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房四宝之端砚名坑
- 格式:wps
- 大小:13.50 KB
- 文档页数:1
端砚和歙砚的区别端砚,由来就是中国"文房四宝"中的极品。
它的历史悠久,石质优良,雕刻精美。
为中国古代四大名砚之一。
在唐代初期广东肇庆(古称端州)东郊羚羊峡栏柯山的端溪一带,就出现了依靠采砚石、生产端砚为生的劳动者。
这里,滚滚东流的西江水,穿峡而过,直奔南海。
夹岸丛山峻岭,气势磅礴,重岩叠翠。
端砚名坑中的水岩(老坑)、坑仔岩、麻子坑、朝天岩、古塔岩、宣德岩......就错落的分布在这风景如画的环境中。
生产的端砚慢慢地成了肇庆独有的工艺美术品;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并得到达官贵人和帝王将相的赏识。
宋朝开始把端砚列为“贡品”,蜚声中外。
端砚之所以名贵,除了石质特别幼嫩、纯净、细腻、滋润、坚实、严密,制成的端砚具有呵气可研墨、发墨不损毫、冬天不结冰的特色外。
还与其开采、制作的艰辛有关。
一方端砚的闻世,要经过从探测、开凿、运输、选料、整璞、设计、雕刻、打磨、洗涤、配装等十多种艰辛而精细的工序。
采砚石无法用机械化操作,只能以手工为主。
历代采石工人都是按石脉走向,顺其自然向深层采掘,从接缝处下凿。
采出来的砚石如能有三、四成可用,已属难得。
坑道向下倾斜、曲折蜿蜒,工人进出要下蹲弯腰,有些地段仅能容一人裸体匍匐爬行。
古人云:“老坑匍匐仔坑斜,采石人同隔世赊。
刈取紫云烦镂削,千金一砍未为奢。
”加上历代制砚艺人的精雕细作,使其造型式样多姿多彩,由初唐的实用型逐渐提高到明清时期的实用与欣赏相结合的高度,步入了民族工艺美术的行列。
现在已成为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闻名遐迩。
使来肇庆观光的中外游客无不以拥有一方工艺精湛、多姿多彩的端砚为荣。
歙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是砚史上与端砚齐名的珍品。
以砚石在古歙州府治加工和集散而得名。
歙砚始于唐代。
北唐积<<歙州砚谱>>载:婺源砚在“唐开元中,猎人叶氏逐兽至长城里,见叠石如城垒状,莹洁可爱,因携之归,刊出成砚,温润大过端溪。
”自此以后,歙砚名闻天下。
端砚梅花坑的介绍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端砚梅花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文化遗产,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优质的品质赢得了许多人的喜爱。
作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端砚梅花坑以其纯天然的材料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于世。
端砚梅花坑的制作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起初是供皇家使用的贵重文具,后来逐渐普及到民间。
梅花坑是端砚中的一种,其名称来源于其外形如梅花,有着清雅高贵的气息。
制作梅花坑需要选用上等的砚石材料,经过上百道工序的精心打磨和雕刻,方能制成一块完美的端砚梅花坑。
端砚梅花坑的制作过程非常繁复,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来完成。
首先要选取上等的砚石原料,这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筛选和鉴定,确保石料质地坚硬、细腻、无瑕疵。
然后将石料用特殊工具打磨成梅花坑的形状,再经过雕刻、洗涤、晾晒等工序,最终完成一块完美的端砚梅花坑。
端砚梅花坑的制作过程需要极高的技术要求和耐心,每一道工序都要求工匠们精益求精,以保证最终的产品质量。
制作一块端砚梅花坑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劳作和等待,有时甚至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
这也是端砚梅花坑价格昂贵的原因之一。
端砚梅花坑以其独特的品质和工艺吸引了许多书法家和书画爱好者。
它不仅可以提高书法作品的质量,更能体现书法家的墨韵和个性。
