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 五下语文 第四单元 (全单元课件+全单元教案)资料
- 格式:pptx
- 大小:40.63 MB
- 文档页数:28
语文园地四第一部分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35分)一、看拼音写词语。
(5分)èhào yǔn nuòpáo xiào pēi tāi jǔjué二、请用“____”划出句中的错别字,并依次改正在括号里。
(4分)1.在这个长满了红绣的鱼钓上,闪硕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茫。
()2.那宠大的身躯,屈膝点头时竞然像一个杉杉有理的绅士。
()三、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4分)()紫嫣红杯水车()含情()()五彩()纷()山峻岭含辛()苦废()忘食负()请罪四、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上“____”。
(3分)才干.(ɡuànɡàn)调.度(tiáo diào)上当.(dānɡdànɡ)丞相.(xiànɡxiàn)挑.战(tiǎo tiáo)折.本(zhéshé)五、请为下列句子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在括号里。
(4分)如果……就……虽然……但是……只要……就……无论……都……1.()困难有多大,我们()会竭尽全力去克服。
2.()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蔺相如()把和氏壁交给他。
3.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提高,()还要注意节约。
4.()多读多练,()会提高作文水平。
六、判断下列句子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4分)1.“我们应该先预习再听课,先做作业再复习。
”这种说法是不对的。
()2.习作的一般步骤是审题、选材、定中心、列提纲、起稿。
()3.我的作业全都做完了,还有一道应用题没做。
()4.我的作业基本上做完了,还有一道应用题没做。
()六、把句子补充完整。
(4分)1. ____________________,吾将上下而求索。
2.九曲黄河万里沙, 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天连碧水碧连天。
小学语文部编版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详细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本册教材中的生字、生词,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课文;掌握课文中的语法知识,能够进行简单的语法分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通过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课外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情感;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本单元主题为“春天的故事”,主要内容包括《春》《雨》《雷》等课文,通过这些课文,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2. 第二单元:本单元主题为“科技与生活”,主要内容包括《神奇的网络》《未来的世界》等课文,通过这些课文,让学生了解科技的发展,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3. 第三单元:本单元主题为“人与自然”,主要内容包括《大熊猫》《可爱的动物》等课文,通过这些课文,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奥秘,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
4. 第四单元:本单元主题为“我们的祖国”,主要内容包括《我爱祖国》《我们的家乡》等课文,通过这些课文,让学生了解祖国的伟大,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5. 第五单元:本单元主题为“我们的梦想”,主要内容包括《我的梦想》《我们的未来》等课文,通过这些课文,让学生思考自己的未来,激发学生对梦想的追求。
6. 第六单元:本单元主题为“成长的故事”,主要内容包括《我长大了》《我们的友谊》等课文,通过这些课文,让学生体会成长的过程,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策略1. 课堂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外阅读: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拓展知识面,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写作训练:通过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四单元9古诗三首《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送元二使安西》,是唐朝诗人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他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送行。
其深厚的情谊,不言而喻。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心和祝福。
二、教学目标知能目标:学会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
过程目标:采用个别读,齐读、赛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中悟情,读中悟美。
情感目标: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
教学重点:感悟诗情、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友人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设计理念课标指出:“诵读优秀诗文,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
本课设计侧重从潜心品析吟诵、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
四、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诵读体会法——课件演示法五、教学准备:课件一、(李叔同的《送别》引入古诗)找地名,初读解题。
1.(课前播放幻灯片《送别》)板书:送谁能用“送”组个词?能用这个词说句话吗?说到这个词,你想到了一件什么事情,在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啊,从古至今,“离情别怨”可以说是永恒的旋律。
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落寞惆怅,总是特别的伤感难过。
刚才,我们欣赏的乐曲是才华横溢的李叔同先生创作的《送别》,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
