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硕导介绍:赵成刚-新祥旭考研辅导
- 格式:wps
- 大小:233.50 KB
- 文档页数:26
基本信息姓名:赵成刚毕业院校: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性别:男民族:汉族职务:系所主任职称:教授办公电话:51688118通讯地址:北京交通大学土建学院电子邮件:cgzhao@个人简历赵成刚(Zhao Chenggang),汉族,1955年3月生于哈尔滨。
北京交通大学土建学院教授,岩土工程系主任,北京市重点学科-岩土工程学科学术带头人。
1982年1月毕业于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获学士学位。
1986年7月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获硕士学位。
1991年2月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1991-1993年6月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力学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
1993年6月至今北京交通大学土建学院岩土系副研究员,教授,副所长,系主任,土力学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
1999年9月至2000年3月美国孟菲斯大学访问教授。
2002年10月至今北京交通大学岩土工程专业学校2级岗特聘教授。
2003年至今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理事。
《灾害防御技术》杂志编委研究领域指导研究生专业(博士生和硕士生相同):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
研究方向:计算机模拟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土与结构相互作用,土动力学,地震波动及其计算机仿真,土力学基础理论,非饱和土基本性质与本构关系,砂土振动液化,土的热力学本构理论,路基动力学。
每年招收博士生1-2名,硕士生2-3名。
科研项目主要研究项目I.主持10.用基于热力学的多孔介质力学理论研究非饱和土的力学性质和本构模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6万元,2008,1-2010,12。
编号:50778013。
9.北京地区非饱和土基本性质的研究,北京市自然基金,11万元,2008,1-2010,12。
编号:8082020。
8.不均匀场地含饱和多孔介质时地震波散射问题的解析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8万元,2005,1-2007,12。
编号:50478062。
7.北京地铁车站抗震设计研究,北京市自然基金,15万元,2005,1-2007,12。
基本信息姓名:陈文化毕业院校: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性别:男民族:汉族职称:教授办公电话:51688117电子邮件:chwenha@个人简历个人资料陈文化男博士, 博士后,教授,博导研究领域主讲:本科生:土力学(必),地基与基础(必)、地基处理(选)硕士生:地基处理,城市灾害理论与防灾信息系统工程硕士:岩土工程,地基处理博士生:近代土力学理论(必)主要研究方向:多相多孔介质动力学、土壤动力学(液化)地铁地基的动力问题、隧道工程,长大隧道的微震分析地基处理、盐渍土等特殊土路基处理,边坡稳定性分析与加固,古建筑防微振与抗震,古建筑(塔)地基灾害分析与加固目前主持的科研项目主要为地铁、地下工程、隧道相关的问题。
科研项目目前在研主持项目:1 重庆地铁六号线TBM试验段的动力问题分析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水下成层含砂层盾构隧道地基地震响应与液化,(2007-2009)3 北京地区典型地层力学特性现场研究4 北京地铁六号线沿线古建筑的抗微振分析5 盐渍土上修建重载铁路路基的相关技术研究6 国际横向,印度尼西亚某海床下100米厚土层综合力学特性研究7 大红山井、巷、空区的地压、地应力分析(隧道微震)8 导电法监测岩层移动技术开发主持了以下科研课题: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砂土地震液化的流滑机制及液化诱导的滑坡和泥石流研究》;(2001-2003)2,国家“八五”重大科技攻关课题(85-106-10-1-2-3)子专题负责人,子专题为:地下空区碎石水泥胶结充填体现场强度研究;3,地震工程和工程振动重点开放实验室基金资助课题(# 006)《浅埋结构的地震动力问题及液化不均匀沉降问题》4,广州地下铁道总公司资助重点科技项目《广州地铁砂层地震液化判别研究》。
5,南京地铁地基抗液化措施研究6,江苏太仓电场场地土动力特性测定,主要完成人参加了以下科研课题1,第二完成人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建筑物地基地震液化和震陷研究》的试验,数值分析和部分的理论分析。
第32卷第12期 岩 土 力 学 V ol.32 No.12 2011年12月 Rock and Soil Mechanics Dec. 2011收稿日期:2010-12-13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资助项目(No. 2010CB7321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 51078019);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 8112024)。
第一作者简介:赵成刚,男,1955年生,博士,教授,主要从事理性土力学、非饱和土力学及多场耦合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E-mail: cgzhao@文章编号:1000-7598 (2011) 12-3521-20土力学理论的发展和面临的挑战赵成刚1,韦昌富2,蔡国庆1(1.北京交通大学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岩土工程系,北京 100044;2.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1)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土力学所要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范围越来越广,问题本身也越来越深入和复杂。
