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用水中微囊藻毒素处理工艺
- 格式:pdf
- 大小:564.81 KB
- 文档页数:8
水中微囊藻毒素去除方法的研究
研究背景:
微囊藻毒素是污染水环境的主要原因。
它们会引发许多毒理作用,可能通过不同的生物和非生物过程对网络生态系统有害。
为了减轻微囊藻毒素对人体和环境的潜在毒性危害,十分必要的是开发有效的水处理技术来降低水体中的微囊藻毒素浓度,实现安全饮用水和水质保护。
研究内容:
本研究将集中研究微囊藻毒素去除方法,E-NTU法作为我们探讨的重点。
本研究将探讨微囊藻毒素去除效率及其影响因素,例如水温,加药量,pH值,来水流量和沉积时间等,以及膜过滤和活性炭及其他技术对微囊藻毒素去除效果的比较研究。
本研究还将针对微囊藻毒素去除时的工艺经济性进行评估。
研究进程:
本研究将以实验室和室内水处理系统为主要研究载体,主要研究步骤如下:
(1)详细研究微囊藻毒素的分类,观察其出现在水中的状况及其分布特征。
(2)测定不同pH值下微囊藻毒素的去除效果(汞板培养及凝集剂),并深入研究去除机理。
(3)应用E-NTU法进行微囊藻毒素去除实验,探讨水温、加药量、pH值、来水流量和沉积时间等条件下的E-NTU法微囊藻毒素去除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影响规律。
(4)研究膜过滤、活性炭和其他技术的去除效果,并探讨去除效果的机理,对比不同技术在同等条件下对微囊藻毒素去除效率的区别。
(5)本研究将建立模型,测算技术在各个参数下的经济性分析,以评估微囊藻毒素去除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技术经济性。
微囊藻毒素毒理过程
微囊藻毒素是一种由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等蓝绿藻产生的一类有毒物质。
微囊藻毒素具有很强的毒力,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产生危害。
微囊藻毒素的毒理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摄入:微囊藻毒素主要通过水源中的微囊藻进入人体或动物体内。
一般人们通过饮用含有微囊藻毒素的水源,或者食用受到微囊藻污染的水生动植物,都有可能摄入微囊藻毒素。
2. 吸收:微囊藻毒素可以通过消化系统、呼吸道和皮肤等途径被吸收到人体或动物体内。
其中,消化系统是最主要的吸收途径。
3. 分布:微囊藻毒素在体内可以通过血液循环被带到各个器官和组织中。
特别是肝脏、肾脏、肺、脑和肠道等重要器官是微囊藻毒素的主要靶器官。
4. 毒性作用:微囊藻毒素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对机体产生毒性作用。
其中,最主要的是影响细胞膜、细胞内信号传导途径和抗氧化系统等。
微囊藻毒素还可以引起细胞凋亡和炎症反应,损害器官和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5. 代谢和排泄:微囊藻毒素在体内会经过一系列的代谢反应,转化成一些次级代谢产物。
这些代谢产物可能仍然具有一定的毒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微囊藻毒素会被排泄出体外,主要通
过尿液、粪便和呼吸等途径。
综上所述,微囊藻毒素的毒理过程包括摄入、吸收、分布、毒性作用和代谢排泄等过程。
针对微囊藻毒素的毒性机制和毒理过程的研究对于保护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活饮用水藻类检测和去除技术探讨1 引言藻类是指一群在水中以浮游方式生活,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型微生物,其种类繁多,均含叶绿素,在显微镜下观察是带绿色的有规则的小个体或群体,是整个水体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因素。
近年来,随着我国气候变暖,大量的生活污水排入水体中,使得水中营养盐大量超标,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为藻类的滋生泛滥提供了物质条件。
根据笔者多年对水库原水藻类的监测,藻类数量多达每升水中上千万个,常造成滤池堵塞,严重影响了居民生活用水的供给。
因此,为了减少藻类对生活饮用水处理的影响,需要加强生活饮用水藻类的监测与控制。
