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学》企业环境管理
- 格式:ppt
- 大小:11.13 MB
- 文档页数:96
企业环境管理要点
企业环境管理要点
一、环境管理的定义
环境管理是指通过组织和实施一系列有效的管理措施,确保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有效管理环境资源,控制环境影响,减少企业内部管理环境产生的污染,确保企业对环境的可持续利用,从而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改善环境的目的。
二、环境管理的目标
环境管理的目标是确保企业不断改进环境管理体系,以确保企业的生产、经营业务不受环境影响,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提高社会的福祉。
三、环境管理的要点
1.建立有效的环境管理体系
企业应建立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确保企业生产和经营不受环境影响,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
2.重视环境检测
企业应在生产过程中定期进行环境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及早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或减少环境污染源,确保企业环境安全。
3.强化环境宣传教育
企业需强化环境宣传教育,加强对员工的环保意识,使员工在生产过程中主动采取环保措施,减少环境污染源。
4.提高环境管理能力
企业应不断提高环境管理能力,以更好地认识企业环境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或减少环境污染源,以实现企业环境可持续发展。
加强环境保护,是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环境美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举措。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举措。
中国创建中国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是要求经济发展不仅仅追求经济效益,同时还要兼顾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还要兼顾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线性经济向循环经济实现线性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型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企业是经济社会的基本单元,其生产行为方式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是否能够顺利向循环经济转型。
企业的环境管理水平已经成为影响当今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应从国家长远发展全局的高度,把环境保护摆在重要的战略位臵,坚持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让环境保护与安全生产相结合,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确保企业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确保企业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生存环境得到不断的改生存环境得到不断的改善。
一、企业环境管理概念的形成及内涵企业环境管理既涉及宏观层面的即社会层次的内容又涉及微观层面的即企业层次的内容。
一方面是企业作为管理的对象而被国家的环保部门所管理;另一方面是企业作为管理的主体对企业自身内部实施环境管理。
国家的宏观环境管理与企业的微观环境管理之间具有互动的内在协调性。
只有有效实施企业的微观环境管理策略,只有有效实施企业的微观环境管理策略,才可能达才可能达到国家宏观管理的目标要求,只有建立完备的国家宏观环境管理机制,才能对企业微观环境管理的工作加以推动并保障。
企业环境管理是基于微观层面的内容,是指企业把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行为融入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识和行为融入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使环境保护、使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和企业发展融为一体的企业经营活动。
它要求企业经营的指导思想和经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以环境保护为前提和基础,通过实现污染物零排放和资源循环利用,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经营活动带来的环境损害问题,促进安全生产。
这一概念的核心,是把环境保护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中心环节,把企业的安全生产经营活动建立在环境保护基础之上,把企业的安全生产经营活动建立在环境保护基础之上,实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员工健康的和谐统一。
企业环境管理介绍一、企业环境管理的意义1.保护环境资源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对环境资源的消耗和污染较大。
企业环境管理的首要目标是保护环境资源,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浪费。
通过合理利用回收再生资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排放,降低企业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保护生态环境。
2.提高企业形象企业环境管理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也是企业形象和信誉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施环境管理,能够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企业形象,赢得社会公众的认可和支持。
3.降低生产成本通过有效地管理和利用环境资源,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合理利用资源、节约能源,不仅可以减少生产成本,还可以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
4.遵守法律法规随着环保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和严格执行,企业环境管理已成为企业必须遵守的法律要求。
企业必须制定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环境管理体系,并严格执行,以免受到法律的制裁。
二、企业环境管理实施方式1.建立环境管理体系企业环境管理的首要任务是建立符合ISO14001标准的环境管理体系,确立环境政策和目标。
环境管理体系是企业环境管理的总体框架,包括组织结构、职责和程序、环境政策、目标和目标、资源管理、培训和沟通、监测和测量、改进等内容。
2.加强环境监测企业应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体系,对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影响进行监测和评估。
通过环境监测,可以及时掌握企业环境状况,发现环境问题,引起重视,并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改善。
