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
- 格式:ppt
- 大小:918.50 KB
- 文档页数:13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第一章隋和初唐文学1. 隋代的代表作家有薛道衡,卢思道,隋唐之际独树一帜的诗人当属王绩。
2宫廷文人:魏征,上官仪,沈佺期,宋之问。
沈宋的成就主要是使律诗进一步定型规范化。
3.“文章四友”是指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
其中以杜审言的成就最高,杜审言最善长五律,《诗薮》称他为初盛唐五律之冠。
4.。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他们在思想性格、生活遭遇、文学主张,以至于创作实践上都有许多共同倾向,故合称“初唐四杰”。
代表作品有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诗》、《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杨炯《从军行》,卢照邻《行路难》,骆宾王《从军行》,《在狱咏蝉》,《代李敬业讨武氏檄》。
初唐四杰总体创作特征(文学史地位):一、自觉的批判齐梁文风。
因为四杰主张上都反对华而不实的绮靡文风,抒发真情实感。
二、内容上都有较大开阔。
三、为结束齐梁文风,开启盛唐之音作出功不可没的贡献。
5. 陈子昂比四杰更明确地批判了齐梁之风,为唐代文学的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
他在明确批判了六朝以来“采丽竞繁”,“逶迤颓靡”的不良文风,而且大力提倡汉魏与正始之音,并准确地概括出他们最主要特色:“风骨”与“兴寄”。
陈子昂的《感遇》三十八首是模仿阮籍《咏怀》八十二首的。
第二章盛唐诗歌1.王维成就最高的是山水田园诗,诗风多样,基调自然优美,清雅冲淡。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代表作品有:《山居秋暝》、《汉江临泛》、《鹿柴》、《辛夷坞》、《观猎》、《相思》、《送元二使安西》等(书P170-173识记篇名和重点句子)2. 孟浩然作品主要有《归故园作》、《过故人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春晓》等(与王维分辨开)3.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崔颢、李颀、王翰等。
4 王昌龄代表作有《从军行》、《出塞》、《闺怨》、《芙蓉楼送辛渐》等。
被称为“七绝圣手”王之涣代表作有《凉州词》、《登鹳雀楼》等。
李欣代表作有《古意》、《古从军行》。
我国古代文学史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名词解释一、隋唐五代文学概述1. 隋唐五代文学起源于唐代,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繁荣时期之一,代表了我国古代文学的高峰。
在这一时期,我国文学不仅在形式上有了新的突破和创新,而且在内容上也呈现出了多样化和丰富化的特点。
2. 隋唐五代文学以诗歌、散文为主要表现形式,其中诗歌尤为突出,被誉为我国古代文学的“诗之盛世”。
在这一时期产生了众多优秀的诗人和诗作,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隋唐五代文学名词解释1. 唐诗:唐诗是指唐代诗歌的创作和传播,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唐诗以其雄浑、豪放、清丽的风格,成为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诗仙:诗仙是指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极高地位和价值的诗人,其作品被后人奉为经典,影响深远。
代表诗仙的人物有李白、杜甫、王维等。
3. 诗魂:诗魂是指诗人在创作时所表现出的灵魂和情感,是诗歌作品的灵魂所在。
在我国古代文学中,诗魂常常被用来形容诗人的创作天赋和情感世界。
4. 散文:散文是一种以散漫、自由的形式表现感情、抒发思想的文学作品,是古代文学中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在隋唐五代时期,散文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成为了文学创作的重要范畴。
