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句读
- 格式:ppt
- 大小:520.00 KB
- 文档页数:34
文言文如何断句一、由一个故事引出“句读”的概念。
从前,有一位阔少爷,总希望找个漂亮妻子。
某天,他收到媒人寄来的提亲信,并描述那女子的样貌:“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
阔少爷认为自己将会娶到一位“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
”的美人,非常高兴。
拜堂之日,阔少爷发现其妻属丑女,便找媒人算帐。
媒人说:“我没有说谎,早就告诉你,这女子:“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
”“是你自己断错句,怎可怪我呢?”二、断句的方法:基本方法:读全文,通文意,确定文体。
1、叙述性文章,要弄懂故事的基本情节;若有人物对话,就要弄清谁跟谁对话,讲的什么话。
2、说理性文章,就要弄明白讲了哪些问题,表明了怎样的观点.示例一:有老姥于路遇劫/喝贼/路人为逐擒之/ 贼反诬路人老师支招一:找名词(或代词),标主宾,定句读。
1、名词或代词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例如《陈涉世家》中,“吴广素爱人,……广故数言欲亡”,有时还会承前省略主语。
常用名词和代词:名词有: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代词有:吾、余、予(表示“我”) 予、尔、汝(女) 公、卿、君、若(表示“你”) 彼、此、其、之(表示“他”、他们)例:王恭从会稽还王大看之见其做六尺簟(指导:找出句中几个名词、代词,句子基本就断开了。
)王恭从会稽还/ 王大看之/见其做六尺簟例:1、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2、少顷/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3、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老师支招二:看虚词,找位置,定句读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
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常用虚词:1、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文言文的句读与断句咱们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啊,句读与断句那可是相当重要的一环!这就好比是在走迷宫,找对了路,才能顺顺利利地走出去,要是找错了,那可就晕头转向啦!先来说说句读吧。
其实句读就是咱们给文言文加标点,这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加上的,得有一定的技巧和方法。
比如说,“句”一般指的是一句话说完了,相当于咱们现在的句号;“读”呢,就是句子中间的短暂停顿,类似于逗号。
我记得有一次,我给学生们讲《论语》中的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的同学不加思索就断成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看起来好像没什么问题,但是仔细一琢磨,就会发现,如果把“不亦说乎”单独断开,就没办法体现出那种强烈的反问语气,表达的意思也就大打折扣了。
正确的断句应该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样一读,那种对于学习并且时常温习的快乐和自豪就一下子出来了。
再比如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里面如果断句不对,意思可就完全不一样啦。
有的同学断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样断句,就把“好之者”孤立出来了,不太符合句子原本的逻辑。
正确的应该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意思是懂得知识的人不如喜爱知识的人,喜爱知识的人不如以知识为乐的人。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要根据文言文中的虚词来断句。
像“夫、盖、若夫、至若”这些词,往往用在句子开头,表示要发表议论或者引起下文,那在它们前面一般就要断开。
比如说“夫战,勇气也”,“夫”字前面就得断开。
另外,咱们还得注意文言文的句式特点。
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等,都有它们独特的断句规律。
比如说,“陈胜者,阳城人也”,这是个典型的判断句,“者”“也”后面都要断开。
有时候啊,文言文的断句还得结合上下文的意思。
比如说,“其一犬坐于前”,如果断成“其一犬,坐于前”,那可就闹笑话啦,正确的应该是“其一/犬坐于前”,意思是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前面。
总之,文言文的句读与断句就像是给文言文这个古老的画卷添上清晰的线条,让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理解古人的思想和情感。
江苏省海安县2022届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专题四文言文阅读之句读停顿专题四文言文阅读之句读停顿内容概括【学习目标】1. 归纳文言文句读停顿的方法,并能用方法划出句子的准确停顿。
2. 知晓文言文内容概括提炼的注意点,并能在实际解题时运用。
【典型例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崇明老人记[清]陆陇其崇明具有吴姓老人者,年已九十九岁,其妇亦九十七岁矣。
老人生四子,壮年家贫,鬻①子以自给,四子尽为富家奴。
及四子长,咸能自立,各自赎身娶妇,遂同居而共养父母焉。
伯仲叔季②,列肆五间:每户一铺,另辟一间,为出入之所。
四子奉养父母,曲尽孝道。
始拟膳每月一轮,周而复始,其媳日:“翁姑老矣,若一月一轮,则必历三月后,方得侍奉颜色,太疏。
”拟每日一家,周而复始。
媳又日:“翁老矣,若一日一轮,则历三日后,方得侍奉颜色,亦疏。
”乃以一餐为率③,如蚤餐伯,则午餐仲,晚餐叔,则明日蚤餐季,周而复始。
若逢五及十,则四子共设于中堂,父母南向坐,东则四子及诸孙辈,西则四媳及诸孙媳辈。
分伯仲坐定,以次称觞献寿。
率⑤④以为常。
老人饮食之所,后置一橱,橱中每家各置钱一串,每串五十文。
老人每食毕,反手于橱中随意取钱一串,即往市中嬉,买果饼啖之。
橱中钱缺,则其子潜补之,不令老人知也。
老人间往知交游,或对弈,或樗蒲⑥。
四子知其所往,随遣人密嘱其家佯输于老人,老人亦不知也。
老人胜,辄踊跃归。
亦率以为常。
盖数十年无异云。
(选自《明清散文名篇集粹》,有删改)【注】①鬻(yù):卖。
②伯仲叔季:兄弟排行的次序。
③率(lǜ):文中指频次。
④称觞(shāng):举杯。
⑤率(shuài):大致,一般。
⑥樗蒲(chū pú):古代一种游戏。
1.请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共两处)遂同居而共养父母焉2.文中两次写到“率以为常”,请依次分别概括所指的两件事。
