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必修一历史笔记全
- 格式:docx
- 大小:23.36 KB
- 文档页数:7
高一历史必修一笔记1、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法则,宗法制的实施进一步巩固了分封制。
2、宗法制也是一种宗庙之法。
其实质是按照血缘关系在其宗族内分配政治权利,以保持贵族对政治权利的垄断和财产的分配。
详细扩展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夏商政治形式1、商的政治特点:(1)商代贵族以血缘为纽带;(2)推行宗法制;(3)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二、西周1、分封制:背景:武王伐纣,商朝灭亡。
目的:稳固统治者,不断扩大统治者疆域。
含义: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口分封给同姓子弟,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即“封邦建国”、“以藩屏周”。
权利和义务:权利:建国、继续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义务:随其周天子出战,随同登陆作战;定期朝见家访;交纳贡赋等。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具有长期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但也具有一定的分离性和独立性。
性质:商周时期同时实现的一种地方行政制度。
作用:巩固了(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边远地区得到开发,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区域;形成对周天子众星捧月的政治格局;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衰败:受到封地的诸侯国本身就具备相当大的独立性,诸侯国势力的强悍;西周后期周王室的衰败。
其衰落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其衰落的具体表现为:诸侯争霸等。
2、宗法制: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目的:为了强化分封制构成的统治者秩序,化解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承继上的矛盾,西周推行了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备政治性质的宗法制。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小宗相对。
评价: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即,凝聚宗族、防止纷争、强化王权、家国合一)。
影响: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产生了关键性影响。
高一必修一历史重点详细笔记引言: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镜子,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了解过去的经验教训,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
高一必修一历史是学生们初步接触历史学科的一门重要课程,本文将详细介绍高一必修一历史的重点内容,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课程。
正文:1. 中国古代历史概述1.1 中国历史的时期划分- 夏、商、周三代- 春秋战国时期- 秦汉两代- 魏晋南北朝时期-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 宋辽金元时期- 明清两代1.2 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点- 农耕经济的发展和封建社会的形成- 家族、宗族和封建等级制度的建立- 农民和地主的矛盾与斗争- 儒家思想的兴起和影响1.3 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的发展-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进步-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 文学、艺术和哲学的繁荣2. 中国古代帝国的建立与发展2.1 秦朝的统一与秦始皇的政治措施-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郡县制的推行- 修筑万里长城和修订文字2.2 汉朝的兴起与汉武帝的政治措施- 刘邦的统一战争-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开展对外战争和丝绸之路的开辟2.3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变革与社会发展- 三国鼎立与八王之乱- 北方民族的入侵与南北朝的分裂- 佛教的传入与社会变革3.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与文化思想3.1 封建制度与儒家思想的兴起- 封建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影响3.2 佛教的传入与道教的兴起- 佛教的传入与发展- 道教的起源与主要思想3.3 文学艺术的繁荣与科技的进步- 文学艺术的代表作品与特点- 科技的进步与对社会的影响4.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与文化交流4.1 丝绸之路的开辟与发展- 丝绸之路的起源与重要性- 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传播4.2 中国古代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北方民族的入侵与抵抗- 与周边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4.3 中国古代与外国的交往- 与罗马帝国的交往- 与日本、朝鲜等国家的关系5. 中国古代社会的变革与思想的转变5.1 辽金宋夏时期的政治变革- 辽金的兴起与衰亡- 宋朝的政治制度与改革5.2 元朝的建立与政治制度- 蒙古帝国的建立与统治- 元朝的政治制度与对外扩张5.3 明朝的兴起与政治制度- 明朝的建立与政治改革- 明朝的经济繁荣与文化发展6. 中国古代社会的动荡与变革6.1 明末农民起义与明朝灭亡- 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 清朝的建立与明朝的灭亡6.2 清朝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矛盾- 清朝的统治制度与政治措施- 农民起义与社会矛盾的激化6.3 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与思想解放- 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与思想解放- 西方文化的传入与中国的现代化总结:通过对高一必修一历史的详细笔记,我们可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政治制度、文化思想以及对外交往等方面的重要内容。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笔记整理手写历史必修一笔记整理(人教版)第一章古代人类的起源和社会初步发展一.人类起源和旧石器时代1.人类的起源:(1)人类产生于非洲大陆东部;(2)阿尔达PI事件可能是人类起源的关键;(3)人类早期两支发展方向:尼安德特人和现代人。
