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糖化血红蛋白不总是估计平均血糖水平

糖化血红蛋白不总是估计平均血糖水平

糖化血红蛋白不总是估计平均血糖水平

糖化血红蛋白的临床意义

糖化血红蛋白的临床意义 HbA1c的临床意义1 1.糖尿病长期血糖的监测;观察饮食和药物治疗的效果,特别是怀疑口服药物失效而不得不用胰岛素治疗时HbA1c有较高价值。 2.有助于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现和预防;临床研究显示: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糖尿病肾病和视网膜病变的发生与HbA1c水平密切相关,并发现HbA1c<7%时,糖尿病发生慢性并发症的危险性很小,而一旦HbA1c﹥7%时,则发生慢性并发症的危险性显着增高。 HbA1c的临床意义2 3.用于糖尿病的辅助诊断: 大多数血糖高于正常的糖尿病患者其HbA1c增高;对空腹血糖正常而糖耐量下降的病人HbA1c也可增高。有报导HbA1c对糖尿病的诊断敏感性为85%,特异性为91%。最近Peters 回顾性研究报告HbA1c的测定与WHO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密切相关,且检测方便。并认为HbA1c>7%时,一般建议采用饮食和运动治疗处理。HbA1c的临床意义3 4.用于应激性高血糖的鉴别诊断 各种应激如心肌梗塞和脑血管意外可使血糖升高,但这种高血糖、HbA1c不一定升高,若为糖尿病、HbA1c则升高。两者的鉴别对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有一定价值。 5.? 怀孕期间HbA1c是反映糖尿病控制的一个特别有用的指标。 怀孕期间血糖控制对母婴健康极为重要。糖尿病患者怀孕期间母亲的高血糖与

胎儿的发病率、死亡率上升都有关。保持严格的血糖控制,尤其是在胚胎发生的头3个月,母亲HbA1c结果对健康胎儿的孕育极大促进作用。 总之,HbA1c数据客观,稳定性好,能反映糖尿病患者2-3月左右的糖代谢情况,同时对糖尿病并发症,尤其是早期肾病和视网膜等微血管病变有很好的临床参考价值。

糖化血红蛋白与血糖、C—反应蛋白之间的关系分析

糖化血红蛋白与血糖、C—反应蛋白之间的关系分析DOI:10.16658/https://www.doczj.com/doc/1210109616.html,ki.1672-4062.2016.08.084 目的分析糖化血红蛋白与血糖、C-反应蛋白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46例糖尿病患者(实验组)以及46例非糖尿病患者(对照组)作为观察对象,收治时间为2013年6月—2015年9月。两组患者均实施糖化血红蛋白与血糖、C-反应蛋白检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与血糖以及C-反应蛋白检测结果。结果两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与血糖以及C-反应蛋白检测结果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糖化血红蛋白与血糖、C-反应蛋白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对糖尿病患者实施糖化血红蛋白与血糖、C-反应蛋白监测有助于临床医师分析评估病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有利于控制患者病情,值得推广。 标签:糖化血红蛋白;血糖;C-反应蛋白;关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以及饮食习惯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且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严重威胁了人类的生活质量以及生命安全[1]。该院为了分析糖化血红蛋白与血糖、C-反应蛋白之间的关系,对2013年6月—2015年9月收治的46例糖尿病患者以及46例非糖尿病患者均实施糖化血红蛋白与血糖、C-反应蛋白检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46例糖尿病患者(实验组)以及46例非糖尿病患者(对照组)作为观察对象,收治时间为2013年6月—2015年9月。对照组46例非糖尿病患者中,男女患者的比例为26∶20,患者的年龄范围为35~76岁,患者年龄均值为(56.67±2.43)岁。实验组46例糖尿病患者中,男女患者的比例为27∶19,患者的年龄范围为36~75岁,患者年龄均值为(56.64±2.18)岁。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其数据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实施糖化血红蛋白与血糖、C-反应蛋白检测,具体检测方法为:患者禁食8 h后,于次日清晨,抽取患者的空腹静脉血,检测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与血糖,将患者的血液进行离心处理,分离血清后,进行C-反应蛋白检测,然后让患者口服75 g葡萄糖,于2 h后再采血,检测患者的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使用英国进口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配套试剂进行检测,C-反应蛋白使用特定蛋白分析仪及配套试剂进行检测。

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测定及意义

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测定及意义 对糖尿病患者而言,糖化血红蛋白是很重要的病情衡量指标,然而据2006年开始的IMPROV ETM全球项目的最新研究显示,51%的患者从未听说过糖化血红蛋白,10%以上的医师每年对患者进行的糖化血红蛋白检测不到一次。在中国,只有1/4的医师认识到糖化血红蛋白是衡量血糖控制的重要标准。 正常人有三种血红蛋白:HbA、HbF、HbA2,而成人红细胞中主要含有HbA。在用层析法分离血红蛋白时,可洗脱出3种含糖成分即:HbA1a、HbA1b、HbA1c,合称为糖化血红蛋白。H bA1c是葡萄糖化血红蛋白,另两种是其他糖形成的糖化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由HbA在代谢过程中与葡萄糖结合形成,因而它可准确地反映血中葡萄糖水平。 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方法主要有:高压液相法、比色法、层析法、电泳法及免疫法等。 正常参考值:健康成人HbA1平均为6.5%,范围5.0%~8.0%。 临床意义: 1.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用于评定糖尿病的控制程度。当糖尿病控制不佳时,糖化血红蛋白浓度可高至正常2倍以上。因为糖化血红蛋白是血红蛋白生成后成糖类经非酶促结合而成。它的合成过程是缓慢且相对不可逆的,持续存在于红细胞120天生命期中,其合成速率与红细胞所处环境中糖的浓度成正比。因此,糖化血红蛋白所占比率能反映测定前1-2个月内平均血糖水平。本项目的测定已成为糖尿病较长时间血糖控制水平的良好指标。如果HbA1的浓度高于10%,胰岛素的剂量就需要调整。在监护中的糖尿病患者,其HbA1的浓度改变2%,就具有明显的临床意义。 2.该项目的测定不能用于诊断糖尿病或判断天-天间的葡萄糖控制,亦不能用于取代每天家庭检查尿或血液葡萄糖。 3.HbA1c水平低于确定的参考范围,可能表明最近有低血糖发作、Hb变异体存在或红细胞寿命短。 4.任何原因使红细胞生存期缩短,将减少红细胞暴露到葡萄糖中的期间,随之HbA1c%就会下降,即使这一时间平均血液葡萄糖水平可能是升高的。红细胞寿命缩短的原因,可能是溶血性贫血或其他溶血性疾病、镰状细胞特征、妊娠、最近显著的血液丧失或慢性血液丧失等。 6.5%――不能“作弊”的标准 在血糖控制中,糖化血红蛋白是专家们非常关注的问题。糖化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葡萄糖与携带氧气的血红蛋白起化学反应形成的物质。一般情况下,人体内被“糖化”的血红蛋白占全部血红蛋白的4%~6%,而糖尿病患者则要明显增高. 微小改善可明显减少并发症 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能够反映过去2~3个月血糖控制的平均水平,它不受偶尔一次血糖升高或降低的影响,因此对糖化血红蛋白进行测定,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过去一段时间的血糖控制水平。英国前瞻性研究证实HbA1c每下降1%,糖尿病相关的死亡率降低2 1%;心肌梗死发生率下降14%;中风发生率下降12%;微血管病变发生率下降37%;白内障摘除术下降19%;周围血管疾病导致的截肢或死亡率下降43%;心力衰竭发生率下降16%。

