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第4课
- 格式:ppt
- 大小:797.00 KB
- 文档页数:7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 第四单元《运动与力》一课一练班级: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第一课:我们的小缆车一、填空题1.我们提水,感到水桶对手有________的拉力;我们背书包,感到书包对肩部有________的压力。
物体都受到一个________的力,这就是________。
2.要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必须要有________的作用。
3.苹果成熟后会掉下来是受到________作用的结果。
4.地球上的任何物体都会受到________力的作用。
5.在做小车实验中垫圈数量越多,小车运动越 ________ 。
6.在小车这个实验中,拉力的大小与________有关。
二、判断7.地球上的任何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8.小缆车实验中只要挂上一个小垫圈,小缆车就会动起来。
()9.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10.因为重力的作用,也会使一些物体运动起来。
()11.小车从静止到运动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
()12.工人利用吊锤来检查门窗、墙壁等是否竖直,就是应用了重力的原理。
()13.因为鸟会飞,所以它不受重力的作用。
()14.在小车实验中,绳子起到传递力的作用。
()15.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16.小车实验中,垫圈起了拉动小车的作用,我们是用垫圈的重力使小车运动的。
()三、选择17.在拉力较大时,小车的运动速度( )。
A.越来越快B.越来越慢C.保持不变18.当我们增加垫圈的个数时,小车的运动速度将( )。
A.变慢B.变快C.无法判断19.在小车实验中,提供小车动力的是( )。
A.车身B.缆绳C.缆绳一端重物的重力20.把小车放在斜坡上,小车会滑下来,这主要是因为( )。
A.小车受到了重力作用B.小车的体积较小C.斜坡的坡度较小21.( )发现了地球对它周围的物体都有一种吸引力。
A.爱因斯坦B.伽利略C.牛顿22.要使物体运动得更快,必须对物体( )。
A.用力B.用更大的力C.不用力23.重力的方向总是()。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教学归纳总结【详细】第一单元《光》第1课有关光的思考1•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例如:太阳、点燃的鳍烛、正在发光的灯泡、萤火虫、发光鱼等。
2.有些物体自身不能发光,但能(反射)其他物体的光,给人感觉很亮,这样的物体不是光源。
例如:月亮、汽车后视镜、人眼看到的鲜花等。
3■因为有了(%),我们才能看到周围的一切。
4.(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
5.夜空中的星星很多,有些是恒星,恒星能自己发光,所以是光源;有些是行星,行星能反射太阳光但自己不能发光,所以不是光源。
6.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不能直接用肉眼去看)它们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7.(没有处在发光状态的物体)不是光源。
如没有通电的电灯,没有点燃的蜡烛,它们没有处在发光的状态,所以不是光源。
8.我们是如何看到物体的:(1)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2)完全黑暗的房间里有一个红苹果,无论我们在这个房间里待多久,(都不能看到)这个红苹果。
9.(夜视仪)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看到物体。
第2课光是怎样传播的1.我们在幕前,能够听到幕后说话人的声音,却看不见说话的人。
这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而声音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2.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1)生活中看到的手电筒、激光笔的光束,都可以说明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2)(小孔成像、日食、月食、影子)等现象是由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
(3)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例如激光准直、纵队看齐、射击瞄准等3.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1)当所有卡纸上的小孔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手电筒发出的光在纸屏上形成了光斑。
(2)当把中间的一张卡纸向左或向右移动大约5厘米后,手电筒发出的光在纸屏上没有形成光斑。
(3)实验中要关闭所有灯光,拉上窗帘,保证手电筒是唯一光源。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单元复习教案第4单元健康生活【教材简析】本单元在四年级上册“呼吸与消化”单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运动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通过观察、体验、调查、建模等活动了解人体各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理解各器官协调配合、共同维持人的正常生命活动以及保护身体健康的意义。