3.实施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企业环境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
企业应采取一系列措施,降低易污染和难降解物质的使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排放,提高资源利用率,推动企业生产方式向清洁、循环经济方向转变。
4.加强环境培训企业应加强环境培训,提高员工的环保意识和环保技能。
通过环境培训,员工能够更好地理解环保法规和政策,掌握环境管理技术和措施,提高环保管理能力。
5.推进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应推进绿色供应链管理,建立绿色采购体系,鼓励供应商采用环保材料和技术,减少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推动供应链的绿色化发展。
探讨关于企业环境管理的知识要点企业环境管理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针对环境问题进行的管理活动。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环境管理在企业中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
本文将从企业环境管理的定义、意义、原则、内容、挑战和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全面理解并提高企业在环境管理方面的能力。
一、企业环境管理的定义和意义企业环境管理是指企业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有效的手段,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预防和控制与环境有关的问题,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活动。
企业环境管理的意义在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企业竞争力。
首先,环境管理有助于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保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其次,环境管理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形象和声誉,增强社会责任感,并为企业赢得政府、客户和社会的认可和支持。
最后,环境管理可以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能源的节约,降低企业的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二、企业环境管理的原则有效的企业环境管理需要遵循一些原则,包括:依法依规、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责任追溯、公开透明和持续改进。
依法依规是企业环境管理的基础,企业需要遵守法律法规,履行环境保护的法定义务。
预防为主是指企业应该通过科学的管理和先进的技术手段,预防环境问题的发生,实现对环境的主动管理。
综合治理是指企业环境管理应该从整体上进行,注重环境问题的综合处理和协调。
责任追溯是指企业应该明确环境管理的责任和权利,并对环境管理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追溯。
公开透明是指企业应该公开环境信息,接受社会监督,实现企业环境管理的透明化。
持续改进是指企业应该不断改进环境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提高环境管理的效果和水平。
三、企业环境管理的内容企业环境管理的内容包括环境规划、环境评估、环境目标与计划、环境保护设施建设与运行、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应急管理和环境培训与宣传等。
环境规划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环境问题进行的长期规划和战略决策,包括环境政策、环境目标和环境规划的制定和实施。
环境评估是指企业在项目启动前对环境影响进行评估和预测,以便采取相应的环境管理措施。
2011级环境工程专业《环境管理学》参考讲义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环境管理的概念、内容和特点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根源:在于人类社会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式的选取不当。
二、环境管理的概念及任务(一)环境管理的概念狭义的环境管理主要是指采取各种措施控制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行为。
如: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和标准,实施各种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控制各种污染物的排放。
广义的环境管理是指运用多种手段更新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观念,调整人类的社会行为,协调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核心就是实施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环境管理的任务——转变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基本观念:指导和培育环境文化,使人与自然和谐——调整人类社会的行为第二节环境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一、环境管理思想与方法的演变(见作业题的点评)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末思想: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技术问题,以治理污染为主要管理手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末思想:把环境问题作为经济问题,以经济刺激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基本原则为外部性成本内在化,及设法将环境的成本内在化到产品的成本中去。
1987年至今思想: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社会发展问题,以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关系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
二、环境管理学的内涵、特点1.内涵:以研究环境管理的规律、特点和方法学为基本内容的科学,也可以称为是人类行为的组织学。
2.特点:(1)在传统学科交叉、综合基础上形成(2)复杂性、综合性的科学(3)新兴的、正在发展的科学本章重点➢掌握环境管理的基本概念、环境管理的目的、任务➢理解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根源➢掌握环境管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第二章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了解,考试不要求)第三章环境管理的主体、对象和内容第一节环境管理的主体和对象一、环境管理的主体:广义地说是指环境管理活动中的参与者和相关方。
环境问题的形成源自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政府、企业、公众,因此环境管理的主体也是这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