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醇运行部事故案例
- 格式:ppt
- 大小:276.50 KB
- 文档页数:37
甲醇生产安全事故案例学习学习内容1、兴化化工公司甲醇储罐爆炸燃烧事故2、日本甲醇精馏塔爆炸事故3、甲醇分离器爆燃事故4、甲醇计量槽爆炸事故案例一:兴化化工公司甲醇储罐爆炸燃烧事故一、事故经过2008年8月2日上午10时2分,贵州兴化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甲醇储罐区一精甲醇储罐发生爆炸燃烧,引发该罐区内其他5个储罐相继发生爆炸燃烧。
该储罐区共有8个储罐,其中粗甲醇储罐2个(各为1000立方米)、精甲醇储罐5个(3个为1000立方米、2个为250立方米)、杂醇油储罐1个(250立方米),事故造成5个精甲醇储罐和杂醇油储罐爆炸燃烧(爆炸燃烧的精甲醇约240吨、杂醇油约30吨)。
2个粗甲醇储罐未发生爆炸、泄漏。
事故发生后,政府及相关部门立即开展事故应急救援工作,控制了事故的进一步蔓延,但该事故发生在奥运前夕,影响十分恶劣。
二、事故原因贵州兴化公司因进行甲醇罐惰性气体保护设施建设,委托湖北省昌业锅炉设备安装有限公司进行储罐的二氧化碳管道安装工作(据调查该施工单位施工资质已过期)。
2008年7月30日,该安装公司在处于生产状况下的甲醇罐区违规将精甲醇c储罐顶部备用短接打开,与二氧化碳管道进行连接配管,管道另一端则延伸至罐外下部,造成罐体内部通过管道与大气直接连通,致使空气进入罐内,与甲醇蒸汽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
8月2日上午,因气温较高,罐内爆炸性混合气体通过配管外泄,使罐内、管道及管口区域充斥爆炸性混合气体,由于精甲醇c罐旁边又在违规进行电焊等动火作业(据初步调查,动火作业未办理动火证),引起管口区域爆炸性混合气体燃烧,并通过连通管道引发罐内爆炸性混合气体爆炸,罐底部被冲开,大量甲醇外泄、燃烧,使附近地势较底处储罐先后被烈火加热,罐内甲醇剧烈汽化,又使5个储罐相继发生爆炸燃烧。
此次事故是一起因严重违规违章施工作业引发的责任事故,而且发生在奥运会前期,教训十分深刻,暴露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管理上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
甲醇生产安全事故案例学习学习内容1、兴化化工公司甲醇储罐爆炸燃烧事故2、日本甲醇精馏塔爆炸事故3、甲醇分离器爆燃事故4、甲醇计量槽爆炸事故案例一:兴化化工公司甲醇储罐爆炸燃烧事故一、事故经过2008年8月2日上午10时2分,贵州兴化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甲醇储罐区一精甲醇储罐发生爆炸燃烧,引发该罐区内其他5个储罐相继发生爆炸燃烧。
该储罐区共有8个储罐,其中粗甲醇储罐2个(各为1000立方米)、精甲醇储罐5个(3个为1000立方米、2个为250立方米)、杂醇油储罐1个(250立方米),事故造成5个精甲醇储罐和杂醇油储罐爆炸燃烧(爆炸燃烧的精甲醇约240吨、杂醇油约30吨)。
2个粗甲醇储罐未发生爆炸、泄漏。
事故发生后,政府及相关部门立即开展事故应急救援工作,控制了事故的进一步蔓延,但该事故发生在奥运前夕,影响十分恶劣。
二、事故原因贵州兴化公司因进行甲醇罐惰性气体保护设施建设,委托湖北省昌业锅炉设备安装有限公司进行储罐的二氧化碳管道安装工作(据调查该施工单位施工资质已过期)。
2008年7月30日,该安装公司在处于生产状况下的甲醇罐区违规将精甲醇c储罐顶部备用短接打开,与二氧化碳管道进行连接配管,管道另一端则延伸至罐外下部,造成罐体内部通过管道与大气直接连通,致使空气进入罐内,与甲醇蒸汽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