单元教学内容从学生检测与评估自己的身体情况开始,到学生为自己制订健康生活计划终止,引导学生建立科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建构“人体由多个系统组成,各系统分工配合,共同维持生命活动”的认知,树立保护自己身心健康的意识,养成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良好生活习惯。
本单元共7课,编排逻辑如下。
第1~5课指向“我们的身体”侧重于学习人体运动活习惯。
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的相关知识,认识身体各系统器官及其功能,理解保护身体各系统器官的健康的意义;第 6~7 课指向“管理自己”,侧重于引导学生提升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状态的意识和能力。
第1课“我们的身体”组织学生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 年修订)》为依据,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进行检测与评估,通过研讨交流进一步了解影响人体健康的因素关注心理健康,提升健康生活的意识,养成健康生活的习惯。
第2课“身体的运动”引导学生通过体验在移动哑铃的过程中上肢各部分的变化,认识骨、关节和肌肉,构建骨、关节和肌肉协同配合完成运动的肢体运动模型,了解保护运动器官的重要性,知道体育运动对促进骨、关节和肌肉的健康生长有着重要作用。
第3课“心脏和血液”引导学生通过模拟实验了解心脏跳动维持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通过比较不同学生运动后恢复正常心跳需要的时间,感悟体育锻炼有益于心脏健康通过阅读资料、研讨交流,提升关注心脏健康的意识。
第4课“身体的“总指挥’”引导学生学习脑的结构特点,通过日常活动和游戏体验了解脑的功能,并在研讨交流中进一步增强科学用脑、爱护脑、保护脑的意识,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第 5课“身体的“联络员,”在第 4 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扔、接乒乓球的体验活动感受人体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反应,体会人脑与神经是怎样工作的,从而了解神经系统的工作机制以及神经系统对身体健康和学习的重要性,提高保护神经系统的意识和能力。
科学五年级上册第4单元每课重点知识点第四单元《运动和力》第一课《我们的小缆车》1.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一个向下的力叫(重力)。
2.使我们的小缆车运动起来的力是(垫圈的重力);需要一定的拉力才能使小车运动起来;挂的垫圈越多,小车受到的拉力越大,小车运动的越(快)。
3.我们通过(增加垫圈数量)的方法,来增加小车受到的拉力。
第二课《用橡皮筋作动力》1.像弹簧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
当它们恢复原来形状后,(弹力就消失了)。
2.在一定限度内,橡皮筋下端挂的钩码越多,产生的弹力就(越大)。
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橡皮筋缠绕的圈数越多,小车前进的距离越(远)。
4.在做橡皮筋动力小车时,小车不前进可能是因为(小车太轻,轮胎打滑)。
5.研究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运动距离关系的实验记录(2)选择的数据我们用(平均数)(3)我们的发现(橡皮筋缠绕的圈数越多,小车行驶的距离越远)。
6、生活中运用弹力的物体有(弓箭、松紧带、拉力器等)第三课《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1.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地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
2.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用力);要使物体运动的更快,必须对物体(用更大的力);要使运动的物体停止运动,必须对物体(用阻力)。
3.举例:靠反冲力运动的有(喷气式飞机、火箭、鞭炮、乌贼)第四课《测量力的大小》1、(弹簧测力计)是测量力大小的工具,在生活中常被叫做(弹簧秤)。
2、科学技术上统一规定用(牛顿)作力的单位,简称(牛),用(N)表示。
1牛约等于(100)克力。
3、弹簧测力计主要利用弹簧(受力大,伸得长)的特征工作的。
4、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应注意:(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指在“0”位置。
)(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的测量范围。
)第五课《运动与摩擦力》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因此运动物体要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
第四单元健康生活1.我们的身体【教材简析】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健康生活》单元的第1课,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学生身体健康状况监测的主要项目为依托,组织学生对自己身体健康状况进行检测与评估,通过查阅资料、研讨交流,了解影响人体健康的因素,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构建现代健康生活新理念,提升养成健康生活习惯的意识,形成健康生活的行为方式。