(1)第②节中“率以为常”指(2)第③节中“率以为常”指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崇明老人的子女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继承发扬的中华美德。
口技注音版原文初中必背文言文《口技》的注音版原文如下:kǒu jì口技qīng清lín sì林嗣huán jīng zhōng环京中yǒu shàn kǒu jì zhě有善口技者huì bīn kè会宾客dà yàn大宴yǐ bì shì jiān已毕,示间yǒu fù zé zhī有抚者yī shēng ér zhī一升而止yòu shēng ér zhī又声而止shào qǐng fàn gōng rù qǔ zhī少顷,幡公入取之fù zé zhī yǐ bì yī shēng ér zhī抚者已毕,一升而执bīn kè zhōng bù wéi yě宾客终,无不违也fán shì zhuān shēng qīng shēng zhuǎn shēng xiáng shēng zhuǎn shēng jiē shēng fù shēng bù wéi yě fán shì xiáng shēng fù shēngxiáng shēng fù shēng bù wéi yě凡声清声转声相声转声复声弗违也,凡声相声复声弗违也。
yǔ zhī xiāng duì yǐ bù wéi yě与之相对,亦不违也。
bīn kè zhī jiān fán shì xiáng shēng fù shēng bù wéi yě fán shì xiáng shēng fù shēng bù wéi yě zhī jiān dài huán dǎo wéi dài fú rán jiān zhuàn qíng zhuàn xiáng zhuàn fù zhī jiān dài fú rán jiān zhuàn qíng zhuàn xiáng zhuàn fù zhī jiān dài fú rán jiān zhuàn qíng zhuàn xiángzhuàn fù zhī jiān dài fú rán jiān zhuàn qíng zhuàn xiáng zhuàn fù zhī jiān dài huán dǎo wéi dài fú rán jiān zhuàn qíng zhuàn xiáng zhuàn fù zhī jiān dài huán dǎo wéi dài fú rán jiān zhuàn qíng zhuàn xián gzhuàn fù zhī jiān dài huán dǎo wéi dài fú rán jiān zhuàn qíng zhuàn xiáng zhuàn fù zhī jiān dài huán dǎo wéi dài fú rán jiān zhuàn qíng zhuàn xiáng zhuàn fù zhī jiān dài huán dǎo wéi dài fú rán jiān zhuàn qíng zhuàn xiáng zhuàn fù zhī jiān dài huán dǎo wéi dài fú rán jiān zhuàn qíng zhuàn xiáng zhuàn fù zhī jiān dài huán dǎo wéi dài fú rán jiān。
文言文句读规律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它具有独特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
对于现代人来说,阅读文言文时正确地进行句读(断句)是理解文意的关键。
掌握一定的文言文句读规律,能够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古人的思想和文化。
一、虚词标志虚词在文言文中的使用频率较高,且往往有较为固定的语法功能。
一些常见的虚词可以作为句读的标志。
1、句首发语词:如“夫”“盖”“若夫”“至若”等,其前一般要断开。
例如:“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盖大苏泛赤壁云。
”(《核舟记》)2、句尾语气词:如“也”“矣”“乎”“哉”“耳”“焉”等,其后一般要断开。
比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不可,直不百步耳。
”(《寡人之于国也》)3、句中停顿词:“以”“于”“而”“则”等,在它们前后往往需要停顿。
像“于是饮酒乐甚”(《赤壁赋》),“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
二、实词搭配实词在句子中的组合和搭配也能帮助我们进行句读。
1、主谓结构:主语和谓语之间一般要断开。
例如“吾观之”,“吾”是主语,“观之”是谓语。
2、动宾结构:动词和宾语之间要断开。
如“操蛇之神闻之”,“操蛇之神”是主语,“闻”是动词,“之”是宾语。
三、对话标志文言文中的对话通常有特定的标志,如“曰”“云”“言”等,其后一般要断开。
例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四、修辞技巧文言文常运用一些修辞手法,这些手法也有助于句读。
1、对偶、排比:句式整齐,两两相对,可据此断句。
如“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2、顶真:上一句的结尾和下一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字或词,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断句。
如“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五、特殊句式1、判断句:“……者,……也”“……,……也”“……者,……”等形式的判断句,在“者”“也”后断开。
比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2、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在调整语序后断句。
如“何陋之有?”(《陋室铭》)应断为“有何陋?”3、省略句:要根据上下文补出省略的成分,再进行断句。
初中八年级必背古诗词文言文范读初中八年级必背的古诗词和文言文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范读材料,供学生参考和学习:1.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 《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 《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5. 《滕王阁序》(节选)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6. 《岳阳楼记》(节选)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7. 《醉翁亭记》(节选)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8. 《赤壁赋》(节选)对海而唱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9. 《出师表》(节选)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10. 《桃花源记》(节选)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这些古诗词和文言文作品,不仅在文学上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学生在背诵的同时,也应深入理解其背后的意义和精神。