糖化血红蛋白诊断糖尿病

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A1c;HbA1c)是人体血液中葡萄糖与血红蛋白β 链 N 末端缬氨酸残基以共价键结合的稳定的化合物, 全称为: 血红蛋白β 链 (血液)-N-(1- 脱氧果糖 -1- 基) 血红蛋白β 链。反映检测前 2~3 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 HbA1c 诊断糖尿病 HbA1c 是葡萄糖与血红蛋白结合的稳定产物,其具有以下优点: 离体样本稳定,常温可稳定 24 h; 生物学变异小,在 2.0% 以内; 无需空腹,可任意时间采血; 相对来讲不受短期生活方式改变的影响; 有国际公认的参考体系,可以监测其结果的准确性; 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相关性好于血浆 (清) 葡萄糖。 所以,HbA1c 的测定能满足糖尿病防治工作的需求。 HbA1c 检测的标准化 HbA1c 的实验室测量结果准确可比,实现检测的标准化,是HbA1c 临床应用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室间质量评价 (external quality assessment,EQA) 是保证和改进实验室检验质量的重要手段。 我国 HbA1c EQA 计划于 2000 年正式开展,与国外相比,我国HbA1c 检测的标准化起步相对较晚,但进展迅速。目前已建立并运

行比较完整的 HbA1c 参考系统。我国 HbA1c 检测的整体质量已有明显提升。 但我国 HbA1c 检测的质量控制和标准化仍面临复杂的局面和挑战;临床实验室特别是基层医疗单位 HbA1c 检测的人员操作、室内质控等方面的管理亟待加强。 一些检测系统的自身性能仍存在不少问题,如大多数即时检测(point—of-care testing,POCT) 方法检测 HbA1c 的精密性、准确性无法满足临床需求,不能用于糖尿病诊断,但可以用作监测方法。此外,多种因素可直接影响 HbA1c 的检测结果。 影响 HbA 1c 检测结果的因素 糖化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血红蛋白与葡萄糖的结合产物, 因此, 任何引起血红蛋白数量与质量变化的因素都会干扰 HbA1c 测定, 对结果产生影响。 干扰因素包括: 血红蛋白病、衍生血红蛋白、红细胞生存周期的异常及药物等。有些干扰因素及干扰程度取决于所采用的测定方法 (方法学特异), 而有些干扰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无法克服 (非方法学特异)。 实验室应知晓 HbA1c 测定存在的干扰因素, 某些患者人群可能需要用某种特异的 HbA1c 测定方法或不适宜采用 HbA1c 来反映体内平均血糖水平。

