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至情文,写法各千秋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杜甫《梦李白浮云终日行》古诗词翻译赏析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梦李.白·浮云终日行》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甫。
古诗全文如下: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前言】《梦李白二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
这两首记梦诗是杜甫听到李白流放夜郎后,积思成梦而作。
诗以梦前、梦中、梦后的次序叙写。
第一首写初次梦见李白时的心理,表现对老友吉凶生死的关切;第二首写梦中所见李白的形象,抒写对老友悲惨遭遇的同情。
全诗体现了李杜两人形离神合、肝胆相照、互劝互勉、至情交往的友谊。
【注释】⑼浮云:喻游子飘游不定。
游子:此指李白。
⑽这两句说:李白一连三夜入我梦中,足见对我情亲意厚。
这也是从对方设想的写法。
⑾告归:辞别。
局促:不安、不舍的样子。
⑿这两句是述李白告归时所说的话。
⒀这两句写李白告归时的神态。
搔首:大概是李白不如意时的习惯举动。
⒁冠:官帽。
盖:车上的篷盖。
冠盖:指代达官。
斯人:此人,指李白。
⒂孰云:谁说。
网恢恢:《老子》有“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话。
此处指法网恢恢。
这句意思是:谁说天网宽疏,对你却过于严酷了。
⒃这两句说:他活着的时候虽然寂寞困苦,但必将获得千秋万岁的声名。
【翻译】天上的浮云终日飞来飘去,远方的游子为何久久不至。
一连三夜都梦见与你相会,情亲意切足见你对我厚谊。
告别时你总显得局促不安,愁苦地诉说来路艰险不易。
你说江湖上风波多么险恶,总是担心船只失事会翻毁。
你出门时还搔着满头白发,好像辜负了平生凌云壮志。
京都中达官贵人冠盖相续,高洁如你却落得这样憔悴。
谁能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为何你到老反被牵连受罪?你的声名将千秋万代流传,可是生前却这般悲凉孤寂。
【赏析】这两首记梦诗,分别按梦前、梦中、梦后叙写,依清人仇兆鳌说,两篇都以四、六、六行分层,所谓“一头两脚体”。
诗歌鉴赏中的“对方落笔”在浩如烟海的唐诗中,有一类诗作抒写诗人的相思离别之苦和羁旅惆怅之思,不直抒胸臆,倾诉衷情,而是落笔对方,通过侧面描写来烘托诗人的苦恨离情,品读这类诗作,常常给人以曲折有致,情韵悠长之感。
下面择例类析。
(一)、故园之思。
李白《渡荆门送别》抒写诗人“辞亲远游”,仗剑出蜀的见闻感受。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前六句写舟行江上的远观近察,着重描绘荆楚古国雄奇壮丽的自然风光,结尾两句抒写故园之思。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直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万里相送,如影随形,情真意切,如此从对面落笔,越发显出自己的思乡深情。
着一“仍”字,韵味悠长,本来诗人放舟东下,一路有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相依相伴,可是出了荆门,山势平缓,视野开阔,只见一江绿水,滔滔向前,相比之下,可见“故乡水”一如既往,绵绵不尽的深情厚谊。
(二)、兄弟之思。
王维《九月九忆山东兄弟》抒写作客他乡的思家念亲之情。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前两句直抒胸臆,以漂泊异乡的孤独落寞来反衬佳节思亲的焦灼、深挚。
不经迂回,直奔题旨,形成高潮,出现警句。
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
但是,三四两句作者却跨越时空,落笔对面,不写自己,而写兄弟,遥想兄弟们重阳登高想念诗人的情景,远隔千里的兄弟们佩带茱萸,携手登高,有说有笑,好不开心,突然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
这种构思,曲折有致,出乎常情,不写己思人,而写人思己,更见己思之深、之切,更显深厚与新警。
《祭十二郎文》答案《祭十二郎文》(一)通假字1、远具时羞之奠(羞通“馐”,美味食物。
)2、皆不幸早世(世通“逝”。
)3、敛不凭其棺(敛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
)4、终葬汝于先人之兆(兆通“垗”,坟墓。
)(二)、古今异义1、当不复记忆复古义:再,又。
今义:重复,往复。
2、明年,丞相薨明年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3、吾去汴州去古义:离开。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4、几何不从汝而死也几何古义:过不了多久。
