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自然地理基础第2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2节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案鲁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202.00 KB
- 文档页数:8
第二讲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考纲要求::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的内、外力因素(1)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及相互关系(2)理解褶皱、断层及其地表形态(3)掌握流水、风、冰川、海浪等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2.结合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地貌景观图分析地形特征、成因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结合重大地质灾害考查内、外力作用及其地表形态的变化本讲重点:1.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及相互关系2.板块构造学说本讲难点:板块相对运动对全球构造地貌形成的影响课时一:地质作用板块构造学说一、内、外力作用在地表形态变化中的作用二、板块构造学说1.理论内容:全球分为六大板块,板块内部地壳运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
注意:板块之间的界线,不是大洲或大洋的界线,而是一些构造带,如海沟、海岭、造山带,不要把大洲和板块混淆。
如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位于亚洲,但不属于亚欧板块,而是属于印度洋板块。
【典例分析】1.(2009·上海高考)板块构造学 说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成果之一。
下图为某种类型的板块边界示意图。
回答(1)一(3)题。
(1)图示的板块边界是 ( )A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边界B .大洋板块内部的生长边界C .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的俯冲边界D .大陆板块内部的生长边界(2)以下地貌单元中,成因与图示机理相关的是 ( ) A .东非大裂谷 B .日本列岛 C .阿尔卑斯山脉 D .落基山脉(3)板块构造学说有助于人类进一步认识 ( ) ①海陆间水循环的机理 ②洋流分布和运动规律 ③地震分布和活动规律 ④矿产资源的分布规律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课后作业】填图完成六大板块名称课时二:常见的地质构造(1) 三、褶皱、断层及其构造地貌2.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1)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选在向斜槽部。
(2)利用背斜找油、气(3)利用向斜确定钻矿位置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搬 运:因此岩层中如含有某种矿产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故应在向斜构造处钻探或打井。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1.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及影响结果: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二、外力作用1.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2.主要表现形式结果: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
[温馨提示]各种各样的地表形态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但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外力作用可能占优势,如河流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石的分类 A 是岩浆岩;B 是沉积岩(或变质岩);C 是变质岩(或沉积岩)。
2.地质作用①冷却凝固;②外力作用(或变质作用);③变质作用(或外力作用);④重熔再生。
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地壳运动引起地表起伏和海陆变迁等变化,按地壳运动方向和性质可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如下表所示: 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平原等地貌内力作用形成的典型地貌1.水平运动形成的典型地貌(1)喜马拉雅山: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水平挤压作用,使岩层弯曲变形形成的褶皱山脉。
(2)东非大裂谷:是由地壳强大的水平张裂作用,使岩层发生断裂而形成的。
2.垂直运动形成的典型地貌台湾海峡:在远古时代,台湾是与中国大陆相连的,约在几百万年前,由于地壳运动,部分陆地下沉,海水进入,形成台湾海峡,将台湾岛与大陆隔开。
1.(2013·广东高考)右图为某地实景图。
其所示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主要是( )A .搬运作用B .地壳运动C .变质作用D .风化作用解析:选B 图中岩层弯曲变形,是一个大型褶皱,其成因主要是地壳运动。
2.(2013·海南高考)下图为某半岛地形图。
读图,完成(1)~(2)题。
(1)该半岛火山活动频繁,是因为受到( ) A .太平洋板块张裂的影响B .印度洋板块张裂的影响C .印度洋板块挤压的影响D .太平洋板块挤压的影响(2)当地居民稳定的用电来源于( ) A .地热能 B .风能 C .水能D .太阳能解析:(1)D (2)A 第(1)题,从图中经纬度可以判断该地位于太平洋的西岸。
第2课时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知识点一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1.外力作用(1)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