最全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的原理与仪器解析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测定的原理方法与 仪器解析及临床意义 糖尿病目前在世界上发病率很高,占免疫病的比率,在发达国家高达2-5%,而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亦达2-3%,并且每年还以1‰的速度增长。糖尿病是一种终生性疾病,其并发症是至残至死的主要原因,所以人们希望能尽早发现和治疗糖尿病。临床上广泛采用血糖参数来判定糖尿病,而血糖参数只代表抽血时的血糖水平,对确诊有局限性。近年来的医学研究证明:血液中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浓度相对稳定,其浓度值能准确反映最近1-3个月期间的血糖水平,便于医生对糖尿病进行早期诊断;也可用于糖尿病人的血糖监控及慢性并发症的判断等,受到临床的广泛重视,目前我国各大、中型医院正逐渐开展糖化血红蛋白(HbA1c)占总血红蛋白(Hb)的百分含量的测定项目。有些发达国家已将HbA1c的测定列入中老年人的常规体检项目。测定HbA1c比较常用的方法,目前有乳胶凝集反应法和离子交换高压液相色谱法两种,分别用生化分析仪和糖化血红蛋白自动分析仪进行测定。 1 HbA1c的临床意义 糖化血红蛋白是一项说服力较强、数据较客观、稳定性较好的生化检查,不受偶尔一次血糖升高或降低的影响。能反应糖尿病患者2-3个月以内的糖代谢状况,同时与糖尿病并发症尤其是微血管病变关系密切,在糖尿病学上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1.1 增高:测定HbA1c可以了解糖尿病人在2~3个月的血糖控制情况。此外,用含葡萄糖的透析液作血透的慢性肾衰病人,地中海贫血和白血病病人亦增高。 1.2 降低:溶血性及失血性贫血,慢性肾衰,慢性持续性低血糖症等。 1.3 作为糖尿病的病情监测指标 1.3.1 作为轻症、Ⅱ型、“隐性”糖尿病的早期诊断指标。 1.3.2 不是诊断糖尿病的敏感指标,不能取代现行的糖耐量试验。 1.3.3 可以列为糖尿病的普查和健康检查的项目。 1.4 当HbA1c>9%时,说明患者存在着持续性高血糖,可以出现糖尿病肾病、动脉硬化、白内障等并发症。临床经常以糖化血红蛋白作为监测指标来了解患者近阶段的血糖情况,以及估价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情况。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测定原理方法及临床意义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测定的原理方法与仪器解析及临床意义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测定的原理方法与仪器解析及临床意义 糖尿病目前在世界上发病率很高,占免疫病的比率,在发达国家高达2-5%,而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亦达 2-3%,并且每年还以1‰的速度增长。糖尿病是一种终生性疾病,其并发症是至残至死的主要原因,所以人们希望能尽早发现和治疗糖尿病。临床上广泛采用血糖参数来判定糖尿病,而血糖参数只代表抽血时的血糖水平,对确诊有局限性。近年来的医学研究证明:血液中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浓度相对稳定,其浓度值能准确反映最近1-3个月期间的血糖水平,便于医生对糖尿病进行早期诊断;也可用于糖尿病人的血糖监控及慢性并发症的判断等,受到临床的广泛重视,目前我国各大、中型医院正逐渐开展糖化血红蛋白(HbA1c)占总血红蛋白(Hb)的百分含量的测定项目。有些发达国家已将HbA1c的测定列入中老年人的常规体检项目。测定HbA1c比较常用的方法,目前有乳胶凝集反应法和离子交换高压液相色谱法两种,分别用生化分析仪和糖化血红蛋白自动分析仪进行测定。 1HbA1c的临床意义 糖化血红蛋白是一项说服力较强、数据较客观、稳定性较好的生化检查,不受偶尔一次血糖升高或降低的影响。能反应糖尿病患者2-3个月以内的糖代谢状况,同时与糖尿病并发症尤其是微血管病变关系密切,在糖尿病学上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1.1增高:测定HbA1c可以了解糖尿病人在2~3个月的血糖控制情况。此外,用含葡萄糖的透析液作血透的慢性肾衰病人,地中海贫血和白血病病人亦增高。 1.2降低:溶血性及失血性贫血,慢性肾衰,慢性持续性低血糖症等。 1.3作为糖尿病的病情监测指标 1.3.1作为轻症、Ⅱ型、“隐性”糖尿病的早期诊断指标。 1.3.2不是诊断糖尿病的敏感指标,不能取代现行的糖耐量试验。 1.3.3可以列为糖尿病的普查和健康检查的项目。 1.4当HbA1c>9%时,说明患者存在着持续性高血糖,可以出现糖尿病肾病、动脉硬化、白内障等并发症。临床经常以糖化血红蛋白作为监测指标来了解患者近阶段的血糖情况,以及估价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情况。 1.5对预防糖尿病孕妇的巨大胎儿、畸形胎、死胎,以及急、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的监督具有重要意义。1.6对于病因尚未明确的昏迷或正在输注葡萄糖(测血糖当然增高)抢救者,急查糖化血红蛋白具有鉴别诊断的价值。 1.7对于糖化血红蛋白特别增高的糖尿病患者,应警惕如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合并症的发生。 2临床常用的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方法 2.1乳胶凝集反应法 乳胶凝集反应法是利用抗原抗体直接测定总血红蛋白Hb中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百分含量。目前有国内外几家厂商可以提供HbA1c测定的试剂盒。这种免疫反应是由被测血样品中的总Hb和HbA1c与试剂中的抗体结合而形成凝集,凝集量随HbA1c浓度的大小而变化。使用生化分析仪器来进行比浊测定HbA1c的浓度,采用终点法,生化仪通过测定反应液的吸光度值,可直接反映出凝集量的多少;推算出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如对您有帮助,请购买打赏,谢谢您!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血糖测定只代表即刻的血糖水平,提示患者当时的身体状况,并不能作为评价疾病控制程度的指标。 糖化血红蛋白是指血液中和葡萄糖结合了的那一部分血红蛋白。 当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较高时,人体所形成的糖化血红蛋白含量也会相对较高。人体内红细胞的寿命一般为120天,在细胞死亡前,血液中糖化血红蛋白含量也会保持相对不变。因些糖化因红蛋白水平反映的是在检测前120天内的平均血糖水平,而与抽血时间,病人是否空腹,是否使用胰岛素等因素无关。是判定糖尿病长期控制的良好指标。 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结果以百分率表示,指的是和葡萄糖结合的血红蛋白占全部血红蛋白的比例。非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为4-6%;许多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如查能将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降低至8%以下,糖尿病的并发症将大大降低,如果糖化血红蛋白>9%,说明患者待续性高血糖,会发生糖尿病性肾病,动脉硬化,白内障等并发症,并有可能出现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合并症。因此,有关专家建议,如果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已达标准,并且血糖控制状态较为了平稳,每年至少应该接受2次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对于那些需要改变资料方案,或者血糖控制状态不稳定的患者,及正在进行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应该每三个月进行一次糖化血红蛋白测定。 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可以指导临床更好地制定糖尿病例患者的诊疗方案。如果某位患者每天仅在早餐前测定空腹血糖,发现这个值为130mg/ml,处于政党范围内;但再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却发现为11%,这意味着该患者在过去的3个月内平均血糖水平已接近270mg/ml,暗示其将来发生糖尿病并发症的危险性非常高,。尽管早餐前血糖结果尚满意,但是一天其它时间的血糖水平却严重超标,需要对患者饮食,运动及药物治疗作出重新评估,并作出相应调整,此外患者还需较现在更为频繁地测定血糖。 综上所述,糖化血红蛋白是糖尿病患者疾病控制程度一项良好的指标,糖尿病患者应定期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并据此制定,修正相关治疗方案。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检测指标。通过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可以了解糖尿病患者过去2~3个月内血糖控制的平均水平,它不受患者偶尔一次的血糖升高或降低的影响。英国糖尿病前瞻性研究证实,糖化血红蛋白每下降1%,糖尿病患者发生死亡的几率就会降低21%,发生心肌梗死的几率就会下降14%,发生中风的几率就会下降12%,发生微血管病变的几率就会下降37%,需要做白内障摘除手术的几率就会下降19%,因周围血管疾病而导致截肢或死亡的几率就会下降43%,发生心力衰竭的几率就会下降16%。 1、作为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的评价指标;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测定目的在于消除波动的血糖对病情的控制观察的影响,因而对血糖波动较大的Ⅰ型糖尿病患者,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一个有价值的血糖控制指标。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和尿糖测定较简单和经济,且能较可靠地反映病情的控制,故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意义低于1型患者,但可作为辅助检查,用于判定口服药是否失效而须用胰岛素治疗。 2、有助于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认识;血糖测定只代表即刻的血糖水平,提示患者当时的身体状况,并不能作为评价疾病控制程度的指标。 3、用于糖尿病的诊断;健康人HbA1c为4.0%-7.7%(6.5±1.5%), 未控制的DM病人HbA1c 可高达10%-20%;随机检测HbA1c,若<8%,多不考虑糖尿病。HbA1c>9%,预报糖尿病的标准度约为78%,灵敏度为68%,特异性94%;HbA1c>10%,则有80%以上为糖尿病,灵敏度43%,特异性99%,有效率86%。所以,目前并不主张单独用HbA1c来诊断糖尿病,原因是精确度不高,有时造成临床解释困难。

