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运河 创科举
- 格式:ppt
- 大小:5.08 MB
- 文档页数:40
隋朝大运河开通的意义(文档2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隋朝大运河开通的意义的资料2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第一篇隋朝的统一与大运河教案示例本课重点:隋朝大运河;暴君隋炀帝本课难点:科举制度的创设教学过程:一、导入复习提问:(1)北周是什么时候统一北方的?(2)(展示杨坚的图片),581年,这个人夺取了北周政权,建立了隋朝,他是谁?二、讲授新课1、隋朝统一南北南北朝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打破界限,加强经济交流,结束分裂割据局面。
而广大人民经过长期的战乱,人心向往统一,企盼有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
所以隋灭陈,就结束了自东晋十六国以来270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开皇之治与大运河的开凿1)开皇之治教师让学生自读教材,归纳、总结,然后提问。
最后教师总结要点:隋完成统一,社会稳定;隋文帝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科举制;隋文帝节俭,提倡减轻人民负担。
2)大运河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强大、富足的隋王朝使大运河能够开通,大运河好不好?(多媒体演示:运河上的船只,运河边的粮仓,运河沿线的城市。
用事实说明大运河的作用)(学生思考)运河给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起到什么作用?大运河的开通,改变了局部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一个南北东西全方位的大水网。
运河的通航,编织起一个前所未有的物资交流网,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突破性的发展。
两岸日渐繁荣,城镇增多,规模不断扩大。
洛阳,是运河的中心,南北均归于此,在全国的政治、经济中有重要地位;江南的扬州,城池之大,货物之多,生活之繁华,交通之发达,当时号称天下第一;中心城市苏州,处于江南运河的中心位置,航运繁忙;大运河的起运点杭州,是当时全国最富庶的郡县之一,城市的扩大与繁华,有力地促进了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后来靠运河生活的人超过百万。
大运河的通航,使南北交流更加便利,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
大运河的通航,大大促进了南北科学文化的交流。
隋炀帝与大运河隋炀帝杨广是隋朝第二代皇帝,一个总所周知的事实是,隋炀帝自伴随亡隋的败绩黯然辞世起,就被公认是中国是历史上最坏的皇帝。
无论是从史书还是各类影视剧中他无疑是一个反派角色,在历史的长河中遗臭万年。
按照哲学的角度来评价一个人物就必须从正反两方面去看待,不能一味的看到他的荒淫无道,他的昏庸无道,而对他的功绩熟视无睹。
隋炀帝在政治上也略有建树,他在位期间修建了大运河,营建东都迁都洛阳城,开创科举制度,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但这些原本是光彩的一页,却因他滥用民力,造成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才直接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到底是功还是过呢?“弊在当时功在千秋”确实是一个精辟的评价。
隋炀帝杨广开凿的大运河,是世界上河流运输里程最长、工程量最大、历史最古老的运河之一。
运河的修建所动用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当时的世界上也是最巨大的。
据史书记载,“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为了这项浩大的工程,隋代妇女们也投入了相当大的劳动力。
大运河的开通在当时对于老百姓来说的确是一个大灾难,他们需要为大运河贡献出他们的血汗。
使他们的生活困苦不堪,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
而立足现在往回看,就会发现大运河是何等的重要,这一工程是带给后世人无限福泽的好事。
第一,他把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联系起来,从此大大缩短了南北的交通,便利于南北的交通。
第二,它使南北产物的交流有了畅通的渠道,对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以后沿河的干线上兴起了许多商业城市,这些城市都因为所处地理位置的优越而繁荣起来,通济渠南端的扬州,便逐渐形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第三,它使中华文明的区域进一步扩大。
总的来说,大运河的开通产生了久远而积极的影响,它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对巩固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至于有人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是为了方便自己从水路乘船去扬州看琼花等荒淫之事,据《隋炀帝艳史》称,大运河开通后,杨广以观扬州琼花为名,多次从运河水路去江南“猎色”,历览江南美女。
初三历史繁盛一时的隋朝试题1.“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丰厚)哉。
”这说明了隋朝开凿大运河的重大意义是A.巩固了封建统治B.促进了经济交流C.促成了贞观之治D.加重了人民负担【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阅读分析能力。
题文史料说明了隋朝开凿大运河的重大意义是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交流。