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为了分析和处理这些问题,经典土力学需要拓宽和深入发展,它应该包含一些新的现象和新的变量以及相应的新理论。
论述了土力学所面临的三大挑战,即①没有严格、统一和完备的土力学理论;②对更具一般意义的非饱和土的行为的研究不够充分,现有的认识也不完善;③没有在多种环境作用下土的统一和完备的多场耦合理论。
还论及了其他一些超出经典土力学范围的问题。
关 键 词:经典土力学理论的局限性;非饱和土力学;土体多场耦合理论 中图分类号:TU 41 文献标识码:ADevelopment and challenge for soil mechanicsZHAO Cheng-gang 1, WEI Chang-fu 2, CAI Guo-qing 1(1. Department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4, China; 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Geo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Institute of Rock and Soil Mechan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Wuhan 430071, China)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economy, the range of the engineering problems that soil mechanics has to deal with is increasing; and these problems also become more and more complicated due to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oils and environments. In order to deal with these problems, the classical soil mechanics is required to be generalized and developed in depth and scope to incorporate the effects of new phenomena and new variables on soil behaviours. Based on a historical re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il mechanic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classical soil mechanics faces three challenges: (1) lack of a unified, rational and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soil mechanics; (2) the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of unsaturated soil behaviours is insufficient; (3) lack of a unified, rational and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multifield coupling problems of soils under multiple environmental actions. Finally, some problems beyond the scope of the classical soil mechanics are discussed.Key words: limits of classical soil mechanics; unsaturated soil mechanics; multifield coupling theory for soils1 引 言土力学理论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基本信息姓名:任福民出生年月:1966年4月7日毕业院校:北京交通大学性别:男民族:汉族职称:副教授办公电话:51683857通讯地址:海淀区西直门外上园村三号电子邮件:renfumin2004@ 个人简历任福民,男,1966年4月7日生,博士,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市政环境工程系环境科学教研室副教授。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大气环境分会理事,科研特聘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组副导师。
开设二门研究生课程:环境化学,环境生态学。
本科生课程:环境评价, 洁净燃烧技术。
出版著作二本,.《新型建筑材料》,海洋出版社, 1998 年8月。
《建筑工程材料》, 中国铁道出版社, 1999年5月。
《建筑工程材料》一书获2000年北方交通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
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一级学报十篇)。
主持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 子课题:化学—生物絮凝处理工艺中混凝剂及产物分析,参加国家自然基金及部级科技项目五项。
.主持铁道部科技发展计划重点项目《铁路固体废物衍生燃料技术研究》,主持铁道部科技发展计划重点项目子课题《基于燃油改质的内燃机车有害排放控制理论与技术研究》,参加铁道部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客车废弃生生源控制及车站处理设施规划研究》,并主持其子课题《客车垃圾理化及污染特性分析》工作,并撰写子课题报告。