糖化血红蛋白共识及ADA标准

糖化血红蛋白——提高糖尿病诊断效率的新手段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贾伟平教授、包玉倩教授的课题组对中国人糖尿病诊断方法的研究又取得新进展,其研究成果最近被世界著名的四大综合性医学期刊之一——英国医学会官方月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在线发布,并配发了专家述评。 糖尿病是目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慢性病之一。近期在中国4.6万余人的调查显示,20岁以上人群糖尿病的患病率达9.7%,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达15.5%,目前估计中国糖尿病患者数已达9240万。空腹血糖及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是诊断糖尿病的常用方法。但是,无论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或检测空腹血糖均有时间及采样要求,需要空腹或多次取血,因此受试者依从性较差。近年来有学者将糖化血红蛋白(HbA1c)这个评价糖尿病血糖控制水平的监测指标引入到糖尿病诊断领域。HbA1c检测的优势在于方便、易行、不受进餐时间以及短期生活方式改变的影响,变异性小,反映出的血糖情况相对稳定。 2009年6月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和欧洲糖尿病学会(EASD)组成的国际专家委员会建议HbA1c≥6.5%可作为诊断糖尿病的标准。2010年ADA指南已将HbA1c≥6.5%列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之一,将HbA1c≥6.0%作为糖尿病的筛查标准之一。然而,应用HbA1c诊断糖尿病的切点存在种族差异。贾伟平的团队在上海社区人群中进行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以及HbA1c诊断糖尿病效率的研究。研究结果提示,在社区普通人群中HbA1c≥6.3%诊断效率等同于空腹血糖≥7.0 mmol/l。而在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包括年龄≥45岁、体重指数≥24 kg/m2)中HbA1c≥6.3%诊断效率明显优于空腹血糖≥7.0 mmol/l,也优于用HbA1c≥6.5%诊断糖尿病的效率。 目前中国的大部分综合性医院都有HbA1c检测仪,中国卫生部正在实施HbA1c检测的质量控制体系。HbA1c 诊断及筛查糖尿病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新的补充方法,HbA1c在任何时间都能够采样,可以提高受试者的检测顺应性,使得一部分不符合空腹采血要求以及不愿接受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的糖尿病患者被及时诊断。贾伟平的团队又提供了来自中国人群研究的HbA1c诊断的切割点即HbA1c≥6.3%,这为医生提高糖尿病的诊断效率提供了新手段。 2010年全球HbA1c标准化测定共识 糖基化血红蛋白的浓度(通称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反映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评价长期血糖控制的金标准。1984年首次提出其标准化测定的问题[1],但直到1993年DCCT研究[2]发表后,科学家和临床医师才开始重视这一问题。那时由于缺乏全球统一的标准化手段,各国均使用自己的检测方法,比较著名的有:美国进行了全国糖化血红蛋白标准化项目(NGSP),主要依据DCCT研究中使用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瑞典使用离子交换色谱法。日本采用日本糖尿病学会发明的HbA1c 定标法(共有6个定标仪)。 这些方法的共同缺陷是缺少初级和次级参照物。为了克服这一缺点,满足全球测定标准化的要求,达到欧盟对诊断性医疗仪器(IVD)的要求,国际临床化学和实验室医学联盟(IFCC) 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组,研究一个可供追溯的参照系统。 这套系统包括与内蛋白酶Glu-C共孵育、清除β链氮端的六肽、用质谱法或毛细管电泳法分离、定量糖基化以及非糖基化的六肽[3]。被检测物为葡萄糖与β链氮端形成稳定化合物的糖化血红蛋白分子。纯化的HbA1c和HbA0 由人类血液中提取,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形成初级参照系统(PRMS)中的参照物。PRMS[4]的值有用于次级参照物(SRMs;全血)。次级参照物由生产厂家用来定标其仪器。已经建立了一个实验室网络来完成和维护初级参照系统。 由于其灵敏性更高,采用IFCC新的标准化方法会使HbA1c的百分比稍有降低。对于某些患者可能会使血糖控制恶化[5],IFCC建议使用SI数值(mmol/mol),可以减少IFCC单位与DCCT/NGSP

