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先锋和顺风耳、千里眼(作者:叶俊新)
- 格式:pdf
- 大小:754.98 KB
- 文档页数:6
长征中的“千里眼”和“顺风耳”作者:暂无来源:《读报参考》 2016年第32期长征中,红军跨越万水千山,突破数十万国民党重兵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上的主动权,这也得益于红军队伍中的“千里眼…‘顺风耳”所发挥的神奇作用。
这些“千里眼”和“顺风耳”,就是红军队伍中的无线电技术侦察力量。
长征途中,他们不间断地侦听与破译国民党军队行动的密码,为中共中央正确决策提供了情报支持。
蔡威在红四方面军指挥部里,有一位被方面军首长称为“指挥部里的活菩萨”的人,也被后人誉为红四方面军的“红色电波之父”。
他是一个十分神秘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然而,他没有看到五星红旗在祖国大地上高高飘扬,就魂断长征路了,牺牲时年仅29岁。
他就是被徐向前元帅誉为“无名英雄”的中国工农红军总部二局局长蔡威。
蔡威,原鄂豫皖苏区和红四方面军无线电通信及专业技术工作的创建人之一、红四方面军电台二台台长、红四方面军总部和红军总部二局局长。
1935年1月4日,蔡威领导的二台破译了敌人在中央红军周围部署的情报,迅速向中央发报。
这份电报将当时中央红军周围的敌军分布情况较为详细地报告了中央,此时正值中央黎平会议以后,遵义会议之前,中央红军正处在敌人围追堵截最困难的时候,应该说,这份电报对于正在艰苦转战中的毛泽东、周恩来,朱德来说太有价值了。
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仍处在敌军30多万人的围追堵截之中。
从1935年1月19日至5月9日,毛泽东指挥红军四渡赤水,终于跳出了蒋介石精心设计的圈套。
从四渡赤水每个重要转折点来分析,其背后都有准确的情报支撑,从而演绎了这一世界经典战役。
其中,蔡威所领导的红四方面军二台贡献颇多。
1935年8月,中共中央和红军前敌指挥部率领的右路军,终于走出草地,到达班佑、巴西地区。
此时国民党中央军最精锐的第一军团胡宗南部发现红军已通过草地,马上派第四十九师进入包座拦截。
红军下一步要进军甘南,必须消灭驻守在包座进行阻拦的敌人。
8月26日,蔡威领导的红四方面军技侦台侦悉:胡宗南发现红军北上,即令其第四十九师于8月27日由樟腊向包座急进,企图会同已经控制上、下包座地区的独立旅一个团在包座河一线堵截红军北上。
十个红军长征的小故事红军长征是有名的战略转移行动,长度达两万五千里,是我国革命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十个红军长征的小故事,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红军长征小故事1湘江之战这是红军长征路上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战。
蒋介石凭借湘江天险设下第四道封锁线,总数25个师超过30万人的国民党军队,在桂北越城岭和都庞岭之间的湘江两岸布下绝杀之阵,等待着一个多月中连续突破三道封锁线的中央红军。
1934年11月27日,红军先头部队突破湘江界首防线,拉开了湘江血战的序幕。
至12月1日,中央红军苦战5昼夜,终于渡过湘江,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然而,掩护主力的红5军团34师、红3军团18团被敌人阻断,官兵大部分阵亡……是役后,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
红军长征小故事2遵义会议湘江血战后,在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等的努力下,中央红军最终放弃了到湘西与红2、6军团会合的计划,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遵义原黔军师长柏辉章公馆的二层小楼里,中共中央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等4项决定。
会后又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统一指挥红军的军事行动,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的核心地位。
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4年来,首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
红军长征小故事3四渡赤水3万∶40万。
红军与国民党军队在赤水流域的兵力对比,达到了长征以来之最。
重重困难中,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上演了我军军的精彩一幕:一渡赤水,作势北渡长江却回师黔北;二渡赤水,红军回师向东,利用敌人判断红军将要北渡长江的错觉,5天之内,取桐梓、夺娄山关、重占遵义城;三渡赤水,再入川南,待蒋介石向川南调集重兵之时,红军已从敌军间隙穿过;四渡赤水,南渡乌江,兵锋直指贵阳,趁坐镇贵阳的蒋介石急调滇军入黔之际,红军又入云南……在100多天的四渡赤水作战中,毛泽东军事指挥艺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三一文库()〔2017年中考作文素材:5个红军长征小故事〕红军长征是1934年10月—1936年10月,经历了两万五千里最终胜利了。
下面语文迷为大家带来了红军长征的故事,欢迎阅读。