2 藻类对生活饮用水处理的影响含藻类水进入水厂后,对制水生产工艺,水处理剂和消毒剂的用量和构筑物池壁及出厂水质都会造成一定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2.1 堵塞滤池藻类进入滤池,可在滤池中大量繁殖,在滤池表面形成毯状物堵塞滤池,造成滤速减低,过滤周期缩短,冲洗频率加大,浪费冲洗水量,使产水量降低,影响出厂水质。
2.2 增加净水处理剂的用量在光合作用下,水中PH值升高,由于藻类存在,水中溶解氧增加,矾花密度降低,沉淀去除率下降,导致净水药剂的投入量增多。
2.3 产生色、臭味影响出厂水质藻类使水产生甜、苦、酸等不同味道。
有些藻类会使水产生鱼腥臭味。
色是藻类次生物,差不多藻类都有色,而用户对饮用水中有色相当敏感,常因此而反映抱怨,对水质影响更为严重的是有些藻类的降解产物中含有四氯乙烷,二甲基二硫化物等毒性物质,能引起人、动物中毒。
2.4 干扰水处理操作水中的藻类使水质发生变化,生长着和死亡的藻类都会使水的PH值、碱度、硬度、溶解氧和有机物质发生变化,造成处理上的麻烦。
藻类使水中的有机物增加,就增加了消毒剂的用量,有时要添加其它水处理剂。
3 生活饮用水藻类的检测技术3.1 藻类的检测技术水样中藻类的检测通常采用显微计数和测定叶绿素a两类方法。
借助显微镜和计数框对水体中藻类的数量或体积直接进行定量称为显微镜计数法。
先进的氧化工艺去除水中的蓝藻毒素Highlights•有害藻华(HABs)正在成为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持续挑战。
•细菌毒素被认为是一组天然毒素,被发现对陆生哺乳动物比对水生生物群有害。
•由蓝藻引起的细菌毒素通过暴露或摄入受污染的水而对人体健康构成风险。
•细菌毒素可以通过膜从水中去除,在活性炭上吸附和臭氧化。
•QEERI的一项研究将调查基于臭氧的高级氧化对去除蓝藻毒素的影响。
Abstract调查水源水质是选择处理某些水污染物的技术的关键因素。
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是饮用水系统工程师,管理人员和监管机构的主要任务。
制定应急计划对供水系统是必要的,拥有多重屏障系统是一种开始熟悉的方法,以避免任何可能会对人类健康产生严重影响的公众暴露于水污染的可能性。
由于气候变化,农业活动排出的营养物质,未经处理或未经处理的污水排放不当和其他问题,有害藻华(HABs)正在成为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连续挑战。
由于气候变化,农业活动排出的营养物质,未经处理或未经处理的污水排放不当和其他问题,有害藻华(HABs)正在成为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连续挑战。
处理这种挑战的某些技术的选择必须考虑到它们对水系统可持续性的影响。
基于臭氧和臭氧的高级氧化工艺(AOP)的成功应用对缓解与蓝藻毒素相关的挑战产生了重大的兴趣。
Keywords臭氧高级氧化工艺藻毒素藻华1.Introduction过去几十年来,水系统工程师,主管部门和研究人员一直面临着与有害藻华(HAB)有关的问题[1]。
公众开始担心没有妥善解决这些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的问题。
HABs是微观藻类的增殖,可能通过产生积累在某些物种如鱼类中的毒素来危害生态系统。
生物量积累可能对其他生物和食物网有负面影响[2]。
在直接食用或间接接触环境中的有毒贝类或毒素后,潜在的人类疾病和死亡率可能会导致人类患病或死亡。
另一个严重的影响是海岸线社区的经济福利和商业生存。
旅游业和当地的海鲜产业是一些直接可见的影响。
富营养化原水中微囊藻毒素分析与去除方法及氧化降解机制研究富营养化原水中微囊藻毒素分析与去除方法及氧化降解机制研究导言: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但随着人口增长和工业发展,水资源的污染日益严重。
由于人为活动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水中微囊藻毒素的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微囊藻毒素是一类由蓝藻属和绿藻属产生的环境毒素,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安全带来严重影响。
因此,开展富营养化原水中微囊藻毒素的分析与去除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富营养化原水中微囊藻毒素的分析方法微囊藻毒素具有高毒性和易溶于水的特点,因此需要对富营养化原水中的微囊藻毒素含量进行准确测定。
目前常用的微囊藻毒素分析方法主要包括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质谱法等。
