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条约法
- 格式:ppt
- 大小:1.31 MB
- 文档页数:36
第十章条约法第一节概说一、条约的概念(treaty)国际法主体之间,主要是国家间依据国际法所缔结的据以确定其相互权利与义务的国际书面协定。
特征:1、是国际法主体之间缔结的协议(主要是国家之间,其他主体也有缔约权:比如联邦成员国、国际组织、罗马教廷)2、是受国际法支配的协议(缔结、修改、解释遵循国际法。
国家与私人签订的协议受国内法调整,政府之间的采购协议受国内法或国际私法调整)3、是具有法律拘束力的协议4、通常是书面形式的协议(并不是说口头的条约无效,只是很少用)二、条约的名称1、公约(convention):通常是多个国家举行国际会议缔结的多边条约《海洋》2、条约(treaty):狭义的条约,是最为正式的一种,适用于国际法主体之间一些重大的政治、经济、法律等问题。
(和平条约、边界条约、军事同盟条约)3、宪章(constitution、charter)、规约、盟约:国际组织的基本文件、章程4、协定(agreement):最常见适用最广泛。
针对某一具体问题(国际航空协定)5、议定书(protocol):主条约的附属文件,补充、解释。
《补充蒙特利尔公约的议定书》,可以与主条约同时生效,也可以在主条约运行一段时期后产生。
6、文件、总文件、最后文件:文件——在国际会议上通过的一般国际法规则或者解决一般国际法问题的多边条约,通常称为“总文件”。
“最后文件”通常不构成条约,只是正式的叙述或总括一个国际会议的程序,并列举通过的条约、公约。
(比如维也纳会议最后文件中就总结了会议达成的17项条约、宣言和规章),签署最后文件不等于签署了文件中列举的条约、公约。
7、宣言(declaration):有时是条约性质的文件,有时仅仅是一个国际文件,并非条约。
是否是条约取决于当事国的意思表示和缔约程序。
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宣言,一般不是条约,只是对会员国的一种号召和建议。
8、联合声明、联合公报(joint communique):两个以上的国际法主体就同一事项发表的共同声明。
第一节条约的定义和特征一、条约的定义和特征条约,按照1969年《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的定义,是指“国家间所缔结而以国际法为准之国际书面协定,不论其载于一项单独文书或两项以上相互有关之文书内,亦不论其特定名称为何”。
条约具有以下主要的特征:1、条约在国际法主体间缔结。
即缔约者必须具备国际法主体资格。
自然人和法人与国家或其他国际法主体之间签订的协议,无论内容或性质多么重要都不是国际条约。
一个国家的单方面行为不能构成条约,例如一国发表的声明、宣告等不是条约。
2.条约具有法律拘束力。
3.条约以国际法为准。
4.条约的形式主要是书面的。
二、条约的种类和名称(一)条约的分类1、条约有时被分为造法性和契约性的,造法性条约是指那些规定在一定时期内当事方对某方面或某事项上的普遍行为规则的条约。
契约性条约则限于特定的有两个以上缔约方的条约。
2、多边条约还可为开放性的和非开放性的。
第二节条约成立的实质要件一项书面条约,除必须具备条约文本,以及对条约的签署或批准等形式条件外,其有效性还须具备三个实质性条件:具有完全的缔约权;自由同意,符合强行法。
一、具有缔约能力和缔约权(一)缔约能力缔约能力或称为缔约资格,是指国家和其他国际法主体拥有的合法缔结条约的能力。
一般地,非国际法主体没有普遍地合法缔结条约的资格。
因此,国家内部的行政单位、地方政府一般不能与外国缔结条约,除非得到国家的授权。
(二)缔约权缔约权是指拥有缔约能力的主体,根据其内部的规则赋予某个机关或个人对外缔结条约的权限。
对于国家来说就是指,国家国内法规定哪些个人和机构有权代表国家对外缔结条约,以及在对外缔约方面的权限。
(三)缔约方必须具备完全的缔约权首先,缔约机关不得超越其国内法关于缔约权的一般限制。
其次,被授权缔约的代表不得超越对其权限的特殊限制。