▲神枪手军委总部来到贵州仁怀县一个山坳的时候,警卫班的战士们麻利地把首长和自己的营房安置停当,留下值勤人员,然后一起走到村边,在一棵枝叶茂密、一抱多粗,约有十多丈高的大树下,唱歌、跳押、摆龙门阵,消除战斗、行军后的疲劳。
不多一会,碰巧总参谋长刘伯承也来这里散步。
他主动参加了警卫班的活动,和年轻的警卫战士们一起谈天说地,玩得非常高兴。
忽然,从头顶上传来几声“哇哇”的叫声,刘伯承顺着声音一看,在大树纵横交叉的枝桠上,站着一群乌鸦,不由心中一动,立刻诙谐地对警卫员们说:“你们哪个的枪法最准,快打只乌鸦下来给大家打顿牙祭(即加餐)吧!”警卫员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谁也不肯开枪打乌鸦,有的是怕枪法不准当面丢丑,有的是不愿在领导面前耍弄武艺。
其中有个年轻、机灵、调皮的警卫员,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总参谋长,你文武双全,是全军出名的神枪手,今天就请您给我们来个示范表演吧!”“要得——”“欢迎——”警卫员们不约而同地拍起巴掌来。
段落化刘伯承略一沉思,哈哈大笑地回答:“你们还会倒打一钉耙,将起我的军来了!好吧,就让我来试试看。
”说着,不慌不忙地从腰里拔出左轮手枪,只见他不用瞄准,手一举,“砰”的一声,一只乌鸦扑棱棱地应声而落,黑光闪闪的翅膀还在不停地扑腾哩。
“好枪法,刘总长真不愧为百步穿杨的神枪手!”警卫员们异口同声地啧啧称赞。
只有要求刘伯承作示范表演的那位警卫员依然半信半疑地说:“嗯,树上那么多乌鸦,怕是撞到一只的哟!”刘伯承听了毫不生气,只是笑了笑说:“也许是这样吧,不妨再考试考试,看到底及格不?小鬼,麻烦你去给我找个鸡蛋来。
”那个警卫员不知道他要搞什么名堂,心里怦怦直跳,只好硬着头皮到伙房里要来了一个鸡蛋。
刘伯承又叫他用力朝天上甩,他立刻明白了八九分,用最大的力气把鸡蛋朝天上抛去。
蔡威烈士塑像奖台。
大家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位神秘的“菩萨”就是蔡威!“糟糕!中央红军肯定有难!”1934年10月,蔡威侦听敌人电台获知,10月16日中央红军被迫撤出江西瑞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长征。
中央红军这一重大行动居然没有告诉川陕苏区和红四方面军,说明形势相当严峻。
因此,蔡威受命开始跟踪侦听中央红军周围的敌军电台联络情况,在军事情报上对中央红军予以援助。
“蒋介石已经埋伏了重兵……”中央红军退到贵州境内,正前往与红二、六军团会师途中,突然从徐向前部获取了这一重要情报,赶紧在黎平召开政治局会议,决定放弃北进湘西计划,转向“我们从截获的电报来看,你们周围分布有国民党军17支部队,他们的位置、人数和动向是这样的……”1935年1月4日,蔡威领导的第二电台向中央发报。
“这情报来得太及时了!”毛泽东操着浓重的湘音高兴地说。
据蔡威战友宋侃夫著述回忆:长征结束后,毛主席在延安见到他时说:你们红四方面军电台的同志辛苦了,有功劳啊!在四渡赤水前后,是你们提供了情报,使我们比较顺利地克服了困难。
心有明灯,不惧生死一灯如豆,几双熬红的眼睛却熠熠发亮。
“侃夫、子纲同志,再难,我们一起把这块‘硬骨头’拿下!”蔡威招呼道,他和战友宋万源保卫战中,蔡威领导的“听风部队”功不可没电台跟随王树声副总指挥行动。
王树声几次对蔡威讲:“敌人进攻得很厉害,你必须准备好,随时要撤!”可蔡威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一直坚守在战斗岗位上。
心有指路明灯,出生入死何所惧?英雄远去,风范长存恶劣的战争环境和长期的劳累工作,严重损害了蔡威的健康。
1936年8月底,蔡威由于过度劳累,兼之身患胃病、肠炎,还染上重伤寒病,卧床不起,只能由战士们抬着他行军。
此等情形,蔡威仍然惦记着情侦工作。
他叫人拿来小镜子照了一下憔悴的病容说:“你看,我的病不是好多了,再过几天又能工作了吧!”事实上,他已多日吃不进东西,整个身体已经瘦弱不堪了。
病重期间,徐向前和朱德等首长都前来看望,并派当时最好的军医傅连暲为他治疗。
长征小故事20个长征小故事(一):《倔强的小红军》长征途中,陈赓看见一个十分瘦小的红军,于是便要把自我的粮食分给他。
小红军拒绝了,并拍拍自我包说还有很多粮食。
分开后,陈赓再一次看到小红军时,发现他已经死了,打开他装粮食的袋子,发现里面是一个有很多牙印的牛膝骨,刚强的小红军战士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宁可牺牲自我也不愿意拖累别人,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我。
长征小故事(二):《七根火柴》长征途中,暴雨倾泻在大草原上,一个生命垂危的红军战士把党证和夹在党证里的七根焦干的火柴交给战友,请他转交给党组织,红军战士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以及他内心世界的崇高与美令人震撼。
长征小故事(三):《一袋干粮》长征途中,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齐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自我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被水冲走了。
为了让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她坚持没告诉战友们,装作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
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让挎包变成鼓鼓的。
