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物质特性表
- 格式:doc
- 大小:53.00 KB
- 文档页数:2
碳和碳的氧化物碳(C)是化学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非金属元素。
它是地球上最常见的元素之一,存在于许多地球上的有机和无机物质中。
碳是生命的基础,它的化学特性使它能够形成数以百计的化合物,包括与氧原子结合而形成的氧化物。
碳的氧化物是指碳与氧原子结合而形成的化合物。
主要的氧化物有二氧化碳(CO2)和一氧化碳(CO)。
这两种氧化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对我们的生活和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氧化碳(CO)。
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由一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
它是燃烧过程中的副产物,主要来自于不完全燃烧的化石燃料,如汽车排放、工业生产和室内燃烧器具。
一氧化碳是一种有毒气体,对人体健康有严重影响。
当我们吸入一氧化碳时,它会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阻碍氧气的正常输送,可能导致中毒和窒息。
因此,正确使用和通风燃烧器具是非常重要的,以避免一氧化碳的积聚。
二氧化碳(CO2)是另一种常见的碳氧化物。
它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组成的无色气体。
二氧化碳是地球上最重要的温室气体之一,它的浓度会影响地球的气候变化。
二氧化碳的释放来自于许多人为和自然的过程,如燃烧化石燃料、森林砍伐和植物呼吸。
过量的二氧化碳排放会导致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农业产量和海平面上升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和寻找可再生能源是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
除了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外,碳还可以和氧原子形成其他氧化物。
例如,四氧化二碳(CO4)是一种罕见的化合物,他们由四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组成,它的存在是通过极端条件的实验室合成实现的。
此外,碳还可以与氧原子形成碳氧化物,如一氧化三碳(C3O)。
这些氧化物在科学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助于我们对碳的特性和反应机制有更深入的了解。
总之,碳的氧化物在我们的生活和环境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氧化碳作为有毒气体,正确使用和通风燃烧器具是保护我们健康的关键。
二氧化碳是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浓度的变化对气候变化产生重大影响,减少排放并转向可再生能源是关键的环境挑战。
编制/日期: 审核/日期: 批准/日期:
,
编制/日期:审核/日期:批准/日期: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佩带自吸过渡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带空气呼吸器、一氧化碳过滤式自救器。
眼睛防护:一般不需要特别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戴安全防护眼睛。
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严禁吸烟。
实行就业前和定期的体验。
避免高浓度吸入。
进入罐、限制性空间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三、急救措施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呼吸心跳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术。
就医。
灭火方法:切断气源。
若不能立即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正在燃烧的气体。
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
编制/日期:审核/日期:批准/日期:。
(相关数据为参考值,而非保证值)《产品物理特性表》1 / 7 吸尘器用途
滚筒洗衣机用途
(相关数据为参考值,而非保证值)《产品物理特性表》2 / 7 汽车用途
(相关数据为参考值,而非保证值)《产品物理特性表》3 / 7 电动工具用途
工业用途
(相关数据为参考值,而非保证值)《产品物理特性表》4 / 7
冶金和有色金属连铸用途
材质选用Grade Selection
(相关数据为参考值,而非保证值)《产品物理特性表》5 / 7 光纤用途
物理特性(代表值)Physical Properties(Typical)
热处理用途
石墨中杂质含量分析表(以IG-110为例测定)Typical Impurity Level
(相关数据为参考值,而非保证值)《产品物理特性表》6 / 7 机械密封用途
品种特性表Typical Properties
(相关数据为参考值,而非保证值)《产品物理特性表》7 / 7 物理特性一览表Typical Grades/Properties。
一氧化碳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理化性质
- 化学式:CO
- 分子量:28.01 g/mol
- 外观和物理状态:无色无味的气体
- 熔点:-205 °C
- 沸点:-191.5 °C
- 密度:1.250 g/L
- 可溶性:低溶解性于水
危险特性
