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疗法
- 格式:doc
- 大小:109.00 KB
- 文档页数:34
精神分析疗法一、概述精神分析治疗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最主要流派之一,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精神分析学是通过特殊的治疗设置,根据精神分析的理论,运用精神分析技术,如分析阻抗、移情、反移情、梦等,对来访者潜意识的心理冲突和不成熟防御方式的理解和调整,达到缓解症状,促进来访者人格成熟的目的。
二、代表人物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5.6-1939.9.23),犹太人,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他认为被压抑的欲望绝大部分是属于性的,性的扰乱是精神病的根本原因。
著有《性学三论》、《梦的释义》、《图腾与禁忌》、《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引论新编》等。
三、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1、精神层次理论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
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好象深浅不同的地壳层次而存在,故称之为精神层次。
潜意识(unconscious)又称无意识,则是在意识和前意识之下受到压抑的没有被意识到的心理活动,代表着人类更深层、更隐秘、更原始、更根本的心理能量。
“潜意识”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内驱力,它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主要是性本能)以及同本能有关的各种欲望。
由于潜意识具有原始性、动物性和野蛮性,不见容于社会理性,所以被压抑在意识阈下,但并未被消灭。
它无时不在暗中活动,要求直接或间接的满足。
(PPT:指一些潜伏在内心,无法被自身主观意识所察觉的思想或观念)的中介机制。
前意识是一种可以被回忆起来的、能被召唤到清醒意识中的潜意识,因此,它既联系着意识,又联系着潜意识,使潜意识向意识转化成为可能。
但是,它的作用更体现在阻止潜意识进入意识,它起着“检查”作用,绝大部分充满本能冲动的潜2、人格构造理论(PPT)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构成。
本我:代表人性中最为原始的一面,包含了各种基本的欲望,如攻击欲望、自我保全的欲望和觅食的欲望,是生存的必要原动力。
精神分析疗法基本技术
精神分析疗法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的运用可以有效地解决人们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身心健康。
在探讨精神分析疗法的基本技术时,首先要强调的是自我分析。
它是一种自我解析和自我洞察的方式,它可以帮助人们对自己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产生更深入的理解,从而改善自己的情绪状态,恢复内在平衡。
其次,在精神分析疗法中,梦分析是一项基本技术。
梦是个体脑海中不同回忆在一定条件下的自导力量,它可以反映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情绪和思想,同时也是人们处理内心矛盾的重要工具。
正确的梦分析可以帮助患者更深入地理解自我,并为解决心理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此外,另一项重要的精神分析疗法技术是口头分析。
它指的是一种帮助患者探索他们身心内外的经历和历史的手段。
它可以帮助患者更深入地理解自我,同时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别人,并改善自我沟通、人际关系以及处理情绪的能力。
最后,游戏分析也是精神分析疗法中的一项重要技术。
游戏分析是一种用游戏的方式帮助患者识别内心的冲突、情绪及行为的技术。
它可以提高患者对自我的洞察,帮助患者理解自己的行为动机,以及他们如何从内心深处处理情绪。
综上所述,精神分析疗法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方法,许多基本技术都可以被用来帮助患者获得心理健康。