本课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评估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探寻影响健康的相关因素。
第二部分——探索,包括2个活动。
活动一是检测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
活动二是探寻影响身体健康的因素。
第三部分——研讨,引领学生建立全面的健康意识,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
第四部分——拓展,不良的生活环境直接影响着人的健康,乃至人类的生存。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做个保护环境、维护身体健康的宣传海报,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让学生了解健康除了肌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
【学生分析】本课为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于自己身体的健康情况比较关注,并且之前已经学过消化和呼吸对维护身体健康、维持生命活动的意义,具有与健康相关的知识储备。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
2.影响青少年健康的主要因素有睡眠、饮食、运动、压力等。
良好的生活习惯有益于健康。
3.噪音、雾霾、污水等不良环境对人体健康有害。
良好的生存环境有益于健康。
[科学探究目标]1.能运用适合的方式搜集自己的身体健康数据,形成完整有效的信息。
2.能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依据自己的健康数据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估。
[科学态度目标]1.能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做出客观真实的评价,并愿意与人交流。
2.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与人沟通,并能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最终达成共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知道人类活动会影响环境,环境的改变又会影响人类的健康与生活。
教科版科学《知识点归纳》五年级上册精简版第一单元光第一课《有关光的思考》1.通常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2.(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我们不能直接用肉眼去看,它们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3.(夜视仪)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看到物体。
4.(月亮)不是光源,它的光来自反射太阳的光。
第二课《光是怎样传播的》1.我们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线)进入我们的眼睛,引起视觉效果。
2.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3.声音可以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但是光沿(直线)传播,不能绕过障碍物。
第三课《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1.光(能)穿过透明的物体。
2.当光照射到一个不透明的物体上时,光(不能)穿过不透明的物体,并且会观察到光在不透明的物体表面会发生(反光或反射)。
3.日食和月食的形成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
4.日食形成时,日、月、地三者成一线或者近似一线,地球上位于(月影)部分的人们就看不到太阳,形成日食。
第四课《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1.光在传播中遇到透明物体或半透明物体时,能(穿过)或(部分穿过)物体继续进行传播。
2.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遇到不同的物质时会在界面处发生(改变)。
3.海市蜃楼是一种光学现象。
4.光线可以在(空气和水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
第五课《认识棱镜》1.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路线发生的变化,叫做光的(折射)现象。
2.光由空气斜射入其他透明物体,比如玻璃,也能发生(折射)现象。
3.太阳光看起来几乎是(白)色的,其实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组成。
4.雨后出现彩虹,除了需要太阳光和空气,还需要有(水滴)聚集在一起。
5.中国人在公元10世纪,把经日光照射以后的天然透明晶体叫做“五光石”或“放光石”,认识到“就日照之,成五色如虹霓”。
“五光石”或“放光石”相当于(三棱镜)。
第六课《光的反射现象》1.我们通常说的镜子“反光”在科学上指的是光的(反射)。
2021年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分析第四单元健康生活一、单元概述健康是人生存之本,是指一个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
