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中的防御机制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8
双相情感障碍的性格特点和心理防御机制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其特点是情绪波动剧烈,交替出现抑郁和Mania(躁狂)两种极端情绪状态。
这种障碍不仅对患者的生活产生严重影响,也给其家庭和社交关系带来困扰。
本文将探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性格特点以及他们采用的心理防御机制。
一、性格特点1. 情绪波动剧烈: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情绪变化迅速且剧烈,从深度的抑郁状态转变为兴奋和冲动的Mania状态。
这种情绪波动可能导致患者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下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性格特点。
2. 自我感觉过高:在Mania状态下,患者可能表现出自大、自信过度的特点。
他们常常有过高的自我评价和幻觉,认为自己是特别的、与众不同的人。
这种自我感觉过高会导致他们冲动行事,做出一些不理智的决策。
3. 冲动和易怒:在Mania状态下,患者可能表现出冲动的行为,无法控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
他们可能会做出冲动购物、赌博或其他危险行为。
同时,他们也容易变得易怒,对他人的批评和指责过度敏感,容易产生冲突和争吵。
4. 自杀倾向:在抑郁状态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可能出现自杀倾向。
他们可能感到无助、绝望和无价值感,无法从这种情绪中解脱出来。
因此,及时的干预和治疗对于预防自杀行为至关重要。
二、心理防御机制1. 否认和逃避:面对抑郁状态,患者可能采用否认和逃避的心理防御机制。
他们可能试图逃避现实,避免面对痛苦的情绪和问题。
这种防御机制可能会导致问题的积累和加重,因此及时的心理支持和治疗对于帮助患者应对抑郁情绪至关重要。
2. 投射和扭曲:在Mania状态下,患者可能采用投射和扭曲的心理防御机制。
他们可能将自己的内心冲突和问题投射到他人身上,将自己的负面情绪归咎于他人。
同时,他们也可能扭曲现实,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过度解读,以符合自己的情绪状态。
3. 理想化和退行: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可能通过理想化和退行的心理防御机制来应对困难和挫折。
他们可能将自己的情绪困扰和痛苦隐藏在理想化的幻想中,寻找安慰和满足感。
心理防御机制抵消名词解释
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人们在面对压力时所采取的保护措施。
虽然这些保护措施有助于抵消外界压力,但同时也可能使人们忽略了内在的想法和情感。
本文将对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及其发挥的作用、形式以及其影响进行探讨和解释。
首先,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及其发挥的作用要从两个方面来讨论。
第一,心理防御机制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它可以帮助人们保护自己免受有害刺激的影响。
第二,它可以作为一种调节机制,即当人们面对压力时,可以使他们避免过度考虑,而以更适当的方式来表达情感。
其次,心理防御机制可以分为认知、情绪、行为三种形式。
认知是指人们试图将现实情况变成更加被接受的概念来逃避痛苦的思维
模式;情绪是指人们产生的一种负面情绪,用以抵消令人不安的、令人难受的外界事件;行为是指人们运用外在行为来解决自己的问题,用行为来抵消内心的压力。
最后,心理防御机制可能会产生多种不利的影响,例如,它可能会影响人们对自身性格特征的认知,使人们忽视了自己内在的需求;它也可能会影响到人们的决策能力,导致他们做出不理智的决定;更重要的是,它也可能会导致人们对自己的情绪无力,滥用心理抑制能力,从而无法意识到自己的内在情感。
总之,心理防御机制是一种被广泛采用的自我保护机制,它可以保护人们免受外界压力的侵害。
然而,不当的使用可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在自我保护和自觉行为之间取得平衡,以
达到健康幸福的生活。
理解防御机制与情绪管理的关系防御机制是个体在面对焦虑、冲突、困境等心理压力时采取的一种心理防御方式。
而情绪管理则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情绪进行认知、理解和调节的过程。
在心理学领域,防御机制和情绪管理都是研究人类心理健康与行为的重要主题。
本文将探讨防御机制与情绪管理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互动作用。
首先,防御机制和情绪管理在本质上有一些区别。
防御机制是一种潜意识的心理过程,个体常常无意识地运用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的自尊、自我形象和心理平衡。