5. 骈文:骈文是一种较为规范的散文体裁,是汉语散文的一种特殊形式。
其特点是结构严谨、格调优美、语言富丽,常用于叙事、议论等文体。
6. 题咏:题咏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修辞手法,指以诗、赋、散文等形式来歌颂、赞美某个主题或对象。
在隋唐五代文学中,题咏成为了诗歌创作的常见形式,被广泛运用于文学作品中。
7. 韵律:韵律是诗歌创作中重要的艺术手法,是通过音韵结构的安排和运用,造成诗歌的音韵美感。
在隋唐五代文学中,韵律成为了诗歌创作的重要元素,为诗歌的表现和传达增添了魅力。
8. 词牌:词牌是我国古代词曲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古代词曲创作的重要途径和规范。
在隋唐五代文学中,词牌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成为了古代词曲创作的基础。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绪 论第一章 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第二章 盛唐诗歌第三章 李白第四章 杜甫第五章 中唐诗歌绪 论唐代文学可以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上承魏晋南北朝文学,属于中国文学中古期的第一段;后期下启两宋文学,属于中古期的第二段。
唐代文学一般可分为初、盛、中、晚四个时期。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统一全国,结束了长达二百七十余年南北分裂的政治局面。
但隋朝只维持了不到30年,就被农民起义推翻。
隋代文学属于由魏晋南北朝文学向高度繁荣的唐代文学的过渡时期。
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即帝位,建立唐朝。
唐朝成为我国历史上政治军事强大、文化经济繁荣的一个朝代。
以安史之乱为分水岭,公元907年,朱全忠废唐哀帝建立后梁,历史进入五代十国。
公元960年,宋朝建立。
本编文学的历史起讫隋 唐 五代十国 宋581 618 907 960第一节 开放的文化环境与唐诗的繁荣第二节 漫游、入幕、读书山林之风、贬谪与唐文学第三节 佛、道二家对唐文学的影响第四节 唐代文学的风貌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第一章 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歌第一节 隋代文学隋(581——618)立国37年,诗歌成就不高。
隋代文学的作者主要有两部分,一是北齐、北周旧臣,有薛道衡、卢思道、杨素等,他们是北朝诗风的代表;二是由梁、陈入隋的文人,有江总、许善心、虞世基、王胄、庾自直等,他们把南朝诗风带入隋朝。
所以,隋代可以看作是南北文学合流并向唐过渡的最初阶段。
第二节 初唐诗坛一、贞观诗风及上官仪贞观时期,南、北朝文学由对立走向融合。
唐太宗是贞观文学的领袖。
贞观诗风主要受南朝文学的影响,逐步走向宫廷化。
上官仪是贞观后期的重要诗人。
他的五言诗,“绮错婉媚”,讲究对仗,追求诗歌的声辞之美,体物图貌,笔法精细,时人谓之“上官体”。
成为代表当时宫廷诗人创作最高水平的典型范式。
但其内容仍局限于宫廷文学应制咏物的范围之内,所以诗歌的变革只能由处于社会中下层的一般士人即四杰来承担。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绪论1、开放的文化环境与唐代文学的繁荣。
首先唐代国力的强大,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环境。
其次,唐朝的立国者,对外来文化采取兼容的政策。
这种政策,形成了杂取中西、中外文化的交融。
中外文化的交融造成了较为开放的社会风气,这对于文学题材的拓广,文学趣味、文学风格的多样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唐代士人对人生普遍持一种积极的、进取的态度。
这种精神反映到文学上来,便是文学中的扬昂情调。
这一切,都是造成文化繁荣的环境。
在此环境下,史学、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的发展,都影响到唐诗,为唐诗表现领域的拓展和艺术表现技巧的提高带来了十分深刻的影响。
2、漫游、入幕、读书山林之风、贬谪与唐文学。
唐代士人是唐代文学创作的主体,士人的生活对唐代文学的发展有直接的关系。
唐代士人生活中最重要的,就是漫游、读书山林之风、入幕和贬谪生活,它们对于唐代文学以极大的影响。