故答案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繁盛一时的隋朝2.南宋的一位扬州商人想走大运河到都城做生意,他必走的河段是A.永济渠B.通济渠C.邗沟D.江南河【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从图片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对南宋相关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依据题干中“南宋”“ 都城”的关键词可以判断出该都城临安应为现在杭州,结合京杭大运河的示意图从江都(扬州)到余杭(杭州)是江南河,故答案选D。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社会·繁盛一时的隋朝3.2013年底,杭甬运河正式贯通,把京杭运河航线向东南延伸近240公里。
延传千年的“京杭大运河”将改名为“京杭甬大运河”,它第一次实现了河海沟通。
请你阅读地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请你列举两例中国古代开凿运河的史实。
(2分)(2)结合地图,从地理和历史角度,请你分析京杭运河大致呈南北走向的原因。
(3分)【答案】(1)秦朝时,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隋朝时,隋炀帝下令开凿了大运河。
(2分)(2)地理: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导致中国多数河流的流向自西向东,沟通南北的水路很少。
东部季风区的降水量大,可以为运河不断补充水量(2分)历史:随着江南经济的开发,隋唐以后中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北方的密切交流需要更加便利的通道。
(1分)【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开凿运河的知识,在中国古代史上,秦朝时,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为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隋朝时,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下令开凿了大运河。
选择题《资治通鉴》称隋文帝:“其自奉养,务为俭素,乘舆御物,故弊者随宜补用。
”由此可见,隋文帝()A. 崇尚节俭B. 重视农业C. 整顿吏治D. 生活奢侈【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其自奉养,务为俭素,乘舆御物,故弊者随宜补用”可知隋文帝崇尚节俭。
隋文帝是个励精图治的皇帝,他在位时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崇尚节俭,国家出现统一安定的局面,人民负担较轻,社会经济繁荣,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故本题正确的选项是A。
选择题“炀帝此举,为其国促数年之祚(国运),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者矣。
”“炀帝此举”是指A. 建立隋朝B. 统一全国C. 开通大运河D. 创立科举制【答案】C【解析】题干的“为其国促数年之祚(国运),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大体意思是促进了多年的国运,造福后世。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开通的大运河是我国古代最宏伟的工程之一,是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大大加强了南北联系,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同时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运河所经之地,城市兴起,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所以说这是为后世开万世之利。
故C符合题意;建立隋朝,统一全国的是隋文帝,故AB不符合题意;创立科举制的是隋炀帝,但与题干的“为其国促数年之祚(国运),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不符合。
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选择题“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
”与材料相关的制度是A. 世袭制B. 郡县制C. 科举制D. 察举制【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信息“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
”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科举制。
科举制使出身寒微的读书人通过努力,有机会凭借真才实学做官,权贵子弟失去了依靠门第做官的特权,也知道苦读获取功名,故C符合题意;世袭制、郡县制、察举制与题干无关,故AB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C。
选择题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睹隋朝的覆亡,这对他的政治思想有极大的影响。
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隋朝的建立、统一和统一的原因、意义。
2.掌握隋朝的重要建设项目:兴建两都,广设仓库,开通运河,修筑驰道。
3.掌握隋朝的灭亡和灭亡的原因。
情感态度1.通过学习隋朝的统一和重要项目的建设,使学生认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2.分析学习隋朝的灭亡,使学生认识:隋朝的残暴统治被隋末农民战争一举推翻,充分感受到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巨大作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隋朝统一原因的分析,让学生明白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处于分裂状态,但已孕育着统一的条件和因素,隋的统一就是客观条件和统一因素作用的结果,以此来培养学生联系、发展地看待历史的能力。
2.分析隋朝各项建设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认识隋朝经济发展、国力强盛,是建立在广大人民辛勤劳动之上的,从而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探求历史本质的能力。