身体的健康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身体主要器官无疾病,各系统、器官、组织细胞具有良好的生理功能,协调作用完善;二是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较强,能够适应环境变化、各种生理刺激以及致病因素对身体的影响。
上面所说的身体健康指向我们常说的生理健康。
心理健康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好的心态。
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等。
社会适应指人与社会的关系,它包括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人对社会的适应等多方面的内容。
传统健康理念只关注身体(机体)是否有疾病,现代健康理念对于健康的关注是多元的、广泛的,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各方面。
其中社会适应取决于身体和心理的素质状况,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精神支柱,身体健康又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
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使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反之则会降低或破坏某种功能而引起疾病。
生理和心理是紧密依存的两个方面,生理状况的改变可能带来相应的心理问题,生理上的缺陷、疾病,特别是痼疾,往往会使人产生烦恼、焦躁、忧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导致各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
本单元基于现代健康新理念,立足于提升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状态的意识,在四年级学习人体的呼吸与消化相关知识的基础上,组织了人体运动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相关知识的学习内容,以此为依托,进一步帮助学生建构“人体由多个系统组成,各系统分工配合,共同维持生命活动”的认知,学习维护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来自课程标准5-6年级的下列相关学习内容。
10.1.1举例说出人体对某些环境刺激的反应方式和作用。
10.1.2列举保护这些器官的方法。
10.3简要描述脑是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生物基础。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4-5 身体的联络员》教学设计课题身体的“联络员”(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材分析】本课为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健康生活》单元第4课。
它与第4课“脑的知识”相衔接,认识神经系统及工作过程,建立“神经系统”整体认识,形成良好习惯,维护健康。
教材以仙人掌刺扎时人体反应现象激趣引出学习主题,通过资料阅读,初步了解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功能,并通过“扔接乒乓球”游戏这一“体验-练习-比赛-感悟”活动,感受人体对外界刺激产生反应的过程,体会人脑与神经的协调工作,认识到神经能连接中枢神经和身体各个部分,具有接收、传递信息的作用。
在“研讨”中,梳理并描述神经系统感受器(感觉器官感受刺激)—传入神经(传递信息)—神经中枢(发出指令)—传出神经(传递信息)——效应器(身体做出反应)的工作过程,进一步认识神经系统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脑与神经虽然是身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两者活动过程确很难直接观察到,相比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神经系统更具隐性特征。
因此依托神经系统活动产生的现象或有趣的体验活动,让学生从自身生理反应的角度来认识神经系统成为突破“隐性”难点的首要方法。
通过学习体验,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人体内部的各种信息的上传下达都离不开神经与中枢神经的密切配合。
【学习目标】1.通过体验活动,感受外部环境刺激并做出反应,推测神经系统的工作过程。
2.通过阅读资料获取关于神经系统的信息,理解并描述神经系统的工作过程。
3.通过倾听、表达、交流,知道有益于神经系统健康的方法,并以此指导自己的学习。
【评价任务】1.理解描述神经系统的工作过程。
(检验学习目标1.2)2.描述神经系统的工作过程,并会以此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检验学习目标3.4)【学习准备】教师准备:一盆仙人掌、班级实验记录单、红蓝磁贴、课件、板书学生准备:杯子、沙包、记录单【学习过程】学生活动教师活动环节一:聚焦:(指向目标1)学生活动1 1.投入情境,看图回答教师活动11.创设情境引入:(1)如果我们的手无意间被这个仙人掌刺到时,会有什么反应?(2)在这个过程中,是我们身体的哪个器官先感知到被刺的?(3)在这个过程中,是我们身体中的哪个器官在指挥我们的手缩回3.下列行为有利于保护神经系统的是()A.舞蹈房里私自挑战高难度动作B.在短距离乘车时我们可以不系安全带C.保持正确的坐姿,保护脊髓D.没看到交警叔叔,可以不带头盔乘坐电瓶车活动意图说明:回顾梳理知识要点,检验目标达成情况。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作业设计第1课我们的小缆车班级:姓名:得分:知识点梳理:1.车可以使用不同的力,如马车使用马力,电瓶车使用电力,自行车使用人力,汽车使用发电机的力。