8月2日上午,因气温较高,罐内爆炸性混合气体通过配管外泄,使罐内、管道及管口区域充斥爆炸性混合气体,由于精甲醇c罐旁边又在违规进行电焊等动火作业(据初步调查,动火作业未办理动火证),引起管口区域爆炸性混合气体燃烧,并通过连通管道引发罐内爆炸性混合气体爆炸,罐底部被冲开,大量甲醇外泄、燃烧,使附近地势较底处储罐先后被烈火加热,罐内甲醇剧烈汽化,又使5个储罐相继发生爆炸燃烧。
此次事故是一起因严重违规违章施工作业引发的责任事故,而且发生在奥运会前期,教训十分深刻,暴露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管理上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
生产安全事故典型案例生产安全是一个任重道远的任务,如果不加强安全意识和管理措施,就有可能发生严重的事故。
下面我就为大家讲述一个生产安全事故的典型案例。
某公司是一家化工厂,生产有机溶剂。
该厂在生产过程中采用了一种叫做甲醇的溶剂,甲醇具有极易燃、易爆的特性。
因此,公司安全管理部门十分重视甲醇的安全生产,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安全宣传、教育和培训。
然而,在某一天的中午,一名操作工在生产线上进行甲醇的装卸工作时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
他没注意到装卸车上的甲醇桶已经翻倒,导致甲醇大量泄漏。
甲醇汇集在地上,并渗透到地下排水管道中。
当时正好有一名维修工正在对厂区内的排水管道进行维修。
而他不幸没有带上防爆工具,进入了被甲醇泄漏污染的排水管道下进行维修。
这个时候,操作工突然发现了甲醇泄漏的事故,并立刻报告给了安全管理部门。
然而,事故的后果非常严重,由于甲醇属于易燃易爆物质,加上维修工在管道下使用的电动工具产生了火花,导致整个管道附近燃起了火焰。
火势迅速蔓延,最终引起了一次爆炸。
事故造成了多名工人受伤,其中一人情况非常严重,被临时送往医院抢救。
火势还蔓延到了附近的仓库,导致大量的化工产品损失,直接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对于该事故的原因,安全管理部门进行了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事故的主要责任在于操作工的不专业和疏忽大意,没有按照规定的操作流程进行工作,并没有及时发现和报告甲醇泄漏事故。
此外,维修工的安全意识薄弱,没有按照规定佩戴防爆工具进行维修。
对于这次事故,公司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防止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
首先,加强了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
其次,规范了甲醇的装卸操作流程,并严格执行。
再次,对工人进行了安全培训,加强了维修工的防爆意识和操作规范。
通过这次事故的教训,公司认识到安全管理是生产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只有不断加强管理、完善制度,才能确保生产安全。
同时也提醒我们,作为员工应该时刻保持高度的安全意识,遵守操作规范,严格执行安全措施,共同维护良好的生产环境。
