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治疗法则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2
《黄帝内经》静心口诀《黄帝内经》静心口诀《黄帝内经》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可见神的充耗,关系到人的壮老;神的得失又关系到人的昌亡,人体五脏六腑的精气都上注于目。
静心养神对于终日劳心用脑或长期使用目力者,是大有裨益的。
一、闭目养心在日常诸事纷扰、头昏脑胀时,找一清静之地,正襟危坐,双目闭合,眼睑下沉,调匀呼吸,意守丹田。
良久则头脑清醒,心平气和,心静如水,烦恼渐渐消失,进入静谧祥和状态,机体阴阳气血通达顺畅,心理平衡,情绪愉悦,头脑清晰,浑身轻松。
二、闭目降气凡遇愤愤不平或遭受屈辱,于暴躁难捺之时,要理智地控制情绪,离开是非之地,闭目思量。
同时用自己的双手食指轻轻压在眼睑上,微微揉搓,到眼珠发热发胀,便觉胸膛闷塞顿开,肝火胃气下降,躁怒平息,心情和缓。
三、闭目行悦在忧郁悲伤、失望空虚、心烦意乱之时,退避静舍,闭目独坐,尽量默忆,想象以往得意欢愉之事,即会觉得心神平衡,悲伤烦乱之情就会逐渐消失。
四、闭目卧思人有三种思维方式:第一为睁眼思维方式,第二为梦境思维方式,第三即是闭目思维方式。
闭目思维是一种临界思维“现象”,即卧而不寐,闭目臆想联翩。
在这种思维状态下,大脑排除了外界的干扰,又处于充血、充氧状态。
如此,可促使大脑细胞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以提高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五、闭目消食吃完饭后闭目休息10~30分钟,再去睡午觉、散步或是做别的事情。
这对肝脏的保养,尤其是对有肝病的人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人们吃完饭,尤其是午饭,因为吃的一般都比较多后,体内的血液集中到消化道内参与食物消化,如果再行走、运动,血液就会有一部分流向手足,此时,流入肝脏的血流量就要减少到50%以上。
如果肝脏处在供血量不足的情况下,正常的新陈代谢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对肝脏的损害。
六、闭目赏乐你可以常常闭目听一些自己喜爱的音乐和戏曲。
优美的旋律可增进大脑活动,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使人产生心旷神怡的感觉,对身体健康十分有益。
第八章论治论治,就是讨论对疾病的处理方法。
中医学强调辨证诊治,在辨证的基础上,再考虑论治。
论治包括治则和治法及处方用药。
治则,就是治疗疾病的法则,根据疾病发展的一般规律,制订治疗疾病的相应原则。
《内经》中主要论述了治疗疾病的基本法则,这些法则很多包含着朴素的辨证法思想,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
在临床辩证论治中,只有确立了治疗法则,才能根据具体情况,制订具体的治法。
只有首先掌握辨症,才能正确的进行论治。
【原文】圣人①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②,不亦晚乎。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词解】①圣人:此指高明的医生。
②兵:指兵器。
【语译】高明的医生,不专重于治疗已病,而是着重预防未病;正如治理国家事务一样,不单重于处理已乱,而是着重在防范未乱。
若是病已形成才去用药,已经出了乱子才去治理,好象口渴了才去掘井,战争发生了才去制造兵器,那不是已经晚了。
【原文】故邪风①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
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词解】①邪风:泛指六淫之邪气。
【语译】病邪侵袭人体,好象急风骤雨一样的突然而至,所以有经验的医生,总是乘病邪尚在浅表皮毛时就及时进行治疗;技术较差一些的,到邪至肌肤方才治疗;又差者,到邪至筋脉才治疗;再差都到邪至六腑方才治疗;更差者,一直等到邪至五脏才治疗。
邪至五脏才给予治疗的,其结果将是半死半生,治愈率显然很低了。
【按语】以上两条原文,强调了无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的重要意义。
前节以总结性的文字,通俗的比喻说明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后节强调早期治疗的重要性,实际上也是预防疾病传变和传染的重要方法,从今天看来是符合“预防为主”精神的。
【原文】治病必求其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语译】治疗疾病必探求其根本。
【按语】本条经文接于“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之后,所以这里“本”是指阴阳。
内经条文解析1.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提出养生的原则。
