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分析与综合
- 格式:ppt
- 大小:534.50 KB
- 文档页数:81
1、分析综合 (选择题每题3分,满分:27分 时间:60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杨信民,名诚,浙江新昌人。
乡举入国学。
宣德时,除工科给事中。
母忧归。
营葬土石必躬舁数百步,曰:“吾葬吾母,而专役他人,吾不安也。
”服阕,改刑科。
寻以王直荐,擢广东左参议。
清操绝俗,尝行田野,访利弊为更置。
性刚负气,按察使郭智不法,信民劾之下狱。
黄翰代智,信民复发其奸。
已,又劾佥事韦广,广遂讦信民,因与翰俱被逮。
军民哗然,诣阙下乞留信民。
诏复信民官,而翰、广鞫实,除名。
景帝监国,于谦荐之,命守备白羊口。
会广东贼黄萧养围广州急,岭南人乞信民,乃以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其地。
士民闻而相庆曰:“杨公来矣。
”时广州被围久,将士战辄败,禁民出入,樵采绝,而乡民避贼来者拒不纳,多为贼所害,民益愁苦归贼。
信民至,开城门,发仓廪,刻木锲给民,得出入。
贼见木锲曰,“此杨公所给也”,不敢伤。
避贼者悉收保,民若更生。
信民益厉甲兵,多方招抚,降者日至。
乃使使持檄入贼营,谕以恩信。
萧养曰:“得杨公一言,死不恨。
”克日请见。
信民单车诣之,隔濠与语。
贼党望见,欢曰:“果杨公也。
”争罗拜,有泣下者。
贼以大鱼献,信民受之不疑。
萧养且降,而都督董兴大军至,贼忽中变。
夜有大星陨城外,七日而信民暴疾卒。
时景泰元年三月乙卯也。
军民聚哭,城中皆缟素。
贼闻之,亦泣曰:“杨公死,吾属无归路矣。
”未几,兴平贼,所过村聚多杀掠。
民仰天号曰:“杨公在,岂使吾曹至是!”讣闻,赐葬祭,录其子玖为国子生。
广东民赴京请建祠,许之。
成化中,赐谥恭惠。
久之,从选人卢从愿请,命有司岁以其忌日祭焉。
(节选自《明史·杨信民传》,有删改) 1.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杨信民深受军民拥戴的一组是( ) ①诣阙下乞留信民 ②避贼者悉收保,民若更生 ③得杨公一言,死不恨 ④城中皆缟素 ⑤杨公在,岂使吾曹至是 ⑥命有司岁以其忌日祭焉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①④⑤ D.②④⑥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文言文分析综合一、学习目标在疏通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文章信息,并根据题目要求,筛选出符合条件的重要信息,并且能正确理解和判断作者的思想情感及态度。
二、课前检测翻译下列文中划线的句子。
庄子之齐,见饿人而哀之,饿者从而求食。
庄子曰:“吾已不食三日矣!”饿者吁曰:“吾见过我者多矣,莫我哀也,哀我者惟夫子。
向使夫子不食,其能哀我乎?”译文:三、相关知识常见职官的文言用词武官:一般称呼为将军、尉、将、司马、节度使、掌书记、参谋、参军等。
如:中郎将、屯骑校尉、祁连将军等。
中央文官:一般称呼为大夫、侍从、郎中、员外郎、主事等。
例如:谏议大夫、御史大夫、侍郎、秘书郎、翰林待诏(侍从)。
地方文职:太守、刺史、长史、别驾、黜陡使、知州、知府、令等。
还有一个常见词:掾(yuàn):古代官署属员的通称。
有司:有关的官员。
四、问题与题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
世力农。
父和,能节食以济饥者。
飞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因以为名。
未弥月,河决内黄,水暴至,母姚抱飞坐瓮中,冲涛及岸得免,人异之。
少负气节,沈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
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
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
同死,朔望设祭于其冢。
父义之,曰:“汝为时用,其徇.国死义乎!”康王(赵构)至相,飞因刘浩见,补承信郎。
以铁骑三百往李固渡尝敌,败之。
从浩解东京围,与敌相持于滑南,领百骑习兵河上。
敌猝至,飞麾其徒曰:“敌虽众,未知吾虚实,当及其未定击之。
”乃独驰迎敌。
有枭将舞刀而前,飞斩之,敌大败。
迁秉义郎,隶留守宗泽。
战开德、曹州皆有功,泽大奇之,曰:“尔勇智才艺,古良将不能过.,然好野战,非万全计。
”因授以阵图。
康王即位,飞上书数千言,欲复中原。
书闻,以越职夺官归。
诣河北招讨使张所,所待以国士,借补修武郎,充中军统领。
命从王彦渡河,至新乡,金兵盛,彦不敢进。
飞独引所部鏖战,夺其纛而舞,诸军争奋,遂拔新乡。
一、解答文言文分析综合类试题四步法1.浏览全文做标记阅读时应从以下角度解读全文:(1)把主要材料梳理清楚并进行合理归类,逐层切分,弄清每段、每层的意思。
