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专项考点五-正确使用熟语
- 格式:docx
- 大小:16.53 KB
- 文档页数:2
正确使用成语、谚语等熟语重点点难梳理熟语是指某种语言中所有常用的固定词组和固定短语的总和,是词汇的一部分,它包括成语、谚语、格言、歇后语、惯用语等。
熟语从构成上讲相对稳定,不能随意变动,有时不能用一般的构成法来分析;从意义上讲文约意丰,有的寓意深广,有的朴实无华而形象生动。
(1)成语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短语,一般由四字构成。
成语的使用考查难度大,多涉及学生成语学习中的盲点和误区,如“不刊之论”、“差强人意”、“万人空巷”、“首当其冲”、“洗心革面”、“想入非非”等。
高考对成语使用的考查常表现在以下易错点上:望文生义、偏解语素、错解色彩、错连对象、词义重复等。
了解这些,可针对性地复习、辨析。
(2)谚语谚语也叫“俚语”、“俗语”,是人们口头广泛流传的现成语句,简练通俗,意思完整。
它与成语的区别是:成语大部分是书面语,谚语是口头俗语;成语一般作句子成分,谚语是完整句子;成语形式比较固定,谚语较为灵活,容许某些改变,如:“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或作“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或作“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谚语内容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①交友处世类,如“君子之交淡如水”;②劝学类,如“活到老,学到老”;③军事类,如“三十六计,走为上计”;④民俗类,如“入庙拜佛,入乡随俗”;⑤卫生健康类,如“两头净,不生病”;⑥道德情操类,如“人穷志不短”;⑦行为规范类,如“一失足成千古恨”;⑧世态人情类,如“贫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⑨善恶美丑类,如“恶有恶报,善有善报”;⑩自然气象类,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3)歇后语歇后语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引子”,后一部分是“注释”。
“引子”在表义上起辅助作用,表示某种附加义;“注释”部分是表义重点所在,它表示整个歇后语基本义。
歇后语可分两大类:①会意型,如“老鼠进风箱——两头受气”;②谐音型,如“外甥打灯笼——照舅(旧)”、“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老虎驾车——谁赶(敢)”。
正确使用熟语(练习绝对好)广东怀集一中语文组整理汇编熟语是语言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为人们所熟习的、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结构的定型词组或句子,它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等。
熟语一般具有两个特点:(1)结构上的稳固性,即构成成分不能随意更换,如“明日黄花”不能改为“昨日黄花”。
(2)意义上的整体性,即熟语的意义是特定的,不能只从字面去解释,如“周瑜打黄盖”是“一个愿打,一个原挨”之意,使用中与“周瑜”“黄盖”无关。
(一)、熟语考查形式第一、辨别读音。
(与语音题结合起来考查)例如: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傅粉果脯鹄立手无缚鸡之力B、谒见歇凉喝彩远水不解近渴C、花蕾对垒打擂胜不骄败不馁D、栈道辗转纤绳吃一堑长一智这里的“吃一堑长一智”、“远水不解近渴”、“胜不骄败不馁”、“手无缚鸡之力”都是很常见的熟语,解答这一类试题的难度不是很大。
答案是B。
第二、辨析字形。
(与字形题结合起来考查)例如: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2003年全国卷)A、部署备受青睐恰如其分可望而不可即B、报道伶牙利齿群贤毕至一年之计在于春C、揣度共商国是唾手可得冒天下之大不违D、通谍猝不及防大相径庭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作为选择题中的错别字选项出现,这里错别字选项中的“一年之计在于春”其实已经是熟语。
答案是A。
第三、判断用法。