甲醇生产安全事故案例学习学习内容1、兴化化工公司甲醇储罐爆炸燃烧事故2、日本甲醇精馏塔爆炸事故3、甲醇分离器爆燃事故4、甲醇计量槽爆炸事故案例一:兴化化工公司甲醇储罐爆炸燃烧事故一、事故经过2008年8月2日上午10时2分,贵州兴化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甲醇储罐区一精甲醇储罐发生爆炸燃烧,引发该罐区内其他5个储罐相继发生爆炸燃烧。
该储罐区共有8个储罐,其中粗甲醇储罐2个(各为1000立方米)、精甲醇储罐5个(3个为1000立方米、2个为250立方米)、杂醇油储罐1个(250立方米),事故造成5个精甲醇储罐和杂醇油储罐爆炸燃烧(爆炸燃烧的精甲醇约240吨、杂醇油约30吨)。
2个粗甲醇储罐未发生爆炸、泄漏。
事故发生后,政府及相关部门立即开展事故应急救援工作,控制了事故的进一步蔓延,但该事故发生在奥运前夕,影响十分恶劣。
二、事故原因贵州兴化公司因进行甲醇罐惰性气体保护设施建设,委托湖北省昌业锅炉设备安装有限公司进行储罐的二氧化碳管道安装工作(据调查该施工单位施工资质已过期)。
2008年7月30日,该安装公司在处于生产状况下的甲醇罐区违规将精甲醇c储罐顶部备用短接打开,与二氧化碳管道进行连接配管,管道另一端则延伸至罐外下部,造成罐体内部通过管道与大气直接连通,致使空气进入罐内,与甲醇蒸汽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
8月2日上午,因气温较高,罐内爆炸性混合气体通过配管外泄,使罐内、管道及管口区域充斥爆炸性混合气体,由于精甲醇c罐旁边又在违规进行电焊等动火作业(据初步调查,动火作业未办理动火证),引起管口区域爆炸性混合气体燃烧,并通过连通管道引发罐内爆炸性混合气体爆炸,罐底部被冲开,大量甲醇外泄、燃烧,使附近地势较底处储罐先后被烈火加热,罐内甲醇剧烈汽化,又使5个储罐相继发生爆炸燃烧。
此次事故是一起因严重违规违章施工作业引发的责任事故,而且发生在奥运会前期,教训十分深刻,暴露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管理上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
甲醇火灾事故案例分析引言甲醇是一种常用的有机溶剂,具有易燃、易爆、助燃性强等特性。
因此,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甲醇火灾事故频发,给人员和财产造成严重损失。
本文将以一个真实的甲醇火灾事故案例为基础,探讨事故原因、应急处置和事故后处理等问题,以期提高大家对甲醇火灾的认识,减少此类事故的发生。
一、事故概述某化工厂A车间存有一定量的甲醇和其他溶剂,该车间是负责生产甲醇制备的地方。
一天下午,突然传来爆炸声和火灾报警,A车间全面燃烧,火势非常猛烈。
公安、消防和应急救援等部门立即前往现场处置,但当时火势已经失控,造成数人死亡、多人受伤,还有重大财产损失。
二、事故原因分析1.生产工艺问题据调查,事故发生的当时,A车间正在进行甲醇的储存和生产工艺。
由于操作不慎、设备老化等原因,导致甲醇与氧气发生了不明原因的爆炸。
这表明了工艺上的不完善,没有按照规范操作,导致了事故的发生。
2.安全管理问题在A车间进行生产工艺时,没有严格的安全检测和监控措施,更没有执行操作规程,缺少安全管理体系。
这是导致事故的另一个原因。
安全管理是防范事故的关键,因此要加强对安全管理的要求,完善安全文化。
3.应急处置不当在事故发生后,应急处置不当也加剧了事故的恶化。
当爆炸发生时,当地的消防部门和应急救援部门没有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致使火势失控。
因此,应急救援的能力和水平也应该加强。
三、事故应急处置措施1.组织部署事故发生后,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部门人员进行紧急疏散和事故场地封锁。