2.旧石器时代:(1)旧石器时代的特点:使用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狩猎采集为主要生产方式;(2)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石器、火器、山洞壁画等。
二.新石器时代的到来与革命1.新石器时代的到来:(1)新石器时代从农业革命开始;(2)早期农业的出现:中东的肺古文化;(3)农业的传播:人口增长,农业向周边地区扩散。
2.农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1)农业的出现标志着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2)农业革命带来了定居生活方式;(3)农业革命推动了人类社会分工的形成。
三.奴隶社会的兴起和奴隶制的建立1.奴隶社会的兴起:(1)奴隶社会出现的原因:生产力的发展,战争和贸易的需要;(2)奴隶制的特点:雇佣奴隶劳动,奴隶通过购买自由获得自由身份。
2.古代社会的分级:(1)奴隶主、贵族和奴隶是古代社会的主要分级;(2)贵族阶级的特点:统治阶级,拥有土地和生产资料;(3)奴隶的来源:战胜的部落成员,通过战争、劫掠和债务等途径获取。
四.中国古代文明的萌芽1.黄河流域的古代文明:(1)黄河流域是中国最早的古代文明发源地;(2)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是黄河流域早期文明的代表。
2.长江流域的古代文明:(1)长江流域的古代文明是中国最重要的古代文明之一;(2)杨shao文化和良渚文化是长江流域古代文明的代表。
第二章中国古代王朝的更迭一.西周的建立和分封制度1.西周的建立:(1)西周建立的标志:首都迁至镐京,设立了行宫、宗庙等;(2)西周的政治制度:建立了以王为中心的政权体制。
2.分封制度的出现:(1)分封制度是西周王国的特征之一;(2)分封制度的目的:巩固王室对四方诸侯的控制。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动乱与变革1.春秋战国时期的背景:(1)西周衰弱的原因:封建制度的变质、周王的失威和外族的威胁;(2)春秋时期各国的出现:列国纷起,实行分封制度。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课笔记
第1课商周至秦朝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商朝的政治制度
(1)王权传承:实行王位世袭制,传承方式是父子相传或兄终弟及。
(2)王权特点:通过占卜决定国家大事,具有神秘色彩。
2.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进行有效的统治,扩展周的统治范围。
(2)概况
①对象: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②义务:诸侯要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③权利:受封诸侯在自己领地内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3)影响:①前期: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②后期:受封诸侯在自己领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3.西周的宗法制
(1)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内容:推行嫡长子继承制,形成相对的大宗和小宗。
(3)地方官制:推广郡县制
①在春秋战国基础上全面推行。
②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下设若干县。
③郡、县长官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3.影响
(1)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2)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沿用,并不断加强和完善。
①背景: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在宫内设置军机处。
②职责:军机大臣每日跪受笔录,军国大事由皇帝裁决。
③影响:不仅提高了行政效率,而且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高一必修一历史笔记整理1. 古代文明的起源1.1 早期文明的雏形哎呀,说到古代文明,那可真是一段神秘又迷人的历史呢。
最早的文明就像是一颗颗珍珠,镶嵌在历史的长河中。
比如,古代的美索不达米亚,那可是文明的摇篮。
它位于今天的伊拉克,那里河流纵横,土地肥沃,简直是上天恩赐的宝地。
这种地方最早的定居者们,就像是得到了天赐的机会,开始建立自己的小社会,小国家,真的是人类历史的开端啊!1.2 早期文明的特征那时候的文明可不是随随便便就出来的。
首先,他们有自己的文字系统,这个可是大大的进步啊!再者,他们开始有了制度,比如官员、法律啥的。
这样一来,社会就有了规矩,大家也不至于像一盘散沙,得以更好地管理和发展。
像古埃及的金字塔,那个时候可是个大工程,不是一般的小打小闹哦!2. 中国古代的早期文明2.1 夏商周时期咱们中国的古代文明同样也是辉煌的。
首先就是夏朝,那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尽管它的具体情况还没完全搞清楚,但足以看出早期社会的雏形。
接下来,商朝的甲骨文可真是让人惊叹不已,这是中国最早的文字记录,像是在给历史留下清晰的脚印。
然后就是周朝,它不光建立了封建制度,还制定了周礼,这些东西对后来的中国历史影响深远,真的是个了不起的成就呢!2.2 诸子百家说到中国古代的思想,哇,那真是丰富多彩。
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就像百花齐放,争奇斗艳。
孔子的儒家思想主张仁爱、礼仪,这是后来中国文化的核心。
老子的道家思想则主张“无为而治”,那种自然无为的理念真的是很有意思。
还有墨子的墨家思想,强调实用和节俭,这些思想流派,就像是春风化雨,滋养了整个古代社会。
3. 早期文明的交融3.1 文化交流的契机历史的发展就像是一场大舞台上的盛会,各种文明在这场盛会上相互交流、碰撞,真的是别有一番风味。
古代丝绸之路就是这么一个重要的“交流平台”,它把中国的丝绸、茶叶带到了中亚和欧洲,也让西方的各种东西来到中国。
这种交流,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还有思想、文化的传递,简直就是大大的好事儿!3.2 交流带来的影响这种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带来了不少意想不到的好处。
高一必修一历史重点详细笔记高一必修一历史课程主要围绕中国古代历史展开,涉及到了从原始社会到秦汉时期的历史内容。
本篇文章将对该教材的重点内容进行详细笔记,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和记忆历史知识。
一、原始社会1. 原始社会是人类发展的最早阶段,主要特点是人类处于采集和狩猎的状态,没有固定的定居地。
二、奴隶社会1. 奴隶社会是原始社会向定居的农业社会过渡的阶段,以奴隶制度为特征。
2. 其中古代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古代中国的奴隶制社会是世界上三大文明古国。
三、封建社会1. 封建社会是中国古代社会最长的一个阶段,主要特点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农业经济的发展。
2. 中国封建社会有三个主要时期:夏、商、周。
