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技术操作
- 格式:ppt
- 大小:2.85 MB
- 文档页数:8
艾灸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艾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燃烧艾草产生的热量和药效来刺激穴位,调节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艾灸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对于艾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艾灸操作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准备工作:准备好艾灸器具、艾草、点火工具等。
确保操作环境安全,通风良好。
2. 点燃艾草:将艾草点燃,等待片刻让燃烧的艾草产生热量和药效。
3. 穴位选择: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艾灸。
通常选择经络穴位或特定的病灶部位。
4. 艾灸操作:将燃烧的艾草放置在选定的穴位上,保持适当的距离和时间,让热量和药效渗透到穴位内。
5. 调节温度:根据患者的反应和感受,适时调节艾灸的温度和时间,避免烫伤或过度刺激。
6. 结束操作:艾灸结束后,及时清理残留的艾草,让患者休息片刻,避免过度疲劳。
评分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操作技术:评估艾灸师的操作技术是否熟练,是否能准确选择穴位和控制温度。
2. 安全措施:评估操作过程中是否有安全隐患,是否及时处理燃烧事故或其他意外情况。
3. 患者反应:评估患者在艾灸过程中的反应和感受,是否出现不适或疼痛等情况。
4. 治疗效果:评估艾灸后患者的病情变化和症状缓解情况,是否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5. 服务态度:评估艾灸师的服务态度和沟通能力,是否能够有效地与患者交流和沟通。
艾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中医疗法,但在操作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操作流程和评分标准,确保艾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只有通过科学规范的操作和评估,艾灸才能更好地发挥其疗效,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题目:艾灸(艾箱灸)技术操作评分表
编号:ABCD-GC-B-002.2 版次:2 制订日期:2009.7.28修订日期:2022.12.31页数:共页
题目:艾灸(艾箱灸)技术常见并发症一一烫伤
编号:ABCD-GC-B-002.3 版次:2
制订日期:2009.7.28修订日期:2022.12.31页数:共页
【发生原因】
1、施灸不当,可因局部温度过高引起局部烫伤;
2、艾条燃烧过旺或灸盒盖子打开超过大;点燃的艾柱幢数过多;
3、操作不当,施灸时未垫纱布;
4、患者不配合,固定不妥导致灸盒
倾倒。
【临床表现】
1、主诉局部有灼热发烫及疼痛感;
2、局部皮肤发红,出现大小不等的水泡或更严重的烫伤表现。
【预防处理】
1、施灸前与患者讲解灸法(艾箱灸)的方法及疗程,灸后注意保持局部皮肤保暖,防止受凉;
2、唤醒治疗中容易入睡的患者;操作时垫双层小毛巾,以患者感到温热而不烫伤皮肤为宜,并随时询问患者对热的反应。
3、向患者做好宣教:不可以自行调节艾灸盒打开的大小,有过热的感觉立即打电铃告知护士同时抬高艾灸箱数秒散热;
4、发生烫伤后该部位禁止继续施灸,用冰袋冷敷降温;
5、烫伤出现大水泡,用无菌针头抽吸后碘伏外涂,同时用烧伤湿润膏外涂并加强观察;
6、烫伤出现小水泡,碘伏外涂同时用烧伤湿润膏外涂并加强观察。
艾灸针刺操作流程