(2)对地表影响:其结果使地表趋于平坦。
2.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2)风力作用【思考】一首《长江之歌》抒发了中华儿女对长江的无限赞美之情。
试分析说明长江上、中、下游主要的外力作用和地貌。
提示:上游地区:侵蚀、搬运为主,多峡谷;中游地区:搬运、堆积作用为主,多冲积平原;下游地区:堆积作用为主,多冲积平原、三角洲。
材料一“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许多地貌往往鬼斧神工。
侵蚀作用是大自然的雕塑师,在内力作用的基础上精心“雕刻”,使大自然变得更加千姿百态。
流水、风力、冰川、海浪等对地表的侵蚀作用不同,影响范围、强度及地貌的影响也不同。
下面是三幅侵蚀地貌景观图。
(1)结合材料探究:①上述三种地貌中,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是________,列举常见的风蚀地貌。
②流水侵蚀作用包括冲蚀和溶蚀两种形式,三幅图所示的地貌是流水冲蚀作用形成的是________;冲蚀作用对地貌的影响是什么?由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分布地区主要在哪里?提示:①图B常见的风蚀地貌还有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城堡等。
②图A它对地貌的主要影响是使坡面破碎、沟壑纵横。
图C其主要分布地区是高温多雨的中低纬度的可溶性岩石分布地区。
材料二陆地上的沉积作用可分为风、流水、冰川和海浪等沉积类型,类型不同,其形成的地貌形态和分布地区也不同。
例如,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大风不断地把地表沙尘、碎屑等物质吹起后搬走,等风速降低后,这些物质便堆积下来,形成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地貌;当河水的流速降低后,水中的泥沙便逐渐堆积下来,在不同河段形成不同的地貌形态。
下面四幅图表示四种沉积地貌。
(2)结合材料探究:①冰川沉积物和流水沉积物特点有何不同?②A、B、C三图中表示风力沉积地貌的是________。
第二节 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及循环1.岩石圈的组成(1)岩石圈的概念:是由岩石组成的,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2)岩石的概念:是矿物的集合体,是由造岩矿物按一定的结构结合而成的。
(1)岩浆岩 ①概念:岩浆顺着某些地壳软弱地带或地壳裂隙运移和聚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最后冷凝形成的岩石。
②分类及常见岩石:侵入岩,如花岗岩;喷出岩,如玄武岩。
(2)沉积岩①概念:经由水、空气或冰的搬运,沉积在河、海、湖水盆地或陆地上的沉积物质经固结而形成的岩石。
②特点⎩⎪⎨⎪⎧具有层理富含次生矿物、有机质含有生物化石③常见的沉积岩:砾岩、砂岩、页岩和石灰岩。
(3)变质岩①概念: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
②常见的变质岩:石英岩、片麻岩、大理岩等。
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地质作用:A.重熔再生、B.变质作用、C.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
(2)岩浆岩是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岩石;变质岩是各类岩石经变质作用形成的;沉积岩是外力作用形成的。
(3)各类岩石重熔再生形成岩浆。
(4)岩浆是各类岩石的起点和终点。
三、人类对岩石的开发利用1.岩石的开发和利用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
2.岩石和矿物是人类生产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3.岩石还形成了许多秀丽的自然景观,成为享誉世界的风景游览区。
(1)地表岩石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变成沉积岩。
( )(2)石灰岩可变质为板岩,页岩可变质为大理岩。
( )(3)岩石圈中物质循环的物质来源主要是地壳。
( )(4)三大类岩石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的。
( )(5)“翠玉白菜”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是用翡翠雕刻而成。
翡翠是在低温、极高压的条件下岩层强烈挤压重新结晶形成的。
翡翠属于( ) A.喷出岩B.侵入岩C.沉积岩D.变质岩[提示] (1) ×沉积物要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
(2) ×石灰岩高温高压可变成大理岩,页岩受挤压可变为坚硬的板岩。
(3)×岩石圈中物质循环的物质来源主要是岩浆,而岩浆主要来自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
合用学科合用地区高中地理人教版地区合用年级课不时长(分钟)高中一年级2课时知识点教课目的教课要点教课难点1.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岩石圈物质循环;3.山地的形成;4.河流地貌的发育;5.地形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举例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说明地壳运动是怎样对地表形态产生影响;2.运用表示图,解说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3.说明河流侵害与聚积地貌的形成过程;4.剖析地形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地质结构及其与地貌之间的关系;2.掌握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3.河流侵害与聚积地貌的形成。
1.内外力所塑造的各样地貌;2.岩石圈物质循环;3.地形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课建议】本节的教课要点是使学生明确地质结构及其与地貌之间的关系、掌握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河流侵害与聚积地貌的形成。
学生学习本节时可能会在以下两个方面感觉困难:1.教课中可联合本章的前言,增补地质作用的观点,为学生的学习做好知识上的铺垫。
2.这部分内容较抽象,在教课中,教师需要借助必定的教具,(如模型、多媒体动画等)或引入有关事例(如大西洋的形成等)。