其中,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通过抗原与微囊藻毒素结合反应来检测样品中微囊藻毒素的含量,具有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的优点。
高效液相色谱法和质谱法则可以实现对微囊藻毒素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二、富营养化原水中微囊藻毒素的去除方法针对富营养化原水中微囊藻毒素的去除问题,研究人员提出了多种方法,包括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
物理方法主要包括超滤、活性炭吸附等,可以实现对微囊藻毒素的去除和分离。
化学方法主要包括氧化法、还原法等,通过氧化剂或还原剂来分解和去除微囊藻毒素。
生物方法则是利用微生物对微囊藻毒素进行生物降解。
三、氧化降解机制研究氧化降解微囊藻毒素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通过对微囊藻毒素的化学性质和降解机制的研究,可以实现高效、快速而环境友好的微囊藻毒素去除。
目前常用的氧化降解方法主要包括过氧化氢氧化法、高级氧化过程(AOPs)等。
过氧化氢氧化法通过添加过氧化氢来氧化降解微囊藻毒素,具有简单、经济的特点。
而AOPs则是基于光化学原理,通过紫外光、臭氧等来产生高级氧化物并分解微囊藻毒素。
这些方法在微囊藻毒素去除中显示出了较好的效果。
结论:富营养化原水中微囊藻毒素的分析和去除是解决水资源污染问题的重要研究方向。
自来水中微囊藻毒素的检测前言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MC)是一类具有生物活性的环状七肽化合物,为分布最广泛的肝毒素。
其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它能够强烈抑制蛋白磷酸酶的活性,还是强烈的肝脏肿瘤促进剂。
中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的颁布实施对水源水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在“GB/T 20466-2006水中微囊藻毒素的测定”基础上做了一些方法改动,大大提高了该方法做自来水中微囊藻毒素的回收率。
方法中使用Labtech D-SPE全自动固相萃取系统对水中的微囊藻毒素-LR进行固相富集萃取,D-SPE全自动固相萃取系统使用的是膜片萃取,萃取速度快,1L水样的萃取全过程只需27分钟。
通过D-SPE全自动固相萃取系统建立的方法回收率及平行性良好,适合水中微囊藻毒素-LR的检测。
关键词D-SPE全自动固相萃取系统,水,微囊藻毒素-LR, GB/T 20466-20061、设备及试剂D-SPE全自动固相萃取系统,莱伯泰科公司;高效液相色谱仪:LC600 二元高压梯度高效液相色谱,莱伯泰科公司;标样:微囊藻毒素-LR标准物质(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20μg/mL,溶剂:甲醇);标样工作液:将20μg/mL标样用甲醇稀释至浓度为2μg/mL;甲醇(色谱纯, Fisher Chemical);三氟乙酸(分析纯,天津市福晨化学试剂厂);磷酸二氢钾(分析纯,北京化学试剂公司);磷酸(分析纯,国药集团化学试剂公司);超纯水;固相萃取膜(3M, C18 47mm);磷酸二氢钾溶液(0.05mol/L):称取 6.8g磷酸二氢钾,用水溶解,定容至1000.0mL;磷酸盐缓冲液:用20%(体积分数)磷酸溶液将磷酸二氢钾溶液调至pH到3;洗脱液:用甲醇将0.1mL三氟乙酸定容至100.0mL。
2、测试过程2.1 样品预处理1L 自来水中加入100mg硫代硫酸钠,超声30min,待萃取。
2.2加标样品在2.1的样品中加入200μL的2μg/mL微囊藻毒素-LR标准工作液,样品的加标浓度为400ng/L。
微囊藻毒素毒理过程微囊藻毒素毒理过程1.引言微囊藻毒素是一类常见于淡水和海水中的有害物质,可以对生物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了解微囊藻毒素的毒理过程对于保护大自然和人类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深入探讨微囊藻毒素的毒理过程,帮助读者全面理解这一主题。
2.微囊藻毒素的来源和分类微囊藻毒素是一类由蓝藻门下微囊藻属(Microcystis)产生的毒素。
这些微囊藻广泛分布于全球的淡水湖泊和河流中,是一种致病菌。
根据其毒性作用和化学结构,微囊藻毒素可分为七大类,包括微囊藻毒素-LR、微囊藻毒素-RR、微囊藻毒素-YR等。