其中,周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四、秦汉帝国1.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由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
2. 秦始皇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政策,如统一货币、建立标准文字——小篆、修建万里长城等。
3. 在秦朝统一的基础上,汉朝进一步发展了中央集权制度,推行了与民休息的政策,如推行降租减息、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等。
五、中国古代文化1.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代表性人物有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
2. 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君子道德修养,大力弘扬社会和谐。
3. 先秦时期的道家思想主张追求自然,主张无为而治,注重内心的安宁与自由。
4. 另外,先秦时期还有多种流派,如墨家、法家、兵家等,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重要影响。
六、历史上的重要事件1. 夏朝的建立和夏禹治水;2. 商朝的商汤灭夏、纣王的暴政,以及武庚起义等;3. 周朝的建立和周公制礼;4.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5. 汉朝的王莽新政和王莽的灭亡;6. 其他重要事件,如项羽和刘邦的争霸、三国鼎立、北周的改革等。
七、历史人物1. 古代中国有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如夏禹、商汤、周公、孔子、秦始皇、刘邦、曹操、诸葛亮等。
总结:通过本篇文章的详细笔记,我们对高一必修一历史课程的重点内容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高一历史笔记必修一高一历史笔记必修一 1《诗经》与《楚辞》1、《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编者可能是周王朝的乐官太师。
①《诗经》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
②《诗经》的内容从各个角度反映了五六百年间的广阔的社会生活。
③《诗经》的艺术手法主要有“赋”、“比”、“兴”三类。
2、《楚辞》是我国古代另一部诗歌总集。
①“楚辞”本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②《楚辞》的主要是屈原,其主要作品是《离骚》。
3、《诗经》与《楚辞》历来合称“风骚”,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
高一历史笔记必修一 2古代水利建设概况1、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2、春秋战国: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3、秦:灵渠4、两汉:西汉汉武帝亲到黄河工地命文武百官背土,东汉王景治黄河才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5、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高一历史笔记必修一 3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的发展了解古代中国在纺织、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1、纺织业主要成就:(1)原料使用先后顺序:麻葛丝棉。
(2)丝绸之路:汉代开辟。
丝绸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
(3)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朝廷征收民间纺织品的数量相当可观。
2、冶金业主要成就: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工艺特点:分布广,规模大,水平高。
战国以后以铁器为主,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3、制瓷业取得的主要成就:(1)先有陶后有瓷(2)陶器:a、产生——原始时代彩陶b、发展:山东龙山文化——蛋壳黑陶c、独特技术——唐三彩d、陶瓷过渡时期: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
(3)瓷器:a、唐代青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b、唐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彩绘工艺。
c、清朝:粉彩瓷器的工艺技术发明——康熙时期、顶峰——雍正时期高一历史笔记必修一 4天文学:①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天文学著作,书中的《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石申在世界上最早用赤道坐标表示恒星位置)②唐代僧一行主持实测了子午线的长度,这是世界上的第一次③元代郭守敬制成的观测天体坐标的工具“简仪”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他编定的《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精密的一部历法数学①春秋战国——出现筹算计算法②东汉——数学著作《九章算术》标志着我国古代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以算筹为计算工具、以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十进制记数系统来计算的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2023高一必修一历史重点详细笔记第一单元:古人类的远古生活和社会发展一、人类的进化与远古社会1.人类的起源-人类起源于非洲;-提出的人类起源假说:直立人、智人起源等;-尼安德特人和现代人的关系。
2.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主要特征是使用石器,如“原始匠人”;-新石器时代:以制陶技术发展为特征,如不同类型的陶器。
3.农业的兴起-农业革命的出现;-农业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早期的农业社会的特点。
4.青铜文明和铁器时代-青铜器的出现和发展;-铁器时代的到来及影响。
二、封建社会的起源和发展1.社会等级的产生-基于农业生产和定居,产生了地主、农民、奴隶等社会阶级。
2.封建制度的形成和特点-封建制度的基本特征:土地所有权、国家权力和封建等级制度;-封建社会的等级结构:天子、诸侯、士、农、工、商等;-诸侯的分封和农奴制度的形成。
3.奴隶社会和殖民地扩张-奴隶制度的存在和发展;-古希腊城邦的兴起;-罗马帝国的衰落。
4.亚洲古代国家的兴起-印度江河流域的缘由;-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幼发拉底河流域的两河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古代埃及文明)。
第二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一、夏、商、西周政治形态的演变1.夏、商、西周的建立-神话传说中的夏朝;-商朝的建立和衰败;-西周的建立和分封制度。
2.分封制度的特点和作用-国家的建立和分封制度的形成;-分封制度的优点和缺点。