从地壳运动特色、对地表形态影响和互相关系三方面给学生解说。
3.教师在教课过程中不需要把各样地貌向学生作全面系统地介绍,而应注意举例加以剖析,也可让学生发现举出身旁熟习的例子和图片,启迪学生进行察看,思虑,学会剖析常有地表形态的形成及其变化的主要原由。
4.教师在山地的形成教课中可考虑经过增补表示图说明断层的组合形态,以便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本中波及的实例,5.在教课过程中,教师要指引学生掌握地貌形成过程的主线,如剖析洪积扇形成时,泥沙的聚积原由,要抓住“地势趋于缓和—河流变得宽阔—水流速度降低—搬运能力减弱—泥沙淤积”的因果关系主线进行剖析;在叙述河漫滩平原的形成时,注意掌握主要的过程,凹岸侵害,凸岸聚积—水下聚积体—河流改道或持续向下侵害—河漫滩被荒弃—连结形成河漫滩平原。
【知识导图】教课过程一、导入【教课建议】有关内外力作用与地貌的考题,要着重以地形与人类活动关系为线索,以环境和发展为核心,突出考察地质结构判断、内外力作用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2讲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特别提示(1)内、外力作用是同时进行的,但在一定的时间和地区往往是某一种作用占优势,其中内力作用对地表变化起主导作用。
(2)地质构造是单纯内力作用形成的,而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仅依据地表形态判断地质构造是不准确的。
二、板块构造学说1.板块划分:地球的__________被________、海沟等断裂构造带分割成若干单元,称为板块,全球岩石圈主要分为______板块。
2三、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学以致用 “背斜岩层向上隆起,一定形成山脉;向斜岩层向下凹陷,一定成为谷地。
”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四、外力作用的表现 1.主要表现形式2.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流水作用⎩⎪⎨⎪⎧侵蚀地貌:沟谷、 堆积地貌:冲积扇或洪积扇; 和(2)风力作用⎩⎪⎨⎪⎧风蚀地貌: 、风蚀洼地风积地貌: 、沙垄考点一 褶皱山和断块山典例导入 1.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回答相关问题。
地质剖面图上,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 、 、 。
图中,陡崖出现在 处。
甲处成为谷地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疑难剖析褶皱与断层的比较特别提醒 1.背斜与向斜的判别方法从形态上看,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岩层向下弯曲的是向斜。
从岩层新老关系看,中心部分岩层老,两翼岩层新的是背斜,中心部分岩层新,两翼岩层老的是向斜。
由于地壳运动的复杂性,仅从形态上判断背斜和向斜是不准确的,而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和向斜的科学依据。
例如,在下面的4幅图中,只画出了背斜或向斜的地面以下的部分,若单纯凭借岩层形态判断背斜、向斜,往往会得出错误结论,我们只有借助岩层的新老关系才能得出正确结论:A ——背斜,B ——向斜,C ——背斜,D ——向斜。
2.断层的判断方法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是看岩体是不是受力产生破裂;二是看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是否有明显的错动、位移。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学习目标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一、内、外力作用比较 作用 特点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地球内部热能 ①______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形式②________、岩浆活动和③________等④____、侵蚀、搬运和⑤____等作用 对地表影响 使地表变得⑥________ 使地表趋于平坦 二、板块构造学说1.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⑦________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2.板块运动1挤压碰撞 消亡边界⎩⎪⎨⎪⎧ 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常形成⑧ 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挤压碰撞,常形成 ⑨ 、海岸山脉或岛弧2张裂分离 生长边界⎩⎪⎨⎪⎧ 陆地板块内部张裂地带,常形成⑩海洋中板块张裂地带,常形成⑪三、常见地质构造地质构造常形成地貌 褶皱A 背斜山岭 B 向斜谷地或盆地 C 断层 谷地或陡崖四、外力作用的表现1.流水 作用⎩⎪⎨⎪⎧ 侵蚀地貌:沟谷、⑫ 堆积地貌:冲积扇或洪积扇,⑬和⑭ 2.风力 作用⎩⎪⎨⎪⎧ 风蚀地貌:⑮、风蚀洼地风积地貌:⑯ 、沙垄基础达标练考查点一 内力作用的“足迹”1.主要受内力作用而形成的地貌景观是( )A .甲和乙B .乙和丙C .丙和丁D .甲和丙考查点二 外力作用的表现下图是“某地区的等高线图”(单位:m)。
读图并联系所学知识,回答2~3题。
2.该地区的盛行风是( )A .东南风B .西北风C .西南风D .东北风3.此处地形可能分布在我国的( )A .云贵高原B .塔里木盆地C .四川盆地D .珠江三角洲方法技巧练分析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地质构造是____________,其中A为__________斜,B为____________斜。
(2)甲、乙两处的山地都是在______(流水、风力)的______(侵蚀、沉积)作用下形成的。
(3)①②③④四处的岩石若要开采坚硬的岩石作建筑材料,宜选择①处还是②处?________处;若开采优质花岗岩作装饰材料,宜选择③处还是④处?________处。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地质作用的含义;2、了解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读图,能够正确判别地质构造的类型,并能利用地质构造的规律去指导生产实践,如储水、储油、开凿隧道等;2、能够自己学会读图分析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核心素养1、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的人地观。