1200 多年前,也有一首著名的送别诗在抒写离情别怨的诗文中尤其脍炙人口,传唱千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见证这段深厚的情谊吧!(出示课题《送元二使安西》)2.谁会读这个课题?你从诗歌题目中明白了什么?元二:姓元,排行第二。
就是在元二的上面还有一个——理解“使”:出使。
你是怎么知道的?(看下面注释的)表扬学生:真好,学会了看注释,就能学的更快!去哪儿?(干什么?可以不去吗?)解读“安西”:安西又在哪儿呢?(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在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会认“渭、仞、岳、蓟”等6个生字,会写“仞、岳、摩”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策略1.识字写字随文认识“仞、岳、蓟”等6个生字。
本文要求会正确书写6个字,关键是“仞”和“遗”这两个容易写错的字,应重点指导。
2.阅读理解课堂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入情、在品味意境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
3.语言运用训练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提高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3课时第2课时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背诵《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默写《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释题激趣,创设语境1.教师引导:唐宋,是中华历史上文化最为繁荣的两个朝代,无数的诗人就像夏夜的繁星,闪耀着璀璨的光芒。
今天,让我们撷取其中耀眼的一颗,走进南宋这个战火纷飞的朝代,一起走进诗人陆游那颗忧国忧民的心灵。
板书并齐读诗的题目。
(板书: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2.了解诗人。
陆游,对我们而言并不陌生的一位诗人,他是“南宋四大家”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爱国诗人。
他年少的时候就立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愿,他写了无数的诗歌来表达自己对国家那份至死不渝的爱。
3.回顾以前学过的古诗《示儿》。
我们来看他在临终之前留给家人的一封遗嘱,这首诗就是《示儿》,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4单元《古诗三首》精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仞、岳”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裳”,会写“仞、岳”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
教学难点: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大致读懂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分析鉴赏小说中人物形象。
抓住文中细节描写,品味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
初步学习鉴赏小说的技巧,激发阅读《红楼梦》的兴趣。
教学用具: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查找字典、资料自学课文,理解难懂的字词并做出注释,标注出不理解的字词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板书课题。
1.同学们,中华古诗词是我国灿烂文化的瑰宝,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始终伴有战争相随,无论是哪个朝代都留下了战争的刀光剑影,今天老师带领大家穿越时空隧道,来到硝烟弥漫的古战场。
2.教师谈话:下面开始一个游戏:猜猜我是谁。
(出示课件)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
(李白)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欧阳修)试史数千语,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万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杜甫)3.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9课《古诗三首》。
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
(板书:古诗三首,齐读课题。
)4.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这些诗都是反映什么的?(战争)在唐诗中,有很大一部分诗歌是反映边疆地区自然风光和边地军民生活的,这些诗我们称之为边塞诗。
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二、识字解词1.学生自读课文。
(课件出示)提出要求:(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4)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课件出示)rèn yuèjì五千仞山岳蓟北tìshāng xiāng涕泪衣裳襄阳指名认读,相机正音,并用生字口头组词。
《语文园地四》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通过课文中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
语文园地安排了四个板块的内容。
“交流平台”结合本单元课文,引导学生梳理、总结抓住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内心的阅读方法。
教材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一是从人物的语言中体会人物的精神;二是从人物神态的一系列变化中,体会人物的内心变化。
“词句段运用”安排了两项内容。
第一题提供了三组例句,要求学生在体会人物的内心后,选择一种情景仿写,引导学生学习根据具体情境恰当地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内心。
例句后给出了三个日常生活情景,供学生选择仿写。
第二题提供了两个例句,要求学生体会其表达效果并仿说,意在让学生学习运用对比的方法描写人物的状态,增强表达效果。
“书写提示”从标题和作者的书写位置要醒目、段落要分明两个方面提示了书写要点,是全套教材第一次从篇的角度对书写提出要求,意在让学生学习规范书写整篇文章。
“日积月累”编排了两首唐诗。
第一首是王之涣的《凉州词》,第二首是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引导学生朗读、背诵。
二、教学目标1、能交流、总结和掌握“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的阅读方法。
2、能从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例句中体会人物的内心,并能选择一种情景进行仿写;3、能体会“描写人物与平时不同的表现”这一表达方式的效果并能仿说句子。