这些技术包括自我分析、梦分析、口头分析和游戏分析等,它们都可以帮助患者理解自己,同时也
可以帮助患者改善自我沟通、人际关系以及处理情绪的能力。
只要患者积极参与并使用这些技术,就可以获得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从而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
心理学八大疗法引言:在现代社会中,心理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为了帮助人们解决心理困扰,心理学家们发展出了许多有效的疗法。
本文将介绍心理学的八大疗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疗法、人本主义疗法、行为疗法、催眠疗法、家庭疗法、群体疗法和艺术疗法。
每种疗法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应用范围,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些帮助。
一、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是目前最常用的心理疗法之一。
它致力于帮助人们改变消极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从而达到心理健康的目标。
该疗法通过认知重构、行为实验和情绪调节等方法,帮助人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思维,并学会用积极的方式对待问题,从而改善心理状态。
二、精神分析疗法精神分析疗法是由弗洛伊德创立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它通过分析患者的潜意识,解决潜藏在潜意识中的心理问题。
该疗法强调童年经历和梦境的重要性,通过揭示潜意识中的冲突和压抑,帮助患者解决心理问题,实现个人成长和发展。
三、人本主义疗法人本主义疗法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疗法。
它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自我价值,认为每个人都具有自我决定的能力。
该疗法通过提供支持和理解,帮助患者认识自己的需求和价值,从而增强自信心和积极性,实现个人成长和幸福。
四、行为疗法行为疗法是一种通过改变行为来解决心理问题的疗法。
它认为行为是由环境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所决定的。
该疗法通过建立积极的行为模式和习惯,帮助患者摆脱消极的行为和情绪,从而改善心理状态。
五、催眠疗法催眠疗法是一种通过催眠状态来治疗心理问题的疗法。
它通过改变患者的意识状态,使其进入一种放松和专注的状态,从而更容易接受治疗。
该疗法适用于一些需要控制焦虑、恐惧或疼痛的病人,可以帮助他们放松身心,减轻症状。
六、家庭疗法家庭疗法是一种以家庭系统为对象的心理治疗方法。
它认为家庭是一个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系统,个体的心理问题常常与家庭关系有关。
该疗法通过改变家庭系统中的沟通和互动方式,帮助家庭成员解决心理问题,改善家庭氛围。
精神分析疗法心理分析疗法(Psychoanalysis therapy)又叫精神分析疗法、分析性心理治疗,是心理治疗中最主要的一种治疗方法。
精神分析的启蒙者是催眠术的先驱者麦斯麦,在此基础上弗洛伊德创立并发展和完善了精神分析学说其基本理论核心是:人的精神活动可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
潜意识深藏于意识之后,是人类行为背后的内驱力。
弗洛伊德把它形容成浮在海里而沉入海水中的冰山的主体部分,虽然我们意识不到潜意识的内容,但我们大多数的动机是潜意识的。
潜意识的动机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我们各方面的行为,人的重要行为表现是源于人们自己意识不到的动机和内心冲突。
精神分析学说以潜意识的理论为基点,所要探讨的“是一个人为什么是他那个样了”的真正原因,它设法将潜意识的东西进入意识中来(如采用自由联想法),然后通过自我认识,以摆脱心理问题和不良情绪。
精神分析的目的和价值在于它能够挖掘出深藏在潜意识中的各种关系(尤其是童年的精神创伤和痛苦经历),使之被召回到意识中来。
患者借助于医生的分析、解释,理解这些关系,彻底顿悟和认识自己;医生再加以疏导,使患者宣泄并消除深藏在潜意识中童年的精神创伤、心理矛盾和痛苦体验,最后矫治不良行为,达到治疗目的。