而情绪管理则是一种主动的、有意识的活动,个体通过自我观察、情绪调节方法和认知技巧等积极努力去管理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然而,防御机制和情绪管理之间并非完全独立,它们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一方面,防御机制可以影响情绪管理。
当个体面临压力和挫折时,可能会产生诸如否认、投射、回避等防御机制,这些机制可能会对个体的情绪产生负面影响,阻碍其情绪管理的效果。
例如,一个人可能会经常将自己的负面情绪投射到他人身上,导致与他人的关系恶化,从而影响到自己的情绪管理。
另一方面,情绪管理也可以影响防御机制的运用。
通过积极的情绪管理,个体可以更好地应对压力和情绪困扰,减少对防御机制的过度依赖。
例如,一个人可以通过深呼吸、冥想等放松技巧来缓解焦虑,从而减少对否认、逃避等防御机制的使用。
情绪管理的有效实践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和掌控自己的情绪,减轻心理压力,从而降低对防御机制的依赖。
在现实生活中,个体在面对焦虑、冲突和挫折等压力时,常常会同时运用防御机制和情绪管理策略。
而个体的防御机制和情绪管理方式往往受到个体性格、社会经验、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理解和适当运用防御机制和情绪管理是个体促进心理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
在实际应用中,个体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加强防御机制和情绪管理的能力:1. 提高自我认知。
个体应该积极观察和了解自己的情绪反应和心理过程,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防御机制,并学习运用情绪管理策略来调节情绪。
自我防御机制的形成自我防御机制是指个体在面对心理压力、冲突或威胁时,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而形成的一种心理机制。
这种机制可以起到保护心理健康的作用,同时也可能对正常的心理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自我防御机制的形成与个体的经历、性格特点、环境条件等多种因素相关。
自我防御机制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儿童时期。
儿童在面对恐惧、挫折或冲突时,为了保护自己的自尊心和心理平衡,可能会采取一些防御机制。
比如,儿童可能会采用回避的方式来回避不愉快的情境或难题,或者通过想象自我否定的方式来减轻心理上的冲突。
这些防御机制在儿童阶段时往往是无意识的,并且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会逐渐发展为更成熟的形式。
在成年人阶段,自我防御机制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个体的性格特点对自我防御机制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例如,个体如果具有较高的神经质特点,可能更容易出现回避、否定或投射等防御机制。
其次,个体的社会环境也对自我防御机制的形成产生影响。
如果个体生活在压力较大、冲突较多的环境中,可能会更容易出现一些常见的防御机制,如转移、投射、幻想等。
此外,个体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如果没有得到适当的支持和理解,可能会更倾向于运用一些防御机制来应对。
自我防御机制的形成还与个体的自我保护需求有关。
个体在面对威胁或伤害时,为了保护自己的心理健康,可能会运用防御机制来减轻压力或冲突。
例如,人们普遍倾向于运用否认、回避或投射的防御机制来应对令人不愉快的现实。
这些机制可以暂时抵御内在冲突或威胁,但如果频繁或长期使用,可能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最后,个体的经历也对自我防御机制的形成产生影响。
个体在儿童或青少年阶段经历的创伤、虐待或失去重要支持人的情况,可能会导致自我防御机制的形成。
这些经历可能引发个体的心理创伤,为了保护自己的自尊心和心理平衡,个体会运用一些防御机制来应对这些心理创伤。
自我防御机制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受到个体的性格特点、社会环境、自我保护需求和经历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心理防御机制有哪几种1.投射(projection)投射也称推诿,是指把自己具有的为他人所不容的性格、观念、欲望和行为等转移到他人身上,以此来保持心理安宁,或者把自己遭受的困境、挫折和错误推诿和归咎于他人和客观原因,以维护自尊,减轻自身的焦虑和不安。
前者例如自己性格偏执,就说他人性格才偏执,自己考试作弊,就说别人也在作弊,作弊的手段也更为多样和老练,只是未被人发现而已等;后者例如考试成绩不佳,就归因于题目太难、复习时间不足、批卷太严格等。
2.否认(denial)否认是指否定已经发生的但又难以接受的事实,当作根本没发生,以逃避心理打击,减轻痛苦。
例如对亲人突然亡故、事业上出乎意料地遭到失败等事实不愿承认,不肯相信,以缓冲精神刺激,使心理上更有准备的在日后慢慢接受业已发生的痛苦事实。
所谓的眼不见为净、掩耳盗铃等就是否定的典型表现。
3.象征(symbolization)象征是指以自己已经拥有的或能够接受的事物来象征性地代表自己尚未拥有或不能接受的事物,以获得心理满足和保持心理平衡。