(将成语和熟语混在一起,让考生判断成语、熟语使用的正误)例如: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发展发育,扩大招生,也要看本地区的具体条件,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切不可只为了什么“率”而盲目进行。
B.妈妈每次出差前,都把食物交给姐姐保管,可姐姐并不是一个从长计议的人,常常造成寅吃卯粮....的局面。
C.搞经济开发区占一点地,也在情理之中,可这个镇的领导借开发之名行卖地营私之实,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做法,就使农民难以忍受了。
D.他反应很敏捷,听风就是雨.....,教练在场外作几个这一类题型是高考熟语考查的最主要的形式,考生应在这一题型上下功夫。
高考语文备考训练正确使用词语之“熟语”(考点解读+真题示例+巩固练习+答案解析)考点02 词语(熟语)考点解读在“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点题型。
词语是组句成段的基本材料,正确使用词语,是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
能否恰当地使用词语,是衡量一个人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在高考语文中,对词语的考查涉及实词、虚词和熟语(包括成语)等考查点。
综观近年高考试题不难发现,高考对词语的考查有如下特点:1.以同音词、近义词的辨析为主。
2.所选实词多是生活中常见的但容易被忽视以及容易被混淆的词语。
3.干扰点为字面意义和整体意义不一致的词语。
4.判断使用正误类选择题和近义词语辨析类试题交替考查。
针对上述考情,考生应该注重对词语运用综合性考查的复习与训练,同时,应打好基本功,抓住常见常用的实词、虚词、成语进行记忆,分类巩固。
需要注意的是短时间内,同类试卷考查过的词语基本不会重复。
由于可以考查的词语太多,所以同一词语在短期内不可能连续考查,循环周期较长。
具体设置形势有两种:辨析近义词语选择填空;判断词语运用正误题。
重点考向考向一正确使用熟语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大洋一号”是中国第一艘现代化的综合性远洋科学考察船。
自1995年以来,这艘船执行了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多个远洋调查航次,完成了多个大陆架勘查航次的任务。
今年,它又完成了历时45天、航程6208海里的综合海试任务。
对不熟悉的人而言,走进“大洋一号”,犹如进入了一座迷宫。
在这里,重力和ADCP实验室、磁力实验室、地震实验室、综合电子实验室、地质实验室、生物基因实验室、深拖和超短基线实验室等各种实验室________,分布在第三、四层船舱。
由于船上配备了很多先进设备,人不用下水就能进行海底勘探。
比如,深海可视采样系统可以将海底微地形地貌图像传到科学考察船上,犹如有了千里眼,海底世界可以________,并可根据需要________地抓取矿物样品和采集海底水样;深海浅层岩芯取样钻机可以在深海底比较坚硬的岩石上钻取岩芯。
正确使用成语(熟语)隋燕一、考点阐释“正确使用熟语”是2004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新增加的一项内容。
熟语是语言中常用而定型的短语或句子。
“短语”指成语、惯用语和歇后语,“句子”指谚语和格言。
将富有时代气息的惯用语、歇后语、谚语、格言等熟语纳入考试范围,体现了高考语文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特点。
近年来,成语(熟语)命题的再现率是100%,是高考中的必考题。
成语(熟语)在结构上是个短语,但在使用上只能当一个词来用。
因此,正确使用成语和使用实词原则上没有什么区别。
其难点主要在于:把握成语(熟语)的确切含义,不可望文生义;了解成语(熟语)的使用对象或范围,并结合具体语境恰当使用。
解题难度加大了,更有利于检测考生灵活运用成语(熟语)的能力。
二考向预测:(一)综合性越来越强,由于客观题的逐年减少,有可能把熟语的使用和辨析同义词合二为一,也可能把这一考点和修改病句的考点结合起来以主观题的形式在第二卷出现,这些都使这一考点具有更大的综合性。
(二)选取的测试熟语不避熟就生,都应是大家耳熟能详,应用范围较广的,如雨后春笋,差强人意,一文不名,墙倒众人推,三下五除二,回马枪等,而且不回避以前已经考过的成语三考试形式1、作为选择题中的错别字选项出现。
