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水结冰了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3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水结冰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教材,第4章第1节“水结冰了”。
主要内容涉及水的三态变化,特别是水从液态到固态的结冰过程,以及相关的物理性质和条件。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水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掌握水结冰的基本条件和特性。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析生活中水结冰现象的能力,通过实践操作,增强动手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物质变化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尊重事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水结冰的物理条件和特性的理解。
教学重点:观察和分析水结冰的过程,了解水的三态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冰箱、冰格、水、色素、温度计、显微镜、投影仪。
学具:观察日记、记录表、画笔、颜料、放大镜。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冰格制作彩色冰块,展示给学生,引发学生对水结冰现象的兴趣。
2. 例题讲解讲解水从液态到固态的结冰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冰块的外观、温度等特性。
3.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进行观察,记录冰块的外观、温度变化,讨论结冰的条件。
4. 知识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水结冰的物理条件和特性。
5. 实践操作学生利用温度计、显微镜等工具,观察冰块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
6. 小结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生活中水结冰的现象,分析结冰的条件。
2. 答案作业答案包括结冰现象的描述、条件分析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关注学生对水结冰知识的掌握程度,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布置学生课后查找更多关于水的三态变化的知识,了解其他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状态变化。
板书设计:1. 水结冰了水的三态变化水结冰的条件水结冰的特性2. 观察记录表冰块外观温度变化结冰条件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3. 例题讲解的深度与广度4. 实践操作的指导与安全性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答案的完整性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应用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重点在于水结冰的物理条件和特性的理解,难点则在于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水结冰的过程。
2024年小学科学《水结冰了》优质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章《物质的形态变化》中的第二节“水结冰了”。
详细内容包括:水的三态变化、水的凝固点、冰的形成过程、冰的特点和用途。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掌握水的凝固点和冰的形成过程,认识冰的特点和用途。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观察、小组讨论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珍惜水资源、爱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水的凝固点的理解和冰的形成过程。
教学重点:水的三态变化、冰的特点和用途。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冰块、热水、温度计、实验器材等。
2. 学具:记录本、画图工具、直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冰块,让学生观察冰的外观,提问:“你们知道冰是从哪里来的吗?它是怎样形成的?”2. 新课导入:简要讲解水的三态变化,引导学生思考水的凝固点。
3. 例题讲解:通过实验,演示水结冰的过程,讲解水的凝固点,让学生理解冰的形成过程。
4. 随堂练习:分组讨论,分析生活中与冰有关的现象,如河面结冰、冰箱制冰等。
5. 知识拓展:介绍冰的特点和用途,如冰雕、冰镇饮料等。
7. 课堂反馈:提问学生,检查他们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板书设计1. 水的三态变化2. 水的凝固点3. 冰的形成过程4. 冰的特点和用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生活实际,描述冰的形成过程和冰的特点。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让学生掌握了水的三态变化和冰的形成过程。
但在课堂反馈环节,发现部分学生对水的凝固点的理解仍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的冰现象,了解冰的更多用途,提高他们对科学知识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水的凝固点的理解和冰的形成过程。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1.3《水结冰了》教案与反思一. 教材分析《水结冰了》这一课是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的第一单元第三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水的凝固现象,掌握水变成冰的过程以及冰的性质。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