精神分析的奠基不是出于无意识的心理过程,其中包括了诸如抗拒、压抑、性欲、攻击、恋亲情绪等诸多无意识的心理反应。
探讨病人的深层心理,识别潜意识的欲望和动机,解释病理与症状的心理意义,协助病人对本我的剖析,解除自我的过分防御,调节超我的适当管制,善用病人与治疗者的移情关系,来改善病人的人际关系,调整心理结构,消除内心症结,促进人格的成熟,提高适应能力。
弗洛伊德的弟子E·E·琼斯后来把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原则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1.心理决定论原则:心理过程不是偶然发生的,某些偶发事件看似无因可查,却实则有其行为意义。
弗洛伊德一次“不小心”摔奇了书桌上的墨水瓶,但他认为这是事出有因的。
精神分析疗法一精神分析治疗的一般原理精神分析疗法(psychoanalytic psychotherapy)由弗洛伊德于十九世纪末创立,曾在西方心理治疗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此基础上,衍生出近代多种精神动力学治疗理论。
精神分析学说强调无意识中幼年时期的心理冲突在一定条件下(如精神刺激、环境变化等)可转化为各种神经症症状及心身转换症状(如癔病、焦虑症、心身疾病如溃疡病等)。
因此,通过精神分析师与患者为治疗而构建的工作联盟,在耐心而长期的治疗性关系中,通过“自由联想”等内省方法,帮助病人将压抑在无意识中的各种心理冲突,主要是幼年时期的精神创伤和焦虑情绪体验挖掘出来,使其进入到意识中,转变为个体可以认知的内容进行再认识,可以使病人重新认识自己,发展更具建设性的适应方式,并改变原有的行为模式,达到治疗的目的。
精神分析疗法的目的不是单纯地消除病人的症状,而是注重人格的重建、思维模式、态度的转变,以及解决早年的心理冲突,消除无意识心理冲突的影响,启发和扩展病人的自我意识。
通过分析,达到认知上的领悟,促进人格的成熟。
二精神分析治疗的方法(一)精神分析治疗的基本技术1.自由联想(free association)是精神分析的基本手段。
自由联想的最重要的功能是能减低患者的防御机制,逐渐接近无意识。
治疗者要求病人躺在沙发上,分析师站在患者的后面,鼓励患者毫无保留地诉说他想要说的一切,包括近况、家庭、工作、童年记忆、随想、对事物的态度、个人成就和困扰、思想和情感等等,甚至是自认为是一些荒谬或奇怪的、不好意思讲出来的一些想法。
自由联想是将病人带进无意识的路径之一。
精神分析师要鼓励病人尽量回忆从童年时期起所遭受的一切挫折或精神创伤,使病人绕过平时的防御机制,逐渐进入无意识的世界,这样无意识里的心理冲突可逐渐被带入到意识领域,使病人对此有所领悟,从而建立现实的、健康的心理。
自由联想几乎贯穿于整个精神分析疗法的过程。
2.阻抗(resistance)是自由联想过程中病人在谈到某些关键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自由联想困难。
心理治疗方法的种类一、精神分析疗法精神分析疗法就像是一场探秘心灵深处的冒险。
它是弗洛伊德创立的,这个疗法觉得我们的心理问题很多时候是因为潜意识里的冲突。
比如说,一个人总是莫名其妙地害怕某个东西,可能是他小时候有过什么创伤经历被压抑到潜意识里了。
治疗师会让患者躺在沙发上,自由联想,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这就像是打开了心灵的大门,把那些隐藏在深处的想法和感受都释放出来。
有时候,治疗师还会分析患者的梦,因为梦被认为是潜意识的窗口。
就像我有个朋友,他老是做噩梦,梦到自己被追赶。
通过精神分析疗法,发现他小时候在学校被欺负过,这件事一直被他压抑在潜意识里,现在终于找到了根源,他的噩梦也慢慢减少了。
二、行为疗法行为疗法可有趣了。
它的理念是人的行为是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改变的。
有个经典的方法叫系统脱敏法。
比如说有人怕狗,治疗师就会先让他看狗的照片,等他适应了,再看狗的视频,然后是远远地看真狗,最后慢慢地靠近狗。
这就像是一步一步地克服恐惧。
还有厌恶疗法,如果有人酗酒,就会给他一种药,让他一喝酒就会感觉很难受,这样慢慢地他就不想喝酒了。
另外,强化疗法也很常用,当患者表现出好的行为时就给予奖励,不好的行为就不奖励或者惩罚。
我邻居家小孩不爱写作业,他妈妈就用这个方法,写完作业就给他一颗小糖果,慢慢地他就养成写作业的习惯了。
三、人本主义疗法人本主义疗法就像一股温暖的春风。
它强调人的自我实现和成长。
治疗师会给予患者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就像一个温暖的港湾。