掌握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①可/以/一战②再/而衰,三/而竭③我/孰与/城北徐公美④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⑤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⑦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⑧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⑨且/焉置/土石⑩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11、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12、今/天下/三分1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14、是以/众议/举宠为督15、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16、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7、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18、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附:关于文言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指导例析一、“意义单位划分法”:文言句朗读的停顿划分可先揣摩意义,再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则“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有一定停顿。
例1、望晚/日照/城郭(《登泰山记》)“望晚”是“向晚”、“傍晚”之意,全句有“望晚”、“日照”、“城郭”三个意义单位。
不可读成“望/晚日/照城郭”。
例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乐其乐”前一“乐”字用做动词,“以……为乐”;后一“乐”字,作名词,“所乐的事”。
“乐其乐”即“以其乐为乐”。
不可误读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二、“语法结构划分法”:根据语言顺序处理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定语——中心语”、“状语——中心语”、“动补”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谓之间、谓宾之间、状语与中心语之间、动补之间要作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1、主谓之间、状谓之间、动补之间可作停顿。
例3、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例4、此/庸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例5、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例6、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例7、永之人/争/奔走焉(《捕蛇者说》)2、动宾之间,结合紧密时不停顿,但宾语有定语限制或修饰,就须停顿。
文言文定句读的方法汇总1、找虚词,定句读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1)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如盖追先帝之殊遇。
(2)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如: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注意其中的“乎”,有时通介词“于”,往往居于句中,如《醉翁亭记》中有“颓然乎其间者”;“焉”有时也居于句中,如《愚公移山》“且焉置土石”。
(3)句中的虚词有:于、为、则、而、以等。
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所欲有甚于生者。
(4)复音虚词有:且夫、若夫、乃父,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
复音虚词大多位于一句话的开头,它们之前一般要断句。
如: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向使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2、找名代,定句读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和代词一般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再次出现是只提名不提姓。
如:“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中的名词有“道、俗、天下”等,找出这几个名词,句子就断开了,为“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3、察对话,定句读文言文中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可以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然后进行断句。
如:“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这里总共三句话,就能直接用“曰”断开的就有三处,其余的可根据名词标志断开,为“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4、依总分,定句读在文言文中,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我们可以据此进行断句。
如:“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乐乐宴乐损矣。
初中文言文中几处句读的商榷作者:廖百纯来源:《散文百家·下旬刊》2015年第10期古文言文最初是没有标点的,且正文内容一般也不分段,因此古人读书很重视句读训练。
“五四”以后,我国陆续出版了一些用现代通行的标点符号标点的文言文,新中国成立以后,文言文的标点工作有了很大发展,给我们学习文言文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特别是给文言文教学减轻了负担,降低了难度,不需要去下一番“句读”上的功夫了。