今义:几何学的简称。
5、吾与汝俱少年少年古义:青年男子。
今义:年少的孩子。
6、而齿牙动摇动摇古义:牙齿松动。
今义:不稳固,不坚定。
7、又可冀其成立邪成立古义:成长立业。
今义: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
(四).词类活用1、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远,形容词作状语,在远方。
2、莫如西归西,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
3、吾书与汝日书,名词动用,写信。
4、东亦客也东,方位名词用作动词,在东边居住。
客,名词用作动词,客居。
5、而视茫茫视,动词用作名词,视力。
6、恐旦暮死早晚名词作状语。
7、将成家而致汝致,动词用作使动词,使……来。
8、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业,名词用作动词,继承……的事业。
9、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夭,动词用作使动词,使……夭亡。
10、强者夭而病者全乎全,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11、长吾女与汝女长,形容词用作使动词,使……长,养育。
(五)、文言句式(1)惟兄嫂是依宾语前置,“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为“惟依兄嫂”。
(2)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宾语前置句,应为“尤何”。
(3)吾佐董丞相于汴州介词结构后置,应为“于汴州佐董丞相”。
(4)从嫂归葬河阳省略句,应为“从嫂归葬于河阳”。
(5)未可以为信也省略句,应为“未可以之为信也”。
(6)何为而在吾侧也?宾语前置句,应为“为何”。
五、把握感情(一)感情问题1、文章的线索是什么?(线索:情)问题2、本文有“至情之文,千秋绝调”之誉,其蕴含了那些情?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回答,尽量用原文句子为例证。
《七夕》原文、翻译及赏析《七夕》原文、翻译及赏析《七夕》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辛未七夕[唐代]李商隐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
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未接过来迟。
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
译文及注释:译文恐怕是仙人们喜欢别离,所以才叫人们长时间盼望相会的日期。
从来上天布满彩霞直垂银河畔,岂必硬要等待那金风四起玉露凝成之时?清辉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时相望已久,接织女过河的微云恰恰涌现得迟。
怎么会忘记不酬谢填河以渡的乌鹊,单给蜘蛛的偏爱向它乞求巧丝。
注释辛未:唐宣宗大中五年(851)。
迢递(tiáo dì):遥远的样子。
碧落:道教语谓天界,这里指天空。
金风玉露时:指秋天牛郎织女相会之时。
清漏:古代以漏壶滴漏计时,夜间清晰之滴漏声曰“清漏”。
微云:天河中的云彩。
酬:谢。
乌鹊:相传农历七月七日,乌鹊搭成鹊桥渡牛郎织女相会。
乞巧:农历七月七日晚,妇女在院中陈设瓜果,向织女星祈祷,请她帮助她们提高刺绣缝纫的技巧。
《荆楚岁时记》称“有嬉子网于爪上者则以为得巧”。
嬉子是蜘蛛的一种。
赏析:“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
”是借牛郎织女故事发端,表现人与人遇合的困难。
牛郎织女的故事是在中国长期流传的美好传说。
传说中的牛郎织女两颗星宿隔着天河相望,每隔一年时间才能在七月初七的夜晚在乌鹊搭成的桥上相会一次。
二人的阻隔本是在外来势力的强压下才形成的,但诗人却翻陈出新,说恐怕是神仙们爱好别离,才故意将相会的时期安排得这么远。
从这两句诗中,可以隐约地体察到诗人的这种心情:他和令狐绹的隔膜已经很久,此次进京又经过了许多周折,费了许多唇舌。
现在才渐渐有了转机,所以他觉得时间太长,但必定算有了希望,这便是“迢递作佳期”的含义,语中微露喜悦之情又暗寓自我调侃的意味。
“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二句说,佳人的相会要经过耐心的等待,需要在一定的良辰里才能实现。
前句表地点,后句指时问。
摸鱼⼉雁丘词原⽂及翻译赏析 《摸鱼⼉·雁丘词》通过对⼤雁及⾃然景物的描写,来表达词⼈内⼼的哀思。
下⾯是由店铺⼩编为⼤家整理的“摸鱼⼉雁丘词原⽂及翻译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家阅读。
摸鱼⼉·雁丘词原⽂: ⼄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雁,杀之矣。
其脱⽹者悲鸣不能去,竟⾃投于地⽽死。