不久后,她的身体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的“干粮”的事后,大家才明白了真相,于是大家自愿地分一些干粮给小兰,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长征小故事(四):《吃水不忘挖井人》“饮水思源,吃水不忘挖井人”这个故事为我们讲述了伟大*同志,亲自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解决了乡亲们的吃水难问题,让我们深刻感悟到*主席为人民着想、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长征小故事(五):《老山界》这个故事真实、生动地讲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
老山界很高,上山30里,山势又陡,异常是雷公岩,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石梯,仅有一尺多宽,十分艰难,部队行军负载笨重,马匹驮着受伤战士,加上敌人追击,形势十分急迫,夜里也得行军,并且在作战途中,任务紧急,不能及时开饭,开饭也不能吃饱,体力消耗大,战士们仅有忍饥挨饿。
睡觉也只能风餐露宿,时已冬季,寒冷刺骨,但红军战士们不怕苦难、艰苦奋斗,顺利地翻越了这座难爬的高山。
类文阅读-11 军神军号申志远一支衣衫褴褛的队伍行进在草地上,远远的,一个人走在前头,他的影子在天际线下,是一个小黑点,后面,很远很远的地方,是打着军旗行进的红军。
从茨坪出发,过湘江,一直走到这一眼看不到边的草地,陆青一直都走在这支队伍的前头,他是号手,军号一响,红军战士就要向前冲锋。
军号是德国的,铜的,铮亮铮亮的,能照见号兵的脸。
一吹,声音特别嘹亮,十里八里都能听见。
军号的主人叫阿贵,每天号不离手。
阿贵是广东人,读过学堂,从南昌暴动开始,一路吹到井冈山。
号谱虽然复杂,但对喇叭匠陆青说不是难事,很快就学会了。
阿贵把军号用一个牛皮套套着,拴了一大块红绸子,时刻带在身边。
号兵陆青跟屁虫似的追着阿贵,想着有一天自己成为这军号的主人。
有一天,阿贵说“喇叭青,我要是牺牲了,你得继续吹,吹到革命胜利……”陆青回答“我想要军号,可不想你死,我们要一起吹着军号去见毛委员!”湘江之役,白匪用了飞机大炮,红军的浮桥被打断,战士的鲜血染红了湘江……号兵阿贵在湘江渡口吹响了冲锋号,一颗炸弹在江边爆炸,号声戛然而止,阿贵的脑袋被弹片削掉了,一团血雾喷过,鲜血浸透了红绸。
血喷了陆青一脸,他拾起军号,用尽平生的气力吹响,他的脸和军号、军旗都融在湘江猩红的血色中,①号声呜咽,号声嘹亮……红军在付出巨大的牺牲后,成功突围。
以后,这军号跟了陆青,跟着主力红军,一路走。
松潘草原的天气,一会儿一变,刚刚是万里晴空,一下子就暴雨如注。
陆青行进在草地上,任雨水浇过头顶,他把军号塞进背包,打开背上破旧的油纸雨伞,冒雨前行。
雨雾中的陆青感到特别疲惫,他走不动了。
雷鸣电闪中,他仿佛看到了阿贵在和他说军号的事……暴雨过后,草原上弥漫着雨雾,天边还出现了一道彩虹,陆青又饿又乏,放眼回望,军旗变成一个小点。
前方,是一块绿色的草坪,过了草坪就是一大片灌木丛,陆青喝光水壶中最后一口水,扔掉了被雨打烂的油纸伞,擦了擦军号,整理了一下背包,踏上了绿色的草坪。
2024年纪念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的作文2024年纪念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的作文篇1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一段对于中华民族华夏儿女来说的传奇岁月,并不只是简简单单的“长征”二字,它的闻名遐迩,它的震撼人心,永远是一股清泉,流淌在我们炎黄子孙的血液中,《开学第一课》告诉你,长征的路,很长很长……长征的路——信念不移。
在99岁老红军胡正先爷爷的讲述中,有一名于长征期间突围时吞吃密码本保护部队的红军战士。
试问,如果是你在那种情况下,你会选择吞下那一张张味同嚼蜡的纸吗?我猜不会。
由此可见,这名红军战士该是有多大的部队意识,才会做出如此壮烈的举动!带着信念出发,是一种勇气。
长征的路——勇往直前贺炳炎将军在被敌人子弹打碎右臂之后,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锯去了伤臂,这该是有多大的勇气与毅力!人生无论何事,都需要勇气。
在所有的浮世喧嚣里,需要的是享受宁静的一份勇气;在所有的纷繁疑难里,需要的是一份沉着应对的勇气;在所有的波澜壮阔里,需要的是一份处乱不惊的勇气。
带着勇气行进,是一种坚持。
长征的路——坚持不懈历时两年的长征在艰险与拼搏中度过,无数个日日夜夜挨饿受冻的日子,汇成了一种名为坚持的精神。
坚持是可敬的,因为无数秧苗早已枯死途中;坚持是雄壮的,因为毅力是由百般敲打而磨砺出来的;坚持是甘甜的,因为无畏之心早已播下了胜利的种子。
带着坚持冲刺,那是一种永恒。
长征如此,学习亦是如此,信念、勇气、坚持都是无边学海中的几剂良药。
当学习中的困难使你胆怯、退缩时。
请想想红军,我相信,问题定会迎刃而解。
《开学第一课》告诉我们,学习的路,很长很长……2024年纪念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的作文篇2深化文明城建设,就要“做文明人、讲文明事”。
其实文明就在我们身边,一些话语,一件小事,都会让你明白一些道理。
那天,妈妈和我说她小时候的事。
那次,妈妈同桌的钢笔掉到了前面同学的桌子底下,妈妈的同桌对前面的同学说:“喂!帮我捡一下钢笔。