对外环境要“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对人本身要“恬淡虚无,精神内守”。
这是养生的基本原则。
虚邪贼风,是外界的治病因素,因时因地而异;情志失调、劳倦过度,是内伤致病的因素,因人而别。
因此,只有既注意避免外邪的侵袭,又注意调摄精神,避免情志过激和精气妄耗,才能保持真气充盛,使疾病无从发生。
2.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提出养生法则:一法于阴阳,即养生应效法自然界阴阳变化规律;二是和于术数,即恰当运用养生方法锻炼身体;三食饮有节制;四是起居作息有规律;五劳作不违背常度。
只有掌握了养生之道,保持形神和谐协调,才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3.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作为养生的原则,是综合前文春养生气,夏养长气,秋养收气,冬养藏气得出的结论。
生长属阳,收藏属阴;春夏属阳,故养生养长;秋冬属阴,故养收养藏。
观点:1.马莳、高世轼等认为春夏顺其生长之气即养阳,秋冬顺其收藏之气即养阴。
2.王冰认为养即制也。
春夏阳盛,故宜食寒凉以制其亢阳,秋冬阴盛,故以食温热以抑其盛阴。
3.张介宾认为阳为阴之根,养春夏之阳是为了养秋冬之阴;阴为阳之基,养秋冬之阴是为了养春夏之阳。
4.张志聪认为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阳;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阴。
4.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阐明了阴阳的基本概念及引入医学的重要意义。
指出世界上一切事物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新生和消亡。
事物之所以能在运动发展变化,根源就在于事物本身存在着相互对立统一的阴阳两方。
黄帝内经阴平阳密养生法一年四季,春阳渐升,夏阳最旺,秋阴气越来越旺,冬阴气最旺。
《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体的阴气和阳气也随着季节的更替而变化。
比如夏至一阴生,由之前的阳气为主导变成秋分的阴阳平分主导,再到阴气变主导,阴气主静,所以人容易精神向内收敛,新陈代谢减慢,安静不愿动。
反之,冬至一阳升,由之前的阴气为主导变成春分的阴阳平分主导,再到阳气变为主导,人体内阳气与自然同步上升,阴气下降,人精神兴奋,新陈代谢加快。
阳气促进身体的生命活动,加速新陈代谢,而阴气则可以调节和抑制身体的新陈代谢和各种生命活动。
孙广仁说:“调节阴阳,保持或恢复其相对平衡,达到阴阳秘,是中医防病的基本原则。
”阳虚阴盛体质者,应注意春夏养阳,夏季用温药、食以“培阳”,即“冬病夏治疗”;阴虚阳亢者,应注意秋冬补阴。
冬天可以用凉润的药来补阴,称之为‘“夏病冬补”“阴平阳秘”出自《内经·生气通天论》,经曰:“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阴阳是古人对自然界一切事物和现象其中相互对立的双方的概括,其中包含了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既互根又互生,既互相消长又互相转化的矛盾关系。
《黄帝内经》中有一句“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其主要是指阴阳调和,也就是阴阳平衡,可以保持正常的生理状态,身体处于一种健康状态。
中医认为阴阳是万物的纲领,阴阳动态平衡是一种常态,因此指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由于阴阳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身体随时都会处于自身机能状态和外界环境的干扰之中,因此,为了保持“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也就是阴阳平衡,人需要学习《黄帝内经》,以此来指导自己的养生。
因此我们今天主要来了解一下什么是《黄帝内经》?《黄帝内经》都有哪些内容?在《黄帝内经》里的“阴平阳秘”是什么意思?“阴平阳秘”养生方法都有哪些?快和我一起学起来!《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学著作,它建立了中医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疾病学说、诊断法、治疗学说、养生学说、运气学说等。
黄帝内经·八正神明论原文八正神明论本篇要点:一:阐明四时八正对人体气血盛衰、针刺补泻的关系.二: 上工救其萌芽, 下工救其已成,说明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重要意义;同时指出了三部九侯的诊断价值,不但要注意外在的形征,更重要的要分析它的本质.三:阐明针刺补泻,必须掌握方, 圆的关键;并指出更要注意病人形体的肥瘦和营卫气血的盛衰,给以适当的治疗.四:指出诊断疾病,要把望、闻、问、切、四诊结合阴阳四时虚实来加以分析,并要掌握到形神的病变症状.原文与:黄帝问曰:用针之服,必有法则焉,今何法何则?黄帝问道:用针的技术,必然有他一定的方法准则,究竟有什麽方法,什麽准则呢?岐伯对曰:法天则地,合以天光。
