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甲户口
- 格式:docx
- 大小:11.78 KB
- 文档页数:2
汉代户籍制度篇一:户籍制度大题2014?材料一我国户籍制度源远流长,最早的户籍制度起源于古代赋税制度和征兵制度。
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开始实行人口登记制度,有“登人”或“登众”,即临时征集兵员的记载。
春秋战国时期,为了敛收田赋和征集兵员,各诸侯国采用“编户”和“定籍”等办法进行人口控制,秦国创建了“士农工商”四民体系,不迁不移,恒业不变,确立了以“立户分户”、“什伍连坐”和“使民无得擅徙”为内容的户籍管理制度。
汉代实行“编户齐民”制度,并且在中央地方设置户籍管理的专职官员。
隋唐时期,统治者为防止民户逃亡,在继续推行北魏时期“三长制”的基础上,实施“大索貌阅”,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出,增加了政府控制的人口和赋税收入。
到了宋朝中叶,运用保甲法来管理户籍,目的是加强人口控制,增加税收和改革兵制。
元朝的户籍制度出现了新的特点,它将居民按职业划分为若干种户,不同类别的种户具有不同特权。
明清的黄册登记制度同样强调不同人的不同特权。
随着雍正王朝“摊丁入亩”税收政策的实施,国家税收由人头税转向财产税和土地税。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6分)?(1)征收赋税及征派兵役;限制人口流动;维护社会治安;控制职业,固定身份;维护等级特权。
(共6分,答出三点即可)20?(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功能形成的历史因素。
(6分)?经济: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内在要求;?封建剥削土地制度的长期存在;?政治:高度集中中央集权的强力维持;?思想:森严的等级制度和普遍的等级观念等?(共6分,答出三点即可)21?材料二的户口登记非常严密,户口登记内容包括户数、口数以及户内到了近代,巡警制度开始在全国推广,以巡警体制主管成员的姓名、年龄、职业、籍贯等。
欧美各国之后,认识到“宪政之进行无不以户籍为依据,而户籍1911年,晚清政府在考察法编订又必由民法与习俗而成”,出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户籍法》单行法规,但晚清政府的灭亡,《户籍法》随之搁浅。
湘潭县都甲制详介一、明代的行政区划据《白志》记载:“明洪武十四年(1381)编县域为二十都,分为八乡二坊二厢一十九里(按里的名称有二斗四里)。
”当时人丁稀少(《湘潭县地理图说》载:“明洪武初年男女20053口”,按110户为一里,里有里长,城内为坊,坊有坊长;近城为厢,厢有厢长,乡村按山水走向划成乡。
全县8乡24里是:忠臣乡。
有唐兴里,湘滨里。
地域东南至株洲婆仙岭,东北至昭山。
建宁乡。
有齐民里、明堂里、义先里。
即今朱亭、淦田、古岳峰一带。
上民乡。
有布政里。
即今花石、盐埠一带。
崇岳乡。
有富阳里(后包括安仁里)。
即今花石、龙口一带。
怀德乡。
有龙盖里、感化里。
即今易俗河、继述桥至碧泉一带。
易俗乡。
有锦泉里、永丰里、长丰里、善政里。
即今乌石、黄荆坪和青山区一带。
移风乡。
有安定里、上林里、托居里、居义里、盘石里,常安里。
即今响塘区的南谷、仙女和姜畲区的塔岭、姜畲、云湖桥及韶山区一带。
光泽乡。
有安仁里、褰帷里、望霞里、志德里、可风里。
即今易俗河、梅林、茶园铺、中路铺、白石铺、马家堰、古岳峰一带。
解放以前较长时期,农村从事迷信职业的师公、道士等,书写“文疏”,多沿用此乡、里作为地名。
二、清代的行政区划湘潭县于清代划为十八都,其中四、五、十七都各分上、下都,县城和街总为半都,全县称二十一都半。
每都划分十个甲,共二百一十甲。
都设都总管行政,设都团管军事。
甲设团正管行政。
设团总管军事。
每甲按上、中、下或左、右、东、西等划为三境、四境至六境者,全县共有六百。
七境。
后境改为粹。
境有境长,牌有牌头。
城街设十九总,自宋家桥至通济门为一至八总(一说宋家桥从未建街,应从三义井算起),建城后废一至八总。
自平政桥(即大埠桥)至窑湾划分九至十九总,今仍习用其名。
一都:县之东北,今属株洲。
界抵醴陵、浏阳、长沙,水出丰溪、株洲、白石三港入湘江,属旧一都。
二都:县之北,今湘潭市郊及响塘区之一部,亦属旧一都。
三都: 县之东,今株洲县马家河至黄鸭塘一带,属旧八都。
都甲的来历都甲是一种行政区划,是民间寻根问祖古老沿革。
明、清时期使用的最为广泛。
它是民间将几个朝代的行政区划名称混合使用的结果。
唐朝实行的是乡保制,宋朝是都保制,元朝是村社制,明朝是里甲制或保甲制,清朝是保甲制。
