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形成和印象管理
- 格式:ppt
- 大小:504.50 KB
- 文档页数:41
⼀、印象与印象形成的概念 印象是个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
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总是按照以往经验,将情境中的⼈或事进⾏归类,明确它对⾃⼰的意义,使⾃⼰的⾏为获得明确定向,这⼀过程称为印象形成。
⼆、印象形成的郊应 (⼀)⾸因郊应与近因郊应 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印象形成有重要影响。
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的现象,称为⾸因郊应。
最新获得的信息⽐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的印象,称为近因郊应。
⾸因郊应是第⼀印象作⽤的机制。
个体对后续信息的解释往往是根据第⼀印象来完成的。
⼀般来说,熟悉的⼈,特别是亲密的⼈之间容易出现近因郊应,⽽不熟悉的⼈或少见的⼈之间容易出现⾸因郊应。
(⼆)光环郊应 个体对认知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
最初的倾向性印象好似⼀个光环,使其他品质也因此罩上类似的⾊彩。
如:个体对他⼈的外表有良好的印象,往往对他的⼈格品质也倾向于给与肯定评价,这类现象叫光环郊应,也称晕轮郊应。
光环郊应是⼀种以偏概全的现象,是在⼈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作⽤的。
(三)刻板印象 ⼈们通过⾃⼰的经验形成对某类⼈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具有社会适应的意义,使⼈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
但在有限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具有消极的性质。
三、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 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个体所获得的信息总是认知对象的各个具体特征,但个体最终形成的印象并不停留在各种具体特征上,⽽是在把各种具体信息综合后,按照保持逻辑⼀致性和情感⼀致性的原则,形成⼀个总体印象 1、加法模式:指⼈们形成总体印象时参考的是各种品质的评价分值的总和。
2、平均模式 在总体印象的形成上,将各个特征的分值加以平均,然后根据平均值的⾼低来形成对他⼈的好或不好的总体印象。
3、加权平均模式 形成对他⼈的总体印象时,不是根据简单的平均结果,⽽是根据重要性确定出各种特征的权重,然后将权重与每种特征的强度相乘,最后加以平均。
印象形成对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印象管理摘要人际交往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也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它作为人与人之间沟通思想、交流信息、联络感情的一种社会活动,对人们的成长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会彼此形成有关对方的印象,这种印象的好坏会影响到我们对他人的个性特征的推论。
本文主要介绍印象形成对人际交往的影响,以及印象管理的有效方式,以帮助人们更好的建立人际关系。
关键词人际交往印象形成印象管理人的一生是在别人的搀扶下走完一生的,从社会依赖性的角度说,人永远是一个不能独立行走的婴儿,所有人都必须有稳定而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支持,与人交往并通过交往建立和维持一定的人际关系,是人的一生中最为稳定,最为经常,最强烈的需要之一。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要重视良好印象的建立,一个人要了解他人,一般总是根据一些零散的信息来形成对他人的印象。
这种印象影响到喜欢还是厌恶,是否愿意继续交往,以及交往深度,当然还会影响到对对方行为的评价影响到与他人是否可以和睦相处。
这充分说明了印象形成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作用。
1 印象形成概述1.1所谓印象是指人们记忆中所保留的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人际印象就是在人们记忆中所保留的有关他人的形象。
这种印象并非像印章在蜡上留下的印记那样由认知客体或由他人在记忆中留存的忠实拷贝,而是经过知觉者主动构思的。
所谓人际印象形成就是指,认知主体把有关他人的各种信息综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对他人的整体印象的过程。
1.2印象形成过程包括三个成分:认知对象,即行动者;认知主体,即知觉者;以及交往的情景。
行动者是被形成印象的人,在人际交往中,行动者的非言语线索,谈吐,举止方式,表现出的兴趣、爱好、态度,反映的个性特征行为等,都为知觉者提供了形成印象的一定信息。
由于人际印象是在知觉者的头脑中形成的,因此不可避免的会受到知觉者的心理状态和信息加工过程的影响。
人际交往又是在一定的情境下进行的,不同情境下的交往常常不一样,这种情境因素作为人际关系的载体,反映了人际关系的结构和性质,对人际吸引有重要影响。
第二节印象形成与管理第一部分印象形成主讲人大家好,今天我们组给大家讲的是印象形成与管理。
我给大家讲的呢就是印象形成。
不知大家还是否记得,在大一刚来时,你遇见你的室友,新的同学。