端砚梅花坑更是被誉为文人雅士的必备之品,成为他们书斋中的珍贵物品。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端砚梅花坑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更是中国工匠精神和创造力的结晶。
端砚梅花坑的制作工艺代代相传,至今仍然保持着原始的制作方式,传承着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技艺。
端砚梅花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需要得到更多人的重视和传承。
我们应该珍惜这样一种传统工艺,保护端砚梅花坑的制作技艺,让其继续流传下去。
端砚梅花坑不仅可以让人们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更可以激发我们对传统工艺的热爱和研究。
端砚梅花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优质的品质使其备受推崇。
文房四宝是指什么文房四宝是指什么?文房四宝是指中国独有的文书工具(书画用具),即笔、墨、纸、砚。
文房四宝之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
历史上“文房四宝”还叫做《文房四谱》、《文房四宝谱》、“文房四士”等。
其实,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文房四宝”的含义有所不同。
例如,在南唐时,“文房四宝”特指诸葛笔、徽州李廷圭墨、澄心堂纸,婺源(原属歙州府,现属于江西)龙尾砚。
自宋朝以来“文房四宝”则特指湖笔(浙江省湖州)、徽墨(徽州,现安徽歙县)、宣纸(现安徽省泾县,泾县古属宁国府,产纸以府治宣城为名)、端砚(现广东省肇庆,古称端州)和歙砚(现安徽歙县)。
话说宣纸一般认为,纸是东汉时期由湖南籍宦官蔡伦发明的,但从西汉的墓中就曾经发现有纸的存在。
西汉的纸,是把纤维都混合在一起,再制成厚纸,蔡伦大概是改进西汉的造纸术,将厚纸改良成较薄的纸。
纸的别称很多,有楮先生、楮如白、楮待制、楮园公、好畴侯、剡溪遗老、不二冤家、文庙、云肪等。
汉代造纸原料主要是嘛和楮,后来发展到桑皮、藤皮,隋唐五代时,竹纸又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出现了一些造纸中心:安徽泾县以产"宣纸"著称,静安哪里培训轻松筹,纸张名目繁多,质地精良,尤以"薛涛笺"名满天下。
宣纸为书法用纸,唐代书法大家欧阳询、颜真卿、张旭等擅用宣纸。
历史上第一位赞美宣纸的帝王是南唐后主李煜。
明清以后,1967年5月上旬属羊10月份广东26选5手机号码,相继出现了麻纸、皮纸、棉纸、二层纸等,但仍以安徽泾县宣纸在纸坛一枝独秀,独领风骚。
当纸上有了书和画,就担负了文化传播的使命,纯以文房清玩的形式藏至今日的纸并不多,大都是清朝以后的产品。
南唐李后主曾制澄心堂纸。
这种彩色以笺纸传到乾隆时,乾隆十分喜爱,大连当地花呗怎么开通,因而下令仿造了"乾隆仿制澄心堂纸"。
由于乾隆性喜奢华,故清朝产有三公尺以上的描有花纹的纸笺。
所绘内容有山水楼台、云龙、凤凰、鸟兽、花卉等,底色五彩斑斓,极为华丽,可惜现在这种乾隆花纹笺已成稀罕之物。
端砚三大名坑鉴别中几种易忽略的石品端砚三大名坑鉴别中几种易忽略的石品端砚的鉴别,其实一直以来主要围绕在以老坑为核心标杆的三大名坑砚石鉴别上。
确定老坑标准后,其它所有坑口的鉴别均以与老坑的差异为标准。
在以往鉴别文化中,老坑、坑仔岩、麻子坑这三大名坑的鉴别要求很高,三种砚石本身也确实存在独具特色的特点;除此之外,诸如梅花坑、宋坑、绿端、白端等特点一目了然,普通爱好者也可以进行鉴别;白线岩、冚萝蕉、宣德岩等在行家眼中辨别较轻易;古塔岩、朝天岩、沙浦石等略难分辨;至于出现排除为三大名坑后仍然难以确定坑口的,一般统称“杂坑”(行话)。
我们在“手把手教你鉴别端砚”的专题中(详见本平台历史主题),已经对绿端、白端等做了介绍,更重点讲述了如何在石色、石眼、金银线、冰纹等方面鉴别老坑砚石。
由于鱼脑冻、蕉叶白、青花、火捺、天青等石品普遍存在于三大名坑中,因此并没有将这些石品作为鉴别老坑的要点进行单列讲述。
但是,老坑、坑仔岩、麻子坑其实存在着一些一直被忽视的具备鉴别性质的石品,——笔者的意思是:只要这些石品的出现,就可以直接判定砚石的坑口了——当然,这是笔者个人经验的总结:从笔者经验看,迄今没有出现误差。
下面,我们一一道来。
一、老坑马蹄冻笔者接触端砚以来,唯有老坑会出现这种形态的鱼脑冻,外型弯曲形如马蹄。
当然,老坑鱼脑冻形态很多,但出现马蹄冻的,却非属老坑不可(个人看法)。