3、佛、道二家对唐代文学的影响。
唐代的思想领域,是儒释道并存,三者思想的交融,是唐代思想的基本特点,虽然,儒家思想是占统治地位的,但佛教、道家、道教对唐代文学的影响极大。
4、唐代文学的风貌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唐代文学的繁荣,表现在诗、文、小说、词的全面发展和作者众多、大师辈出上。
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是诗。
唐诗的发展有准备阶段、全面繁荣阶段、转变以及最后的辉煌等阶段。
唐散文有文体文风改革的成功和低潮。
传奇、变文、词,是唐文学中的新体裁,是唐文学在文体上的新发现。
唐文学是艺术经验充分积累后的一次大繁荣,又为文学进一步发展开拓出新的领域,为下一次繁荣作了准备。
唐文学的最高成就唐诗,达到了难以企及的高峰,是难以模仿、无法代替的。
要点、重点和难点(一)引言,隋唐的历史起迄:隋:581~618年,唐:618~907年。
(二)隋朝只存在了30余年,从历史上讲,是一个过渡的时代。
唐代成为我国历史上政治军事强大、文化经济繁荣的一个朝代。
(三)从文学本身的发展来说,魏晋南北朝是文学自觉的时代,为唐代文学繁荣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44学时)绪论一、隋唐五代文学发展的基本状貌隋代文学(581—618)国家统一与南北文学的合流,齐梁宫廷文学的延续与变革,边塞诗启唐人之先鞭,由魏晋南北朝文学到唐代文学的过渡阶段。
唐代文学(618—907)国力昌盛,文学全面繁荣。
唐诗为一代文学之标志,进入我国古典诗歌的全盛时期(诗体大备,名家辈出,流派众多,题材开阔,作品丰富,流传广泛,影响深远)。
散文取代了骈文的统治地位,堪称继秦汉散文后的一次新高峰。
传奇小说的兴起标志着进入“始有意为小说”(鲁迅)的时期,意味着中国古代小说的成熟。
俗讲、变文和词,开启了文学发展的新领域。
五代文学(618—960)词之兴盛,一枝独秀。
唐、宋文学之间的过渡阶段。
二、唐代文学繁荣的时代因素和文学传统政治经济因素:大统天下与士人面貌,开放时代与自由空气,打击士族与科举取士,开边战争与功名意识,经济繁荣与诗人心态。
盛唐气象,表现在士人乐观自信的豪迈气概、勇于革新的独创精神和追求自由的开放胸襟,体现于诗歌则是充溢于作品中的昂扬之气和壮大之美。
思想文化因素:儒释道的兼容,南北文化的合流,中土与异域文化的融汇,个体之间的亲和与勾通,漫游、隐逸与贬谪现象,书法、绘画、音乐的影响。
文学自身的因素:风骚传统,南华文章,建安风骨,陶谢诗风,永明新体三、唐诗的分期唐诗的发展演变,一般可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唐诗繁荣的准备期。
代表人物是“初唐四杰”和陈子昂,他们改变齐梁遗风,为唐诗开辟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盛唐,唐诗发展的鼎盛期。
出现了边塞诗派和山水田园诗派,产生了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诗歌推向了新的高峰。
中唐,唐诗的衰而复兴期。
成就最突出的是以伟大诗人白居易为代表的新乐府诗派,另有韩孟诗派、刘禹锡和柳宗元、浪漫主义诗人李贺等。
晚唐,唐诗的衰落期。
杜牧、李商隐、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为代表人物。
第一章隋和初唐文学第一节隋代文学隋代文学为六朝向唐代过渡时期的文学。
第一章隋唐五代文学概说一、了解隋唐五代的社会和文学概况。
第二章隋及初唐的诗歌第一节隋代文学一、隋统一后,作家基本由南人和北人两部分组成,南人主要作家有江总、许善心、虞世基、王胄、虞自直等,北人主要作家有卢思道、杨素、薛道衡等。
南北文人各自带着地域文化中所形成的不同风格而入隋,并逐渐形成合流。
而在和流的过程中逐渐向南朝注重辞采、讲究形式的方向发展。
成就较高的作家是卢思道、杨素和薛道衡。
第二节初唐诗歌一、了解初唐宫廷诗人。
二、掌握“初唐四杰”和其它诗人初唐时期一些生活经历不同于宫廷诗人的作家,在诗歌的创作上,显示着不同的创作特点。
这类诗人以王绩和“初唐四杰”为代表。
1.王绩王绩在隋、唐之际,由仕而隐。
他的诗歌在宫廷诗风风靡一时诗坛上能够别树一帜。
他也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先驱人物。
其《过酒家》、《赠程处土》、《野望》等已具备唐诗的格调,2.重点掌握“初唐四杰”“初唐四杰”的创作活动在高宗、武后时期,代表着下层文人的思想倾向和创作精神。
他们的心中充满着匡时济世、建功立业的理想与豪情,也有底层文人不得志的激愤。
