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7)评战后日本右翼势力的战争史观
- 格式:pdf
- 大小:574.79 KB
- 文档页数:6
日本新右翼诬指卢沟桥事变是共产党阴谋日本新右翼的特征新右翼是建立在传统右翼基础上的,它的宗旨纲领、思想观念、组织形态以及活动方式与传统右翼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右翼也有自己的独特的特征。
1.鼓吹日本“优越论”。
日本新右翼的基点是建立在“神国日本”基础上的国粹主义思想,即大日本主义、大亚细亚主义。
日本新右翼强调“大和民族”的“优秀”与“高贵”。
在这一点上,其实日本新右翼是继承了传统右翼的衣钵,与传统右翼鼓噪的并无二致。
其主要表现一是狂妄地鼓吹日本神道理论。
他们固执地认为,日本人为自己创造出了祖先神——天照大神,他是800万神中最高的神。
天照大神是“世界之大神”,而作为他直系子孙的日本天皇就是“世界之大君”,世界各国之君理应都是“天皇之臣仆”,需接受天皇的统治。
在这一点上,新右翼不再像传统右翼那样,对天皇无限的、狂热的崇拜,也不会像他们那样为了天皇可以毫不犹豫地献身,但是,新右翼并不因此而丝毫动摇“天皂扶持”的立场,拥护天皇、维护天皇制度仍然是他们的运动重点之一。
二是大力宣扬日本民族优越论。
他们认为,日本人的风俗习惯、品质、语言甚至大脑构造,都比世界上其他民族优越和高贵,因此其他民族都要崇拜日本人。
三是极力宣扬日本文化特殊论。
他们片面地认为,大和文化也就理所当然的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提出世界的出路要到东方文化中寻找,特别是要到日本文化中寻找。
2.积极为侵略战争的历史翻案。
日本新右翼势力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极力美化日本,否定日本在近代以来发动侵略战争的罪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颠倒是非、混淆黑白,视“侵略”为“帮助”或“解放”,鼓吹殖民统治和民族压迫的合理性。
如20世纪80年代,鼓吹右翼理论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清水几太郎。
他在《日本啊,要成为国家》一书中认为,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是“自存自卫”的战争,其目的是日本“帮助解放”亚洲各民族,使之免于西方国家的殖民统治。
因此,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对被侵略国家有利,不应该被否定。
战后日本右翼势力的成因及其影响姓名:吴倩班级:2012级国际政治学号:2012410671摘要: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沉重灾难,其战争的发动与日本右翼势力有着直接关系。
日本战败后,其右翼组织受到彻底的摧毁。
战后初期其活动有所收敛,但进入50年代后,随着美苏冷战体制的形成,其组织得以复活并具有极强的反苏、反共、亲美特征。
随着新世纪的来临,日本右翼势力更是甚嚣尘上,严重威胁中国乃至世界的安全。
关键词:亲美反共经济大国政治小国所谓日本右翼,从狭义上讲是指日本街头具有黑社会性质的法人组织,从广义上讲是指日本政治势力中的鹰派,也就是日本保守政党中的强硬派。
作为与日本一衣带水的我们十分有必要深入了解一下战后日本右翼势力的成因。
这是因为日本的侵华战争的发动和日本右翼势力脱不了干系。
二十多年的侵华战争不仅使中国的经济严重后退,而且使好几千万无辜的中国百姓无故丧命,更是造成了无数中国家庭的支离破碎,由于日本右翼势力的野心,给中国难以估量的损失。
日本战败后,右翼组织受到彻底的摧毁。
战后初期其活动有所收敛,但进入50年代后,随着美苏冷战体制的形成,其组织得以复活并具有极强的反苏、反共、亲美特征。
可以讲,日本右翼势力在战后一直处于一种时起时伏的状态,但是最近几年其势力突然变大,这倒不是指右翼分子人数上的壮大,而是指其掌握了政权。
2012年8月19日,日本右翼分子更是登上中日争议的钓鱼岛。
日本右翼源于幕末明初的“尊王攘夷”运动,可谓历史悠久。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日本战败,美军的军事化占领,日本的所有的右翼组织被强行解散,严禁日本右翼骨干担任公职,右翼势力一度偃旗息鼓。
