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约瑟之谜的解释
- 格式:ppt
- 大小:646.00 KB
- 文档页数:4
李约瑟问题其实是:为何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没有诞生在当时世界科技与经济最发达繁荣的中国。
欧洲经历了一千年宗教的黑暗时期,希腊、罗马的古代典籍也被欧洲中世纪的焚书毁灭,欧洲从阿拉伯帝国保存的希腊、罗马古籍复兴了希腊、罗马文化的同时消化吸收了中华文明的科技与产业、体制与文艺等成就,从而诞生了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全球化地球文明。
中国在16世纪前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从17世纪中叶之后,中国的科学技术却如同江河日下,开始逐渐落后。
据部分资料统计,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中国所占比重从公元前6世纪的占54%下降至19世纪时占世界的0.4%。
然而,同时期的欧洲却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伽利略的学说成为了近代科学史的开端,哥白尼、第谷、开普勒等人则拉开了天文学的序幕,牛顿三大定律奠定了经典物理学的基础,瓦特改造的蒸汽机加速了大工业革命的进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把世界带入了电气时代,达尔文进化论彻底否定了神权的统治……而中国科技却远远的落后了,并间接导致了中国遭受近代的一系列屈辱。
这样一个难题,不仅仅是从一个角度可以解释的,是与一个社会的发展由着紧密联系的,而社会的发展不受单方面的因素决定,是经济基础,文化环境,历史背景,宗教制度,政治等等众多因素交织在一起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经济原因:经济基础的差异由于中国古代的经济模式是自给自足的,人们并不需要交换大量商品,过量的生产并不会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利益。
加上没有太多的商品流通,过量的产物或产品大多只能积压囤积。
中国古代的生产以家庭为单位,家庭的能力有限,除忙于日常生产外,根本无力顾及其它;一项新技术即使能够使产量成倍增加,对农户来讲,也没有什么吸引力。
这样,人们自然不会再去费力搞发明或者科学研究。
(二)社会原因:科举制度和思想文化差异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使科技显得无足轻重,儒家的政治伦理文化压抑了科技的发展。
中国的封建制度和西方的封建制度本质上是不同的,中国的科举制度扼杀了人们对自然规律探索的兴趣,思想被束缚在古书和名利上,“学而优则仕”成了读书人的第一追求。
李约瑟之谜的分析“李约瑟之谜”的解读英国学者李约瑟先生在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过程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在公元前世纪至公元前15世纪,中国在自然科学及运用方面,远胜于欧洲,但是近代科学为什么不是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中国古代文明中演绎出来,而是在文明程度相对落后的15世纪欧洲诞生呢?这就是学术界所说的“李约瑟之谜”。
一、原因分析首先我认识到了这一难题应该从多方面予以解释,1、社会原因:封建专制制度对科学的束缚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使科技显得无足轻重,儒家的政治伦理文化压抑了科技的发展。
中国的封建制度和西方的封建制度本质上是不同的,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还算是一个真正的封建社会时期,出现了具有社会影响力的贵族阶层,中国的文化,思想和科学起源于这一时期,并且大多由贵族创立,例如:孔子的儒家思想、老子的道家思想、韩非子的法家思想,还有更突出的是墨家在光学上的成就等。
但是自秦朝统一了中国之后,中国进入了“宗法地主专制社会”,其社会形态的特征是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的郡县体制,贵族与封地不再是世袭的,尽管依然是森严的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但是社会的上下阶层是可以流动的,这就刺激了平民通过一定的方式来进入上层社会,而进入上层社会的唯一途径是什么呢?就是科举制度,而科举制度考核的内容又是具有独尊地位的儒家思想体系,儒家思想造成了文化、科技的垄断,阻碍了科技的普及,这一思想体系的特点是注重德性修养,倡导“内圣外王”,本质上的道德的哲学,关注的是人的主体,以伦理为本,注重人的自身修养,注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注重如何管理好社会,而很少关心和探究有关自然界的知识,如“天人合一”等观点,在这种以人为核心的单一的哲学会禁锢人们的思想,使得科学研究的主体缺乏创新的意识和动力。