但是,对于水的凝固现象和冰的性质,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自己去发现和总结水的凝固过程和冰的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水的凝固现象,掌握水变成冰的过程以及冰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和实验,发现和总结水的凝固过程和冰的性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增强探究精神,学会合作交流。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水的凝固现象,掌握水变成冰的过程以及冰的性质。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和实验,发现和总结水的凝固过程和冰的性质。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总结水的凝固过程和冰的性质。
2.实验法: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水的凝固现象,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
3.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物质准备:教师需要准备足够的水、冰、容器等实验器材。
2.场地准备:教师需要准备一个宽敞的实验场地,以便学生进行实验和活动。
3.教学课件:教师需要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以便进行教学演示和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到水的凝固现象,引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介绍水的凝固过程和冰的性质,让学生对水的凝固现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2024年教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上册《水结冰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生活中的科学》中的第1课《水结冰了》。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水的三态变化、水的凝固点、冰的特性。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水的三态变化,知道水在什么条件下会结冰。
2. 理解水的凝固点,掌握冰的特性。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水的三态变化、水的凝固点、冰的特性。
难点:水的凝固点的理解,冰的特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冰块、热水、杯子、温度计、实验器材。
学具:记录本、画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冰块进行导入,让学生观察冰块的外观,感受冰的冷,引发学生对冰的好奇心。
2. 教学新课(1)水的三态变化通过展示图片和讲解,让学生了解水的三态(液态、固态、气态)及其相互转化。
(2)水的凝固点讲解水的凝固点,让学生了解水在0℃时会结冰。
(3)冰的特性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观察到的冰的特性,如:透明、硬度大、冷等。
3. 例题讲解以冰的形成过程为例,讲解水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动手操作,将热水倒入杯子中,观察水在冷却过程中的变化,记录温度变化。
六、板书设计1. 水的三态变化2. 水的凝固点:0℃3. 冰的特性:透明、硬度大、冷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生活中的水结冰现象,记录下来,并分析原因。
答案:如冰箱中的水结冰,原因是温度低于水的凝固点。
2. 作业题目:思考为什么冰块可以制冷?答案:冰块在融化过程中吸收热量,使周围温度降低,从而达到制冷的效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水的三态变化、水的凝固点和冰的特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部分学生对冰的特性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巩固。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水结冰现象,了解冰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制冷、保鲜等。
三年级水结冰了科学教案三年级水结冰了科学教案一:课题:水结冰了学习目标:1.了解水在何种条件下能够结冰。
2.观察和记录水结冰的过程。
3.探究温度对水结冰的影响。
教学准备:1.实验用水杯、水、冰块。
2.温度计。
3.实验记录表格。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与学生的对话,引导他们回忆起水的不同形态,如液体、固体和气体,并询问他们水可以变成固体的条件是什么。
2.实验观察:将一杯水放置在教室中心位置,记录当前室温。
请学生观察并描述水的状态。
然后,将冰块放入水杯中,继续观察并记录变化。
3.讨论与总结:与学生讨论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引导他们认识到水在低温下可以结冰。
询问学生是否知道结冰的温度是多少。
提醒他们水的冰点是零度摄氏度。
4.探究温度对水结冰的影响:将两杯水放置在不同的温度环境中,如一个放置在冰箱里,另一个放置在室温下。
学生预测并记录水结冰的时间。
5.结论和总结:与学生一起总结实验结果,确认低温可以加速水的结冰过程。
提醒学生结冰是物质由液体变为固体的过程,并巩固学习到的知识点。
6.拓展活动: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更多的探究,如尝试不同温度条件下水的结冰时间、用盐或糖对水结冰的影响等。
7.总结回顾:与学生一起回顾所学内容,强调水的冰点和结冰是物质状态转变的过程。
教学延伸:1.学生可尝试观察水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如冰水、常温水和热水。
2.引导学生思考其他物质的冰点和熔点,例如金属、蜡等。
三年级水结冰了科学教案二:课题:水结冰了学习目标:1.了解水在何种条件下能够结冰。
2.观察和记录水结冰的过程。
3.探究温度对水结冰的影响。
教学准备:1.实验用水杯、水、冰块。
2.温度计。
3.实验记录表格。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与学生的对话,引导他们回忆起水的不同形态,如液体、固体和气体,并询问他们水可以变成固体的条件是什么。
2.实验观察:将一杯水放置在教室中心位置,记录当前室温。
请学生观察并描述水的状态。
然后,将冰块放入水杯中,继续观察并记录变化。