糖化血红蛋白临床意义

糖化血红蛋白临床意义 血中葡萄糖与红细胞的血红蛋白相结合的产物,即红血球的血红蛋白中糖基化部分,称为糖化血红蛋白。正常人血红蛋白中的糖化血红蛋白约在7% 以下。糖化血红蛋白亲和色谱测定手段已获公认,正 常参考值为 5.89 ±).9% ( 4.99% ?6.79% )。 糖化血红蛋白的多少与血中葡萄糖的含量高低成正比关系,可以间接反映血糖浓度的改变,同时也反映了机体糖代谢的状态。糖化血红蛋白的临床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 长期以来,评价糖尿病长期控制水平一直是一个困难问题,对病情波动较大及注射胰岛素的患者尤其如此。一次血糖、尿糖的测定,只能反映抽血当时的血糖水平,并且血糖随进食和糖代谢的变化而有所改变,不能说明前一段较长时间病情的全貌。而糖化血红蛋白随血糖变化而变化,可以反映出病人在抽血化验前4?8 周之内一段时间的血糖平均水平。 (2) 糖化血红蛋白不仅可作为糖尿病的病情监测指标,亦可作为轻症、H型、隐性”糖尿病的早期诊断指标。但不是诊断糖尿病的敏感指标,不能取代现行的糖耐量试验,可列为糖尿病的普查和健康检查的项目。 (3) 正常人的糖化血红蛋白V 6.79%。如果〉11.5%时,说明患者存在着持续性高血糖,可以岀现糖尿病肾病、动脉硬化、白内障等并发症。因此,临床经常以糖化血红蛋白作为监测指标来了解患者近阶段的血糖情况,以及估价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情况。 (4) 对预防糖尿病孕妇的巨大胎儿、畸形胎、死胎,以及急、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的监督具有重要意义。 (5) 对于病因尚未明确的昏迷或正在输注葡萄糖(测血糖当然增高)抢救者,急查糖化血红蛋白具有鉴别诊断的价值。 (6) 对于糖化血红蛋白特别增高的糖尿病患者,应警惕如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合并症的发生。 总之,糖化血红蛋白是一项说服力较强、数据较客观、稳定性较好的生化检查,能反应糖尿病患者2个月以内的糖代谢状况,同时与糖尿病并发症尤其是微血管病变关系密切,在糖尿病学上很有临床参考价值。 评价糖尿病长期控制水平一直是一个困难问题,对病情波动较大及注射胰岛素的患者尤其如此。国外目前已将糖化血红蛋白监测作为糖尿病疗效判定和调整治疗方法的“金指标”。研究表明[5],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与WHO 的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密切相关,可以不必考虑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 OGTT )的结果,仅根据检测结果即可作岀治疗决定。HbAlc 大于7% 时,不管OGTT 的诊断是 糖耐量减退还是糖尿病,均需要药物治疗;HbAlc 小于7% 时,一般可采用饮食和运动疗法。糖尿病患者如果能将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降低至8% 以下,糖尿病的并发症将大大降低。血糖严格控制的患者( HbAlc < 8% )可使视网膜病变下降76% ,肾脏病变下降56% ,神经系统病变下降6)%,心血管病变下降41%,HbAlc 每下降1% 可使微血管并发症下降35%。如果糖化血红蛋白> 9%,说明患者持续性高血糖,可发生

糖化血红蛋白资料

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GHb)是血液葡萄糖通过非酶作用,经细胞膜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链颉氨酸结合形成的产物,其合成速率与红细胞所处环境中糖的浓度成正比。糖化血红蛋白的形成是不可逆的,其浓度与红细胞寿命(平均120天)和该时期内血糖的平均浓度有关,不受每天血浆葡萄糖浓度大小波动而变化,也不受运动或食物的影响,因此糖化血红蛋白是反映过去6~8周的平均血糖浓度,这可为评估血糖的控制情况提供可靠的实验室指标。通常所说的HbAlc为Hb的色谱分离中的一个成分,并非为一个特指物质,只有与葡萄糖相结合的Hb才被称为Glyco-sylatedHemoglobin (GHb),而现在临床上把HbAlc和GHb常视为同义词。 中文名糖化血红蛋白 本质血红蛋白与血糖结合的产 物 反应类型不可逆反应英文代号HbA1c 领域生物学 反应患者近8~12周的血糖控 制情况 目录

?1基本简介 ?2研究历史 ?3基本内容 ?4区别血糖 ?5检测方法 ?6操作过程 ?7监测意义 ?8控制标准 ?9结果解释 ?10注意事项 ?11临床意义 ?12标准检测 1基本简介 编辑 人体血液中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血糖结合的产物是糖化血红蛋白,血糖和血红蛋白的结合生成糖化血红蛋白是不可逆反应,并与血糖浓度成正比,且保持120天左右,所以可以观测到120天之前的血糖浓度。糖化血红蛋白的英文代号为HbA1c。糖化血红蛋白测试通常可以反映患者近8~12周的血糖控制情况。

糖化血红蛋白(GHb)是指血液中和葡萄糖结合了的那一部分血红蛋白。当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较高时,人体所形成的糖化血红蛋白含量也会相对较高。人体内红细胞的寿命一般为120天,在细胞死亡前,血液中糖化血红蛋白含量也会保持相对不变。因此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反映的是在检测前120天内的平均血糖水平,而与抽血时间,病人是否空腹,是否使用胰岛素等因素无关。是判定糖尿病长期控制的良好指标。 2研究历史 编辑 糖化血红蛋白于1958年被使用色谱法首次从其它类型的血红蛋白中分离出来,并于1968年被分类为一种糖蛋白。1969年,人们发现糖化血红蛋白在糖尿病患者中的数量增加。1975年研究者们得到了生成糖化血红蛋白的反应式。 自从1968年第一次描述了在糖尿病患者中发现的异常血红蛋白以来,关于葡萄糖及其他碳水化合物与血红蛋白结合的糖化产物的术语,已经变化几次。自从1986年,IUPAC-IUB(国际纯化学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已经推荐使用糖化血红蛋白这一名称,即非酶促