艾灸和针刺是中医传统疗法中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热力和刺激来调理人体的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下艾灸和针刺的操作流程。
首先是艾灸的操作流程。
艾灸是利用燃烧的艾草对人体穴位进行热疗的一种方法。
操作流程如下:
1.准备工作:准备好艾灸器具和艾草,确保环境安全无火灾隐患。
2.选择穴位: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艾灸。
3.点燃艾草:将艾草点燃,等待其燃烧出烟雾。
4.进行艾灸:将燃烧的艾草放在选定的穴位上,让烟雾渗透到皮肤中,进行艾灸治疗。
5.调理身体:艾灸后,可以适当按摩穴位,促进血液循环,加强疗效。
接下来是针刺的操作流程。
针刺是通过在人体穴位上插入针灸针来调理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操作流程如下:
1.准备工作:准备好针灸器具和消毒用品,确保操作环境干净卫生。
2.选择穴位: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针刺。
3.消毒皮肤:用消毒棉球擦拭选定的穴位,确保皮肤表面干净无菌。
4.插针:将针灸针缓慢插入穴位,深浅和角度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避免伤及神经和血管。
5.调理身体:插针后,可以适当旋转针头,调整针位,增强疗效。
以上就是艾灸和针刺的操作流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进行艾灸和针刺治疗时,一定要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和有资质的医师进行操作,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祝大家身体健康!。
热敏灸技术操作规程【概述】热敏灸又称热敏悬灸,全称“腧穴热敏化艾灸新疗法”,简称“热敏灸”,属于针灸的一种,不用针、不接触人体,无伤害、无痛苦、无副作用,效果优于一般临床针灸。
腧穴热敏化是疾病在体表的敏化类型之一,它既能反应疾病的性质、病理,同时又能作为艾灸的治疗切入点,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研究表明,腧穴热敏化的最佳刺激方式为艾条悬灸刺激。
临床上凡是出现腧穴热敏化的疾病,无论热证、寒证,或是虚证、实证,均是腧穴热敏化艾灸疗法的适应症。
主要适用于感冒、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便秘、原发性痛经、排卵障碍性不孕、盆腔炎症、阳痿、偏头痛、面瘫、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枕神经痛、疱疹后神经痛、脑梗塞、失眠、过敏性鼻炎、荨麻疹、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网球肘。
【操作规程】一、选穴原则1、先选强敏化腧穴,后选弱敏化腧穴2、先选躯干部,再选四肢部3、先选近心穴,后选远心穴4、远近搭配,左右搭配,前后搭配二、灸法操作腧穴热敏化艾灸疗法全部采用艾条悬灸的方法,结合临床运用及腧穴热敏化的特性,将艾条悬灸分为单点灸、双点灸、三点灸。
(一)单点灸单点灸是指对单个腧穴热敏化进行艾灸操作。
根据临床操作需要,将单点灸分为回旋灸、雀啄灸、温和灸与循经往返灸。
1、回旋灸用点燃的纯艾条在患者体表,距离皮肤3cm左右,均匀地左右方向或往复回旋施灸。
以患者感觉施灸部位温暖舒适为度。
回旋灸有利于温热局部气血,临床操作以 1~3分钟为宜。
2、雀啄灸用点燃的纯艾条对准患者施灸部位,一上一下地摆动,如麻雀啄食一样,以患者感觉施灸部位波浪样温热感为度。
雀啄灸有利于加强施灸部位的热敏化程度,疏通局部的经络,从而为局部的经气激发,甚至产生灸性感传作进一步的准备。
临床操作以1~3分钟为宜。
3、循经往返灸用点燃的纯艾条在患者体表,距离皮肤3cm左右,沿经络循行往返匀速施灸,以患者感觉施灸路线温热为度。