(2)将叙述性内容与说明或阐释性内容之间的关系搞清楚,对作者选取的材料、记叙的角度、叙述的语气,以及相关的议论、抒情等做到心中有数。
(3)抓住文章的主要观点,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条分缕析,不要遗漏。
从整体上把握材料后,对于题目中所提供的选项,如对词语的解释、语段的理解等,可以将它们还原到材料对应之处,判断其正误。
2.锁定要求寻对应解答文言文阅读题,或理解,或筛选,或分析,或概括,所有的答案都必须在原文中找到依据。
在解答具体试题时,首先应锁定题干要求,明确试题指向,依照整体阅读思路答题,不仅需要“题”“文”对应,还要从人物或事物的内部联系的角度思考,观照全篇,抓住一些对应关系。
这些关系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人物与事件的对应关系一般的高考文言文选段都会出现多个人物、多个事件,而命题往往指向其中确定的一人或几人,命题者在设计错例的时候,常采取“张冠李戴”的方法,造成人物与事件不对应。
(2)事件与其发展阶段的对应关系叙事类的选文,往往围绕一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纵向的进程去叙写人物品格。
命题人有时会在试题中就事件的某一阶段去设题,而在选项中却将后(前)一阶段的事件混杂到前(后)一阶段的事件之中,以此来干扰考生的答题思路。
在做题时从不同阶段去划分层次,有利于迅速找准有效的阅读区间,把不属于该阶段的错例排除掉,从而能够快速准确地解题。
美德。
命题人常就其中的某一种美德设题,如果考生对题干一瞥而过,不仔细审题,筛选时就很容易选出与题干所示美德不对应的句子,落入陷阱。
题干对人物的某种品质或才智的说法,有时是明晰的,无需多费周折;但有时限于考生的认知水平,也是隐含的,需要考生细心揣摩。
命题人有时便利用考生对题干某些说法内涵把握不清的认知缺陷,把一些似是而非的例句混杂其中。
把握文意分析综合题,考生必须在通读全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才能做题。
本考点就是帮助考生疏通文意的。
其错误点往往是曲解文意、张冠李戴、时空错位、无中生有和强加因果等几种。
一般在对文中关键词语的理解上设置干扰,或者故意混淆传主的生平事迹,把这个地方的事情写到那个地方去,把这个时间的事挪到那个时间去。
为此,考生阅读时一定要先整体把握人物事迹。
具体做题时注意用语细节,小心比对原文。
一、分析综合题五大比对角度角度一比对人物敞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因以讽谏。
时两宫方有小人间言,谏者或讦而过直。
敞进读《史记》,至尧授舜以天下,拱而言曰:“舜至侧微也,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帝竦体改容,知其以义理讽也。
皇太后闻之,亦大喜。
(节选自《宋史·刘敞传》,有删节) D.当皇帝不听其他大臣进谏时,刘敞犯颜直谏,用一身正气折服了皇帝。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从误解形象角度设误。
“刘敞犯颜直谏”对人物性格的概括与原文不符,原文为“敞进读《史记》,至尧授舜以天下,拱而言曰:‘舜至侧微也,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也就是说,刘敞是用典籍和历史故事来“讽谏”,讽谏后“帝竦体改容”,并非是“犯颜直谏”。
刘敞侍奉英宗担任讲读,常常依据经书谈论事情,借此来讽谏。
当时两宫正有小人说离间的话,进谏的人有揭发的却过于直率。
刘敞在皇帝面前讲读《史记》,讲到尧把天下交给舜时,刘敞拱手进言说:“舜,(出身)极其低微,尧把帝位禅让给了他,天地享有他,百姓爱戴他,不是有别的办法,只是因为舜有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品德,光耀于天地罢了。
”皇帝恭敬地站起身子表情严肃起来,知道刘敞是用道理来讽喻。
皇太后听说了这件事,也非常高兴。
训练2.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XX年高考语文通关目标15:文言文的分析综合关口提示—【考纲知识精解读】《考试大纲》要求对文言文的“分析综合”的考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筛选文中的信息;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其能力层级为c级。
分析综合是在对文意理解的基础上对所叙述事件或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推理,要求能说出某个论点的论据、某个事件的起因、某种事件的发展所导致的结果,或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行评论。
“筛选文中的信息”,是指根据题目的指令,筛选出符合指令的信息。