由此可知,都甲是宋朝的都和明清的甲的混合物。
不管是那个朝代,这两级行政区划相当于现在的乡(镇)和村。
在民间的使用习惯上,也是县以下设都,都以下设甲。
一般用数字来表示,如几都几甲,也有的称为×××都几甲。
民间认为,只要是同姓同都甲,不论远近都是真正有血缘关系的一家人。
葬礼路引上所写的都甲,是按照民间习惯使用的旧的行政区划所注明的死者的籍贯。
据《府谷县志》85页记载,里甲,县编户四里,每里十甲,旧志原额六里,今裁汰丰、衍宁镇二里止,存四里,其裁汰之由无故。
又载府谷四里:‘太堡里、太平里、合河里、辑和里’。
‘乡村:四乡、五保、十地方。
此从俗志之也,旧志有乡名,大半未谙(an),今仍注各地方下’。
由此看来我任氏是归属于府谷县‘辑和里’,‘辑和里’有十甲,吾族为第二甲,故称‘辑和都二甲’。
府谷县志载‘县有四里、十乡、二百二十七个村庄。
18532户,84558名男妇大小编丁,详见田赋’。
田赋载‘辑和里额徵地丁折色正银四百一十四两贰钱四分六厘,遇润加徵(zheng)银一十两一钱五分,额徵本色粮三百八石九升七合’。
这些说明都甲是当时政府的户籍、兵役和征税的管理制度。
明清两朝的行政区划都是都甲制,和现在的乡村一样。
还有一个特点是,明清两朝的户籍制度与都甲制相统一,就是人可以迁出外村外都外县,但你的户籍不变,仍在原来的都甲里,交皇粮国税(民间称人丁财)仍要返回原都甲去缴。
这样,虽然人迁走了,但他的都甲户口不变。
从这一规律出发,明清两朝近600年,人们的都甲户口不变,因此,只要你一说你姓氏的都甲户口,就能判定两个同姓的人是不是同宗同祖,这是寻根问祖的一条主要途径。
寻源家谱创始人:任占标。
双重户口调研报告双重户口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双重户口是指一个人在两个不同的地方拥有法律上都有效的户籍。
双重户口在中国是存在的,但在一些地区政府不允许或者限制了双重户口的申请和使用。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双重户口的现状和影响,并分析双重户口政策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收集数据。
调查对象是在双重户口政策实施地区的居民,包括双重户口持有者和非双重户口持有者。
共收集了200份问卷,其中包括150份双重户口持有者和50份非双重户口持有者。
此外,我们还进行了对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的访谈,以了解政策的背景和实施情况。
三、调研结果1. 双重户口的现状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双重户口持有者中有80%是因为工作需要在外地开设户口,30%是因为个人原因在外地开设户口。
非双重户口持有者中,有60%表示不满意目前政策限制双重户口的申请。
2. 双重户口政策对个人的影响双重户口政策对个人的影响是多样的。
调查结果显示,双重户口持有者可以享受到两地的各种福利和服务,但他们也面临着费用和时间上的负担。
相比之下,非双重户口持有者认为他们在就业、住房等方面受到了限制,而且错失了享受其他地方福利的机会。
3. 双重户口政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双重户口政策对社会发展也存在一定的影响。
双重户口持有者的存在对两地的经济和人口流动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然而,双重户口政策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例如资源的浪费和不公平分配等问题。
4. 政府对双重户口政策的看法和政策调整根据访谈结果,政府对双重户口政策的看法是复杂的。
一方面,政府认为双重户口政策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但另一方面,政府也担忧双重户口带来的资源浪费和不公平问题。
政府表示将继续研究和调整相关政策,以使双重户口政策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调研结论通过此次调研,我们对双重户口政策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双重户口政策既有积极的一面,例如促进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又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资源浪费和不公平分配。
湘潭县都甲制详介一、明代的行政区划据《白志》记载:“明洪武十四年(1381)编县域为二十都,分为八乡二坊二厢一十九里(按里的名称有二斗四里)。