2.缆车是用钢缆绳拉着前进的车,它可以轻松地爬上陡坡,是很有特色的运输工具。
3.我们提水,感到水桶对手有一个向下的拉力;我们背书包,感到书包对肩部有向下的压力。
4.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下的力,这就是重力。
5.树上的苹果往下落,向上抛的球最终要落回到地上,我们从滑梯上往下滑,水往低处流,这些运动都是因为受到重力的作用。
6.要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必须要有一定的拉力。
7.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拉力越小,小车运动得越慢。
★8.重力是物体随地球一起转动时受到地球的引力。
重力的本质来源是地球的引力,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产生的,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引力。
动手动脑(建议答题时间:11分钟)一、填空题。
1.我们提水,感到水桶对手有一个()的拉力;我们背书包,感到书包对肩部有()的压力。
物体都受到一个()的力,这就是()。
2.树上的苹果往下落,向上抛的球最终要落回到地上,我们从滑梯上往下滑,水往低处流,这些运动都是因为受到()的作用。
3.把一个文具盒放在手上,用手掂一掂,我们会感到文具盒对手有一个()的压力,这个力就是()。
4.放在斜面上的小球总是要往下滚动,这是因为()。
5.重力是由于()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重力的方向是()。
二、判断题。
6.足够的拉力能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拉力越大,物体运动越快。
()7.人从滑梯上往下滑是因为受到重力的作用。
()8.地球上的任何物体都有一个向下的重力。
()9.因为重力的作用,也会使一些物体运动起来。
()10.在小缆车实验中,绳子起到了传递力的作用。
()11.小缆车实验中只要挂上一个小垫圈,小缆车就会运动起来。
()12.垫圈的数量越多,小缆车运动的速度越快。
()13.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第四单元《健康生活》单元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健康生活”单元共7课,始于对自己身体素质状况的检测与评估,终于制订健康生活计划。
本单元为学生提供了认识自己身体结构和功能的机会,使他们意识到身体的各种活动都需要多个系统的协调运作,在这个基础上再来建立他们的健康意识。
本单元的内容安排如下。
第1课“我们的身体”是单元的起始课,让学生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进行检测与评估,并通过研讨交流,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影响人体健康的因素。
为了健康生长,我们应该做哪些努力呢?这节课结束之后,教师便了解了学生对于生长发育的前认知,为后续教学奠定基础。
第2~5课“身体的运动”“心脏和血液”“身体的‘总指挥’”和“身体的‘联络员’”,从运动、血液循环、神经传递三个角度介绍我们的身体。
通过这4课的学习,学生会发现我们的身体就像构造非常精密的机器,每一个部位的工作都需要其他部位协调帮助。
第6课“学会管理和控制自己”,引导学生意识到不仅要关注身体健康,也要关注心理健康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等社会适应状况。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健康会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
第7课“制订健康生活计划”,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发挥着总结和提升的作用。
学生在讨论中回顾、梳理本单元的相关知识,并制订适合自己的健康生活计划,建立爱护自己的身体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当他们能够有目的地观察身边事物的时候,他们观察和研究的对象也会逐渐增多。
此时的学生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身体也可以是一个研究的对象,而当我们引导他们开始关注身体时,熟悉的身体活动与陌生的身体结构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非常熟悉的身体一下子变得陌生了,平时习以为常的现象变成了问题,此时他们便能够自觉地把自身纳入研究活动中。
学生能够感受到身体内部的各种活动和变化,但不能直接观察到,所以当他们通过体验、调查、建模、观察等活动了解了各器官的结构功能,发现了各器官、系统在工作中的协同作用之后,将会感受到人体的精密、和谐之美。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4-4 身体的指挥官》教学设计活动意图说明:学生通过对直观形象标本、模型、视频、图片、类比物等观察“探索”以及游戏活动体验,更便于认识脑的大小、软硬、重量、颜色等特征,知道脑由大脑、小脑和脑干等组成,知道脑和脊髓都联系着神经,神经遍布全身各处,了解大脑分为左右两半球,分工不同,交叉管理。
环节三:研讨与拓展(指向目标2)学生活动5:小组交流讨论:问题1.大脑如此重要,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该如何保护我们的大脑?问题2.从保护大脑角度出发,我们的课程表有哪些优点?教师活动4教师评价并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大脑的主要构造特点,也通过各种活动感受到了大脑的主要功能。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学习大脑是如何指挥我们身体完成各项活动的。