患者在这个环境里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比如说,一个人觉得自己很失败,对自己没有信心。
人本主义治疗师就会倾听他的烦恼,帮助他发现自己的优点和潜力。
我的一个同学,他在学校成绩不好,总是很自卑。
通过人本主义疗法,他开始认识到自己在绘画方面很有天赋,慢慢地变得自信起来了。
四、认知疗法认知疗法主要关注人的思维方式。
它认为很多心理问题是因为错误的认知。
比如一个人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可能是他对成功和失败的定义太片面了。
精神分析疗法案例精神分析心理疗法是一种以改变作为心理障碍基础的潜意识层面的人格为目标的心理障碍根治疗法。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精神分析疗法案例分析,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精神分析疗法案例分析篇1:埃米·冯·N夫人安娜的治疗引起了弗洛伊德对催眠的兴趣。
早在1882年,弗洛伊德就从布洛伊尔那里听到了安娜的病例,1885年10月,他到巴黎跟随夏科学习催眠,前后有六个月时间。
他把安娜的病例告诉了夏科,但夏科对此并不感兴趣,这给弗洛伊德浇了一盆冷水。
1886年,弗洛伊德回到维也纳,开了一间自己的诊所,并与玛莎结婚。
这时的弗洛伊德,要么是沉醉于新婚燕尔的快乐之中,要么是鉴于他那位前辈同乡梅斯梅尔的遭遇而有些犹豫,总之在将近两年的时间里,他还是限制自己只使用一些常规的治疗方法,包括电刺激、水疗法、按摩疗法等(Jones,1953,Chapt12)。
“由于对治疗结果不满意,他从1887年12月开始使用催眠,显然,他试图想把病人的症状压下去。
”(RalphR.Greenson:)从夏科那里,弗洛伊德知道了癔症并非是一种女子特有的疾病。
但在催眠方面,他更倾向于南希学派,虽然他们和以夏科为首的萨尔拜特利尔派水火不容。
这一派的代表人物伯恩海姆认为,催眠就是“诱发一种增强人对暗示的感受性的心理状态”。
弗洛伊德一开始基本上就是这么做的。
例如,他曾接诊过一个女病人,这个病人名叫苔莎,25岁,是一个大户人家的女佣人,接连几个星期在夜间醒来就半裸着身子跑到大街上,几乎不吃东西,体重急剧下降。
弗洛伊德诊断她为癔病,并给她做催眠治疗。
他把指尖轻轻地放在姑娘的眼皮上,说了些安慰的话。
等姑娘入睡后,他便暗示说,她本来是个健壮的姑娘,她的病会好的;她用不着害怕回到自己的房间去,她的胃口会好起来的,夜里也能睡得安安稳稳。
十分钟后,他唤醒了苔莎。
苔莎睁开眼睛惊讶地叫道:“医生先生,我都不相信,我饿得慌呢。
我要买一个甜面包圈儿,在回家的路上吃。
第七章精神分析疗法教学目标:1、能够述评精神分析的咨询与治疗体系2、能够为一个案例应用精神分析的理论与方法设计咨询方案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是能够应用精神分析的理论分析人类行为与心理活动的本质2、难点是精神分析方法中如何去透视当事人的问题之根源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一、精神分析的历史与现状心理分析是现代心理治疗的奠基石。
但它的影响远不是局限于心理治疗领域。
对于整个心理科学乃至本世纪西方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它的影响几可与达尔文学说媲美。
就它在心理治疗狱领域的地位和作用来说,它既是一个系统的疗法,又是整个现代心理至治疗的基础。
心理分析疗法整个体系的形成和完成,基本是在它的创立者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的有生之年完成的。
综观它的发展历程,大体上可说,经历了艰难的崛起、辉辉煌鼎盛和渐趋衰落这样几个时期。
心理分析的理论和治疗体系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两次较大的修正。
第一次是在弗洛伊德还在世,弗氏自己的体系还未定型的时候,阿德勒(A·Adler)和荣格(c·Jung)因与弗洛伊德意见不合而分裂出去。
阿德勒创立了自己的个体心理学,荣格创立了他的分析心理学。
这两人与弗洛伊德的观点分歧各不相同,但都不赞成弗洛伊德关于心理动力的本源——里比多的看法。
阿德勒认为心理动力的本源不是生物性的里比多,而是社会性的追求优越的要求;荣格则认为星比多的本质不是性的,而是一种普遍的生命力,性力只是这种普遍的生命力的一部分。
这二次分裂并未导致弗洛伊德对自己的体系作重大修改,倒是促使阿德勒疗法作为一个独立的体系出现于心理治疗的舞台。
不过。
阿德勒与弗洛伊德的分歧似乎预示着心理分析运动史上的第二次重大修正,即三四十年代一批新弗洛伊德主义者对传统心理分析理论的挑战。
这批人在总的倾向上与阿德勒一致,强调社会性因素的影响在心理活动中的作用。