”予因买得之,葬之汾⽔之上,垒⽯为识,号⽈“雁丘”。
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
旧所作⽆宫商,今改定之。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翅⼏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
君应有语:渺万⾥层云,千⼭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暗啼风⾬。
天也妒,未信与,莺⼉燕⼦俱黄⼟。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翻译: 天啊!请问世间的各位,爱情究竟是什么,竟会令这两只飞雁以⽣死来相对待? 南飞北归遥远的路程都⽐翼双飞,任它多少的冬寒夏暑,依旧恩爱相依为命。
⽐翼双飞虽然快乐,但离别才真的是楚痛难受。
到此刻,⽅知这痴情的双雁竟⽐⼈间痴情⼉⼥更加痴情! 相依相伴,形影不离的情侣已逝,真情的雁⼉⼼⾥应该知道,此去万⾥,形孤影单,前程渺渺路漫漫,每年寒暑,飞万⾥越千⼭,晨风暮雪,失去⼀⽣的⾄爱,形单影只,即使苟且活下去⼜有什么意义呢? 这汾⽔⼀带,当年本是汉武帝巡幸游乐的地⽅,每当武帝出巡,总是箫⿎喧天,棹歌四起,何等热闹,⽽今却是冷烟衰草,⼀派萧条冷落。
武帝已死,招魂也⽆济于事。
⼥⼭神因之枉⾃悲啼,⽽死者却不会再归来了! 双雁⽣死相许的深情连上天也嫉妒,殉情的⼤雁决不会和莺⼉燕⼦⼀般,死后化为⼀抔尘⼟。
将会留得⽣前⾝后名,与世长存。
狂歌纵酒,寻访雁丘坟故地,来祭奠这⼀对爱侣的亡灵。
注释: 《摸鱼⼉》:⼀名《摸鱼⼦》,⼜名《买陂塘》、《迈陂塘》、《双蕖怨》等。
唐教坊曲,后⽤为词牌。
宋词以晁补之《琴趣外篇》所收为最早。
古人书房佳联赏析一室图书勤阅览,两行对句费琢磨一帘风雨王维画,四壁云山杜甫诗一枝秃笔心常泰,半卷奇书梦亦香一窗月影兼花影,满室书香并墨香一室图书皆典雅,百家文墨足风流几上江湖书一卷,窗前灯火月三更人品无瑕玉界地,文章有骨绣屏风人书俱老天真趣,岁月更新烂漫春入妙文章频改得,出神书画偶濡来三面绿云新世界,半间书室小沧桑三春景象辉天地,一室图书鉴古今三尺书斋容世界,一枝秃笔写春秋三间斋室藏书古,万里江山入画新千古文章书卷里,百花消息春风中千古风流今胜昔,一池翰墨笔传神千卷诗书争色彩,万家笔墨竞风流万里云烟笔下起,千寻瀑布案头生万代文章尊李杜,千秋翰墨秉苏黄万卷图书天禄上,四时风物月华中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万卷诗书常在眼,一天春色自临门工部文章建安骨,米家图画邺侯书小院月明书韵雅,纱窗风静墨花香小院花香春雨后,一声书韵午晴初小苑诗风笼翠墨,怡亭笔兴拜青藤山川佳色澄悬镜,松竹清阴静读书山川雨露图书室,风月琴尊水竹村门前莫得频来客,床上同观未见书口吟古韵七言绝,笔吐奇葩一室香与贤者游信足乐,集古人文亦大观五更月色来书榻,一片冰心在玉壶五际诗听匡鼎说,八分碑看蔡邕书( 匡鼎即匡衡 , 后面那蔡文姬老爸 )天趣偶从言外得,古香常在静中生天地风光由我写,古历史任君评友如作画须求淡,文似看山不喜平斗斋大雅诗书画,心地长明日月星文姿笔态云山里,画意诗情烟树中文如秋水尘埃净,诗似春云态度妍文笔如春江出峡,心灵似皓月当空文章醉我非关酒,风雅宜人不在山文章得体诗如画,桃李飘香景胜春文能换骨无余法,学到寻源自不疑文经百读初明意,字历千书始见功心清自得诗书味,室雅时间翰墨香心无俗虑精神爽,室有清香智慧开心中常贮千重志,笔底能开顷刻花风送书声来小院,月移花影上珠帘风飏柳烟浮笔架,月移梅影上书窗风送花香研笔砚,月移竹影上栏杆日暮清风满衣袖,夜阑寒气入书斋月圆月缺书常读,云卷云舒笔自挥月悬绿树遮书屋,风送鲜花落砚池云淡雨稀花世界,意浓情切赋长江云苑喜裁新著稿,风帘闲校旧抄书云护屏山开画卷,雨催花气入诗笺云海奇峰诗意境,水流杂树画源泉不尽波涛归学海,长春花木在书林无穷诗思窗前草,不了功夫架上书无瑕人品清于玉,不俗文章淡若仙为寻妙句搜肠肚,不觉清香到眼眉书分八法中郎秘,赋就三都左氏雄书到极时书似画,画臻妙处画如书书从难解翻成悟,文到无心始见奇书屋风和花正茂,画廊日暖桂生香书声读落三更月,笔阵扫开万里云书屏锦绣藏妙意,画景旖旎独匠心书能化古巧求拙,笔到传神缺补圆书味本长宜细索,砚田可种勿抛荒书到心融真有味,事非身历且休言书无虫蛀因常览,笔有神传赖苦研书临北宋黄山谷,画学南湘白石翁书腹能容骐骥走,笔头应效大鹏飞书倾墨砚三江水,画展黄山一段云书未读时原有梦,笔经搁后更无诗书藏文史通今古,笔走龙蛇效柳颜书藏应满三千卷,人品当居第一流书似青山常乱叠,灯如红豆最相思长留天地无穷趣,最爱书田不老春长虹垂地呈书卷,晴岫插天列画屏水环画室声变细,兰护书窗香更多古墨半浓评砚谱,新泉初沸补茶经古榻藏书真无价,素屏挂画却有情石是米颠袖里出,诗从摩诘画中来四序一荣春色艳,千年不败墨花香四壁墨花飞丽藻,一联佳句占阳春立志须存千载想,闲谈莫过五分钟半枝秃笔能扛鼎,一片丹心不染尘半榻有诗邀月共,一春无事为花忙半榻茶烟邀素月,一帘花雨读华章半山岩画别文野,一代龛图论古今未妨自发风流性,何惧青蝇浪荡名对弈一奁分黑白,藏书万卷杂朱黄白发已然心未老,青春犹在笔不衰兰香满室书为友,竹影一窗月作邻宁当谢饮千樽酒,不愿空燃半盏灯外挂一把三簧锁,内藏万卷百科书衣襟半染烟霞气,诗卷常留天地间此地只宜明月到,有书合共古人披自拂烟霞安笔格,坐穷今