4、了解篇章书写的格式要求,书写时能做到标题和作者位置醒目、段落分明,标点符号不顶格书写。
5、通过“日积月累”的学习,理解古诗《凉州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积累古诗。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课时目标1、能交流、总结和掌握“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的阅读方法。
2、能从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例句中体会人物的内心,并能选择一种情景进行仿写;3、能体会“描写人物与平时不同的表现”这一表达方式的效果并能仿说句子。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梳理、总结抓住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内心的阅读方法。
9.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认6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默写《从军行》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边塞诗歌中意象的运用。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故事引入课题1.简介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
理解“从军”。
(板书:从军)2.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想去唐朝的边塞,领略一下当时的边塞风光,看看将士们作战的情况吗?现在,我们来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从军行》。
(板书:行)二、解诗题,知诗人1.《从军行》即从军歌,是乐府诗题,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活。
标题有的加上“歌”“引”“曲”“吟”“歌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2.说说你对王昌龄的了解。
(指名说,师补充)三、品诗句,明诗意1.请学生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再读,整体感知(1)指名读,师范读,齐读。
(2)通过这几遍读,你们能不能感受到诗人在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3.研读,读懂诗意(1)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注释,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初步感知,把诗读懂。
(2)指名谈谈对诗句的理解。
四、想意境,悟诗情1.“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1)指名读,教师随手将“暗”“孤”加上点,再请学生读。
(2)透过这两句诗,透过这“暗”“孤”两个字,你的脑海中有了一个怎样的画面?这样的画面让你的脑海中又涌现了哪些词?(3)请你走进这个画面,假如你是遥望玉门关的战士,你心中会想些什么?(4)将你的体会融入诗句,读这两句诗。
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你从这两句中又读出了什么?为什么?(引导学生抓出“黄沙”“百战”“穿”等重点词语去体会环境的艰苦,边地的荒凉,战争的残酷,时间的漫长。
抓住“终不还”去体会战士们保家卫国的决心。
)(2)教师用语言去渲染情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诠释,用自己的朗读去表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四》第2课时教案(集体备课)一. 教材分析《语文园地四》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节课主要通过一系列的语文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文内容丰富,包括古诗、现代文、文言文等多个题材,既有文学作品的欣赏,也有语文知识的运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进一步感受语文的魅力,提高对语文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同时也掌握了一定的语文知识。
但在具体的语文实践中,部分学生对一些文言文或者较难理解的课文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热爱,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语文知识。
2.教学难点:对一些文言文或者较难理解的课文进行深入理解,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准备: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如文言文的翻译、课文的解析等,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查阅和参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者视频,为学生创设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为学生呈现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把握。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古诗三首》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包含了《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和《春日》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内容丰富,寓意深刻,旨在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通过之前的的学习,他们对古代诗歌的韵律、意境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这首古诗,学生可能对诗中的某些意象和情感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解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欣赏古代诗歌的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培养他们对文学艺术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难点:对诗中的某些意象和情感进行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
2.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音乐等。
2.黑板:准备好黑板,以便于板书。
3.诗词卡片:制作诗词卡片,用于学生朗读和背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然后简要介绍这三首诗的背景和作者。