它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能够对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类,从而体现出对理解的程度。
历年高考试题涉及提取的信息内容是:①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特点的信息;②体现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张的信息;③反映人物道德情操或才智的信息;④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信息。
筛选并提取文中信息,是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考查方式,它可以促进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达到读懂读通所有材料的目的。
因为此类试题考查的信息量大,综合性强,考查的效果良好,故已成为近年高考文言文部分的传统题目。
本考点的基本题型有:①从阅读材料中选出六个句子,任选三个句子组成一个选项,要求从四个选项中选出正确的一项,这是高考的主导题型。
②从阅读材料中选出八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要求选出符合某一方面信息的选项,这是高考的辅助题型。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和推理,要求学生答出某个论点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
这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综合能力。
考查的内容有:①某个论点的依据;②某种现象的内在本质;③某件事发生的原因,发展所导致的结果;④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等。
本考点的选材范围不断扩大,传记文学和古代散文(写景散文、记叙散文、议论散文)并重。
考查题型稳定,总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分数固定,赋分3分。
命题人在设题时,常常是设置一些陷阱,干扰学生的思维,一般有以下几种:①时空错位,②故意曲解,③表述笼统,④张冠李戴,⑤偷换概念,⑥望文生义,⑦过于绝对,⑧颠倒是非。
2011年高考文言文翻译及文言文分析与综合大集训3【巩固练习】(一)复庵记/顾炎武旧中涓范君养民,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①,数年,始克结庐于西峰之左,名曰复庵。
华下之贤士大夫,多与之游。
环山之人,皆信而礼之。
而范君固非方士者流也。
幼而读书,好《楚辞》、诸子及经史,多所涉猎,为东官伴读。
方李自成之挟东官二王以出也,范君知其必且西奔,于是弃其家走之关中,将尽厥职焉。
乃东官不知所之,范君为黄冠矣。
太华之山,悬崖之巅,有松可荫,有地可蔬,有泉可汲,不税于官,不隶于官观之籍。
华下之人或助之材,以创是庵而居之。
有屋三楹,东向以迎日出。
余尝一宿其庵,开户而望,大河之东,雷首之山苍然突兀,伯夷叔齐之所采薇而饿者②,若揖让乎其间,固范君之所慕,而为之者也。
自是而东,则汾之一曲,绵上之山出没于云烟之表,如将见之。
介子推之从晋公子,既反国而隐焉,又范君之所有志而不遂者也。
又自是而东,太行、碣石之间,官阙山陵之所在,去之茫茫,而极望之不可见矣。
相与泫然!作此记,留之山中。
后之君子登斯山者,无忘范君之志也。
【注释】①黄冠:道士。
与下文中“方士”同义。
②商朝亡后,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后饿死于首阳山。
1.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范养民自幼读书,曾在宫中担任太子的伴读,后来因被李自成挟持,才弃家逃到关中,当了道士,又在他人帮助下建造了“复庵”隐居起来。
B.本文围绕复庵来组织材料,先记其庵、其人、其山,再写作者自己“尝一宿其庵”开户东眺的所见、所思、所感。
C.文章写复庵周围环境时,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范君卓然独立,不与清朝有染的志节的赞扬。
D.作者写到大明朝宫阕山陵“朱颜”已入时,行文之中饱含着对国家败亡的感慨,对民族前途渺茫的悲伤。
[答案]A[解析]范养民未被挟持,被挟持的是“东宫二王”。
2.作者把范君的华山隐居与伯夷叔齐的首阳采薇相比,又由“绵上之山”而想起介子推的故事,这样写的用意分别是什么?答:[答案]把范君的华山隐居与伯互叔齐的首阳采薇相比是为了说明范养民具有与伯夷叔齐相类的志节;写介子推是为了通过他的功成身退而引出范养民现在的“有志而不遂”,黄冠而隐,激起读者的同情和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