参加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特大城市固体废物发生量及其种类的建模研究》,并用直接分类法分析各组分特性。
针对我国燃用重油单位的使用问题,主持研究《稀土复合型重油燃烧促进剂》项目,并通过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的鉴定,研究开发水泥矿化剂和发电厂燃煤固硫除灰剂.。
这些项目在节约能源、环境保护方面有重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这些项目现已成功推广,《中国建材》、《中国建材报》等媒体都作过报道。
针对我国铁路内燃机车提速、重载过程行车安全、燃料供给等问题,主持《内燃机车柴油多效添加剂》项目,于2000年4月通过北京铁路局组织鉴定,获2001年北京铁路局科技进步一等奖。
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2011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方案(二〇一一年四月六日)一、编制依据根据2011年全国研究生录取工作会议精神以及《教育部关于加强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学[2006]4号)、北京市教育考试院《关于做好2011年研究生录取工作的补充意见》和《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方案》的要求,特制定土木建筑工程学院2011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方案。
二、复试组织管理为保证复试和录取工作的顺利进行,学院成立院、系两级研究生录取工作领导小组。
学院研究生录取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研究生录取工作办公室,成员为研究生秘书及各系所负责人。
复试按系所分六个大组,有的系所还分小组,每组成员均由至少5名副教授以上(含副教授)专家组成和1名复试秘书。
具体成员名单如下:1、学院研究生录取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魏庆朝副组长:马强赵冠远秘书:王勐成员:季文玉赵成刚毛军李进何平贺少辉刘建坤白雁周长东赵世瑛2、学院研究生录取工作办公室办公室主任:赵冠远副主任:王勐秘书:窦学军成员:赵世瑛、徐春玲、原思成董俊董利剑3、学院各系、中心研究生录取工作小组1)桥梁工程系录取工作小组组长:季文玉夏禾朱尔玉于桂兰雷俊卿钟铁毅卢文良张楠韩冰刘保东秘书:赵冠远文永奎2)建筑工程系录取工作小组组长:杨娜第一组:杨娜(组长)田玉基杨维国袁泉陈爱国卢明其李波秘书:常鹏第二组:周长东(组长)刘林吕晓寅张勇贾英杰徐龙河陈波秘书:向宏军3)道路与铁道工程系录取工作小组组长:白雁第一组:白雁(组长)高亮彭华陈建春孔永健冯瑞玲肖宏秘书:沈宇鹏第二组:王连俊(组长)白明洲刘莹刘世海谭衢霖胡吉平秘书:陈祥4)岩土工程系录取工作小组组长:赵成刚第一组:刘保国(组长)乔春生王哲陈文化李涛崔江余曾巧玲(兼秘书)第二组:白冰(组长)陈立宏吕勤赵伯明李伟华李旭陈曦丁洲祥(兼秘书)5)隧道与地下工程系、隧道与地下工程中心录取工作小组组长:何平第一组:何平(组长)张顶立袁大军王永红郭璇傅洪贤陈铁林李兴高骆建军张成平秘书:苏杰第二组:贺少辉(组长)项彦勇刘维宁王秀英谭忠盛李兆平黄明利孙晓静(兼秘书)6)力学系录取工作小组组长:毛军汪越胜(组长)毛军王正道金明兑关锁黄海明刘颖秘书:陈阿丽7)市政与环境工程系录取工作小组组长:李进第一组:李进(组长)于海琴田秀君周岩梅韩虹琳秘书:陈蕊第二组:王锦(组长)赵宗升李德生于晓华任福民秘书:张琼8)城市轨道工程中心录取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刘建坤梁青槐杨松林万传风江辉田亚护秘书:李小红三、研究生复试工作要求学院各系中心应按照规定的时间安排复试。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大纲课程代码CV308课程名称中文名: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英文名:Soil Mechanics and Foundation Engineering课程类别专业课修读类别必修学分 4 学时64 开课学期第5学期开课单位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适用专业土木工程专业先修课程土木工程概论、高等数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王建华, 张璐璐,陈锦剑,土力学与地基基础,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ISBN: 9787112138043.2.赵成刚等.土力学原理(修订本).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3.高向阳.土力学学习指导与考题精解,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4.陈希哲,叶菁.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第5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一课程简介《土力学与基础工程》是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包括土力学基本理论和地基基础设计原理两部分内容,分别介绍了土的物理性质与工程分类、土的渗透性和工程降水、土中应力分布与有效应力原理、土的压缩与固结、土的抗剪强度、土压力、地基承载力、土坡稳定分析、浅基础、桩基础和地基处理。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对土力学的基本原理与地基基础设计方法有所掌握,培养了土力学分析和工程应用的思维方式,为日后从事土木工程设计和研究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本课程所支撑的毕业要求本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及比重如下:序号毕业要求指标点毕业要求指标点具体内容支撑比重1 毕业要求1.4 具有必备的土木工程专业知识及在复杂土木工程问题中应用的能力。
70%2 毕业要求4.1 具有基于科学原理和方法,进行复杂土木工程结构试验设计、实施和分析的能力。
