忱的高尚品质。
4.研究XXX大夫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自己事业的国际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1.识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描写危险环境和XXX大夫在这样的环境中怎样坚持手术台这块阵地,为伤员做手术的语句,体会XXX大夫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内容理解为什么手术台就是阵地。
一、导入新课1.出示抗日战争插图,同时放激烈的炮火声。
2.出示抗日战役材料。
抗日战役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役。
抗战时间从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入手下手算起,至1945年结束,共十四年抗战。
3.出示课本插图。
这是抗日战役时期,我XXX紧张急救伤员的情形。
看,这位外国医生掉臂个人安危,正在为伤员做手术,他说:“手术台是医生的阵地”。
4.板书课题:27、手术台就是阵地二、识字解词1.学生自读课文。
(课件出示)提出请求:(1)不熟悉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4)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搜检自学情况。
(1)出示第一行生字(课件出示)dòu bànɡēn dài xuèchèxiǎn斗棒恩大血撤险wǎlián xùn sùduómiǎo瓦帘迅速夺秒指名认读,相机正音,并用生字口头组词。
课件出示生字组词。
(2)开展读字游戏。
第27课《皇帝的新装》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掌握通话以及安徒生的文学常识;识记并积累文中出现的生字词;(预习完成) 能有感情的朗读及复述课文2、理清作者行文脉络,体会童话巧妙的构思和曲折的情节;体会文章主题。
(重点)3、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揭示人物心里、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了解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了解童话中夸张和想象的作用;(难点)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真诚求实、不爱慕虚荣的品格;2. 教学重点/难点能够分析故事所蕴含的的深刻道理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几幅安徒生作品图片二、学习过程1、介绍童话、走近作者2、学习目标-------目标是我们前进的动力3、检查预习4、快速理读课文皇帝有何嗜好?两个骗子是怎样设的圈套?面对新装,老大臣有何心理活动?他回去如何对皇帝说的?官员有何心理活动?他又是如何汇报的?皇帝面对新装,想了什么?说了什么?为新装举行的大典上,百姓们看到了什么?他们又是如何想的,如何说的?最后谁说了真话?结果如何?看图片复述故事,要求:1、按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展新装的顺序复述,主要情节不能遗漏。
2、态度自然,口齿清楚,力求生动。
文章结构分析荒唐昏庸,皇帝爱新装(引子)第1自然段投其所好,骗子做新装(开端)第2至4自然段自欺欺人,君臣看新装(发展)第5至22自然段自钻圈套,皇帝穿新装(高潮)第23至32自然段裸体游行,皇帝展新装(结局)第33至36自然段文章内容分析这篇课文写了哪些人物?课文情节是围绕哪一个字展开的?文中各种人物是怎样围绕“骗”字进行活动的?(用一个字加以概括)这篇课文以为线索,以为中心人物展开故事情节,依次写了、、、。
文章开始写出皇帝的什么嗜好?哪些词语最能体现?“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这可能吗?这是什么手法?这句话,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起着关键的推动作用。
骗子胡说那衣服具有这样一种“奇怪的特性”,不但抓住了皇帝的昏庸荒政而又想辨别出官员是否称职、是聪明还是愚蠢,以求保住皇位的心理,而且抓住了大臣们只想保住官位的心理,因而骗术步步行通。
27课《皇帝的新装》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及童话的有关知识。
2、有感情朗读课文,掌握字词,理清故事情节。
3、体会文章各种精妙的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4、联系生活,深刻理解作品寓意,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体会文章各种精妙的描写,把握人物性格形象。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深刻理解作品寓意,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学法指导:1、朗读法。
2、联想想象法。
3、讨论点拨法。
预习案一、作家作品介绍:安徒生(1805—1875),19世纪丹麦文学巨匠,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
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穷苦,1835年开始写童话,著名的童话有《丑小鸭》、《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夜莺》、《皇帝的新装》等。
这篇童话写于1837年。
