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生态学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的生态恢复实践
- 格式:ppt
- 大小:3.06 MB
- 文档页数:61
恢复生态学名词解释(共2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第一章绪论恢复生态学:强调受损的生态系统要恢复到理想的状态、强调生态恢复的应用生态学过程、强调退化生态系统的整合性恢复。
重建:去除干扰并使生态系统恢复原有的利用方式改良:改良立地的条件以便使原有的生物生存改进:对原有的受损系统进行改进,以提高某方面的结构与功能修补:修复部分受损结构更新:生态系统的发育及更新再植:恢复生态系统的部分结构及功能,或恢复当地先前土地利用方式边缘效应: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性质的生态系统交互作用处,由于某些生态因子或系统属性的差异和协和作用而引起系统某些组分及行为的较大变化第二章生态系统的退化及其机制土壤侵蚀:土壤及其母质在各种外营力的作用,发生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荒漠化: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石质化退化:在干扰作用下,原本土壤连续覆盖的土地,植被遭到破坏,土壤严重流失造成大片基岩裸露的一种土地退化过程土壤贫瘠化:土壤肥力减退的退化方式干扰因子:任何一种自然环境因子,只要对生命系统的作用强度超过正常情况下出现的强度,就可能造成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动态以及相应的环境发生变化,也就是发生了干扰,这种环境因子便被称为干扰因子第三章生态恢复的基础理论Shelford耐性定律:生物的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于某种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种因子的量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极限,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演替:一个先锋植物群落在裸地形成后,一个植物群落接着一个植物群落相继不断地为另一个植物群落所代替,直到顶级群落的过程进展演替:群落的演替是从先锋群落经过一系列阶段,达到中生性顶级群落。
沿着顺序阶段向着顶级群落的演替逆向演替:由顶级群落向着先锋群落退化演变的演替原生演替:指群落演替从原生裸地开始的演替次生演替:发生在次生裸地上的群落演替脆弱性:含有由于人类活动而面临威胁、濒临灭绝的生物种类、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区域被认为是脆弱的生态系统管理:应用生态学、社会学和管理学原理,通过有效地生态系统管理,在维护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其可持续性的基础上,使生态系统的作用和功能具最高收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指生态系统直接地或间接地为人类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第四章生态恢复的技术背景3S技术:遥感技术(RS),全球定位系统(GPS)以及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总称第五章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草地退化:指草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失调,生态系统结构破坏、功能下降,稳定性减弱。
第一章绪论1.1说明恢复生态学的含义。
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学术观点(1)强调受损的生态系统要恢复到理想的状态:(美国自然资源委员会)使一个生态系统回复到接近其受干扰前的状态即为生态恢复。
(2)强调生态恢复的应用生态学过程:(彭少麟等1995)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与类型、生态恢复的过程与机理、生态重建的技术与方法的一门科学。
(3)强调退化生态系统的整合性恢复:(国际恢复生态学会SER)生态恢复是修复被人类损害的原生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及动态的过程。
1.2简述恢复生态学的发展趋势。
答:(1)强调自然恢复与社会、人文的耦合;(2)强调无论是在地域上还是在理论上都要跨越边界;(3)强调以生态系统为基点,在景观尺度表达;(4)强调生态恢复的景观设计;(5)强调生态系统边缘在生态恢复过程中的作用;(6)强调生态恢复在全球变化中的意义。
1.3试从恢复生态学的发展历程论述恢复生态学的实践性。
答:社会实践性是恢复生态学学科的主要应用特征,它表现在整个学科是以社会现实的退化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以解决实际的生态环境问题为主要目的。
1.4如何理解恢复生态学的综合性。
答:(1)学科的交叉与综合恢复生态学理论和方法很多来源于生物学、地学等等应用性学科,恢复生态设计众多的学科,需要跨学科的交叉和综合。
(2)学科的自然属性上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决定其只有自然边界而没有政治边界,为了解决生态恢复的问题,必然需要多个行政区甚至国家建立协作关系并发挥其作用,从而使不同尺度的生态系统实现成功的生态恢复。
第二章生态系统退化及其机制2.1什么是退化生态系统?退化生态系统有什么特征?答:(1)生态系统的正常状态在干扰的作用下失衡,生态系统的结构发生负向变化,与原正常生态系统比较其功能低下,这样的生态系统则被称之为受害生态系统或退化生态系统。
(2)退化生态系统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自然景观、结构特征、功能过程(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水分平衡等生态过程)、生物的生理生态学特征等。
生态学中的生态系统恢复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领域,而生态系统恢复则是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生态系统恢复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修复或重建受到破坏的生态系统,以恢复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和生态平衡。
本文将从生态恢复的定义、原因和重要性,以及生态恢复的方法和实践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生态恢复的定义与背景生态恢复是指通过人为干预或自然过程,恢复被破坏或退化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动态过程,使其趋于原始稳定的状态。
生态系统恢复的目的是为了维持和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保护和促进生物多样性,防止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生态系统破坏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人类活动、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
人类的过度开发、污染、森林砍伐等行为引发了大量的生态系统破坏,使很多生物栖息地丧失、物种灭绝、生态平衡被打破。
二、生态恢复的重要性生态系统恢复对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生态系统恢复可以修复受损的生物多样性。
当生态系统遭受破坏时,许多物种失去了栖息地,无法生存和繁殖。
通过恢复生态系统,可以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增加物种多样性,维持生物圈的平衡。
其次,生态系统恢复有助于改善生态功能。
生态系统提供了许多重要的生态服务,如土壤保持、水源涵养、气候调节等。
通过恢复生态系统,可以恢复这些生态功能,保护水土资源,减轻自然灾害的风险,促进可持续发展。
最后,生态系统恢复有助于提高环境质量。
破坏的生态系统往往引发环境问题,如水污染、土地退化等,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通过生态系统恢复,不仅可以改善环境质量,降低环境污染的风险,还可以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提升人类生活质量。