岐伯回答说:要在一切自然现象的演变中去体会。
帝曰:愿卒闻之。
黄帝道:愿详尽的了解一下。
岐伯曰: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
岐伯说:凡针刺之法,必须观察日月星辰盈亏消长及四时八正之气候变化,方可运用针刺方法。
是故天温日月,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
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
所以气候温和,日色晴朗时,则人的血液流行滑润,而卫气浮于表,血容易泻,气容易行;气候寒冷,天气阴霾,则人的血行也滞涩不畅,而卫气沉于里。
初生的时候,血气开始流利,卫气开始畅行;月正圆的时候,则人体血气充实,肌肉坚实;月黑无光的时候,肌肉减弱,经络空虚,卫气衰减,形体独居。
所以要顺着天时而调血气。
是以天寒无刺,天温无疑;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
是谓得时而调之。
因天之序,盛虚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
因此天气寒冷,不要针刺;天气温和,不要迟缓;月亮初生的时候,不可用泻法;月亮正圆的时候,不可用补法;月黑无光的时候,不要针刺。
这就是所谓顺着天时而调治气血的法则。
因天体运行有一定顺序,故月亮有盈亏盛虚,观察日影的长短,可以定四时八正之气。
精读黄帝内经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原文】帝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时,月有大小,日有短长,万物并至,不可胜量,虚实呿吟,敢问其方?岐伯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
万物尽然,不可胜竭。
故针有悬布天下者五,黔首共余食,莫知之也。
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府藏血气之诊。
五法俱立,各有所先。
今末世之刺也,虚者实之,满者泄之,此皆众工所共知也。
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
帝曰:愿闻其道。
岐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可玩往来,乃施于人。
人有虚实,五虚勿近,五实勿远,至其当发,间不容瞬。
手动若务,针耀而匀,静意视义,观适之变。
是谓冥冥,莫知其形,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谁,伏如横弩,起如发机。
帝曰:何如而虚?何如而虚?岐伯曰:刺虚者须其实,刺实者须其虚;经气已至,慎守勿失。
深浅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
【评测】本段表明针刺必须懂五个关键。
医生必须遵从天地阴阳的规律,随机应变,就可以达至运用自如,取效例如神的效果。
同时表示医生在针刺时必须具有的临床态度,必须细察病情,全神贯注,慎重用针。
明确提出化疗方法论与消化不良的大法及注意事项。
①别为九野,九野:九宫之方位,即东、西、南、北四方,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隅及中央。
《灵枢·九针论》:"愿闻身形,应九野奈何?”明·张介宾《类经·九卷·经络类三十五》云:"九野,即八卦九宫之位也。
”另有一说法:九野指的是九州岛地域。
据《尚书禹贡》所载,中国古代设置冀、豫、雍、扬、兖、徐、梁、青、荆九个州。
后泛指中国。
一说为中央与八方。
②木得金而南征,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超过,金得火而失,水得土而绝,这五句话所指的就是五行中的相克之关系。
“正治法与反治法”是《内经》最重要的治疗法则,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论曰:“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
”张介宾注曰:“以寒治热,以热治寒,逆其病者,谓之正治。
以寒治寒,以热治热,从其病者,谓之反治。
”正治法与反治法是治病求本的两种表面相反而实则归一的表现形式,正治法逆其表象而治,反治法顺其表象而治。
《内经》中特意提及反治法并非无的放矢,实为提醒后世医家临证采集资料时必须重视疾病的表象,并且需要明辨表象与疾病本质的关系,才能透过表象抓住本质。
可见,治病求本是中医学治疗法则的总纲。
“正治法与反治法”治疗法则正治法正治法又名“逆治”法,是指治疗用药的性质、作用趋向逆着病证表象而治的一种常用治则,所谓“逆者正治”。
适用于病情轻浅而单纯,疾病性质与所表现的病象相一致的病证。
举例如下。
寒者热之寒性病证表现为寒象,用温热性质的方药进行治疗,即以温热药治疗寒证。