3.微囊藻毒素的摄入途径微囊藻毒素的摄入主要通过两个途径:饮用受污染的水源和食用受污染的水生生物。
饮用受微囊藻毒素污染的水会导致急性毒性反应,包括腹泻、呕吐、肝脏损伤等。
食用受微囊藻毒素污染的水生生物也会引起中毒症状,如恶心、头痛、肌肉疼痛等。
4.微囊藻毒素的毒理机制微囊藻毒素的毒理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机制实现:肝脏损伤和细胞毒性。
微囊藻毒素进入人体后,首先被肝脏吸收和代谢,引起肝细胞损伤和炎症反应。
微囊藻毒素还会干扰细胞膜的完整性,破坏细胞内平衡,导致细胞死亡和组织损伤。
5.微囊藻毒素的影响微囊藻毒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长期摄入微囊藻毒素会导致慢性中毒,增加患上癌症和其他慢性疾病的风险。
微囊藻毒素还会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破坏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6.微囊藻毒素的监测和防控为了保护人类健康和水生态系统的平衡,对微囊藻毒素进行监测和防控非常重要。
监测主要包括对受污染水源和水生生物中微囊藻毒素的测定。
防控措施则包括定期监测水源水质状况、强化污水处理、建立水源保护区等。
7.个人观点和理解微囊藻毒素的毒理过程是一个复杂而严重的问题。
随着人口增长和环境污染的加剧,微囊藻毒素的影响可能会进一步加重。
我认为,全面了解微囊藻毒素的毒理过程,并采取有效的监测和防控措施,是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8.总结微囊藻毒素的毒理过程至关重要。
自来水中的微囊藻毒素污染及其防控自来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资源,而对于水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然而,近年来,微囊藻毒素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给自来水的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本文将探讨自来水中微囊藻毒素的来源、对健康的危害以及相应的防控措施。
一、微囊藻毒素污染的来源微囊藻毒素是由蓝藻中的微囊藻所产生的一类毒素,其主要来源包括湖泊、江河等自然水源。
蓝藻是一种水生植物,其生长速度极快,特别适合在富含营养物质的水域中繁殖。
当水中富含过多的氮、磷等营养物质时,就会导致蓝藻大量繁殖,进而产生微囊藻毒素。
二、微囊藻毒素对健康的危害微囊藻毒素是一种强烈的神经毒素,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长期饮用含有微囊藻毒素的自来水可能引发急性中毒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等。
更为严重的是,微囊藻毒素还可能引发慢性中毒,长期摄入会对肝脏、肾脏等器官造成损害,甚至致癌。
三、微囊藻毒素污染的防控措施针对微囊藻毒素污染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防控:1. 源头治理:加强对湖泊、江河等水源的保护,减少营养物质的输入,控制蓝藻的生长。
建立健全的水质监测网络,及时发现水体中微囊藻的繁殖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理。
2. 提高自来水处理技术:在自来水处理过程中引入先进的藻类去除技术,如混凝剂絮凝、植物活性炭吸附等,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微囊藻和微囊藻毒素。
3. 强化水厂监管:加强对自来水厂的监督检查,确保自来水生产过程中的卫生安全。
加大投入,提高自来水处理设备的更新换代,确保水质达到标准要求。
4. 增强公众意识:增加对微囊藻毒素污染的宣传,提高公众的认识和了解。
推广健康饮水知识,引导人们选择安全的水源,尤其是在自来水受到污染的地区,使用安全的过滤设备或者选择其他水源进行饮水。
综上所述,微囊藻毒素污染是自来水安全面临的重要问题,应引起广泛的关注。
只有通过源头治理、提高自来水处理技术、加强水厂监管以及增强公众意识,我们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微囊藻毒素的污染,保障人民饮水安全。