在现场保护人员和设备安全的前提下,确保事故在控制之中。
2.火势扑救利用高压水枪、干粉灭火器等器材,针对火势较大的地方进行扑救,尽可能将火势控制在较小范围内,以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人员疏散对工厂内人员进行紧急疏散,并封锁现场以防止事故蔓延,确保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4.信息报送及时向公安机关、消防部门和应急救援部门进行信息报送,请求专业人员协助处理,确保事故应对得到专业支持。
甲醇生产安全事故案例学习学习内容1、兴化化工公司甲醇储罐爆炸燃烧事故2、日本甲醇精馏塔爆炸事故3、甲醇分离器爆燃事故4、甲醇计量槽爆炸事故案例一:兴化化工公司甲醇储罐爆炸燃烧事故一、事故经过2008年8月2日上午10时2分,贵州兴化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甲醇储罐区一精甲醇储罐发生爆炸燃烧,引发该罐区内其他5个储罐相继发生爆炸燃烧。
该储罐区共有8个储罐,其中粗甲醇储罐2个(各为1000立方米)、精甲醇储罐5个(3个为1000立方米、2个为250立方米)、杂醇油储罐1个(250立方米),事故造成5个精甲醇储罐和杂醇油储罐爆炸燃烧(爆炸燃烧的精甲醇约240吨、杂醇油约30吨)。
2个粗甲醇储罐未发生爆炸、泄漏。
事故发生后,政府及相关部门立即开展事故应急救援工作,控制了事故的进一步蔓延,但该事故发生在奥运前夕,影响十分恶劣。
二、事故原因贵州兴化公司因进行甲醇罐惰性气体保护设施建设,委托湖北省昌业锅炉设备安装有限公司进行储罐的二氧化碳管道安装工作(据调查该施工单位施工资质已过期)。
2008年7月30日,该安装公司在处于生产状况下的甲醇罐区违规将精甲醇c储罐顶部备用短接打开,与二氧化碳管道进行连接配管,管道另一端则延伸至罐外下部,造成罐体内部通过管道与大气直接连通,致使空气进入罐内,与甲醇蒸汽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
8月2日上午,因气温较高,罐内爆炸性混合气体通过配管外泄,使罐内、管道及管口区域充斥爆炸性混合气体,由于精甲醇c罐旁边又在违规进行电焊等动火作业(据初步调查,动火作业未办理动火证),引起管口区域爆炸性混合气体燃烧,并通过连通管道引发罐内爆炸性混合气体爆炸,罐底部被冲开,大量甲醇外泄、燃烧,使附近地势较底处储罐先后被烈火加热,罐内甲醇剧烈汽化,又使5个储罐相继发生爆炸燃烧。
此次事故是一起因严重违规违章施工作业引发的责任事故,而且发生在奥运会前期,教训十分深刻,暴露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管理上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
甲醇中毒事故分析
2003年10月27日下午13时30分,某车间2名操作工(A和B)从甲醇泵房出来后,操作工A出现头晕、呕吐、双眼疼痛并视物不清等症状,操作工B马上与罐区班长联系,将呕吐者送往医院治疗。
操作工B在回到甲醇泵房休息室lh后也出现了呕吐、眼痛、双眼睁不开等症状,2人同时被诊断为甲醇中毒,住进了公司职业病防洽研究所。
1.事故经过
2003年10月27曰中午,某车间甲醇泵岗位两名操作工午饭后来到甲醇泵室,因当天降温、室外寒冷并雨雪交加。
2人就在温度较高的甲醇泵房内休息。
13时30分,即2人在甲醇泵房内逗留大约
90min后,操作工A自觉头晕、呕吐、双眼疼痛并视物不清,于是2人互相搀扶走出泵房,打算到室外换换新鲜空气。
这时,操作工A上述症状加重,头晕的不能走,操作工B立即通知班长,将他送往医院诊洽。
操作工B在回到甲醇泵房休息室休息1h后也出现了呕吐、眼痛、双眼睁不开等症状,也被车间送往医院进行诊治。