”当时人丁稀少(《湘潭县地理图说》载:“明洪武初年男女20053口”,按110户为一里,里有里长,城内为坊,坊有坊长;近城为厢,厢有厢长,乡村按山水走向划成乡。
全县8乡24里是:忠臣乡。
有唐兴里,湘滨里。
地域东南至株洲婆仙岭,东北至昭山。
建宁乡。
有齐民里、明堂里、义先里。
即今朱亭、淦田、古岳峰一带。
上民乡。
有布政里。
即今花石、盐埠一带。
崇岳乡。
有富阳里(后包括安仁里)。
即今花石、龙口一带。
怀德乡。
有龙盖里、感化里。
即今易俗河、继述桥至碧泉一带。
易俗乡。
有锦泉里、永丰里、长丰里、善政里。
即今乌石、黄荆坪和青山区一带。
移风乡。
有安定里、上林里、托居里、居义里、盘石里,常安里。
即今响塘区的南谷、仙女和姜畲区的塔岭、姜畲、云湖桥及韶山区一带。
光泽乡。
有安仁里、褰帷里、望霞里、志德里、可风里。
即今易俗河、梅林、茶园铺、中路铺、白石铺、马家堰、古岳峰一带。
解放以前较长时期,农村从事迷信职业的师公、道士等,书写“文疏”,多沿用此乡、里作为地名。
二、清代的行政区划湘潭县于清代划为十八都,其中四、五、十七都各分上、下都,县城和街总为半都,全县称二十一都半。
每都划分十个甲,共二百一十甲。
都设都总管行政,设都团管军事。
甲设团正管行政。
设团总管军事。
每甲按上、中、下或左、右、东、西等划为三境、四境至六境者,全县共有六百。
七境。
后境改为粹。
境有境长,牌有牌头。
城街设十九总,自宋家桥至通济门为一至八总(一说宋家桥从未建街,应从三义井算起),建城后废一至八总。
自平政桥(即大埠桥)至窑湾划分九至十九总,今仍习用其名。
一都:县之东北,今属株洲。
界抵醴陵、浏阳、长沙,水出丰溪、株洲、白石三港入湘江,属旧一都。
二都:县之北,今湘潭市郊及响塘区之一部,亦属旧一都。
三都: 县之东,今株洲县马家河至黄鸭塘一带,属旧八都。
某某村某某村,属保德县某某乡,地处保德县东部,东与本乡王家寨村一河之隔,南与本乡五楼沟村毗邻,西与本县义门镇三庄头村接壤,北与本乡红花塔村相连。
现有人口345人,面积约1.5平方公里,2008年起修建王家寨煤炭集运站征用六百余亩,其他耕地分别于2001年退耕397亩、2002年退耕126亩、2005年退耕62亩、2006年退耕59亩,共计644亩。
历史沿革。
民国以前,本村所在地属边关地区,偏头关以内,宁武关以外,是北部游牧民族入侵中原沿黄河南下的重要通道,常有战事发生。
本村原名刘家渠,大约在宋、元时期(具体年份无法考证),朝廷军队和北部少数民族军队在此打过一仗,朝廷军队大获全胜,为了纪念这场战斗的胜利,将村名改为“吾捷尔”,我们取得了胜利的意思,后取其谐音,村名改为“某某”。
都甲户口时期,本村属义门都十甲。
本村居民原来只有刘姓一族。
明朝洪武二年,朝廷颁布命令,从人口稠密的河东平阳府迁移部分人去北部屯垦戍边,一为增加土地耕种面积、发展生产,解决老百姓的粮食问题;二为解决北部边患问题。
平阳府洪洞县符村王姓一家,响应朝廷号召,迁来某某村前坪居住、耕种,协助朝廷抵御北部少数民族入侵,后来为躲避战乱,王姓全部搬到今王家寨村位置居住。
由于某某村地处保德东大门,属本县战略要地,朝廷在朱家川河某某村对岸设立兵寨(今王家寨村位置),因此地有王姓居住,所以取名“王家寨”。
后来有部分王姓族人从王家寨迁出,分别到本县的岳家里村、红花塔村、五楼沟村和河曲、五寨等地居住,其中一户迁回原居住地某某村,后来迁去岳家里村的部分王姓族人又迁回原居住地某某村。
解放后,合作化时期,在本县义门镇所属的水池墕(无人居住的地庄子)开荒种地的本县铺房墕村徐姓一家迁来某某村居住。
所以现在某某村居民有王、刘、徐三姓。
本村为农业村,村民以耕种土地为主,主要农作物有:糜子、谷子、黍子、莜麦、玉米、高粱、山药和豆类,耕地全部为旱地,山坡地居多,产量不高,但由于人少地多,除遇特别干旱和自然灾害年份外,都能解决村民的口粮问题,生活并不富裕。
大连市农村户口管理规定范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户籍法》和相关法律法规,大连市农村户口管理规定如下:1. 农村户口的获取:农村户口的获取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出生、迁入、复制和收购。
2. 农村户口的条件:农村户口的条件主要包括:农村居民,身份合法,无限制迁出大连市户籍等。
3. 农村户口的迁移:农村户口可以按照国家和地方政策规定的条件和程序进行迁移。
户口迁移主要有户主迁出、全家迁出和落地户口迁移等形式。
4. 农村户口的管理:大连市农村户口管理主要由村委会和乡镇政府负责。
村委会和乡镇政府应当按照法定职责做好户口登记、审批和管理工作。
5. 农村户口的使用:农村户口应当依法使用,不得用于非法用途。
农村户口在使用过程中应当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