二、老坑天青碎冻老坑碎冻这种形态,底色一般均是浓厚天青,点缀点点碎冻,宛如蓝天碎云,美丽不可方物。
与马蹄冻一样,端砚鱼脑冻形态虽很多,但出现这种碎冻的,却非属老坑不可(个人看法)。
老坑这种天青底碎冻现象极为罕见,出现此石品的老坑砚石大多优质上乘老坑这种天青底碎冻还有一个奇怪现象,出现这种优质石品的老坑砚石,大多纯净,没有金银线几种也有天青碎冻、容易与老坑混淆的其它坑口砚石的鉴别:1、冚萝蕉冚萝蕉石质十分优良,结实细腻,而出现这种碎冻的冚萝蕉更是顶级绝品,现在已经几乎绝迹。
文/戴 茜 许 洁 图/吴秋影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今天的“留住记忆”。
砚,是“文房四宝”之一,它被文人墨客视为知己,反映了独特的书房文化。
中国有四大名砚,分别是端砚、歙(sh è)砚、澄(d èng )泥砚、洮(táo )河砚。
这些砚因各自的产地以及石材的不同而得名,今天我们有幸把它们都请到了现场,让它们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故事,有请它们闪亮登场!大家好,我是端砚。
我的原料端石产于广东肇(zhào )庆。
因为唐代肇庆属于端州,所以我叫端砚。
在四大名砚中,我可是有着“群砚之首”“天下第一砚”的美誉。
一号嘉宾:端砚特点:根据开采坑口的不同,会有很多不同的样子竹节形端砚现藏于苏州博物馆老坑砚石 坑仔岩砚石 麻子坑砚石请问您是如何成为“群砚之首”的呢?那是因为我的“皮肤”细腻、坚实、致密,摸起来像婴儿的肌肤一样。
用我研出的墨汁书写流畅,虫蚁不蛀,字体颜色经久不变。
另外,我的原料端石需要人们进入深达数百米的坑洞开采,对采掘工人的技术要求极高,原材料如此难得,自然十分珍贵。
留住记忆专访四大名砚42那开采端石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那可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端石开采始于唐高祖武德年间,到今天一直未曾中断。
话说回来,砚台不是加点儿水就能磨出墨汁吗?那为什么我们还要用墨水呢?哈哈,你仔细看看,人们在研墨的时候是不是手里拿着一个黑色的条状物?那个东西叫墨条,没有它,光靠砚台可是磨不出墨来的。
二号嘉宾:歙砚特点:涩不留笔,滑不拒墨大家好,我是歙砚。
我是用歙石制作而成的,歙石在安徽皖南以及江西都有开采地,其中产于江西婺源龙尾山的石材制砚最佳,因为唐代时这个地方属于歙州,于是人们将我们命名为歙砚,又称龙尾砚。
您的祖上也是唐代“人”吗?是的,我们歙砚和端砚一样在唐代已经出现了。
你瞧,我的这位“兄弟”就是在唐墓中被发现的。
箕形歙砚现藏于安徽博物院特点:四大名砚中唯一以泥为原材料的砚大家好,我是澄泥砚。
端砚的坑种介绍2015年12月19日,《文玩那些事儿》微播平台如期推出《端砚的坑种介绍》专题节目,本期节目由美女镜子担任主播,肇庆端砚传承人之一的李伟老师出任嘉宾。
砚为汉族传统文化中的文房四宝之一,在中国所产的四大名砚中尤以肇庆端砚最为著名。
端砚始于唐、盛于宋、精于明清、兴旺于今天。
它在宋代已经被列为贡品,历代帝王、文人雅士留下了大量赞美端砚的诗词、著述、砚铭、传说等,形成了完整的端砚文化体系。
它以石质坚实、润滑、细腻而闻名于世。
用端砚发墨快,研墨不滞,研出之墨汁细滑,书写流畅不损毫,字迹颜色经久不变。
端砚若佳,无论是酷暑还是严冬,用手按其砚心,水气久久不干,故古人有'呵气研墨'之说。
传说至今,是否属实呢?据李老师介绍“呵气研墨”的说法自古有之,老艺人们没有对其进行验证,直到20世纪收藏端砚的人数不断增多,大家才重新挖掘出这个话题,它也曾在北京举办过的某论坛中被推翻。
直至2008年在上海举办的端砚论坛中,来自台湾的胡先生带来一方五、六十年代开采出的老坑端砚才将这一说法证实。
李老师强调“呵气研墨”的成功除了要求砚石本身材质好之外,还受天气及周边环境的影响,因为北京干燥的气候环境没能使“呵气研墨”试验成功。
古时肇庆叫端州郡,因此开采出的砚石取“端”字。
端砚自唐初开采至今,断断续续基本没有停止过。
目前端砚大概有50种左右的坑种,其中最主要的有7种,分别是老坑、坑仔岩、麻子坑、梅花坑、宋坑、绿端、斧柯东。
老坑老坑又称水岩、皇岩,位于西江羚羊峡斧柯山南岸山脚,离西江约200米,位于端溪矿区最低处。
据说唐代中期就已开坑取石,至今断断续续开采了1200多年。
老坑被视为“砚中至宝”源于它基本都是人工开采,难度大,加之自宋代成为皇家御用贡品。
它石质细嫩、滋润,叩之木声,有“贮水不耗,发墨而不损毫”之优点。
老坑砚石外观呈青灰色,微带紫蓝色。
主要石品花纹有冰纹、金线、银线、青花、玫瑰紫、火捺、天青、蕉叶白、鱼脑冻、冰纹冻、天青冻以及名贵的石眼。
