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外科治疗学(胡盛寿,黄方炯主编)思维导图
- 格式:xmin
- 大小:4.73 KB
- 文档页数:1
研究生教材冠心病外科治疗郑哲胡盛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心脏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冠状动脉狭窄,心肌供血不足和心肌缺血、缺氧,引起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猝死和心功能衰竭等临床表现的疾病。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是冠心病主要外科治疗方式,是指应用自体血管进行旁路移植和重建血运。
一、冠心病外科的历史和启示冠心病外科治疗的发展已有80余年的历史。
早在1913年外科医生就开始尝试通过切断交感神经、切除甲状腺等方法,降低心肌代谢,减少心肌耗氧量来治疗心绞痛。
从1921年起,为了使冠状动脉系统与心脏相邻的动脉系统建立侧支来达到改善心肌血供的目的进行多种手术,诸如O’Shaughnessy把大网膜缝于心脏表面,Thompson将心包腔放入滑石粉并和心肌包裹,Vineberg将乳内动脉植入心肌内等,但都疗效欠佳。
直到1959年Sones成功地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使冠状动脉狭窄的部位、程度等解剖学特征得以明确,进而为冠心病的外科治疗奠定了基础。
最初的直接心肌再血管化是从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Longmire,1958)与冠脉补片成形术(Senning,1959)开始的,但是上述术式的血运重建效果较差,而且当时体外循环技术尚未普及,患者的死亡率非常高。
1964年Garrett等在术中发现一例患者左冠脉病变位于血管分叉处无法施行预定的内膜剥脱和成形术,无奈之中他移植了一段大隐静脉做了升主动脉与左前降支的吻合,手术获得了成功,这是临床上第一次成功施行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同年前苏联人Kolesov实施乳内动脉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并获成功。
Favaloro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推广者,他对冠状动脉和旁路的吻合做了改进,并将传统的左胸切口改为正中开胸,使之成为以后在全世界范围流行的经典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
1968年他陆续完成了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合并瓣膜置换、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合并室壁瘤切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