糖化血红蛋白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关系

糖化血红蛋白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关系【摘要】目的了解糖化血红蛋白(HbAlc)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关系,及时控制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方法选择60例糖尿病及糖尿病伴有并发症患者与30例正常人的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血糖(FBG)进行测定,并做联合分析。结果正常对照组的HbAlc为(5.65±0.43)%,FBG为(4.87±0.63)mmol/L;糖尿病组的HbAlc为(9.82±2.41)%,FBG为(9.31±4.86) mmol/L;糖尿病伴有并发症的HbAlc为(11.08±2.16)%,FBG为(10.31+5.86)mmol/L;糖尿病无并发症的HbAlc为(7.64±0.41)%,FBG为(7.78±1.67) mmol/L,糖尿病患者的HbAlc与FBG呈显著正相关(P<0.01)。糖尿病伴有并发症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HbAlc)明显高于无并发症者(P<0.01),提示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发生与HbAlc有关,并且发现糖尿病患者病程的长短以及急、慢性并发症之间的HbAlc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对预防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极为重要。 【关键词】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组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和)胰岛素作用低下而引起的代谢性疾病,目前发病率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在我国糖尿病发病率为2%~3%,并以千分之一的速度增长[1]。目前临床已广泛开展检测患者血糖工作。但血糖测定只代表即刻的血糖水平,提示

患者当时的身体状况,并不能作为评价疾病控制程度的指标。在糖尿病所致肾病、视网膜、神经病变等并发症的诸多因素中,血糖控制不良是最主要因素。而糖化血红蛋白(HbAlc)是血糖控制好坏的重要指标,它所反映的是过去6~8周的平均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结果以百分率表示,指的是和葡萄糖结合的血红蛋白占全部血红蛋白的比例。非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为4%~6%,许多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如果能将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降低至8%以下,糖尿病的并发症将大大降低,如果糖化血红蛋白>9%,说明患者持续性高血糖,会发生糖尿病肾病、视网膜、动脉硬化等病变,并有可能出现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2]。所以,有关专家建议,如果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已达标准,并且血糖控制较为平稳,每年至少应该接受2次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对于那些需要改变治疗方案,或血糖控制不稳定的患者,及正在进行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应该每3个月进行一次糖化血红蛋白检测。为了解糖化血红蛋白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关系,有效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笔者对60例糖尿病患者和30例正常人的糖化血红蛋白(HbAlc)和空腹血糖(FBG)进行了测定,以评估他们之间及其并发症的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正常对照组:均为排除了糖尿病和糖耐量减退的正常人,共30例,男11例,女19例,年龄21~84岁,平均49.1

对糖化血红蛋白作为糖尿病诊断标准的探讨

对糖化血红蛋白作为糖尿病诊断标准的探讨 【摘要】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作为糖尿病诊断标准的价值。方法:研究近2年到我院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和HbA1c检查的患者286人。结果经OGTT确诊对糖尿病诊断敏感性为70%,特异性为82.55%,阳性预测值为90.32%。结论:连接几点的曲线进行诊断意义更大。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glycated hemoglobin value as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diabetes. Study the past 2 years to our hospital 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 (OGTT) and 286 patients with HbA1c checks. Results The sensitivity of OGTT confirmed diagnosis of diabetes was 70%, specificity of 82.55%,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of 90.32%. Conclusion The diagnosis of the curve connecting points more meaningful 【Key words】glycosylated hemoglobindiabetes 1对象 为了更进一步的理解糖化血红蛋白作为糖尿病诊断标准诊断意义,我们收集了就HbA1c作为糖尿病诊断的价值进行探讨。研究2008年1月-2009年12月到我院为确诊糖尿病而进行OGTT及HbA1c检查的就医者286人。其中男性160例,女性126例。年龄56±11.78岁,32岁-82岁。 诊断标准:血糖标准按照1997年ADA诊断标准:空腹血糖≥7mmol/L和(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 2方法 受检者于晨空腹进行OGTT。先收集空腹静脉血浆标本,随后口服葡萄糖75克,2小时后再次收集静脉血浆标本,分别测定空腹葡萄糖(FPG)及餐后2小时血糖(2hPG)和HbA1c值。血糖测定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HbA1c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 3统计学处理 根据1997年ADA诊断标准发现病例数,再以HbA1c≥6.5%及≥6%两切点,利用公式进行计算其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阳性预测值。 4结果 286例受检者进行OGTT,其中单项FPG≥7mmol/L者15例;单项2hPG≥11.1mmol/L者19例;FPG及2hPG均达到诊断标准者166例。未达到诊断标准者86例。

糖化血红蛋白基本知识

糖化血红蛋白应用 一、糖化血红蛋白基本知识 糖化血红蛋白是人体血液中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血糖结合的产物,它的英文代号为HbA1c。它最早于1958年通过色谱法首次从其它类型的血红蛋白中分离出来,并于1968年被分类为一种糖蛋白。1969年,人们发现糖化血红蛋白在糖尿病患者中的数量增加。1975年研究者们得到了生成糖化血红蛋白的反应式。 血糖和血红蛋白结合生成的糖化血红蛋白是不可逆反应,糖化血红蛋白与血糖浓度成正比,并且保持120天左右。这是由于人体内红细胞的寿命一般为120天,在红细胞死亡前,血液中HbAlc含量也会保持相对不变。因此HbAlc水平反映的是在检测前120天内的平均血糖水平,可以稳定可靠地反映出检测前120天内的平均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和一般的血糖检测相比,几乎不受抽血时间,是否空腹,是否使用胰岛素等因素干扰。因此糖化血红蛋白的应用也越来越多。 二、糖化血红蛋白临床应用 糖化血红蛋白最重要的应用就是对糖尿病的辅助诊断。由于糖化血红蛋白可在体内保持120天左右,因此,它可以反映糖尿病人2-3个月的血糖变化,和一次血糖测定相比,数据比较客观、稳定性较好的生化检查,不受偶尔一次血糖升高或降低的影响。所以HbA1c 是目前国际公认的糖尿病监测的“金标准”。一般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年应至少接受两次HbA1c测定。 一般认为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水平 4%~6%:血糖控制正常。 6%~7%:血糖控制比较理想。 7%~8%:血糖控制一般。 8%~9%:控制不理想,需加强血糖控制,多注意饮食结构及运动,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 >9%:血糖控制很差,是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可能引发糖尿病性肾病、动脉硬化、白内障等并发症,并有可能出现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合并症。 另外糖化血红蛋白可使内皮素活性增加,从而使血管收缩,使血样升高,最终引起心脑血管疾病,因此对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中,,HbAlc检测可很好地评估病人的患病程度和血糖控制情况。 三、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方法及标准化问题 糖化血红蛋白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有:离子交换层析法、亲和层析法、免疫法、电泳法(等电点聚集法)、酶法等等。其中离子交换层析法应该是其中的金标准。而免疫法操作便捷、通量大、成本低,已成为国际的主流方法,据统计,目前全球有近70%的厂商使用的是免疫法。