文房四宝之一:广东肇庆端砚老坑砚对于我来讲它是神圣的,其中的出神入化,意义无穷。
在古代的文房四宝中,要属砚为桂冠,它是将艺术、历史、价值、观赏于一身,一切都显得妙不可言。
中国以广东的端砚、甘肃的洮砚、安徽的歙砚、山西的澄砚四大著名。
而端砚最早在唐代就开始出现开采了,是名砚中量最多的且质量最好的砚。
砚石在之前主要来研磨为用,与普通石头相比较最大的不同是,磨出来的墨汁光亮,透明照人。
在我们初步了解端砚石是很难辨认其中的真假,它有着别的不一样的美感。
如今市面上砚石的价格从几十到几十万不一,面对市场的这种情况,我们又该如何去掌握一些鉴别端砚的技巧呢。
端砚如何鉴别:端砚石的类别是我们在选择端砚的重要信号。
我们在观察的过程中需要把石品分清楚对端砚鉴定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鱼脑洞,是整个砚石中质地最细嫩,最为纯净的之处。
其形状类似鱼的脑袋,最好的鱼脑洞应该是白色中有淡紫色,有鱼脑洞的砚石,整个石质非常细腻,犹如小朋友肌肤。
石眼,是自然就长在砚石上面的,与鸟兽的眼睛相似。
常见颜色有黄色、粉绿色、黄白色。
上好的石眼应该是形态圆形美丽,有晕圈,中间有瞳,称活眼。
冰纹,是砚石下面老坑中独有的花纹,它有晕染的银线,像两边融化。
冰冻纹是一个面积较大的冰纹,跟瀑布一样,非常名贵稀有。
金银线,最多见的是老坑里的砚石花纹,带线条状,黄色为金线,白色为银线。
火捺,又叫火烙,砚石多为烧伤的肌肉颜色,常见颜色有胭脂、金钱、猪肝冻火捺等。
一般以老嫩区分。
青花,是天然生长在砚石里,有着青色的斑点,一般要以遇水打湿后才会出现。
天青,有青色中带灰白的颜色。
翡翠,在砚石中有条状或者椭圆的翠绿色圆点。
在端砚中,其中老坑、麻子、坑仔这三种砚石最为名贵,鉴别的要求也最高。
端砚中老坑的鉴别方法:1.外观上,老坑基本全部都是以椭圆形出现。
2.在质地上,砚石细腻有光泽,与翡翠相似。
3.在颜色上,砚石多以翠绿色为主,有出现白色,叫象牙眼,难得一见。
没有其他颜色了。
老坑|体重而轻,质刚而柔,端砚极品是也!端砚始于唐朝武德年间,已逾1300多年,石质柔润、发墨不滞、三日不涸,向来有“天下第一砚”、“文房四宝的宝中宝”等美誉,被尊为中国四大名砚之首。
端砚石为古端州(今广东肇庆)端溪砚坑一带产的砚石。
▲《溪山松韵砚》而端溪砚众坑中,又以老坑为尊。
老坑,毗邻西江,砚坑一侧,依山傍水,端溪水从山脚下涓涓淌过。
因坑口内采石区常年积水,又称水岩,清施闰章<砚林拾遗>记述:'端溪在肇庆府城南,一名端江,临江一山,半浸水中,凿石琢砚,以穴深入水者为佳。
'老坑是端砚中石质最好、影响最大、价值最高的砚坑。
它开采于唐代,盛于宋,是最早开始开采的端砚坑口,历来由当朝皇帝派官员监管开采,在老坑开采的砚石经工匠刻制成砚作为朝廷贡品,被誉为皇坑。
▲70年代重开老坑前的旧洞。
▲新中国重开老坑后的新洞入口,距离旧洞约20米。
据悉,老坑洞口距端溪水流入西江之处约50米,洞口向西。
洞内原分为两个工作面,一为水归洞,一为大西洞,洞口地势低,“不论四时皆为水浸”,“虽大旱未尝涸”,一年之中只有秋冬季枯水期间,将洞内的积水抽干才能开采,且洞内可用的砚石只有30CM左右,需工人按石脉走向靠手工凿取。
▲70年代开采老坑场景。
老坑砚石呈紫蓝带青色,色彩丰富,浑厚凝重,石质温润如玉,幼嫩、滋润,致密坚实,敲之木声,有“贮水不耗,发墨而不损毫”之优点。
▲《云崖翠松砚》▲《松荫雅居砚2》砚石的独特之处还在于盛产名贵的石品花纹,例如鱼脑冻、青花、玫瑰紫、火捺、猪肝冻、云青、金银线、冻纹及石眼等优质石品,其中冰纹更是老坑独有的特色,它犹如峭壁上的瀑布,白中带晕,融化开去;似线非线,似水非水,极为古雅朴素。
▲《微雨青山依旧游砚》▲《梅园高士图砚》由于老坑砚石中含硅质的作用,所以还有“久用锋芒不退”的优点。
老坑砚石长期受地下水浸泡,粘土矿物质为地下水所溶解,是逐渐使石质变纯、变软的缘故,故使老坑砚石如此细腻娇嫩、滋润到可以“呵气研墨”的效果。
中国四大名砚的介绍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家,其中砚台文化是独具特色的一部分。
中国四大名砚是指四种历史悠久、制作精湛的砚台,它们分别是:端砚、龙泉砚、歙砚和澄泥砚。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四种名砚。
一、端砚端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中最古老的一种,起源于汉代,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
端砚以其质地坚硬、纹理美观而闻名,被誉为“国石”。
