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教案)《外国诗两首》课文赏析
- 格式:docx
- 大小:17.82 KB
- 文档页数:3
【导语】《假如⽣活欺骗了你》是⼀⾸哲理抒情诗,作者以劝告的⼝吻和平等的娓娓的语⽓写来,语调亲密和婉,热诚坦率;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情味和哲理意味,表达了诗⼈真诚博⼤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怀。
《未选择的路》也是⼀⾸哲理抒情诗,弗罗斯特抓住林中岔道这⼀具体形象,⽤⽐喻的⼿法引起⼈们丰富⽣动的联想,烘托出⼈⽣岔路这样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
诗⼈选择的是⼈们司空见惯的林中岔道,来阐发如何抉择⼈⽣道路这⼀⽣活哲理。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第19课《外国诗两⾸》课⽂原⽂ 假如⽣活欺骗了你 普希⾦ 假如⽣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急! 忧郁的⽇⼦⾥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将会来临。
⼼⼉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切都是瞬息, ⼀切都将会过去; ⽽那过去了的, 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未选择的路 弗罗斯特 黄⾊的树林⾥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 我在那路⼝久久伫⽴, 我向着⼀条路极⽬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条路, 它荒草萋萋,⼗分幽寂, 显得更诱⼈,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路上, 很少留下旅⼈的⾜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条路等改⽇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树林⾥分出两条路 ⽽我选择了⼈迹更少的⼀条, 从此决定了我⼀⽣的道路。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第19课《外国诗两⾸》知识点 假如⽣活欺骗了你 ⼀、作者简介 普希⾦(1799~1837),俄国诗⼈,被称为“俄国⽂学之⽗”。
他⽤诗歌来抨击时政,歌颂⾃由,被视为⾃由主义的代⾔⼈。
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击,他曾两次被流放,也曾⾝陷囹圄,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决⽃⽽死。
代表作有诗歌《⾃由颂》《致恰达耶夫》,长篇⼩说《上尉的⼥⼉》,诗体⼩说《叶甫盖尼•奥涅⾦》等。
19 外国诗二首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
——冰心《冰心》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出自白居易的《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出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出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
——冰心《冰心》第1课时《假如生活欺骗了你》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内容。
2.品析诗歌语言,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3.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体会其对生活的现实意义。
一、导入新课“你的所得,还那样少吗?你的付出,还那样多吗?生活的路,总有一些不平事,请你不必太在意,洒脱一些过得好……”(歌词)这首歌是写给在逆境中的人们的。
同学们,在你们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不顺心的事呢?你是如何面对这些事的呢?就让我们一起从普希金的诗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获得启示吧!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把握内容读:指读题目,读作者,读创作背景。
弄清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1.背景介绍。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的女儿的纪念册上的。
那时俄国革命正开展得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
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2.在了解背景的前提下,朗读诗歌。
具体朗读步骤如下:①听录音,划分节奏,把握语气。
②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读音。
③自由诵读,组内齐读。
3.朗读后思考:“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诗歌的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明确:特指在生活中因遭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
《外国诗两首》课文赏析第一篇:《外国诗两首》课文赏析《外国诗两首》课文赏析蝈蝈与蛐蛐《蝈蝈与蛐蛐》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也是一首大自然的欢歌。
它描写了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赞美了大自然的美妙无比,歌颂了大自然的勃勃生机,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1、这首诗可以分为两节:第1~8行诗为第一节。
用“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领以下7行诗,主要写了“蝈蝈的乐音”。
还写了“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可喜的草丛”等富有盛夏特色的景物,写出了一个充满生机、充满喜悦的世界,并以此烘托了“蝈蝈的乐音”的美妙动听。
第9~14行诗为第2节。
用“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领起以下5行诗,主要写了冬日的“蛐蛐的歌儿”。
“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等语句写出了冬天严酷冷清的景象,“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等语句表现了家中的温馨气氛,并以此衬托了“蛐蛐的歌儿”的悦耳动听。