例如采用辛温解表的方药治疗表寒证,使用辛热温里散寒的方药治疗里寒证等。
热者寒之热性病证表现为热象,用寒凉性质的方药进行治疗,即以寒凉药治疗热证。
例如用辛凉解表的方药治疗表热证,采用苦寒清热或者泄热的方药治疗里热证等。
虚则补之虚劳之病的表现为虚象,需用补养类方药进行治疗,即以补益药治疗虚证。
例如阳气虚衰用温阳益气的方药,阴血不足用滋阴养血的方药等。
实则泻之邪实之病的表现为实象,需用攻邪泻实类方药进行治疗,即以泻实药治疗实证。
例如采用消食导滞的方药治疗食滞,采用活血化瘀的方药消除瘀血,采用祛痰除湿的方药化痰利湿等。
此外,如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等均属正治法范畴。
反治法反治法又名“从治”法,是指治疗用药的性质、作用趋向顺从病证的某些表象而治的一种治则,所谓“从者反治”。
适用于病情复杂、表象与本质不完全一致的病证。
正由于表象与本质不一致,顺从病证的表现则逆其本质,故反治法亦为治病求本精神的贯彻运用,其中又包含着知常达变的观念。
浅谈《黄帝内经》养生思想及方法【摘要】中医是中华民族的四大国粹之一,博大精深,有着丰厚的历史底蕴。
中医养生是祖国医学的瑰宝,重在强调未病先防,养生的目的就是“治未病”,通过养生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发生。
《黄帝内经》是中医养生理论的经典,强调疾病的发生由感受邪气、七情内伤、饮食不节等病因引起,这些致病因素影响机体阴阳平衡失调,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黄帝内经》养生篇中提出了效法于自然阴阳的变化、饮食起居有节等养生法则,倡导人类通过调节四时阴阳变化而调养形神,调畅情志,从而达到人体阴平阳秘,形神统一,人体就能健康而不受病邪入侵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关键词】黄帝内经;治未病;中医养生引言: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健康,也逐渐地认识到养生的重要性。
《黄帝内经》是中医养生的起源与精髓,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阐述中医养生的目的就是防止疾病的发生,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思想,是中医学几千年来养生的精髓所在[1]。
人们可以通过运动、调节饮食,调节情志等方法来增强自身正气,使邪气不能入侵,保持身心健康,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最终到达“度百岁乃去”的养生目的。
《黄帝内经》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天人合一”是其重要指导思想,效法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是其重要的养生原则。
1《黄帝内经》养生思想1.1治未病“治未病”是中医学的重要防治原则,其内容包括“未病先预防”和“已病防传变”两个方面,在指导防治疾病、养生保健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黄帝内经·百病始生》中认为疾病的发生是人体内部的正气和外部邪气共同作用的结果,正气充足则邪气无由以入,强调了保护正气和治未病的重要性。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写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反映了以预防为主的的医学思想[2]。
在未病先防方面,《金匮要略》曰:“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人们可以通过日常的活动,调节饮食起居,保持心情舒畅,就能保持人体正气充盛,脏腑功能正常,气血充足,病邪不能入侵,人体阴阳就能保持平衡,预防疾病的发生。
关于《黄帝内经》对医德的论述医者仁心,作为一名医生,不但要有精湛的技术,同时也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两者都非常重要。
"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验于己而发蒙解惑"(《举痛论》),就是《素问》中集中表现出的医德信条。
它规定为医必须具备"四德",即一要了解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及其与人的关系;二要掌握脏腑生理病理,正确使用针刺、方药等治疗手段;三要全面了解病人的社会、生活、精神、体质状况;四要审察色脉的变化。
为医首先要谦虚谨慎,礼义待人。
黄帝、岐伯、雷公是《黄帝内经》中的"圣人"、"真人"、"至人"、"贤人"的代表;他们在谈医之中处处表现出的自谦和敬重对方的医德学精神,也正是古代众多医家道德形象的化身。
名高位极的黄帝能屈尊下问曰:"不知其所谓也?"(《六节脏象论》)不知为不知,求知之态度真切;学问渊博的岐伯就恭敬回答说:"昭乎哉问也,请遂言之。
"(同上)有知而自谦,礼人之言语动情。