具有红军长征精神的小故事有不少在长征期间发生的故事具有长征精神,这种长征精神激励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一起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的体现红军长征精神的励志小故事,欢迎收藏哦。
红军长征精神的故事篇1邹衍,江西省兴国县人,1915年生,1930年参加红军,历经第一、二、三、四、五次反“围剿”和两万五千里长征。
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历任沈阳军区装甲兵政委、第50军政委、原沈阳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原沈阳军区副政委。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尽管已经过去80多年,可最让我魂牵梦绕的还是那片热土——瑞金……”在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记者探访百岁老红军邹衍。
谈起长征那段峥嵘岁月,邹老激动地说:“最难忘的,还是那片照亮我人生信仰的土地。
因为瑞金既是长征的起点,更是我革命生涯的开始!”1、邹衍没想到,瑞金这片土地,会成为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第一次接触红军,邹衍的心情特别复杂,他既想看,可又害怕。
害怕是因为当时朱毛红军被国民党反动派宣传成了杀人放火的土匪、绿林。
想看是因为从大人们的谈论中得知,朱毛红军其实劫富济贫,替天行道,个个都是不怕死、能打仗的英雄好汉。
就是带着这样一种复杂的心情,邹衍第一次在家乡见到了红军队伍。
“他们在镇子里贴标语、开大会、打土豪,受到了乡亲们的热情接待。
”兴奋之余,这支队伍给邹衍留下了很深刻的第一印象。
尽管当时的邹衍还有些懵懂,可看着平时恶贯满盈的贪官污吏被枪毙,恶霸地主被公开处决……一件件顺应民心的实事深深地影响着他,让他对红军愈加向往。
1929年春天,听说县城来了红军,邹衍第一时间就去报名参军。
可在县城住了5天,他也没当上红军。
原因很简单:年龄小,个子矮,人家不收。
没当上红军,邹衍投身革命事业的热情反而更加高涨,他积极主动地参加儿童团、少先队,配合游击队的军事活动。
1930年9月,县苏维埃政府通知各乡选派一名少先队干部到红军中央政治学校第三分校受训,崇贤乡决定派他去。
这标志着邹衍正式加入了他梦寐以求的红军队伍。
长征精神永放光芒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开展“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活动的战略决策,我认为很及时、很有必要,它对于提高国人的文化素养和审美品味必将起到拨乱反正的作用。
因为,说一句不留情面的话——我们离文化沙漠已为期不远了。
最近翻阅六年前的一份快报,一则《女护士打伞长征遭骂》的报道引起了我的不安,抚今思昔,感慨万千。
觉得有必要旧事重提,谈谈个人的浅见。
这则报道的基本内容如下:23岁的郑州女护士祖曼,跟随央视《我的长征》节目组全体队员,历时250天,行程6100公里,经过9个省,完成了重走长征路。
她是26名队员中最年轻的女孩,为保护皮肤,她打起了伞,结果引来一片非议,但她依然故我。
长征队伍刚刚出发,祖曼把自己的脸包着,还打着遮阳伞,生怕晒黑了。
当祖曼把自己打伞的照片发在博客里时,立即招来网友谩骂。
祖曼回应说,“这对皮肤健康有好处,为什么不可以?”“长征路上,这是我个人的标志。
”祖曼说。
该报道中女护士的做法实在不足取,长征精神实在是要切身去体验的。
1934年10月开始的中央主力红军的长征举世闻名,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的许多事迹可歌可泣。
后人追寻他们的足迹为的是什么?我认为就是要切身体验革命前辈那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
如何体验革命精神呢?当然是要身体力行,一步一个脚印地重走长征路(当然,徒步爬雪山、过草地就不必要了)。
如果只是沿着长征路线溜一趟,那也太简单了,现在的交通如此发达,乘飞机可轻松“飞”完长征路,只有吃得了那种苦,才能真正体味前辈的艰辛。
报道中的女护士重走长征路,竟然怕晒黑,不禁令人哑然失笑,是为了炒作自己吗?若如此,我们要敦促她趁早卷铺盖回家。
重走长征路不是游戏,而是一次神圣的朝圣!当然,当年红军也打过油纸伞,但那是为了躲避敌人的侦察,这与女护士打伞的目的截然不同,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重走长征路是庄严的,是神圣的。
若只流于作秀,且不说徒浩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每一个有良知的国人也会唾骂不已,还有那些长眠于地下的烈士们,如果他们九泉有知,会多么寒心哪!长征路是一条不平凡的路,它是一条洒遍烈士鲜血、见证烈士英魂的路,它更是一条光荣的、神圣的路。
长篇儿童文学小红军长征的故事(又名:跟随毛主席长征)李文庆著第一章红军不见了“准备好了吗?时刻准备着!我们都是共产儿童团,将来的主人,必定是我们,嘀嘀嗒嘀嗒嘀嘀嗒嘀嗒!”“一二一!一二一!一二、一二、一二、一二一!!”1934年10月10日,天刚蒙蒙亮,瑞金中华苏维埃临时政府的广场上,就传来了清脆嘹亮的歌声。
几个儿童团员正在练队列,他们扛着红缨枪,排着整齐的队列,一边走一边唱。
领头训练的是儿童团长花娃。
他今年14岁,皮肤黝黑,头上戴一顶红军帽,一双几乎看不见眼白的黑眼珠儿,显得格外机敏。
他身穿对襟原白粗布褂子,腰间皮带上别着一把木头手枪,神情肃穆,俨然像个大指挥员。
参加训练的有两男两女4个儿童团员。