结尾两行诗通过联想将“蛐蛐的歌儿”与“蝈蝈的乐音”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地表现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
2、这首诗有如下美点:一是美在构思精巧:这首诗虽然十分短小,但构思却颇为讲究。
先用“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点明主旨,引出了关于“蝈蝈的乐音”的描写;再用“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点明主旨,引出了关于“蛐蛐的歌儿”的描写;最后通过联想将上面的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生动地表现了大自然的美好如诗,歌声不断。
整首诗层次井然,浑然一体,别具匠心。
二是美在以少胜多: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象;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它百鸟千虫的歌唱。
但读者完全可以想像到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
全诗赞美大自然的美好和生机,着墨不多却内涵丰富,有字惟其少、意惟其多的效果。
三是美在情趣盎然:这首小诗很富有田园诗的情趣。
着墨不多,冬夏两幅小景宛然在目。
夏日的草地、篱笆和浓阴,冬夜令人昏昏欲睡的温暖的炉边,把大自然引入静谧安详的境界。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9课《外国诗二首》教学设计及反思新人教版19 外国诗二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的诵读,交流合作,理解诗的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
重难点重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难点1.《未选择的路》中诗人重点写那条未选择的路的原因。
2.诗歌的象征手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照在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
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我们叮咛和嘱咐。
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不得不面对选择的尴尬和困惑。
今天我们学习的《外国诗二首》,就会告诉我们。
二、知识小窗1.作者简介普希金(1799~1837),19世纪俄国伟大的民族诗人,俄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和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高尔基赞誉普希金是“俄国文学之始祖”。
其著名诗作有《自由颂》《致大海》《致恰达耶夫》等。
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他的代表作,也是俄国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
另外,还有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短篇小说《黑桃皇后》、长篇叙事诗《青铜骑士》、历史题材小说《上尉的女儿》等。
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
他徒步漫游过很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
作品有《白桦树》《修墙》,诗集《山间》《新罕布什尔》《西去的溪流》《又一片牧场》等。
2.题解。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题在普·亚·奥西波娃的女儿叶夫普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沃尔夫的纪念册上。
当时沃尔夫十五岁。
《未选择的路》这是一首哲理抒情诗,描绘的是一个面临选择的人和他选择时的心态,告诫人们人生只能选择一条路,而且没有回头路可走,因此必须慎重,不能随波逐流,应独立思考,自主选择。
《外国诗两首》优秀教案(通用6篇)《外国诗两首》优秀教案(通用6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外国诗两首》优秀教案(通用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外国诗》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加强朗读,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把握全诗主旨。
2、学会比较阅读。
3、揣摩诗句,通过联想和想像,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重点】1、感受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借助联想和想像,以意驭情,强化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难点】揣摩语言,学会比较阅读。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一、新课导入自然万物,生机勃勃,充满诗情画意,令无数诗人为之讴歌。
二、《蝈蝈与蛐蛐》1、作者简介: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一生写有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
他的诗,想像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
可惜他宏才初展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他的墓碑上写着:“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2、学生朗读诗歌。
3、整体把握: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
它把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比作大自然的歌声,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4、诗中怎样表现虫声之美?衬托: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
冬日的寂寞冷清、人们家中的温馨。
三、《夜》1、作者简介:叶塞宁(1895~1925),俄罗斯诗人,出身于农民家庭。
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30岁时,因思想极度矛盾,精神忧郁,自杀身亡。
2、反复朗读诗歌。
3、请归纳这首诗每一小节的内容: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在轻轻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夜的静谧、月色的美丽。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0课《外国诗二首》知识梳理及练习教案一. 教材分析《外国诗二首》选自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本节课主要内容为两首外国诗歌。