善医的雷公在谈到医道时的一段话,则更深刻地刻划出了一个真正有知识的医者那种虚怀若谷的大家形象。
他认为自己对医学的道理还"诵而未能解,解而未能别,别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著至教论》),连用四个"未"字,谦虚之貌跃然眼前。
接着又表态说:"愿得受树天之度…上通神农,著至教疑(拟)于二皇"(同上),还要不断学习,掌握完备的医学知识,最终要向神农、伏羲二皇的水平高度去努力。
为医若能如是,"文人相轻"之风不就代之以"文人相亲"了吗?更值得褒奖的是,古人还把医学知识看作是社会的财富,认为"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宝"(同上),提倡把医学知识写成书传给后人,作为人类战胜疾病的法宝。
针灸要诀针灸要诀一、针式总论及图解(图略,下同)《内经》所用九针,一曰鑱针,二曰圆针,三曰鍉针,四曰锋针,五曰铍针,六曰圆利针,七曰毫针,八曰长针,九曰大针。
其用法不同,而长短粗细亦各别。
然其治疗疾病之意,不外取气、取血、取痛、取痹,或用以通关过节,或用以攻邪散结。
然当时开化未久,用物简单,一切工匠制造,多未发明,故治疗可以师古意,而针式宜用新制造。
如古人以砭石代针,用以出血,泻头部诸热,其法可谓便矣。
然砭石之使用,不若棱针之精妙,盖砭石易致损坏,手法较拙者,必有伤筋伤络之患,故后世多以三棱针代之。
三棱针取马啣铁制成,棱而有锋,非惟携带便利,且沿皮穿刺,出血较易,既可免疼痛之患,又可无损伤之虞,此较古为优者一也。
铍针主取痈脓,圆利针主取痛痹,锋针主取痈热出血,此样针,皆为痈疽脓血而设。
现在外科针刀,无器不备,且制造精良,取用便利,此较为优者二也。
针学创于中国,而制针工艺亦应改进。
现在制造金银各针,以日本为最精,其所制毫针、长针、大针、圆针,皆仿我国《内经》九针样式,有长者,有细者。
有粗者,银合铜铸,金用开金。
其针柄则或铁、或银、或金不等,其柄形则为圆棱亦异,针丝细而且硬,上下均匀,搓转便利,此较古为优者三也。
故吾谓凡用针刺者,不必泥用古时九针,而古时九针所主治,除外科所用各针外,其余取气取血,消结散邪,及取一切深邪远痹应用诸针,皆可按古意变通其式,但求使用便利,不必泥古执一。
今将吾采用各样针式提供针家备用。
针之长短粗细分寸,列表如下:1、毫针二种图1:此样针细如毫发,故曰毫针,能针三百六十五穴,主取寒热痛痹,长一寸六分,刺手足腹背头面平常各穴使用。
图2:此样针长七八分,刺小儿及百会穴,深二三分者使用。
2、细针四种图3:此样针较毫针略粗,细如猪鬃,故曰细针,长三寸,刺深邪远痹,关节火气,及腹中块邪、环跳穴使用。
图4:此样针长二寸半,刺腿臂深邪,及腹部癥瘕使用。
图5:此样针长一寸六分,与毫针主治用途无别。
《黄帝内经》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黄帝内经》距今已2000多年历史,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部医学经典书籍,系统讲述了⼈的⽣理、病理、疾病、治疗的⽅法和预防法则,为⼈类健康做出了巨⼤的贡献。
“黄帝内经”不仅被中炎黄⼦孙关注和传承,⽽且引起世界各国⼈民的极⼤关注,其价值被不断挖掘并越来越凸显。
01【余知百病⽣于⽓也。
怒则⽓上,喜则⽓缓,悲则⽓消,恐则⽓下,惊则⽓乱,思则⽓结。
】释⽂:我已经知道许多疾病的发⽣,都是和⽓的变化有关。
⼤怒使⽓向上逆⾏,⼤喜使⽓ 释⽂:涣散,⼤悲使⽓消损,⼤恐使⽓下沉,受惊使⽓紊乱耗损,思虑过度使⽓郁结。
02【夫⼼藏神,肺藏⽓,肝藏⾎,脾藏⾁,肾藏志,⽽此成形。
志意通,内连⾻髓,⽽成⾝形五脏。
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不和,百病乃变化⽽⽣,是故守经隧焉。
】释⽂:⼼脏蕴藏着⼈体的神,肺脏蕴藏着⼈体的⽓,肝脏蕴藏着⼈体的⾎,脾脏蕴藏着⼈ 释⽂:体的⾁(形),肾脏蕴藏着⼈体的志。
五脏各有不同的分⼯,⽽形成了有机的⼈体。
但⼈体只有精神畅快,⽓⾎才能流通正常,并与内部的⾻髓相联系,才能使五脏和全⾝的功能正常协调,从⽽形成⼀个⾝⼼平衡的健康⼈体。
五脏是⼈体的中⼼,五脏与⾝体各部分之间以及五脏之间的联系,都是由经脉运⾏⽓⾎,使⾝体各部分之间发⽣联系,协调全⾝的功能。
如果⽓⾎的运⾏发⽣障碍,各种各样的疾病就要产⽣了。
所以,必须保持经脉的畅通⽆阻。
03【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释⽂:意志调和,就会精神集中、思维敏捷,魂魄正常活动⽽不散乱,没有懊悔、愤怒等 释⽂:过度的情绪刺激,五脏的功能正常⽽免受邪⽓的侵袭。
04【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名⽈脱营。
尝富后贫,名⽈失精,五⽓留连,病有所并。
】释⽂:在诊断疾病之前必须先询问病⼈有关的⽣活情况。
如果病⼈以前地位⾼贵⽽后来失 释⽂:势变得卑贱了,这种病⼈往往有屈辱感,情绪抑郁,即使没有遭受外界邪⽓的侵袭,疾病也会从⾝体内部产⽣,这种病叫做“脱营”;如果病⼈以前富有⽽后来贫困了,这种病⼈往往在饮⾷和情绪上受到影响⽽产⽣疾病,这种疾病叫做“失精”。
黄帝内经: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来的防病养生谋略,是至今为止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能够采用的救急方法,这样才能掌握疾病的主动权,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