3.西周衰亡和东周的分裂-春秋时期的国家分裂;-分裂的原因和后果。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思想1.战国七雄的崛起-中原七舞、江南七国等七雄的崛起。
2.列国相争和兼并-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争斗和兼并;-战国时期的兵器和军事制度。
3.战国时期的思想与影响-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学派的兴起;-秦国崛起的原因和秦统一中国的过程。
三、秦朝真实政治状况以及秦汉时期的法家思想1.秦朝的建立和秦政权的特点-重视军事力量和中央集权制;-秦始皇帝的改革和强化。
最全的高中历史必修一笔记必修一历史是学生踏上高中的校园刚接触的第一次历史,学好就很重要。
最全的高中历史必修一笔记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明确分封制、宗法制两个主要概念(内容、特点、作用)(一)分封制1、内容: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
他们对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2、特点:分封诸侯,以藩屏周。
用分封诸侯的方法巩固统治。
3、目的:巩固统治、拱卫王宫4、作用:A.积极:(1)使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2)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得到加强;(3)形成西周贵族集团,“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等级序列;(4)加强各地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民族融合。
B.消极:由于诸侯国相对独立性,造成内乱,威胁中央。
5、分封主体:姬姓亲族、功臣、姻亲、殷商族、降族,被商灭掉的古国(二)宗法制1、内容:在氏族组织中层层由嫡长子世袭为宗主,作为氏族延续的主干,而其余诸子则不与嫡长子享受平等地位,只能另立小宗作为氏族延续的旁支。
2、特点:(1)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家”和“国”密切结合;(2)保证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3)大、小宗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3、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间的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4、作用:(1)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战争,强化王权,把“国”与“家”密切联系起来;(2)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3)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牢固地维系封建制度,是中国封建制度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三)二者的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表现,二者相互依存,互为表里。
二、认识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血缘色彩2、神权与王权相结合3、最高决策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1、概念:中央集权制度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以下是高一历史必修一的部分笔记,供参考: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 世袭制:商朝和西周的最高统治者都是通过世袭方式获
得权力。
- 分封制:西周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将土地和人民分封
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
2. 秦朝的政治制度
- 皇帝制度:秦始皇自称始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 郡县制: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
对地方的控制。
3. 汉朝的政治制度
- 中外朝制度:汉武帝时期设立中外朝制度,中朝由皇帝
和近臣组成,外朝由丞相和九卿组成。
- 郡国并行制:汉朝初期实行郡县制和封国制并行的制度。
4. 隋唐的政治制度
- 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实行的中央官制,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六部为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
工部。
- 科举制:隋唐时期创立的选官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二、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 雅典的政治制度
- 公民大会:雅典城邦的最高权力机构,负责立法和决策。
- 议事会: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负责审议和决定城邦的
重要事务。
- 陪审法庭:负责审理案件和监督司法活动。
2. 罗马的法律制度
- 成文法:《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
- 公民法:适用于罗马公民的法律制度。
- 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境内各族人民和外邦人的法律制度。
- 《民法大全》:罗马法律制度的总结性文献,标志着罗
马法律制度的完善。
新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笔记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 分封制。
- 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 内容: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
- 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但后来随着诸侯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 宗法制。
- 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 内容: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它规定,周王称为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为大宗;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他们对天子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却是大宗。
诸侯的爵位,也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其他儿子领有封地成为卿大夫。