【学习重点】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学习难点】地壳运动形成的地质构造【学习方法】合作探究法、读图分析法、自主讨论法【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课堂导入)刚才,我们通过图片看到了千姿百态的地质地貌景观,这些壮美的景观,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都是在内力的主导作用下形成的。
这也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师活动)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请一组的一位同学来给大家朗读一遍。
(学生活动)朗读教学目标内容。
(教师活动)请大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请二组的一位同学来回答)(学生活动)内力作用地壳运动(教师活动)除了地壳运动这种表现形式外,内力作用还有哪些表现形式呢?内力作用的能量又来源于哪里?对地表形态还有哪些影响呢?[出示表格](请三组的一位同学来回答)(学生活动)学生回答表格内容。
【承转】(教师活动)在内力作用下,地壳处于不断运动之中,那么必然会在地壳的岩层中留下一些痕迹。
我们把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永久性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
常见的地质构造有:褶皱和断层。
下面,请四组的一位同学来描述一下褶皱的形成过程。
(学生活动)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作用下,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形成褶皱。
我们一般把岩层向上拱起的部分称为背斜,在地貌上常常形成山岭;把岩层向下弯曲的部分称为向斜,在地貌上常常成为谷地或盆地。
但是,有些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裂隙比较发育,容易遭受侵蚀而成为谷地,而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层变得紧实,不易遭受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第一节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学习目标:1.地质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说出内力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主要表现形式。
3.运用示意图,描述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
(重难点)一、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1.岩石圈的组成2.地质作用⎩⎪⎨⎪⎧表示上升冷却凝固b +c 表示外力作用d 表示变质作用e 表示重熔再生3.循环意义(1)形成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
(2)改变了地表的形态,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
(3)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改变了地表的环境。
(1)内力作用都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 )(2)太阳辐射能是所有外力作用的唯一能量来源。
( )(3)山地的“身高”降低都是由外力的侵蚀作用导致的。
( )(4)岩石圈中物质循环的物质来源主要是地幔。
( )(5)三大类岩石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的。
( )【提示】(1)× 内力作用有地壳运动、变质作用和岩浆活动三种表现形式,其中变质作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2)× 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有两种,太阳辐射能和重力势能,其中主要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
(3)× 许多山地的高度降低原因有两种,一种原因可能是因地壳下沉运动导致的,另一种原因可能是外力中的侵蚀作用导致的。
(4)√岩石圈中物质循环的物质来源主要是岩浆,而岩浆主要来自于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
(5)×三大类岩石中,岩浆岩、变质岩主要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沉积岩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地质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据估测,黄河每年将16亿吨的泥沙输入下游。
大部分注入渤海,为什么千百年来渤海的轮廓并没有太大的变化?【提示】地表形态的塑造是内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
外力作用泥沙淤积使渤海变浅,而内力作用地壳下沉使渤海变深,正因如此,渤海轮廓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归纳总结]内外力共同作用塑造地貌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非常复杂,既有外力作用,也有内力作用,但是一般体现在一定时期以某种地质作用为主,在判断地表形态(地貌)形成原因的时候,可以采取分步骤判断排除法。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及分析: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的内、外力因素;本课标首先给出了教师在讲授内、外力这部分内容时要具体采用的教学方式,也即是将教学内容寓于生活,从实例出发来开展教学;然后给教学提供了方向和目标,在教学完成后,学生要达到的基本要求是能够自主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内、外力的因素以及与内外力相关概念的掌握;最后也同时指出了教学的落脚点也是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达到知识迁移的效果。