例如数学成绩虽不理想,但语文成绩良好,因而认为自己学习能力还是不错的,数学成绩也一定能赶上去,以缓解数学成绩不理想的失落感。
4.退行((regression)退行是指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放弃成熟态度和成人行为模式,表现出早期幼稚的、与年龄不相称的行为反应,去应对困难和挫折处境,以获得别人的同情和照顾,从而减轻心理负荷和痛苦。
例如晋级受阻就号啕大哭,甚至吵闹、耍赖,或满地打滚等。
5.内向(introjection)内向是指把遭受困境、挫折和错误的原因完全归咎于不可抗拒的因素,以使自己能够“心安理得”地忍受。
例如高考落榜就认为是命运使然;身患重病是天意等。
6.幻想(phantasy)幻想是指在遇到无力解决的问题时,通过想象来满足成功的欲求。
例如学习成绩落后,想象自己将来一定能成绩优秀甚至名列前茅,目前的困境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现在穷困潦倒,将来一定会大富大贵等。
防御机制是如何形成的?*导读:为什么朋友会莫名奇妙的冷淡我,是1防御机制惹的祸1吗?人有时心中讨厌或憎恨一个人,但在表面上却又对此人十分热情和关心;有时心里喜欢一个人,表面上却异常冷淡。
无意识的冲动在意识层面上向相反方向发展,人的外表行为或情感表现与其内心的动机欲望完全相反,在心理学上称为反向形成或反向作用、反向行为、矫枉过正,是心理防御机制之一。
反向形成的心理基础,是由于内心汹涌澎湃的感情或冲动难以被他人所接受,为了抑制它而形成与其相反的感情或行为。
*反向形成在人生早期有比较常见的典型例子。
如弟弟或妹妹出生时,较大的孩子对婴儿夺走了母亲这一事情感到不满或委屈,继而憎恨婴儿,但在表面上显得很喜欢婴儿。
这是因为表现出憎恨婴儿的行为会招致母亲的指责,而表现出喜欢婴儿则会成为好哥哥、好姐姐,能被母亲所承认,得到表扬。
这种反向形成在本质上源于道德感或良心等超我的影响。
再如,自卑感过重的人有时会表现出自大和不可一世的样子,这是由于不想让别人看出自己很差,自己也不能容忍自己,想在意识上克服弱点,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人格学派认为,行为与心理无论正向或是反向,都具有其必然性,即遗传特征与人格运行的综合必然。
讨论“反向”没有很大的实际意义。
更应该关注的是形成的充分条件,无论是正向或反向。
影响:*反向形成主要表现的是性格,一个人的性格主要是受家庭的影响,比如说:一个婴儿从小就失去了母亲,那么他的人生性格,内心一定是孤僻的,但是这种人以后也是比较适应社会的。
所谓有失必有得,失去了并不一定是坏事,得到了也不一定是好事,就是因为人的思想进化的相对高等,所以才会造成对社会应变能力的加强。
就像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一样,任何事情,任何物质的存在都不是绝对的,反向形成的原因就是因为有一种特定的因素影响了另一个物种的存在,无论是好的方面还是坏的方面,都会影响这个物种的改变,也许是身体,也许是性格,但是最终改变的结果绝对是为了能够更好的生存下去总结:简单地说,产生反向的原因是欺骗,产生欺骗的原因是欺骗获利的经验,产生欺骗获利经验的原因是内在人格遗传及外在怂恿推动(例如幼年时家长的言过其实的不恰当称赞),怂恿推动的原因是环境的不诚实气氛,…反向形成,我有相反的情感体验和相应的行为,我明明喜欢她,而是通过攻击的方式表达爱的情感。
*防御机制这一概念由弗洛伊德首先提出,指人们在面对挫折和焦虑时启动的自我保护机制,主要通过对现实的歪曲来维持心理平衡。
它是自我应对本我的驱力、超我的压力和外在现实要求,这三个对手的心理举措和防卫手段,以减轻和解除心理紧张,保持人格结构平衡。
自我防御机制是心理动力学研究核心之一。
一个人使用哪些自我防御机制直接呈现了这个人的人格稳定度和成熟度,笼统地说就是健康程度。
每个人在他成长的过程中,都会发展出一套保护自己的措施,这些措施可以是强大的、成熟的、也可以是不成熟的、脆弱的;※焦虑与自我防御机制弗洛伊德认为焦虑是由一连串自我无法控制的刺激引起的,由紧张、不安、焦急、忧虑、担心、恐惧等感觉交织而成的复杂情绪。
其特点是心神不宁、惶惶然若大难临头却又不知道是何事何物。
他说本我是焦虑的根源,焦虑是由被压抑的力比多转化而来的,当力比多难以找到正常的发泄途径时就变成了焦虑。
后期他又修改了这一理论,认为焦虑的根源不再本我而在自我,只有自我才能产生并感受焦虑,当发现危险时自我所发出的危险信号就是焦虑。
这一危险信号就是自我向自我防御机制发出的警报。
焦虑的种类:1.现实性焦虑又叫客观性焦虑,指由外界环境中真实客观的危险引起的情绪体验。
它以自我对外界的知觉为基础,现实焦虑相当于恐惧,有明确对象,多见于正常人。
2.神经症性焦虑指个体由于恐惧自己的本能冲动会导致他受到惩罚时产生的情绪体验。
它来源于自我对来自本我本能威胁的知觉。
当自我意识到本能需要的满足会招致外来危险时,就会感到恐惧和焦虑。
因此,自我恐惧的并非本能本身,而是恐惧在不加分别的受本我支配的行为后可能到来的惩罚,多见于神经症患者。
它的威胁主要来源于自身人格内部。
正因为来源于自身内部所以无处可逃,又难以找到原因。
它可以出现在任何时间、地点,它的特点是无处不在。
个体可能有会豁然产生迫近的厄运感或恐惧感的茫然感觉,精神分析做为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就是要把未知的被压抑的本能威胁提升到意识中来,将神经症性焦虑转化为现实性性焦虑。
我们可以把防卫机制的类型分为十六种,属五大类。
(一)逃避性防卫机制这是一种消极性的防卫,以逃避性和消极性的方法去减轻自己在挫折或冲突时感受的痛苦.这就像鸵鸟把头埋在沙堆里,当作看不见一样。