但随着美军对日政策的改变,日本右翼势力又卷土重来。
日本右翼势力的死灰复燃使中国乃至东南亚等二战时遭受日本殖民侵略的国家十分警惕。
我们可以适当的分析一下战后日本右翼势力的成因及其影响,以防止二战悲剧的重演。
日本右翼势力的重新兴起,在成因方面有一下几点:首先在思想文化方面,近代天皇制专制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统治是军国主义社会意识形态形成的社会历史基础,日本国家的封建军国主义性质是各色右翼极端势力产生的总根源。
日本右翼是什么意思1. 引言日本右翼是指一系列政治立场偏右的团体和个人,他们持有一些特定的观点和意识形态。
日本右翼的出现可以追溯到近代日本的政治变革,尤其是二战后的时期。
本文将探讨日本右翼的定义、历史背景以及其主要观点和活动。
2. 日本右翼的定义日本右翼没有一个明确定义,因为不同的人对于这个概念可能有不同的理解。
然而,一般认为,日本右翼主要是指那些支持保守主义、民族主义和强化日本国家形象的政治团体和个人。
他们反对日本的战后体制、强调民族认同、鼓吹日本国家利益至上等观点。
3. 日本右翼的历史背景3.1 日本右翼的起源日本右翼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二战后的时期。
在战后,日本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包括宪法修改、军队解除武装、战犯审判等。
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一些反对这些变革的保守主义团体和个人,他们对于战后秩序持有不同的观点。
3.2 日本右翼的冷战影响冷战时期,美国成为日本的盟友,并帮助日本重建了经济和军事力量。
这一时期,日本右翼团体开始强调日本作为一个独立国家的利益,并对美国在日本的存在持有批评态度。
3.3 日本右翼的争议日本右翼的活动常常受到争议,因为他们的言论和行为往往与日本的战争历史有关。
例如,一些右翼团体会参拜靖国神社,这被认为是对二战战犯的纪念和肯定。
这些争议引发了许多社会和政治上的分歧。
4. 日本右翼的主要观点和活动日本右翼的主要观点和活动多种多样,以下是几个典型的例子:4.1 民族主义日本右翼强调日本作为一个独立国家的民族利益,他们认为国家利益应该比个人利益更加重要。
他们对于日本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保护也十分重视。
4.2 反对战后体制日本右翼对于战后的宪法、战犯审判等制度和政策持有质疑态度,他们认为这些制度和政策削弱了日本作为一个国家的权力和地位。
4.3 参拜靖国神社一些右翼团体会参拜靖国神社,这被认为是对二战战犯的纪念和肯定。
这一活动引发了许多争议和批评,尤其是与中国和韩国等邻国之间的关系。
4.4 历史修正主义日本右翼还存在一些历史修正主义的观点,他们试图改写或者否定日本在二战期间的侵略行为和战争罪行。
探析战后日本右翼势力抬头的表现、原因及影响【摘要】当前日本右翼势力的发展速度惊人,不仅政界右翼势力长盛不衰,而且社会上极右翼势力也很嚣张,原因是多方面的。
右翼势力的抬头对其本国与邻国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关键词】日本右翼势力抬头表现一、二战后日本右翼势力抬头的表现(一)否认甚至美化侵略罪行首先对南京大屠杀、强征“慰安妇”和劳工以及“细菌战”“三光政策”等历史的否认和掩盖。
其次,在对待侵略战争历史问题上,20世纪80年代中期特别是90年代以来,日本政界出现了一股否认侵略战争的政界逆流,日本政府内阁成员一再否定,推脱甚至美化日本对外侵略战争的历史,即使被罢免官职或者被迫辞职也在所不惜。
最后就是日本右翼屡次修改历史教科书的卑劣行径,战后右翼势力和政府一些高官喜欢在历史教科书上大做文章,粉饰、掩盖侵略罪行来蒙骗下一代。
(二)力图突破并修改和平宪法战后日本颁布的新宪法称为“和平宪法”。
它否认天皇的神圣地位,并规定日本永远放弃战争的权利。
清水几太郎说:“《日本国宪法》第九条是美国为了达到彻底削弱日本的目的而强加给我们的规定,以便不使日本再次成为强大的国家。
”战后,日本右翼势力曾先后掀起五次修宪浪潮。
(三)日本政要频频参拜靖国神社,为战犯歌功颂德建于1869年的靖国神社,是日本军国主义对外侵略的象征,供奉着246万多名死者,其中多数为侵华战争中死在中国大陆的日本人,1978年又加入了东条英机等14名甲级战犯。