由于一批心理分析学者移居美国,加上欧洲本土上战火纷飞,30年代以后,美国成了心理分析发展的中心。
由于时代精神的变化,一些新的学术思想影响着美国的心理分析研究。
这些新思想认为应该把人看作是社会的动物而不是严格的生物学上的动物来加以研究(舒尔茨,1975)。
所谓新弗洛伊德主义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
新弗洛伊德主义的几个代表人物是K·霍妮(Karen Horn— ey)、E·弗罗姆(Erich Fromm)、H·沙利文(Harry Staeh Sullivan)和E·埃里克森(Erik Erickson)等人。
这些人相互之间也有分歧,但在以下几点上有共同认识:①在对人性的理解上,更强调社会文化因素而不仅是生物学因素;②性本能的作用被弗洛伊德夸大和歪曲了,与其说性本能及其冲突决定人格,不如说人格决定性反应;⑧在性格的形成、焦虑及神经症的产生上,人际关系是最重要的原因;④早期经验仍然重要,但重要的不是心——性发展中的冲突,而是一般的家庭教养关系及其作用方式。
50年代以后,由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和大量新的疗法的出现,心理治疗领域中心理分析独霸天下的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
心理分析疗法开始走下坡路。
在心理分析内部,严格坚持弗洛伊德的观点和疗法的治疗者只占很小比例,出现了许多修正了的疗法。
当代心理分析有了相当大的变化,治疗者不再拘泥于弗洛伊德的经典思想和自由联想技术,而是大量创造和借鉴其它疗法的技术。
山茨(shands)曾分析过这么一个现象:从一些调查数据看,心理分析治疗的人数相当有限,估计只有约2%的病人接受心理分析治疗;但从事心理分析的治疗者和学习心理分析的学生却不算少。
对此,作者指出,在美国社会里,接受心理分析是一种给人优越感的途径。
因为心理分析对治疗对象从经济、智力和文化教养等方面进行了限定,只有极少数人有条件接受心理分析。
这便使得从事和学习心理分析者有可能向社会上层流动。
作者在这篇名为《心理分析有前途吗?》的文章结尾处谈出自己的看法:作为一种疗法,心理分析前途暗淡,作为一种人格理论和研究工具,它将继续保持强大的影响。
这个看法似乎正变成事实。
二、精神分析疗法的特点1、治疗目标当代心理动力治疗有两大目标:缓解症状和改变人格。
本来传统的心理分析只重视人格改变。
由于受行为治疗的影响,现在的治疗者也重视像焦虑、强迫行为、心身症状等等临床症状的缓解或消除。
改变人格是个不很确切的术语,在治疗者认识中有较大出入。
它有时是指矫正像攻击、怯懦这样的人格特质,这是容易理解的。
但有时人格改变也指一些更一般因而也较模糊的概念,比如“更有效率”、“更为适意的个人生活”,这些又可在工作、人际关系、性等方面表现出来。
这些来访者希望治疗能达到这样一些目的:更能实现智力和情感上的潜能;使人际交往,包括与同性和异性的交往更有成效;对自己有更高的认同感;与双亲分离(不再依赖)但又保持良好的关系;稳定适意的婚姻关系,等等。
还有一些治疗者把人格改变主要限定在“心理动力学变化”上,这是指弗洛伊德人格结构体系内的自我、本我、超我的动力协调。
自我力量的加强,能更好地控制、应付本能驱力、外部世界以及良知之间的矛盾冲突。
这倒是弗洛伊德的本意。
2、人的选择并非所有的精神病人都适宜作心理分析治疗。
即使是神经症,也并非所有的病种都适合于分析疗法。
传统上,认为最适于心理分析治疗的是歇斯底里、强迫症、焦虑症和恐怖症。
传统上也有一些明确排除的病症(但不是说除此之外的其它病种可以接受)。
一般地说,情感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症、病态人格、药物及酒精依赖、长期的严重人格障碍以及器质性病变所致精神障碍都是应排除的病种。
当代一些治疗者不再单纯根据精神病学的临床诊断选择病人,而试图寻找更有普遍意义的标准。
他们想知道:什么样的来访者更可能从心理分析治疗中获益?这种想法促使人们去考虑来访者的个人特征。
实际上,许多人认为弗洛伊德的话仍有道理,“人不太老,病不太重”。
有人据此提出,年轻、有吸引力、善言谈、聪慧和成功——即所谓YAVIS(见第二章)病人较适合作心理分析。
更深入的一些研究尤其强调来访者的两个特点,一是智力,主要是领悟力、言语表达能力;二是动机,即缓解症状和改变现状的愿望。
其实,具有这些特点的来访者不仅是心理分析的理想对象,而且可能是任何疗法的最可能获益者。
’3、治疗时间正统心理分析的一大特点(不一定是优点)之一是旷日持久。
一般一个病人需要二三年甚至更长时间,每周四五次治疗会谈,每次50分钟。
当代心理分析已在这方面做了大的改变.时间一般在6~18个月,会谈也改为每周一次。
发生这种改变主要是由于社会要求更迅速地取得疗效。
为适应这种要求,当代治疗者一方面不断创造和革新治疗技术,另一方面在治疗中也更积极主动,因而使病人的改变快了一些。