艾灸的技术操作方法步骤
艾灸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常用于消除疲劳、缓解肌肉疼痛和增强免疫力。
下面是艾灸的技术操作方法步骤:
1. 准备工作:选择好质量的艾绒或艾叶,并根据需要将其制成适当的长度和形状,也可以使用已经包装好的艾条。
2. 点燃艾香:用火机或打火机点燃艾香,然后将其吹灭,使其产生烟雾和香气。
3. 准备患者:让患者脱去上衣,并垫上干净的毛巾或纸巾,以免灰尘污染皮肤。
4. 按摩患者:先用温水或热毛巾按摩患者的相应部位,使其放松。
5. 开始艾灸:将点燃的艾香或艾条放在距离皮肤几厘米处,然后缓慢移动,以避免皮肤烫伤。
6. 控制时间和温度:根据需要和患者的耐受能力,控制每个穴位的艾灸时间和灸痕的温度。
一般情况下,每个穴位的艾灸时间约为10-20分钟。
7. 按摩局部:在艾灸结束后,用温水或热毛巾按摩局部,促进血液循环,帮助身体排出代谢产物。
8. 清洁和消毒:将使用过的艾灸工具进行清洁和消毒,以防止交叉感染。
请注意:艾灸应该在安全、清洁的环境下进行,避免使用过多的艾绒或艾叶,以免皮肤烫伤。
如果有皮肤敏感或疾病的患者,应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艾灸。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艾灸法一、艾灸法概述艾灸法是中医护理中常用的一种疗法,通过燃烧艾草或压制成艾绒后进行热熏烤病人特定的穴位或身体部位,以达到舒筋活络、温通经络、祛寒湿、温补脾胃等作用。
艾灸法具有简便、经济和高效的特点,常用于治疗风寒湿痹、头痛、肩颈疼痛、腰腹痛等病症。
二、操作流程1.准备艾草和灸具:(1)选择优质干燥的艾草,并在操作前放在温水中泡软备用;(2)准备灸具:包括艾绒、灸盒、灸罐等。
2.病人准备:(1)病人需排空小便,保持体表清洁干燥;(2)病人脱去上衣,暴露需要灸疗的部位。
3.穴位确定:(1)根据病人的具体病症,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艾灸;(2)穴位应根据解剖位置进行准确确定。
4.灸具准备:(1)将艾绒放入灸盒中,用火点燃艾草,等待燃烧产生的烟雾足够后将火扑灭;(2)将燃烧过的艾绒置于灸具上,待温度适中后开始进行灸疗。
5.艾灸操作:(1)缓缓将灸具靠近病人的皮肤,上下左右调整角度,以保证艾绒充分接触皮肤;(2)在穴位处进行艾灸时,可使用接穴法,即在相邻穴位间保留一指宽的距离,以充分发挥灸疗效果;(3)可根据病人承受能力进行艾灸的时间控制,推荐时间为15-20分钟;(4)进行艾灸过程中,需时刻关注病人的反应和舒适感受,避免疼痛或过度灼伤的情况发生。
6.操作完成后:(1)病人在灸疗结束后,需保持休息及保暖,避免受风寒;(2)灸具及残留艾草的清理:用毛巾或纸巾将灸具上的残留艾绒擦拭干净,并放置于通风干燥处存放。
三、注意事项1.艾草的选择应注意干燥、无虫蛀,新鲜度较好;2.艾绒不宜过多,以免影响艾灸热度,也不应过少,以确保艾草燃烧的时间足够长;3.灸具的选择应安全、整洁、耐高温;4.灸疗过程中,应注意防止疼痛或过度灼伤的发生,避免灸具直接接触皮肤;5.艾灸后病人可能出现皮肤发红、瘙痒等反应,属常见现象,如有异常情况出现,应及时就医处理。
四、操作注意事项1.操作前需充分询问病人的病症情况,了解病人的健康状况和禁忌症,避免使用艾灸法时对病人带来不良影响;2.操作过程中需注意艾灸温度,避免过热灼伤病人;4.操作前要做好准备工作,包括准备艾草、灸具和检查艾灸设备的安全性;5.操作过程中要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沟通与信任,根据病人的身体反应进行调整,确保疗效和病人的舒适感。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艾灸法艾灸法是中医护理中常用的一种技术,通过燃烧艾绒,使其产生的热量和药物作用于特定的穴位,以达到治疗和养生的效果。
艾灸法在中医护理中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下面将详细介绍艾灸法的操作规程。