故朱震享在《格致余论》中说:“与其求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
夫:口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治未病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
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
治未病包含三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三是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
①摄生防病。
《黄帝内经》中“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论述历代医家都极为重视,并通过他们的医学实践加以运用和发挥,使其成为别具特色的预防医学理论。
只有强身才能防病,只有重视摄生才能强身。
摄生是以调摄精神意志为宗旨,思想上要保持安闲清静,没有杂念。
精与神守持于内,避免过度的情志变动,心胸开朗,乐观愉快,这样就能达到补养真气的目的。
对于外界不正常的气候和有害的致病因素,要及时避开,顺从四时寒暑的变化,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
要求人们饮食有节制,生活起居有规律,身体虽劳动但不使其过分疲倦,同时还要节欲保精。
反对“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
否则,就会导致疾病、早衰。
此外,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强身健体的方法,如五禽戏、气功、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
②既病防变。
疾病发生后,必须认识疾病的原因和机理,掌握疾病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变化规律,争取治疗的主动权,以防止其传变。
中医治未病中医治未病是一种防病养生的治疗原则,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提出。
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治未病的意义在于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
治未病包含三种意义:防病于未然、既病之后防其传变、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
防病于未然是治未病的第一种意义,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
摄生是以调摄精神意志为宗旨,思想上要保持安闲清静,没有杂念。
同时,要顺从四时寒暑的变化,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
身体虽劳动但不使其过分疲倦,同时还要节欲保精。
此外,中医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强身健体的方法,如五禽戏、气功、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
既病之后防其传变是治未病的第二种意义,必须认识疾病的原因和机理,掌握疾病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变化规律,争取治疗的主动权,以防止其传变。
例如治疗肝病结合运用健脾和胃的方法,这是因为肝病易传之于脾胃,健脾和胃的方法即是治未病。
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是治未病的第三种意义,强调在治愈后继续加强保健,避免疾病的复发和治愈后遗症的发生。
总之,治未病是中医学说的基本法则,强调预防为主,防病于未然,既病之后防其传变,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
这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研究和实践。
未病”一词最初出现在《素问·四气调神论》中。
这段话从正反两方面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已成为预防医学的座右铭。
治未病是中医养生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
中医养生文化的渊源可以追溯到老子和___。
老子强调“清静无为”和“保养精气、顺乎自然、气功修炼”,而___则注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两种思想形成了一个静动结合的思维方式,贯穿在中医养生学发展过程中。