卿大夫对诸侯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又是大宗。
卿大夫与士的关系,依此类推。
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 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共同构成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体。
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 皇帝制度。
-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于是将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的名号合二为一,称为“皇帝”,并确立了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的皇帝制度。
这一制度显示了皇帝的独尊地位和至高无上的权力。
- 三公九卿制。
- 三公指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事)。
九卿泛指中央各部门的官员,他们分管着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如宗庙礼仪、宫廷警卫等。
高中历史必修一笔记整理一、夏朝(夏王朝)(一)发源及称号1、发源: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王朝,其最初建立于公元前2104年,中国第一个国家,被称为“夏”,因此被称为夏朝。
2、称号:夏朝最初受尊称“皇天”,以及几个分支称谓:“皇天尊德”、“帝天尊”、“大社”等。
另外,夏朝的君主自封的称号包括:“淮南王”、“皇帝”。
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左右,夏朝君主开始以“黄帝”的称号称帝,在史书中以其称号来称呼夏朝。
(二)政治制度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王朝,在夏朝时期,建立了以皇室家族为根基的封建制度,提出了“天子”、“诸侯”、“大夫”等封建等级制度,以及“礼乐刑法”等封建政治制度。
1、天子:夏朝的核心政权机构是天子,是夏朝的君主,在职权和权威上居于重要位置,被称为“淮南王”或“皇帝”。
2、诸侯:诸侯是夏朝的分支政权,按照夏朝八十一国分类法分类,夏王朝为统治十二国,其分裂出八十一个诸侯国,在夏朝时期,诸侯统治权力相当稳固,但最终仍接受夏王朝的领导。
3、大夫:它是夏朝封建制度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夏朝的政治管理者,在实际操作上,大夫们负责制定政策,行使公权力,统治社会,特别是建立了夏朝的政治机构。
(三)文化1、礼制:夏朝时期,古代中国礼仪制度在西夏朝已经相当完善了,《春秋》中“三让与六位”的礼仪制度,是从夏朝传承而来。
2、黄帝内经:黄帝,中国最古老的名医,也是中国第一部最重要的医学著作,其中载有治疗疾病、调理身体等方面的具体规定,这部著作,对中国及世界医学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末期夏朝持续了大约六百多年,在公元前1766年灭亡,灭亡原因之一,是内部政治矛盾及政府腐败,另外,是夏朝社会经济及国防上的落后,以及夏朝内部散户主义的发展,都严重影响了夏朝的��存。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笔记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笔记 1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1、夏是我国历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3、分封制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4、西周宗法制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度是一种带有封建制度的政治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笔记 2古代水利建设概况1、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2.春秋战国时期:都江堰,李秉秀掌管秦国蜀郡,郑国渠,郭征是水利工程师,掌管秦国。
3、秦:灵渠4.汉朝:西汉武帝到黄河工地命令文武百官运土,东汉王景之基本解除了黄河洪水。
5、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6.唐朝:任命专职官员管理水利,各地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并创造了新的灌溉工具。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笔记 3历代王朝的地方行政制度:秦汉:郡、县;西汉中期后是州、郡、县。
唐代:道、州、县。
宋代:路、州、县。
元代:实行行省制(10个),形成:省、路、府、州、县。
两个单列行政区划:“腹里”即中书省;宣政院(藏、青、川)。
评价:省的设立方便了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尤其是对于调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明代:承宣布使司、府、县。
清代:省、道、府、县。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笔记 4夏商的政治制度1.从禅让到王位世袭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我国开始有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禹死后,其子启即位,原始社会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2.王权具有神秘色彩统治者把自己的行为描述为天意,国家大事由占卜决定。
3.初步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建立中央政府、官员等。
,并建立地方政府。
(完整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全套笔记第一章古代人类与历史1. 人类文明的起源- 人类的起源:根据考古学的研究,人类起源于非洲,并经过长时间的演化才逐渐形成现代人类。
- 文明的特征:文明是指人类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的高度发展和进步。
2. 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影响- 早期文明的形成:古代文明的发展主要受地理环境、水利条件、农业生产等因素的影响。
- 欧洲古代文明:古希腊和古罗马是欧洲古代文明的代表,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亚洲古代文明:中国、印度、埃及等亚洲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也为世界文明的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二章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1. 古代中国的发展与特点- 灿烂的古代文明:中国古代文明以中华文化为核心,强调礼仪、道德、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 农耕文明的特点:古代中国的发展是以农耕为基础的,农业经济在古代社会占据重要地位。
2. 中国古代王朝的更替与演变- 夏、商、周三代: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商、周两代是夏朝后的两个重要王朝。