例: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2004全国卷甲)A、梦魇春风和煦不可或缺有志者事竞成B、置喙如日中天轻歌曼舞燕雀安知鸿鹄之志C、忤逆毛骨耸然拭目以待桃李不言,下自成蹊D、什物荆棘丛生天随人愿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应选B项。
B项书写全部正确。
A项“有志者事竟成”应为“有志者事竟成”;C项“毛骨耸然”应为“毛骨悚然”;D项“天随人愿”应为“天遂人愿”)2、成语、熟语的互换使用。
例: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俗语换成一个意义相当的四字格成语(92年三南卷)①凡遇院中公文,送府用印,孙大人动辄横挑鼻子竖挑眼,当即驳回。
(吹毛求疵)②“豪强”和“官家”,历来一个鼻孔出气,狼狈为。
(沆瀣一气)③本人一介书生,而且无家室之累,打开天窗说亮话,又有何妨?(直言不讳)④况且列强虎视眈眈,吃着碗里瞧着锅里,正是蚕食鲸吞的时候。
第五章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1.(2008·全国Ⅰ,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土耳其举重选手穆特鲁身高只有1.50米,多次参加世界男子举重56公斤级比赛,拿金牌如探囊取物....,人送绰号“举重神童”。
B.冬天老年人要增加营养,也要适当运动,在户外锻炼时一定要量入为出....,以步行为宜,时间最好选在傍晚,还要注意保暖,防止着凉。
C.中国茶艺与日本茶道各有特点,但异曲同工....,都强调“和”的精神。
中日两国青少年也应以和为贵,为中日睦邻友好多作贡献。
D.北京周边的旅游胜地,笔者去过不少。
但六月中下旬的绿树繁花中仍有冰挂高悬在危崖上,这一出人意...表.的奇景却是第一次见到。
答案 B2.(2008·全国Ⅱ,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新来的王老师为人不苟言笑,同事们一般都不跟他嘻嘻哈哈,只有谭校长有时还会跟他开点儿无伤大雅....的玩笑。
B.近几年,来中国演出的外国艺术团络绎不绝....,不过,人们对俄罗斯芭蕾舞团的《天鹅湖》还是情有独钟,屡看不厌。
C.美国博物馆的收费可谓各尽所能....:有的一部分收费,有的分时段收费,还有的是否交费、交费多少由参观者自行决定。
D.中、日、韩三国参加这次围棋比赛的运动员,水平都在伯仲之间....,谁能胜出,就要看谁具有更好的竞技状态和心理素质了。
答案 C3.(2008·宁夏·海南,1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鸽子能利用地球磁场来导向,相映成趣....的是,研究人员新近发现一种细菌也能感应地球磁场,这种细菌在磁场中的行动方向就像是一个罗盘针。
B.热情的张阿姨听说小王是自己女儿的朋友,便拉着小王的手全神贯注....地跟她拉起了家常,一直聊到深夜,害得小王都没赶上末班车。
C.专家指出,只要采取“绿色生活方式”,使家里的每件物品都物尽其用....,就可将家庭产生的垃圾量降低25%,化学洗涤用品的使用量减少三分之二。
高考语文正确使用熟语范文1:提高语文素养,学好熟语我相信,每个参加高考的同学都会深刻体会到语文对于高考成功的重要性。
而在语文中,运用熟语是一个常见的考点,也是考察同学们中高级华语水平的重要手段。
下面我就来谈谈如何正确使用熟语。
首先,正确使用熟语,必须对熟语的意思有准确的把握。
在课本上我们经常学到一些熟语,比如“鼓起勇气”、“雪中送炭”、“一马当先”等等。
正确运用熟语的前提是清楚地知道其含义。
这样在作文中我们才能恰当地插入熟语,给文章抬升档次。
其次,熟语的使用不能过多。
熟语作为华语中的较高级表达方式,如果使用过于频繁就会使文章读起来繁琐且生硬,即使同学们努力词汇量很丰富、语法很标准,却也会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
因此,我们在使用熟语时要量力而行,只适略增加熟语的使用量。
最后,更重要的是在写作中多思考多积累。
精通熟语需要时间的沉淀和巨大的积累,这些需要同学们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善于总结自己的感受和经验。
在阅读中寻找正确认识和使用熟语的好的例子,或者在寻找亲密的同学、老师或编辑的帮助,都有助于我们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和语文素质。
总之,高考语文里使用熟语的恰当使用会成倍增加作文的分数。
同学们需要精通熟语的含义、灵活运用,或许还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但相信只要大家不断地学习探讨,一定会成为表达的达人!要点分析:本篇作文先简要说明了熟语的重要性,然后从正确理解熟语、适当使用熟语以及思维和积累熟语这几个方面分别加以阐述,帮助同学们在高考中运用熟语,获得更高的分数。