1969年后,日本国会多次提出“靖国神社法案”,要求由国家“护持”靖国神社,虽未通过,但它实际上成了右翼势力为军国主义招魂的重要阵地。
1985年8月15日,日本首相中曾根率18名议员参拜“靖国神社”,这是战后40年日本首相第一次以公职身份参拜靖国神社,开了一个极为恶劣的先例。
从此,每逢这个日本战败日,以公职身份参拜靖国神社的内阁大臣和国会议员“前仆后继”,不绝如缕。
政界肆无忌惮的“拜鬼”,也给了民间无形的鼓励,于是在右翼势力的操纵下人们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为二战的中战犯歌功颂德。
【高中历史】日本右翼的主张日本右翼发源于明治维新时期,一般认为鼻祖是头山满(1855-1944),一个下级武士,废藩后是“浪人”(在中国很有名的浪人大致可以被归入右翼。
他们忠于国家,相信暴力)。
美国学者哈瓦特・诺曼说,头山满与纳粹惊人地相似。
头山满是玄洋社的创始人之一。
在当初的风气中,玄洋社的宗旨是争取自由和民权。
到了1880年代中期,玄洋社和日本国家一起向右转,转为扩张“国权”,主张日本领导亚洲,对抗白种人,以武力扩张。
在玄洋社之后,产生了许多右翼团体,黑龙会被认为是其嫡出,也是中国人熟悉的组织。
黑龙会是日本大陆扩张的先锋队。
头山满是黑龙会的顾问。
实际上,一直到死,头山满都是日本政界有影响的人物。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国战败。
日本要继承德国的在华权益,更提出扩张的“二十一条”,激起了“五四运动”。
1919年,黑龙会成员北一辉(1883-1936)在上海,听到反日呼声。
然后,他用一个月的时间写完了《国家改造案原理大纲》。
这就是后来著名的《日本改造法案大纲》。
在《大纲》中,北一辉提出发动政变,推翻旧制度;以此“发动天皇大权”;停止实施宪法,解散议会,发布戒严令;限制私有财产;保护劳动者权利。
在民权之后是“国权”,国家有开战的积极权力。
北一辉认为,日本应向英国、俄国开战,夺取他们的土地。
如果这就是侵略主义、军国主义,那么,日本应该在“全世界无产者阶级的欢呼雀跃中,加冕此黄金之冠”。
在《战前日本国家主义运动史》一书中,作者堀幸雄把北一辉的立场归为“国家社会主义”。
石原莞尔(1889-1949)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主要策划者之一,目标是占领“满蒙”。
他期待由日本为汉族“造福”。
他的更大目标是建立“东亚联盟”,以天皇为盟主。
在1939年发表的《昭和维新论》中,石原把日本“国体”规定为具有日本特色的“独自唯一的存在”,为上层官僚的倒行逆施张目。
石原的战略目标是有限的,但在“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一发不可收。
日本右翼分子如何歪曲战争历史?日本文科省通过了右翼分子编写的2002年版中学历史教科书,这本书对过去侵略战争的认识出现了大倒退。
该书在许多关键问题上大肆歪曲历史,内容荒谬,‚慰安妇‛的内容全部被抽掉,‚南京大屠杀‛被认为是捏造的,有关‚七三一细菌部队‛的内容已删去,‚三光‛政策也不提了,侵略中国改写成‚进出‛中国。
诸如此类的歪曲历史的做法比比皆是,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那么历史是怎样被日本右翼分子歪曲的呢? 关于中日战争的起因‚编撰会‛将日本对中国的武力侵略,说成是‚自卫‛,认为中国反日活动才是战争的起因。
其教科书写道:中国在走向国内统一的过程中,要求排斥通过不平等条约拥有在华权益的外国势力的动向趋于高涨。
这是中国民族主义的表现,且因受到通过暴力实现革命的苏联共产主义思想的影响而日趋过激。
对于不断扩大势力的日本,中国抵制日货、袭击日本人的排日运动变得十分活跃。
‚编撰会‛的表述貌似公允,实际上是有意识地淡化或甚至掩盖日本在条约的幌子之下,一步一步蚕食中国的侵略战略。
他们将中国人民20世纪30年代反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对华扩张侵略称为‚排日运动‛,强调其形成的原因是‚受到通过暴力实现革命的苏联共产主义的影响‛,这完全掩盖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和扩张是中国人民被迫反抗的根本原因这一历史事实。