一、准备工作1.选择艾草:艾草是使用艾灸的主要材料,应选择新鲜、质地细软、色泽均匀的干艾草。
干艾草存放时要注意防潮、防虫。
2.准备艾绒:将选择好的艾草晾晒至八成干后,切成长度约3-5厘米、直径约0.1-0.2厘米的艾绒。
3.选择艾灸器具:常用的艾灸器具有艾条、艾缸、艾卷和艾炷等。
选择合适的器具,以便于操作和灸疗的需要。
4.准备灸具:常见的灸具有灸盒、灸壶、灸炉等。
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灸具,确保艾灸的顺利进行。
5.准备其他辅助器具:如灸药刀、灸罐等。
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辅助器具,以方便操作和消毒。
二、操作流程1.患者准备:让患者脱去上衣,暴露需要进行艾灸的部位。
根据需要,可使用消毒酒精对患者的皮肤进行消毒。
2.选择穴位: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穴位进行艾灸。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关元、神阙等。
3.准备艾绒:将选择好的干艾草装入艾缸或艾卷中,将艾绒点火,等待艾绒燃烧出较多的烟雾。
4.进行艾灸:将点燃的艾绒将近放在穴位上,不要直接接触皮肤。
可以用灸具或手指轻轻按压艾绒,使其温热感传递到穴位。
5.调整热度:根据患者的感觉和反应,适当调整燃烧的艾绒与皮肤的距离,以及灸痛的程度。
艾灸时应注意不要过度烧灼患者的皮肤,避免出现烧伤。
6.灸疗时间: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控制艾灸的时间。
通常每次灸疗时间为10-20分钟,每周进行1-3次。
7.观察患者反应:在艾灸进行的过程中,要随时观察患者的身体反应,注意患者是否有不适或疼痛等反应出现。
如有异常情况,要及时停止艾灸。
8.结束艾灸:在艾灸结束后,要用湿毛巾擦拭患者的穴位部位,以降温和消除燃烧的灰烬。
在艾灸结束后,可给予患者适当的按摩和保健建议。
三、安全注意事项1.艾灸时要注意安全,避免烟雾直接接触眼睛、口鼻等部位。
洪江市第一中医院热敏灸技术操作规范一、概述热敏灸又称热敏悬灸,全称“腧穴热敏化艾灸新疗法”,简称“热敏灸”,属于针灸的一种,不用针、不接触人体,无伤害、无痛苦、无副作用,效果优于一般临床针灸。
二、操作规程一、选穴原则1.先选强敏化腧穴,后选弱敏化腧穴2.先选躯干部,再选四肢部3.先选近心穴,后选远心穴4.远近搭配,左右搭配,前后搭配二、灸法操作腧穴热敏化艾灸疗法全部采用艾条悬灸的方法,结合临床运用及腧穴热敏化的特性,将艾条悬灸分为单点灸、双点灸、三点灸。
(一)单点灸单点灸是指对单个腧穴热敏化进行艾灸操作。
根据临床操作需要,将单点灸分为回旋灸、雀啄灸、温和灸与循经往返灸。
1.回旋灸用点燃的纯艾条在患者体表,距离皮肤3cm左右,均匀地左右方向或往复回旋施灸。
以患者感觉施灸部位温暖舒适为度。
回旋灸有利于温热局部气血,临床操作以 1~3分钟为宜。
2.雀啄灸用点燃的纯艾条对准患者施灸部位,一上一下地摆动,如麻雀啄食一样,以患者感觉施灸部位波浪样温热感为度。
雀啄灸有利于加强施灸部位的热敏化程度,疏通局部的经络,从而为局部的经气激发,甚至产生灸性感传作进一步的准备。
临床操作以1~3分钟为宜。
3.循经往返灸用点燃的纯艾条在患者体表,距离皮肤3cm左右,沿经络循行往返匀速施灸,以患者感觉施灸路线温热为度。
循经往返灸有利于疏导经络,激发经气。
临床操作 1~3分钟。
4.温和灸将点燃的纯艾条对准已经施行上述三个步骤的腧穴热敏化部位,在距离皮肤3cm左右施行温和灸法,以患者无灼痛感为度。
此种灸法有利于激发施灸部位的经气活动,发动灸性感传,开通经络。
临床操作以完成灸感四相过程为度(见下述施灸剂量),不拘实际操作时间。
(二)双点灸即同时对两个腧穴热敏化进行艾条悬灸操作。
操作手法包括回旋灸、雀啄灸、循经往返灸、温和灸。
双点灸有利于接通经气,开通经络。
临床操作以完成灸感四相过程为度,不拘实际操作时间。
(三)三点灸包括三角灸和T形灸,即同时对三个腧穴热敏化进行艾条悬灸操作。