2.呈现(10分钟)呈现课文,让学生自主朗读,注意朗读的语气、节奏。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发音和朗读姿势。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探讨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分享他们的感悟。
4.巩固(5分钟)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检查他们的朗读效果。
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中的画面。
9.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认6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默写《从军行》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边塞诗歌中意象的运用。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故事引入课题1.简介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
理解“从军”。
(板书:从军)2.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想去唐朝的边塞,领略一下当时的边塞风光,看看将士们作战的情况吗?现在,我们来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从军行》。
(板书:行)二、解诗题,知诗人1.《从军行》即从军歌,是乐府诗题,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活。
标题有的加上“歌”“引”“曲”“吟”“歌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2.说说你对王昌龄的了解。
(指名说,师补充)三、品诗句,明诗意1.请学生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再读,整体感知(1)指名读,师范读,齐读。
(2)通过这几遍读,你们能不能感受到诗人在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3.研读,读懂诗意(1)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注释,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初步感知,把诗读懂。
(2)指名谈谈对诗句的理解。
四、想意境,悟诗情1.“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1)指名读,教师随手将“暗”“孤”加上点,再请学生读。
(2)透过这两句诗,透过这“暗”“孤”两个字,你的脑海中有了一个怎样的画面?这样的画面让你的脑海中又涌现了哪些词?(3)请你走进这个画面,假如你是遥望玉门关的战士,你心中会想些什么?(4)将你的体会融入诗句,读这两句诗。
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你从这两句中又读出了什么?为什么?(引导学生抓出“黄沙”“百战”“穿”等重点词语去体会环境的艰苦,边地的荒凉,战争的残酷,时间的漫长。
抓住“终不还”去体会战士们保家卫国的决心。
)(2)教师用语言去渲染情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诠释,用自己的朗读去表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教学设计)第四单元9.古诗三首【教学内容】教科书P54~55内容。
【教学目标】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了解古诗的类别及其特点。
3.反复诵读,了解古诗中的意象及表达方式。
4.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逐字逐句地理解诗的意思,边读边想象古诗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了解古诗中的意象;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今天,我们研究一首唐代大诗人XXX写的《从军行》。
二、解读诗题1.《从军行》即从军歌,是乐府诗题,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活。
标题后加上“歌”“引”“曲”“吟”“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2.说说你对唐朝的边塞有多少了解?(唐朝的首都是长安(西安),当时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
“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三、整体通读1.自由读古诗,请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
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教师范读。
4.通过XXX的《从军行》,你看到唐朝的边塞有哪些景物?5.看图读前两句,你有何感受?带上感情读一读。
(戍边将士艰苦、孤寂的生活,怀念家乡。
)6.齐读后两句。
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7.“黄沙”“百战”“穿金甲”说明了什么?(将士们面对困难,报国壮志不但没有消磨,而且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四、体会意境同砚们,让我们一起从头回到唐朝的西北边陲,再一次将所见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留在心中。
让我们牢记戍边的将士,进修他们弃家入塞、奋勇杀敌、许身报国、建功立业的主动进取的精神。
五、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古诗。
【板书设计】从军行青海孤城——怀念家乡黄沙不还——壮志报国第2课时【讲授过程】一、情境导入,知人论世1.播放黄河、西岳的图片,请同砚们谈谈看了图片之后的感受。
语文园地1.通过习作,培养学生多角度描写人物的样子,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
2.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并能选择一种情景照样子写一写。
3.学习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想法。
4.仿照课文“书写提示”,抄写一篇文章,注意书写规则。
5.读背并积累古诗。
1.学习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想法。
2.能够独立完成一篇习作,把人物的样子写具体,并能表现出他的内心活动。
4课时课件第一课时习作一、启发谈话,导入课题。
1.生活中,谁感动、生气、伤心、兴奋……的样子让你印象深刻?2.出示课文片段。
他的眼睛闪着奇异的光芒,面孔因为激动而涨得通红,嘴里不停地说:“太美了!真是太美了!”他根本没听见周围喧闹的声音,整个世界对他来说好像都消失了。