内科门诊的大夫询问了2人的发病过程、所逗留的生产作业场所,以及患者表现出的头晕、呕吐、双眼疼痛并视物不清的症状,建议2人到职业病门诊进行进一步的诊治。
职业病专科医生对2人的症状和体征进行检查后,确诊2人为急性甲醇中毒,收住医院并紧急治疗。
其中1人在24h内,甲醇中毒症状和体征消失,第二天痊愈出院,而另1人因中毒较重,住院3个月后出院。
日本甲醇精馏塔爆炸事故
一、事故经过
1991年6月26日,日本某工厂在新型表面活性剂“α-磺基脂肪酸酯”生产中,由于甲醇和过氧化氢反应生成微量的甲基过氧化物,并在精馏塔停止运转过程中,在局部从0.1%浓缩到百分之几十而发热,导致精馏塔发生爆炸,造成2人死亡,13人受伤,塔及周围设施遭到严重破坏。
α-磺基脂肪酸酯生产设备于1991年1月完成,2月进入正常运行。
6月19日21时35分,磺化反应装置启动,20日2时46分,回收甲醇开始供给甲醇精馏塔。
26日8时9分,磺化反应装置停车;9时06分,停止向精馏塔供给回收甲醇,同时减小再沸器的蒸气量,将精制甲醇的馏出量从正常的350kg/h降至150kg/h,之后保持“待机状态”;9时55分,为了使甲醇和水更好地分离,停止精制甲醇的馏出,浓缩甲醇全部返回塔内进行“全回流操作”;10时05分左右,停止向塔内回流,并增大再沸器的蒸气量,精馏塔内的甲醇残液全部从塔顶推出进入“焚烧操作”,10时15分左右,爆炸发生(事故发生前0.2s,工艺温度和压力没有异常)。
爆炸发生在精馏塔的上部(从第5层至第26层约7m),塔顶至第4层落至地下,塔壁碎片最大飞至1300m,大部分散落在半径为900m的范围内,第27层以下的塔壁碎片残留在原地。
据推算,爆炸当量相当于10~50kg TNT。
二、事故危害
爆炸造成2人死亡,1人重伤,1人中度受伤,11人轻伤。
精馏塔完全破坏,塔周围50m内的窗户玻璃全部损坏,。
甲醇事故案例1996年7月17日,某有机化工厂乌洛托品车间因原料不足停产。
经集团公司领导同意,厂部研究确定借停产之机进行粗甲醇直接加工甲醛的技术改造。
7月30日15时30分左右,在精甲醇计量槽溢流管上安焊阀门。
精甲醇计量槽(直径3.5米,高4米,厚8毫米)内存甲醇10.5吨,约占槽体容积的2/3。
当时,距溢流管左侧0.6米处有一进料管,上端与计量槽上部空间相连,连接法兰没有盲板,下端距地面40厘米处进料阀门被拆除,该管敞口与大气相通。
精甲醇计量槽顶部有一阻燃器,在当时35度气温条件下,槽内甲醇挥发与空气汇流,形成爆炸混合物。
当对溢流管阀门连接法兰与溢流管对接焊口(距进料管敞口上方1.5米)进行焊接时,电火花四溅,掉落在进料管敞口处,引燃了甲醇计量槽内的爆炸物,随着一声巨响,计量槽槽体与槽底分开,槽体腾空飞起,落在正西方80余米处,槽顶一侧陷入地下1.2米。
槽内甲醇四溅,形成一片大火,火焰高达15米。
两名焊工当场因爆炸、灼烧致死,在场另有11名职工被送往医院,其中6人抢救无效死亡。
这是一起违章指挥、违章作业造成的重大死亡事故。
在进行焊接作业前,没有与甲醇计量槽完全隔绝,进料敞口与大气相通造成空气汇流,达到爆炸极限;有机化工厂属于易燃易爆区域,为一级动火,但没有执行有关动火规定进行电焊作业,电焊火花引燃进料管口的爆炸混合物,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
安全管理混乱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
在甲醇技术改造项目中,没有施工技术方案和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没有执行一级动火项目规定,擅自下放动火批准权限,动火管理失控;冲压现场没非政府监护措施,领导安全意识淡漠就是导致事故的关键原因。