30%1. 本课程内容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教学内容毕业要求指标点理论教学第1章绪论毕业要求1.4、4.1 第2章土的物理性质和工程分类毕业要求1.4第3章土的渗透性与工程降水毕业要求1.4第4章土体应力和有效应力原理毕业要求1.4第5章土的压缩和固结毕业要求1.4第6章土的抗剪强度毕业要求1.4第7章土压力毕业要求1.4、4.1 第8章地基承载力毕业要求1.4、4.1 第9章土坡稳定分析毕业要求1.4、4.1 第10章浅基础毕业要求1.4、4.1 第11章桩基础毕业要求1.4、4.1 第12章地基处理毕业要求1.4、4.1实验教学含水量试验毕业要求1.4 压缩试验毕业要求1.4 强度试验毕业要求1.42. 毕业要求指标点在本课程中的实现路径本课程通过设立若干课程目标来实现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
基本信息姓名:赵成刚毕业院校: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性别:男民族:汉族职务:系所主任职称:教授办公电话:51688118通讯地址:北京交通大学土建学院电子邮件:cgzhao@个人简历赵成刚(Zhao Chenggang),汉族,1955年3月生于哈尔滨。
北京交通大学土建学院教授,岩土工程系主任,北京市重点学科-岩土工程学科学术带头人。
1982年1月毕业于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获学士学位。
1986年7月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获硕士学位。
1991年2月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1991-1993年6月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力学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
1993年6月至今北京交通大学土建学院岩土系副研究员,教授,副所长,系主任,土力学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
1999年9月至2000年3月美国孟菲斯大学访问教授。
2002年10月至今北京交通大学岩土工程专业学校2级岗特聘教授。
2003年至今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理事。
《灾害防御技术》杂志编委研究领域指导研究生专业(博士生和硕士生相同):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
研究方向:计算机模拟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土与结构相互作用,土动力学,地震波动及其计算机仿真,土力学基础理论,非饱和土基本性质与本构关系,砂土振动液化,土的热力学本构理论,路基动力学。
每年招收博士生1-2名,硕士生2-3名。
科研项目主要研究项目I.主持10.用基于热力学的多孔介质力学理论研究非饱和土的力学性质和本构模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6万元,2008,1-2010,12 。
编号:50778013。
9.北京地区非饱和土基本性质的研究,北京市自然基金,11万元,2008,1-2010,12。
编号:8082020。
8.不均匀场地含饱和多孔介质时地震波散射问题的解析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8万元,2005,1-2007,12 。
编号:50478062。
7.北京地铁车站抗震设计研究,北京市自然基金,15万元,2005,1-2007,12。
编号:8052015。
6.公路下伏空洞或采空区的变形机理及其治理措施研究,横向项目,18万元,2004,6-2005,12。
5. 大跨结构考虑复杂场地条件和土结相互作用的地震响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万元2002,1-2004,12 。
编号:50178005。
4. 两相饱和土中土与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及其数值模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4万元,1997,1-1999,12。
编号:5978044。
3. 广东地铁砂土振动液化试验研究,广东地铁总公司,104万元,2000,6-2001,12。
2. 铁路路基砂土振动液化研究,铁道部专项基金,2.5万元,1999-2001,12。
1. 隧道衬砌火灾损伤评定方法,铁道部科技司,5.5万元,1994-1996,12。
II.参加3.国家自然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城市大型地下结构强震动力灾变机理及过程模拟研究,第二负责人(北京交通大学子项目负责人),200万元(赵成刚承担48万元),2008,1-2011,12。
2.砂土地震液化的流滑机制和液化诱导的滑坡和泥石流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9万元,2001,1-2003,12。
(第二)1. 水下淤积和库水对坝体地震反应的影响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2万元,1995,1-1997,12。
(协作单位负责人)。
论文及著作论文及著作专著[1]赵成刚等(1994),生命线地震工程,地震出版社。
教材[1]赵成刚等(2004),土力学原理,2009年修订版,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2]李宏男,赵成刚等(1996),结构抗震设计原理,建筑工业出版社。
以第一作者在国内外期刊发表的论文[1]赵成刚、蔡国庆(2009),非饱和土广义有效应力原理,岩土力学, Vol.30,No.11:3232-32365。
(EI检索)[1]赵成刚,刘艳(2009),连续孔隙介质土力学及其在非饱和土本构关系中的应用,岩土工程学报, Vol.31,No.9:1324-1335。
(EI检索)[2]赵成刚,张雪东(2008),非饱和土中功的表述以及有效应力与相分离原理的讨论,中国科学E辑,Vol.38, No.9。
(SCI检索)[3]赵成刚,刘艳等(2008),非饱和土本构模型研究进展,北京工业大学学报,Vol.34, No.8。
