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结构常见质量通病原因及分析 PPT
- 格式:ppt
- 大小:18.91 MB
- 文档页数:167
一、钢筋工程1.箍筋不方正(1)原因:箍筋边长成型尺寸与图纸要求误差过大;没有严格控制弯曲角度;一次弯曲多个箍筋时没有逐根对齐。
(2)防治措施:注意操作,使成型正确;当一次弯曲多个箍筋时,应在弯折处逐根对齐。
2.成型尺寸不准确已成型的钢筋尺寸和弯曲角度不符合设计要求。
(1)原因:下料不准确;画线方法不对或误差大;用手工弯曲时,扳距选择不当;角度控制没有采取保证措施。
(2)防治措施:加强钢筋配料管理工作,预先确定各种形状钢筋下料长度调整值。
根据钢筋弯制角度和钢筋直径确定好扳距大小。
为保证弯曲角度符合要求,在设备和工具不能自行达到准确角度的情况下,可在成型案上画出角度准线或采取钉扒钉做标志的措施。
3.已成型的钢筋变形钢筋成型后外形准确,但在堆放或搬运过程中发现弯曲、歪斜、角度偏差。
(1)原因:成型后,往地面摔得过重,或因地面不平,或与别的物体或钢筋碰撞成伤;堆放过高或支垫不当被压弯;搬运频繁,装卸“野蛮”。
(2)防治措施:搬运、堆放要轻抬轻放,放置地点要平整,支垫应合理;尽量按施工需要运至现场并按使用先后堆放,以避免不必要的翻垛。
4.圆形钢筋直径不准(1)原因:圆形螺旋筋成型所得的直径尺寸与绑扎时拉开的螺距和钢筋原材料弹性性能有关,直径不准是由于没有很好的考虑这两点因素。
(2)防治措施:应根据钢筋原材料实际性能和构件所要求的螺距大小预先确定卷筒的直径。
当盘缠在圆筒上的钢筋放松时,螺旋筋就会往外弹出一些,拉开螺距后又会使直径略微缩小,其间差值应有计算确定。
5.钢筋代换后根数不能均分同一编号的钢筋分几处配置,配料时进行规格代换后因根数变动,不能均分于几处。
(1)原因:在钢筋材料表中,该号钢筋只写总根数,在钢筋进行代换时忽略了钢筋分几处布置的情况。
(2)防治措施:在配料加工钢筋前进行钢筋代换计算时,要预先参看施工图,看该号钢筋是否分几处布置,如果是应按分根数考虑代换方案。
6.箍筋弯钩形式不对箍筋末端未按规定不同的使用条件制成相应的弯钩形式。
主体结构施工10种质量通病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一、钢筋工程1.表现形式楼板小直径钢筋间距、位置难以保证;负弯矩钢筋位置位移;梁、柱角部主筋保护层厚度偏小;模板拆除后箍筋外漏。
2.楼板钢筋防治措施设计阶段,在满足结构安全和造价经济的前提下,应优先选用小直径三级钢筋。
因为三级钢筋强度大于一级钢筋,在施工中不易踩踏。
施工阶段,浇筑混凝土时应采取措施,在模板上垫上马凳,铺上架木板,施工人员在板上操作,不要直接踩踏钢筋。
3.楼板负弯矩钢筋防治措施施工阶段:钢筋绑扎时,应在负弯矩钢筋下面增设足够强度的马凳支撑,在混凝土浇筑完毕,抹面时用专用工具随时将钢筋上提至准确位置,混凝土终凝前,严禁上人踩踏;4.梁、柱主筋保护层防治措施制作梁、柱箍筋时,应严格按照设计的截面尺寸加工制作。
尤其在箍筋的弯折部位,有效折弯半径在规范允许的条件下,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弯折半径,防止弯折过小,导致主筋绑扎时不能紧靠箍筋,而使保护层过大(减小构件截面尺寸)。
二、模板通病及防治1.表现形式:拼缝不严,造成混凝土振捣时出现漏浆,混凝土表面不平整,出现蜂窝麻面等缺陷。
2.治理措施模板在拼装完成后,在接缝处粘贴一道透明胶带是解决漏浆的较好方法,但往往在钢筋绑扎时,由于钢筋的拖动,将粘贴的胶带破坏,反而对混凝土造成不利。
在模板拼缝之间采用双面胶棉,粘贴在板边,基本会杜绝混凝土浇筑漏浆的通病。
三、混凝土通病1.表现形式混凝土振捣不密实或漏振,模板拆除后出现孔洞、漏筋、表面疏松、裂缝等2.治理措施加强管理人员的旁站意识,混凝土浇筑时,监理、甲方必须现场全程监管,尤其是一些关键部位,象高层建筑的基础、转换层等部位。
四、非承重墙裂缝1.表现形式填充墙与混凝土结构的柱、墙、梁之间出现裂缝;砌块墙体抹灰本身的裂缝。
2.治理措施材料选择:砌筑时,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轻骨料混凝土小型砌块的龄期不得少于28d;优先选用专用的砌筑砂浆。
组砌方法:非承重砌体应分次砌筑,每次砌筑高度不应超过1.5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