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及点评
- 格式:doc
- 大小:356.00 KB
- 文档页数:7
《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及点评教材分析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中的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学生已掌握的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知识迁移,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加强课堂学习的信息交流,学生通过猜想、探究、归纳出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理解其作用,为后面的简便计算作好铺垫。
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在本课前已经学习掌握了加法的运算定律,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计算中感知运用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这为学生学习本课内容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可进行知识迁移,帮助学生自主探索,理解并运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学生日常课堂学习使用网络,利用BBS进行讨论交流,所以电脑操作比较熟练,能利用计算机进行自主学习。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探究和归纳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作用;了解运用运算定律可以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培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情景创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充分调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知识迁移。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从中感悟科学验证的方法。
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和欣赏自然景色的美,向学生渗透环保教育。
资源准备多媒体演示课件、网络畅通。
教学过程1问题创设,引发思考师:同学们,窗外树木新发的嫩芽正提醒着我们,现在已经是春季,万物复苏,正是植树造林的好时机。
最近我们学校也组织同学们参加植树活动,很多同学都积极地响应学校的号召。
两个植树小组在进行比赛,比比哪一组种的树多,让我们去看一看吧!屏幕显示:第一小组——每行11棵,共种了7行;第二小组——每行7棵,共种了11行。
学生独立进行解答。
(先求出他们各自种的总棵数,再进行比较)板书:11×7=77(棵);7×11=77(棵)。
师:请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结果相同,固数相同)那我们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运算定律》教案2一. 教材分析《乘法运算定律》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能够运用这两个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练习,引导学生发现运算规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基本运算,对乘法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计算时,部分学生可能会出现混淆,对运算定律的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能够运用这两个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运算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能够运用这两个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难点:对乘法运算定律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例题和实际情境,引导学生发现运算规律。
2.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计算,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乘法运算定律的相关课件,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练习题:准备一些运用乘法运算定律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教学道具:准备一些小卡片、骰子等道具,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乘法的基本运算,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乘法运算定律的课件,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通过具体的例题,让学生发现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述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然后,让学生进行一些实际的计算题,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运用乘法运算定律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乘法运算定律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乘法运算定律二、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是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及简便运算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推理、判断、例证、表达、猜想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引出课题1.复习旧知师:我们之前学过了两条加法运算定律,同学们还记得么?谁能说一说什么是加法交换律与加法结合律呢?用字母应该怎样表示?(指名答)生: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用字母表示为 a+b=b+a.生: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用字母表示为(a+b)+c=a+(b+c).2.导入新课师:同学们真棒,回答的很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运算定律,乘法运算定律。
(板书课题)(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师:为保护环境,光明小学开展了植树活动(出示主题图),这就是植树活动的现场,从图上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指名答)生:①每组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因此,每组一共6人。
②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
③一共有25个小组生:(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3)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师:这节课我们先来解决前两个问题。
(三)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探究、解决问题一:师:出示引导学生看第一个问题(展示问题一),说出应该怎样列式?(指名列式,并说明列式依据,课件展示列式过程)师:4×25和25×4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引导学生回答,明确:4×25=25×4)师: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指名举例)(2)概括规律:师:观察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16×5 ○ 5×16120×37 ○ 37×120生:汇报,明确是相等关系师:上面的每组算式有什么共同点?从上面的算式,可以发现什么规律?提醒学生由加法交换律的总结思路想,小组讨论,汇报得出结论。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运算定律》优秀4篇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运算定律》篇一一、教学内容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33页-35页内容,《乘法运算定律》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⑴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总结过程,感知“猜想__验证”这一总结规律的方法。
⑵学生理解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用不同方式表示运算定律,以及利用运算定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⑶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策略,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对数学有新的理解和认识。