糖化血红蛋白和血糖关系分析

糖化血红蛋白和血糖关系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与血糖之间的关系,为临床上诊断糖尿病提供更科学、更合理的辅助依据。方法:172例糖尿病患者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同时测定空腹血糖(FPG)和餐后2h血糖(2hPG),并对其结果分别进行相关分析,做统计学检验。结果:糖化血红蛋白和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之间存在着正向相关关系,即随着血糖升高,糖化血红蛋白也升高。结论:检测血液中糖化血红蛋白对糖尿病患者诊断及治疗具有临床意义。 关键词: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PG) 糖尿病是一组内分泌代谢综合征,它不仅有高血糖,而且常伴血脂异常。血糖的检测影响因素较多,只反映当时的身体状况,而糖化血红蛋白可反映测定前60d的血糖平均水平,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能反映体内血糖控制程度。本文通过检测172名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和血糖的水平,以探讨它们之间的相关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对象 本院2007年住院病人172人,年龄30~89岁,平均年龄56.3岁,男性100人,女性72人。 1.2 方法 晨起空腹抽取静脉血,糖化血红蛋白(HbA1c)测定以EDTA-K2抗凝,空腹血糖(FPG)以肝素钠抗凝,立即送检测定。然后服75g葡萄糖,于服后2h后再采血用肝素钠抗凝测定餐后2小时血糖(2hPG)。 1.3 仪器与试剂 深圳迈瑞BS-3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试剂:血糖(葡萄糖氧化酶法),上海荣盛;糖化血红蛋白(免疫比浊法),北京利德曼。仪器在实验前皆做室内质量控制。 2 结果 2.1 HbA1c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的测定结果(见表1) 2.2 HbA1c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的相关性

糖化血红蛋白标准值是多少

糖化血红蛋白标准值是多少 现在很多人去医院体检,体检之后的结果报告单上都写着糖化血红蛋白标值不正常。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糖化血红蛋白标准值不正常是怎么回事,也不知道糖化血红蛋白在我们的身体内起着什么样的作用。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糖化血红蛋白到底是怎么回事。下面一起来看一下。 糖化血红蛋白是人体血液中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血糖结 合的产物。血糖和血红蛋白的结合生成糖化血红蛋白是不可逆反应,并与血糖浓度成正比,且保持120天左右,所以可以观测到120天之前的血糖浓度。糖化血红蛋白的英文代号为HbA1c。糖 化血红蛋白测试通常可以反映患者近8~12周的血糖控制情况。 糖化血红蛋白能够反映过去2~3个月血糖控制的平均水平,它不受偶尔一次血糖升高或降低的影响,因此对糖化血红蛋白进行测定,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过去一段时间的血糖控制水平。世界权威机构对于糖化血红蛋白有着明确的控制指标,ADA(美国糖

尿病学会)建议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小于7%,IDF(国际糖尿病联盟)建议糖化血红蛋白控制标准为小于6.5%,目前我国将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标准定为6.5%以下。 糖化血红蛋白与血糖的控制情况4%~6%:血糖控制正常。 6%~7%:血糖控制比较理想。 7%~8%:血糖控制一般。 8%~9%:控制不理想,需加强血糖控制,多注意饮食结构及运动,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 >9%:血糖控制很差,是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可能引发糖尿病性肾病、动脉硬化、白内障等并发症,并有可能出现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合并症。

以上就是专业人士为我们介绍的糖化血红蛋白标准值不正 常的一些原因,如果还为此困惑的朋友们可以参考一下上文中为我们讲解的。还为我们介绍了简单的解决办法,我们可以尝试着做一些。平时要注意锻炼身体,提高自己的免疫力,抵抗疾病。

2型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与慢性并发症的相关性研究

2型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与慢性并发症的相关性研究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与慢性并发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 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31例合并慢性并发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组,选取收治的56例无慢性并发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含量、糖化血红蛋白含量。结果:研究组患者的HbA1c含量与FBG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糖化血红蛋白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良好的控制糖化血红蛋白含量对于预防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标签:2型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慢性并发症 糖尿病的最主要危害是其引发的相关并发症,并发症是糖尿病致残与早亡的最主要原因,良好的控制血糖水平可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1]。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可准确反映出2~3个月间的平均血糖水平,并且不受到采血时间、空腹状态以及应用药物等因素的干扰,目前已经成为临床监测糖尿病病情及疗效的一项重要指标[2]。为研究糖化血红蛋白与慢性并发症的相关性,笔者对87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含量进行对比研究,现将详细情况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1-12月收治的87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以其中合并有慢性并发症的31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组,以其中无慢性并发症的56例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组。研究组中男17例,女14例;年龄35~81岁,平均(58.37±6.87)岁;病程3~20年,平均(12.61±4.26)年;合并有糖尿病肾病的12例,合并有视网膜病变的8例,合并心脑血管慢性病变的6例,合并皮肤瘙痒的11例。对照组中男32例,女24例;年龄29~81岁,平均(54.31±7.52)岁;病程1~23年,平均(13.26±6.83)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全部患者均于早晨在空腹条件下抽取7 ml静脉血,将其中的3 ml血液样本注入至抗凝管中,用于测定HbA1c含量;另外4 ml血液样本注入至试管中,用于测定空腹血糖水平(FBG);以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检测患者的FBG与HbA1c 含量。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Ⅱ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与血脂关系