端砚的产地主要在广东阳江、肇庆一带,其石质细腻,质量上乘。
端砚的制作工艺非常繁琐,需要经过开采、切割、磨光等多个工序。
端砚的纹理独特,有山水、花卉、动物等各种图案,犹如一幅幅艺术品。
端砚不仅可以用来制作墨,还可以用来观赏和收藏。
二、龙泉砚龙泉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产地在浙江龙泉市,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
龙泉砚以其质地细腻、色泽靓丽而受到广泛赞誉。
龙泉砚的制作工艺非常独特,需要选用优质石材,经过多次研磨、抛光等工序,才能制作成砚台。
龙泉砚的质地细腻,墨色浓郁,书写起来非常顺畅。
龙泉砚的外形也非常美观,多呈现出古朴典雅的风格,被誉为“书法之砚”。
三、歙砚歙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中最著名的一种,产地主要在安徽歙县,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
歙砚以其石质细腻、纹理独特而备受推崇。
歙砚的制作工艺非常考究,需要选用上等石材,经过多次打磨、烧制等工序,才能制作成砚台。
歙砚的纹理丰富多样,有山水、花卉等各种图案,犹如一幅幅艺术品。
歙砚的质地细腻,墨色浓郁,被誉为“文房四宝”之一。
四、澄泥砚澄泥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中最独特的一种,产地主要在四川成都,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
澄泥砚以其独特的泥质和制作工艺而闻名。
澄泥砚的泥质细腻、质地独特,制作工艺复杂,需要经过多次揉捏、烘干等工序。
澄泥砚的外形粗犷、朴实,色泽沉稳,给人一种古朴典雅的感觉。
澄泥砚的墨色饱满,书写起来非常流畅,被誉为“文房四宝”之一。
中国四大名砚是中国砚台文化的瑰宝,它们以其独特的质地、制作工艺和美观外形而备受推崇。
无论是用来制作墨,还是用来观赏和收藏,这些名砚都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大名砚之一端砚的地位与价值?鉴定端砚的方法有哪些?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与甘肃洮砚、安徽歙砚、山西澄泥砚齐名。
端砚出产于唐代初期端州(今广东肇庆)。
明端石雕云龙纹随形端砚 230万端砚以石质坚实、润滑、细腻、娇嫩而驰名于世,用端砚研墨不滞,发墨快,研出之墨汁细滑,书写流畅不损毫,字迹颜色经久不变,好的端砚,无论是酷暑,或是严冬,用手按其砚心,砚心湛蓝墨绿,水气久久不干,古人有'哈气研墨'之说。
端砚的制作过程较为复杂,工序繁多,主要有采石、维料、制璞、雕刻、磨光、配盒等。
浮雕龙纹紫端砚 426万历史上有“南端北洮”之说,是指南方的端砚和北方的洮砚。
端砚不但古来已十分名贵,更因几大名坑砚材枯竭,近年已将所有名坑都已“封坑”,特别是老坑已封坑多年,无石可采,如今只有洮砚还现存少量老坑石。
所有名坑:老坑、麻子坑、坑仔岩,梅花坑,宋坑等端砚身价日升,这些原料已经越来越珍贵。
端砚之所以封坑,是因坑道闭塞、塌方和政府保护而封坑停采,砚石资源越来越少了,现在销售的都是以前开采的砚石,卖一块就少一块了,故端砚之收藏价值越来越高,升值潜力越来越大。
竹节形端砚 220万鉴别一、看颜色。
端砚中,石色紫中带蓝是最好的,在阳光下或放在水中看石色最为明显突出,其次是紫带青和紫带赤。
除紫色外,还有白、青、绿等颜色。
二、观石质。
一般选购端砚先由质开始,好的端砚石质可永远保值,石质细润、坚实的为佳。
三、感重量。
端石为沉积岩轻重适中,上手时有滋润之感;若感到太轻或太沉重,有枯燥之感觉,均有伪品之嫌。
四、听声音。
端砚叩之声音较小且闷哑,不像其他石砚叩之声音带脆带响。
五、用指按。
用手指按砚台1秒钟,端砚上就会有“水汽”形成的手指痕迹。
六、哈气。
靠近端砚哈一口气,砚上就会凝聚一薄水层,用指一摸可见凝聚水的多寡。
我国四大名砚之一的端砚,有的价值千万元
在广东博物馆里,收藏着自唐朝以来的各种端砚品种,馆内收藏的端砚以清朝时候的居多。
端砚,作为我国四大名砚之一,在中国的文房四宝里占据重要的地位,产自古代端州(今广东肇庆市),以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岩三地之砚石为最佳。
古代端砚价值连城,近几年一个石钟形端砚拍得最高价为1368万元。
图为宋代的端石抄手砚。
明代端石荷花长方砚。
清乾隆端石琴式砚。
晚清端石竹节砚。