一首是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白桦》,另一首是英国诗人华兹华斯的《丁香花》。
这两首诗分别描绘了白桦树的优美姿态和丁香花的香气,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学生可以领略到外国诗歌的魅力,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中国古典诗歌,对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外国诗歌的形式和特点可能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因此需要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诗歌的意象和情感表达有一定的理解难度,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引导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两首诗歌的基本内容,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
2.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提高审美能力。
3.学习并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4.增强对外国诗歌的鉴赏能力,拓宽文化视野。
四. 教学重难点1.诗歌意象的理解和欣赏。
2.诗歌情感的表达和体验。
3.外国诗歌形式和特点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2.引导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体验诗歌的美。
3.比较法:将两首诗歌进行对比,让学生了解外国诗歌的特点。
4.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写作练习,运用所学诗歌手法。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诗歌文本、插图等。
2.教学音频:准备相关的诗歌朗诵音频资料。
3.参考资料:准备相关的诗歌鉴赏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白桦树和丁香花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好。
然后简要介绍两首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分别呈现两首诗歌的文本,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在呈现过程中,注意强调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教学设计】外国诗二首_语文_初中__【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和诗人创作此诗的背景。
2、掌握象征手法的运用,提高赏析诗歌的能力。
3、在诵读中感悟出本诗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掌握象征手法的运用,提高赏析诗歌的能力【教学难点】掌握象征手法的运用,提高赏析诗歌的能力【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1、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并自读课文。
2、品味语言,了解象征手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欣赏了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的名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领悟了如何面对误解和挫折的哲理。
那么,这节课我们来一起品读《未选择的路》,说到路,大家都不陌生。
我们每天走来走去脚下踏的不就是路吗?是的。
然而我们可曾思索过:这路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李白有“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感慨;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鲁迅也有“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想法。
这样看来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
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也有着特别的意蕴。
那么,他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二.作者和有关背景简介三.诗文理解:1.生朗读诗文,查找生字词。
弗涉足伫立萋萋幽寂延绵2. 理解诗意首先整体把握(1). 这首诗共四节,第一节是说:诗人站在林间交叉路口,久久踌躇,他对两条路都很向往,但却不能同时都走,必须选择其中一条;而一旦选定了一条,就再也没有回头的机会了。
这是多么无奈又无助啊!(2). 谁来告诉大家你对第二节内容的理解?诗人选择了其中一条路,这条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诗人选择的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也就意味着艰难和挑战。
(3). 那么诗人在第三节里又写了什么呢?诗人踏上了自己选择的小路,开始了艰难的跋涉。
可这时诗人心中对于另一条路也十分的留恋,他知道只能选择一条路,却舍不下另一条路,他虽然作出了选择但心中仍有踌躇:万一选错了将“难以再返回”了。
七年级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外国诗歌。
(2)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两首诗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解读诗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外国诗歌的魅力,拓宽文化视野。
(2)培养热爱文学、热爱生活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分析两首诗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句子结构的解析。
2. 如何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世界。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的意义。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诗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手法进行深入剖析。