当时,丹麦成为了英国的附庸国,丹麦人民身受本国封建阶级和英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剥削,过着饥寒交迫的贫困生活,而封建统治阶级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
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安徒生根据西班牙一则民间故事改编了《皇帝的新装》,把揭露的锋芒直指封建统治阶级的头子,并无情地嘲讽了贵族、宫廷的丑恶行径,深刻地解剖了当时社会的病状。
二、知识链接: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它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
语言通俗易懂,情节曲折离奇,往往采用拟人的手法。
举凡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
三、整体感知1、课堂导入近几年反映宫廷生活的电视剧很多,大家一定从电视上看到过许多皇帝,那么他们都穿什么样的衣服呢?皇帝的服装又给你什么感觉呢?(威严、高贵)可是竟然有这样一位皇帝,他不穿衣服,赤身裸体在大街上游行。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讲述这一故事的童话《皇帝的新装》。
作者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的作者,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故事内容。
描述了一个昏庸无能又穷奢极欲的皇帝受骗上当的故事,讥刺统治阶级的虚伪、愚蠢、自欺欺人的丑行。
我的“长生果”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本课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作者的读书和习作方法。
3、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悟出的道理。
学情分析课题容易让人浮想联翩,学生会觉得很有趣。
课文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相关,作者又讲了自己小时候的事情,学生也会感到很亲切,愿意去读。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课外阅读和习作实际,体会“长生果”的含义,并学习作者的读写方法。
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谈话导入一、谈话导入1、经过刚刚的候课环节,老师发现同学们对自己最喜欢吃的水果都挺熟悉的,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作者向我们介绍了一种特殊的果子,是什么呢?(长生果)教师板书课题。
活动2【讲授】过程二、自学生字课长检查学习情况(小老师带读)(去掉拼音全班读)下面是本文中出现过的四字词(一组读一列)。
请同学说说课文大意。
老师点评:谢谢我们的课长。
刚刚同学们都读得很好,声音洪亮又整齐。
三、阅读任务:请同学根据要求,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
(8分钟)(1)第一个问题:读了哪些书。
请小组回答。
四种读香烟小画片时,作者是怎样读的?用一个四字词形容。
(津津有味)那在其他书时又是怎样的?引导说出四字词。
从这些行为表现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书的····喜爱之情(2)接下来我们看第二个问题。
写了作者写作文的哪几件事?1、作文得了甲优(作者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2、“嵌”,获得赞赏(第二次作文,作者又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老师出示作者两次的悟出的道理,齐读一次)总结这篇课文写作文的方法: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其次要有真情实感活动3【练习】练习练习册第9页第五题五、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课文回忆了“我”少年时代的读书经历:看“香烟人”小画片时( ),看连环画时( ),在小镇文化站读文艺书籍时( ),在学校图书馆读中外名著时( )。
2、作者在读书的过程中养成了( )的习惯,这种习惯的好处是既( )也( )。
开元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学科备课手册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另有两个多音字要掌握,理解并熟记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侮的精神。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认识本课8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10个生字;理解并熟记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积累四字词语。
2.了解作者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具体环境进行场面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虎门销烟的视频,学生观看。
一、整体切入,揭示课题
1. 刚才同学们观看的视频内容和我们学习的第七单元的哪一课有关。
出示单元系统。