Ⅱ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与血脂关系 发表时间:2015-07-02T14:05:56.000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第7期供稿作者:杜秀芳 [导读] Ⅱ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与血脂各指标有一定关联性,对临床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杜秀芳 (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人民医院检验科654100) 【摘要】目的:探讨Ⅱ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与血脂关系。方法:将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内分泌科治疗的130例Ⅱ型糖尿 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将同期1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均检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血脂,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血糖、糖化 血红蛋白及血脂各指标均明显异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糖化血红蛋白与TC、TG、LDL-C呈正相关(P< 0.05),与HDL-C呈负相关(P<0.05)。结论:Ⅱ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与血脂各指标有一定关联性,对临床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Ⅱ型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血脂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5)07-0057-02 Relationshipbetweenglycatedhemoglobinandbloodlipidsinpatientswithtype2diabetesDuXiufang.ThePeople'sHospitalofDongchuanDistrictinKunming,YunnanP 【Abstract】ObjectiveGlycatedhemoglobininpatientswithtype2diabetesmellitusandbloodlipid.MethodsWillbeinJanuary2014- January2014inourhospitalendocrinologytreatmentof130casesofpatientswithtype2diabetesasobservationgroup,willbeinthesameperiod130casesofhealthyphys C(P<0.05),andnegativelycorrelatedwithHDL- C(P<0.05).ConclusionsInpatientswithtype2diabetesglycatedhemoglobinandbloodlipidsindexhascertainrelevance,tohavecertainreferencevalueforclinicaldiagn 【Keywords】Type2diabetes;Glycatedhemoglobin;Bloodfat Ⅱ型糖尿病为最为常见的糖尿病类型,临床常规用血糖检查来诊断,但血糖水平受多种因素影响,不能反映出患者一段时间内的平均 血糖水平,存在一定的误诊漏诊率。糖化血红蛋白能够反映2~3个月内的糖代谢紊乱程度,可作为诊断糖尿病的特异性指标[1]。而糖尿病 还可引起脂质代谢异常,是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本研究探讨Ⅱ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与血脂关系,分析两者之间的关 系及意义,现具体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内分泌科治疗的130例Ⅱ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组,男68例,女62例,年龄41~83岁,平均年龄 (63.5±4.2)岁,病程1个月-8年不等;将同期1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男65例,女65例,年龄32~74岁,平均年龄(54.3±4.6) 岁;所有观察组患者均符合Ⅱ型糖尿病诊断标准;两组患者均无其他代谢性疾病,甲状腺功能正常,无合并肝肾疾病,各项相关检查均无 异常;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其他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可进行分析研究。 1.2方法 所有患者空腹12h,于次日清晨抽取两管静脉血各5ml,分离血清,分别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糖(FPG)和血脂(TC、 TG、LDL-C、HDL-C)。仪器使用日立7170自动生化分析仪,试剂均由浙江伊利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HbAlc采用EDTA-K2抗凝, 用免疫比浊法测定;FPG、TC、TG采用酶联显色比色法;LDL-C、HDL-C采用直接匀相法。 1.3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17.0软件包分析所有临床资料。采用(x-±s)表示计量资料属正态分布,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有统计学 意义为P<0.05。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各指标比较,见表1。观察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血脂各指标均明显异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观察组HbAlc与TC、TG、LDL-C、HDL-C的关系。采取多因素回归分析法进行相关性进行研究分析,HbAlc与TC、TG、LDL-C呈 正相关性,与HDL-C呈负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Ⅱ型糖尿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长期的高血糖会产生诸多并发症,特别是心血管类并发症,是Ⅱ 型糖尿病死亡的主要原因[2]。为了提高糖尿病的早期诊断,特别的早期脂质代谢紊乱的诊断,对心血管类疾病的防治有积极意义。 HbAlc能够反映最近2~3个月内的平均血糖浓度,可反映较长时间内血糖控制水平,且影响因素较少,是判断血糖水平的良好指标。 但是Ⅱ型糖尿病容易发生脂质紊乱,其原因有二:一是胰岛素分泌不足可直接影响脂质代谢;二是血糖浓度过高,血脂过度合成,体内脂 质含量增加。血脂的增高可以引起血液粘稠度升高,胆固醇沉积在动脉管壁,日积月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造成心脑血管疾病。临床研究 表明,HbAlc含量越高,越容易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这是由于HbAlc的增多,降低了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的反应性,同时增 加了血红蛋白结合氧的能力,使局部组织长期处于缺氧状态,是造成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病理生理基础[3-5]。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血 糖、糖化血红蛋白及血脂各指标均明显异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糖化血红蛋白与TC、TG、LDL-C呈正相关 (P<0.05),与HDL-C呈负相关(P<0.05)。充分说明,糖化血红蛋白与血脂有明显的相关性,可间接反映血脂情况。脂质代谢异常 时,血糖值会升高,造成HbAlc含量增多。因此,可将糖化血红蛋白和血脂检测作为临床诊断和治疗的依据,有助于Ⅱ型糖尿病患者血脂异 常的早期发现和治疗。 【参考文献】 [1]邱毅,蔡晓平,郝铭.Ⅱ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与血糖、血脂的相关性及意义[J].浙江实用医学,2007,12(6):399-400. [2]陈红涛,张红雨,陈凯等.Ⅱ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与血糖血脂间的相关性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09,4(19):53-54. [3]范宇鹏.Ⅱ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与血脂血糖间的关系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4):32-33. [4]KullbergCE,AbrahamssonM,ArnqvislHJ, etal.Prevalenceofretinopathydifferswithageatonsetofdiabetesinapopula.tionofpatientswithType1diabetes[J].diabetMed,2002, 19(11):924. [5]赵丽珍,卢向红,冯燕敏.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J].浙江临床医学,2005,7(9):913-91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