小学科学13《水结冰了》(教案)水结冰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水的三态变化之一是液体变为固体,明白水结冰是一种物质的性质变化。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记录数据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到水结冰是一种物质的性质变化。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了水结冰的过程与原因。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和材料:放大镜、水杯、冰格、温度计、热水、冷水。
2. 教学资源:课件、图片、视频。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到的知识,复习水的三态变化。
2. 引入新课,告诉学生本节课要学习的是水结冰的过程和原因。
Step 2:观察实验1. 讲师准备好实验器材和材料,将一杯水放在桌上。
2. 讲师请学生观察杯中的水,并回答以下问题:- 水的形状是什么样子的?- 水的状态是什么?- 你觉得水能变成其他形式吗?Step 3:实验探究1. 讲师将一部分水倒入冰格,并放入冷冻室冷冻,另一部分水倒入热水中加热。
2. 讲师放大镜下展示冰格里的水变化,并请学生观察并记录变化。
3. 根据实验结果,讲师与学生共同总结出水结冰的过程和原因,并记录下来。
Step 4:知识概括1. 通过讲解和课堂互动,讲师概括出水结冰过程的关键流程:液体水温度降低到0℃以下时,水分子开始慢慢排列,形成固态的冰。
2. 引导学生理解结冰的原因,即水分子在温度降低时减少活动性,导致排列有序形成固态冰。
Step 5:拓展练习1. 小组讨论:请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除了冰块,你还能想到其他物质在降温时会发生类似结冰的变化吗?- 从你的日常生活中举例说明这种变化的发生。
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
Step 6:课堂总结1. 讲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水结冰是由于温度降低、水分子有序排列形成固态冰的物质性质变化。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3.3《水结冰了》教案一. 教材分析《水结冰了》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水的凝固现象,探究水在凝固过程中的温度变化以及凝固点。
教材内容丰富,以实验为主,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总结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但对于水的凝固现象可能还没有深入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发现和总结水的凝固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水的凝固现象,知道水在凝固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和凝固点。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和总结规律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水的凝固现象,知道水在凝固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和凝固点。
2.难点:让学生探究并总结水凝固的规律。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和总结规律。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水、冰块、温度计、容器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水的凝固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实验材料和实验过程,让学生初步了解水的凝固现象。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水在凝固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和凝固点,记录实验数据。
4.巩固(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讨论,总结水凝固的规律。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水凝固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冰冻食品、冰雕等。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水的凝固现象和水凝固的规律。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实验和观察,撰写实验报告。
8.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板书,突出水的凝固现象和水凝固的规律。
《水结冰了》教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水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2、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过程与方法:1、观察、记录冰的特征,并比较冰和水的相同与不同。
2、观察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及其他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1、乐于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2、初次感受、体现物质状态的变化。
【教学重点】观察冰的特点和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教学难点】水为什么会结成冰【教学准备】小组:观察用冰块及盛放冰块的浅盘,保温杯1只、冰块1杯、试管1支、8毫升纯净水(或自来水)、水温计1支。
【教学过程】一、冰的观察1、师:同学们一定见过冰吧,能说一说冰是什么样子的吗?2、师:每个小组桌上放着冰,这是老师昨天把水在冰箱的冷冻槽中,今天取出来的一些冰,今天我们就来观察一下冰是怎么样的和水为什么结成冰了。
板书:水结冰了3、师:接下来我们就来认真的观察冰,及时把冰的特点记录在维恩图中,同时要注意手小心被冰冻坏。
4、学生观察后汇报交流。
(预设:冰是没有颜色的、没有气味的、透明的、比较硬、很光滑、温度低、易融化、冰块会浮在水上面、水结冰后占据了更大的空间等。
)5、水是我们上学期所探究过的,它的特点肯定还记得,我们把水和冰做一个比较,及时把结果记录在维恩图中。
6、学生比较后汇报。
(预设:水是没有颜色的、没有气味的、透明的、会流动的、没有固定形状的液体等;水和冰的共同点:都是没有颜色的、没有气味的、透明的)7、师:大家一起来看一下这个维恩图,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都展现在这里,水是液体,那么冰呢?(学生发表意见,并请他们阐述原因。
)通过争论得出结论:(1)冰是固体,因为冰具有固体的特点。