但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文言文浩如烟海,已标点的文言文难免没有欠恰当甚至错误的地方,断句难免没有不恰当之处。
我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对句读有一些体会,现就鄂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中文言文举几例与同行门商榷。
一、湖北教育出版社九年级《语文》(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处句读的体会原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其中“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两个分句,我在教学中总有这样的感受:朗读起来语气不顺畅,显得有些别扭;翻译起来语义不通顺,有点像是囫囵吞枣地生硬拼凑。
请教其他语文教师,都觉得有相同感受。
先不妨来看看教材对这两句的注释,“①空乏:资财缺乏。
这里是动词,意思是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②行拂:行动不顺遂,颠三倒四。
行,所做的事。
拂,不顺、违背。
③乱其所为:使他的所作受干扰。
乱,扰乱。
所为,所行。
”单独看注释三处注释没有什么问题,意译也较通顺,但把注释①与注释②和③联系起来理解就有问题了。
一是“行拂”的“行”与“乱其所为”的“为”在意思上重复,“拂”与“乱”在意思上也重复,这在上古文言文中是不该有的现象;二是“行拂乱其所为”一句的主语“行”与宾语“为”是同一对象,这也是古汉语语法所没有的情况;三是这句话的谓语应该是“拂乱”,注释把“拂”和“乱”分割开来注释,语义上讲不通,“行拂”做主语,语法上讲不通。
由于上述原因,翻译这两句无法直译,就是意译也总是感觉语意不通顺。
《登鹳雀楼》鹳雀楼高百尺,上摩苍穹,下临碧波。
日暮苍山远,长江水悠悠。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翻译】《登鹳雀楼》鹳雀楼高耸入云,高达百尺,向上直插云霄,向下俯瞰着碧绿的江水。
夕阳西下,远处的苍山在暮色中显得更加遥远,长江的水波荡漾,悠悠流淌。
若想看尽千里风光,就再往上一层楼去。
【朗诵】《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翻译】《江雪》千山之上,鸟儿飞得无影无踪,万径之中,人迹已绝。
一叶孤舟上,有一位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翁,他独自在寒冷的江水中垂钓,雪花纷飞。
【朗诵】《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翻译】《望岳》泰山啊,你是怎样的壮丽?齐鲁大地上的青山绵延不断。
大自然的神奇秀美,阴阳交替,分割出昼夜。
胸怀荡漾,云雾缭绕,眼含泪水望向归巢的鸟儿。
有朝一日,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巅峰,俯瞰四周,所有的山都显得那么渺小。
【朗诵】《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翻译】《鹿柴》空旷的山谷中不见人影,却能听到人的声音。
阳光返照进深深的树林,再次照在青苔上。
【朗诵】《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翻译】《春望》国家破败了,山河依然存在,城市里的春天草木茂盛。
感叹时光,花儿飘落时泪水滴溅,恨别亲人,鸟儿的惊飞让人心惊。
战火连绵了三个月,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
白发搔首,头发更短了,简直无法再插簪。
【朗诵】《夜泊牛渚怀古》牛渚西江夜泊船,客行虽云乐,不如早还船。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翻译】《夜泊牛渚怀古》我在牛渚西江边夜泊船只,虽然旅途中有所乐,但不如早日返回。
潮水平静,两岸宽广,风正帆悬。
海上的太阳升起,驱散了残余的夜晚,江水春天来临,已进入了旧年。
乡书何时能送达?归雁飞向洛阳的边境。
初中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一)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
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
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
1、主谓之间要停顿。
2、谓宾之间要停顿。
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
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
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确定节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1、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
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等。
例如:至若春和景明若夫淫雨霏霏然则北通巫峡诚宜开张圣廷关联词:且、虽、因、“惟”、“故”等。
例如:且焉置土石虽我之死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其如土石何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2、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
如: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②可/以一战。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例①中的“于是”,“于”是介词,“给”的意思“是”是代词,“这”的意思,它们都应分开来读。
例②中“可以”是两个单音词,“可”是能愿动词,“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词,“用来”的意思。
例③中的“中间”,“中”是“中间”,“间”是“夹杂”。
3、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臣卑鄙”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不能读成“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佳木/秀而繁阴。
③问/今是何世④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例③中“佳木”是动作的发出者,陈述的对象,它与后面谓语部分之间应作停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