这类防卫机制有以下四种形式:1、压抑(repression)压抑是各种防卫机制中最基本的方法。
此机制是指个体将一些自我所不能接受或具有威胁性、痛苦的经验及冲动,在不知不觉中从个体的意识中排除抑制到潜意识里去作用.是一种:“动机性的遗忘”(motivated forgetting),个体在面对不愉快的情堵时,不知不觉有目的地遗忘(purposeful forgetting),与因时间久而自然忘却(natural forgetting)的情形不一样。
例如,我们常说:“我真希望没这回事” ,“我不要再想它了",或者在日常牛活中,有时我们做梦、不小心说溜了嘴或偶然有失态的行为表现,都是这种压抑的结果。
2、否定(denial)否定是一种比较原始而简单的防卫机制,其方法是借着扭曲个体在创伤情境下的想法、情感及感觉来逃避心理上的痛苦,或将不愉快的事件“否定”,当作它根本没有发生,来获取理上暂时的安慰。
“否定”与“压抑”极为相似。
唯“否定”不是有目地的忘却,而是把不愉快的事情加以“否定”。
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譬如,小孩子闯了祸,用双手把眼睛蒙起来;许多人面对绝症,或亲人的死亡,就常会本能他说“这不是真的,用“否定”来逃避刀距大的伤痛.其他如“眼不见为净”、掩耳盗铃",都是否定作用的表现.3、退回(regression)退回是指个体在遭遇到挫折时,表现出其年龄所不应有之幼稚行为反应。
是一种反成熟的倒退现象。
例如,已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儿童,因母亲生了弟妹或家中突遭变故,而表现出尿床、吸吮拇指、好哭、极端依赖等婴幼儿时期的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某些事情的发生,往往会触发我一些感受,通常我们会作出自然与直接的表达,但在特别的情况,我们的反应会不寻常,基于各种原因,很可能我无意识地已将真正的感受作了压抑。
心理防御机制防御是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人格结构中它属于自我的功能。
当自我觉察到来自本我的冲动时,就会以预期的方式体验到一定的焦虑,并尝试用一定的策略去阻止它,这个过程就是防御,或称为自我的防御。
防御是自我用来驱赶意识到的冲动、内驱力、欲望和想法,它们主要是针对能引起个体焦虑的性的欲望和攻击性。
一般来说,防御是在潜意识里进行的,因此个体并不会意识到它在发挥作用。
根据个体防御机制运做的水平不同,导致的结果也不同。
现将防御机制的40种具体表现列出如下:⒈压抑:一位中年妇女的独生女于十八岁时死于车祸,事情发生在十月份。
当时她非常痛苦,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她把这不堪忍受的情绪抑制、存放到潜意识中去,“遗忘”了。
这些潜意识中的情绪不知不觉地影响她的情绪,果然她每年十月份均会出现自发抑郁情绪,自己不知道为什么,药物治疗也无效。
这就是压抑,即主动地将痛苦的记忆、感情和冲动排斥到意识之外。
压抑与压制的区别在于,前者能有效地无意识地抑制冲动甚至达到放弃目标的地步,而不只是推延。
与否认不同,它只是让人们不能在意识中感知到自己的本能和感情,而不是否定人们对于外界事件的认识和反应。
如果有一个正在哭泣而却忘了为谁哭泣,这就可能是压抑;如果他否认自己流过眼泪,或者坚持认为所哀悼的人实际上还活着,那就可能是否认。
⒉否认:掩耳盗铃眼不见为净鸵鸟政策,孩子摔碎了东西,闯了祸,常用双手把眼睛蒙起来。
这是一种比较原始而不太成熟的防御机制。
短期临时性的使用可以使自我在重要挫折面前得到暂时的逃避,过度使用会形成偏执性倾向,形成偏执性格。
3.歪曲:为了适合内心需求而重新塑造一个外界现实形象。
它包括:不现实的夸大想法、幻觉、满足欲望的妄想和持久的妄想性优越感,也包括对自己行为责任的持久否认,和那些不现实的强迫思维或强迫行为。
在歪曲时,可以有一种令人愉快的、与另一个人混合或融合的感受,例如,“耶稣活在我心里,并且答应我的所有要求。
”4.妄想性投射:往往是被害性的。
举例说明心理防御机制【篇一:举例说明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个体面临挫折或冲突的紧张情境时,在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具有的自觉或不自觉地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逃避性防卫机制分为:1、压抑:压抑是各种防卫机制中最基本的方法.此机制是指个体将一些自我所不能接受或具有威胁性、痛苦的经验及冲动,在不知不觉中从个体的意识中排除抑制到潜意识里去作用.2、否认:否定是一种比较原始而简单的防卫机制,其方法是借着扭曲个体在创伤情境下的想法、情感及感觉来逃避心理上的痛苦,或将不愉快的事件“否定”,当作它根本没有发生,来获取心理上暂时的安慰.“否定”与“压抑”极为相似.唯“否定”不是有目地的忘却,而是把不愉快的事情加以“否定”.3、退回:退回是指个体在遭遇到挫折时,表现出其年龄所不应有之幼稚行为反应.是一种反成熟的倒退现象.例如,已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儿童,因母亲生了弟妹或家中突遭变故,而表现出尿床、吸吮拇指、好哭、极端依赖等婴幼儿时期的行为.4、潜抑在佛洛伊德精神分析中描述为心理防御机制的一种表现,是指个体把意识中对立的或不能接受的冲动、欲望、想法、情感或痛苦经历,不知不觉地压制到潜意识中去,以至于当事人不能察觉或回忆,以避免痛苦.