而广大平民为了能跻身于上层社会把学习的重点都放在了儒家思想,纲常伦理,古文经学等,自然没有人会花费时间与精力在自然现象和科学的思考上,总结:中国古代科技的实用性和“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等因素都妨碍着科技走向更高的层次。
李约瑟之谜为何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没有诞生在当时世界科技与经济最发达繁荣的中国,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之谜。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不仅提出了问题,而且花费了多年时间与大量精力,一直努力地试图寻求这个难题的谜底。
虽然他所寻求的答案还缺乏系统和深刻,就连他自己也不甚满意,但却为我们留下了探索的足迹,为这个难题的解答提供了有价值的思维成果。
李约瑟从科学方法的角度得到的答案是:一是中国没有具备宜于科学成长的自然观;二是中国人太讲究实用,很多发现滞留在了经验阶段;三是中国的科举制度扼杀了人们对自然规律探索的兴趣,思想被束缚在古书和名利上,“学而优则仕”成了读书人的第一追求。
李约瑟还特别提出了中国人不懂得用数字进行管理,这对中国儒家学术传统只注重道德而不注重定量经济管理是很好的批评中国自南宋以来的专制集权制度,特别是封建专制者对中国人愈来愈加强的儒家思想教育是造成近现代中国科学技术水平落后的根本原因。
我国的古代文明灿烂辉煌,有至今仍使中国人引以自豪的“四大发明”。
中华民族早在西方科学昌盛之前就有极其卓越的科学成就,15世纪之前,我国的科学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以中华文明为代表的东方文明遥遥领先于当时的西方文明。
李约瑟在数十册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以大量的史料证明:“中国在公元前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的科学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
对此,李约瑟有一些很自己的观点,但李约瑟这些观点还不足以说明近代科学之所以没有在中国产生的原因,因为在这些原因在近现代都被解除了以后,中国人仍然没能在中国土地上某方面获得比资本主义国家更高度的科学成就。
比如说在中国科举制度废除已近百年、西方发现发明自然科学文化知识早已大规模普及并为众人所接受、科学技术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可说与西方人已别无二致,但即使如此也没发生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以应有的速度发展,那怕是某一方面由此而有突出表现的状况也没有做到。
李约瑟之谜
一具体内容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其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的问题,“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
这个问题实质包含两个内容:
1.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西方兴起, 而没有在中国、印度兴起?
2.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为什么中国文化能够比欧洲文化更有效地了解自然, 且更能把有关自然的知识用来造福人类?
二相关解释及局限
这些假说中的大多数都有一定的解释力,但都存在着一些先天性的缺陷, 需要我们进行取舍和借鉴。
三本人看法
既有偶然也有必然。
偶然:
1.蒙古、满族等游牧民族强大的军事实力扼杀了宋、明两代的资
本主义萌芽。
必然:
1.封建官僚体系的严重腐败、贫富差距的扩大(社会分层,底层人
民为生存挣扎无力从事科学创新,上层社会纸醉金迷,缺乏工作动力)。
2.长期科举制的僵化和儒家文化的垄断对知识分子产生了误导,影
响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3.外族统治者带来的民族隔阂和矛盾。
文化、科技、工业被视为影
响社会稳定的因素而遭到严重地限制。
4.闭关锁国导致统治者对西方工业革命的现状缺乏正确的认识和足
够的重视。
5.封建统治时间过长,封建阶级观念深入人心,在这一过程中社会
结构不断固化,统治者的高度集权,为了自我稳定重农抑商,先进的生产力缺乏制度的土壤生存。