古掩书堂闭户读书忘岁月,挥毫落纸走云烟执笔风雷双管下,吟诗云物一齐收收入云山归画卷,品题风月到诗篇竹榻花香新酒具,芸窗春暖旧书斋竹畔奇书云快读,琴中古曲月偷听竹雨暗滋书带绿,梅风清样墨飘香竹阴遮几琴生韵,花气熏窗砚载香竹露松风蕉叶雨,茶香琴韵读书声名画要如诗句读,古琴兼作水声听吐艳丹青皆有意,流香水墨自多情宋词元曲明书画,晋字唐诗汉锦章阳羡春茶瑶草碧,兰陵美酒郁金香好书时下三春雨,妙笔常开二月花芝兰入室香俱化,书画当庭韵最清红滴砚池花泻露,绿藏书榻树团云光借青藜鸡唱晓,香飘丹桂鹿鸣秋安得闭门常对月,更思筑室为藏书师竹友梅高格调,临书作画雅门庭花落砚池香透字,竹摇窗楣韵浸书花香满座细研墨,灯影隔帘静读书花气欲浮金翡翠,墨香常护玉蟾蜍花木清香庭院静,琴书雅趣画堂幽花草满庭生雅趣,诗书万卷有奇香花开笔底文章妙,春在心头翰墨香两袖清风存正气,一间陋室透书香吟情潇洒诗无敌,醉墨淋漓笔有神吟成佳句花皆笑,谈到奇书兴欲狂观书到老眼如月,得句惊人胸有珠闲庭草色迷三径,深院书香醉六经求学何分年长幼,藏书不论价高低肝胆照人如雪色,书篇掷地作金声雨醒诗梦来蕉叶,风载书声出藕花雨余试墨情无限,月照吟诗兴更浓陋室一间天地阔,诗书万卷古今香画中岁月浑忘老,诗里乾坤别有天诗兴作春多丽藻,斋心如水自澄澜诗书千载经纶事,松竹四时潇洒心诗书浩瀚通今古,翰墨才华惊地天诗宗杜翁难工瘦,书法坡老不碍肥放胆挥毫称勇士,凝神磨墨似痴夫杯沾花露留佳客,案接云山检异书松涛润笔生诗意,竹影落笺作画题斋中雅静诗留韵,心境逸然志著书春山兰蕙秋山菊,吏部文章工部诗春风展卷书犹绿,明月临窗句亦香春秋风月供新赏,左右图书结古欢春庭草色和烟暖,午夜书声带月寒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室中常挂明清画,心里远怀山水情室有奇书穷亦富,心无俗虑乐而安室藏今古书千卷,门对叮咚水一湾昼日明窗闲试墨,寒泉古鼎自烹茶除去读书无所好,偶题诗句不须编挥毫写意透花气,泼墨抒情闻水声泼墨成峰惊五岳,挥毫行草卷三江剑气必须涵正气,书香应得会清香院有竹兰能悦目,室藏书画可清心闻得书香心自悦,深通画理品能高砚池花落香描字,窗外竹摇韵入书屋连山色琴书润,窗近湖光笔墨香架藏二酉图书贵,室积三都翰墨香秋水为神玉为骨,词源如海笔如椽勇排学海千层浪,敢跃书山万仞峰洗砚新添三尺水,藏书又布五重峰珍藏今古书香久,独爱竹梅品格高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胸罗文史尽人见,腹有诗书旷世珍读书心细丝抽茧,炼句功深石补天爱看春山疑读画,静研古墨试听香谈诗客至风生座,论画人归月透帘笔墨纵横生雅趣,胸怀坦荡自逍遥笔底一诗能撼世,砚池半面可容天笔砚常存无限乐,书斋独坐有心人笔老诗新疑有物,格高气俊好传人笔花墨宝聚一榻,警句名篇阅万年笔舞行云书赤壁,池研泼墨写黄山笔带风云春不老,心怀日月韵独奇座满春风书带翠,夜临光月剑浮青素壁有琴藏太古,虚窗留月待吟诗能挥五色生花笔,必是十年面壁人瓶花落砚香归字,窗竹鸣琴韵入弦涂成蕉叶风犹绿,点到梅花笔亦香酒香暗度梅香阵,心迹常游墨迹间调好墨香笼古迹,拨明烛蕊照真藏真抒情意多文采,苦练笔功达自然倚枕旧游来眼底,掩书余味在胸中著书台迥名繁露,入画山多学富春著书不向时流说,得句难为俗者知著书惯作惊人语,对酒常存敬客心清茶饮后神皆爽,佳句拈来梦更香清新隽永诗书气,朴素天真翰墨情宿雨暗滋书带草,春风光报墨生花窗竹影摇书案上,山泉声入砚池中窗临水曲琴书润,人读花间字向香窗含春色墨生艳,笔吐真情诗出新窗对青山门对柳,胸藏远志壁藏书得意春风歌大雅,含辛秃笔著新书得见奇书心自喜,常吟妙句口生香做事岂天真学问,立身自有大文章盛世书风多浩气,晚年翰墨大精神逸情老我书千卷,淡意可人梅一窗望月怀人书简密,长歌对酒墨花新梦中得咏诗无字,醉后挥毫笔有神梅横画阁有寒艳,雪映书窗生夜明梅月横窗成画本,兰风度槛入诗情深院尘稀书韵雅,明窗风静墨花香深院抄书桐叶雨,曲蹊寻句藕花风彩毫闲试金壶墨,青案时看玉字书惜花意欲春常在,落笔乃同天与功晨舞壁间三尺剑,夜翻室内一橱书琴弹绿绮横蕉影,帘卷青山读易时琴窗古韵长生趣,翰苑浓香绝世书博藏书画清香满,独爱芝兰志趣高愧无媚骨难谐俗,赖有痴心苦著书雄词脱手坚如铸,秀语生花粲欲飞勤研书画增新趣,闲弄琴棋度晚年勤者读书夜达旦,鸡声绕屋露连云群书博览春中景,一室尽观世外天静观书画精神爽,闲逗儿孙乐趣多雅言不在诗文外,琴德原超丝竹间雅斋翰墨溢香气,长廊芭蕉听雨声赋成犹梦横江鸭,书罢应笼泛渚鸥潇洒自如书卷气,恢宏不羁大家风蓄得奇书勤阅览,携来旧友喜同游墨海名流集翰苑,书林精品聚斋门墨花点笔浓云黑,瑶草入帘春雨香墨池烟霭花间露,茗鼎香浮竹外云墨池水暖烟波壮,画室春浓气象新墨宝笔花聚一榻,佳篇警句励千秋蕉分新碧侵书架,茶带余香入砚池藜火光联书案月,墨花香蘸砚池春藤根揉就充书架,蕉叶斜分作砚田藏书万卷可教子,买地十亩皆种松藏书藏画藏真品,聚德聚才聚宝斋古人书房佳联赏析平时翻书见有名人书室楹联,便随手抄录,日积月累,遂成数百条。
文脉的对联
1. 上联:文脉传承千古韵,下联:墨香四溢万家情。
例子:就像那古老的故事一代代传下来,这文脉不也是这样流传不息嘛!
2. 上联:一脉文光昭日月,下联:千秋雅韵颂乾坤。
例子:哎呀,这文脉的力量就如同太阳和月亮一样耀眼啊!
3. 上联:文章千古秀,下联:文脉万年长。
例子:你看那些经典的文章多了不起,这不正说明文脉能长久延续嘛!
4. 上联:文墨飘香书锦绣,下联:脉源涌动画宏图。
例子:那文墨的香气飘来,不就像在书写一幅美丽的画卷吗?