3.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合作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外国诗歌,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b. 介绍本节课将要学习的两首外国诗歌及其作者。
2. 自主学习a. 让学生自主朗读两首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b.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歌的背景信息。
3. 合作探讨a. 小组内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
b. 各小组派代表进行分享,总结两首诗歌的异同点。
4. 案例分析a. 教师对两首诗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手法进行讲解。
b. 学生通过举例,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运用。
5. 课堂小结a.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b.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6. 作业布置a. 让学生选择一首喜欢的诗歌进行背诵。
六、教学反思1. 教师需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思考是否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2. 反思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是否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如何调整教学策略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外国诗两首》的初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外国诗歌。
(2)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两首诗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诗歌。
(2)学会欣赏和评价外国诗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外国诗歌的魅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2)学会尊重和理解不同国家和文化的诗歌作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外国诗歌。
(2)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两首诗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2)欣赏和评价外国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两首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2)激发学生对外国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两首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诗歌的和内容,尝试解读诗歌的主题思想。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两首诗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2)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情感表达,感受诗歌的魅力。
5. 总结提升:(1)总结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文学特点。
(2)强调诗歌欣赏的方法和技巧。
四、课后作业:1. 抄写并背诵两首诗歌。
2. 写一篇关于两首诗歌的观后感,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外国诗歌,进行欣赏和分析。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两首诗歌的典型意象和象征手法进行深入解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配套教案《外国诗二首》一. 教材分析《外国诗二首》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主要包括了两首外国诗歌。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歌,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丰富自己的诗歌知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可能对外国诗歌的文化背景和诗歌形式有一定的陌生感。
但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诗歌,对诗歌的基本形式和修辞手法有一定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引导学生体验诗歌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外国诗歌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诗歌的大意,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外国诗歌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
2.教学难点:对诗歌的文化背景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地体验诗歌的情感。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3.朗读法:通过朗读,提高学生的语音表达能力,增强对诗歌的感知。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研究,了解诗歌的文化背景和修辞手法。
2.学生准备:预习诗歌,对诗歌进行初步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诗歌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诗歌,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关键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3.操练(15分钟)学生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对诗歌进行深入理解。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韵律、节奏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语音表达能力。
4.巩固(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学生指导和评价,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诗歌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的写法。