但总的说来,心理分析的治疗仍然太费时,加上费用颇高,一般人是很难承担起这笔花费的。
第二节基本理论从总的倾向来看,心理分析理论是一种描述人的内部各种力量矛盾运动的心理学说。
对立、冲突概念贯串于这个学说的各个部分。
最基本的对立大概是人在本质上的二元属性的对立,即作为生物学素的人与作为社会性的人的对立。
在弗洛伊德心目中,这种对立冲突是,意识——无意识分立、人格发展、神经症形成的根本原因。
从基本理论体系看,弗洛伊德理论的骨干部分包括意识一无意识划分理论、人格结构理论、人格发展理论。
以下我们先扼要介绍这些理论,然后将其它几个主要概念合并作一些讨论。
一、意识——无意识理论人的心理活动有些是能够自己察觉到的,例如我们现在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内心活动上,便回发现心头不断地流过一个个观念、意象、情感。
弗洛伊德把这些能够被自己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叫做意识。
无意识心理活动人们可能不那么熟悉,因为无意识的基本特点就是不易被我们察觉到。
发现无意识心理现象是弗洛伊德的一个主要贡献。
虽然在弗洛伊德之前已有人注意到无意识现象,例如19世纪德国的赫尔巴特以及与弗洛伊德同时代的法国精神病学家让内(P·Janet)。
但弗洛伊德基本上是在自己的研究和临床观察中独立发现无意识活动的。
弗洛伊德从催眠后暗示现象和许多神经症病人在清醒状态下无法理解症状与从前经历的联系等事实,推断在人的心里有一个不为人所知的领域,这便是无意识。
根据弗洛伊德的看法,无意识(unconsciousness)这个术语有两重含义,一是描述性的,指一些潜伏的、无法被察觉的思想或观念,另一是指无意识领域中的这些观念、欲望的动态活动。
弗洛伊德更重视的是后者。
在无意识中,有一部分内容是可以进入意识,被我们察觉的,这一部分无意识被称作前意识(Preconsciousness)。
所以后来专门把不能进入意识的那一部分无意识称作无意识。
前意识和无意识的区分在于二者内容的性质倾向不同。
前意识的内容与意识的内容没有什么不同,它们不包含什么见不得人的东西,因而进入意识投有什么困难;而无意识的内容往往包含着大量与人的本能欲望、非道德的-冲动相联系的观念或经验,因而受到压制,不被允许自由进入意识。
这意味着在意识的入口有一道检查机制,弗洛伊德在早期把这种机制称作检查员,后期发展出人格的自我、本我和超我结构后,这种检查作用就由超我担任了。
无意识虽然不能被人所觉察,却对人的行为有极重要的影响。
神经症症状行为的原因,大都要追究到无意识精神活动之中。
关于这一点我们在了解了人格结构及其运作情形后会有更明确的认识。
二、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是一种结构、内容、运作三位一体的人格理论。
他把人格分为本我、超我和自我三个部分,每一部分都有相应的心理反映内容和功能,三部分又始终处于冲突——协调的矛盾运动之中。
本我本我(Id)是精神结构中直接与人的生物机体相联系的部分,“它含有一切遗传的东西,一切与生俱来的东西,一切人体结构中内在的东西——因此苴先就是来自躯体组织……的本能”(弗洛伊德语)。
从本我的心理内容看,它包含了个体的一切原始的冲动和本能欲望,其中最重要的是性欲望和攻击(aggression)欲望。
(丛作用来参工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因为本我从生物本能中吸取能量,然后推动机体活动。
从活动方式看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知道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
弗洛伊德认为婴儿的人格结构以本我为主。
当婴儿感到饥饿时,本我要求即时的满足,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产生挫折。
婴儿克服挫折的努力可能是导致学习、成长的最初契机。
自我和超我都是随着孩子的成长和学习逐渐在以后发展出来的。
本我在性性质上是无意识的,但无意识与本我不是同语。
无意识中还有其它心理成分。
超自我超自我(Superego)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
它是在个体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社会要求而形成的。
具体地说,在儿童与父母的互动过程中,需要控制自己的追求快乐的某些冲动,在父母的权威要求下,他不得不同化父母所代表的社会准则,最终就把父母的外在权威内化为自己的内在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