6. 农村户口的注销:农村户口可以按照国家和地方政策规定的条件和程序进行注销。
户口注销主要有户主死亡、全家迁出和落地户口迁移等情况。
以上为大连市农村户口管理的基本规定,具体的操作细则还需参考当地相关政策文件和规定。
大连市农村户口管理规定范文(二)第一章绪论为了加强大连市农村户口管理工作,规范农村户口办理及管理流程,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制定本规定。
第二章农村户口的申请和办理第一节农村户口的申请条件1. 农村户口的申请人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一) 农村居住年限要求:申请人在该农村地区连续居住满一年以上;(二) 农村工作要求:申请人在该农村地区有稳定工作,且在该地区工作满一年以上;(三) 户籍所在地要求:申请人户籍所在地为农村地区。
2. 农村户口的申请人如不满足上述条件,可以通过特殊申请或者特殊情况认定,经相关机关审核批准后方可申请办理。
第二节农村户口的办理程序1. 农村户口的申请和办理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执行。
2. 农村户口的办理程序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申请、审核、审批、签发户口本。
第三节农村户口的申请材料1. 农村户口的申请材料应包括以下内容:(一) 申请表:填写真实、准确的个人信息;(二) 居民身份证:提供有效身份证件,并提供复印件;(三) 户口迁移证明:提供户口迁移证明,证明原户口已迁移至本农村地区;(四) 其他相关证明材料:如婚姻证明、工作证明等。
历代北方民族的户口制度历代北方民族的户口制度可以追溯到古代,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朝代的户口制度有所不同,但总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先秦时期先秦时期,北方地区的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乌桓、羯等。
这一时期的户口制度以部落为单位,实行部落首领统治。
各部落之间相互独立,户口管理相对松散。
部落首领掌握着部落的户口信息,用于征税、征兵等目的。
二、秦汉时期秦汉时期,北方地区的民族逐渐融入汉族社会,户口制度也逐渐完善。
秦朝实行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36个郡,下设县、乡、亭等基层组织。
户口管理实行编户齐民制度,对全国户口进行普查,将人口分为农民、手工业者、商人等不同身份,并征收赋税。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户口制度,并对北方地区的民族进行了更加深入的融合。
汉朝设立都护府、郡、县等行政机构,对北方民族进行管理。
户口管理上,实行均田制和府兵制,将土地分配给农民,征收赋税,并征召壮丁为兵。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的民族主要有鲜卑、羯、氐、羌等。
这一时期的户口制度继承了汉朝的传统,实行均田制和府兵制。
在此基础上,各民族政权还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了一些改革。
例如,北魏孝文帝时期实行了“六镇政策”,对北方边境地区的民族进行管理。
六镇设立军事、行政双重机构,对辖区内的民族进行户口管理、征税、征兵等。
此外,北魏还实行了“僧祇户”制度,对佛教寺院和僧侣进行户口管理。
四、隋唐时期隋唐时期,北方地区的民族主要有突厥、回纥、契丹、靺鞨等。
这一时期的户口制度有了较大的变革。
隋朝实行了“大业律”,对全国户口进行普查,将人口分为士、农、工、商等不同身份,并征收赋税。
唐朝继承了隋朝的户口制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改革。
唐朝实行了“开元律”,对户口管理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户口分为“主户”和“客户”,主户为本地户籍,客户为外地户籍。
唐朝还设立了“坊市制”,对城市户口进行管理。
此外,唐朝还实行了“府兵制”,对军队进行编制,并征召壮丁为兵。
湘潭县都甲制详介一、明代的行政区划据《白志》记载:“明洪武十四年(1381)编县域为二十都,分为八乡二坊二厢一十九里(按里的名称有二斗四里)。
”当时人丁稀少(《湘潭县地理图说》载:“明洪武初年男女20053口”,按110户为一里,里有里长,城内为坊,坊有坊长;近城为厢,厢有厢长,乡村按山水走向划成乡。