5. 上联:笔耕文脉千秋业,下联:墨染华章万世功。
例子:你想想,用笔耕耘文脉,这可是千秋的事业呀!
6. 上联:寻根文脉追先哲,下联:探路书山启后昆。
例子:我们追寻文脉不就是在追寻先哲的脚步吗?
7. 上联:传承文脉精神爽,下联:弘扬文风意气扬。
例子:一旦传承了文脉,那感觉可真是神清气爽啊!
8. 上联:耕读传家文脉盛,下联:诗书继世雅风浓。
例子:看看那些耕读传家的,文脉多兴盛呀!
9. 上联:心醉文脉诗韵里,下联:情迷墨海画风中。
例子:就好像自己沉醉在文脉的诗韵之中一样,多美妙!
10. 上联:守住文脉根基稳,下联:弘扬国粹道路宽。
例子:要是守住了文脉,不就像根基稳固了一样嘛!
我的观点结论:文脉对于我们来说至关重要,它承载着历史、文化和精神,我们要珍惜和传承文脉,让它在新时代继续绽放光彩。
【启功论书绝句一百首】论书绝句一百首一西京隶势自堂堂,点画纷披态万方。
何必残砖搜五凤,漆书天汉接元康。
二翠墨黟然发古光,金题锦帙照琳琅。
十年校遍流沙简,平复无惭署墨皇。
三大地将沉万国鱼,昭陵玉匣劫灰余。
先茔松柏俱零落,肠断羲之丧乱书。
四底从骏骨辨媸妍,定武椎轮且不传。
赖有唐摹存血脉,神龙小印白麻笺。
五风流江左有同音,折简书怀语倍深。
一自楼兰神物见,人间不复重来禽。
六蝯翁睥睨慎翁狂,黑女文公费品量。
翰墨有缘吾自幸,居然妙迹见高昌。
七砚臼磨穿笔作堆,千文真面海东回。
分明流水空山境,无数林花烂漫开。
八烂漫生疏两未妨,神全原不在矜庄。
龙跳虎卧温泉铭,妙有三分不妥当。
九宋元响拓汝南志,枣石翻身孔庙堂。
曾向蒙庄闻傥论,古人已与不传亡。
十书楼片石万千题,物论悠悠总未齐。
照眼残编来陇右,九原何处起覃溪。
十一乳臭纷纷执笔初,几人雾霁识匡庐。
枣魂石魄才经眼,已薄经生是俗书。
十二笔姿京卞尽清妍,蹑晋踪唐傲宋贤。
一念云泥判德艺,遂教坡谷以人传。
十三臣书刷字墨淋漓,舒卷烟云势最奇。
更有神通知不尽,蜀缣游戏到乌丝。
十四草写千文正写经,温夫逸老各专城。
宋贤一例标新尚,此是先唐旧典型。
十五朴质一漓成侧媚,吴兴赝迹日纷沦。
明珠美玉千金价,自有流光悦妇人。
十六丹丘复古不乖时,波磔翩翩似竹枝。
相见承平文物盛,奎章阁下写宫词。
十七疏越朱弦久寂寥,陵夷八法亦烦嚣。
论书宁下迂翁拜,古淡风姿近六朝。
十八万古江河有正传,无端毁誉别天渊。
史家自具阳秋笔,迳说香光学米颠。
十九刻舟求剑翁北平,我所不解刘诸城。
差喜天真铁梅叟,肯将淡宕易纵横。
二十横扫千军一枝笔,艺舟双楫妙文辞。
无钱口数他家宝,得失安吴果自知。
廿一礼器方严体势坚,史晨端劲有馀妍。
不祧汉隶宗风在,鸟翼双飞未可偏。
廿二笔锋无恙字如新,体态端严近史晨。
虽是断碑犹可宝,朝侯小子尔何人。
廿三石言张景造郡屋,刊刻精工笔法足。
劝君莫买千金碑,刘熊模糊史晨秃。
廿四北朝重造夏承碑,高肃唐邕故等夷。
汉隶缤纷无此体,笔今貌古太支离。
元好问《摸鱼儿》赏析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逝世活相许.天南海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快趣,拜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横汾路,热闹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猛饮,来访雁邱处.这首词的首句,信任大家必定异常熟习,但全词却未必懂得,今天特将其录下,并讲一讲个中的故事.词前有段弁言,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说:当年元好问去并州赴试,途中碰到一个捕雁者.捕雁者告知他今天碰到的一件奇事:他今天设网捕雁,捕得一只,但一只脱网而逃.岂料脱网之雁其实不飞走,而是在他上空回旋一阵,然后投地而逝世.元好问看看捕雁者手中的两只雁,一时心绪难平.便花钱买下这两只雁,接着把它们葬在汾河岸边,垒上石头做为记号,取名叫作“雁丘”,并作了《雁丘词》.也就是说,这现实上是一首咏物词!“问世间情无何物,直教逝世活相许”的,还不是哪个弯曲的爱情故事,而是一对殉情的大雁!这就不克不及不令人震动了!老汉子不由反问:大雁尚知“情为何物”,岂非人还不如禽鸟吗?也问下世间的人:在物欲横流的时期,又有几人像大雁一样,为爱痴狂.钟情如斯.安危与共.逝世活相许呢?!下面,简略地对全词进行下赏析.开篇一个“问”字破空而来,为殉情者发问,现实也是对殉情者的赞扬.作者本要咏雁,却从“世间”落笔,以人拟雁,付与雁情以超出天然的意义,想象极为别致.也为下文写雁的殉情预做张本;前人以为,情至极处,“生者可以逝世,逝世者可以生”.“逝世活相许”是多么极致的蜜意!遥想双雁,“天南海北”冬天南下越冬而春天北归,双飞双宿,形影不离,经穷冬,历炎夏,多像人世的那一对痴男怨女.既有欢快的团聚,又有离此外辛酸,但没有任何力气可以把它们离开.但“网罗惊破双栖梦”后,爱侣已逝,又安能独活!于是“脱网者”痛下决心跟随于九泉之下,“自投地逝世”.“君应”四句揣想雁的心境.“君”指殉情的雁.侥幸脱网后,想将来之路万里千山,层云暮雪,形孤影单,再无爱侣同趣共苦,生有何乐呢?不如共赴鬼域吧,这里对殉情雁的心理世界做了形象的描述,使读者的热血不由不沸腾起来.过片作者又借助四周景物,衬托大雁殉情后的凄苦.在孤雁长眠之处,当年汉武帝渡汾河祀汾阴的时刻,箫鼓闹热热烈繁华,棹歌四起;而今平林漠漠,荒烟如织,箫鼓声绝,一派萧索.古与今,人与雁,加倍觉得鸿雁殉情的凄烈.但是逝世者不克不及回生,招魂无济于事,山鬼也枉自悲鸣,在这里,作者把写景与写情融为一体,更增长了喜剧氛围.最后,是作者对殉情鸿雁的礼赞,他说鸿雁之逝世,其境界之高,上天也会嫉妒,虽不克不及说重于泰山,也不克不及跟莺儿燕子之逝世一样同归黄土了事.它的美名将“千秋万古”,被后来的骚人歌咏传颂.全词行文其实不庞杂,而行文腾挪多变,用事实答复了什么是至情,寄人生哲理于淡悟之外.总之,这首词紧紧环绕“情”字,以雁拟人,谱写了一曲凄恻动听的恋情悲歌,表达了词人对殉情者的哀思,对至情至爱的赞扬.。