在一开始接触时,你会注意到他的外表,他穿的衣服,他的行为等等。
这些东西会给你一些信息,这些信息就形成了第一印象。
随着交往的增多,你会了解他们的其他方面,然后你会把这些信息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
一、印象形成概述那么印象的定义是什么?人际印象?人际印象形成?哪些同学能来回答下。
(印象是指人们记忆中保留的有关客体的形象,人际印象就是保留有关他人的形象,人际印象形成是指认知的主体把有关他人的各种信息综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对他人的整体印象形成的过程。
)然而,在印象形成过程中,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其中都包含了三种成分?分别是行动者、知觉者和交往情境。
首先,介绍一下行动者,就是被形成印象的人。
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行动者的许多特质会被人们用来推论及形成对他人的印象。
如书中提到的,行动者的性别是影响知觉者选择线索和对线索加权的一个因素。
还有行动者的行为也是影响总体印象形成的因素。
曾有一项研究,让被试阅读一些个体的行为描述,第一组描述行动者为一个早先对行动者友好的人做了一件好事;第二组描述行动者做了一件回报他人善意的好事;第三组描述行动者拒绝帮助一个行为自私的人。
第四组描述的是行动者拒绝做一件好事来回报早先对他友好的人。
然后让这些被试来评价这些行为,得到最好评价的是第二组,其次是第一组,然后是第三组,最后是第四组。
这一项研究说明了行动者的行为是影响总体印象形成的因素。
第二个是知觉者,也就是形成印象的人。
由于印象是知觉者形成的。
所以会受到知觉者的影响,包括心理过程和信息的加工过程。
定势就是影响因素中的一个,而定势是什么?比若说,你在观察一个人的行为,如果事先告诉你他是一位老师或者警察。
那么你是否会不自觉的注意和观察那些符合他身份和职业的行为?而这就是定势。
社会心理学学习笔记(5):印象形成与归因第三节印象管理与自我表现的策略1.印象管理:是指一个人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2.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的区别:印象形成是信息的输入,是形成有关别人的印象。
印象管理是信息的输出,是对别人的印象形成过程发挥影响。
3.印象管理的策略社会心理学家琼斯等人1982年总结了人们主要特殊自我表现策略,包括五种:(1) 逢迎:逢迎的两种常用方法,一是赞美别人,一是赞同别人的观点(2) 恫吓:恫吓旨在给别人造成一种恐怖的印象,然后使别人由于害怕而完全接受控制,由此来达到自己的目的(3) 自我抬高:人们既可能在总的方面抬高自己,也可能在某些特殊能力上抬高自己,自我抬高的人往往也承认自己的一些小的不足,以便使自己在抬高某些重要技能时变得更可信。
(4) 显示:显示的目的是给别人以正直和品行高尚的印象,并由此使别人感到其中的差距,引起别人的内疚。
(5) 恳求:这一策略是向别人表白自己的弱点和对于别人的依赖,这是人们其他策略都无法使用时用的最后一种被动的印象管理方法。
第四节归因1.归因:根据有关外部信息、线索对人的内在状态或依据外在行为表现推测行为原因的过程。
归因使得人们对事物有预见性,它使人们对周围世界和自己有一个相对规定、前后一致的看法,使得人们能够适应世界。
2.归因理论:根据各种研究所提出的有关归因问题的不同概念或观点统称归因理论。
3.行为的原因系统(1) 行为的内因指存在于个人内部的原因,如果归因的结果是将行为归因与个人特征,就称作是本性归因。
(2) 行为的外因是指事件或行为发生的外部条件。
如果归因的结果是将行为的原因归与外部因素,则称作是情境归因。
(3) 在许多情况下,行为或事件的发生并不是简单地由内因或外因所决定的,而是兼有两方面的因素的影响。
如果同时将行为或事件原因归因于两个方面,则称作综合归因。
4.行为原因的稳定性归因的四种因素是:能力、努力、运气和工作难度。
1.刻版印象: 也称类属性思维,指人们通过整合有关信息及个人经验形成的一种针对特定对象的既定认知模式。
2.印象形成: 对于别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明确其对于我们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
3.社会认知: 包括关于特定社会对象的全部认识过程4.印象管理: 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于自己的印象,使别人所形成的印象符合自己期望的过程。
5.角色扮演技术: 角色扮演是一种使人暂时置身于他人的社会位置,并按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以增进人们对他人社会角色、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从而学会更有效地履行自己角色的社会心理学技术。
6.角色获得: 指站在别人的立场,体验别人的角色,了解别人在交往情境中的期望与情感。
7.社会化: 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学习社会知识、掌握社会技能、建立社会经验,并通过自身不断的选择和建构,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社会成员的过程。
8.登门槛效应: 在提出一个较大要求之前,先提出一个小的要求,从而使别人对较大要求的接受性增加的现象。
9.助人行为: 特指以特定的个人或群体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
10.再社会化: 个体需要通过吸收新的角色、价值或知识来建立新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确立新生活目标的过程。