全县8乡24里是:忠臣乡。
有唐兴里,湘滨里。
地域东南至株洲婆仙岭,东北至昭山。
建宁乡。
有齐民里、明堂里、义先里。
即今朱亭、淦田、古岳峰一带。
上民乡。
有布政里。
即今花石、盐埠一带。
崇岳乡。
有富阳里(后包括安仁里)。
即今花石、龙口一带。
怀德乡。
有龙盖里、感化里。
即今易俗河、继述桥至碧泉一带。
易俗乡。
有锦泉里、永丰里、长丰里、善政里。
即今乌石、黄荆坪和青山区一带。
移风乡。
有安定里、上林里、托居里、居义里、盘石里,常安里。
即今响塘区的南谷、仙女和姜畲区的塔岭、姜畲、云湖桥及韶山区一带。
光泽乡。
有安仁里、褰帷里、望霞里、志德里、可风里。
即今易俗河、梅林、茶园铺、中路铺、白石铺、马家堰、古岳峰一带。
解放以前较长时期,农村从事迷信职业的师公、道士等,书写“文疏”,多沿用此乡、里作为地名。
二、清代的行政区划湘潭县于清代划为十八都,其中四、五、十七都各分上、下都,县城和街总为半都,全县称二十一都半。
每都划分十个甲,共二百一十甲。
都设都总管行政,设都团管军事。
甲设团正管行政。
设团总管军事。
每甲按上、中、下或左、右、东、西等划为三境、四境至六境者,全县共有六百。
七境。
后境改为粹。
境有境长,牌有牌头。
城街设十九总,自宋家桥至通济门为一至八总(一说宋家桥从未建街,应从三义井算起),建城后废一至八总。
自平政桥(即大埠桥)至窑湾划分九至十九总,今仍习用其名。
一都:县之东北,今属株洲。
界抵醴陵、浏阳、长沙,水出丰溪、株洲、白石三港入湘江,属旧一都。
二都:县之北,今湘潭市郊及响塘区之一部,亦属旧一都。
三都: 县之东,今株洲县马家河至黄鸭塘一带,属旧八都。
第1篇在我国,户口制度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的重要手段。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或个人需求,一些人可能会拥有两个或以上的户口。
这种现象虽然不普遍,但确实存在,并且可能带来一系列的法律后果。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两个户口可能带来的法律问题。
一、两个户口的法律定义所谓两个户口,是指一个人同时拥有两个或以上的户口登记。
在我国,户口登记具有法律效力,是公民身份的基本证明。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的规定,每个公民只能在一个地方登记户口。
因此,拥有两个或以上户口的行为在法律上是不被允许的。
二、两个户口的法律后果1. 非法户口的注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的规定,非法户口应予以注销。
对于拥有两个户口的个人,公安机关将对其非法户口进行注销,并要求其选择一个户口进行登记。
在此过程中,个人可能面临以下法律后果:(1)财产损失:非法户口可能涉及到财产登记、税收缴纳等问题。
在注销非法户口的过程中,个人可能需要承担相应的财产损失。
(2)信用记录受损:非法户口可能导致个人信用记录受损,影响今后的贷款、购房等经济活动。
2. 法律责任追究对于非法拥有两个户口的个人,有关部门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具体来说,可能面临以下后果:(1)行政处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非法户口的行为将受到行政处罚,如罚款、行政拘留等。
(2)刑事责任:如果非法户口的行为涉及到犯罪,如伪造、买卖户口等,个人将承担刑事责任。
3. 社会信誉受损拥有两个户口的行为可能损害个人在社会中的信誉。
在朋友、同事、邻里等社交场合,个人可能会受到歧视和排斥,影响人际关系。
4. 影响子女教育对于拥有两个户口的个人,其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可能受到影响。
例如,在办理入学手续时,可能因户口问题而无法顺利入学。
5. 影响就业在就业过程中,拥有两个户口的个人可能会面临就业歧视。
部分用人单位可能认为其具有不诚信行为,从而影响就业机会。
三、如何避免两个户口的法律后果为了避免两个户口带来的法律后果,以下是一些建议:1. 合理选择户口迁移:在迁移户口时,应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户口迁移合法、合规。
明代里甲制度
明代里甲制度是指明代实行的一种户口编制制度,也称为“里
甲制度”或“戶籍制度”。
这个制度的基本单位是“里”和“甲”,“里”是一定区域的居民社区,而“甲”是居民的户口单位。
每个“甲”由五至十户组成,其中一户被选为“里正”担任本“甲”的主
要领袖和负责人,他们承担着维持社会秩序和居民生活的责任。