才子尽是多情种,写得文章念故人——苏轼书法代表作赏析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
他的书法从“二王”,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杨凝式各家吸取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革新。
他讲自己书法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
”黄庭坚将苏轼书法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年姿媚、中年圆劲、晚年沉著。
早期代表作为《治平帖》,笔触精到,字态妩媚。
中年代表作为《黄州寒食诗帖》。
此诗帖系元丰五年(1082)苏轼因为乌台诗案遭贬黄州时所写诗两首。
诗句沉郁苍凉又不失旷达,书法用笔、墨色也随着诗句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跌宕起伏,气势不凡而又一气呵成,达到“心手相畅”的几近完美的境界。
所以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晚年代表作有行书《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等,此二赋以古雅胜,姿态百出而结构紧密,集中反映了苏轼书法“结体短肥”的特点。
其最晚的墨迹当是《与谢民师论文帖》(1100年)。
其代表作有《天际乌云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寒食诗》、《醉翁亭记》等。
苏轼的书法,后人赞誉颇高。
最有发言权的莫过于黄庭坚,他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我们将选择苏轼的代表作与大家共同赏析(1)《治平帖》苏轼《治平帖》卷,宋,苏轼书,纸本,行书,纵29.2cm,横45.2cm。
现被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治平帖》是苏轼书写的信札,内容主要是委托乡僧照管坟茔之事。
根据帖后赵孟頫、文徵明、王穉登三人之跋可知,此帖当是苏轼于北宋熙宁年间在京师时所作,时年约30余岁。
该帖笔法精细,字体遒媚,与苏轼早年书法特征吻合,正如赵孟頫所称“字划风流韵胜”,并誉之为“世间墨宝”。
本卷引首有明人所画苏轼像及释东皋妙声所书《东坡先生像赞》。
鉴藏印有“商丘宋荦审定真迹”、“吴江张荃德载图书”二方。
此帖署月、日,而未署年.帖尾文徵明跋论证甚详:“右苏文忠公与乡僧治平二大士帖,赵文敏以為早年真跡。
《兰亭集序》集字联(一)清风无求搜集校对整理一生勤为本,万代诚作基。
一亭俯流水,万竹引清风。
风云三尺剑,花鸟一床书。
风竹引天乐,林亭集古春。
畅怀年大有,极目世同春。
斯文在天地,至乐寄山林。
惠日朗虚室,清风怀古人。
少言不生闲气,静修可得永年。
日利千万曾祥,大吉阳宜侯王。
今趣岂异于古,天听可期诸人。
公生明偏生暗,智乐水仁乐山。
文情生若春水,弦咏寄之天风。
一人知己亦已足,毕生自修无尽期。
一亭尽揽山中趣,幽室能观世外天。
二分诗景八分画,楼外江声天外峰。
卜邻喜近清凉宅,与客同参文字禅。
人有不为斯有品,己无所得可无言。
人品若山极崇峻,情怀与水同清幽。
人品清于在山水,天怀畅若当风兰。
大贤自合为九列,清风可以流万年。
万类静观咸自得,一春幽兴少人知。
万树苍颜千里翠,一楼新色满城辉。
万象函归方丈室,四围环列自家山。
万壑泉声云外去,数点秋色雁边来。
与世不言人所短,临文期集古之长。
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与贤者游信足乐,集古人文亦大观。
与弦作契风生竹,列坐为情水抱山。
才高自觉风云阔,情重反疑华岳轻。
才能济变何须位,学不宜民枉有官。
山水之间有清契,林亭以外无世情。
山外斜阳湖外雪,窗前流水枕前书。
山有此生未能至,竹为一日不可无。
不知明月为谁好,时有落花随我行。
不要钱原非易事,太要好也是私心。
不除庭草留生意,爱养盆鱼识化机。
世间清品至兰极,贤者虚怀与竹同。
勿施小惠伤大体,毋以公道逐水情。
风人所咏托于古,静者之怀和若春。
文生于情有春气,兴之所至无古人。
古与为怀稽作者,兴随所引契天然。
古迹虽陈犹在目,春风相遇不知年。
旧书细读犹多味,佳客能来不费招。
旧书百读无新意,古事重论感世情。
四面云山归眼底,万家灯火系心头。
四面江山尽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四壁春烟无燕到,一窗云影有龙飞。
汉璧秦璆千岁品,光风佳月四时春。