三、教学重点学生理解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用不同方式表示运算定律,以及利用运算定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四、教学难点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总结过程,感知“猜想__验证”这一总结规律的方法。
五、教法和学法由于本节课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问题性和可探究性,所以,我采用了以组织探究学习活动为主的教学策略。
力求在通过“猜想__验证”的方式总结运算定律的同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呈现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3月12日是什么日子吗?”说一说植树有什么好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通过解决与植树有关的问题去发现、总结乘法中的运算定律。
(二)猜想验证,总结规律;1、引导为主探索乘法交换律⑴提出猜想(出示主题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上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个用一步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学生提,师板书)“你们还有不一样的算式吗?”(板书两个算式。
)“同样的问题我们列出了两个不同的算式,但结果是一样的。
那我们可以说25×4=4×25。
”(板书算式)观察这个算式,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通过这样一个式子,我们发现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那么,我们只是提出了一个猜想,这个规律能否试用于所有的乘法呢?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
⑵验证猜想说一说,你们打算怎样验证这个规律呢?⑶得出结论汇报。
小结:通过刚才的猜想、验证,可以证实我们发现的规律不是偶然的,它可以应用于所有的乘法。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乘法的运算定律(一)教学目标1、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具体情境,学习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2、在具体运算中了解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会在实际中进行应用。
3、在探索学习运算律的过程中,体验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
4、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乘法结合律、交换律教学难点运用定律简便运算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出示课件,用3月12日植树节引出信息,利用图中提供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二、适时点拨解决问题活动一:探索乘法交换律1、出示问题:一共植树多少棵?⑴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⑵小组交流不同的解题思路2、全班交流:⑴重点观察比较25×4和4×25的思路有什么不同,问:你有什么发现?⑵猜想:这会不会是乘法中的一个规律?⑶举例验证⑷从这些例子中你可以发现什么规律?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3、学生总结:用一句话表述乘法交换律,并用字母表示。
(教师板书:乘法交换律 a.b=b.a)4、试一试:25×□= a×25 43×□= b×□活动二:探索乘法结合律1、谈话:加法中有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乘法运算中除了乘法交换律还有其他规律吗?2、小组猜测举例验证。
3、汇报交流4、教师小结: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一个数,积不变。
这个规律叫做乘法结合律。
(板书:乘法结合律)如果用字母a b c 分别表示这三个数,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吗?(板书:(a.b).c=a.(b.c)4、试一试:a×65×87=□×(65×87) 24×(□×b)=( □×18)×□[设计意图]将问题的解决权交给学生,完全由学生自主解决,小组在交流思路的过程中思维产生碰撞,教师在旁引导,加之学生在加法结合律的基础上,很自然地想到乘法可能也有结合律。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运算定律的应用》评课稿1. 课程背景与目标本课程评课稿旨在对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运算定律的应用》进行评估和分析。
本课旨在帮助四年级学生理解和应用乘法运算定律,培养学生的乘法计算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提高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材分析2.1 教材内容本教材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2.1.1 乘法运算定律初探教材首先引入乘法运算定律的概念和基本规则,帮助学生了解乘法运算的特点和性质。
2.1.2 乘法运算定律的应用本部分通过一些实际问题的例子,引导学生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其中包括可视化图像和实际生活中的情境,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应用能力。
2.2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掌握乘法运算定律的基本概念和规律;•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提高他们在解决问题时的思考深度和逻辑严密性。
3. 教学设计与分析3.1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实例演示、讨论和小组合作等方式。
通过多种方式的结合应用,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思考和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
3.2 教学流程3.2.1 导入环节通过一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如购物,引出本课的主题——乘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让学生明白乘法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并激发学习兴趣。
3.2.2 知识讲解通过幻灯片或板书,向学生讲解乘法运算定律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解释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分配律,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进行示范。
3.2.3 讲解实例选取一些实际问题的例子,如购买多个相同商品的总价计算、多个果园的果树数量统计等,通过讲解示范,引导学生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解决这些问题。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解决思路。
3.2.4 小组合作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实际问题,并在一定时间内应用乘法运算定律解决问题。
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分享思路,加深对乘法运算定律应用的理解。
3.2.5 总结与讨论课堂结束前,老师对本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与学生进行讨论。
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运算定律》教案下学期四年级学生将要学习乘法运算定律,作为老师的你要先写好教案。
那么大家知道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运算定律》教案怎么写吗?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运算定律》教案”,,()查看。
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运算定律》教案【一】教学目标:进一步掌握乘法运算定律,会根据不同算式的特征,正确灵活、合理选择运算定律进行简算,提高应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明确目标。
出示上节课总结出来的本单元的框架,指出本节课要复习的内容,并提出要求,掌握乘法的三个运算定律,并能灵活的运用于简便计算。
(二)复习定律1、简算。
4×13×25125×(8+80)全班练习、两位学生板演,完成后反馈校对,并说明计算的理由。
教师板书运算定律的名称。
2、掌握定律。
简要的叙述运算定律和字母表示,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相应的字母公式。
根据字母公式,比较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有什么区别?根据字母公式说说他们的结构特征。
(三)定律运用1、课本第6题(1)归类,各应用什么运算定律可以使运算简便,画出具有特征的数学运算符号。
(2)全班练习,完成上面一行3题,完成后反馈校对,指出每一题的特征。
(3)全班练习,完成下面一行3题,完成后反馈校对,指出每一题的特征。
2、判断、改错练习。
(1)400×(25+1)=400×25+1(2)(64+4)×25=64×25+25(3)25×32=25×(4×8)=25×4+25×8(四)综合练习1、练习第7题。