明代里甲制度的实行对于加强社会管理、促进地方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治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实施这一制度,明朝政府能够有效控制社会矛盾和纠纷,维持社会安定和治安,推动社区内部的自我管理;与此同时,它也为社会上层和地方实力派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和机会,这些权贵人物通过地方治理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在当地形成一定的势力范围。
理论上,里甲制度是中国历代政府进行社会管理和控制的经典之作,但在明代逐渐衰落中,这一制度也受到了种种质疑和不同声音的挑战。
在清代的大规模改革中,里甲制度失去了其原有的权威和地位,逐渐被废除。
桂林户口有什么用途桂林户口是指在桂林市户籍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居民户口。
户口是公安机关对公民身份和居住地进行管理的一种制度。
桂林户口的用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桂林户口是公民身份认证的重要依据之一。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只有拥有本地户口的公民才能享受和行使公民的权益和义务,例如参加国家公职招录考试、办理社会保险、享受医疗保险、申请公积金贷款等等。
因此,拥有桂林户口可以帮助居民享受到更多的公共服务和福利。
其次,桂林户口是居民在桂林市内定居生活的法律依据。
根据我国的居住制度,公民在一个城市居住一定时间后可以申请转移户口到该城市,从而享受到更多的居住权益。
拥有桂林户口可以让居民在桂林市内购买住房、租赁房屋、参与社区活动、享受社会福利等。
同时,桂林户口也是居民在桂林市购买、买卖、继承不动产、申请交通工具购置税减免等交易行为中的重要凭证。
第三,桂林户口是居民在桂林市参与经济活动的资格认证。
桂林市是一个旅游胜地,旅游业是其重要的经济支柱。
拥有桂林户口的居民可以从事各类旅游相关的工作,例如导游、旅行社工作人员、饭店服务员等。
此外,桂林市还有一定的农业和工业资源,拥有桂林户口的居民可以在这些领域从事相关的生产和经营活动。
第四,桂林户口是居民子女入学的重要依据。
根据我国的教育制度,居民可以享受到本地户口子女的相关入学政策。
拥有桂林户口的居民可以让子女在桂林市内的公立学校就读,享受到本地居民的学费减免、升学优惠等政策。
第五,桂林户口是居民社会交往的凭证。
拥有桂林户口的居民可以在桂林市内参与社区居民活动、社会组织活动、政府议事等。
户口所在地的社交圈子是居民在桂林市社会交往、生活的重要依托。
总结起来,桂林户口对于居民来说具有重要的法律、居住、经济、教育、社交等多方面的用途。
拥有桂林户口可以让居民享受到更多的公共服务和福利,参与城市经济活动,享受到居住权益,实现子女教育的便利等。
因此,桂林户口对于居民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明初里甲制度
明初里甲制度是指明朝初期实施的一种军事和户籍管理制度。
明初,朱元璋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加强对军队和地方的控制,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其中之一就是里甲制度。
这个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户籍管理:里甲制度对人口进行了详细的登记,将人口分为一定的单位,称为“里”
和“甲”。
里是一个较小的行政区域,而甲是里的一个更小的单位。
每个里和甲都有详细的户籍登记,包括人口数量、财产状况等信息。
●军事组织:里甲制度也涉及军事组织。
在每个里和甲中,人们被组织为军队,以维护
地方治安和进行必要的军事行动。
这样的军队组织有助于朱元璋巩固政权,同时也为后来的战争提供了基础。
●赋税和徭役:里甲制度也与税收和徭役有关。
根据户籍登记,对人口进行赋税和徭役
的征收,以供养朝廷和军队的开支。
通过这些措施,朱元璋实现了对人口和地方的更加精细化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并确保了对军队和税收的更有效的控制。
这对于明朝初期的政权稳固和社会秩序的维护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历代北方民族的户口制度北方民族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独特的文化和社会制度。