- 秦汉隋唐:秦朝的统一开启了秦汉时期的高度集权制度,隋唐时期则开启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巅峰。
- 宋元明清:宋朝是南宋与北宋两个时期,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王朝,明、清是后来的两个重要王朝。
第三章世界古代文明的发展与交流1. 世界三大古代文明-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位于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 埃及文明:埃及文明以尼罗河为中心,建立了伟大的古代国家和不朽的金字塔。
- 印度河流域文明:位于印度河流域的古代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文明之一。
2. 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通道,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 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的海上贸易网络,连接了中国、东南亚、南亚和西亚等地。
第四章伟大的变革——都市文明的形成1. 文明的兴起与变革- 都市文明的特点:都市文明是指城市中人口稠密、产业繁盛、物质生活丰富的文明形态。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西周总体特征:早期政治制度,带有原始性(血缘色彩浓厚)一.夏、商1.王位世袭制(夏朝)——经济上私有制→政治权力也变为私有(“家天下")2.中央官制:相、卿士3.地方:侯、伯(臣服、方国→松散)二.西周1.分封制①目的:巩固统治西周的分封制: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层层分封(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拱卫王室(服从、镇守、作战、贡赋、朝觐)诸侯的权利和义务:①服从周天子的命令②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③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分封制的作用(影响):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积极:开发、扩大、趋向严密→加强统治;消极:地方独立性(官员、武装、赋役)→西周后期遭破坏③影响:2、西周的宗法制: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互为表里)。
①目的:父系血缘关系→维系政治等级→解决矛盾→统治秩序②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世袭制、分封制的规则)③内容:嫡长子继承制、余子分封、大小宗④作用:贵族特权、垄断→稳定、团结,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神权与王权结合(史实:早期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和商代的占卜制)。
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史实:商代的宗法制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
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史实:商代的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西周的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但也是政治实体,诸侯以嫡长子继承享有世袭统治权)。
第2课: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形成提示:从第2课至第4课,主线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发展、强化)春秋战国1、郡县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郡县制的建立①郡县制的建立: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陆续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
高一历史必修一笔记知识点历史必修一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史的基本知识点,从远古时期一直到隋唐时代的历史演变。
下面是该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及其概要。
一、远古时期1. 人类的起源与早期社会- 人类起源的理论:直立人、早期人类、智人。
- 早期社会的特征:狩猎采集社会、部落社会、原始农业社会。
2. 中国的远古时期- 黄河流域的文明发展: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夏代文化。
- 中原地区的迁徙与定居:彝器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
- 古代文明的形成:农业的兴起、手工业的进步、文字的发明。
二、夏商周时期1.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朝- 夏朝的建立:大禹治水、建都于安邑城。
- 夏朝的政治制度:有巫术色彩的政权、封建制度。
2. 商朝的兴起与衰亡- 商朝的兴起:共工氏、商汤篡夺夏朝,建立商朝。
- 商朝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度、宗族集团。
3. 周朝的建立与衰亡- 西周与东周的区别:都城的迁移、政治制度的变化。
- 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分封制度、封建体制的解体。
三、春秋战国时期1.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 百家争鸣: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等思想流派。
- 史记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史书:司马迁的《史记》。
2.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农业技术的改进:铁器的使用、水利工程的兴修。
- 社会经济制度的变化:中央集权、郡县制、井田制。
3. 春秋战国时期的外交纷争- 各诸侯国的兴衰:齐国、楚国、秦国等。
- 孟子与孟子思想:仁政、君臣义务、谏言利国。
四、秦汉时期1. 秦朝的统一与建立- 秦朝的统一战争:百家争鸣、焚书坑儒、各国版图的占领。
- 刘邦与秦始皇:刘邦的起义、秦始皇的政治制度与改革。
2. 汉朝的兴起与繁荣- 刘邦与汉朝的建立:刘邦称帝、汉高祖。
- 汉朝的政治制度:郡县制、科举制。
3. 华夏文明的扩张与交流- 丝绸之路的开辟:张骞的西域探险、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 文化的繁荣:书法、音乐、舞蹈等。