用词分析:文章通透明了,用语清晰准确,而且运用了大量恰当得体的熟语,体现出了作者的熟练掌握。
范文2:如何用好熟语,在高考语文中抢分高考是一个极度竞争激烈的大考,语文也是高考中最难的科目之一。
运用熟语,是高考语文中很重要的一点环节。
下面就让我来谈谈如何在高考中抢分。
首先,运用熟语是要与文章紧密结合的。
熟语不是简单的辞藻,而是表达深刻内涵的意识和思想,它体现的是作者丰富的情感和心境。
正确使用成语(熟语)一、考点介绍《考试大纲》要求: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等级为D。
熟语是固定词组的总和,它包括成语、谚语、俗语、格言、歇后语和惯用语。
显然,对熟语的考查是引导中学生走向生活的一条重要途径。
从近几年各地考题来看,对熟语的考查,除了那些实用性强、流传性广的惯用语、歇后语、俗语外,重点还是常见成语的使用,难点在误解词义的成语和容易误解色彩与适用范围的成语等。
对这一考点的复习,要注意以下几点: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三、要注意成语的使用范围和搭配对象;四、弄清所用的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
二、名校试题1.(安徽省皖南八校2008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联考试题,语文,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从当前来看,入世对中国教育的影响更多地表现为波澜不惊的悄然变革,无视或忽略不计显然会贻误发展机遇,明智的做法应该是未雨绸缪。
B.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宣传,老百姓对成龙和李连杰主演的电影《功夫之王》早已耳熟能详了。
昨天,这部众人期盼已久的电影终于和大家见面了。
C.原本想在上海滩遏止住连败的颓势,但积重难返的防守问题又让自己和伤口被撒了把盐——三连败,这就是力帆昨天下午在上海浦东体育场的遭遇。
D.德国近三年来失业率持续走高,10月份失业人数猛增,比上月增加2.2万人;政府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部门面对方兴未艾的失业势头也束手无策。
2.(山东省青岛市2008年高考一模试题,语文,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由于竞争激烈,一些公司出现了优秀员工跳槽的现象,这对那些人力资源本不丰厚的公司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必将影响到公司的发展。
B.一个人如果总是在约束下生活,就会少一分天真,少一分自由。
我愿我的生活是挥洒自如的,如行云般随意舒卷。
C.社会上有一些人禁不住毒品暴利的诱惑,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制造、贩卖毒品的道路,他们最终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2019-2020年高考语文正确使用词语专题复习教案备考必读【考点明示】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A【考点解读】高考《大纲》将“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中的“成语”改为“熟语”,从而扩大了词语考查的范围。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一般是在“动态”的语言环境中来考查词语、熟语的语境义;另外,还包括准确把握和调配词的感情色彩。
正确使用词语,在高考中包括这样几点:(1) 辨析同义词。
(2) 正确使用虚词。
(3) 辨析成语(熟语)的使用情况。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需要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关于词义、词性、词的感情色彩、语体色彩、词义的轻重、词的使用范围、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知识;关于成语(熟语)的意义、特点、结构、出处等知识;此外,还应该了解虚词及短语(熟语)的有关知识。