他们对唐诗演变和发展的主要贡献:(1)他们不满当时诗坛盛行的宫廷诗风,抨击其“争构纤微,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杨炯《王勃集序》),并努力以清新刚健的诗歌创作,力图突破和改变这种纤弱雕琢、绮靡华丽的宫廷诗风。
(2)他们的诗歌创作还突破了宫廷诗歌狭窄的内容题材范围,走向了更广阔的社会人生天地。
(3)他们的诗歌创作不仅对革新初唐诗风起到了一定作用,而且为五言律诗和七言歌行体的发展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贡献。
3.初唐末期,张若虚以一首七言歌行《春江花月夜》,奠定了在唐代诗歌史上的大家地位。
同时刘希夷的七言歌行《代悲白头翁》也成为千古传送的名作。
第三节䃞艹Ԁ、掌握陈子昂的诗歌理论主张陈子昂在《修竹篇序》中阐述了他的诗歌理论主张。
他一方面批评齐、梁以来的诗歌创作“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否定了这种形式主义的创作倾向。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第一章隋代文学与初唐诗歌名词解释上官体一.上官,指初唐诗人上官仪,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上官仪贵显,故当时多有效其体者,人称为上官体。
二.特点:细致体察、情思婉转、笔法精细、对偶工整。
唐传奇唐传奇指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它是在六朝志怪小说的基础上,融合历史传记小说、辞赋、诗歌和民间说唱艺术而形成的小说文体。
馆阁体馆阁体是唐代一种分题赋咏和寓直酬唱的诗体。
在对于诗律和诗艺的研炼发展上,为唐代近体诗的定型做出了贡献。
文章四友: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的并称。
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
吴中四士:指包融、贺知章、张若虚、张旭。
四人为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长安,号称“吴中四士”。
沈、宋:沈佺期、宋之问的并称,二人皆为初唐宫廷诗人,同以五言律诗见长。
他们在总结前人和当代人应用声律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完成了“回忌声病,约句准篇”(《新唐书·宋之问传》)的工作,为律诗在平仄粘对、句数用韵方面的定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使以后作诗的人有明确的规格可以遵循。
律诗形式的定型,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初唐四杰一.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齐名,因而并称初唐四杰。
二.初唐四杰能真正反映社会中、下层一般人士的精神风貌和创作追求。
简述初唐四杰在创作上的共同特点。
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齐名,因而并称初唐四杰。
1.四人的创作个性是不同的,所长也异,其中卢、骆长于歌行,王、杨长于律诗。
2.他们自负很高,名高而位卑。
3.他们心中充满了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
4.都有一种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
概述初唐四杰诗歌的创作特点。
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齐名,因而并称初唐四杰。
他们的创作特点有:一.重视抒发情怀和不平之气,面向市井,写个人生活情怀,也写沧海桑田的感慨,思索人生的哲理。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绪论1、唐代( 国力 )的强大,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环境。
2、唐代的思想领域,是( 儒、释、道 )并存,三者思想的交融,是唐代思想的基本特点。
3、唐代文学的繁荣,表现在( 诗、文、小说、词 )的全面发展和作者众多上。
4、以( 安史之乱 )为分水岭,唐代文学可以分为前后两期。
5、唐散文的发展,主要出于( 政治功利 )的动机。
6、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 文言 )小说作为一种文体的成熟。