他们按高矮个儿依次是:六儿,男孩儿,13岁,虎头虎脑,两道黑眉毛,头上缠着客家人的头布,他长得结结实实,宽大随意的衣裤,一看便知是个“粗线条”的孩子;罗妹子,女孩儿,14岁,模样俊俏,眼珠子咕咕碌碌就像两汪水。
一身旧花布衣裤穿在她身上仍然很好看,遗憾的是额头上有一道明显的紫色疤痕。
罗妹子性格坚韧,人小主意多,是儿童团员中的骨干人物;英子,女孩儿,13岁,面相粗糙,颧骨很高,身材干瘦,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大许多,几个孩子当中属她的衣服最破旧,纯朴的眼神透露着善良与坚毅;樊二狗,男孩儿,11岁,长得又瘦又小,小鼻子小眼儿小耳朵,满脸上就看见有个大嘴巴。
他身穿一件脏得看不出原来颜色的宽大上衣,下身穿着长短不齐的半截裤,瘦小的身体像是插在衣服里的一根棍子。
所有的孩子左臂上带着一个写有“儿童团”字样的红布条。
大家在训练中非常认真,尤其是樊二狗,走得格外卖力,喊口号的声音也比别人都响亮,可就是步子老顺拐。
“樊二狗,你的动作又错了!”花娃又一次提醒道。
樊二狗不服气地说:“我这不是走对了嘛!”“你走得就是不对嘛!”“他们都是这么走的嘛!”“那好,大家停下,看看樊二狗的动作对不对?”花娃让其他人都停下来,看樊二狗一个人的动作。
长征精神的故事经典大全2016年是纪念长征80周年的时候,开学第一课就是以先辈的旗帜,长征精神为教育主题的,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准备的红军长征路上的经典故事,希望大家喜欢!红军长征路上的经典故事范文1长征的故事:七根火柴天亮的时候,雨停了。
草地的气侯就是奇怪,明明是月朗星稀的好天气,忽然一阵冷风吹来,浓云像从平地上冒出来似的,霎时把天遮得严严的,接着,暴雨夹杂着栗子般大的冰雹,不分点地倾泻下来。
卢进勇从树丛里探出头来,四下里望了望。
整个草地都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看不见人影,听不到人声。
被暴雨冲洗过的荒草,像用梳子梳理过似的,躺倒在烂泥里,连路也给遮没了。
天,还是阴沉沉的,偶尔还有几颗冰雹洒落下来,打在那浑浊的绿色水面上,溅起一朵朵浪花。
他苦恼地叹了口气。
因为小腿伤口发炎,他掉队了。
两天来,他日夜赶路,原想在今天赶上大队的,却又碰上了这倒霉的暴雨,耽误了半个晚上。
他咒骂着这鬼天气,从树丛里钻出来,长长地伸了个懒腰。
一阵凉风吹得他连打了几个寒颤。
他这才发现衣服完全湿透了。
“要是有堆火烤,该多好啊!”他使劲绞着衣服,望着那顺着裤脚流下的水滴想道。
他也知道这是妄想——不但是现在,就在他掉队的前一天,他们连里已经因为没有引火的东西而只好吃生干粮了。
他下意识地把手插进裤袋里,意外地,手指触到了一点粘粘的东西。
他心里一喜,连忙蹲下身,把裤袋翻过来。
果然,在裤袋底部粘着一小撮青稞(kē)面粉;面粉被雨水一泡,成了稀糊了。
他小心地把这些稀糊刮下来,居然有鸡蛋那么大的一团。
他吝惜地捏着这块面团,心里不由得暗自庆幸:“幸亏昨天早晨没有发现它!”已经一昼夜没有吃东西了,这会看见了可吃的东西,更觉饿得难忍受。
为了不致一口吞下去,他把面团捏成了长条。
正要把它送到嘴边,突然听见一声低低的叫声:“同志——”这声音那么微弱、低沉,就像从地底下发出来的。
他略略愣了一下,便一瘸一拐地向着那声音走去。
卢进勇蹒跚地跨过两道水沟,来到一棵小树底下,才看清楚那个打招呼的人。
—————作者:李宁 Li Ning翻译:王文新Wang Wenxin当代“千里眼、顺风耳”——中国天眼« Le Qian Li Yan et le Shun Feng Er » d’aujourd’hui–L’Œil céleste de la Chine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英文简称FAST(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是目前世界上已经建成的最大的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
它位于中国贵州省黔南州平塘县,面积约30个足球场大小,是中国科学家历经30多年的努力,自主研发、设计和建设的,具有高灵敏度的巨型射电望远镜,故被称为“中国天眼”。
L’Œil céleste de la Chine, un radiotélescope sphérique à ou-verture de 500 mètres, connu en anglais sous le nom de projet FAST (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 est le plus grand radiotélescope sphérique à ouverture unique jamais construit dans le monde. Situé dans le comté de Pingtang, préfecture de Qiannan, province du Guizhou de Chine, et couvrant une super cie d'environ 30 terrains de football, il est un radioté-lescope géant à haute sensibilité, qui a été développé, conçu et construit par des scientifiques chinois après plus de 30 ans de travail acharné. 1993年,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在日本东京召开会议,会上多国天文学家提议建造新一代射电“大望远镜”,次年FAST概念被提出。