正确使用词语的考查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结合语境辨析选择同义词、近义词;结合语境辨析选择正确或错误的选项;用填空题的形式考查解释词语语境义;在病句修改题中修改用错了的词语等。
【考情分析】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在前些年中,基本上是近义词辨析与成语并行考查,“缺一不可”,但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和高考试卷结构的变化,近义词辨析(以虚词、实词为主)的考查渐渐处于次要地位,特别是近一两年来,近义词辨析的比重逐渐降低,而成语(包括熟语)的考查依然是“必考”的内容,几乎所有的试卷中都有涉及。
【复习指津】一、实词的使用正确使用的前提是正确理解。
理解包括两个内容:一是词语本身的意义,即词义;二是辨析近义词。
(一) 词义词是语言交际的基础。
对词义如果没有正确的理解,就不能进行交际、阅读和写作,所以掌握词义很重要。
1. 了解词义和字义的关系。
词义以语素意义为基础,但不等于字义。
在合成词里,字义只是理解词义的基础与线索,有些词是语素义的相加,而有些词则不可照字面意义机械理解,望文生义。
2. 了解多义词的不同义项。
词义不是一成不变的。
一个词最初的时候只有一个意思,叫本义。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在这个案件的审理过程中,他________,为他的小舅子——一个抢劫犯罪嫌疑人开脱罪责,引起了极大的民愤。
②对于有些领导干部把手中的权利当做捞钱的工具,在调整使用干部时________,大搞权钱交易的做法,国家应从体制机制上予以遏制。
③雅虎体育专家批评K教练利用国家队的权力________,牺牲球员们的时间和身体为自己博取利益。
A.假公济私营私舞弊徇私舞弊B.营私舞弊徇私舞弊假公济私C.徇私舞弊假公济私营私舞弊D.徇私舞弊营私舞弊假公济私答案 D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12月份以来,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再次遭遇持续性雾霾天气,我国的环境治理工作已变得________,稍有拖延怠慢就会使大气污染愈演愈烈。
②在美国中期选举________之际,奥巴马的支持率持续低迷,甚至被称为民主党的“负资产”。
面对国内外一大堆的棘手问题,奥巴马也慨叹“这世界变化快”。
③在首相安倍晋三尚未离开中国之时,日本外相岸田文雄就有些________,在记者会上发表违背中日四点原则共识的言论,日方这种言而无信的态度着实令人失望。
A.迫在眉睫刻不容缓迫不及待B.刻不容缓迫在眉睫迫不及待C.迫不及待迫在眉睫刻不容缓D.刻不容缓迫不及待迫在眉睫解析刻不容缓:片刻也不允许拖延,形容形势紧迫。
迫在眉睫:比喻事情临近眼前,十分紧迫。
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答案 B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耻”和“不耻”,是君子人格的封底阀门。
如果这个阀门开漏,君子人格将________;如果这个阀门依然存在,哪怕锈迹斑斑,君子人格还会生生不息。
②一场暴雨过后,田地里的菜苗全都被水冲走了,妈妈的辛苦又________了。
③小偷溜进谈迁家里,偷走了存放《国榷》的原稿,使谈迁二十多年的心血________。
A.荡然无存化为乌有付之东流B.付之东流化为乌有荡然无存C.化为乌有荡然无存付之东流D.荡然无存付之东流化为乌有解析“茫然无存”是指原来有的东西完全失去,“付之东流”强调希望落空,成果丧失,前功尽弃,好像随着流水冲走了一样,“化为乌有”形容一下子丧失或全部落空。
2019大一轮高考语文:正确使用词语【实词和虚词】讲解含答案正确使用词语----实词和虚词实词高考主要考查近义实词的使用与辨析,侧重考查实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而不是静态的词典中的固有含义。
[例1] 在下列句子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并思考从什么角度辨析这些词语。
(1)(2017·天津卷改编)在大多数人的________(观点/观念/理念/心目)中,真与美并不是一回事,尤其是文艺复兴以后,美成为人文素养中的主要________(内念/涵义/涵养/内涵),真与美就分道扬镳了。
解题指导:观点:观察事物时所处的位置或采取的态度。
观念:思想意识;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概括的形象(有时指表象)。
理念:信念;思想;观念。