司马文章元亮酒,右军书法少陵诗。
丝竹放怀春未暮,清和为气日初长。
吉金乐石有真好,读书校碑无俗情。
老可情怀常作竹,少文乐事在游山。
善琴者通达从容,善棋者筹谋睿智,善书者至情至性,善画者至善至美,善诗者韵至心声,善酒者情逢知己,善茶者陶冶情操,善花者品性怡然。
-之一-琴,弦底松风诉古今。
红尘里,难觅一知音。
-棋,颠倒苍生亦是奇。
黑白子,何必论高低。
-书,沉醉东风月下读。
柴门闭,莫管客来无。
-画,纤手松烟染素纱。
盈盈写,茅舍两三家。
-诗,漱玉含芳锦绣辞。
堪吟咏,佳句费寻思。
-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杯斟满,莫教泪空流。
-花,驿外桥边萼绿华。
随风起,辛苦向天涯。
----之二-琴,一曲长弹发自心。
音传出,何处有知音?-棋,百战千回制敌奇。
施谋略,方寸决雄雌。
-书,写下人之过往初。
磨研墨,笔动似游鱼。
-画,世代丹青有大家。
虫鱼鸟,竹菊岁寒花。
-诗,豪放情柔各自思。
皆言志,风骨汉时碑。
-酒,一杯魂消可忘忧。
刘郎醉,美名博千秋。
-花,四季常开竟芳华。
千般秀,堪比女娇姱。
-- 之三-琴,笑傲江湖任我心。
逍遥唱,山水是知音。
-棋,黑白分明乱里奇。
闲花坠,落子莫迟疑。
-书,铁马金戈剑气舒。
回旋处,拾翠步摇珠。
-画,漠漠烟云老树鸦。
炊烟袅,菊绕竹篱家。
-诗,妩媚豪情醉舞时。
飞花影,绽笑杏花枝。
-茶,绿意萦心暂忘忧。
芬芳冽,千里望清秋。
-花,难觅归鸿暮霭霞。
蒹葭白,绮梦飞天涯。
----之四-琴,弦韵凝丝雅致心。
舒耳乐,泛意酬知音。
- 棋,闲争棋子战劲敌。
马换炮,盾甲酿战机。
- 书,泼墨挥毫洒丽珠。
境意出,隽永雅鸿儒。
- 画,笔移山川乾坤大。
妙笔下,更生灵秀花。
- 诗,仄韵律声赋藻辞。
灵言志,更显巧心思。
- 酒,豪饮一壶太白酒。
江湖路,笑傲天涯走。
- 茶,赏月中秋共饼夸。
清闲客,兴废话烟霞。
---之五-琴,半阕弦律动情真。
音辗转,尽透女儿心。
- 棋,黑白相交藏玄机。
险中求,苦战日落西。
- 书,翰林文海锦章出。
藏诗阁,满怀古今著。
- 画,抻宣神韵飘锦霞。
堂前题,秀色出名家。
- 诗,闲赋暇吟心自痴。
落笔处,轻收悠雅思。
- 酒,青梅合煮杯中溢。
醉心扉,浓淡总相宜。
《祭十二郎文》两个英译本词汇评析
陈宜各
【期刊名称】《海外英语》
【年(卷),期】2016(000)003
【摘要】《祭十二郎文》为中国古典文化瑰宝和经典篇章,将其译为英语要达到"信、达、雅"标准难度可想而知。
现罗经国译本和《朝花夕拾》译本皆为权威经典英译本,但二者归化和异化翻译手法和用词、用句存在显著不同,尤其是关键用词上差异
显著,值得翻译学习者进行深刻探究讨论,现就两个英译本词汇关键字词进行初步评析。
【总页数】3页(P92-94)
【作者】陈宜各
【作者单位】青岛科技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祭十二郎文》两个英译本词汇评析 [J], 陈宜各
2.至情出至文,至文感人心--《祭十二郎文》与《祭妹文》比较谈 [J], 邱建农
3.同是至情文,写法各千秋——《祭十二郎文》与《祭妹文》对比阅读 [J], 张昌
军
4.生而长痛,死则永存——《祭十二郎文》《祭妹文》联读设计 [J], 章萍莉; 杨伟红; 孙晓雯
5.生而长痛,死则永存——《祭十二郎文》《祭妹文》联读设计 [J], 章萍莉;杨伟红;孙晓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艺的对联集锦文以载道,史以记事。
飞鸟出林,惊蛇入草。
洋为中用,古为今用。
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沉郁悲壮,昂扬激越。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文心清若水,诗胆大如天。
满纸荒唐言,一把**泪。
意到形须似,体完神亦全。
笔落惊风神,诗成泣鬼神。
眼观山水形,手写山水神。
远看山有*,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诗言其志也,歌昶渖焉。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题材无禁区,作家有立场。
横如列阵排云,直如倒拼孤丁牵如万岁枯藤,纵如惊蛇激水。
文章尔雅从无俗,诗赋风流自有神。
略诵古今成野史,具言金石著山经。
自昔何休为学海,还如司马在史园。
诗有清风师正雅,字无俗迹学来禽。
能以诗书通政事,自然道学始风流。
诗妙尽从言外得,易微谁见画前真。
友如作画须求淡,山似论文不喜平。
虎尾春*真学问,马蹄秋水大文章。
诗情岛佛非嫌瘦,书法坡仙不碍肥。
多画要和诗句读,古琴今作水声听。
山川出云即霖雨,日月合壁为文章。
举求往迹得其化,文有真宗鉴乃神。
挥将日月长明笔,写就雷霆不朽文。
相如一赋值千金,屈原一骚传万代。
苏轼唱大*东去,柳永吟晓风残月。
稼轩笔下龙蛇走,定庵砚上风雷吼。
尚书即散文之祖,诗经乃诗歌之端。
眼睛即心灵之窗,书本乃智慧之梯。
登高而思此乐万古,立言不袭自成一家。
诗若长城四境独守,学如大海百流兼归。
秋来景物件件是佳句,冬至雪花片片即新诗。
百花齐放文艺繁荣昌盛,万象更新舞台生动活泼。