自骗性防卫机制1、反向当个体的欲望和动机,不为自己的意识或社会所接受时,唯恐自己会做出,乃将其压抑至潜意识,并再以相反的行为表现在外显行为上称为反向.2、合理化当个体的动机未能实现或行为不能符合社会规范时,尽量搜集一些合乎自己内心需要的理由,给自己的作为一个合理的解释,以掩饰自己的过失,以减免焦虑的痛苦和维护自尊免受伤害,此种方法称为“合理化”,换句话说,“合理化”就是制造“合理”的理由来解释并遮掩自我的伤害.3、仪式与抵消无论人有意或无意犯错,都会感到不安,尤其是当事情牵连他人,令他人无辜受伤害和损失时,的确会很内疚和自责,倘若我们用象征式的事情和行动来尝试抵消已经发生的不愉快事件,以减轻心理上的罪恶感,这种方式,称为仪式与抵消.4、隔离所谓“隔离”是把部分的事实从意识境界中加以隔离,不让自己意识到,以免引起精神上的不愉快.最常被隔离的是与事实相关的个人感觉部分,因为此种感觉易引起焦虑与不安.5、理想化在理想化过程中,当事人往往对某些人或某些事与物作了过高的评价.这种高估的态度,很容易将事实的真相扭曲和美化,以致脱离了现实. 6、分裂(dissociation)有些人在生活中的行为表现,时常出现矛盾与不协调的情况.且有时在同一时期,在不同的环境或生活范畴,会有十分相反的行为出现.攻击性防卫机制1、转移转移是指原先对某些对象的情感、欲望或态度,因某种原因,(如不合社会规范或具有危险性或不为自我意识所允许等)无法向其对象直接表现,而把它转移到一个较安全、较为大家所接受的对象身上,以减轻自己心理上的焦虑.2、投射精神分析学者认为投射是个体自我对抗超我时,为减除内心罪恶感所使用的一种防卫方式.所谓“投射”是指把自己的性格、态度、动机或欲望,“投射”到别人身上.代替性防卫机制1、幻想当人无法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困难,或是无法忍受一些情绪的困扰时,将自己暂时离开现实,在幻想的世界中得到内心的平静和达到在现实生活中无法经历的满足,称为“幻想”.与常说的“白日梦”相似2、补偿“补偿”一词,首先出现于阿德勒的心理学中.阿德勒认为每个人天生都有一些自卑感(inferiority)(来自小时候,自觉别人永远比自己高大强壮,所产生的自卑),而此种自卑感觉使个体产生“追求卓越”(strivingforsuperiority)的需要,而为满足个人“追求卓越”的需求,个体乃借“补偿”方式来力求克服个人的缺陷.我们使用何种补偿方式来克服我们独有的“自卑感”,便构成我们独特的人格类型.因此阿德勒主张,欲了解人类的行为,根本上必须掌握两个基本的观念一一自卑感和补偿.建设性防卫机制1、认同在人生中,每个人都有一些重要的事情需要去完成,而其中主要的一项就是完成“认同”的历程.“认同”始于儿童至青少年期成为主要发展任务.2、升华升华一词是弗洛伊德最早使用的,他认为将一些本能的行动如饥饿、性欲或攻击的内驱力转移到一些自己或社会所接纳的范围时,就是“升华”.【篇二:举例说明心理防御机制】升华抵消反向防御机制:精神分析学派用语。
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人面对紧张情绪时避免精神上的痛苦和不安而采取的一种应对方式。
每个人的性格与经历的不同,所选用的防御措施也大不一样。
1.升华(Sublimation):被压抑的不符合社会规范的原始冲动或欲望另辟蹊径用符合社会认同的建设性方式表达出来,并得到本能性满足。
把社会中所不能接受的转为所能接受的,以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平衡。
例如,居里夫人年轻是曾恋爱受挫,对方因她饿长相和学识浅薄而嫌弃她,从此,她立志在学术上超过此人,于是埋头发奋,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
2.合理化(Rationalization):又称文饰潜意识里有一种似乎合理的解释来掩饰自己,其目的是减少因挫折而产生的焦虑,保持个人的自尊。
例如生活中常说的:不打不成才,棍棒下出人才。
病人把因疾病导致的明显体重下降解释为“减肥”,等等。
3.补偿(Compensation):指个人因心身某个方面有缺陷不能达到某种目标时,有意识地采取其他能够获取成功的活动来代偿某种能力缺陷而弥补因失败造成的自卑感。
例如,某女子因身体发育有缺陷而努力学习,以卓越成绩赢得别人的尊崇。
4.抵消(Undoing):以某种象征性活动或潜意识抵消已经发生的不愉快的事情,好像那些事根本没有发生,以减轻心理的不安。
例如,婚嫁等喜庆日子,忌讳“死”“碰鬼”等不吉利的话。
医院里,亲朋好友的去世,常常不叫:死亡”,而称为“永远地离开”,来减轻失去亲朋好友的内心痛苦。
5.替代:当个人目标与社会的要求相矛盾时,就设定另一个目标,来取代原来的目标。
常言道:“条条大路通罗马,一颗红心,两种打算”,借以来安慰自己的失落。
6.认同或仿同(Identification):是指一种无意识的,有选择性地吸收、模仿或顺从另外一个一般是自己敬爱和尊崇的人或团体的态度或行为的倾向,以对方之长归为已有,作为自己行为的一部分去表达,以此吸收他人的优点以增强自己的能力、安全感以及接纳等方面的感受,掩护自己的短处。
防御机制(Defense Mechanism),是弗洛伊德提出的心理学名词,是指自我对本我的压抑,这种压抑是自我的一种全然潜意识的自我防御功能,是人类为了避免精神上的痛苦、紧张焦虑、尴尬、罪恶感等心理,有意无意间使用的各种心理上的调整。
防御机制的特征:1. 防御机制不是蓄意使用的,它们是自动的心理过程,无意识的或至少是部分无意识的,真正的防御机制是无意识进行的。
2. 防御机制是藉支持自尊或通过自我美化(价值提高)而保护自己及防护自己免于受伤害。
从它的作用和性质来看,可分为积极的防御机制和消极的防御机制两种。
3. 防御机制似有自我欺骗的性质,即以掩饰或伪装我们真正的动机,或否认对我们可能引起焦虑的冲动、动作或记忆的存在而起作用。