其中,户口制度是北方民族社会组织和管理的重要方面。
本文将从历代北方民族的角度,探讨他们的户口制度特点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在古代中国历史上,北方民族的户口制度通常与“圈地制”相关。
圈地制是指以一定地域为单位,对人口进行统计管理,分配土地、征税和兵役等。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汉代的“井田制”。
井田制实行地欢主要集中在北方,包括北方游牧民族兴起的时期。
这一制度将土地划分为一定大小单位的田地,并由户口人员共同耕种。
人口多寡和劳动能力决定了他们能分得的土地面积。
这种制度不仅为北方民族提供了生活的基本保障,也为社会稳定和文明发展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制度框架。
在历史的长河中,随着社会的变迁,北方民族的户口制度不断演变和发展。
在唐代,北方民族的户口制度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唐代的政治制度主要采用了九品中正制,这一制度在北方地区得到了广泛实施。
根据九品中正制,人口根据社会地位和身份被划分为九个等级,每个等级有不同的待遇和责任。
这一制度使得北方民族的社会秩序更加稳定,并建立了一个相对公正的社会地位和义务分配模式。
在明、清两代,北方民族的户口制度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这一时期的户口制度是以籍贯制为主要特点。
籍贯制是根据祖籍确定户籍身份和社会地位的制度。
根据籍贯和家族关系,人口被划分为不同的籍贯,籍贯之间有明确的权益和义务关系。
这一制度的建立,有效地加强了北方民族社会秩序的稳定,并为统治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控制和管理手段。
总结起来,历代北方民族的户口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北方民族社会组织和管理的发展和变迁。
从“圈地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籍贯制,北方民族的户口制度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形式。
这些制度的共同特点是以一定地域为单位进行统计管理,并根据人口的数量和社会地位进行分配和管理。
这些制度为北方民族的社会稳定和文明发展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
北方民族的户口制度对于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隋朝户籍制度
隋朝户籍制度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社会管理制度。
隋朝户籍制
度的建立根据时代变化,最终形成了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按照实行
的地区划分,凡是乡镇及以上的府县都要实行整片的户籍制度,乡镇
以下的居民则根据实际情况以采取特定制度。
隋朝户籍分主要家谱、
洹水谱、状元升学谱三类。
隋朝将户籍分为主要家谱和洹水谱,分别
以民众家谱为主和洹水谱为辅进行实施,状元升学谱则是专门记录天
子评定的状元考生。
户籍制度下,各地地方官府统计户簿,制定头脚
档案,对民众的财产和经商事物进行清楚的记录,在一定程度上保证
了人民彼此的权利。
隋朝的户籍制度,既确保了国家的封建统治权利,也为国家的劳动力管理提供了纲领。
隋朝户籍制度名称1. 《隋朝户籍制度:那本写着百姓身家的大账本》你知道吗?隋朝有个特别的东西,就像一本大账本,这个就是户籍制度。
在隋朝,每个人都在这个账本里有自己的一页。
比如说我,一个普通小百姓,要是想种地或者交税,官府就会翻到我的那一页,看看我家几口人,有多少地。
这户籍制度啊,就把大家的身家都记着,管着整个国家的人口事儿呢。
2. 《隋朝户籍制:老百姓的“身份户口簿”》隋朝的户籍制度可不得了。
那简直就是咱老百姓的“身份户口簿”。
就像现在我们的身份证能证明我们是谁一样,在隋朝,这个户籍就是他们身份的象征。
我听爷爷讲过,他的爷爷的爷爷那时候,有户人家想让孩子去读书,可户籍没弄好,就像没门票进不了门一样,孩子只能眼巴巴看着别人去学堂。
这户籍制度对当时的人影响可太大啦。
3. 《隋朝户籍:家家都在的“人口档案”》隋朝有个神奇的户籍。
这就好比现在公司里的员工档案,只不过这个是每家每户的人口档案。
我和村里的老张聊天的时候,他就说过,隋朝那时候,要是哪家有新出生的娃娃,就得赶紧去官府登记户籍,就像现在孩子出生要办户口一样。