“仁者寿”、“智者寿”、“欲而不贪”是儒家在养生道德理念上的重要思想。
黄帝内经》中有一段话强调要掌握自然规律,根据天地阴阳法则调和各种方式,有节制、有规律地安排饮食和起居。
其中的一个重要的观点是“形与神俱”。
(1)内经针灸类方语释《内经针灸类方语释》(六)总论一、阴阳类【原文】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①。
调阴与阳,精气乃光②,合形与气,使神内藏。
(《灵枢·根结篇》)【校注】① 在于知调阴与阳:《甲乙经》卷五、《太素》卷二十二“调”后均无“阴与阳”三字。
② 光:《甲乙经》卷五作“充”字,其义较明。
【语释】用针的主要关键,在于懂得调理阴阳的法则。
阴阳和调,精气才会充沛,形气相合,才会使神气内藏而不致外泄。
【按语】阴阳是我国古代朴素的辨证法,是对自然界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也是祖国医学用以解释对立关系的一种学说。
可用来说明人体的生理结构,如上为阳,下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朋;背部为阳,腹部为阴,六腑为阳,五脏为阴,气为阳,血为阴。
也可用来说明人体的病理现象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在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方面则提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从阴引阳,从阳引阴。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人体在正常情况下,保持着阴阳相对平衡的状态。
如果因某种因素使阴阳平衡遭到破坏时,就要出现阴阳偏盛偏衰的病理状态。
针刺治病的主要关键就在于调节阴阳的偏胜偏衰,使机机体阴阳和调,保持精气充沛,形气相合、神气内存,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素问·生气通天论》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所以说,调和阴阳是针灸治疗疾病的基本法则。
【原文】审①其阴阳,以别柔刚②。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③。
定其血气,各守其乡④。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校注】① 审:推求也,熟究也。
《书·论命篇》载:“乃审厥象,俾以形旁求于天下。
”即详细观察推求分析的意思。
② 柔刚:刚属阳,柔属阴。
马莳以病分刚柔,李中梓以药分刚柔。
张介宾说:“形证有刚柔,脉色有刚柔,气味尤有刚柔。
柔者为阴,刚者为阳。
”③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杨上善说:“阴经受邪,流入阳经为病,是为阴经为本,阳经为标。
疗其本者,疗于阴经,即阳病疗阴也。
《内经》治疗法则
分为“正治法"和“反治法"两大类。
一、正治法:就是用性能与病证相反的药物去纠正阴阳的偏盛偏衰,使之恢复正常。
下面仅就《内经》中关于治疗法则的论述摘录如下:
1、适用于寒证的:“寒者热之",“热因寒用(指药为了寒证而用)”。
2、适用天热证的:“热者寒之“,“寒因热用”。
3、适用于虚证的:“劳(疲劳)者温(温养)之",“燥者濡(滋润)之”,“散(耗散如多汗之类)者收(收敛)之,“损(虚劳亏损)者益(补益)之”,“逸(安逸如瘫痪痿痹一类)者行(如活血通络)之”,“惊者平(镇静)之”。
4、适用于实证的:“坚(痞块一类)者削(攻伐)之”,“客(外感一类)者除之”,“结(瘿瘤一类)者散(消散)之",“留(积滞一类)者攻之”,“急(痉挛一类)者缓(舒缓)之"。
因为这种治法是按常规的方法治疗,如以寒(药)治热(症),以热(药)治寒(症),所以称为正治法。
又因为药物的性能与病症相逆,所以正治法又叫逆治法,《内经》所说:“逆者正治”,就是这个意思,正治法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最普遍的治疗法则。
二、反治法:疾病的变化是很复杂的,在一般情况下,疾病的本质与反映出来的现象是一致的。
例如里寒证,表现为身寒,手足不温,喜热恶寒等寒性证状:里热证,表现为身热大汗,口渴喜凉饮等热性症状。
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常能出现疾病的本质与现象不一致的情况,如热证表现出寒的症状(即真热假寒),寒证表现出热的症状(即真寒假执)。
在治疗时,就要透过现象治其本质,我们常取和疾病症状性质相同的药物和治法进行治疗,这种治法是顺从病症的现象而治,所以也叫“从治法",《内经》所说“从者反治’’就是指的这种治法,但是“反治法的实质仍然是针对疾病的本质按照“正治法"的原则来进行治疗,所以反治法是一种应变措施,它仍属于逆治法的范畴。
正如《内经》所说“其始则同,其终则异”,所以反治法在治疗上是有其一定特殊意义的。
这种方法多用于假症,假症是从表面观察来决定其相反的病因,如口渴不一定是热证,怕冷不一定是寒证,最浅显的如湿热痢疾大便频数,但便而不畅,不能为了频数而采用“散者收之”的治法,相反地应予通利以排除肠内积滞;又如腹满症,有属于虚性的,因为脾胃虚寒,消化机能薄弱引起,不能误作“坚者创之",该用温中扶养才能加强机转。