什么是李约瑟难题?1、“李约瑟难题”“李约瑟难题”是一个问题集,包含了多个层面:(1)为什么在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6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2)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17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3)为什么中国传统科学一直处于原始的经验主义阶段,而没能自发地出现近代科学及随之而来的工业革命?2、李约瑟难题的溯源:李约瑟难题产生于1944年,他坚持中国未能产生近代科学是由社会因素决定的,这和他受苏联学者的影响密切相关。
李约瑟终生坚持着以下观点:中国近世科学之所以不能兴起,是受到环境因素所致。
包括经济与社会,地理气候等。
中国自古有过闭关历史,与很多西方国家有着很大的不同,而且气候的影响,使得灌溉技术较为发达,各种因素导致了封建官僚的基础制度,从而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受到了严重地限制。
3、现象表述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基本发明创造,几乎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
然而,中国发明创造的数量占世界的比重自1500年以后急剧下降,到工业革命开始则已经微不足道。
据科技史资料显示,在公元401—1000年期间,全世界45件重大科技发明中有32件发生在中国,而到了1501—1840年期间,全世472件重大科技发明中只有19件属于中国。
至1700 年, 中国和欧洲的GDP总量相当, 各占世界的23%多一点; 到1820 年, 中国甚至超过欧洲, 占世界GDP 总量近1/3; 就人均收入而言, 中国在1700 年也只比欧洲低1/3 左右, 此后中国经济走向衰落。
李约瑟难题的分析1、地理环境、文化、制度层面的分析(1).地理环境层面1)、地理形态欧洲大陆的大部分是平原,而中国90% 的国土是山地。
这也就是说中国相比于欧洲具有较低交易成本系数,更高交易成本。
文贯中( 2006) 指出欧洲地中海周边国家和英国的崛起,和每个区域的腹地有限、无法像平原国家那样随着人口不断增长而自然向周边地区扩张有极大的关系; 因而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这也是人口向某一个特定区域集聚。
对李约瑟之谜的解释李约瑟之谜描述了一个令人迷惑的现象:一方面,直到明代和清代,新技术不乏出现,另一方面,历史上如此多的优秀技术,竟然一直缺乏科学理论化的概括,直至落后于西方国家科技的发展,被其他国家侵略。
要解释李约瑟之谜,首先要考虑一下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并将我国当时的社会背景与之进行比较。
6.1 工业革命的社会背景考察欧洲工业革命和文艺复兴的历史,可以发现几个很重要的社会背景:(1)农业发展一直比较落后((美)詹姆斯.W.汤普逊,商务印书馆,1996年),只有依靠手工业,以贸易的方式获得生活必需品。
于是出现了三个很重要的阶层:商人、资本家和工人。
生产或者经营的目的一开始就是为了交换而不是为了自给自足。
(2)与此相对应的政治体制也必然是民主体制,因为没有任何个人或者机构可以完全控制国际市场。
实际上,早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民主政体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当时的农业发展落后,经济来源主要依赖航海业和商业的缘故(见亚里士多德“雅典政体”)。
(3)民主政治体制对于社会成员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和道德标准,工业革命前的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黑暗的中世纪)虽然也试图压制新的科学理论的出现,但是当资本家、工人和商人的经济利益的发展受到这种政治体制的阻碍而无法进一步提高时,矛盾的激化将必然导致新科技的产生和相应的政治变革。
所以可以这样说,欧洲工业革命的原因是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低,并且由于自然禀赋的限制(耕地面积、气候条件等),一直难以得到提高。
这是为了满足生活的需要,发展手工业、商业和航海业。
当这三个重要的非农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需要在科学技术和理论方面有较大突破才能有进一步发展的余地时,就必然地出现了能够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的非农业科学技术。
与此相对应,我国古代的资源禀赋特别适合农业生产,农民为了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在农业技术方面做出了许多创新,极大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