2、深刻理解诗歌所揭示的主题思想。
3.借这两首诗了解普希金和弗罗斯特这两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及其诗作。
【教学重点】1、朗读诗歌2、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难点】结合时代背景,体会诗人想表达的人生理解。
【教学设想】1.介绍诗歌中象征方面的知识,注意区别比喻和象征在诗中的表现。
2.外国诗不太适合朗读,所以不必过于强调朗读。
3.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设计】一、新课导入课前大屏幕上显示一首小诗《我曾经爱过你》,学生读一读,进而引出作者普希金。
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
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的叮咛和嘱咐。
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
今天我们学习的诗两首,就会告诉我们二、新课教材资料《假如生活欺骗了你》1.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
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
他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作,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不满和仇恨,他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
1814年写下《皇村回忆》,得到老诗人杰尔查文赞赏,发表第一首诗作《致诗友》。
1817年毕业后到外交部任翻译,先后加入“阿尔扎玛斯社”和“绿灯社”,以歌颂自由、抨击专制暴政为主题创作《自由颂》《致恰达耶夫》等诗作,长篇叙事诗《鲁斯兰和柳德米拉》;以当代贵族青年为主人公的叙事诗《高加索的俘虏》1830年12月完成了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叙写贵族青年奥涅金的生活历程,塑造了俄国文学“多余的人”的形象;以普通人生活与情感为题材创作了《别尔金小说集》,创作《吝啬骑士》《莫扎特与萨列金》《石客》等四部小悲剧,写下叙事诗《科洛姆纳的小屋》、大量抒情诗及童话诗;文学史家把这一普希金创作高峰期称为“波尔金诺之秋”。
《外国诗两首》课文解析祖国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连我的理智也不能把它制胜。
无论是鲜血换来的光荣,无论是充满了高傲的虔信的宁静,无论是那远古时代神圣的传言,都木能激起我心中的慰藉的幻梦。
①如何理解这首诗中“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一句中的“奇异”的含义②在《祖国》一诗的第一节中,作者连用了“无论…”这样的句式,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段析】第一节统领全诗。
用“爱情”作比,全诗围绕“爱情”展开。
【品味】第一句统摄全诗,运用比喻把对祖国的感情比为“爱情”,想像奇特。
“无论是……”运用排比句式,强调“我”对祖国的这种“爱情”是无法替代的。
但我爱——我不知道为什么一—它那草原上凄清冷漠的沉静,它那随风晃动的无尽的森林,它那大海似的汹涌的河水的奔腾;我爱乘着马车奔上村落间的小路,用缓慢的目光透过那苍茫的夜色,惦念着自己夜间的宿地,迎接着道路旁荒村中那点点颤抖的灯光;我爱那野火冒起的轻烟,草原上过夜的大队车马,苍黄的田野中小山头上那两棵闪着微光的白桦。
【段析】第二节铺陈俄罗斯的自然景物,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画面,表现诗人对祖国的“爱情”。
【品味】转折词“但”和两个破折号,表明爱是强烈的、不可动摇的。
“草原”“森林”“大海”“村落间的小路”等代表着俄罗斯的独特景色,在平铺直叙中,尽现深情。
“乘着马车”“透过”“夜色”“颤抖的灯光”,详尽地描述了自己行进在乡间的情景。
“轻烟”“大队车马”“小山头上”“白桦”,由远及近截取四幅画面,虽常见,但令人感动,进一步唤起诗人对祖国的“爱情”。
我怀着人所不知的快乐望着堆满谷物的打谷场,覆盖着稻草的农家茅房,镶嵌着浮雕窗板的小窗;而在有露水的节日夜晚,在那醉酒的农人笑谈中,看着那伴着口哨的舞蹈,我可以直看到夜半更深。
【段析】第三节诗人将笔触深入到俄罗斯人民的生活中,详尽描写农家的生活场景,令人倍感亲切,这是实实在在的爱国主义,即诗人所说的“奇异的爱情”。
【品味】展现农家的生活场景:“打谷场”“农家茅房”“小窗”“节日夜晚”以及谈笑的人们。
课文《外国诗》的优秀教案•相关推荐课文《外国诗两首》的优秀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文《外国诗》的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文《外国诗》的优秀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诗人简况,了解作品内容。
2.了解作品说理的技巧和象征的手法。
(二)能力目标:1.感悟诗人以真情说理征服读者的技巧,领会诗歌象征的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2.体会诗人对生活和人生道路的思考,提高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感受诗人的真诚的态度、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了解诗人简况,了解作品内容。
2.了解诗歌相关知识,并能运用到自读、自学中去。
(二)难点感受诗人的真诚的态度、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精神。
三、教学设计思路诗歌教学不宜多讲,重在体会,但本课的两首诗歌都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在指导自读、自学的过程中还是要有教师的适当点拨。
当然这种点拨并不是简单灌输,更重要的是启发诱导,调动学生思考、探究的积极性。
四、教学方法朗读、讨论五、教学媒体投影仪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步骤《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作者及写作背景:普希金,俄国的伟大诗人。
别林斯基曾赞誉他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样铿锵有力。
这首诗是诗人于被流放时期题在邻居的女儿的纪念册上的,诗人以明白如话的诗句,叮嘱孩子要善待生活,善待自己在不幸和痛苦的面前镇静振作,等待光明的到来,其实这更是支撑诗人在艰难岁月里不懈奋斗、追求、创作的座右铭。
二、首先朗读全诗,了解诗的大体内容。
(一)读准字音:忧郁向往瞬息(二)解词:忧郁:忧伤,愁闷。
向往: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外国诗两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外国诗两首》课文原文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未选择的路弗罗斯特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外国诗两首》知识点一、作者简介普希金(1799~1837),俄国诗人,被称为“俄国文学之父”。