通过这些知识点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深入了解古人们的智慧和对未来的思考。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西周总体特征:早期政治制度,带有原始性(血缘色彩浓厚)一.夏、商1.王位世袭制(夏朝)——经济上私有制→政治权力也变为私有(“家天下”)2.中央官制:相、卿士3.地方:侯、伯(臣服、方国→松散)二.西周1.分封制①目的:巩固统治西周的分封制: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层层分封(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拱卫王室(服从、镇守、作战、贡赋、朝觐)诸侯的权利和义务:①服从周天子的命令②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③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分封制的作用(影响):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积极:开发、扩大、趋向严密→加强统治;消极:地方独立性(官员、武装、赋役)→西周后期遭破坏③影响:2、西周的宗法制: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
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互为表里)。
①目的:父系血缘关系→维系政治等级→解决矛盾→统治秩序②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世袭制、分封制的规则)③内容:嫡长子继承制、余子分封、大小宗④作用:贵族特权、垄断→稳定、团结,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神权与王权结合(史实:早期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和商代的占卜制)。
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史实:商代的宗法制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
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史实:商代的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西周的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但也是政治实体,诸侯以嫡长子继承享有世袭统治权)。
第2课: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形成提示:从第2课至第4课,主线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发展、强化)春秋战国1、郡县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郡县制的建立①郡县制的建立: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陆续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
秦灭六国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推行郡县制度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②郡县制的内容及特点:“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县”隶属于“郡”,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调动任命,不得世袭。
郡县制的特点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③郡县制建立的影响: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1.西周灭亡、东周开始——宗法制、分封制被破坏2.春秋:诸侯争霸3.战国:兼并战争、变法4.秦朝统一——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二、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形成1.核心:皇帝制度(①皇帝独尊②皇权至上(核心,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③皇位世袭)2.中央官制:三公(分工、配合、牵制,以皇权为中心;参与决策)三公九卿制,中央: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下达诏令、监察事务)、太尉(全国军务)注意:秦始皇时期,丞相和太尉地位一样,御史大夫是副丞相。
地方:郡县制郡县制的推行:郡: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
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郡守;县:郡的下级行政机构。
县的长官:县令或县长,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
①实质:中央直接管辖地方②作用:对地方有效控制→巩固统一(建立中央集权的根本性变革)3.历史地位:奠定格局(皇帝直接管理中央和地方)4、影响(1)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2)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3)秦朝的国力增强,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4)强化皇帝的专制权威,激化阶级矛盾,秦朝短命而亡。
第3课:汉——元总体趋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逐步加强一.中央集权加强(手段:削弱地方)1.西汉①背景:汉初郡国并存,封国对抗中央②措施:推恩令(汉武帝)2.北宋①背景:唐中后期藩镇割据(政、财、军)②措施:(宋太祖)军事:收兵权、禁军行政:文官、通判财政:中央掌控3.元:行省制度①目的:疆域大,只能进行宏观管理,给地方一定的自主权②内容:行中书省;经、军大权;中央任命、节制;路府州县、宣慰司(边远民族)③作用、影响:便利管理、加强集权、巩固统一;省制开端二.君主专制加强(手段:削弱相权)1.西汉:重用近臣(汉武帝)——削弱相权2.隋唐——宋:分割相权①隋唐:三省六部制形成过程: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隋唐确立、完善内容: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监督作用、影响:加强皇权,制度成熟②宋:结果:皇权加强;效率低下3.元:中书省替代三省,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相权大,削弱皇权三.选官、用官制度1.汉:察举制内容:郡国、孝廉优点:自下而上,广泛搜求缺点:无法量化2.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缺点:门第、世家大族3.隋唐以后:科举制①发展过程:隋文帝:分科考试隋炀帝:进士科,形成唐宋元:继承、完善②内容:读书、考试、做官联系起来③作用:进步——打破特权垄断、扩大人才来源、提高官员素质、加强中央集权2、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
(中央日益集权于皇帝)史实:①汉武帝从地位低微的士人中破格提拔选用人才,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皇帝亲自任命和直接指挥的高级将领也往往参议机要,形成了与属于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外朝”相对应的“中朝”,实际削弱了丞相权力。