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本课标既阐述学习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这部分知识所要达到的目标;同时也强调了本节课知识学习所需要的载体以及途径。
教学是以示意图为载体,通过运用载体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为目标来完成教学的。
课标既说明了地球内部物质循环过程教学所要到的教学目标,也说明了达到这个教学目标应该通过的途径和运用的载体。
二、教材分析:(一)整体分析:首先,这节内容是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的一个重要知识构成,也是理解物质内部运动的基础;其次,是整章内容的知识起点,剩下的两节内容是对这节内容知识点的具体分析和实例解析;再次,这节内容也是为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的学习做好铺垫。
所以这节内容的学习相当重要。
(二)具体分析:从教学内容出发,对教材的解析也可以分为三个维度:1.知识与技能:教材分为三个大的教学知识点,一是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塑造的影响;其中包含了三个小的教学点,即(1)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2)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形式是地壳运动,(3)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具体是什么。
第二个教学知识点是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塑造的影响,外力作用也有三个小的教学点,即(1)外力作用的概念;(2)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以及几种表现形式的内部联系;(3)外力作用对于塑造地表形态的影响。
第三个教学知识点就是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这个知识点包含了三个小的教学内容:(1)岩石圈的三大岩类;(2)三大岩类的形成机制;(3)三大岩类之间的相互转形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第二课地貌形态
2.请仔细阅读下列补充知识。
.主要受内力作用而形成的地貌景观是( )
.甲和乙 B.乙和丙 C.丙和丁D.甲和丙
.地貌景观乙和丁的成因差异是( )
.前者为流水堆积作用而成,后者为流水侵蚀作用而成
A.甲景观流水侵蚀作用显著
B.乙景观主要由风力堆积作用而成C.甲景观主要由向斜构造发育而成D.乙景观主要由石灰岩溶蚀而成
参考答案
检测与训练:
1-12: BCBDCCBAABCB 13.(1)河口三角洲河口处地形平坦,水流速度降低,河流携带的泥沙大量沉积,形成河口三角洲。
(2)冲积扇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其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
第三节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学习目标:1。
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重点) 2.结合实例分析不同地貌形成的外力作用。
(难点) 3。
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表形态对聚落和交通线路的影响,理解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重难点)一、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外力作用(1)主要来源:流水、风、冰川、海浪、重力等.(2)表现形式: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等. 2.主要外力地貌地貌作用侵蚀地貌沉积地貌流水作用流水冲刷、下切形成沟谷,强烈侵蚀常形成峡谷流速降低,泥沙沉积,在山谷口形成冲积扇和洪积扇,在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风力作用风力扬起沙石,吹蚀地表,形成风蚀蘑菇、风蚀洼地等风力减小或气流受阻,风沙沉积,形成沙丘、沙垄等风积地貌二、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1.河流侵蚀地貌2.河流堆积地貌类型示意图地貌特点洪积—冲积平原由多个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形成以谷口为顶点形成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堆积物颗粒由大到小河漫滩平原由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形成地势平坦宽广三角洲平原由若干个三角洲连在一起形成多为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状分布三、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1.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人类对地表的改变错误!2.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地形对聚落的影响①表现:不同的地形条件,聚落的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不同.②影响举例--我国村落(2)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影响①线路密度:我国东部交通线路分布稠密,西部交通线路分布稀疏。
②交通线路的布局和形态平原山区限制因素较少较多线路形态呈网状分布呈“之"字形分布工程造价较低较高③交通线路走向:交通线路一般沿山谷或河流延伸④科技因素使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限制不断降低.(1)外力作用仅仅形成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2)气候干旱的地方多风力地貌,高纬度地区多冰川地貌.()(3)河流下游以堆积地貌为主,没有侵蚀地貌。
第二节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学习目标:1.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掌握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重点) 3.掌握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形成的典型地貌。