清乾隆端石佛手砚。
清乾隆端石云龙长方砚。
清代端石二龙戏珠长方砚。
明代的端石云纹砚。
清代的端石灵芝池砚。
明清时代的端砚制造工艺最为值得收藏,除了北京和广州,估计收藏端砚的人会比较少吧?。
端砚名坑及石品据记载,端砚自唐初开采至今,约有70余处。
现在可找到具体位置并在国家地形图上定位的新旧砚坑口约有42处,目前在开采的砚石有十多种。
在众多砚坑中最有名的是老坑(水岩)、麻子坑、坑仔岩,被称为三大名坑。
老坑又称水岩、皇岩,位于西江羚羊峡斧柯山南岸山脚,离西江约200米,位于端溪矿区。
开采于唐代中期。
砚石呈紫蓝带青色;石品花纹有天青、鱼脑冻、蕉叶白、青花、玫瑰紫、冰纹、火捺、金银线、翡翠以及石眼等。
坑仔岩又名康子岩,位于老坑之南半山上,距老坑洞约600米。
开采于宋代治平年。
坑仔岩砚石质优、细腻坚实、滋润、青紫带红;石品花纹有天青、鱼脑冻、蕉叶白、青花、火捺,尤以石眼多称著。
麻子坑位于老坑之南3000多米的山腰上,在端溪矿区最高处旗顶下,坑口标高380米。
分旱洞、水洞,有多个洞口。
开采于清代乾隆年间。
石色青紫略带蓝,佳石中有天青、鱼脑冻、蕉叶白、青花、火捺以及石眼等,其中石眼碧绿。
宋坑位于肇庆七星岩北面的北岭山—带,西起小湘峡,东至鼎湖山,主要有浦田青花、榄坑、盘古坑、陈坑、伍坑、东岗坑、前村坑、蕉园坑等,因开采于宋代,因石色相近,统称为宋坑。
宋坑砚石色泽紫如猪肝,凝重浑厚;硬度为肖氏40—60,优质的砚石细润,有火捺、猪肝冻、金钱火捺等石品。
梅花坑其砚石色泽主要呈苍灰色或土黄色,最突出的特征是石眼多而且个头大,一般是椭圆形,如食指头大者并不少见,石眼颜色多为黄色或青黄色,色晕不像鸲鹆眼那样多重和层次分明。
绿端绿端石简称“绿端”,是一种绿颜色的端砚石,而在绿端石的边缘,往往有红色或黄色矿物质渗入,有的只是薄薄的一层石皮,有的却形成为较厚的一个外层。
白端白端石简称“白端”,是一种纯白色的端砚石,外表有点像汉白玉,但是比汉白玉更纯净细腻。
白端石产于肇庆市星湖风景区内的七星岩。
除以上介绍的坑种外,较为人熟知的还有宣德岩、朝天岩、冚罗蕉、白线岩、有冻岩、古塔岩、斧柯东诸坑等。
端砚石品花纹端砚有丰富多彩,变化莫测的石品花纹(又称石品),分三大类:1、面:砚石中“块”状的石品花纹;2、点:砚石中“点”状的石品花纹;3、线:砚石中“线”状的石品花纹。
中国端砚分十大名坑端砚名坑端石的地理位置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其一为羚羊峡的东面斧柯山,山下有一条端溪水自砚坑村流出,逶迤曲折北去,注入西江。
这一带集中了最有代表性,最为名贵的砚石坑洞,如老坑(水岩)、坑仔岩、麻子坑、绿端等,连绵数公里。
其二为北岭山一带,如宋坑、梅花坑等论石质,则首数老坑,而各名坑的石质、石品都有其各自的特色。
用这些砚石制出来的端砚,易发墨,石品多,实用、欣赏都很有价值。
端砚分老坑、坑仔、麻子坑、梅花坑、宋坑、古塔岩、朝天岩、宣德岩、白线岩、斧柯东十大名坑。
老坑老坑洞口距端溪水流入西江之处约50米,洞口向西。
老坑砚石呈紫蓝带青色,色彩丰富,浑厚凝重,石质温润如玉,幼嫩、滋润,致密坚实,敲之木声,贮水不耗。
其名贵的石品花纹有:鱼脑冻、青花、玫瑰紫、火捺、猪肝冻、云青、金银线、冻纹及石眼等。
《端溪砚史》曾这样形容它:“体重而轻,质刚而柔,摩之寂寂无纤响,按之若小儿肌肤温软,嫩而不滑,秀而多姿,握之稍久,掌中水滋。
”坑仔岩坑仔岩自老坑洞口东望第二峰,同老坑的直线距离不到500米。
坑仔岩石质坚实、细腻、滋润,石色青紫带红,颜色比较均匀。
石品花纹中有鱼脑冻、蕉叶白、青花、火捺。
据专家评价坑仔岩砚石与老坑砚石的石质、石色、石品十分相似。
只是石性稍燥,石质稍脆,但它的石眼较多而质优,石眼绿中呈黄色,有睛。
麻子坑麻子坑在离老坑四里之遥东南方的山腰上,洞口有多个,是清朝乾隆年间一陈姓麻子所发现开采。
其质地高洁、娇嫩,细腻优质的麻子坑石可与老坑砚石媲美。
石色油润,色青紫略带蓝,色彩丰富。
石品花纹有鱼脑冻、蕉叶白、青花、火捺、猪肝冻及石眼等,其中石眼尤佳,多碧绿,有瞳子。
正由于麻子坑石多眼,很宜于雕龙刻凤,将天然的石眼作龙目、龙珠或凤尾拖翎的翎眼,极为生动。
宋坑石色紫红如猪肝,石质润滑,细密、坚实,石品多样。
优质的宋坑石有大如饭碗的珍贵鱼脑冻,有鲜艳夺目的翡翠点,有维妙维肖的大火捺。
在端砚石的宗族中,宋坑砚石以发墨快而著称。
天下第一砚端砚的神秘传说文房四宝,砚为其一。
在中国所产的四大名砚中,尤以端砚最为称著。
宋朝著名诗人张九成赋诗赞道:"端溪古砚天下奇,紫花夜半吐虹霓。
"端砚的历史悠久,石质优良,雕刻精美。
有与端砚齐名的歙砚。