对于缔约机关超越其国内法关于缔约权的限制所缔结的条约是否有效的问题,《维也纳条约法公约》规定,一国不能以本国机关违反国内法关于缔约权限的规定而主张其所缔结的条约无效,除非这种违反国内法关于缔约权限规定的行为非常明显,涉及根本重要的国内法规则。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法各章节重点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法各章节重点第一章导论名词解释.国际法的渊源2.国际习惯.一般法律原则.国际法的编纂5.国际法主体6.一元论7.二元论论述题1.论述国际法与国内法的理论及实践。
2.结合实践,分析我国国内法与国际法的实践。
第二章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名词解释1.国际法基本原则\2.国际强行法3.主权4.内政简答题1.国际法基本原则的特征是什么?2.国际法基本原则与国际强行法有何关系?论述题1.论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法基本原则中的地位。
2.如何理解国家主权的责任观念。
第三章国际法上的国家名词解释1.邦联2.被保护国3.永久中立国4.自卫权5.属地优越权6.不承认原则7.国家继承8.法律上的承认简答题1.国家的基本权利。
2.法律承认的效果。
3.单一国与联邦国家的区别。
4.条约继承的国际法规则。
论述题1.试述国家豁免制度。
2.结合实践,说明中国是一个单一的国际法主体,对于中国的承认与继承问题应适用的国际法制度。
第四章国际法上的个人名词解释1.国籍2.国民待遇3.最惠国待遇4.外交保护5.引渡6.庇护7.双重犯罪简答题1.我国国籍法的基本原则。
2.外国人待遇的一般原则及其适用。
3.外交保护的行使。
4.引渡制度。
论述题1.试述我国引渡法制度。
2.如何认识我国不承认双重国籍的原则。
第五章国际人权法名词解释1.人权2.国际人权法3.人民自决权4.人权的国际保护5.难民6.克减权简答题1.简述人权问题的历史发展。
2.简述国际人权的基本内容。
3.简述国际人权保护的实施制度。
4.核心国际人权条约有哪些?论述题1.试说明人权国际保护与国家主权和不干涉内政的关系。
2.试述中国在人权问题上的立场。
3.分析国际人权保护实施制度的发展趋势。
第六章国家领土名词解释1.国家领土2.国际河流3.先占4.时效5.割让7.国家边界8.国际地役9.占有原则简答题1.对领土主权有哪些限制?2.划界的程序和原则有哪些?3.南极法律制度。
第十章条约法第一节概述一、条约的定义应把握以下几点:1、条约的主体必须是国际法主体,且其数目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
2、条约必须以国际法为准。
3、条约规定国际法主体间在国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4、条约主要是书面形式的协议。
5、条约必须是缔约方意思表示一致二、条约的名称1、条约2、公约3、协定4、议定书5、宪章、盟约、规约6、换文7、宣言或声明三、条约的种类1、双边条约与多边条约2、契约性条约与造法性条约3、缔结程序繁复的条约和缔结程序简单的条约4、政治条约、经济条约、法律条约等。
四、条约的结构和文字五、条约的历史发展六、条约法及其编纂第二节条约的缔结一、缔约能力和缔约权二、缔约程序(一)谈判(二)签署(三)批准(四)交换或交存批准书三、条约的加入四、条约的保留(一)保留的概念(二)保留的提出(三)保留的接受与反对及其法律效果(四)撤回保留及撤回对保留的反对(五)保留的程序五、条约的保管和登记第三节条约的生效和效力一、条约的生效和有效期(一)条约的生效(二)条约的有效期二、条约的效力(一)条约对缔约国的效力1、条约必须遵守2、条约的执行(二)条约的适用1、条约适用的时间范围2、条约适用的空间范围3、条约的冲突(三)条约对第三国的效力第四节条约的解释一、概述二、条约的解释机关(一)当事国的解释(二)国际组织的解释(三)国际仲裁或司法机关的解释三、条约的解释规则1、条约解释的通则2、条约解释的补充规则3、多种文字认证的条约的解释第五节条约的修订一、概述二、条约的修订原则和程序第六节条约的无效、中止和暂停施行一、条约的无效(一)条约无效的理由(二)条约无效的后果二、条约的终止和暂停施行(一)条约的终止和暂停施行的原因1、条约规定终止或暂停施行。
2、条约当事国嗣后共同同意该条约终止或暂停施行。
3、一般国际法上条约的终止或暂停施行。
(二)条约终止和暂停施行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