(重点难点)一、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1.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板块处于相对的运动状态。
2.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板块名称:A 为欧亚板块、B 为太平洋板块、C 为印度洋板块、D 为美洲板块、E 为非洲板块、F 为南极洲板块。
(2)板块的边界类型:图中M 为消亡边界、N 为生长边界。
(3)据图填写下表: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1.地质构造: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层倾斜、弯曲,甚至是断裂的情形。
2.主要类型:①褶皱:图中A 、B 处水平岩层发生弯曲,形成褶皱。
其中A 处叫背斜。
B 处叫向斜。
②断层:图中C 处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位移,断层的类型及特征如下表所示:1.火山活动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多种火山地貌。
2.地震往往造成地壳断裂和错动。
(1)褶皱山的形成反映的是地壳运动中的垂直运动。
( )(2)华山是典型的褶皱山。
( )(3)火山喷发是地壳运动中的岩浆活动的具体体现。
( )【提示】(1)×褶皱是在地壳运动产生的水平挤压力作用下发生的岩层弯曲,因此褶皱山体现的主要是水平运动。
(2)×华山是因断层活动而形成的断块山。
(3)√火山喷发是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在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出地表而形成的。
(1)六大板块中哪个板块几乎全部位于大洋上?印度半岛和阿拉伯半岛都属于欧亚板块吗?(2)在板块边界一般形成什么样的地形?(3)试分析红海、地中海、大西洋未来变化趋势及原因。
【提示】(1)太平洋板块。
印度半岛和阿拉伯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
(2)在消亡边界形成高大的山脉、高原、岛弧、海沟等。
在生长边界形成海岭、裂谷、断层等。
(3)红海、大西洋的面积会不断扩大,因为它们处于板块的生长边界,板块处于不断张裂中;地中海的面积会不断缩小,因为它处于板块消亡边界。
[归纳总结]板块运动及形成的地貌板块相对移动,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具体分析如下表:板块构造学说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成果之一。
下图为“某种类型的板块边界示意图”。
据此回答1~2题。
1.图示的板块边界是( )A.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边界B.大洋板块内部的生长边界C.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的俯冲边界D.大陆板块内部的生长边界2.以下地貌单元中,成因与图示机理相关的是( )A.东非大裂谷B.日本列岛C.阿尔卑斯山脉D.落基山脉1.A 2.C[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两板块海拔高度相近,为大陆板块和大陆板块的碰撞(消亡)边界。
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得出该板块类型为大陆板块和大陆板块碰撞边界,阿尔卑斯山脉是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相碰撞形成的,东非大裂谷是张裂形成的,日本列岛和落基山脉是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碰撞形成的。
]材料一背斜和向斜示意图。
材料二某地地质剖面图。
材料三华山大断崖。
(1)从形态上看,背斜和向斜有何不同?从岩层的新老关系看,背斜和向斜有何不同?(2)“背斜成谷”主要是受到哪种外力作用的影响?若材料一图中所示地区有石油分布,应从哪种构造中寻找石油?隧道一般选择在背斜核心部位,采石场则选择在背斜顶部,为什么?(3)材料二中,A、B、C、D四处哪些是断层构造?哪些不是?为什么?(4)材料三中的华山大断崖属于哪种地质构造?此地质构造除形成块状山地外,还能形成什么地形?【提示】(1)从形态上看,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
从岩层的新老关系看,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2)“背斜成谷”受侵蚀作用的影响。
石油储存在背斜构造中。
背斜岩层是拱形的,承压大,安全性好,而向斜是储水构造,修建隧道易积水或渗水,因此隧道一般选择在背斜核心部位;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易破碎,因此采石场选择在背斜顶部。
(3)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是看其岩石是不是受力断裂;二是看它是否沿断裂面有明显相对位移。
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才是断层。
材料二中的A、B、C处岩石既受力断裂,又沿断裂面有明显相对位移,所以A、B、C都是断层;而D处岩石虽然断裂但无位移,故不是断层,而仅仅是断裂。
(4)断层构造。
还能形成低地或谷地,如东非大裂谷、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等。
[归纳总结]1.常见地质构造的判断方法常见的地质构造有褶皱和断层两种类型,它们的形成原因不同,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也不同,现比较如下:(1)褶皱与地貌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实践意义,具体如下图所示:读“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D四处,属于背斜的是________,属于向斜的是________。
(2)该地区背斜所在的地貌类型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向斜所在的地貌类型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找油区应在图中的____处,找地下水应在______处。
(4)如果修建地下隧道,应选择在________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了地质构造的判断及应用。