7、词的出现,主要因为( 娱乐 )的需要。
词随燕乐起,选词配乐,依调填词,都为了( 歌唱 )。
第一章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1、隋代的建立,结束了南北分裂的局面。
终隋一朝,南北诗风相互影响,呈现出明显的( 合而不同 )的过渡性质。
2、初唐四杰从宫廷诗人的写诗倾向,转向了( 市井 )。
3、“文章四友”和“沈、宋”,属“台阁体”诗人,为唐代诗的定型作出了贡献。
4、陈子昂对唐诗发展有重大影响,( 复归风雅 )是陈子昂振起一代诗风的起点。
5、隋、唐统一后,融合南北文学之长,创造新文学,经历了隋、初唐年的探索过程。
6、.沈、宋之称,成为( 律诗 )定型的标志。
7、初唐四杰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8、文章四友是(杜审言)、(李峤)、(苏味道)、(崔融)。
9、“沈、宋”指的是(沈佺期)、(宋之问)。
第二章盛唐的诗人群体1、王维在描写自然山水的诗里,创造出(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 的静逸明秀诗境。
2、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大量出现,与( 隐逸 )之风的盛行有直接关系。
3、王维等山水田园诗人作诗深受禅风重染,作品多带有( 禅意和禅趣 )。
4、盛唐诗人中,有一群具有北方阳刚气质的豪侠型才士,他们的诗歌创作具有豪爽俊丽而风骨凛然的共同风貌,创造出了(清刚劲健)之美,这一些诗人有(王翰)、( 王昌龄)、(李欣)、(崔颢)、祖咏等5、边塞诗人高、岑共同的人生经历是都曾( 镇守 )边塞。
第三章李白1、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 陇西成纪 )。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一、社会概况•封建社会中期。
这是由长期的南北分裂进入统一,达到空前强盛,最后又陷于大分裂的时期,也是封建经济和文化获得高度发展的时期。
•江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崛起•士族制度•多元化•二、文学概况•1、诗歌•繁荣的表现:•第一,诗人队伍的扩大和主导力量的改变。
•第二,唐诗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层面的扩展。
•第三,艺术风格与流派的的多样化。
•第四,诗歌艺术形式的完善。
•繁荣的原因:•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文化的繁荣;•政治开明和文化兼容政策的实施,提供了自由、宽松、活跃的政治思想环境;•南北文化交流增多,视野扩大;•唐代统治者的爱好和诗赋取士的制度;•士人在文坛的崛起给唐代文学带来的全面而深刻的变革。
•唐代诗歌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在唐代,儒释道侠也对文学的发展有影响;•外来文化的影响;•诗歌本身发展规律的支配。
•唐代文化发达,音乐、舞蹈、书法等其它艺术形式的影响。
•初唐是指唐高祖武德元年至睿福建省延和元年(618-712),唐诗开创期。
•盛唐指玄宗开元元年至代宗永泰元年(713-765),唐诗高峰繁荣期。
•中唐从代宗大历元年至穆宗长庆四年(766-824),安史乱后唐诗又一高峰。
•晚唐从敬宗宝历元年以后至唐末(825-907),为唐诗余响期。
•2、唐五代词•“花间派”温庭筠•李煜词•3、唐代散文•“古文运动”•4、传奇、变文第一章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文学第一节隋代诗歌•两朝帝王,一不学无文,因机遇而成就统一大业;一好学能文,又因穷奢极欲而天下土崩。
•作家群体素质平庸。
一是北齐、北周旧臣,质实而不具文学才华;一是梁、陈旧臣,有文采但器局狭小。
北齐、北周旧臣:卢思道、杨素、薛道衡等由梁陈入隋的文士:江总、虞世基、王胄等隋代的文学思想隋代诗人•1、杨素(?-606)•以《出塞》二首为代表作•显示着隋诗向风骨、声律并重的初唐诗歌发展的趋势。
2、卢思道(535-586)代表作《从军行》采用“思妇——征夫”为内容的南朝歌行体,描写的重心转到了“征夫”身上,以关塞苦寒生活为背景,抒写北地边塞生活的真情实感,多贞刚之气,有苍劲骨力,体现了北方诗人重气质的特长,历来为人称道。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绪论第一节开放的文化环境与唐代文学的繁荣581年北周重臣杨坚建隋。
589年,隋灭陈,统一中国。