最新开学第一课演讲稿红军长征“我没有家红军就是我家”作为红军的“千里眼和顺风耳”,通信工作者在长征途中当时靠着简陋的设备收发了无数重要情报,挽救了成千上万红军战士的生命。
今年99岁的老红军胡正先就是其中一位。
胡正先12岁加入红军,他回忆,一开始因为年龄太小,部队说他没有步枪高,叫他回家,他却说:“我没有家,红军就是我家!”当时条件很艰苦,在甘肃祁连山冰天雪地48天不见一粒粮食,穿得也困难,有一次被敌人袭击,他光脚通过三角刺地带,一双脚扎满了三角刺,直流血。
除了饿、累,还要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
胡正先说,一次在山上,他刚站起来敌人一粒子弹把他身后的战友打死了。
天一黑敌人就冲上来,子弹像萤火虫一样乱飞,他听到敌人叫“抓活的!抓活的!”胡正先一面跑一面想:“不能被俘!长征路上坚持一个信念:不掉队,不被俘,不叛变,不投降。
”由于做的是通信工作,胡正先和战友们知道,组织的事业永远大于个人安危。
那时候电台都要用干电池,在甘肃他们去临泽的路上被敌人埋伏袭击,胡正先摔进四五米深的沟里,脖子上挂着的两个6号大干电池不见了,他赶紧在地上摸,摸到摔下的什么他都不要。
电池是他的武器、命根子,死也要摸到它。
胡正先告诉现场的同学们:“我这一生有两个信念:第一是…跟着走‟,第二个是…为国家贡献所有的力量‟,就是这两个信念支撑着我走到了今天。
但是看到咱们国家今天发展成这个样,我觉得我们那代人的苦没白吃,血没白流。
”老将军寻找故人后代几个月前,一位94岁高龄的老红军来到央视一套《等着我》节目,寻找当年长征路上的一个叫杨朝礼的政委的后人。
此次《开学第一课》现场,节目组也请到了这个故事的主人公——老红军梁天文。
“当年我是杨政委的勤务员,我们俩在长征路上相依为命。
没有他我活不到今天,所以我也想找到他的后人,当面谢谢他们。
”梁天文回忆说,当时他只有13岁,杨政委待他跟亲生儿子一样,长征出发的时候带吃的,杨政委舍不得让他负重,只让他背了一个小碗。
红军长征先锋和“千里眼、顺风耳”——渡乌江战斗英雄林钦才和红一军团报务主任林辉士简介叶俊新广东有个红军长征英雄林钦才,但跟他一同参加红军的红一军团报务主任林辉士却一直不为人所知。
1941年,毛主席为《通信战士》杂志题词:“你们是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长征中居然有3名“千里眼、顺风耳”(电台工作人员)是广东平远东石人:林辉士、林盛绪、林昭鼎(后两名是革命烈士)。
近期笔者在赣州市原副主任凌步机、平远东石毓秀书院管理人员、老红军后代林宏等帮助下对他们进行了考证,现简介如下。
希望热心人士和专家学者能提供他们的相关史料进一步考究与更正,以弘扬苏区精神、长征精神、毋忘先烈、激励后人。
林钦才:为红军长征渡乌江22勇士之一《红星报》公布的“军委奖励乌江战斗中的英雄”22人只列举了20个名字,没有“林钦才”,其中领导干部“八位同志”只列了7名,漏了1名极可能是林钦才。
一、《林钦才追悼词》中言及林钦才“是突破乌江的二十二勇士之一”。
林钦才(1907—1987),男,又名林钦材,林子钦,俗名赤马五,平远县东石乡灵水村人。
1931年和1932年在红军第二师第四团政治处任宣传员、中队长,参加过江西樟树、湖南长沙、江西吉安等战斗,1933年到1934年在红军第二师第四团机枪连当指导员。
参加长征,任长征开路先锋二师四团政治处党总支书记,经历了突破乌江天险、巧夺金沙江、抢渡大渡河、飞夺卢定桥的战斗,爬雪山、过草地,斩关夺隘,历尽艰难险阻,跋涉万水千山。
抗战期间因病伤缠身,全身伤痕17处,被留在延安后方工作。
淮海战役中任担架团团长。
林钦才于1976年9月在佛山邮电局党委副书记兼政治处主任任上离休,1987年1月2日逝世,终年80岁。
佛山邮局所提供的《林钦才同志追悼词》中非常明确称赞林钦才“是突破乌江的二十二勇士之一”。
二、报纸赶新闻难免会有疏漏当年战事非常紧张许多长征勇士的名字没留下,有些有名字不一定就能找到籍贯,也因为保护家人计,参军后战士往往就改了名。
重温红色记忆文章推荐文章追寻红色足迹文章热度:涉县红色记忆小镇介绍文章热度:传承红色基因的文章热度:红色长征80周年纪念的相关文章热度:追寻红色足迹体会文章热度:红色记忆是关于中国共产党革命建政的历史记忆。
重温那些红色记忆,牢记历史,不忘耻辱。
倍加珍惜现在幸福的生活。
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重温红色记忆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重温红色记忆文章篇1:重温红色记忆,珍惜幸福生活“任何人都不会被忘记,任何事都不会被遗忘!”硝烟早已散尽,伤痛不能忘却,珍惜和平吧!六十五年前卢沟桥的枪声,揭开了中国人民反击日本法西斯侵略、全民抗战的序幕。
中国人民坚持了7年局部抗战?8年全面抗战,计15年,经过艰苦卓越的斗争,赢来了抗战的胜利?1945年5月9日,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法西斯德国无条件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代表正式签字无条件投降,徐永昌代表中国政府在日本投降书上签字确认,从程序上讲这才是正式的投降?至此,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也取得了全面的胜利。
历时八年的峥嵘岁月,中国人民终于熄灭了日寇在华夏大地燃起的战火硝烟。
日本将中国视为世界四大强国之一,正式向中国投降?按照国际惯例,签字的次日,即9月3日,是日本签字投降正式生效的日子?当时的国民政府于第二天下令举国庆祝3天,并从第二年开始以每年9月3日为“抗战胜利纪念日”。
民主党派“九三学社”就是为了纪念这个日子而命名的。
虎门销烟揭开了中华儿女反侵略的序幕。
太平天国的旗帜、戊戌变法的惊雷,义和团战士的大刀、辛亥革命的枪声,无一不向全世界表明:中华民族不可辱,中国人民不可欺。