端砚石出产在肇庆市东部的烂柯山和肇庆市七星岩北面(西起小湘峡,东到鼎湖山)的北岭山一带,尤以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岩三地之砚石为最佳。
端砚自唐朝初年开始生产。
不过,当年的端砚纯粹是文人墨客书写的实用工具,石面上无任何图案花纹。
端砚装饰,显得粗陋、简朴,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云:"内邱瓷瓯,端州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后来到了唐朝中叶,一天一老砚工路经端溪时,看见有两只仙鹤飞落溪水之中,久而不起,于是心生疑窦,张网捞捕,但捞起的却是一块石头!不过,这块石头十分奇异,上有裂缝,不时发出鹤鸣声响,老砚工顺着裂缝把奇石撬开,奇石竟一分为二,化作两只砚台,砚边各有一只仙鹤伫立在苍松之上。
消息传开,砚工们纷纷仿制,或各展其艺,在砚台上雕以各种图案花纹。
这大概就是端砚从实用品变为实用工艺品之始。
在唐代初期广东肇庆(古称端州)东郊羚羊峡栏柯山的端溪一带,就出现了依靠采砚石、生产端砚为生的劳动者。
这里,滚滚东流的西江水,穿峡而过,直奔南海。
夹岸丛山峻岭,气势磅礴,重岩叠翠。
端砚名坑中的水岩(老坑)、坑仔岩、麻子坑、朝天岩、古塔岩、宣德岩就错落的分布在这风景如画的环境中。
生产的端砚慢慢地成了肇庆独有的工艺美术品;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并得到达官贵人和帝王将相的赏识。
宋朝开始把端砚列为“贡品”,蜚声中外。
一、包公掷砚化渚洲从广州坐船西行,来到距离肇庆市约二十公里的地方,就会看到一个形似墨砚的小岛屹立在西江中,这就是砚洲。
相传,它是由包公抛在江中的端砚变成的。
如今,鼎湖山的观砚亭,就是为纪念此事而建的。
宋朝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包公从扬州府天长县调任岭南(广东)端州知郡事。
四大名砚赏析展开全文在当代,人们所说的四大名砚是指端砚、歙(shè)砚、洮(táo)河砚和澄(chéng)泥砚。
(一)端砚端石产于广东省肇庆市东南斧柯山西麓端溪一带。
因肇庆古称端州,所以此处石料制成的砚台称为“端砚”。
端砚石是在唐代武德年间发现的,由于端砚石质优良、细腻嫩爽、滋润、所以它自宋朝后期被推为四大名砚之首,其霸主地位至今难以撼动。
1、端砚的坑口一个地方砚台的石料,一般并不是从一个石头坑中挖出来的。
所谓砚的坑口,就是说砚台是从哪个坑里开出来的。
端石有多个坑口,以品质而论可以分为两个档次。
第一档次:三大名坑:老坑、坑仔岩、麻子坑。
(1)老坑端砚优质石产区位于肇庆市郊羚羊峡南岸端溪水以东,各名坑星罗此间,有老坑、坑仔岩、麻子坑、古塔岩、宣德岩、朝天岩、青点岩、冚罗蕉等。
产区分三个矿层,老坑属第一含矿层,位于含矿段的最下部,这个层面上仅有老坑,别无他洞。
老坑砚石外观上看,青灰中微带紫蓝色,石纹细腻而幼滑、娇嫩、致密而坚实。
砚石处于其临近的西江水位线以下,长期受地下水浸泡,粘土矿物质为地下水所溶解,逐渐使石质变纯,变软,以至达到细腻娇嫩、滋润到可以“呵气研墨”的程度。
古人曾赞美老坑砚石具有“体重而轻”、“质刚而柔”的特点。
老坑砚石从表面看呈紫蓝色略带青,使人感到沉重异常,但真一上手,却感到比重不是很大。
所谓“质刚而柔”是从雕琢的过程和研墨的角度来说的。
老坑砚石毕竟是石头,有着3度的硬度,但用手触摸却带柔性,这种柔性即古人所谓“若小儿肌肤,温软嫩而不滑”。
另外,如用指肚或手心轻按老坑砚的砚堂,老坑石旋即会出现滋润的水气。
其之所以有这个特点,就是因为它的矿物成分主要是由泥质、绢云母及硅质胶结而成的。
再是,由于老坑砚石的泥质比重大,所以敲击它时,就发出“笃笃”的木声,不像其他砚石特别是歙石那样发出铿锵的金属声,此即所谓“扣之无声”,“磨墨亦无声”。
又由于老坑砚石中含硅质的原因,所以它还有“久用锋芒不退”的优点。
端砚梅花坑的介绍端砚梅花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著名的景点之一,位于中国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的瘦西湖畔。
作为扬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端砚梅花坑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传统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游客。
首先,端砚梅花坑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而著名。