3.指导学生分析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朝的灭亡,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阶级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隋朝统一的原因。
2开通大运河和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难点隋朝开创科举取士制度教学设计思路本节内容线索较单一,围绕隋朝的三个问题(隋朝的建立统一、建设和灭亡)展开。
在教学中不以讲解法为主而应多开展双边活动。
1.尽量多设计一些问题,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2.尽可能穿插一些投影、图片,以增强教学效果,并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在教学过程中还可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题,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媒体1.投影仪。
2.地图:世界地图和隋朝疆域图。
3.一些运河的图片。
教学方法1.讲解法:对于一些理性内容,在指导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再做讲解。
2.演示法:用投影仪演示运河路线;用地图演示隋朝的重要建设项目;用一些运河的图片演示运河在今天所起的作用。
3.联系比较法:把隋朝与秦朝联系,比较它们之间在政策措施、历史作用上的相同点和短期而亡的原因。
隋朝科举制隋朝科举制科举制诞生于隋朝。
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的),始置进士科,这是科举制创立之始。
隋王朝虽然是个短命的王朝,但是却是一个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有作为的王朝。
它不仅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三百余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国家统一,开凿了贯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而且废除了以门第取士的九品中正制,代之以科举制,加强了皇权。
据《旧唐书·杨绾传》载"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犹试策而已"。
《旧唐书·薛登传》也说"炀帝嗣兴,又变前法,置进士等科。
于是后生之徒,复相仿效。
因陋就寡,赴速邀时。
辑辍小文,名之策学。
不以指实为本,而以浮虚为贵。
"由此可见,隋炀帝始置进士科取士之时,科举制草创伊始,只是试策小文,还很不成熟。
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下诏曰:天下之重,非独治所安,帝王之功,岂一士之略。
自古明君哲后,立政经邦,何尝不选贤与能,收采幽滞。
……夫孝悌有闻,人伦之本,德行敦厚,立身之基。
或节仪可称,或操屡清洁,所以激贪厉俗,有益风化。
强毅正直,执宽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秀美,并为廊庙之用,实乃瑚琏之资。
才堪将略,则拔之以衔侮,膂力骁壮,则任之以爪牙。
爰及一艺可取,亦宜采录,众善必举,与时无弃。
……文武有职事者,五品以上,宜依令十科举人。
有一于此,不必求备。
朕当待以不次,随才升擢。
该诏书已明确提出十科举人的项目和标准,即孝悌有闻、德行敦厚、节仪可称、操屡清洁、强毅正直、执宽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骁壮。
选士的项目和标准皆较明确、具体。
其后,在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六月,再次下诏曰:诸郡学业该通、才艺优洽;膂力骁壮、超绝等伦;在官勤奋、堪理政事;立性正直、不避强抑,四科举人。
该诏书把过去的十科举人改为四科举人,其分科举人的标准较前者更明确、更具体了,为唐代正式确立科举制奠定了基础。
隋朝统治者在选士制度方面废除九品中正制而实行科举制是有深刻的社会原因的。
如何评价隋炀帝
隋炀帝杨广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争议的皇帝。
他在位期间修建了大运河、营建了东都洛阳、开创了科举制度,并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
然而,这些功绩也伴随着滥用民力、造成天下大乱的指责。
以下是对隋炀帝的评价:
功绩:
1. 隋炀帝修建了大运河,这是一项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工程,它连接了南北方的水路交通,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2. 隋炀帝营建了东都洛阳,这是一个繁荣的城市,成为当时政治和文化的中心。
3. 隋炀帝开创了科举制度,这个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数百年,为选拔人才、促进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4. 隋炀帝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这些战争巩固了隋朝的统治地位,并对中国的疆域进行了拓展。
过失:
1. 隋炀帝滥用民力,大兴土木工程和频繁征战,导致天下大乱,百姓生活困苦。
2. 隋炀帝的统治被普遍认为存在着暴虐和残酷的行为,例如杀害兄弟、逼迫父亲退位等。
3. 隋炀帝的挥霍无度也加剧了国家的财政困难,导致官员贪污腐败,社会风气败坏。
综上所述,隋炀帝既有功绩也有过失。
虽然他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改革和创新,但他的统治也带来了许多问题。
因此,对他的评价应该是客观、全面的,正所谓其罪也彰,其功也卓,罪在当代,利在千秋!。
51开运河创科举陈朝灭亡前,江南人民厌恶腐朽的陈王朝,盼望南北统一,民间传唱着:“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
”歌谣中的“汝”指( )A.西晋B.北周C.隋朝D.梁朝2.宋朝李纲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他认为隋文帝“有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
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