战争、硝烟,带给人们的是什么?是无尽的伤痛,是家破人亡,是流离失所。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了大规模的侵略战争,中国人民奋起抵抗,从而揭开了抗日战争的序幕。
九一八!九一八侵略者惨绝人寰的行为,令多少人们丧失生命,多少人无家可归,背井离乡!一首用血泪和仇恨谱写的歌《松花江上》唱出了人们的心声,就唱出了他们的思乡之情:“九一八,九一八,从那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这首歌唱出了3000万东北同胞的悲惨遭遇和思乡之情,尤其是唱到“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时,更是让人心酸不已。
红军长征先锋和“千里眼、顺风耳”——渡乌江战斗英雄林钦才和红一军团报务主任林辉士简介叶俊新广东有个红军长征英雄林钦才,但跟他一同参加红军的红一军团报务主任林辉士却一直不为人所知。
1941年,毛主席为《通信战士》杂志题词:“你们是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长征中居然有3名“千里眼、顺风耳”(电台工作人员)是广东平远东石人:林辉士、林盛绪、林昭鼎(后两名是革命烈士)。
近期笔者在赣州市原副主任凌步机、平远东石毓秀书院管理人员、老红军后代林宏等帮助下对他们进行了考证,现简介如下。
希望热心人士和专家学者能提供他们的相关史料进一步考究与更正,以弘扬苏区精神、长征精神、毋忘先烈、激励后人。
林钦才:为红军长征渡乌江22勇士之一《红星报》公布的“军委奖励乌江战斗中的英雄”22人只列举了20个名字,没有“林钦才”,其中领导干部“八位同志”只列了7名,漏了1名极可能是林钦才。
一、《林钦才追悼词》中言及林钦才“是突破乌江的二十二勇士之一”。
林钦才(1907—1987),男,又名林钦材,林子钦,俗名赤马五,平远县东石乡灵水村人。
1931年和1932年在红军第二师第四团政治处任宣传员、中队长,参加过江西樟树、湖南长沙、江西吉安等战斗,1933年到1934年在红军第二师第四团机枪连当指导员。
参加长征,任长征开路先锋二师四团政治处党总支书记,经历了突破乌江天险、巧夺金沙江、抢渡大渡河、飞夺卢定桥的战斗,爬雪山、过草地,斩关夺隘,历尽艰难险阻,跋涉万水千山。
抗战期间因病伤缠身,全身伤痕17处,被留在延安后方工作。
淮海战役中任担架团团长。
林钦才于1976年9月在佛山邮电局党委副书记兼政治处主任任上离休,1987年1月2日逝世,终年80岁。
佛山邮局所提供的《林钦才同志追悼词》中非常明确称赞林钦才“是突破乌江的二十二勇士之一”。
二、报纸赶新闻难免会有疏漏当年战事非常紧张许多长征勇士的名字没留下,有些有名字不一定就能找到籍贯,也因为保护家人计,参军后战士往往就改了名。
1935年5月飞夺泸定桥22勇士只知5名:二连连长廖大珠,二连政治指导员王海云,二连支部书记李友林,及抽调支援的三连支部书记李金山。
另一名副班长刘梓华,解放后经过艰难寻找无获,后很偶然的在其家乡找到。
参加飞夺泸定桥勇士有些就是渡乌江勇士,如林海云。
飞夺泸定桥勇士标准:“凡是干部,包括连长、指导员、党支部书记及排长,首先要挑出来。
曾经是战斗英雄的,比如在渡乌江战役中立过功的,也要挑出来”(根据罗华生将军口述)。
报纸新闻也难免存在不充分或误差。
奖励渡乌江22名勇士只列出20名。
我们来看该1935年1月15日《红星报》第68期刊载《军委奖励乌江战斗中的英雄》所列名单:“三连长毛正华获得红星奖章一枚,其余每人奖军衣一套”。
毛振华(毛正华)贡献非常突出,其余奖励军衣的一定是当时未牺牲的渡江英雄。
“领导此次战斗的主要干部:一营长罗有保、三连长毛正华、机连长林玉、二连政指王海云、二连青干钟锦友、二连二班长江大标、二连长杨尚坤等八同志”。
领导干部“八同志”只列7名。
王海云即“王德云”,杨尚坤即“杨尚堃”(杨上堃)。
“涉水及撑排的:西市机连孙明、山西王家福、西城王友才、林玉、西城三连三班长唐占钦、西市赖采份等五同志”。
涉水及撑排的“五同志”列了6名,“林玉”再次出现。
根据二师四团政委杨成武回忆(《杨成武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第97、98页):“山西”、“西城”、“西市”是红军部队代号,分别代表师部、四团、六团。
“英勇冲锋顽强抗战:战斗员曾传林、刘昌洪、钟家通、朱光宣、林文来(新战士)、刘福炳、罗家平、丁胜心等九同志”。
英勇冲锋顽强抗战“九同志”只列了8名。
在《威震敌胆的铁军:战争年代的叶挺独立团》一书中增加了2位战斗员:第一次强渡的“温赞元”和水中架桥的“羽辉明”(《威震敌胆的铁军:战争年代的叶挺独立团》,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版第174页)。
该书所注依据也只是《红星报》第68期报道,仅代表编者自己观点。
“温赞元”和“羽辉明”两同志出现在该报同期《伟大的开始:一九三五年第一个战斗》,有可能已牺牲而未在奖励之列。
另《威震》一书所列渡乌江领导干部之“林玉”记为“林玉式”。
也不排除“机连长林玉”即是原机枪连指导员林钦才化名,为突出一线干部战士,立功的党务工作者隐去其名。
希望英雄“林玉”家乡能提供信息。
三、在参加渡江指挥的开国将领回忆里,林钦才确实是过江干部杨成武在其回忆中特别明确提到林钦才(林子钦)过了江:“总支书记林子钦和青年干事黄春美考虑到一营没有教导员,为了协助一营长指挥部队占领敌人阵地后向纵深发起攻击,也和他们一起过了江”(《杨成武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第92页)。
林钦才在任四团党总支书记前,是机枪连指导员,因此由二师直接派任渡江火线指挥并直接参战,获军委奖励。