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他痴痴地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地凝望着这座雕像……(1)小组讨论并交流:这段文字中是如何运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2)我们还可以从多个角度写一个人当时的样子,如:①他面部的表情是怎样的?眼神与平时一样吗?②他有哪些不寻常的举动?③他说了哪些话?他说话时的语气是怎样的?④周围的人有什么反应?二、激发灵感,畅所欲言。
多媒体课件出示:(一)播放2019.7.1天安门升旗仪式视频资料。
(二)播放新闻并观看视频。
人民日报记者尹世昌消息,2月9日凌晨,有至少数百名暴徒在香港旺角,袭击执行公务的警务人员及新闻工作人员,毁坏警车及公物,纵火,并向被袭受伤倒地的警员近距离投掷砖头和杂物。
1.学生观看。
2.分组交流观看后的感受,并想一想谁的样子让你印象深刻?3.全班交流。
三、指导写法。
1.事情要突出完整性。
【提示】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把刚才小组内讲得故事进行梳理,查看是否有上面的“六要素”。
2.把人物写具体。
【提示】要细致的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把人物写具体,一定要写好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这样才会生动、感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最新部编教材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完整版)一、教材内容第一单元第二单元1 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5 草船借箭稚子弄冰村晚 6 景阳冈2 祖父的园子 7 猴王出世3* 月是故乡明 8* 红楼春趣4* 梅花魂口语交际:我们都来演一演口语交际: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习作写读后感习作:那一刻,我长大了语文园地二语文园地一快乐读书吧第三单元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 9 古诗三首从军行汉字真有趣送元二使安西我爱你汉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第五单元 10 军神13人物描写一组摔跤 11 青山处处埋忠骨他像一棵挺脱的树 12* 清贫两茎灯草习作:他_______了14 刷子李语文园地四习作例文我的朋友容容第六单元小守门员和他的观众们 15 自相矛盾习作: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 16 田忌赛马第七单元 17 跳水18 威尼斯的小艇习作:神奇的探险之旅19 牧场之国语文园地六20* 金字塔金字塔夕照第八单元不可思议的的金字塔 21 杨氏之子口语交际:我是小小讲解员 22 手指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23* 童年的发现语文园地七口语交际:我们都来讲笑话习作:漫画的启示语文园地八二、学情分析本班有学生45人,男生22人,女生23人,班风积极健康向上,学生思维较活跃,班干部工作能力有很大提高,大部分学生已经逐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所以班级学习氛围较浓厚,大部分学生乐于学习,课上大部分学生能认真听讲,大胆举手发言,能认真完成每次的作业。
因而绝大部分学生的语文成绩比较稳定,有几个人的成绩很不理想,时有不及格现象发生,这与他们的基础差、家庭不和、学习习惯差有着密切的关系。
虽然本班学生存在着差异,为促使每位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本学期仍将继续抓好语文学习常规,以写作、阅读为重点,尽心辅导,力求质量为先,面向全体学生。
以训练促思维,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
2019学年第二学期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工作计划三、教材分析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教材于2020年春期正式使用。
语文园地▶教学目标1.学会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想法。
2.能选择一种情景对人物进行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
3.能说一说同一个人物前后不同的表现。
4.学会书写硬笔书法作品,积累记背古诗《凉州词》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难点1.学会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想法。
2.能选择一种情景对人物进行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
3.能说一说同一个人物前后不同的表现。
▶教学策略1.交流平台引导学生自己读交流平台的内容,自己发现本单元课文的表达方法,自己感悟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想法的方法。
2.词句段运用引导学生读例句,感悟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方法。
3.书写提示引导学生观察硬笔书法作品《帆》,让学生自己发现写硬笔书法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指导学生写一幅硬笔书法作品,并展示作品成果。
4.日积月累指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自学古诗,老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在朗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熟读成诵,达到积累记背古诗的目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学会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想法。
2.能选择一种情景对人物进行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
3.能说一说同一个人物前后不同的表现。
▶教学过程板块一讨论交流,回顾方法1.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想法的方法。
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这种方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66页“交流平台”的内容)指名学生读,再全班齐读。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你还从学过的课文中哪些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到了人物的内心?(学生自由讨论)3.全班交流汇报。
(学生自由交流课文中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1)教师相机出示课件:课件出示脱去手术服的沃克医生擦着汗走过来,由衷地说:“年轻人,我真担心你会晕过去。
”病人脸色苍白。
他勉强一笑,说:“我一直在数你的刀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