(1)找出能运用乘法运算定律的算式,并各自归入相应运算定律类型中。
(2)余下的两题:32+144+68+56,1230-216-184,为什么不能归入相应的类型?他们可以简算吗?(3)练习。
(4)反馈矫正。
2、两步四则混合运算练习。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3《运算定律》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3《运算定律》》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掌握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这三种运算定律。
通过这一章节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并应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丰富的练习,引导学生发现运算定律,并在实际计算中灵活运用。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乘除的基本运算,具备一定的计算能力。
但是对于运算定律的理解和运用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理解程度,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和大量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运算定律。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的概念。
2.培养学生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
2.难点: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交流法和实践操作法进行教学。
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运算定律;通过分组讨论和练习,让学生在实际计算中运用运算定律;通过总结和归纳,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教学课件和练习题。
2.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计算题目,引导学生发现运算定律的奥秘。
例如:25 + 35 + 45 = ?,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计算,从而引出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2.呈现(10分钟)讲解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的概念,并通过例题进行演示。
例如,讲解乘法交换律时,可以展示(2 × 3) × 4 = 2 × (3 × 4)的计算过程。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运用所学运算定律进行计算。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题目,让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检验学生对运算定律的掌握程度。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7篇)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运算定律》篇一教学目标:1、会运用乘法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探究和理解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一、激趣定标、激趣导入主题图引入(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二、揭示课题,展示学习目标。
自学互动适时点拨活动一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任务1、针对上面的问题1列出算式,有几种列法。
2、为什么列的式子不同,它们的计算结果是怎样的。
3、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4、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5、乘法结合律有什么作用。
6、根据前面的加法结合律的方法,你们能试着自己学习乘法中的另一个规律吗?7、1这组算式发现了什么?2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3用语言表述规律,并起名字。
4字母表示。
三、活动一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任务1、小组讨论乘法的结合律、结合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2、各小组展示自己小组记定律的方法。
3、分别说说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运算定律的。
4、讨论为什么要学习运算定律。
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四、巩固应用在什么时候使用乘法结合律。
使用这个运算定律的结果是什么。
使用它们的优点是什么。
怎样用乘法的结合律计算2532125五、测评训练1、下面的算式用了什么定律(6025)8=60(258)2、P37/24 P35/做一做23、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3067 = 30(□□)125840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运算定律》篇二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P17—18.学习目标1.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概括推理能力。
3.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运算定律》教案教材: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材教学目标:1. 理解乘法运算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2. 掌握乘法运算的交换律和结合律;3. 运用乘法运算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乘法运算的交换律;2. 乘法运算的结合律。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多媒体设备、小白板、彩色粉笔。
学生:书本、铅笔、橡皮。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课题:同学们,你们学过乘法了吗?今天我们要学习乘法运算中的定律,你们知道定律是什么意思吗?2. 导入:请同学们回想一下,在前面的乘法运算中,你们有发现什么规律吗?二、新课讲解(10分钟)1. 交换律概念引入:同学们,我们来看两个乘法算式:2 × 3 和 3 × 2,这两个算式的结果是一样的吗?2. 引导学生发现: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两个算式的结果为多少呢?是不是都是6?那么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乘法运算中,交换被乘数和乘数的位置,结果是不变的。
3. 结合默写练习:同学们,请你们分别写出以下算式的结果:3 × 4 和 4 × 3。
3. 结合律概念引入:同学们,我们再来看三个乘法算式:2 × 3 × 4、3 × 4 × 2 和 4 × 2 × 3,这三个算式的结果是一样的吗?4. 引导学生发现: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三个算式的结果为多少呢?是不是都是24?那么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乘法运算中,可以先乘后加,也可以先加后乘,结果是一样的。
5. 结合默写练习:同学们,请你们分别写出以下算式的结果:2 × 3 × 4 和 (2 × 3) ×4。
三、巩固练习(15分钟)1. 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请同学们独立完成课本P.10的练习题。
2. 练习检查:请同学们互相交换答案,老师带领学生一起核对答案。
3. 教师辅助解答:对于有疑问的题目,老师可以进行解答和讲解。
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运算定律》教案教学目标:进一步掌握乘法运算定律,会根据不同算式的特征,正确灵活、合理选择运算定律进行简算,提高应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明确目标。
出示上节课总结出来的本单元的框架,指出本节课要复习的内容,并提出要求,掌握乘法的三个运算定律,并能灵活的运用于简便计算。
(二)复习定律1、简算。
4×13×25125×(8+80)全班练习、两位学生板演,完成后反馈校对,并说明计算的理由。
教师板书运算定律的名称。
2、掌握定律。
简要的叙述运算定律和字母表示,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相应的字母公式。
根据字母公式,比较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有什么区别?根据字母公式说说他们的结构特征。
(三)定律运用1、课本第6题(1)归类,各应用什么运算定律可以使运算简便,画出具有特征的数学运算符号。
(2)全班练习,完成上面一行3题,完成后反馈校对,指出每一题的特征。
(3)全班练习,完成下面一行3题,完成后反馈校对,指出每一题的特征。
2、判断、改错练习。
(1)400×(25+1)=400×25+1(2)(64+4)×25=64×25+25(3)25×32=25×(4×8)=25×4+25×8(四)综合练习1、练习第7题。
(1)找出能运用乘法运算定律的算式,并各自归入相应运算定律类型中。
(2)余下的两题:32+144+68+56,1230-216-184,为什么不能归入相应的类型?他们可以简算吗?(3)独立练习。
(4)反馈xx。
2、两步四则混合运算练习。