618年,唐王朝建立。
907年,后梁建立,五代国号为梁唐晋汉周,至959年止。
注意以下唐代帝王(唐代帝王共22人):2. 太宗:626~6493. 高宗:649~6836. 武后:684~705 8. 玄宗:712~7569. 肃宗:756~762 10.代宗:762~77912.顺宗:805~805 13.宪宗:805~82016.文帝:826~840 17.武帝:840~84620.僖宗:873~888 22.哀帝:904~907元人杨士宏所著《唐音》对唐代之四分:初唐:高祖至睿宗;盛唐:玄宗至肃宗;中唐:代宗至文宗;晚唐:武宗至哀帝。
现代习惯上对唐代之四分:初唐:高祖~睿宗(618~712);盛唐:玄宗朝(712~755);中唐:肃宗~宪宗(756~820);晚唐:穆宗~哀帝(820~907)。
第二节漫游、入幕、读书山林之风、贬谪与唐文学一、唐代士人的漫游之风:山水游赏神仙信仰二、唐代士人的幕府生活:藩镇与幕府幕府中的文人唱和三、隐逸与山林之风:禅宗的发展隐逸的双重意义四、士人的贬谪经历:贬谪之原因不同“诗穷而后工”第三节佛、道二家对唐文学的影响一、三教并重与唐代思想主线佛教思想的发展呈现本土化倾向。
佛教在士人阶层的广泛影响。
儒佛之间的争端与融合。
官方对道教的重视与求仙之风。
二、佛教对文学的影响佛理对作家的影响。
佛教场所的文化意义。
三、道家思想与道教对文学的影响道家审美趣味的导向。
道教思想对文学题材的渗透。
第四节唐代文学的风貌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隋唐五代主要的文学样式诗:以盛唐诗歌为高潮。
两个代表诗人两个代表诗派。
散文:以中唐韩柳古文为代表。
风格¡ª韩之奇柳之峻。
骈文:初唐、晚唐为突出。
传奇:文言小说成熟的标志。
变文与俗讲:讲唱文学的新局面。
词:由民间词发展到文人词。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第一章南北文学合流与初唐诗歌第一节隋代文学隋(581——618)立国37年,诗歌成就不高。
隋代文学的作者主要有两部分:1、北齐、北周旧臣,有薛道衡、卢思道、杨素等,他们是北朝诗风的代表;2、由梁、陈入隋的文人,有江总、许善心、虞世基、王胄、庾自直等,他们把南朝诗风带入隋朝。
所以,隋代可以看作是南北文学合流并向唐过渡的最初阶段。
薛道衡:《夕夕盐》: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
《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卢思道《从军行》杨素《出塞》薛道衡(540—609)字玄卿,河东汾阴人,官至内史侍郎,后转襄州总管、番州刺史。
他在与杨素唱和时,写过朴实爽俊的《出塞》诗,也留下了“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人日思归》)等名句。
其成名作《夕夕盐》虽也言及边塞征夫,但诗中所写乃南朝常见的闺怨题材,辞清句丽,委婉细腻,情调和趣味偏于齐梁风格,是北方文人学习南朝文学表现手法时诗风转变的代表:“垂柳覆金堤,蘼芜叶复齐。
水溢芙蓉沼,花飞桃李蹊。
采桑秦氏女,织锦窦家妻。
关山别荡子,风月守空闺。
恒敛千金笑,长垂双玉啼。
盘龙随镜隐,彩凤逐帷低。
飞魂同夜鹊,倦寝忆晨鸡。
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
前年过代北,今岁往辽西。
一去无消息,那能惜马蹄。
”卢思道(535—586)字子行,范阳人,入隋曾任丞相。
南朝歌行体的《从军行》是其代表作:朔方峰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
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
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鱼丽逐左贤。
谷中石虎经衔箭,山上金人曾祭天。
天涯一去无穷已,蓟门迢递三千里。
朝见马岭黄沙合,夕望龙城阵云里。
庭中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返,白雪初下天山外,浮云直上五原间。
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流水本自断人肠,旧冰归来伤马骨。
边庭节物与华异,冬霰秋霜春不歇。
长风萧萧渡水来,归雁连连映天没。
从军行,军行万里出龙庭,单于渭桥今已拜。
将军何处觅功名?隋炀帝杨广所作诗歌,大多带有齐梁艳曲余风,即位后所作的一些乐歌,也能称上清丽明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