(2)水结成冰以后,形态发生了改变,从液体变成固体。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观察让学生初步了解冰的特征。
水可以变成冰,通过比较渗透由液态水可以变成固态冰的物理变化。
)二、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1、师:我们知道了把冰放在冰箱冷冻槽内里水会结冰,但水到底是在什么温度的时候会结冰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吧。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水结冰》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教材第二单元《水世界》中,探索第6课《水结冰》。
通过学习,我们将详细掌握水在低温下如何变成冰,冰特性以及冰与水之间相互转化过程。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解水结冰条件,掌握冰特性,理解冰与水之间关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注自然环境变化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冰特性,冰与水之间相互转化过程。
教学重点:水结冰条件,观察和分析冰特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冰箱,冰格,冰块,热水,冷水,盐,色素,实验器材等。
2. 学具:观察盒,放大镜,温度计,记录表,画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从冰箱中取出冰块,让学生观察冰外观,激发学生好奇心。
a. 让学生描述冰外观。
b. 提问:你们知道冰是怎形成?2.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水结冰条件,引导学生掌握冰特性。
a. 讲解水结冰条件:温度低于0℃,水分子运动减缓,逐渐凝固成冰。
b. 讲解冰特性:透明,有光泽,硬度大,密度小,易融化等。
3. 随堂练习:进行冰实验,巩固学生对冰特性理解。
a. 实验一:冰融化。
让学生观察冰块在不同环境下融化速度,记录实验结果。
b. 实验二:冰颜色。
在冰块中加入色素,观察冰块颜色变化,理解冰透明性。
六、板书设计1. 水结冰2. 内容:a. 水结冰条件:温度低于0℃b. 冰特性:透明、有光泽、硬度大、密度小、易融化c. 冰与水关系:相互转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描述冰外观和特性。
b. 请解释水结冰条件。
c. 请举例说明冰与水之间相互转化。
2. 答案:a. 冰外观:透明,有光泽;特性:硬度大,密度小,易融化。
b. 水结冰条件:温度低于0℃。
c. 冰与水相互转化:冰融化成水,水结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是否掌握水结冰条件和冰特性,以及冰与水之间关系。
3、水结冰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水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2、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过程与方法:
1、观察、记录冰的特征,并比较冰和水的相同与不同。
2、观察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及其他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2、初次感受、体现物质状态的变化。
【教学重点】观察冰的特点和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教学难点】水为什么会结成冰
【教学准备】小组:观察用冰块及盛放冰块的浅盘,保温杯1只、冰块1 杯、试管1支、8毫升纯净水(或自来水)、水温计1支。
【教学过程】
一、冰的观察
1、师:同学们一定见过冰吧,能说一说冰是什么样子的吗?
2、师:每个小组桌上放着冰,这是老师昨天把水在冰箱的冷冻槽中,今天取出来的一些冰,今天我们就来观察一下冰是怎么样的和水为什么结成冰了。
板书:水结冰了
3、师:接下来我们就来认真的观察冰,及时把冰的特点记录在P48的维恩图中,同时要注意手小心被冰冻坏。
4、学生观察后汇报交流。
(预设:冰是没有颜色的、没有气味的、透明的、比较硬、很光滑、温度低、易融化、冰块会浮在水上面、水结冰后占据了更大的空间等。
)
5、水是我们上学期所探究过的,它的特点肯定还记得,我们把水和冰做一个比较,及时把结果记录在维恩图中。
6、学生比较后汇报。
(预设:水是没有颜色的、没有气味的、透明的、会流动的、没有固定形状的液体等;水和冰的共同点:都是没有颜色的、没有气味的、透明的)
7、师:大家一起来看一下这个维恩图,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都展现在这里,水是液体,那么冰呢?
(学生发表意见,并请他们阐述原因。
)
通过争论得出结论:(1)冰是固体,因为冰具有固体的特点。
(2)水结成冰以后,形态发生了改变,从液体变成固体。
二、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
1、师:我们知道了把冰放在冰箱冷冻槽内里水会结冰,但水到底是在什么温度的时候会结冰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2、指导学生阅读书P49,然后请学生讲讲这个实验应该怎么做?
(预设:(1)在细而短的试管里加入大约8毫升左右的纯净水,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试管里水的温度。
(2)拿一只塑料杯(在外面包裹一块干毛巾),在杯内装满碎冰,把试管插入碎冰中。
用温度计观试管里的水温的变化。
(3)在碎冰里加入很多食盐(加盐可制造更低的温度),保持几分钟持续观测试管里的水温。
(4)如果观察到试管里的水开始结冰时,读出温度计的示数。
)
3、师:清楚怎么做了吗?请组长来领器材,同时主意轻声交流,仔细观察。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4、汇报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师:现在你能回答水在什么温度时会结冰了吗?是什么使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
(预设:水在0℃时会结冰。
温度的变化使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
5、师:能解释冰箱里的水为什么会结冰了吗?
(预设:冰箱中的低温使水向周围放热,温度降低,降到0℃时,使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结成了固态的冰。
)
三、拓展
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凝固
板书:水(液态)冰(固态)
2、师:现在知道为什么冬天有时候河里会结冰了吗?回家也自己去做一块冰。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