因此,自我防御机制是藉歪曲知觉、记忆、动作、动机及思维,或完全阻断某一心理过程而防御自我免于焦虑。
实际上,它也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保护的方法。
4. 防御机制本身不是病理的,它们在维持正常心理健康状态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正常防御功能作用改变的结果可能引起心理病理状态。
5. 防御机制可以单一地表达,也可多种机制同时使用。
防御机制分类:按照心理成熟度分类:自恋心理防御机制(一级防御机制):包括否定、歪曲、外射,它是一个人在婴儿早期常常使用的心理机制。
不成熟心理防御机制(二级防御机制):此类机制出现于青春期,成年人中出现也是属于正常的。
包括内向投射、退化、幻想等。
神经性心理防御机制(三级防御机制):这是儿童的“自我”机制进一步成熟,在儿童能逐渐分辨什么是自己的冲动、欲望,什么是实现的要求与规范之后,在处理内心挣扎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机制。
成熟心理防御机制(四级防御机制):是指“自我”发展成熟之后才能表现的防御机制。
其防御的方法不但比较有效,而且可以解除或处理现实的困难、满足自我的欲望与本能,也能为一般社会文化所接受。
这种成熟的防御机制包括压抑、升华、补偿、幽默等。
一、逃避性防御机制(1)压抑(压制Suppression/潜抑Repression)suppression在心理学上翻译为“抑制”或“障碍”,即有意识地将不可接受的欲望、思想或记忆从脑中驱除出去;repression的意思是“压抑的行为或被压抑的状态”,在心理学上翻译为“压抑作用”,即从有意识的头脑中无意识地排斥痛苦的冲动、欲望或恐惧。
心理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在形式分类上大概有十几种,如压抑、反向形成、隔离、抵消、否认、投射、认同、躯体化、退行、内射等等。
通过偶像崇拜或对某一类人物形象的认可来塑造自我,来建立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是“认同”;有人心里特别悲伤,但是她自己觉得一点感觉都没有,这是“隔离”;特别爱一个人,但表现出不理睬的状态,这是“反向形成”……1、逃避性防卫机制这是一种消极性的防卫,以逃避性和消极性的方法去减轻自己在挫折或冲突时感受的痛苦。
这就像鸵鸟把头埋在沙堆里,当作看不见一样。
2、自骗性防卫机制此类防卫机制含有自欺欺人的成分,也是一种消极性的行为反应。
它含有反向作用,走向另一极端,邪派的会扮成极正派的,去瞒过自己和别人。
合理化作用的,总会为自己找出些理由来自辩。
抵消作用的,同合理化作用相似,但不单独用理论来自卫,而是加上具体的运用。
隔离、理想化及分裂等作用也是运用技巧的方法来欺骗自己或别人。
3、攻击性防卫机制人心里产生不愉快时,但又不能向对象直接发泄,便会利用转移作用,向其他对象以直接或间接的攻击方式发泄,或把自己的不是转嫁到别人身上,并判断他人的对错。
这类防卫机制有两种方式——转移和投射。
4、代替性防卫机制代替性防卫机制是用另一样事物去代替自己的缺陷,以减轻缺陷的痛苦。
这种代替物有时是一种幻想,因为现实上得不到实体的满足,他便以幻想在想像世界中得到满足,有时用另一种物件去补偿他因缺陷而受到的挫折。
这类防卫机制分幻想型和补偿型两种。
5、建设性防卫机制在防卫机制中较好的一类,是向好的方面去做补偿,是属于建设性的,它可分为认同和升华两种类型。
1、否认否认:指拒绝接受不愉快的现实以达到保护自我的作用。
借它根本没有发生过,以逃避心理上的刺激和痛苦,获取心理上暂时的安慰。
例 A、小孩子闯了祸用双手把眼睛蒙起来。
B、沙漠中的鸵鸟,在敌人追赶逼迫在眼前无法面对时,便把头埋到沙堆里,当作没有这回事就是一种否认表现。
C、当面对亲人突然死亡、自己患了绝症、事业一败涂地时,就常会本能地说“这不是真的”。
心理防御机制补偿的例子心理防御机制是人类在面对压力、挫折、痛苦等负面情绪时,为了保护自己的心理健康而采取的一系列心理策略。
这些策略可以帮助我们减轻负面情绪的影响,保持心理平衡。
其中,补偿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它指的是通过强化自己的优点、弥补自己的缺陷来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
下面是一些以心理防御机制补偿的例子。
1. 一个身材矮小的人,通过学习和工作表现来弥补自己的身高缺陷,从而提高自信心。
2. 一个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通过参加各种课外活动来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从而弥补自己的学习缺陷。
3. 一个失业的人,通过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和能力,从而弥补自己的失业缺陷。
4. 一个性格内向的人,通过学习社交技巧和参加社交活动来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从而弥补自己的社交缺陷。
5. 一个经历过创伤的人,通过参加心理咨询和治疗来弥补自己的心理创伤,从而恢复自信心和自尊心。
6. 一个经历过失败的人,通过重新设定目标和努力实现目标来弥补自己的失败缺陷,从而重建自信心和自尊心。
7. 一个经历过挫折的人,通过寻求他人的支持和鼓励来弥补自己的挫折缺陷,从而恢复自信心和自尊心。
8. 一个经历过失恋的人,通过寻找新的爱情和建立新的关系来弥补自己的失恋缺陷,从而恢复自信心和自尊心。