活动意图说明:指向脑的保护,保护脑不受创伤,保证脑休息时间。
环节四:课末练习(根据教学活动选择使用)(指向目标1,2,3)学生活动61.人脑主要有()、()和()三个部分组成。
A.大脑B.小脑C.脑干D.肌肉2.大脑表面凹凸不平,和()的表面相似。
A.花生B.杏仁C.核桃仁D.西瓜3.大脑沟回的主要作用是()。
A.增加大脑表面积B.更加美观C.增加大脑重量D.使大脑更坚固4.下列哪项不是大脑的功能()。
A.接收听觉信号B.逻辑思考C.记忆功能D.控制身体平衡教师活动61.鼓励学生独立完成。
2.全批全改。
活动意图说明:回顾梳理知识要点,检验目标达成情况。
【板书设计】身体的“指挥官”脑:发送和接收信息,管理身体所有器官的工作维持身体平衡维持生命活动语言、听觉、视觉、触觉、思维、情绪、运动……第四单元《4-4 身体的指挥官》导学案学习内容身体的“指挥官”学习目标1.人脑指挥人的行动,产生思想和情感,进行认知和决策,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等部分,具有记忆、思维等高级功能。
充足的睡眠、轻松愉悦的心情等有益于脑的健康。
2.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模型、查阅资料等方法寻找问题的答案,能够通过体验活动推测大脑具有记忆功能,对研究脑的结构与功能有兴趣。
教科版科学五上第一单元《光》4.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教材简析】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光》单元的第4课。
在上一课中,学生通过对比实验发现,光在传播途中遇到透明或半透明的物体时,能穿过物体或者部分穿过物体继续进行传播。
本课延续上一节课的内容,继续研究光的传播特点。
本课包含3个探索活动,意在引导学生利用对比实验来验证光传播过程中传播路线是否会发生变化。
第1个探索活动,用激光笔将一束光射入水中,发现光的传播路线发生了变化,不再是沿直线一直传播下去了。
第2个探索活动,将铅笔垂直和倾斜放入水中,对比发现光垂直射向透明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会发生变化,光倾斜射向透明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第3个探索活动是在学生理解了光的折射原理的基础上,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前三节课的学习,已经知道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并且知道了光能透过透明或半透明物体继续传播。
而本课的内容是光在两种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路径,这对学生来说,了解的不多。
在生活中,大多数学生见过光的折射现象,例如,筷子放在水中“弯折”了,但是有很多学生无法解释这种现象。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观察激光笔射出的光从空气中射入水中和铅笔垂直、倾斜放入水中的变化,知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认识到自然界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科学思维: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光从空气到水中发生的光线变化。
探究实践:在观察活动中,能用画图的方法来描述和记录光从空气射入水中发生的光线变化态度责任:在观察、研讨等活动中,愿意与同学合作观察,互相交流,产生进一步学习、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光从一种介质斜射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从而使光线在不同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偏折。
难点:学生自己分析、归纳光从一种介质斜射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的规律。
【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学生实验材料、班级记录表等。
学生:方形透明玻璃杯、激光笔、铅笔、方形透明鱼缸、金鱼、科学作业本等。
教学文档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4课(身体的“总指挥〞)知识点第4课身体的“总指挥〞
1.身体的“总指挥〞是脑,脑位于颅腔内,包含大脑、小脑和脑干等
局部。
2.脑与脊髓相连。
脑和脊髓联系着的神经分布到身体的各个局部。
3.大脑是人体的操纵中心,包含左右两个大脑半球,脑的不同地域操纵着我们身体的各个局部。
4.大脑、小脑和脑干的作用
〔1〕大脑操纵着人体的大局部生命活动,如运动、言语、视觉、记忆、思维、情绪等。
〔2〕小脑具有协调运动和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3〕脑干负责人体许多根本生命活动,如呼吸、心跳、血液循环等。
5.做个记忆游戏
〔1〕两个学生记忆的词语个数不同,说明不同的人,脑相同功能的
强弱是不同的。
〔2〕同一个学生记忆词语〔抽象记忆〕的个数和记忆物品〔形象记
忆〕的个数不同,说明同一个人,脑不同功能的强弱也是不同的。
6.脑是柔软而又脆弱的,它需要颅骨来爱护,我们平常在生活中,也
要注意不要让脑受到剧烈撞击。
7.爱护脑
〔1〕脑需要适当的休息。
保证充分的睡眠是大脑保持活力的前提。
〔2〕学习一门功课时间过长,会让大脑感到疲乏,这时适当地活动
身体或是听听音乐,都可以让脑得到休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