艾灸技术操作规范1 范围本《规范》规定了艾灸的术语和定义、作用和适应范围、注意事项、操作方法、禁忌症、施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艾灸moxibustion是用艾绒或药物为主要灸材,点燃后放置在腧穴或病变部位,进行烧灼和熏熨,借其温热刺激及药物作用,温通气血、扶正祛邪,以防治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
艾炷moxa-cone是将艾绒做成一定大小的圆锥形艾团,称为艾炷。
艾条moxa-stick指用艾绒卷成的圆柱形长条,根据艾绒内是否有添加其他药物一般分为清艾条和药艾条。
直接灸direct moxibustion用黄豆大或枣核大小的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施灸的方法,根据刺激量的不同分为化脓灸和非化脓灸,从而起到养生保健的作用。
间接灸indirect moxibustion是相对于直接灸而言,即艾炷不直接接触穴位,在艾炷与穴位之间隔上某种药物施灸的方法,故又称之为隔物灸。
晕灸fainting during moxibustion受术者在接受艾灸治疗过程中发生晕厥的现象,表现为头晕、目眩、恶心、呕吐、心慌、四肢发凉,血压下降等症状,重者出现神志不清、二便失禁、大汗、四肢厥逆,脉微欲绝。
3 作用和适应范围3.1作用3.1.1温经通络、祛湿散寒3.1.2升阳举陷、回阳固脱3.1.3消瘀散结、拔毒泄热3.1.4预防疾病、保健强身3.2适应范围艾灸对于内科疾病,骨伤科疾病,妇科及儿科疾病,以及各种痛证,感觉、运动功能障碍都有很好的预防保健效果。
艾灸还可强身保健,可常灸命门、关元、气海、中脘、足三里等穴。
4 注意事项4.1实施艾灸前要全面了解受术者整体状况明确诊断,做到有针对性;准备好施术时所需要的器材、用品等;指导受术者采取合适的体位;加强与受术者之间的交流,使其解除不必要的思想顾虑。
4.2治疗过程中施术者要全神贯注艾灸操作要保持合适的温度,以受术者感觉舒适为佳,并且认真观察受术者的反应情况,必要时调整艾灸的角度及距离。
艾灸的操作规范流程
艾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燃烧艾草或其他草药来产生热量,然后将热量传导到人体的特定穴位上,以达到调理身体、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等效果。
艾灸操作规范流程对于保证治疗效果和避免意外伤害非常重要。
下面是艾灸的操作规范流程:
1. 确认患者的病情和适宜的治疗方案:在进行艾灸治疗之前,医生需要仔细了解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确定艾灸是否适合该患者,并选择合适的穴位和草药。
2. 准备艾灸工具和草药:准备艾灸工具,包括艾灸盒、艾条、火机等,同时准备好需要的草药,如艾叶、艾草等。
3. 清洁和消毒:在进行艾灸之前,需要对患者的皮肤和艾灸工具进行清洁和消毒,以避免感染和交叉感染。
4. 点燃艾条:将艾条点燃后,等待片刻让其燃烧出烟雾,然后将其放入艾灸盒中。
5. 定位穴位: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需要,确定艾灸的穴位,然后将艾灸盒放置在相应的穴位上。
6. 控制温度和时间:在进行艾灸时,需要控制艾灸的温度和时间,避免烫伤患者的皮肤。
通常艾灸的时间为15-30分钟,温度不
宜过高。
7. 监测患者的反应:在进行艾灸过程中,医生需要不断观察患者的反应,如皮肤的颜色、温度、疼痛感等,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8. 结束治疗:艾灸结束后,需要及时清理残留的灰烬和草药,然后对患者的皮肤进行清洁和消毒。
9. 给予适当的建议:在艾灸治疗结束后,医生需要给予患者适当的建议,如饮食调理、运动锻炼等,帮助患者更好地康复。
总之,艾灸是一种有效的中医疗法,但在进行艾灸治疗时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范流程,确保治疗效果和患者的安全。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