这里的风景如画,四季分明,春天繁花似锦,夏天绿树成荫,秋天硕果累累,冬天白雪皑皑。
坑中有着一片绵延的梅树林,其中以梅花最为著名。
每年冬季,梅花竞相绽放,形成了一幅幅美丽的梅花图景,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欣赏乐趣。
其次,端砚梅花坑以扬州端砚文化而闻名于世。
扬州端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以其质地坚实、纹理细腻、变化丰富的特点而受到广泛赞赏。
在梅花坑的周围,分布着许多矿石,其中就包括用于制作端砚的石料。
这里的石料经过人工雕琢,加上独特的矿物质成分,使得端砚具有独特的韵味和吸水性能。
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到端砚的制作过程,还可以购买到正宗的扬州端砚作为纪念品。
此外,端砚梅花坑还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这里,可以感受到扬州历史悠久的文化氛围。
悬崖峭壁、古树参天、古寺古庙、古亭石桥、古人文物等历史文化遗址和景观众多,给人带来了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此外,这里还保存有许多历史文献和文物,如古代书法作品、文人诗稿等,展现了扬州丰富的文化底蕴。
最后,端砚梅花坑还是一个理想的休闲度假胜地。
游客们可以在这里漫步悠然,欣赏自然风光,舒展身心。
周围还有许多茶楼和特色餐馆,提供各种美食和茶品,让人们品味扬州的地方特色。
同时,这里还有许多艺术表演和文化活动,使游客们得以更好地领略扬州的独特魅力。
总之,端砚梅花坑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传统文化和休闲度假体验而受到游客们的喜爱。
无论是寻找文化底蕴,还是休闲度假,这里都是一个值得一去的旅游胜地。
中国文房四宝之端砚名坑
制作中国文房四宝之一端砚的端石其地理位置分布主要为两个部分。
其一为羚羊峡的东面斧柯山,山下有一条端溪水自砚坑村流出,逶迤曲折北去,注入西江。
这一带集中了最有代表性,最为名贵的砚石坑洞,如老坑(水岩)、坑仔岩、麻子坑、绿端等,连绵数公里。
其二为北岭山一带,如宋坑、梅花坑等论石质,则首数老坑,而各名坑的石质、石品都有其各自的特色。
用这些砚石制出来的端砚,易发墨,石品多,实用、欣赏都很有价值。
老坑
老坑洞口距端溪水流入西江之处约50米,洞口向西。
老坑砚石呈紫蓝带青色,色彩丰富,浑厚凝重,石质温润如玉,幼嫩、滋润,致密坚实,敲之木声,贮水不耗。
其名贵的石品花纹有:鱼脑冻、青花、玫瑰紫、火捺、猪肝冻、云青、金银线、冻纹及石眼等。
《端溪砚史》曾这样形容它:“体重而轻,质刚而柔,摩之寂寂无纤响,按之若小儿肌肤温软,嫩而不滑,秀而多姿,握之稍久,掌中水滋。
”
坑仔岩
坑仔岩自老坑洞口东望第二峰,同老坑的直线距离不到500米。
坑仔岩石质坚实、细腻、滋润,石色青紫带红,颜色比较均匀。
石品花纹中有鱼脑冻、蕉叶白、青花、火捺。
据专家评价坑仔岩砚石与老坑砚石的石质、石色、石品十分相似。
只是石性稍燥,石质稍脆,但它的石眼较多而质优,石眼绿中呈黄色,有睛。
麻子坑
麻子坑在离老坑四里之遥东南方的山腰上,洞口有多个,是清朝乾隆年间一陈姓麻子所发现开采。
其质地高洁、娇嫩,细腻优质的麻子坑石可与老坑砚石媲美。
石色油润,色青紫略带蓝,色彩丰富。
石品花纹有鱼脑冻、蕉叶白、青花、火捺、猪肝冻及石眼等,其中石眼尤佳,多碧绿,有瞳子。
正由于麻子坑石多眼,很宜于雕龙刻凤,将天然的石眼作龙目、龙珠或凤尾拖翎的翎眼,极为生动。
宋坑
石色紫红如猪肝,石质润滑,细密、坚实,石品多样。
优质的宋坑石有大如饭碗的珍贵鱼脑冻,有鲜艳夺目的翡翠点,有维妙维肖的大火捺。
在端砚石的宗族中,宋坑砚石以发墨快而著称。
不过,它发墨虽比老坑、坑仔岩、麻子坑砚石稍快一点。
但研磨出来的墨法却比不上用老坑、坑仔岩、麻子坑砚所磨的墨汁细腻、油润。
梅花坑
北岭的梅花坑是宋代以后所开的,它砚石也很有特色,呈苍灰微带青黄色,里面有许多淡黄色的梅花纹,有如梅花鹿的皮毛,这个坑的砚石也是因为有此特点而命名的。
这个坑的砚石以多眼为其主要特色,石质近似宋坑。
绿端
素有“中国第一绿砚”之美誉的绿端砚石色泽青绿、微带黄色。
优质的绿端砚石则绿如翡翠,晶莹无暇为上品。
绿端作砚玩赏自有一番情趣,它黄绿相间,秀丽雅洁,一块上好的绿端砚石仍属难得。
(转自七星名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