同是至情文,写法各千秋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和袁枚的《祭妹文》均是为自己的亲人而写的祭文,虽然一个是作者的侄子,一个是作者的妹妹,读来感人至深,而两文在写法上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十二郎虽说是韩愈的侄子,但由于韩愈自小父母早亡,一直随兄嫂长大,与这个年龄相近的侄子相依为命,情同手足。
而袁机则是袁枚的亲妹妹,英年早逝,那份于文中表现出来的兄妹之情令人动容。
两篇均为至情之文,均采用了不同于一般祭文的格式,但在具体的写法上却各有千秋,值得我们去学习。
《祭十二郎文》被明代的陈坤称为“祭文中的千年绝调”,其有许多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地方。
叔侄情深:两世一身,形单影只;三别三会;抱憾终生。
噩耗传来: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其梦矣: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信然矣:天难测,神难明;理不可推,寿不可知;已身:未老先衰;将从汝而死;冀孩提成立;死因:软脚病。
祭奠亡灵:吊慰家属;改葬;言有穷而情不可终。
这是一篇情文并茂的祭文。
首先,作者不写十二郎生平功绩,却着重写作者与他的交往。
因为自小由兄嫂抚养,作者与这个侄子交往甚密,而且韩氏两代均系于其二人一身,因此,在韩愈外出求官时,依然会时时想起韩老成,多次想接其与自己同进退,但由于自己仕途不顺,三别三会,一直未能如愿,直至其死去之时,使作者抱憾终生。
主要记家常琐事,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抒写难以抑止的悲哀,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
形式上则破骈为散,采用自由多变的散体。
正如林野在《韩柳文研究法·韩文研究法》中所说:“祭文体,本以用韵为正格……至《祭十二郎文》,至痛彻心,不能为辞,则变调为散体。
”使全文有吞声呜咽之态,无夸饰艳丽之辞,为后世欧阳修《泷冈阡表》、归有光《项脊轩志》、袁枚《祭妹文》等开辟新径。
清代古文家刘大櫆说:“文资变……一集之中篇篇变,一篇之中段段变,一段之中句句变,神变,气变,境变,音节变,字句变,惟昌黎能之。
”
其次,不写死人写活人。
在作者笔下,韩老成似乎并没有死,作者似乎正在与其促膝长谈。
一桩桩、一件件,都有展现在读者的眼前。
作者采用与死者对话的方式,边诉边泣,吞吐呜咽,交织着悔恨、悲痛、自责等种种感情,似在生者和死者之间作无穷无尽的长谈。
如写闻讣的情景,从“其信然邪”到“未可以为信也”,再到“其信然矣”,语句重叠,表现其惊疑无定的心理状态。
末尾“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一段,多用排句,情绪激宕,一气
呵成。
这一切又都从肺腑中流出,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再次,不重议论重叙述。
作者写此文的目的不在于称颂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寄托自己的哀思。
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强调骨肉亲情关系。
作者和老成,名为叔侄,情同手足,“两世一身,形单影只”。
今老成先逝,子女幼小,更显得家族凋零,振兴无望。
这在注重门庭家道的古代,引起韩愈的切肤之痛是理所当然的。
二是突出老成之死实出意外。
老成比作者年少而体强,却“强者夭而病者全”;老成得的不过是一种常见的软脚病,作者本来不以为意,毫无精神准备,因而对老成的遽死追悔莫及,意外的打击使他极为悲痛。
三是表达作者自身的宦海沉浮之苦和人生无常之感,并以此深化亲情。
作者原以为两人都还年轻,便不以暂别为念,求食求禄,奔走仕途,因而别多聚少,而今铸成终身遗憾。
作者求索老成的死因和死期,却堕入乍信乍疑、如梦如幻的迷境,深觉生命飘忽,倍增哀痛。
《祭妹文》则从作者自身的角度来写。
开头以“奠以文”引出正文,结束时用哭汝、奠汝、回头望汝与开头呼应。
使全篇笼罩着祭亡妹、悼亡灵的深挚感情。
文章的主体部分以作者的回忆为线索,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了死者的一生。
在记叙亡妹的一生时选取了她一生三段时间的生活片段:
1.幼年时的一些趣事:捉蟋蟀、读古诗、伤离别、喜荣归,说明三妹本是一个天真活泼、聪明伶俐、颇重亲情的小姑娘。
2.义绝婆家,回归娘家后操持家事的情形:服侍年迈的母亲,办理家中文墨,照顾生病的作者。
表现三妹有才华、品行好,比家中一位贤慧的儿媳还要尽心。
3.病危亡故时思念兄长的感人故事:病危时怕兄长担心而“阻人走报”,及至临终才同意唤回兄长,死时未见兄长而“一目未瞑”。
表现了三妹忍死待兄的深挚亲情。
文章选取的都是一些生活琐事,但这些琐事,每件都饱含着深挚的兄妹之情。
这是本文选材的特色。
本文的记叙、写景的本身就是饱含着感情的,作者又在每节记叙或简短的写景之后,直接抒发思念、悲痛的感情,从而把记叙、写景、抒情三者紧密地结合地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