故以原因疗法来说,还是不离正治范围,例如《内经》中关于“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的论述就是反治法的具体应用。
1、热因热用:即是以热治热,适用于内其寒外假热之症,例如《伤寒论》少阴篇说:“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通脉四逆汤主之”,少阴阴寒内盛,阳气衰竭于里,故里见下利清谷,外见手足厥逆。
阳虚脉气衰微,故脉微欲绝。
但因阴盛于内,格阳于外,致使虚阳外浮,故见身反不恶寒,面色赤(戴阳证)等内其寒外假热的本质与现象不一致的症状。
所以用通脉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温其少阴真寒,方中附子、干姜大辛大热,对其假热象来说,则是以热治热的“反治法”。
2、寒因寒用:即是以寒治寒,适用于内其热外假寒之证,例如《伤寒论》说:“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厥是四肢厥冷,乃假寒之象,邪热郁结在里,里有热,故见脉滑,内热郁闭,格阴于外,故反见四肢厥逆等本质与现象不一致的内其热外假寒的所谓“热厥”证,治用清热生津的白虎汤,清其气分之热。
3、塞因塞用:用滋腻补塞的药物,治疗闭塞壅滞的病症,即是塞因塞用。
主要适用于因虚而出现壅滞、瘀结等假实症状的病证。
例如因脾虚不运引起的腹胀,用补中益气汤或参
苓白术散等方健脾益气,脾气健运,则腹胀自消;又如气虚血枯引起的闭经,用八珍汤等补益气血的方法,气血旺盛,则月经自然按时而下。
上述腹胀,闭经都是闭塞不通的病证,治用滋腻补塞的药物,就是“塞因塞用”的方法,所以塞因塞用是以补开塞。
4、通因通用:用通利的方法治疗通泄的病证,即叫“通因通用”,适用于邪实结聚而出现通利症状的病证。
例如因瘀血所致的崩漏,用活血化瘀(可用四物汤合失笑散)的方法;因食积所致的腹泻,用消积导滞通下(可用枳术导滞丸)的方法;因湿热结滞所致的痢疾,用行气导滞泄热通便(可用木香槟榔丸)的方法;又如《伤襄论》说“下利谵语者。
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
此外,还有“反佐法",适用于大寒大热,用正治法服药抗拒,药物下咽即吐的病症。
具体应用有两种情况:
一是在方剂的组成中,使用反佐的药物,即在温热的方剂中少佐苦寒药,或苦寒的方剂中少佐温热药,以防止疾病对药物的格拒、对抗作用。
例如《伤寒论》中“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而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
少阴病,阳虚于里,里寒下利,阳气衰微而脉微,予白通汤,用附子、干姜、葱白温阳逐寒。
但如阴盛阳竭,利下不止,厥逆无脉,阴阳格拒,出现干呕而烦,以致药不能下咽,故于白通汤中再加猪胆汁作为诱导。
一是服药方法上的反佐,即热证用寒药的热服法,或寒证用热药的冷服法。
《内经》中所说的“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
以及后世医家(李东垣)所说:“姜附寒饮,承气热服”等,就是指的服药方法的反佐法。
另外,有时可遇到以寒治热,以热治寒,不但未收到效果,反而使症状更加重的;我们就应以《内经》“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的法则来处理,假使我们在临床上遇到“以寒治热,以热治寒"正治之法,投药无效,反因药的寒热而随生寒热,正如王冰所说:“以寒疗热,治热未已,而冷疾巳生;攻寒日久,而热病更起,热起而中寒倚在,寒生而外热不除。
欲攻其寒,则惧热不前,欲疗其热,则怕寒又止"。
在这种错综复杂的情况下《内经》明确指出用“取之阴,取之阳"的方法来治疗。
如何取阴取阳呢?那就应当通晓这种病理机转,张景岳在《类经》中清楚地告诉我们;“诸寒之而热者,谓以苦寒治热而热反增,非火之有余,乃其阴之不足也,阴不足则阳有余而为热,故当取之于阴,谓不宜治火也,只补阴以配其阳,则阴气复而热自退矣",实际临床法则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办法,用六味以滋阴即是。
例如对肾阴不足,虚火上炎的患者,虽见热症的咽干、目赤、五心烦热、舌红等,也不能治火,如误用龙胆泻肝汤,或泻青丸等,会使病情加重,只有补阴,用六味地黄汤等,肾阴足则阳自不亢,虚热也自消失。
“诸热之而寒者,谓以辛热治寒,而寒反甚,非寒之有余,乃其阳之不足也,阳不足则阴有余而为寒,故当取之于阳,谓不宜攻寒也,但补水中之火,则阳气复而寒自消也’’。
临床治法即“益火之源以清阴翳”,如用桂附八味丸之补水中之火即是。
例如对真阳不足的患者,虽见寒证,如形寒肢冷,畏风恶寒,腹冷等,也不能治寒,如误用辛热药治寒,则寒反加甚,只有补水中之火,用桂附八味丸,待肾阳足而寒的现象自然清除。
上述的反治法,不同于“热因热用,寒因塞用"等反治法,而是一种阳病取阳,阴病取阴,所谓“求其属也”的根本治疗法则,和正治法,反治法的精神上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