没按法律法规的建议设立安全科室和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安全措施不全面落实;没按规定对职工展开教育培训,职工安全素质高(溢流管上下两头都就是法兰螺丝联结,例如把两头螺丝放下,把溢流管及搬至非闻问区冲压,全然可以防止事故的出现)。
事故案例案例1:某企业精甲醇计量槽爆炸事故(一)事故经过1996年7月30日16时10分,山东瑞星化工集团有机化工厂乌洛托品车间在精甲醇计量槽溢流管动火时,发生精甲醇计量槽爆炸事故,造成9人死亡,5人重伤。
7月17日,集团公司有机化工厂乌洛托品车间因集团公司化肥厂精甲醇供应不足而停产。
经集团公司同意,厂部研究决定借停产之机进行精甲醇直接加工甲醛的技术改造。
7月30日15时30分左右,在精甲醇计量槽溢流管上安装阀口,焊接法兰。
当对溢流管阀门连接焊口进行焊接时发生爆炸,爆炸将计量槽槽体与槽底撕开,槽体飞出80余m,落在西侧空地处,槽底陷入地下。
槽内甲醇四溅,形成一片大火,火焰高达15m。
2名焊工因爆炸、烧灼当场死亡;现场11名职工被烧成重伤送往医院,其中6人抢救无效死亡;另有1人在救火时因手持泡沫灭火器底部锈蚀严重而爆炸,灭火器筒体飞出击中其下颌死亡。
(二)事故原因分析1、事故直接原因在精甲醇计量槽(Ø=3500mm、H=4000mm、δ=8mm)溢流管上安装阀门,焊接法兰时,计量槽溢流管与计量槽上部连接法兰处已用盲板隔绝,溢流管左侧处有一进料管,其上端与计量槽上部空间相连,连接法兰处没有加盲板,其下端距地面400mm处的进料阀被拆除,管口敞开直通大气。
计量槽顶部有一呼吸管,管上装有阻火器。
当时槽内存有甲醇,约占槽内容积的2/3,在气温高达35℃的情况下,槽内甲醇挥发气体与进料敞口处的空气汇流,形成爆炸混合气体。
在对溢流管阀门连接法兰与溢流管对接焊口进行焊接时,焊接火花溅落到距焊口下方处的进料管敞开处,引燃槽内爆炸混合气体发生爆炸。
2、管理因素分析由于集团公司有机化工厂安全科唯一一个安全员被调到集团公司安环处,厂安全员由该厂副厂长担任,致使安全工作不到位。
一是该厂自7月17日停车以后进行的技术改造中,多次不办理动火证进行动火,违反了集团公司安全管理制度;二是动火采取的安全措施有漏洞,没有对进料管采取隔绝、置换、分析措施,从而发生事故;三是动火人和其他作业人员安全意识不高,在没有动火证的情况下听从安排,进行动火作业。
甲醇厂煤气中毒事故案例一、事故经过2004年5月20日20点30分,某甲醇厂巡检工李某发现合成气压缩机机间换热器封头漏气(净煤气)严重。
巡检工李某把情况报告给值班长,值班长找来钳工王某处理。
在处理的过程中,王某感到头晕,离开作业部位3米处晕倒。
监护人员及当班人员护送王某去医院抢救,没有酿成严重后果。
二、事故原因经过调查分析,这是一起严重的由于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引起的煤气中毒事故。
1、王某工作经验欠缺,安全意识淡薄,对有关的工作知识掌握不够。
没有配戴安全防护用具(长管防毒面具),这是发生事故的主要原因。
2、监护人李某工作马虎大意,掉以轻心。
由于此换热器在室内,发现漏气后,没有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
例如启动事故风机或开启门窗等。
李某发现王某没有配戴长管防毒面具,没有提醒或制止,监护工作不到位,失去了监护人的意义。
这是此次事故的次要原因。
3、该厂安全管理力度不够,对职工安全教育不够,也是发生事故的一个原因。
三、事故的教训及防范措施针对此次事故,本单位制定了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如下:1、加强安全管理,将安全责任落实到人,做到安全工作奇抓共管。
2、加强职工的思想教育和安全教育,进行业务培训。
并且严格考核,不合格者一律待岗学习。
3、事故无论大小,都要本着“四不放过”的原则进行考核。