- 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它具有以下危险特性:
- 毒性:一氧化碳是一种强大的血液中毒物质,它与血红蛋白结合,阻止氧气的传递到身体的组织和器官中,导致缺氧和中毒症状。
- 易燃性:一氧化碳是易燃气体,与空气形成可燃混合物,可在遇到明火或高热源时发生爆炸。
- 爆炸性:一氧化碳与空气的爆炸限是12.5% - 74%。
在高浓度下,一氧化碳可以引发爆炸。
- 非可见性:一氧化碳无色无味,在环境中很难察觉。
安全措施
- 预防:为了避免一氧化碳的积聚和暴露,应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 定期检查和维护燃气设备,包括燃气炉、热水器和锅炉。
- 安装一氧化碳探测器,特别是在睡眠区域和燃气设备附近。
- 不在室内使用燃气或煤炭烧烤设备。
- 应急响应:如果发生一氧化碳泄露或中毒,应采取以下措施:- 立即离开泄露源,并通知相关部门。
- 寻求新鲜空气,并在急救人员到达前提供急救。
- 避免直接接触或呼吸一氧化碳。
- 后果管理:如若不慎暴露于一氧化碳,应咨询医生,因为一
氧化碳中毒可能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甚至死亡。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数据请参阅可靠资源或咨询相关专业
人员。
一氧化碳(CO)为无色,无味气体,分子量为28.0,一氧化碳比空气轻,一般都浮在空气的上层,对空气相对密度为0.967,在标准状况下1L气体质量为1.25g,100ml水中可溶解0.0249mg(20℃)。
燃烧时为淡蓝色火焰。
一氧化碳是有毒气体,对人体有强烈的毒害作用。
一氧化碳对人的毒理作用,主要是与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结合.在正常情况下,当氧气进入血液后,即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随着血液循环、氧合血红蛋白流至周身各处,将氧释出,组织细胞即得到充足的氧气.但是,当一氧化碳被吸入后,先于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又称一氧化碳血红蛋白).此时,血液循环虽在进行,但血液中充满着碳氧血红蛋白,这种碳氧血红蛋白是不能携带氧气的,时间一久,组织细胞缺氧症状便十分明显,最后人体因严重缺氧窒息造成死亡.一氧化碳不仅与血红蛋白结合能力强,而且双方离解也很缓慢,比氧与血红蛋白的离解要慢3600倍。
病人初起为头晕头痛,眼花心慌,恶心呕吐.继之,眩晕加剧、昏睡,脉搏细快,最后陷入昏迷,大小便失禁,脉更细弱,血压下降,呼吸浅表至不规则,最后缺氧加剧,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严重的一氧化碳中毒(如在晚间睡眠时发生中毒,直至次日才被发现),有时在急性症状消失后,出现后遗症。
常见的有急性痴呆木僵,震颤麻痹综合征,多发性神经炎,周围神经麻痹,少数患者有意识模糊、健忘全盲或半盲内耳性眩晕(美尼尔氏综合征)、心脏血管系统损害及肢体末端坏疽等.应该提及的是,一氧化碳中毒病人的皮肤粘膜呈樱桃红色,与一般缺氧表现的青紫是不同的,这是由于碳氧血红蛋白的颜色即为樱桃红色,所以反映在皮肤粘膜处也呈此色.CO经呼吸道吸入。
吸入的CO通过肺泡进入血液,立即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HbCO)。
空气中CO分压越高,HbCO浓度也越高。
吸收后的CO绝大部分以不变的形式由呼吸道排出。
在正常大气压下,CO半排出期为128~409分钟,平均为320分钟。
一氧化碳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化学品中文名称:一氧化碳化学品英文名称:carbon monoxide技术说明书编码:94CAS No.:630-08-0分子式:CO分子量:28.01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有害物成分一氧化碳含量CAS No. 630-08-0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危险性类别:不详侵入途径:不详燃爆危险:本品易燃。
健康危害:一氧化碳在血中与血红蛋白结合而造成组织缺氧。
急性中毒:轻度中毒者出现头痛、头晕、耳鸣、心悸、恶心、呕吐、无力,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高于10%;中度中毒者除上述症状外,还有皮肤粘膜呈樱红色、脉快、烦躁、步态不稳、浅至中度昏迷,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高于30%;重度患者深度昏迷、瞳孔缩小、肌张力增强、频繁抽搐、大小便失禁、休克、肺水肿、严重心肌损害等,血液碳氧血红蛋白可高于50%。
部分患者昏迷苏醒后,约经 2~60天的症状缓解期后,又可能出现迟发性脑病,以意识精神障碍、锥体系或锥体外系损害为主。
慢性影响:能否造成慢性中毒及对心血管影响无定论。
环境危害:对环境有危害,对水体、土壤和大气可造成污染。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呼吸心跳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术。
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危险特性:是一种易燃易爆气体。
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有害燃烧产物:二氧化碳。
灭火方法:切断气源。
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
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立即隔离150m,严格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合理通风,加速扩散。
喷雾状水稀释、溶解。
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