关于‚九〃一八‛事变‚编撰会‛否认是日本政府的阴谋和对中国侵略的性质。
‚编撰会‛的新历史教科书写道:‚满洲事变 即‚九〃一八事变‛ 与日本政府的方针无关,是日本陆军的派遣部队关东军发动的战争。
‛ 但事实上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是其既定方针,日本政府早就制定这样的国策:‚在世界的危机形势中,日本前进之路惟在于将满洲从中国本土分离出来。
……此乃日本之重大国策。
‛对中国东北的侵略事实铁证如山,而且是其‚征服‛中国战略中的关键之一步。
但是在‚九〃一八‛事变的起因上,‚编撰会‛却写道:‚中国人的排日运动……妨碍列车、对日本儿童施暴、抵制日货、杀害日本军人等违反条约的行动‛。
日本右翼的来源和历史前几天应邀在网易微博开了个网络交流会,跟国内网友互动,聊日本普通民众如何看待日本右翼,如何看待钓鱼岛问题等。
有网友问:说起日本,我们经常说“一小撮”右翼分子,是真的只是“一小撮”吗?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追溯一下“右翼”一词的来源和历史。
“右翼”与“左翼”一起,都是在法国革命期间派生出的“政治方向词”,当时在法国的国民议会上,支持贵族阶层等旧体制的保皇派们通常坐在议长席的右边,而支持劳动阶层的革新派则坐在议长席的左边,于是有了“右翼”“右派”、“左翼”“左派”的称呼。
日本最早的右翼组织诞生于明治时期。
如玄洋社、黑龙会等,属于日本的传统右翼组织。
当时欧美殖民主义席卷世界,为强化国权,这些右翼组织提出“大亚洲主义”主张,具有强烈的反欧美列强色彩。
并积极帮助亚洲各国独立,支持亚洲各国对抗欧美列强的殖民侵略。
例如中国国父孙中山当年就得到过玄洋社的鼎力援助。
1924年,孙中山先生甚至还应邀在神户发表过以“大亚洲主义”为题的著名演讲。
此外,当时日本正爆发自由民权运动,明治政府为此借用一些浪人侠士之手,与政治团体联合起来对反政府的民权运动进行镇压,这一部分异军突起的右翼,被称为“任侠右翼”也即“暴力右翼”。
与倡议“大亚洲主义”的玄洋社、黑龙会等传统右翼一起,成为日本战前最大的两股右翼势力。
1945年日本战败后,玄洋社等许多右翼组织被进驻的盟军视为“军国主义温床”而驱除解散。
一直到1952年盟军撤离日本,日本的各色右翼组织才又重新复活起来。
但与传统右翼不同的是,这些复活的右翼组织明显“反共亲美”,驾驶着通身黑色的宣传车,高喊口号、高音量播放着军歌,在街头巷尾毫不客气地招摇过市---估计中国人心目中的右翼形象,大都是这类的。
这类右翼有点像当下伟大神州大地上传说中的“抗日壮士”。
对于“抗日壮士”来说,只要是“抗日”的,就是爱国的;而对于这些有暴力倾向的“街宣右翼”来说,只要是“反共反中”的,也一样就是爱国的。
抗战无关论名词解释摘要:1.抗战无关论的概念2.抗战无关论的背景和起源3.抗战无关论的主要观点4.抗战无关论的争议和影响正文:一、抗战无关论的概念抗战无关论是一种关于抗日战争(1937 年至1945 年)的观点,主张中国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作用并不重要,甚至认为中国在战争中没有起到实际作用。
这种观点强调日本在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贬低中国在战争中的地位和贡献。
二、抗战无关论的背景和起源抗战无关论起源于20 世纪中后期,主要受到日本右翼势力的影响。
这种观点在20 世纪70 年代和80 年代达到高峰,与日本战后对侵略历史的否认和美化相呼应。
此外,国际上关于抗日战争的研究也受到一定影响,部分学者和媒体在讨论战争时过于关注日本方面的因素,忽视了中国在战争中的作用。
三、抗战无关论的主要观点1.贬低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抗战无关论认为,中国在抗日战争中扮演的角色并不重要,战争的胜负主要取决于美国和苏联的介入。
中国在战争中的抵抗只是象征性的,对整个战局的影响微乎其微。
2.忽视中国在战争中的贡献:抗战无关论忽视了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付出和牺牲。