饮用水中藻类及藻毒素去除技术进展熊建功;邵承斌【摘要】Water entrophication is more and more serious, and algae and algae toxin have many adverse effects on drinking water treatment. This paper makes real elaborations on algae and algae toxin removal technologies in drinking wat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ysics, chemistry, biology and so on,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removal effect and limitations of each technology and prospects algae and algae toxin removal technologies development%水体富营养化日趋严重,藻类及藻毒素给饮用水处理带来很多不利影响,对饮用水中藻类与藻毒素去除技术从物理、化学、生物及其他方法进行具体论述,系统分析了各种技术的去除效果和局限性,并对饮用水中藻类及藻毒素去除技术进行了展望。
【期刊名称】《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2(029)008【总页数】5页(P83-87)【关键词】饮用水;除藻技术;进展【作者】熊建功;邵承斌【作者单位】重庆市自来水有限公司,重庆400013;重庆工商大学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重庆40006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53近年来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大量氮、磷等营养元素进入水体,导致藻类等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引起水华等富营养化现象。
水中的藻类主要是微囊藻类属、鱼腥藻属、束丝藻属。
它们都能产生藻毒素,其中分布广、危害大的是微囊藻毒素,是一组环状七肽物质,结构稳定,能抵抗极端pH值和300℃高温[1]。
富营养化水源水藻类及藻毒素处理技术标签:环保微囊藻藻毒素藻类美国杂谈一、富营养化水源水藻类污染的控制及水厂除藻技术藻类生长需要三个条件,即氮磷营养物质、光照和适当的水流。
凡发生富营养化的水体,水中藻类等浮游植物的增殖剧烈,因此消除藻类对城市供水影响,关键要做好两方面的文章,一是限制水体的营养盐含量,维持水体良好生态,防止藻类大量滋生,二是在城市制水系统采取高效的除藻技术,尽量减少藻类对城市供水水质的影响。
按应用地点来划分,可有两种除藻技术,一种是水库湖泊内部治理藻类的技术,另一种是水厂内处理藻类的技术。
1、湖泊水库内部治理藻类的技术大型湖泊中藻类(尤其是蓝藻水华)的控制和治理是世界性的难题,除了降低水体中氮、磷营养盐水平, 在过去数十年中, 许多国家对蓝藻水华的控制和治理尝试了许多方法, 归结起来可分为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
物理法除藻耗能较大、且受厂地限制,实施起来难度不小;化学法除藻主要包括使用除草剂、杀藻剂及金属盐来控制水华,比较快速、高效, 但治标不治本,一是氮磷物质未输出水体,化学药剂还能使胞内毒素和嗅味物质释放到水中, 二是杀藻剂本身也容易给水体带来二次污染;生物操纵方法是利用生态系统食物链摄取原理和生物的相生相克关系来控制或抑制藻类水华从而达到控制水华发生的目的,是一种“绿色”除藻方法,但技术难度和管理难度大,且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现就近年来国际国内这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汇总。
⑴ 物理方法解层技术,即人为地使水体水层混合,消除热分层及由此引起的利于藻类繁殖的条件。
安格里安水务公司在英国的Grafham水库安装了曝气系统,在水面和水面下5米设温度探头,按设定的温差开启曝气系统。
该系统的运行结果表明,虽然间歇曝气不能减少藻类总量,但却明显减少了蓝藻数量,这可能是因为曝气增加了沉积物-水界面的溶解氧的浓度,而蓝藻又对沉积物的氧化还原电位条件很敏感有关。
英国的Thames water公司在一些表面积大于1km2和水深大于10m的水库中应用曝气或推流系统来防止水库水的热分层,但对于水深小于10m的水库,则因水太浅而不能使用曝气系统,但这些水库的藻类增生会引起后继处理工艺的麻烦。
