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战役简表文档
- 格式:pdf
- 大小:24.14 KB
- 文档页数:1
第18课《战略大决战》学习目标掌握三大战役的名称、时间、地点、意义;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的时间、意义。
基础解读一、三大战役1、辽沈战役(关门打狗)①时间:1948.9②领导人:林彪、罗荣桓③先占锦州(“门”)④意义:歼灭国民党军47万余人,东北解放。
辽沈战役形势图2、淮海战役(中间突破)(1)时间:1948.11(2)领导人: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等(3)中心:徐州(4)胜利:在河南东部陈官庄全歼敌军,共歼灭和改编军队55万余人(5)意义: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6)人民支持:陈毅说“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说明人民群众的支持是解放战争胜利的保证。
淮海战役领导人:粟裕、邓小平、刘伯承、陈毅、谭震林淮海战役形势图3、平津战役(瓮中捉鳖或“先打两头,后取中间”)(1)时间:1948.11月开始。
(2)意义:①歼敌52万余人,华北基本解放。
②北平和平解放,1949年初,傅作义接受和平改编,傅作义被称为民族英雄。
平津战役形势图二、百万雄师过大江(渡江战役)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毛泽东朱德1、时间:1949.42、领导者:毛泽东、朱德3、意义:1949.4.23日,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垮台。
4、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形成了今天的台湾问题。
渡江战役形势图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拓展延伸1、三大战役概况三大战役的意义: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大大加速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2、诗词欣赏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1)、这是毛泽东在1949年5月写的一首七律,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渡江战役2)、这一事件发生在什么时间?有什么意义?1949年4月南京解放,统治中国22年的南京政权垮台3)、诗句“百万雄师过大江”中的大江是指?“钟山风雨起苍黄”中的“钟山”指?长江南京4)、“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三大战斗简表文档名辽沈淮海平津过称程俗称关门打狗小车推出来的成功瓮中捉鳖时间地点锦州为主徐州为中心北平天津(华北)背景日本投诚东北成为国国内形式对国军不利华北地方战争失败国军准共两党强抢焦点中共提议济南战斗胜备在天津塘沽或投入徐州利蒋介石派军支援或西退回绥远地区同时辽沈结束共军华北包围国军领导人中共:林公民党:中共:刘公民党:中共:林国民党傅作彪罗荣桓卫立煌伯承邓小黄百韬、彪罗荣桓义,卫立煌刘亚楼平陈毅粟邱清泉、聂荣臻郭,景云裕谭震林李弥刘峙结果中共成功解放军占有了长江以傅作义率部接受改编北平北大片土地和平解放意义辽沈战斗解放了东北深重打击了公民党的平津战斗是拥有决定意义全境,使全国的军事士气,严重摇动了国的三大战斗之一。
平津战形势出现了一个新的民党上下的独裁梦役的成功,使华北地区基转折点,今后,人民想。
同时,我军的力本获取解放。
特别是和平解放军不仅在质上占量大增,士气高涨,解放北平,进一步打击了了优势,而且在数量大大增强认识放全中公民党的士气,对加速解上也占了优势,辽沈国的信心。
此次战斗放战争的进度拥有重要意战斗的成功,使得人的成功结束,表记住义。
民解放军拥有了一个公民党在长江以北统牢固的战略后方,为治的崩溃。
为渡江战后边两大战斗的成功役的成功张开打好了创立了有利的条件基础。
淮海战斗是一场真切的人民战争,淮海战斗的成功也真正是人民的成功地位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东北野战军成为一支解放战争中拥有决定意义在兵力数量方面超越强大的战略机动力的三大战斗中的最后一个中华民国国军。
量,东北解放区成为战斗牢固的战略后方。
军事转折三大战争共赞同义平津战斗连同辽沈战斗、淮海战斗的成功,是毛泽东关于战略决战思想的伟大实践,使公民党丧失了三大精锐战略企业,公民党军主力和精锐师团共约 160 万余人全部被歼。
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被解放军占有,公民党的统治基础发生了根本摇动,为解放战争在全国成功确定了牢固的基础。