心目:指内心或视觉方面的感受;想法和看法。
根据语境,大多数人认为“真与美并不是一回事”,这应该是大多数人的“想法和看法”,根据这四个词语的意思,可填“心目”。
内含:内心所具有的;内部包含的;内容。
涵义:同“含义”,指(词句等)所包含的意义。
涵养:名词,能控制情绪的功夫,修养;动词,蓄积并保持(水分等)。
内涵:逻辑学上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概念的内容;(语言、作品等)所包含的内容;内在的涵养。
根据语境“美成为人文素养中的主要”的提示,可填“内涵”。
答案:心目内涵(2)(2016·天津卷)何必执意认出每一个字?墨迹浓淡枯腴,运笔顿挫缓急,或者________(凝重/厚重)如山,或者细若游丝,抚摸得到搏动于撇捺点画之间的内心________(波动/波澜),跌宕错落,奔走踊跃,蓬勃之势潮水般地________(淌/涌)过纸面,这就是懂得草书了。
解题指导:凝重:端庄,庄重;(声音)浑厚;浓重。
厚重:又厚又重;丰厚;敦厚持重。
由于第一处填入的词语和后面的“如山”一起用于形容墨迹给人的感觉,故应选填“凝重”。
波澜:波涛,多用于比喻。
波动:起伏不定;不稳定。
联系“抚摸得到……的内心”可知,第二处填入的词语应该为名词,故应选填“波澜”。
2019年高考专项考点五-正确使用熟语
一、熟语的定义“正确使用熟语”是XX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新增加的一项内容。
熟语是语言中常用的定型的短语或句子。
“短语”指、惯用语和,“句子”指和。
二、熟语的特点熟语有两个特点,一是结构上的稳固性,构成成分不能随意更换,如“明日黄花”不能改为“昨日黄花”;一是意义上的整体性,熟语的意义是特定的,不能只从字面去解释,如“周瑜打黄盖”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之意,使用中与“周瑜”“黄盖”无关。
又如“骑驴看唱本——走着瞧”,我们就不能按字面意思理解成边骑着毛驴走路边看演出。
三、熟语的分类1、成语成语是一种固定的词组,音节以四字为主,大部分是古代流传下来的。
成语最能体现熟语的两个特点,即结构的稳固性和意义的整体性。
使用时切忌望文生义。
如: 七月流火。
指天气逐渐凉爽起来。
“七月流火”是说在夏历七月,天气渐渐转凉,每当黄昏的时候,可以看见大火星从西方落下去。
现在常被误用来形容七月的天气十分炎热,闹出望文生义的笑话。
万人空巷。
并不是指街上空无一人,而是说人们都从巷子里出来来到大街上,街上人山人海,兄容欢迎、庆祝等盛况。
现在常被误用来表示街上空无一人。
“不刊之论”指点不可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观点,形容言论精辟,无懈可击。
2、谚语谚语也叫“俚语”“俗语”“俗话”“直言”,具体通俗,形象生动。
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通俗而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
一般都能揭示客观事理,富于教育意义,或反映人生哲理,或反映生产经验,或反映阶级斗争的。
如“天下乌鸦一般黑”,“众人拾柴火焰高”,“吃不穷、穿不穷,不会算计一世穷”,“贫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谚语与成语的主要区别在于:谚语一般是句子,成语大多是词组;谚语是口头俗语,成语大部分是书面语。
3、歇后语歇后语是广大民众喜闻乐道的生动形象而诙谐有趣的口头语言,分前后两部分构成。
前一部分是比喻或隐语,像里的“谜面”;后一部分是对前一部分的说明解释,像谜语里的“谜底”,是表达意义的重要部分。
两部分之间有间歇,间歇之后的一部
分常常不说出来,好让人猜想它的含义,所以叫作歇后语。
人们也常常把它称为“俏皮话”。
歇后语分为喻意的和谐音的两类。
喻意的歇后语,它的前部分是一个比喻,后部分是对前部分的解释,如“大海里捞针——无处寻、快刀切豆腐——两面光”。
谐音的歇后语,它的后一部分借助音同或音近现象表达意思,这是一种“言在此而意在彼”、妙语双关的现象,如“旗杆顶上绑鸡毛——好大的掸(胆)子、窗户上吹喇叭——鸣(名)声在外”。
说话或写作中恰当地运用歇后语,可以使语言表达得形象活泼,饶有风趣,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收到较好的表达效果。
4、惯用语惯用语是具有特定含义、形式短小、口语性很强的词组。
结构简括,形象生动,含义准确,出现频率高,用处广。
例如“背黑锅、碰钉子、回老家、磨洋工、耍花招”等。
惯用语有以下几个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