液相色谱 -串联质谱法测定水中微囊藻毒素 -LR、微囊藻毒素 -RR1摘要为提高实验室水质检测效率,依据《城镇供水水质标准检验方法》CJ/T141-2018,建立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快速测定水中微囊藻毒素-LR、微囊藻毒素-RR的分析方法。
水样经玻璃纤维滤膜过滤,对溶解态藻毒素(水样)和藻细胞内藻毒素(膜样)分别进行不同的处理。
水样中的微囊藻毒素-LR、微囊藻毒素-RR的总量是水样处理和膜样处理测定结果之和。
经液相色谱仪ACQUITY UPLC BEH shield RP18分离后,进入串联质谱仪,采用多反应监测(MRM)模式,根据保留时间和特征离子峰进行定性分析,外标法定量分析。
本法水样最低检测质量浓度为微囊藻毒素-LR 0.10μg/L、微囊藻毒素-RR 0.02μg/L,标准曲线的质量浓度范围是微囊藻毒素-LR 0μg/L~5.0μg/L、微囊藻毒素-RR 0μg/L~1.0μg/L,线性关系(r≥0.998),精密度满足多次平行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低于10%的要求,准确度试验中加标回收率在80%~130%范围内。
按照以上实验过程,能够完成对生活饮用水及其水源水中微囊藻毒素-LR、微囊藻毒素-RR的测定工作。
关键词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饮用水微囊藻毒素中图分类号 X832;R123.1;O657.7近年来,国内外经常发生蓝藻毒素中毒事件【1】,许多饮用水水源受蓝藻污染时,从其中检测出微囊藻毒素(微囊藻毒素);微囊藻毒素-LR含量调查显示,水源水和饮用水中微囊藻毒素-LR平均含量均未超过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饮用水卫生标准限值1μg/L,水库水中微囊藻毒素-LR平均含量均高于江河水、井水和山泉水【2】。
水中藻毒素的去除有多种方法,但常规水处理工艺对其去除率较低,一般在50%以下,有时甚至出现负去除率【3】。
微囊藻毒素具有强大的危害性,属肝毒性,具有强致癌性,若皮肤接触或长期饮用含微囊藻毒素的水,可对人体造成伤害,甚至引起肝癌【4】。
《生活饮用水5种微囊藻毒素的测定方法—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法》(送审稿)编制说明《生活饮用水中微囊藻毒素的测定方法》标准编制组二O一二年五月《生活饮用水中5种微囊藻毒素的测定方法—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法》编制说明1 编制依据本检测方法的制订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受卫生部卫生政策法规司/卫生标准专业委员会/环境卫生标准委员会委托,对现行《生活饮用水卫生检验标准方法-毒素指标》(GB/T 5750-2006)中5种微囊藻毒素(MC-LR、RR、YR、LW、LF)测定方法进行修订本课题于2011年初立项,经过查阅文献、实验方案设计、条件选择实验、方法学各项指标的实验研究、现场及实验室验证、实验数据汇总,至标准方法送审稿形成,历经1年时间,于2012年2月完成。
2 起草单位及主要起草人起草单位: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珠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深圳市水质检测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主要起草人:刘红河、刘桂华、朱舟、陈剑刚、宗栋良、岳振峰。
3 背景及标准概况水是生命之源,健康之本,饮用水水质的安全与卫生是人类健康最基本的保障。
在我国,由于环境污染的不断恶化,内陆河湖地区普遍存在藻类污染,其中蓝绿藻属中的一类微囊藻,能够在水中分解出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简称MC)。
MC是一类具有强烈促癌作用的天然肝毒素,大量研究表明,MC能抑制磷酸(酯)酶活性,形成活性氧,干扰细胞骨架的组成,引发细胞凋亡、肝出血、肝肿瘤。
其结构变化很多,但都有一个共同的单环肽毒素结构,含有共同的分子成分:3-氨-9-甲氧基-2, 6, 8-三甲基-10-苯基- 4, 6-二烯酸(Adda),Adda是一个关键的毒性成分。
在MC已发现的60多种异构体中,MC-LR、MC-YR、MC-RR分布很广泛, 其中MC-LR 在世界上分布最为广泛。
MC 性质稳定,其在水中的溶解度大于1 g/L,也溶于甲醇和丙酮,煮沸后不失活,不挥发,抗pH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