11.认知启发: 是指人在社会认知中喜欢走“捷径”,并不对关于他人所有信息进行感知,而是感知那些最明显、对形成判断最必要的信息的现象。
12.态度:指对行为的主观的或心理的准备状态。
13.社会知觉: 指人对各种社会性的人或事物形成的直接的整体印象。
14.社会助长:也称社会促进或社会助长作用,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与别人一起活动或是在电子监控存在的情况下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15.罗森塔尔效应: 人们基于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
16.偏见: 指人们不以客观事实为根据建立的对特定的人或事物的情感色彩明显的倾向性态度。
心理学对印象的解析印象是个体(认知主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
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总是按照以往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它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这一过程称为印象形成。
印象是个体适应环境的一种方式。
印象形成的致应(一)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印象形成有重要影响。
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也称初次印象、第一印象;最新获得的信息影响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
第一印象一经建立,对其后的信息的组织、理解有较强的定向作用。
个体对后续信息的解释往往是根据第一印象来完成的。
一般来说,熟悉的人,特别是亲密的人之间容易出现近因效应,而不熟悉或者少见的人之间容易出现首因效应。
(二)光环效应在形成第一印象时,认知者的好恶评价是重要的要素。
人们初次相见,彼此最先做出的判断是相互喜欢与否。
个体对他人最初的好恶评价极大地影响对他人的总体印象。
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
最初的倾向性印象好似一个光环,使其他品质也因此罩上类似的色彩。
例如,个体对他人的外表有良好印象,往往会对他的人格品质也倾向于给与肯定评价。
这类现象叫光环效应,也称晕轮效应。
光环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是在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的。
由于它的作用,一个人的优点或缺点变成光圈被夸大,其他优点或缺点也就退隐到光圈背后视而不见了。
甚至只要认为某个人不错,就赋予其一切好的品质,便认为他所使用过的东西、他要好的朋友、他的家人都很不错。
(三)刻板印象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刻板印象。
人们对某些人或事务的看法和观念,就像刻在木板上的图形那样难以更改、抹灭。
比如很多人认为北方男人粗犷、豪爽,而南方男人细致、拘谨,其实真的走南闯北以后,会发现事实上不一定这样。
印象管理过程一、什么是印象管理印象管理是指通过一系列行为和沟通技巧,控制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
它既适用于个人,也适用于组织和品牌。
印象管理可以影响个人或组织的形象和信誉,对人际关系和业务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
二、印象管理的重要性良好的印象管理对个人和组织来说都非常重要。
以下是印象管理的几个重要方面:1. 影响他人印象和评价印象管理可以通过掌握正确的沟通技巧和表达方式,创造积极、专业和可信赖的形象。
良好的印象可以让他人对你有更高的评价,并为你赢得更多的机会和支持。
2. 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借助印象管理,你可以与他人建立积极、平等和互惠的关系。
通过展示自己的好品质和诚意,你能够建立良好的信任和合作关系,为个人和工作团队创造更好的环境。
3. 增强自信和个人形象通过进行印象管理,你可以通过自我反省和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自信和个人形象。
良好的印象会让你更有自信,也会增强他人对你的尊重和信任。
4. 增加个人和组织的竞争力通过有效的印象管理,你可以在职场中脱颖而出,并为个人和组织赢得更多的机会和竞争力。
有一个良好的形象和口碑,会让你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更容易获得他人的认可和支持。
三、印象管理的基本原则有效的印象管理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 自我认知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目标制定适合自己的印象管理策略。
自我认知是有效印象管理的基础,它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自己,树立自信并展示真实的自我。
2. 目标导向印象管理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和目标受众。
你需要了解你想要留给他人的印象是什么,然后通过行为、沟通和形象塑造来实现这些目标。
3. 一致性在印象管理过程中,你需要保持一致的行为和形象。
一致性可以让他人对你的印象更加深刻和稳定,并增加你的可信度和可靠性。