[4]赵成刚,王磊(硕士生),李伟华(2008),具有饱和土沉层的充水河谷对入射平面瑞利波的散射,地球物理学报,Vol.51, No.5:1567-1573。
(SCIE检索)[5]赵成刚,韩铮(硕士生)(2007),半球形饱和土沉积谷场地对入射平面Rayleigh波的三维散射问题的解析解,地球物理学报,Vol.50, No.3:905-914。
(SCIE检索)[6]赵成刚,王磊(硕士生)(2007),圆弧形沉积场地对平面瑞利波散射的解析分析,力学学报,Vol.39, No.3:365-373。
(EI检索)[7]赵成刚(2006),土力学的现状及其数值分析方法中某些问题的讨论,岩土力学,Vol.27, No. 8: 1361-1365。
(EI检索)[8]赵成刚(2006),土的本构方程和热力学,力学进展,Vol.36, No. 4。
[9]Zhao Chenggang, Dong Jun, Gao Fuping(2006), Seismic responses of a hemispherical alluvial valley to SV waves: a three-dimensional analytical approximation , ACTA MECHANICS SINICA,Vol.22,PP547-557.(SCI,EI检索)[10]Zhao Chenggang, Dong Jun, Gao Fuping(2006), An analytical solution for three-dimensional diffraction of plane P-wave by hemispherical alluvial valley with saturated soil deposits, Acta MECHANICA SOLIDA, Vol.19,No.2,pp141-151.(SCIE检索)[11]Zhao Chenggang,Li Weihua et al, (2005),An explicit finite element method for dynamic analysis in three-medium coupled systemsand its application,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Vol.282, Issues3-5,PP1169-1181。
(SCI、EI检索)[12]Zhao Chenggang,Li Weihua et al, (2005), An explicit finite element method for biot dynamic formulation in fluid-saturated porous media and its application to a rigid foundation,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Vol.282, Issues3-5,PP1155-1168 。
(SCI、EI检索)[13]Zhao Chenggang,Yang Zhenmao et al, (2005),INFLUENTIAL FACTORS OF LOESS LIQUEFACTION AND PORE PRESSURE DEVELOPMENT,ACTA MECHANICS SINICA,Vol.21,No.2.:129-132.(SCI、EI检索)[14]赵成刚、闫华林、李伟华、李亮(2005),考虑耦合质量影响的饱和多孔介质动力响应分析的显式有限元法,计算力学学报,Vol.22,No.5。
(EI检索)[15]赵成刚、李伟华(2003),三种介质耦联系统动力反应分析的显式有限元法及其应用,地震学报, Vol.25,No.3.(EI检索)[16]赵成刚,曾巧玲(2002),如何用好土力学—对青年土木工程师谈土力学的理论与应用,力学与实践,Vol.24,No.6.[17]赵成刚,尤昌龙(2001),饱和砂土液化与稳态强度,土木工程学报, Vol.34,No.3。
[18]赵成刚、李伟华等(2001),流体饱和两相多孔介质动力反应分析的显式有限元法,岩土工程学报, Vol.23,No.2。
[19]赵成刚,于子忠(1999),关于饱和砂土的稳态强度:概念与试验的讨论, 岩土工程学报, Vol.21,No.5。
[20]赵成刚,高福平(1999),波在饱和多孔介质与弹性固体介质交界面上的界面效应,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卷11期。
[21]赵成刚等,(1998),固体、流体多相孔隙介质中的波动理论及其数值模拟进展,力学进展,28卷,1期。
[22]赵成刚、高福平,(1998),波从单项介质向两相饱和多孔介质入射时在交界面上的反射于透射,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8卷1期,pp。
131-139。
[23]赵成刚、高福平(1996),波在单相介质向两相饱和多孔介质入射考虑能量耗散时在交界面上的反射与透射,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增刊。
[24]赵成刚等(1995),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道路系统震害预测,华南地震,15卷3期。
[25]Zhao Chenggang et al.(1994),Substructure method of semi-analytic boundary element and application to seismic scattering,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Vol.8, No.4.[26] 赵成刚(1993),生命线地震工程的几个基本问题,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3卷2期。
[27] 赵成刚等(1993),给定烈度下供水系统受灾程度分析,自然灾害学报,2卷1期。
[28] 赵成刚(1993),以概率为基础的地震作用与其他荷载组合,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6卷2期。
[29] 赵成刚等(1993),用三维半解析边界元法分析凸起山包对地震波的散射,中国地震,9卷2期。
[30] 赵成刚等(1992),地下管线的模糊随机动力可靠性分析,土木工程学报, 25卷6期。
[31] 赵成刚等(1992),管网系统抗震问题述评,自然灾害学报,1卷2期。
[32] 赵成刚等(1991),关于加权残值法的充要条件及其权函数的选择,力学学报,23卷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