第七单元共有四篇课文,单元训练重点是: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7课,感受“虎门销烟”的精神力量。
师板书课题。
2. 齐读课题。
解题:“销烟”指什么?(预习时通过读学习链接就能帮助我们顺利阅读)从课题中你还知道了什么?(销烟的地点)
3. 我们把课题进行扩展,就能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也是我们在阅读课文时概括
写,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把我们的情感带入了课文,感受了虎门销烟的伟大壮举。
2.再次出示学习目标。
3.随堂检测。
(1)这篇课文记叙了年月日,在,将
的壮观场面。
(2)仿照课文第一自然段,运用本节课学到的场面描写的方法,尝试用上课文中的词语,用一段话写写自己熟悉的一个场面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精读课文第二至六自然段。
2、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一、复习导入
二、精读课文
1.虎门销烟是个怎样的事件?从课文中找一两个词语来说明。
(引导学生读读文章的第一、第六自然段,首尾联系,理解“值得纪念”是不同寻常的意思,“伟大壮举”是指伟大的举动)(板书:伟大壮举)
过渡:课文中说虎门销烟是“伟大壮举”,在“壮”下加“△”,“壮”在这个词中是什么意思?(雄壮、气势盛大)读读全文,找一找哪些句子能表现“壮”,
将这些地方画下来、读一读,是不是能感悟到“虎门销烟”是一次“伟大壮举”。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你能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这一事件的“壮”?(2)读后交流。
引导学生体会这一段以销烟前场面的隆重、壮观体现了事件之“壮”。
①前来观看的人多而广,“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宽阔的海滩挤得“水泄不通”;除了百姓还有文武官员、外国商人。
②隆重,虎门寨装点得“分外壮丽”,新搭起的礼台上“彩旗林立”;官员“身着朝服”。
(板书:场面:壮观、隆重)
(3)指导朗读。
这一段我们应该怎样读?先让学生自读感悟,然后试读,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组织评议,教师适时点拨,然后再读,要求学生读出场面的壮观、隆重,特别提示要把描写人多、场面隆重的词语读好。
3.学习第三至五自然段。
(1)过渡:销烟前的场面是这样的壮观、隆重,可见虎门销烟是一次“伟大壮举”。
接下来第三、四、五自然段写了这个“伟大壮举”的经过。
默读第三至五自然段,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一说这三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虎门销烟的经过)(板书:经过)让学生概括说说主要经过:下令、销烟、结果。
(2)从“虎门销烟”的经过中,哪里看出“壮”?
①指名读第三自然段中描写下令销烟情景的句子。
让学生说一说哪些词句写出了事件的“壮”?从中能体
会到什么?
交流:“群情沸腾”、“礼炮轰鸣”反映人民禁烟的强烈愿望,林则徐“一声令下”,说明了中国人民禁烟的坚强决心,这些词语都写出了事件之“壮”。
指导诵读:抓住上面这些词语进行诵读,让学生读出中国人民激昂奋发之情,读出气势,显示出“壮”来。
先学生试读,再指名读,评价,指点,最后齐读。
②指名读描写销烟方法的句子,边听边想:是分几步销烟的?
(第一步:撒盐巴教师为主概括)(第二、第三步:抛鸦片、倒石灰让学生自己概括)
(板书:撒盐巴抛鸦片倒石灰)
自由读描写销烟方法的句子,看看课文用什么词表示这三步的先后顺序,并用“先……再……然后……”这几个词语复述工人是怎样销烟的。
(板书:先再然后)
指导朗读;这样的销烟方法真是简易、独特,而且有效。
教师引读。
师:“随着林则徐一声令下,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开始了……只见……,先向……,再把……,然后又把……顿时,……”然后,自由练读,结合插图在头脑产生图像,通过销烟的过程感悟这是一次“伟大壮举”。
指名读。
最后齐读第三自然段。
(3)老百姓的反映怎么样呢?自读第四自然段,读时你想到什么?想想应该怎么读?
教师点拨:①从“跳哇、叫哇”想到销烟大得人心、大快人心。
②从“成千上万”、“欢呼声”想到销烟的声势撼天动地,爱国拒侮的志气、力量震惊中外。
你能把这一段读得更好吗?把欢天喜地的“壮情”和撼人的力量读出来。
(4)想不想来看看当时的情景?师播放虎门销烟的课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5)结果如何?请自读第五自然段,再通过朗读告诉大家。
引导学生抓住“整整”、“23天”、“二百多万斤”朗读体会“伟大壮举”战果之大。
三、拓展练说
(1)教师引导看图:看看咆哮的大海,看看林则徐指挥销烟的场景,再看看林则徐的塑像,你想说些什么?可以结合现实总结出:中国人民不可侮。
(板书)指导朗读。
(2)出示第六自然段。
练读,最后齐读。
(3)说说你们读完这句话后有什么想说的?
(4)师总结,激发孩子们为了中国的强大而努力学习。
(5)齐读课文。
引读: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天——1839年6月3日。
四、学法练笔
1、齐读第三自然段
2、师出示“……先……再……然后……”及练笔要求。
3、小组合作练说,并互评。
4、推荐或自荐说,师生共评。
5、怎么说就怎么写。
五、练习巩固
1、小练笔
2、同桌互相复述课文。
27、虎门硝烟
水泄不通彩旗林立打击嚣张气焰礼炮轰鸣群情沸腾表明不可欺侮
震惊中外伟大壮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