不能漏掉任何一个环节。
4、加大现场安全检查力度。
严厉查处工作中习惯性违章行为,避免类似事故的发生。
5、增加安全大检查的次数,由每周一次增加为每周两次。
严查设备隐患,根据隐患情况,限定整改时间,落实隐患整改责任人。
大庆石油管理局化工集团甲醇分公司“2·20”重大事故调查2006年2月20日10时20分左右,大庆石油管理局建设集团化建公司所属球罐公司在大庆石油管理局化工集团甲醇分公司合成氨装置火炬系统阻火器水封罐检修过程中,发生氮气窒息事故,当场死亡3人。
由黑龙江省安监局、省总工会,大庆市安监局、市总工会等部门组成的联合调查组,经过现场勘察、技术鉴定、询问有关当事人,查清了事故原因并做出了责任认定。
甲醇车间事故案例事故案例(一)岗位:甲醇车间压缩工段事故发生时间:2014年8月4日参加人:事故经过:2014年8月4日18:50时,班长成云鹏接到调度通知检查D机准备启机指令,大约2分钟后电工已经将电配送正常,班长成云鹏将允许启机签到本签字审核。
此时主操王立刚启动油泵,注油泵并且将准备工作落实到位后,按下主电机启动按钮机组正常运转。
按照以往惯例先加负荷试机,检查各段气缸、气阀和填料,主操王立刚在检查时发现三段缸填料漏煤气,并且气缸声音轻微异响,他立即取回测温枪检测填料处温度,温度已经超出设计指标而且还在上涨,通知班长后立刻拍停。
经机修拆开检查,三段活塞巴氏合金脱落,三段活塞杆刮伤,三段填料组件损坏。
原因分析:机械故障。
防范措施:1、操作工加强巡检;2、启机前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检查、盘车;3、按《设备管理制度》备机前联系机、电、仪仔细检查,正常备机。
事故案例(二)岗位:甲醇车间合精工段事故发生时间:2014年8月21日参加人事故经过:2014年8月21日上午9时操作工凌斌斌巡检罐区泵房查看屏蔽泵的TRG指示区在绿区、电流和泵体温度一切都在正常范围之内,9时05分中控接到芳烃一期通知1#屏蔽泵跳停,中控立即通知现场人员查看。
现场人员立即启动2#备用泵,备用泵运转正常后通知电工及车间领导查看1#屏蔽泵停车原因,当时泵体的温度都在正常范围内,试启泵,启泵后205变电站显示1#屏蔽泵电流200A,立即停泵通知机修人员检查。
调取泵跳车时中间罐区精甲醇B罐曲线远传液位为:3225mm,现场液位:3150mm,后经仪表工效验远传及现场液位准备无误,机修工检查泵入口过滤器并无堵塞。
原因分析:机械故障。
防范措施:1、操作工加强巡检。
2、罐区精甲醇槽液位不能低于2500mm。
3、进一步加强学习屏蔽泵的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
4、按《设备管理制度》每月倒泵一次。
事故案例(三)岗位:甲醇车间净化工段事故发生时间:2014年10月26日参加人:王梦缘、侯伟事故经过:2014年10月26日早9点20分时,甲醇车间净化工段对预处理C槽进行测样测爆时,操作工王梦缘代替化验室人员负责在人孔处检测,当他用测氧仪检测完读取数据时,突然因吸入大量窒息性气体而导致瞬间窒息跌倒。
甲醇燃烧爆炸事故案例一、企业简介贵州兴化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马岭镇,于2004年12月24日在黔西南州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成立。
主要经营合成氨、碳酸氢铵、尿素、有机化工产品生产与销售二、事故经过2008年8月2日上午10时2分,贵州兴化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甲醇储罐区一精甲醇储罐发生爆炸燃烧,引发该罐区内其他5个储罐相继发生爆炸燃烧。