他用诗歌来抨击时政,歌颂自由,被视为自由主义的代言人。
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击,他曾两次被流放,也曾身陷囹圄,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
代表作有诗歌《自由颂》《致恰达耶夫》,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等。
二、故事背景《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时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
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三、问题归纳1.如何理解标题中的“假如”二字?作者把真实的压迫和束缚说成“假如”,表现了他不屈的精神、顽强的意志。
诗人以饱满乐观的情绪在劝告自己,更是在鼓舞斗争中的其他人。
2.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人给了你怎样的叮嘱?不要悲伤,不要心急,需要镇静,相信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忧郁将会过去。
《外国诗》课文分析参考
《外国诗两首》课文分析参考
祖国
这首诗,诗人描画了一幅幅俄罗斯人民生活的风俗画:打谷场上堆满了丰收的谷物,农家的茅舍覆盖着稻草,还有小窗上的浮雕窗板;更有节日的夜晚,农人醉酒笑谈,尽情舞蹈的场面。
所有这些诗人无不感到亲切和愉快,他“可以直看到夜半更深”,满怀兴致,不知疲倦。
画面背后,深藏着的是诗人对祖国人民及其生活的热爱,这还包括他们的生活环境在内,即诗人所说的“奇异的'爱情”。
黑人谈河流
短短的几行诗,诗人的思想超越了久远的时代,回溯了人类的历史;跨过了广漠的空间,履及亚洲、非洲和美洲。
但仔细分析诗歌表象,可以判断出这样一种思维逻辑:我认识河流——我在河流的哺育下发展、繁殖,河流是我生存的见证——生活折磨了我,教育了我,我的思想、灵魂和河流一样深沉。
“我认识河流”这一句诗的象外之旨,就是我认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
诗人是借遍布世界的大大小小的河流,歌唱人类精神与物质文明的发祥地。
歌颂黑人曾经作出过的杰出贡献,表达对美国当时社会种族歧视政策的蔑视。
《外国诗两首》课文赏析
七年级语文教案
蝈蝈与蛐蛐
《蝈蝈与蛐蛐》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也是一首大自然的欢歌。
它描写了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赞美了大自然的美妙无比,歌颂了大自然的勃勃生机,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1、这首诗可以分为两节:
第1~8行诗为第一节。
用“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领以下7行诗,主要写了“蝈蝈的乐音”。
还写了“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可喜的草丛”等富有盛夏特色的景物,写出了一个充满生机、充满喜悦的世界,并以此烘托了“蝈蝈的乐音”的美妙动听。
第9~14行诗为第2节。
用“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领起以下5行诗,主要写了冬日的“蛐蛐的歌儿”。
“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等语句写出了冬天严酷冷清的景象,“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等语句表现了家中的温馨气氛,并以此衬托了“蛐蛐的歌儿”的悦耳动听。
结尾两行诗通过联想将“蛐蛐的歌儿”与“蝈蝈的乐音”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地表现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
2、这首诗有如下美点:
一是美在构思精巧:这首诗虽然十分短小,但构思却颇为讲究。
先用“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点明主旨,引出了关于“蝈蝈的乐音”的描写;再用“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点明主旨,引出了关于“蛐蛐的歌儿”的描写;最后通过联想将上面的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生动地表现了大自然的美好如诗,歌声不断。
整首诗层次井然,浑然一体,别具匠心。
二是美在以少胜多: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象;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它百鸟千虫的歌唱。
但读者完全可以想像到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
全诗赞美大自然的美好和生机,着墨不多却内涵丰富,有字惟其少、意惟其多的效果。
三是美在情趣盎然:这首小诗很富有田园诗的情趣。
着墨不多,冬夏两幅小景宛然在目。
夏日的草地、篱笆和浓阴,冬夜令人昏昏欲睡的温暖的炉边,把大自然引入静谧安详的境界。
这时传来的蝈蝈和蟋蟀的声音,更衬托出环境的幽静,能唤起人一种亲切的回忆。
“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从炉边就弹起蛐蛐的歌儿”等拟人化的诗句也平添了诗的情趣。
夜
《夜》这首诗尽情描写了夜的静谧、美丽,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柔适、宁静的心境。
1、全诗分为四节:
第一节用白天的喧响反衬了夜的静谧;第二节用“溪水轻轻的歌唱”写夜的宁静,用明月的银辉写夜的美好;第三节描写了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第四节总写了夜晚的寂静和月色的美丽。
2、这首诗有如下美点:
一是意境美:诗中描写了银星万点的大河、轻轻歌唱的小溪、浸水的原野、幽暗的松林、皎洁的明月、闪着银色光芒的青草,这些景物有动有静、有明有暗,有视觉的、有听觉的,意境是那么静谧,那么美好,像迷人的梦境,如优美的图画,似轻柔的乐曲,让人沉浸其中而产生无限的遐想。
二是构思美:这首诗篇幅很短,构思却颇具匠心。
一是运用对比。
“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夜莺的歌声沉寂了”“长脚秧鸡不再欢嚷”等诗句将白天的喧闹与
夜晚的静谧作对比、能给读者不尽的联想。
二是巧用衬托。
“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一句以动写静,更见其静。
三是妙用反复。
最后一节诗与第一、二节诗构成反复,营造了一种无比宁静、优美的意境,使全诗具有一种回环复沓的旋律之美。
三是语言美:诗中的语言虽不能说是字字珠玑,但的确很美,很有表现力。
“悄悄”“轻轻”两个音韵和谐的叠词都透视出夜的宁静;“歌唱”一词表达了溪水的欢悦;“披上银装”中的“披”折射了月亮的多情;“沉浸”在梦中的“沉浸”写出了大自然的静谧;“银星万点”写出了波光粼粼的情状,这些词语有形象,有情感,有韵味,读来满口生香,令人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