要是不登记,就像一个人没名字似的,在社会上很多事儿都办不成呢。
4. 《隋朝户籍制度:人口管理的“大网”》隋朝的户籍制度像一张大网。
这张大网把所有人都网在里面。
我曾经想象,假如我是隋朝的一个小官,我就得按照这个户籍制度来管理百姓。
就像渔夫看着网里的鱼一样,要清楚每条“鱼”的情况。
比如说,哪家有壮劳力可以去服徭役,都在这个户籍里写得明明白白的。
这张大网虽然看着管得严,但是也让隋朝的社会有了秩序。
5. 《隋朝户籍:百姓命运的“指南针”》你能想象吗?隋朝的户籍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就像百姓命运的“指南针”。
我有个朋友,他特别喜欢研究历史。
他跟我说,在隋朝,一个人的出身、家族等信息都在户籍里。
这就决定了他能做什么,比如出身贵族的,可能就有机会入朝为官,而普通百姓就只能种地或者做些小买卖。
就像指南针指着不同方向一样,户籍指向了不同人的命运道路。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持续了数千年的重要管理制度。
它的核心是管理人口,实现社会秩序的维持和人民的耕种生活的稳定。
户籍制度在古代传承了比较完善的管理体系,而且更新的完善,其功能更加明确,到了近代才彻底改变。
户籍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实行上下等级的封建社会建立的必然结果。
封建社会以垂范为基础,把人口划分为贵族、百姓、奴婢等等,户籍则把这些等级牢牢记录在簿上,既记录着人口数量,也记录着不同等级的贡献情况。
古代的户籍制度分为住户籍和活动户籍两类。
住户籍是一个固定的户籍,确定某一地区的家庭祖先的归属关系,也就是往后子孙的出生地。
活动户籍则是在不同地点的活动,可以跨越地域确定某一地方的家庭祖先的归属关系。
户籍制度在实施过程中,还涉及到一系列政策,包括移民、登记、缴税、婚姻联结等。
移民,也就是所谓的迁移,由于家庭贫穷或其他原因,某些人离开宗族移居到其他地方。
登记是指家庭在某地登记,以确定其与这个地方有何关系。
缴税,按照不同家庭的情况,每一个家庭交纳不同的税收,以确定其在社会中的身份。
婚姻联结则是家庭两代之间的婚姻关系,确定由两家相交接的三代家庭的身份。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虽然也有缺陷,但它承载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变化,是中国古代社会演变的重要见证。
同时,它也是中国古代
社会管理体制的延续,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繁荣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吕梁市离石区,位于山西省西部,吕梁山西麓中段腹地,四周群山环绕,地处华北地区通往西北的咽喉要地,战略交通地位十分重要。
自东汉西河郡治迁置于此后,吕梁市离石区一直是晋西的区域性政治中心。
县城作为郡、州治驻地已有1870余年的历史。
1 971年4月,吕梁地区成立后,离石为吕梁行署驻地,2004年6月,吕梁撤地建市,离石撤市建区,分别为吕梁市、离石区。
离石,从北周建德六年(公元577年)县改石州,到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止,称石州的历史有9 90年。
从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蒙古兵俺答(即阿勒坦汗)攻陷石州城后,经隆庆皇帝恩准,改石州为永宁州,至1911年止,称永宁州的历史有344年。
本文试图辨析的山西吕梁南梁贺氏家族都甲户口的时间范围是:明石州、明永宁州、清永宁州时期(明嘉靖初年1527年至宣统三年)约384年。
离石最早记载乡村级行政设置始于唐代。
全县设有五个乡,一乡五百户。
后来因与周边县的多次分合,乡村范围及名称多次变更。
明、清两代实行都甲制,县下设置“都”,都下设置“甲”。
据我们查阅清顺治版《永宁州志》、光绪版《永宁州志》以及《离石县志》等志书,其上记载,明朝初年至清朝初年,石州、
永宁州的都甲户口,由41坊都,逐步缩减合并为25坊都、16坊都,直至清顺治年间的10坊都。
但是,41、25、16坊都的具体名称志书上并未记载,只记载了10坊都的具体名称。
离石现存最早的志书,顺治十三年(1656)刻本《永宁州志》,当时记载的永宁州都甲户口为:十坊都。
即二坊八都,在城为坊,有宣阜、来安两坊;在乡为都,有东相都、仁城都、太孝都、勤忠都、青门都、泽远都、文北都、同南都。
每一个坊都下,各设置十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