今后,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已经获取了决定性的成功。
三大战役示意图辽沈战役,1948年9月12日开始,11月2日结束。
战役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人民解放军攻占锦州,切断北宁线,把东北的国民党军队堵在关外。
当东北解放军包围锦州后,国民党为了打通北宁线,蒋介石亲自飞到北平和沈阳,调华北山东烟台和锦西敌11个师,组成“东进兵团”,从沈阳地区调新一、新六军等共11个师组成“西进兵团”,增援锦州。
东北野战军在塔山顽强阻击“东进兵团”,使其不能与锦州之敌靠拢,又在彰武、新立屯以东之黑山地区阻击“西进兵团”。
10月15日,解放军解放锦州,俘剿总副司令范汉杰和第六兵团司令卢浚泉等9万多人。
17日长春之敌一部起义、一部投诚。
第二阶段是围歼“西进兵团”廖耀湘兵团。
锦州解放后,蒋介石命令廖耀湘兵团继续西进,夺回锦州,打通北宁线,但遭到解放军英勇阻击,并将其包围在黑山、打虎山地区,至25日,全歼廖兵团5个军,包括国民党军队的五大主力新一军和新六军。
第三阶段是解放沈阳、营口。
卫立煌逃脱。
辽沈战役歼敌47万余人,东北全境解放。
淮海战役,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结束。
战役也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歼灭黄百韬兵团,孤立徐州。
11月7日,黄百韬兵团西撤向徐州靠拢。
同日,徐州北的敌军在第三绥靖区副司令、中共地下党员何基沣、张克侠率领下,2.3万余人在台儿庄起义。
华东野战军立刻通过第三绥靖区南下直插徐州东陇海路,堵住黄百韬兵团的退路,将其包围在碾庄地区,予以歼灭。
第二阶段是歼灭黄维兵团,合围杜聿明集团。
当黄百韬兵团被包围后,蒋介石从平汉路调黄维兵团向宿县前进,企图救援黄百韬。
11月25日,中原解放军将黄维兵团12万人在双堆集地区包围。
蒋介石见黄维兵团被包围,决定放弃徐州,命令杜聿明南下救援黄维兵团。
12月1日,杜聿明率三个兵团放弃徐州向西南逃跑。
华东野战军分路追击,在河南永城县陈官庄地区予以包围。
12月15日全歼黄维兵团,俘黄维等人。
第三阶段歼灭杜聿明集团。
1948年12月,为稳定北平傅作义部不南撤或西逃,中央军委曾命令淮海前线在歼灭黄维兵团后,暂不作歼灭杜聿明集团的行动。
中国著名的三大战役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革命军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个战略性战役。
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中国著名的三大战役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三大战役简介人民解放军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革命军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共154万馀人。
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
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指挥三大战役的统帅部,中共方面是在河北西柏坡的中央军委,国民党方面是在南京的国防部(部长何应钦)和参谋本部(总长顾祝同),由于解放战争时期取消了抗战时期的国民政府军委会,蒋介石以总统名义亲自指挥国防部和参谋本部,甚至多次坐飞机到东北、华北前线指挥,但没有到淮海前线指挥。
三大战役(图片放大版)国民政府在前线指挥的将领是: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另外杜聿明作为前敌总指挥负责了东北国军的撤退和徐州战场的现地指挥(刘峙的指挥部撤退到蚌埠)。
中共方面的前线指挥系统是:东北野战军林彪、罗荣桓负责辽沈战役,东北军区提供支援;华东野战军陈毅、粟裕、谭震林和中原野战军刘伯承、邓小平负责淮海战役,华东、中原军区提供支援;东北野战军林彪、罗荣桓和华北野战军聂荣臻负责平津战役,华北军区和东北军区提供支援。
各军区系统主要提供的是军区地方武装和后勤支援。
三大战役详解辽沈战役辽沈战役是第一个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最为关键的战役。
辽沈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打响,东北野战军先后分路奔袭北宁路。
到10月1日,切断了北宁路,一部分主力进抵锦州城下。
10月10日,由华北国民党军组成的“东进兵团”自锦西向通往锦州的要隘塔山发起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