9. 一个经历过身体疾病的人,通过积极治疗和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来弥补自己的身体缺陷,从而提高自信心和自尊心。
10. 一个经历过家庭问题的人,通过寻求家庭治疗和建立健康的家庭关系来弥补自己的家庭缺陷,从而恢复自信心和自尊心。
补偿是一种有效的心理防御机制,可以帮助我们弥补自己的缺陷,提高自信心和自尊心,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性格中的防御机制(上)一、反向作用心理防御机制是心理的缓冲器,是解决内心矛盾产生自我保护机制。
是自我保护机制,不是本我也不是超我保护机制,没有这个保护机制自我必将被本我和超我分裂。
有人将它称为缓冲带,有人将它比喻为火车车厢的链接缓冲器,如果没有这个防御机制,面对的将是无法解决的心理矛盾。
对于自身性格的分析,我们要学会自我观察自己的防御机制。
每个人都是矛盾的载体,矛盾是永恒的,好似阴阳。
矛盾并不可怕,需要正视它的存在,一些有灵性的人总会观察到一些隐蔽的矛盾,写作是披露心理矛盾的手段之一。
反向作用机制,是体现矛盾心理最直接的一种心理机制。
爱的对立面是恨,有人表达恨的方式却是超乎寻常的爱!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怀恨在心却不敢表露,自我为了掩盖敌意,会激发出超乎寻常的爱,好似爱代替了恨,是一种超道德的体现。
然而,如果要区分这爱是不是真爱,还是有一些观察方法的,第一,这种爱比较夸张,往往喜欢再三表达其情谊,有些过火。
第二,这种爱对自我带有强迫性质,往往刻板僵化,一旦转换环境,就容易露出马脚。
在社会道德价值领域亦是如此,越是内心冲动激荡的人,越是表现的循规蹈矩,刻板地遵守社会各项道德体系。
性格体系中完美主义者普遍的心理防御机制是反向作用。
一方面,他们有强大的超我,在内心时刻监督着自己。
另一方面,本我长期受到压制形成强大的力量。
从根本上说,超我就是反向作用的产物,它是为了保护自我不受本我的冲动引起的外界的伤害而发展起来的。
超我越强大也说明本我也强大。
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其说是在现实生活中能够为之奋斗的价值标准,倒不如说是为了阻止原始对象的发泄作用而形成的反向作用。
很有趣的是看到这样一段介绍,完美主义者的心住在一个上下两层的房子里,在这两层中间有一个活动门。
他内心的批评家(超我)住在一楼,而一些不能接受的情感(本我)被锁在地下室里。
当这些代表人真正愿望的东西威胁到批评家的存在的时候,批评家会使用惩罚措施来阻止不断上升的欲望,完美主义者的注意力就会被吸引到必须改正错误上。
有些时候,完美主义者会通过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来平衡内心的需求。
这就是活动门的作用。
一方面在公共生活中循规蹈矩,积极正面,另一方面,私生活又充满突破禁忌的幻想,在一些隐蔽的场合,就可能做了和自己公众形象完全相反的事情。
反向作用很容易给人表里不一的印象。
这正是完美主义者需要解决的问题,了解自己的地方,真正的完美是动态的完美,是在矛盾中获得平衡的完美,而不是绝对的标准。
一旦能认识到这一点,完美主义者自然能获得内心的平静。
二、压抑作用压抑作用是一种普遍的心理防御机制。
有人说压抑作用是所有防御机制的基础,所有的防御机制都是因为压抑作用后才产生出其它的防御作用,我认同。
但之所以有性格类型的存在,我依旧要重申木桶理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短板,这块短板决定的了心理能量的流向从而产生性格的差别,并不代表这些类型的防御机制我们没有,只是太正常了而已。
压抑作用比较多的体现在给予者性格的类型中。
从根本上说这种类型的人过多了压抑自己的需要,太多的关注和迎合别人的需要。
给予者在童年时期就是讨人喜欢的孩子,他们通过满足他人的愿望来获得爱和安全感。
为了寻求他人的认可,他们建立了一套灵敏的雷达系统,能够迅速地探测到他人的情绪和喜好。
他们能够调整自己的感情去适应他人。
压抑是抵抗焦虑时使用的方法,焦虑普遍存在,压抑作用就普遍存在。
典型的例子是性压抑,这是每个人在孩童和青春期都必须经历的过程,而每个人对性的罪恶感焦虑都产生于父母,这个话题扯远了。
压抑是自我控制本我的的一种方法,但控制并不代表消灭,本我的需求始终存在,并且能量会产生聚集作用。
给予者性格容易产生多样的自我,也即每个人都身处不同的几个环境,每个环境对人都有不同的需求。
有的人习惯一以贯之,以不变应万变,而给予者以万变对万变。
他朋友很多,并且可能出现在社会各个层面,不同的朋友他能了解到对方不同的需要,选择不同的自我展示来配合对方。
也就是说给予者压抑的真正的自我,演绎了多个不同的“自我”。
而这些“自我”是为了获得认可为目标的,认可是给予者最大的需求,而爱是认可的表现形式。
“要获得爱,就必须把不被接受的方面隐藏起来”。
通过改变自己来迎合某个朋友,这会让给予者与自己的真实感情失去联系。
当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他人的希望上时,自己的感情就被遗忘了。
当他们独处的时候,他们感觉到了自由,并且更容易发现自己的需求。
注意力转移到了自身,往往给予者会产生焦虑,这有违他们的习惯,不能获得情感上的安全感。
当他们真正的自我开始浮现。
就会出现“扮演角色”和“演员本人”的冲突,独处的时候他们会发现自己对自由的渴望!三、认同作用认同(求同)作用是孩童时期就普遍产生的心理防御机制。
认同作用就是一个人把某个外界事物的特点,特别是其它某个人的特点,纳入到自己的人格中。
一个人如果能够成功与另外一个人形成一致,那么他一定会酷似那个人。
孩子的性格往往像父母,其原因之一就是孩子吸走并同化了父母的各种特征。