4. 灵活性印象管理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境和目标进行灵活调整。
不同的职场环境和人际关系需要不同的印象管理策略和沟通方式,你需要有能力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改变。
四、印象管理的实践方法以下是一些有效的印象管理实践方法:1. 提升自我形象•注意穿着和仪态,保持整洁和得体的外表形象。
心理学对印象的解析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无论是对他人的印象,还是对环境的印象,都能够影响我们的行为和决策。
心理学通过对印象的解析,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印象形成的过程,以及如何应对与管理印象。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印象进行解析。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印象形成的过程。
印象形成涉及到很多因素,包括个体的自身特点、对他人的观察和对环境的感知等。
在面对一个陌生人时,我们常常会使用“原始印象”的方式来快速评价对方。
原始印象是一种即刻生成的,主观的、不太准确的印象。
它往往基于对他人外貌、行为和语言的直观观察,而没有深入的了解对方。
这种原始印象在相互交流初期起到了一种初步认知的作用,但往往不够准确和全面。
在深入了解对方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调整和修正原始印象,形成更准确的印象。
其次,印象的形成与个体的认知机制密切相关。
心理学认为,个体在形成印象时会采用一些认知偏见。
认知偏见是指我们在处理信息时可能偏向于特定的认知方式,而不是客观地评估信息。
其中一个经典的认知偏见是“第一印象效应”。
第一印象效应指的是我们在初次接触对方时,往往会对其形成一个持久的印象,而后续的信息往往难以改变我们的初步印象。
除此之外,还有“归因偏见”,指的是我们在解释他人行为时,往往会过分优先考虑个体内在因素,而忽视环境因素的作用。
这些认知偏见的存在会影响我们对他人的印象,使得印象可能不够客观和准确。
此外,印象也被认为是情绪和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情绪可以影响我们对他人的印象评价。
心理学研究发现,当我们处于积极情绪状态时,往往会更容易对他人产生积极印象;而当我们情绪消极时,可能会出现更多的负面印象。
此外,记忆也会影响我们对他人的印象。
由于记忆存在选择性的倾向,我们往往更容易记住对我们产生情感冲击的事件,而对其他事件的印象则较为模糊。
这些情绪和记忆的作用使得我们对印象的形成和维持有一定的偏向。
最后,心理学通过研究印象管理来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印象。
如何进行有效的印象管理-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如何进行有效的印象管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难免要跟不同的人打交道,进行各种交往活动。
而且,当今时代的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也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显得更加重要。
因为我们只有不断地与各类人员进行交往和信息沟通,才能不断地丰富自己、发展自己。
在交往活活动中,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在别人心中能留一个美好的印象,好的印象便于我们与他人更好地相处,而第一印象非常重要。
第一印象无论好坏都很难抹去。
因此,初次见面就不讨人喜欢的人通常不具备良好的交际能力;而第一次就给人留下美好印象的人,更受人欢迎。
与人交往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给他人留下一个好印象,而这就需要对自己进行印象管理。
所谓印象管理,也就是印象控制,是指一个人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过程,使他人形成的有关自己的印象符合自己的期望。
印象管理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那么,在日常交往活动中,我们应如何做才能产生有效的印象管理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行动:首先,要注意自己的包装,在公务场合、社交场合和休闲场合着装要得体而应景,合理搭配衣服,要保持干净整洁。
中国有句俗话,叫人靠衣装马靠鞍。
确实,得体的衣着、打扮在交往中很容易给人留下一个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但是,衣着打扮要以得体为前提。
所谓得体,就是要符合个人的年龄、性别、性格、职业、社会角色等特征,还要注意时间、地点与场合。
而且,两个陌生人在首次见面时,大多都会从衣着打扮去评判对方的品味和性格。
所以,如果你想让对方觉得你成熟稳重,那么你就应该穿西装这类较正式的衣服;如果想向对方法展现你的热情青春,那就可以穿一些运动类的衣服;如果你想表现你的温柔贤惠,就可以穿裙子或者较淑女的衣服。
其次,要注意自己的措辞和身体语言,言行举止要得当,要有礼貌。
言行举止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内部涵养,因此,在交往中,找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掌握好说话的艺术,注意自己的身体语言,努力排除一切干扰良好印象形成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