于是就有了以下的结果:(i)农业的发达,使得农民可以实现自给自足,这就是我国古代经济的特点。
李约瑟之谜李约瑟在1900年出生于伦敦。
父亲是英国名医。
李约瑟1921年毕业于剑桥大学的基氏学院(Caius College)。
1924年被选为基氏学院的院士,直到1977年退休以前一直担任该院的院长。
他在剑桥得到生物化学博士学位,之后利用生化来研究胚胎。
在1931年,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三部胚胎生物学著作以后,然后就名声大振,得到英国皇家学院院士的称号。
因此有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到剑桥来与李约瑟做胚胎生物学的研究。
这期间有来自中国的王宁和吕桂珍两位年轻科学家。
中国的科学家们引起李约瑟对中国文化的好奇心和兴趣感。
1942年,李约瑟到中国去考察和学习中国文化。
从此李约瑟就献身于研究中国文化,并发现世界有一半的最基础性的发明是产生在中国。
他一生以来和众多的专家们合作特别是中国的吕桂珍。
因而在剑桥大学出版社产生了二十几部中国古代科技史。
李约瑟也是中国唯一一位外籍科学院院士。
李约瑟于1995年三月二十四日在英国剑桥离开人间。
李约瑟本人终身是中国在海外最好的朋友。
笔者于六十年代初到英国攻读神学,第一次见到李约瑟博士,并在伦敦听过他介绍中国古代发明的演讲。
后来,1974年到皮尔逊学院教书的时候,李约瑟亲自来我校访问,我们再次见面。
于1981年英国牛津和剑桥大学当访问学者的时候又多次与李约瑟教授见面交谈。
1984年,我从国际学院退休之迹,先创办加拿大中华学院,位置在加拿大西岸的维多利亚城市。
然后邀请李约瑟博士承担为我们加拿大中华学院第一任名誉校长,他很高兴地答应了。
1990年,加拿大中华学院创办李约瑟博士博物馆,专门展览中国古代科技的发明。
李约瑟博士很感激我们用他的名字来纪念他对中国古代科技历史的贡献。
李约瑟博士看到我们该馆的一些展览品后,赞叹我们所拥有的展览品超出剑桥大学的展览规模,并称我们的展览馆是此类展览中世界第一。
这些信我们已经在网页上登出来了。
现在我们要提出的是,李约瑟终身研究中国传统的科技发明,全世界基础性发明有一半以上都产于中国。
李约瑟之谜的分析“李约瑟之谜”的解读英国学者李约瑟先生在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过程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在公元前世纪至公元前15世纪,中国在自然科学及运用方面,远胜于欧洲,但是近代科学为什么不是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中国古代文明中演绎出来,而是在文明程度相对落后的15世纪欧洲诞生呢这就是学术界所说的“李约瑟之谜”。
一、原因分析首先我认识到了这一难题应该从多方面予以解释,1、社会原因:封建专制制度对科学的束缚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使科技显得无足轻重,儒家的政治伦理文化压抑了科技的发展。
中国的封建制度和西方的封建制度本质上是不同的,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还算是一个真正的封建社会时期,出现了具有社会影响力的贵族阶层,中国的文化,思想和科学起源于这一时期,并且大多由贵族创立,例如:孔子的儒家思想、老子的道家思想、韩非子的法家思想,还有更突出的是墨家在光学上的成就等。
但是自秦朝统一了中国之后,中国进入了“宗法地主专制社会”,其社会形态的特征是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的郡县体制,贵族与封地不再是世袭的,尽管依然是森严的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但是社会的上下阶层是可以流动的,这就刺激了平民通过一定的方式来进入上层社会,而进入上层社会的唯一途径是什么呢就是科举制度,而科举制度考核的内容又是具有独尊地位的儒家思想体系,儒家思想造成了文化、科技的垄断,阻碍了科技的普及,这一思想体系的特点是注重德性修养,倡导“内圣外王”,本质上的道德的哲学,关注的是人的主体,以伦理为本,注重人的自身修养,注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注重如何管理好社会,而很少关心和探究有关自然界的知识,如“天人合一”等观点,在这种以人为核心的单一的哲学会禁锢人们的思想,使得科学研究的主体缺乏创新的意识和动力。
而广大平民为了能跻身于上层社会把学习的重点都放在了儒家思想,纲常伦理,古文经学等,自然没有人会花费时间与精力在自然现象和科学的思考上,总结:中国古代科技的实用性和“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等因素都妨碍着科技走向更高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