在性格形成和发展中,由于要使本我的本能性选择对象与理想与道德等同一致,自我和超我吸走了本我的能量。
模仿容易让人产生安全感。
认同作用是九型人格中实干者主要的心理防御机制,和普遍的认同作用机制不同,实干者更倾向于求同社会精英分子,某个圈子内的优秀人物,是榜样!实干者自小生活在需要通过努力表现获得成就的氛围中,被褒奖往往来自于他们去的成绩或成就,他们从小就忘记了自己的情感,一心要用出色的表现来获得需要的爱。
当实干者的注意力放在一个重要项目上时,他们会动用所有的精神力量,向实现目标的方向前进。
他们会让自己表现出完成该项目工作所需要的所有个性特征。
这就是实干者的“认同作用”。
不完全的认同作用会让他们感到自欺欺人,会觉得自己是带着面具在表演。
而完全的认同作用具有相当的说服力,能够让实干者生活在自己扮演的角色中,而不会察觉。
如果他们的工作拥有头衔、形象和金钱,他们会一直生活在自己扮演的角色中,根本不会停下来思考自己的人生是否完满。
这就是说认同作用的认同本质上是一副精致的面具。
从某种意义上说,实干者是为面具而活,而不是真实的自己,他们关注社会地位,和社会上象征成功的特征。
更多时候,他们找不到真实的自己,一旦发现面具和真实自我的差异,会陷入个人危机之中。
一位表现优秀的实干者往往会因为意外情况停止手头工作的时候,才会让真实的情感流露出来。
平时,“大忙人”眼里只有忙不完的事情。
四、内投作用内投作用是把外部对象或自己所赏识的某些人物的特点结合到自己的行为和信仰中去的一种防御机制。
它和投射作用相反,它是把外界的东西吸收到自己的人格中去,这在日常生活中也是经常见到的。
例如,孩子会模仿父母的言行举止及思维方式,学生会采纳自己所喜欢的教师的人格特质、行为习惯,夫妻之间也会产生心理同化。
和认同作用相比较,都有“模仿”的共性,只是侧重点不同。
认同作用倾向于“模仿”社会优秀特征,将自己塑造成优秀人物的样子,而内投作用往往是对亲近的欣赏的人的特质接受和吸收。
在九型人格中具有内投防御机制的性格分类被称为悲情浪漫者。
自小感觉被忽视被抛弃的他们渴望和父母建立情感联系。
他们自小形成感应别人情绪和感情变化的心理机制,即便关注对象不和自己再一起,他们也能够体会到对方的情感。
从积极的方面讲他们能准确把握客户,朋友和家人的情感,能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和对方讲道理,什么时候可以提出批评。
而不利的地方由于情感上的联系总会受对方的情绪影响,尤其是一些悲伤的痛苦的情绪。
悲情浪漫者对于苦难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熟悉感,而轻松快乐不过是过往云烟。
具有抑郁特质的悲情者一般行为举止优雅,与众不同。
他们不会满意当下,一直走在寻找失落的美好的路上。
性格中的防御机制(下)九型人格五、隔离做用社会纷纷,危机四伏,有人廊情投入,有人冷静观察,有阮暹调拔与,有人抽身一旁,入世与出世,谁对谁错自古无定论,无碍乎都是因为自我保护选择了不同的应对方式,看起来很矛盾,在心思学的范畴内 ...五、隔离做用社会纷纷,危机四伏,有人廊情投入,有人冷静观察,有阮暹调拔与,有人抽身一旁,入世与出世,谁对谁错自古无定论,无碍乎都是因为自我保护选择了不同的应对方式,看起来很矛盾,在心思学的范畴内却可以高度统一。
心思防备系统中运用隔离做用的人篮普遍是诅丑隐秘升活的人。
他们总尽量避免与社会发升联系,喜欢不干涉、不参与、不涉及的状态,他们会因为他人的期待感到压力,他们的安全感就是“不被包括在内”。
每个人都热爱自由,他们选择的方法是切断自己和外界的联系。
隔离做用有两种状态,一种是身体上的,一种是知觉上的。
他们习惯认为家是最安全的庇护所,能够躲避外界的侵犯,对于家这一空间,他们异常敏感,也是热切想控制的私人空间,这是身体上的隔离。
面对一个事件的反应,有人喜欢去控制他人,有人喜欢控制问题,他们喜欢控制的是自己,控制自己对事件不做出一点回应,以达到消失的目的。
这就是一种知觉上的隔离,虽然人在现厂但他们不属于这个环怀,至多他们自己可以做到或认为是这样的。
越是需要评价的活动他们越是逃避,不可预知的事情让他们失去安全感。
他们习惯在事情发升之前掌握最多的信息,预测事件的发展,并做好准备。
预测的习惯让他们忽视了当下的感觉,对于很多事都有“曾经来过的”感觉,因为在内心已经事先排演过。
他们用超级的大脑来面对社会,而不擅长运用心的感觉或身体的本能。
在他们的大脑中瞬有着各种各样的隔离区,不同的朋友处于不同的区域,不同的事件也在不同范围,并不会互相联系或纠缠,就像设置了不同的文件夹,或处于不同的硬盘内一样。
对于行将发升的一切,他们不习惯求助于他人,更多的是依赖知识,当他们感觉更接近某种奥妙的时候,仿佛能超脱世俗的爱恨情仇,自己感觉不到是在逃避现实。
他们愿意运用思维,却害怕感觉,不愿意把注意力集中在情感上,看上去有些“冷”或者“酷”。
面对爱情,他们拘束于一起的时光,而在独处的时候反而爆发出更强烈的感情。
这个仿佛在电影情节里屡见不鲜——他们在心中与爱的人建立强烈的精神联系,但这个人可能不知道在他们的内心世界中他是多么的重要。
六、投射做用今天看到一网友在说说里写下这样一句话:“那些可怜的怀疑论者,从未从人升中获得踏实的快乐”。
我深以为然!怀疑论者基本的心思防备体系是投射做用,简单说就是凭想象办事,以为想象是真实。
怀疑论者很难分辨自己的想象和真实,可悲之处就在于此,他更倾向于想象不利的结果,不好的地方,所以始终感觉危机丛升——从未获得踏实的快乐。
他们的注意力方式比较特别,比较分散,像一台扫描仪。
一个典型的怀疑论者基本上遵循这样一个思维模式:内在的假设(也就是想像),分散的注意力在相关环怀中搜寻证据,来证明他的假设。
事实上他认为他的假设是真实的,他缺少分辨假设和真实的能力。
而这正是此类性格者需要努力完善的地方,客观地判断事件,尽量不依赖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