实际上,中国在战争中承受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同时,中国在战争中牵制了日军在太平洋战场的力量,为盟军在东南亚战场的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3.否定中国在战争中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战无关论否认中国在抗日战争中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认为国共两党在战争中的合作是形式上的,对战局没有实质性影响。
然而,事实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在战争中能够坚持抵抗的关键因素之一。
四、抗战无关论的争议和影响抗战无关论的观点在国际学术界和中国社会引起了广泛争议。
许多学者认为,这种观点歪曲了历史事实,忽略了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和地位。
在中国,抗战无关论受到了官方和民间的强烈反对,被认为是对民族尊严和历史真相的亵渎。
总之,抗战无关论是一种贬低中国在抗日战争中地位和贡献的错误观点。
战后日本缘何美化侵略历史战后,某些日本人否认过去的侵略战争,美化侵略历史,其根源何在?人们纷纷探究,本文认为“皇国史观”是某些日本人否认、美化侵略历史的思想根源。
所谓“皇国史观”就是日本军国主义史观,是日本天皇制下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其核心是将日本的种族、天皇、宗教、文化等说成是世界上“最优越”的;将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的侵略战争视为“自存自卫”和“解放亚洲”的“正义之战”;将为侵略战争卖命看作效忠天皇、“为国捐躯”的“英灵”。
一、狭隘民族主义的渊源幕末的复古思想家们,从古代日本神话传说中找到了日本是“神国”的依据。
说“世界上有许多国家,但由神直接生出的,只有我日本国”,“我国是天照大神的本国”,“其他诸国则皆……卑贱之邦。
”据此,日本被说成是“代代天皇适从皇祖之神敕,天壤无穷统治帝国,万事一系而不渝,国民皆忠顺奉戴皇室为宗家,形成一大家族”。
(注:荒川几男、生松敬三:《近代日本思想史》,有斐阁1973年版,第264—265页。
)他们认为,欧美的国体是民主主义的合议制,而“日本的国体以万事一系的皇统作为基础”,后者之所以“优越”,是因为日本国民对天皇的无限景仰和忠诚,也就是以“忠”、“孝”为基础的天皇崇拜。
与“大和民族优越”论相伴而生的就是对其他民族的贬低。
日本明治时代启蒙思想家、被称为日本近代化之父的福泽谕吉(1835—1901),在1885年发表的《脱亚论》中说:中国固陋之至,“不知改进之道”,一味“眷恋古风旧习”;学校教育的宗旨只讲“仁义礼智”,“不知真理原则”;等等。
并把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归结为“人种来历的特殊”。
(注:《福泽谕吉全集》,第10卷,第239—240页。
)福泽谕吉又认为“方今东洋列国之中,作为文明的中心并堪任盟主以阻挡西洋诸国者,舍日本国民又其谁也!”因此,福泽谕吉认为在文明进军中走在前列的日本,有责任对邻国“以武保护之,以文诱导之,速使其仿效日本进入文明之域,或者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以武力胁迫其进步”。
左翼趋于激进又称鹰派极左翼是激进派右翼趋于保守又称鸽派极右翼是保守派日本右翼是指不敢面对历史,极端军国主义的倭猪(面对历史的叫日本人)!!!!其妄图复活军国主义~~~像日本首相"小犬蠢一狼"之辈等参加派靖国"鬼"社等人是代表日本右翼团体究竟是什么样的组织?右翼这个政治名辞,源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国民公会(1792年--1795年)。
当时,从主席台看去,坐在右翼席位的是保守派的吉伦特党,坐在中间席位的是中间派的平原党等,坐在左翼席位的是急进的山岳党。
从此,左、右翼的政治名辞出笼。
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一系列的侵略战争是与日本右翼鼓吹法西斯主义密切相关的。
战时,日本右翼与军阀、财阀紧密结合,积极推行对外侵略扩张政策。
可以这样认为,日本右翼是伴随着日本对外侵略扩张发飞黄腾达的。
战后,由于盟国对日本右翼头目的整肃,右翼团体被解散。
