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专题-第二讲
- 格式:ppt
- 大小:1.35 MB
- 文档页数:12
第二章古代中国的经济◆考纲要求:1.理解和掌握本专题的一些重要概念:如精耕细作、自然经济、土地制度、租佃制、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等。
2.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3.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4.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状况,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5.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6.掌握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发展变化的基本史实,总结规律和经验。
◆课标要求: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专题学习进度:3课时◆考点解析: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农业的起源:1.原始农业的产生: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2.南稻北粟: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在发展初期就已显露出地域的差别,即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并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
3.农业和家畜饲养业的结合: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二)生产工具、农耕技术、灌溉工具、水利技术的进步:1.生产工具的进步: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主要劳动工具是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进入文明时代,主要农业生产工具仍然是耒、耜,但是也出现了青铜农具;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使铁农具逐渐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制等笨重易损的农具。
这一变化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
2.农耕技术的发展: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形势与政策第二讲中国经济形稳势升试题一、选择题
1. 当前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是:
A. 快速增长
B. 稳定增长
C. 缓慢增长
D. 负增长
2. 中国经济形稳势升的主要原因是:
A. 国际贸易环境改善
B. 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C. 消费需求持续旺盛
D.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
3.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方向主要包括:
A. 提升产业链水平
B. 优化能源结构
C. 加强环境保护
D. 所有以上选项
4.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更加注重:
A. 经济增长速度
B. 经济结构调整
C. 物价稳定
D. 就业保障
5. 中国经济形稳势升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是:
A. 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
B. 促进了国际贸易增长
C. 带动了全球经济增长
D. 所有以上选项
二、简答题
1. 请简述中国经济形稳势升的表现。
2. 分析中国经济形稳势升的原因及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3.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你认为中国政府应如何进一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三、论述题
1. 结合实际,论述中国经济形稳势升对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的重要意义。
2. 从全球视角出发,分析中国经济形稳势升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及面临的挑战。
(注:以上试题仅供参考,实际教学内容和试题可能会有所不同。
)。
第二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主要内容•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概述• 二、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三、中国的经济发展• 四、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中国对外开放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概述(一经济和经济建设(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一经济和经济建设1、经济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与一定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或社会经济制度,是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上层建筑赖以建立起来的基础。
2、经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任务,是政治文明、文化繁荣、社会进步、生态良好的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主要目的 ,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提高经济效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时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经济制度。
1、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与缺陷★内涵:国家运用指令性计划,直接掌握和控制人、财、物资源,权力主要集中在中央,主要的经济活动按计划规定进行,国家计划不仅调节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运行,而且覆盖社会主义企业和居民个人的微观经济活动。
★优势:计划经济体制具有非常强的资源动员能力,它能够利用行政手段在较短的时期内集中有限的资源进行重点建设。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政企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2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3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经营方式比较单一。
★计划经济的弊端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第一阶段 :1978-1983年实施“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并得到党的十二大肯定的“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方针,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计划经济概念。
第二阶段 :1984-1987年,提出并实施“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模式,其标志为: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的新概念, 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