根据时任红军二师政委刘亚楼(开国上将,当时亲到四团指挥)在1936年《红军长征记》渡乌江“江边剧战”一节中描述:“过去了一排人,并派了共产党总支部书记林钦材同志、保卫局特派员周清山去领导火线政治工作,第一营营长罗有保同志也过去了”。
据耿飚回忆,在“夺取天险娄山关”前的侦查和群众工作中,“杨政委(杨成武)也兴致勃勃地和群众谈着话,总支书记林钦材带着一队宣传员也来到人群中向群众开始宣传党的主张和政策以及红军的任务,说明人民的贫穷和痛苦是由何而来”(《星火燎原》,解放军出版社2009年版,第15节)。
党总支书记“林钦材”和党总支书记林子钦都指林钦才,他列入军委表彰的“乌江战斗中的英雄”中领导干部“八同志”之一是恰当的。
突破乌江勇士应为:《红星报》公布奖励的毛振华、罗有保、杨尚坤(杨上堃)、林玉(或林玉式)、王海云(或王德云)、王友才、钟锦友、江大标、唐占钦、刘昌洪、钟家通、丁胜心、朱光宣、林文来、刘家福、罗家平、孙明(孙明山)、赖采份、曾传林、刘福炳等20人。
林钦才、温赞元、羽辉明、周清山、黄春美等5人中有2名是表彰英雄,领导干部林钦才可能性大。
为不忘英雄计,乌江战斗英雄也不妨定为25勇士。
林钦才在其回忆整个长征过程一点都没提到自己,文字则挺生动,如很少人知道毛振华等渡乌江前还有一次试渡:“十多个熟水性的勇士挑选出来了,他们每人带一支驳壳枪出发前喝了些烧酒,脱光衣服,用毛巾将全身擦红,然后噗通噗通一个个跳下水去”。
《林钦才悼词中》评价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全心为人民服务”“从不居功自傲”“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我们应该记住这个广东平远籍的长征英雄名字——林钦才。
林辉士:红色电台报务主任原是被“骗”入红军1930年5月14到31日,林彪等率红四军一纵队第三次来平共18天,在县城仁居帮助平远建立了县革命委员会、县赤卫模范大队。
1930年5月21日,红四军第1纵队第1支队第1大队由仁居进入了东石,支队长是王良,党代表是李赐凡,副支队长兼第1大队队长是陈光,他们负责指挥红军解放了东石坝头,“在东石圩上当即宣布成立平远县第三区革命委员会”。
根据当时参加暴动的中共平远县委书记李巴林回忆,在红军带领下,每日出动赤卫队“打土豪分田地”总在两千左右,轰轰烈烈、热火朝天,“三更半夜还在高呼,响彻云霄,声振屋瓦,连林中的鸟雀也睡不着”,“行动远达小柘、中村各地”。
政工队队长李万炎回忆:在收没果实中,送给红四军“光洋2000多元、马一匹、粮食20余石、猪5条”。
参加暴动的青年踊跃报名参加红军,在东石军民联欢会上,展开“光荣参加红军”的运动,以自愿原则。
根据现存资料平远东石有林钦才(灵水)、林辉士(林辉绪,麻塘迁冷水坑)、林盛绪(林圣绪,灵水)、林昭鼎(灵水)、林时登(白岃下)、林钦文(林敦文,白岃下)、丘贞祥、丘文祥(树头塘)、刘天辉(少岭背迁泗水)、林连彬(麻塘)、林添奎、杨海兴(麻塘)、黄毓秀(坳上)、林仁盛等14人参加了红四军。
李巴林回忆东石参加红军的大部分都参加了长征,“解放后林钦才一人曾得到光荣南归”。
现有确实证据参加长征的4人中,3人是电台工作人员。
林盛绪烈士(1914—1935),男,又名林圣绪,东石镇锡水村人。
担任四军1纵1支第1大队通讯员,后任2师4团电台工作人员。
1934年参加红军长征,1935年在云南牺牲。
林盛绪牺牲有三种记载,一是1930年在浙江牺牲,二是在蒙古沙漠被日机炸死,三是林钦才回忆“长征中在云南被敌机炸死”。
林昭鼎烈士(1912—1937),男,东石镇灵水村人。
红四军1纵1支第1大队通讯员。
1934年参加长征,为电台工作人员。
1937年在陕西牺牲。
林辉士事迹一直比较模糊,其侄女称他为“电台台长”,林钦才回忆他“长征后在陕北病死”。
一、电台队是长征先锋和首长决策的“顺风耳、千里眼”。
电台工作人员提供的准确信息通常对每次战斗都起到关键性作用。
长征中,宿营地房子少,“哪怕只有一间牛棚,连军团首长都露营而把棚子让给电台作报房”。
在开国将帅们的长征回忆和传记中均常直接引述电报内容,从中可了解、还原最真实原始历史,如:“12月31日:(文电5)红四团(团长耿飚、政委杨成武)经白水、岩头、花龙口、老街、犹家坝,进抵乌江江界河渡口南岸”。
“1935年1月1日:(文电6.7)第二师第四团(团长耿飚、政委杨成武)于江界河强渡乌江未果”。
“1月2日:(文电8)第一师第一团(团长杨得志、政治委员黎林)由回龙场渡口击溃黔军第八团万式炯部,强渡乌江成功”。
“第二师第四团(团长耿飚、政委杨成武)在江界河渡口用竹筏强渡乌江未果。
入夜后再次强渡,第三连连长毛振华率四名战士登上北岸”。
“1月3日:九时,第二师第四团(团长耿飚、政委杨成武)在江界河发起猛攻,击溃江防黔军第三旅林秀生部第三团、教导团、独立团,强渡乌江成功。
十五时,红四团全部控制北岸渡口及高地”。
据中央军委无线电营营长罗若遐回忆:遵义会议后四渡赤水战役期间,及时签发了300份电报,其中由朱总司令亲自签发的电报就达200份以上。
二、懵懵懂懂入了红军宣传队林辉士(1914—?),男,又名林辉绪,在东石镇麻塘村出生,小时卖到冷水坑。
1930年5月参加红四军1纵队第1支队,任1大队部宣传员。
当年与林钦才一起参加红四军的林钦文(林敦文)撰写了《林敦文回忆录》(平远党史室资料),他在“听信五哥,当上小红军”一节中,介绍了林辉士参军情形:“民十九年庚午岁(1930年),红军林彪部一个支队(约一营)到平远,一个连驻山子坳(上举)”。
当时青壮年都去参加革命活动,“曾庆禄率成员,成立县府(区)革委会,村间留下妇幼”。
林辉士等才16岁,是懵懵懂懂就随林钦才参加了红军的,“五哥(即林钦才,被称“赤马五”)廿多岁,遇上林仁盛、林辉士(和)我,三人同年十六岁,五哥说:我们去县城玩玩好吗?大家说好”。
林辉士四人原到县城仁居,但到上举山子坳后,晚上夜行却去了闽粤交界的下坝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