该储罐区共有8个储罐,其中粗甲醇储罐2个(各为1000m3)、精甲醇储罐5个(3 个为1000m3、2个为250m3)、杂醇油储罐1个250m3,事故造成现场的施工人员3人死亡,2人受伤(其中1人严重烧伤)。
5个精甲醇储罐和杂醇油储罐爆炸燃烧(爆炸燃烧的精甲醇约240吨、杂醇油约30吨)。
事故发生后,省安监局分管负责人立即率有关有关处室人员和专家组成的工作组赶赴事故现场,指导事故救援和调查处理。
初步调查分析,此次事故是-起因严重违规违章施工作业引发的责任事故。
三、事故原因贵州兴化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因进行甲醇罐惰性气体保护设施建设,委托湖北省宜都市昌业锅炉设备安装有限公司进行储罐的二氧化碳管道安装工作(据调查该施工单位施工资质已过期)。
2008年7月30日,该安装公司在处于生产状况下的甲醇罐区违规将精甲醇c储罐顶部备用短接打开,与二氧化碳管道进行连接配管,管道另一端则延伸至罐外下部,造成罐体内部通过管道与大气直接连通,致使空气进入罐内,与甲醇蒸汽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
8月2日上午,因气温较高,罐内爆炸性混合气体通过配管外泄,使罐内、管道及管口区域充斥爆炸性混合气体,由于精甲醇c罐旁边又在违规进行电焊等动火作业(据初步调查,动火作业未办理动火证),引起管口区域的爆炸性混合气体燃烧,并通过连通管道引发罐内爆炸性混合气体爆炸,罐底部被冲开,大量甲醇外泄、燃烧,使附近地势较底处储罐先后被烈火加热,罐内甲醇剧烈汽化,又使5个储罐(4个精甲醇储罐,1个杂醇油储罐)相继发生爆炸燃烧。
甲醇静电事故案例静电对石油产品的火灾危险性静电现象在工农业生产中已广泛应用,如静电喷漆、静电除尘、静电植绒、静电脱水等。
但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静电现象对生产和安全在某些情况下也有不利的一方面,在有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的场所,净电荷的火花放电,则往往是造成易燃易爆危险物品发生火灾或爆炸的原因。
企业在生产、储存使用石油产品的过程中形成静电的高电位,是由三方面条件决定的。
一、在生产、储存使用石油产品的过程中涉及的原料或制造的产品为低导电性物质,即电阻率大于1010欧姆/厘米的物质。
二、有起电的生产工艺过程。
三、有积聚静电荷的条件。
究竟静电电压达到多少才能产生引起石油产品燃烧或爆炸的火花,要看具体条件上。
如果静电电压比较高,但不具备火花放电的条件,也不能起着火源的作用;如果已经产生静电火花,但能量低于该处石油产品的最低点火能量,也不会引起燃烧或爆炸。
所以,静电要引起石油产品火灾或爆炸,一是有接触的石油产品;二是静电电压高,并具有火花放电的条件;三是静电火花能量要够。
下面我就石油产品这类高电阻率的易燃液体、气体的静电火灾危险性谈几点看法:当石油产品这类高电阻率的易燃液体气体流动时,产生高电位的静电,往往引起爆炸和火灾。
当石油产品这类高电阻率的易燃液体气体在管道时流动时,液体与管道相接触的界面两侧的分子就互相吸引,这种吸引作用是由于分子内部原子核对彼此的电子吸引产生的。
位于表面分子范围内的电子,既受到该物质的原子核吸引,又受到界面另一侧的不同原子核的吸引。
位于界面吸引电子能力强的一侧的原子核就会将界面另一侧的部分电子偏移本身一侧来,同时使它原来吸引的部分电子被排斥到远离界面的方向。
这样在界面的一侧有负电荷的相对集中,另一侧有正电荷的相对集中,这就在界面上构成双电层的结构。
当石油产品易燃液体气体通过管道或过虑器等流动时,上述的接触和分离连续发生,液体气体就带了电。
在管道内部由于液体流动,连续发生接触和分离的过程,在液体内部逐渐积蓄电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