(1)计算课本第8题,完成后校对。
(2)计算第9题,完成后的、反馈讲评。
3、应用题练习。
(1)独立练习第10题。
(2)反馈讲评,对25×400+25×40025×400×2两种方法进行比较。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运算定律》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运算定律》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三个运算定律。
这三个定律是基本的数学运算规律,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运算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实际应用,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这三个运算定律,并能够在实际运算中灵活运用。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简单的乘法运算已经有所了解。
但是,对于乘法运算定律的理解和运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需要通过具体的例题和实际应用,才能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运算定律。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三个运算定律,并能够在实际运算中灵活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和反思,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克服困难,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自信心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三个运算定律。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并能够在实际运算中灵活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合作学习法和反思教学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理解乘法运算定律。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和数学工具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的例子,引发学生对乘法运算定律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交流,自主发现和总结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
3.讲解:对乘法运算定律进行详细的讲解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4.应用:通过例题和练习,让学生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总结:引导学生总结乘法运算定律的特点和运用方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乘法运算定律》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
2. 学生能够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实例和活动,培养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逻辑推理和数学表达式来阐述乘法运算定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2. 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介绍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指的是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
例如,a × b = b × a。
乘法结合律指的是三个数相乘,可以先乘前两个数,再乘第三个数,也可以先乘后两个数,再乘第一个数,它们的积不变。
例如,(a ×b) × c = a × (b × c)。
2. 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习了乘法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了一定的基础。
但乘法运算定律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实例和活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
2. 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难点1. 对乘法运算定律的理解和运用。
2. 运用逻辑推理和数学表达式来阐述乘法运算定律。
四、教学策略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和练习法进行教学。
2.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简单的计算题目,引导学生思考乘法运算中是否存在某种规律。
2. 新课讲解:介绍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并通过实例和活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3. 课堂练习:设计不同难度的题目,让学生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计算。
4. 总结与拓展:引导学生总结乘法运算定律的应用,并进行适当的拓展。
3.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练习情况和小组合作情况进行评价。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乘法运算定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第3单元运算定律
第5课时乘法运算定律(2)
【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
欧阳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过程与方法: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
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教学过程】
【素材积累】
1、冬天是纯洁的。
冬天一来,世界变得雪白一片,白得毫无瑕疵,白雪松软软地铺摘大地上,好似为大地铺上了一层银色的地毯。
松树上压着厚厚的白雪,宛如慈爱的妈妈温柔地抱着自己的孩子。
白雪下的松枝还露出一点绿色,为这白茫茫的世界增添了一点不一样的色彩。
2、张家界的山真美啊!影影绰绰的群山像是一个睡意未醒的仙女,披着蝉翼般的薄纱,脉脉含情,凝眸不语,摘一座碧翡翠的山上,还点缀着几朵淡紫、金黄、艳红、清兰的小花儿,把这山装扮得婀娜多姿。
这时,这山好似一位恬静羞涩的少女,随手扯过一片白云当纱巾,遮住了她那美丽的脸庞。
人教版数学四下第三单元《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乘法运算定律》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
这些运算定律是理解和掌握四则运算的关键,对于提高学生的运算效率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和乘除法的基本运算,对于简单的数学问题能够进行独立的思考和解决。
但是,对于乘法运算定律的理解和运用还不够熟练,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进一步巩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
2.培养学生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乘法交换律:a×b=b×a2.乘法结合律:(a×b)×c=a×(b×c)3.乘法分配律:a×(b+c)=a×b+a×c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故事情境,让学生理解和运用乘法运算定律。
2.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践,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练习法:通过大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和运用乘法运算定律。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制作乘法运算定律的相关课件,包括图片、动画和练习题。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生活实例和故事情境,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乘法运算定律。
3.练习题:准备一些乘法运算定律的练习题,用于巩固和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课件展示一个生活实例,如水果店老板卖水果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水果的总价。
通过这个实例,引出乘法运算定律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课件详细讲解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的定义和运用。
结合生活实例和动画,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这些运算定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每组选择一些运用乘法运算定律的题目进行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