然而,随着冷战的开始,日本旧的右翼开始恢复,新的右翼也不断产生,右翼运动呈死灰复燃之势,并逐渐对日本政治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战后日本右翼,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组织上,都与战前右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有着血缘关系。
半个世纪的历史事实证明,日本右翼身不灭,心不死,图谋东山再起,危害日本国民和亚洲人民。
下面简要介绍80年代至90年代日本的几个重要的右翼组织。
日本重新修订历史教科书委员会,该组织成立于1996年,主要针对于1996年度日本历史教科书而成立的。
该组织发誓要在日本全面攻击现有的反映侵华历史的大中小学历史教科书,并将南京大屠杀、随军慰安妇、七三一细菌部队罪行等全部从历史教科书中删除。
该组织几乎网罗了日本的所有右翼学者,同时也得到了日本许多很有实力的企业和财团的鼎立相助。
所以该组织在日本右翼团体中很有实力,规模也较大,气焰十分嚣张,每年要组织上百次的否认侵华罪行的集会、报告会、讲演会等。
该组织的成员如下:会长西尾干二(电气通信大学教授)副会长高桥史朗(明星大学教授:教育学)理事:伊藤隆(政策研究大学院大学教授、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日本近代史学)坂本多加雄(学习院大学教授:日本政治思想史)田久保忠卫(杏林大学教授:国际政治学、国际关系论)田中英道(东北大学教授:美学、西洋美术史)种子岛经(BMW东京株式会社前社长)中岛修三(律师)西部迈(评论家)芳贺彻(东京造形艺术大学校长、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比较文学)藤冈信胜(东京大学教授:教育学)小林(漫画家)事务局长:高森明敕明敕(国学院大学讲师:神道学)西尾干二:1935年出生于日本东京,1958年毕业于东京大学文学部,1979年获东京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现为电气通信大学教授。
核弹焦虑:战后日本电影的“受害者”历史观二战对于日本文艺有着深远的影响,“核爆炸”永远是日本民族挥之不去的历史伤痛,很多作品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核爆炸”话题。
文学上,被誉为“日本的良心”的著名作家大江健三郎,通过《广岛札记》等作品深刻反思了核弹和战争的罪恶,毕生都在为“无核化”和世界和平奔走;电影上,日本涌现了多次反映二战的电影潮流,很多影片涉及“核爆炸”。
按照对待战争的历史态度,日本电影可以依次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公然鼓吹军国主义、美化战争的,比如《啊,海军》《山本五十六》《大日本帝国》等。
第一类电影的历史观十分露骨,比如《大日本帝国》则把头号战犯东条英机刻画成为国慷慨就义的英雄。
影片里,东条英机说:“我的战争责任仅限于国内,这是独立国家(日本)不得已起来自卫的战争。
我丝毫不感到愧疚。
”在影片的记者发布会上,扮演东条英机的演员丹波哲郎讲得更加露骨:“由于战争失败了,东条英机的形象被曲解了,真实情况被隐瞒了。
”如此露骨的宣传,危害是不言而喻的,但是由于它的错误立场十分鲜明,观众不难分辨。
第二类是明确反思战争、揭露日本军国主义为国内外人民带来战争罪行的,比如《野火》(1959)、《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等,其中多部电影直接以日军侵华为故事背景。
对于战争的反思,导演市川昆富于勇气和真诚。
《野火》把故事背景放在二战时的菲律宾,通过一个普通士兵的角度讲述日军在菲律宾饱受战争摧残的残酷遭遇,是一部思想性、历史观和艺术性兼具的反思二战的佳作,本片与《缅甸的竖琴》(1985)一道共同揭示了亚洲战场末期日军的真实境遇。
本文重点研究的是第三类电影,这类电影不回避战争的残酷,但是片面强調战争给日本民众造成的伤害,回避日本战败原因和侵略的事实,比如《原子弹下的孤儿》(1952)、《八月狂想曲》(1991)等。
这类电影从二战后至今绵延不止,形成日本战后电影特有的一种表达方式。
这类电影已经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需要引起中国学界的足够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