第(1)题,背斜和向斜的区别:从形态上看,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
据此判断图中D为背斜,C为向斜,A、B为断层。
第(2)题,背斜因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因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因此背斜、向斜不能依据地形特征来判断,而应根据岩层的空间形态来判断。
第(3)题,了解地质构造对于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等有很大帮助,例如,石油、天然气一般储存在背斜构造中,向斜构造利于储存地下水。
第(4)题,修建地下隧道,应选择在背斜部位。
断层地带岩石破碎,因此水库和其他工程建筑地基应避免建在断层带上,否则水库会漏水、坝基或地基不牢固。
【答案】(1)D C (2)谷地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影响,容易被侵蚀成谷山岭向斜槽部受到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3)D C (4)D 一方面,在背斜部位地下水向隧道的两侧流,地下水对隧道的压力小;另一方面,背斜的岩层是上拱型(即穹隆构造),岩层稳定,隧道更安全褶皱示意、被侵蚀缺失的褶皱图a 褶曲示意图图b 被侵蚀缺失的褶皱探讨1 背斜和向斜在岩层弯曲状态上有何区别?【提示】背斜部位岩层向上弯曲,向斜部位岩层向下弯曲。
探讨2 背斜顶部易遭受外力侵蚀的原因是什么?【提示】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易遭受外力侵蚀。
探讨3 图b中乙处岩层的分布特征是什么?【提示】中间部位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读下面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1)~(3)题。
(1)如果在该地区进行钻井,有可能找到石油、天然气的位置是( ) A.甲B.乙C.丙D.丁(2)甲构造顶部缺失的原因是( )A.顶部岩层受挤压力,岩石破碎易被侵蚀B.顶部岩层受张力易被侵蚀C.岩浆活动导致了岩层熔化D.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中断(3)图示区域有一处著名的泉水,最可能位于( )A.甲处B.乙处C.丙处D.丁处(1)A(2)B(3)D[第(1)题,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第(2)题,背斜岩层上拱,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易被侵蚀。
第(3)题,丁处为断层部位,是泉水出露的最好位置。
]当地时间2016年9月2日4时37分(北京时间0时37分),新西兰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7.1级地震,震源深度55公里。
结合全球板块构造局部图,完成1~2题。
1.此次地震的位置位于图中( )A.①B.②C.③D.④2.有关其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B.南极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C.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D.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1.A 2.A[解答该题组的关键是正确判断图中的板块名称。
新西兰地震发生在①处,该处为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消亡边界。
]读“地质剖面图”,完成3~4题。
3.图中①处山地的成因是( )A.断层上升成山B.褶皱隆起成山C.向斜成山D.背斜成山4.造成④处易成谷地的原因是( )A.张力影响B.挤压力大C.岩石坚硬D.侵蚀作用3.C 4.A[第3题,读图,根据图中岩层向下凹可知,该处为向斜,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而形成山岭,故图中①为向斜山。
第4题,读图可知,图中④处岩层向上凸,应该为背斜,但是却形成了谷地,主要是因为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 读图,回答5~6题。
5.从成因上看,山地M属于( )A.背斜形成的褶皱山B.向斜形成的褶皱山C.断层形成的断块山D.岩浆喷发形成的火山6.下列山地中,成因和图中所示不同的是( )A.庐山B.喜马拉雅山脉C.华山D.泰山5.C 6.B[第5题,据图示岩层的运动方向判断,岩石断裂错动、有相对位移,属于断层构造,M是断块山。
第6题,庐山、华山、泰山属于断块山,喜马拉雅山脉属于褶皱山。
] 7.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和“地形倒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序号代表的各板块的名称: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
(2)从地质构造上看,喜马拉雅山脉属于________(是褶皱还是断层)山脉,是由于________板块与________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3)美国西部位于世界著名的火山地震带上,试用板块构造学理论解释其成因。
(4)背斜谷和向斜山分别是怎么形成的?【解析】(1)根据世界板块划分可知,图中①到⑥依次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
(2)喜马拉雅山脉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边界附近,由两大板块碰撞挤压而形成,属于褶皱山脉。
(3)美国西部位于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的碰撞挤压地带,地壳活动频繁,多火山、地震等。
(4)背斜岩层向上弯曲,其顶部受张力作用影响,易被侵蚀而形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作用影响,不易被侵蚀而形成山岭。
【答案】(1)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2)褶皱①(或亚欧板块) ⑥(或印度洋板块)(3)美国西部位于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碰撞挤压地带,多火山、地震。
(4)背斜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而成山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