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是在( )A.581年B.589年C.605年D.618年3.史学家白寿彝指出:“隋炀帝开运河,适应了新形势的需要。
固然隋炀帝的初意是在游玩享乐,但时代的需要纵无隋炀帝,也要有人开辟出一条能沟通南北的河道。
”这句话的“新形势”主要是指( )A.统一与发展的需要B.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C.农民起义不断发生D.北方的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4.一位外国人曾描述大运河:“由广州通向北京,其长度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其实大运河的南北两端应该是 ( )A.扬州、北京B.杭州、北京C.杭州、扬州D.广州、杭州5.隋朝时开凿的大运河不仅是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也是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请说出这条运河的中心是( )A.长安B.涿郡C.余杭D.洛阳6.大运河沟通南北交通,连接淮河与长江的运河名称是( )A.永济渠B.通济渠C.邗沟D.江南河7.(2012·泰安学业考)唐朝诗人皮日休赞颂大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由此可看出隋朝开凿大运河的作用是( )A.巩固了隋朝的统治B.有利于中外文化交流C.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D.加强了民族融合8.下列关于科举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注重背诵,不注重考查治理政事的能力B.毫无公平公正性可言C.看重门第,不利于选拔人才D.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9.(2012·苏州中考)学者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
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
历史上对人民不好的例子
1.隋炀帝杨广,他在位期间修建大运河,营建东都迁都洛阳,开创科举制度,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因为滥用民力,造成天下大乱,直接导致了隋朝的覆亡。
2.秦,从立国开始,秣马厉兵近600年,后由嬴政东征西战9年,终于统一中国.但由于数百年分裂动荡的影响,始皇帝担心六国复辟,于是收缴全国兵器,制定严刑峻法,建立庞大的军队,多次四处征战(匈奴和南越),大兴土木,致使国家逐步空虚.
至秦二世,不思休养生息,却变本加厉地剥削和压榨人民,致使民不聊生,终于陈胜吴广在泽乡起义,掀起了反抗暴秦的浪潮.
3.烽火戏诸侯--周幽王
点燃烽火,戏弄诸侯,只为搏美人褒姒一笑,而置国家和民心于不顾.外敌来犯,再燃烽火,却无一兵一卒来援.西周亡国.
4.1840年鸦片战争,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首都沦陷),1894甲午中日战争,1900慈溪宣战11国(首都再次沦陷),1919年巴黎和会山东主权归日本(没有签字),1939.12首都沦陷,南京大屠杀。
第 1 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第 2 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 3 课 盛唐气象第 4 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第 5 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1. 隋朝建立后,统一南北,结束了长时间政权分立的局面。
2. 隋朝:⑴ 开通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⑵ 创立了科举制,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3. 唐朝前期政治开明,经济发展,在民族关系、对外交流、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建树,呈现出繁 荣、富强的盛唐景象,成为当时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强大国家。
4. 唐朝中期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
5. 唐末五代,中国再次陷于割据势力膨胀、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
==========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 隋的统一1. 南朝与北朝的政权更替:2. 北朝的最后一个王朝是北周。
南朝的最后一个王朝是陈朝。
隋文帝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3. 公元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今:西安)。
杨坚 — 隋文帝。
公元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4. 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5. 隋文帝,在隋朝统一后,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统一?答:⑴ 经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⑵ 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6. 隋文帝在采取这些措施之后,结合课本,说说他采取这些措施后的影响。
答:⑴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⑵ 出现了“开皇之治”的盛世局面。
(教科书里面没有)洛阳含嘉仓(最大国家粮仓)7. 隋朝经济繁荣的原因: ⑴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⑵ 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⑶ 人民的辛勤劳动。
二. 开通大运河1. 大运河的概况:⑴隋炀帝。
⑵公元605年开始开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