②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后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也等同于宰相,实际上分散了相权。
③宋朝曾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相以分割相权。
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特点: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地方日益集权于中央)史实:①西汉初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后逐步削弱王国势力,解除诸侯王军政大权;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13作为监察区,设刺史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
②元朝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使权力受中央的节制(民政、军政、税收);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同时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1、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处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1)汉初: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2)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3)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措施:①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
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
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4)元朝的中书省和行中书省行省制度(中国省制的开端):元朝为改变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中央机构)直接管理;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省的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由朝廷任命,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
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
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
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行省制度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处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1)汉朝汉承秦制有所变化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称为中朝,而丞相沦为执行机构称为外朝。
(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3)隋朝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4)唐朝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
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5)宋朝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构设枢密院为最高军政机构分宰相军权,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6)元朝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宣政院为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提示: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是封建社会步入衰亡期,社会矛盾空前尖锐复杂的情况下,地主阶级维护统治的必然选择。
一.明1.背景:宰相制度妨碍皇权2.措施:明太祖废宰相制度、中书省;权分六部3.内阁出现:侍从、顾问→参与机密事务决策→票拟权、首辅非法定,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不可能制约皇权。
A、废丞相,权归六部(明太祖时期),中国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制度达到新高度。
B、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形成。
4.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权,地位十分巩固;内阁,只是皇帝的咨询机构,无决策权,升降由皇帝决定,对皇权起不到制约作用4.作用:进一步加强二.清:顶峰1.背景:议政王大臣会议限制皇权2.措施:康熙:南书房(三足鼎立)雍正:军机处(机构简单、品级低、钦定、“跪受笔录”、拟写、传达)(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特点:简、速、密作用:提高效率;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顶峰(1)清初: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2)雍正设立军机处A.特点:军机大臣品级不高,受皇帝召见,跪奏笔录B.影响:提高清王朝行政效率,专制皇权高度发展2、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积极、消极):(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2)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阻碍社会进步。
(3)明清之际,西方许多国家先后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或民主共和制,为资本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跨入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新时代。
而清朝统治者却继承明制,把君主专制制度推向高峰,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积极:统一、社会安定、民族融合、经济文化发展消极:暴政、腐败、钳制思想;明清时期阻碍社会进步6. 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使得整个国家都处于皇帝的一元化领导之下,皇帝具有绝对权威和至高无上的权力。
正如美国费正清教授所指出的那样:在这样一个专政社会里,皇帝把教会和国家的职能集为一身,他是军事也是精神的领袖,是行为的楷模和正义的主宰。
他的全能总括了国家的一切主要职能,包括国家对于全人类的尊崇。
他是“天下之一人”,是社会政治殿堂前的帅旗。
(1)积极作用它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