三、生态恢复的方法和实践生态系统恢复是一项复杂而综合性的任务,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技术和策略。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生态恢复方法和实践:1. 森林恢复:通过植树造林和森林保护,恢复受损的森林生态系统。
植树造林可以帮助恢复土地植被,提供栖息地和防止土壤侵蚀。
恢复生态学第一章绪论1.生态恢复国际恢复生态学会(Society f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先后提出三个定义生态恢复是修复被人类损害的原生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及动态的过程(1994);生态恢复是维持生态系统健康及更新的过程(1995);生态恢复是帮助研究生态整合性的恢复和管理过程的科学,生态整合性包括生物多样性、生态过程和结构、区域及历史情况、可持续的社会实践等广泛的范围(1995)。
2.1985年,国际恢复生态学会成立。
3.近几届恢复生态学大会所关注的热点和趋势:强调生态恢复的实践性恢复生态学应以解决社会实践为目的,应该通过理论创新推进生态恢复的实践.强调以跨越边界的生态恢复。
跨越行政边界,是跨学科的综合交叉性领域强调以生态系统为基点,在景观尺度上表达。
认为生态恢复具有工程设计的属性,强调景观设计。
强调全球变化中的生态恢复第二章恢生态学的理论基础和原理1.群落的性质(争论):1)有机体观点organism viewpoint):强调组成群落的各个种是高度结合的、相互依存的,一个群落从其先锋阶段(pioneer stage)到稳定的顶极阶囹climax stage)和有机体一样有其出生、生长、成熟、繁殖和死亡。
在其特征方面群落这个生活史和植物个体生活史一样。
(建立了群落单元顶极理论monoclimax theory)(接力植物区系演替机制)(群落是间断性的)2 )个体性m点(individualistic viewpoint):成群落的种群具有“独立”性,即各个种都是单独地对外界因素起反应,并作为独立的一员进入群落,它们在不同的群落之间往往互相交织,而以不同的比例出现在不同的群落中。
梯度分析理论认为:种是按照环境梯度分布的,每一个种都有各自的分布范围,没有两个种的分布范围是完全一样的,由于生态因素的多样性和种群分布的非均匀性,种并不组成明显的集群,因此,群落不可能是整齐的、均匀的、而是连续存在的。
恢复生态学导论读后领悟一、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生态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的生物群落和它们的非生物环境组成的动态整体。
在这个系统中,生物群落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生物体,它们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基本单位。
非生物环境则包括气候、土壤、水等各种物理和化学因子,它们对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产生重要影响。
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组成和分布方式。
生态系统的结构可以通过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和营养结构等多个方面来描述。
物种多样性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它反映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
群落结构是指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种群在空间分布、数量比例和相互作用等方面的规律性,它反映了生态系统的组织化和层次性。
营养结构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之间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形成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关系,它反映了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效率。
生态系统的功能是指生态系统在维持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方面的作用。
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生产功能、消费功能、分解功能、稳定功能等几个方面。
生产功能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和化学合成作用将无机物质转化为有机物质的过程,它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基础。
消费功能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通过摄取食物和能量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求的过程,它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具体体现。
分解功能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中的有机物质在分解者的作用下分解为无机物质的过程,它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
稳定功能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和环境之间通过相互作用和调节机制来维持系统稳定性的能力,它是生态系统功能的外在表现。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生态系统的结构决定了生态系统的功能,而生态系统的功能又反过来影响着生态系统的结构。
在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时,需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以揭示生态系统的本质和规律。
1.1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群落、非生物环境生态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的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组成的动态整体。
1.恢复生态学概述恢复生态学(Restoration Eeology)在70年代和80年代发展时,是以一门现代应用生态学分支出现的。
它致力于研究那些在自然灾变和人类活动压力条件下受到破坏的自然生态景观的恢复和重建问题。
因这种恢复和重建在相当程度上是以人工参与的方式进行的,所以一些生态学家曾根据其方法学和工艺特点赋予它另一个名称,“Synthetic Ecology”,其中的“Synthetic”既具“综合”之意,又含“人工”成份,故可粗糙地译为“合成生态学”。
恢复生态学不同于传统的应用生态学之处在于:它不是从单一的物种层次和种群层次,而是从群落层次,更准确地说从生态系统层次考虑和解决问题的。
鉴于此,恢复生态学可以概括为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
这里,恢复(Restoration)与重建(Reconstrrction)有若干语义学的区别。
恢复是指原貌或原先功能的再现,重建则可以包括在不可能或不需要再现原貌的情况下营造一个不完全雷同于过去的甚至是全新的自然生态系统。
作为一门新的生态学分支,恢复生态学既集纳了生态学内的众多分支(从生态遗传学、种群和群落生态学,到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等等)的知识内容,又与若干生态学相关学科(如地理学、地质学、土壤学、生物气象学、环境化学、工程学,甚至经济学)保持着广泛的学科交叉。
而且,随着恢复生态学领域的广度与深度的不断发展,它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学基础将会进一步扩大。
作为一门新的应用性分支,它已广泛应用于陆地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河口与海岸生态系统、礁岛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等,已成为人类从事自然景观建设、自然资源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管理的重要工具,成为人类对由经济社会活动导致的退化生态系统、各类废弃地和废弃水域进行生态治理的科学技术基础。
恢复生态学的上述学科性质和特征,使这门有着高度实践价值的应用性分支,同时也具备了丰富的潜在性理论意义。
现代生态学面临的两个基本而且重要的理论问题是大尺度生态系统理论和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