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小刀会简介 清朝秘密组织小刀会起义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2
周秀英:被凌迟处死的小刀会女英雄本文导读:小刀会是中国清代的民间秘密组织,最早起源于清乾隆年间。
因成员以小刀为标记,故名小刀会。
小刀会的成员以农民、小手工业者、水手、码头工人等为主。
同样沿用“反清复明”的口号,活动于江苏、安徽、福建、台湾等地。
洪秀全领导太平天国起义后,小刀会也开始在各地筹划反清起义。
1853年(咸丰三年)其首领刘丽川与周秀英父女发动起义,以配合太平天国运动。
周秀英,江苏青浦白鹤塘湾人,是清末上海小刀会起义著名女首领。
周秀英自幼习武,善使大刀,且精于刀法。
清咸丰二年(1852年),在周秀英及其父周立春的带领下,青浦农民群起武装抗粮。
同年9月,周秀英率领乡民连续击退清军进攻,周秀英手提大刀身先士卒,白鹤江一仗,打得清军落花流水。
次年,太平军攻克南京,周秀英父女与小刀会首领刘丽川一起发动嘉定起义,农民起义军先后攻下嘉定、上海、南汇、川沙、宝山、青浦6座县城,并改用太平天国年号;清廷调动苏、松两地驻军进行反扑,连攻青浦,农历八月二十日青浦城陷,周立春力竭被俘,英勇就义。
周秀英与罗汉党徐耀率部分义军撤至上海,继续同清军作战,被推为女将军。
随后清军围攻上海,周秀英和小刀会将士坚守上海县城18个月,屡败清兵,并杀敌千余人。
清军勾结英、法侵略者在上海城四周建筑围墙围困义军,并断决义军的粮草供应。
咸丰五年(1855年)正月,周秀英率领义军残部从上海县城西门突围,周秀英率部且战且撤,在虹桥附近受伤被俘。
因为上海地区的许多富商大贾,恶霸土豪在小刀会之役中损失巨大,有很多人的亲朋好友皆死于周秀英所领导的义军之手。
因此在周秀英被擒后,他们买通衙役牢卒,对她百般凌辱,滥用私刑。
不久后,受尽折磨的周秀英被判处凌迟处死,对她的凌迟之刑竟用了两天之久。
先是片割身体四肢及其他部位的肉,肉割尽了就开膛破肚,掏出心肝活祭,死得极惨,号称江南第一剐。
而这个被处以极刑的女英雄当时仅仅十九岁。
拜上帝教:中国清代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吸收基督教教义而成立的特殊基督教组织。
19世纪中期,洪秀全受基督教布道书《劝世良言》的影响,在家乡广东花县组织拜上帝会,并模拟《劝世良言》写成《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书,作为该会教义,同时又制定了宗教仪式与会规。
拜上帝教后来演变成为世俗的政治和军事组织,在其后太平天国中,又采取了政教合一的体制,使宗教政治化,政治也宗教化,成为维护其统治的工具。
永安建制:1851 年 9 月太平军攻克广西永安后相继建立的各项制度。
主要内容:确定官制,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各王都受东王节制;颁行天历,废除清朝纪年;颁布《太平礼制》,规定了一套尊卑严明的等级制度和庸俗繁琐的礼仪制度。
永安建制使太平天国政权初具规模,为太平天国运动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守土乡官制:太平天国政权创立的地方行政军事制度。
守土乡官制:天平天国的地方政权,分省、郡、县三级。
省级官员没有明确规定,多由王侯兼任。
郡设总制,县设监军,都由中央委任,称为“守土官”,县以下的基层组织实行乡官制度,按太平军的编制,把全体居民组织起来。
每军 12500 家,设一军帅,之下又设师帅、旅帅、卒长、两司马、伍长。
军帅以下的各级官吏一般由当地人民推举或由上级官吏委派,称为“乡官”。
乡官平时管理民政、战则应征,体现了军政合一的思想。
守土乡官制对于巩固和维护太平天国政权具有重要作用。
天朝田亩制:《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于1853年颁布的—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全面的农民革命斗争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按照“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规定满十六岁的男女,皆可以获得以块土地,建立军政合一的地方组织,以达到“有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所规定(的平均土地)的方案,是对中国古代农民战争平均思想的发展,是农民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否定,反映了农民渴望获得土地,建立平等平均社会的愿望,这也是《天朝田亩制》的革命性所在。
历史上真实的天地会是怎么回事?他们都采取过哪
些行动?
本文导读:
这是咸丰三年(1853年),在北京城内发现的天地会告示。
“小刀会”是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秘密团体,属天地会支派。
在太平军及福建小刀会起义的影响下,上海城郊的“罗汉堂”“庙帮”“塘桥帮”等秘密团体合并于小刀会。
咸丰三年(1853年),周立春率领的农民首先攻克嘉定。
接着,小刀会领袖刘丽川、潘起亮等在上海起义,迅速攻占宝山等县。
初用“大明国”名号,随即改称太平天国,并由刘丽川上书洪秀全,表示接受领导。
既反抗清朝封建统治,又反抗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
点舂堂位于上海南市区旧城厢东北豫园内。
建于道光初年,据苏东坡“翠点春妍”句而题名。
秀美的点春堂,室内5间厅堂,画栋雕梁,门窗隔扇上雕刻着戏曲人物。
厅堂面对一座小戏台,镂金错彩,式样精巧。
原为福建商人的花糖业公所,曾被小刀会首领作为城北指挥所。
此安民告示,阐明小刀会除暴灭贪、安邦定国之旨,并特谕安民的具体规定。
咸丰四年(1854年),上海小刀会的首领之一陈阿林以太平天国名义发布公告,号召群众拒收清军“免死票”。
图中的上海小刀会将士,有的在演练攻城战斗,有的在小憩。
位于上海的八仙桥公墓中的这块碑,是法国在华传教士为纪念镇压小刀会起义的阵亡法军士兵而建立的。
以舞剧《小刀会》聚焦中国舞剧创作的发展作者:孙延瑞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8年第08期摘要:20世纪5、60年代是中国舞蹈学科发展的探索阶段,大量的未知与空白需要舞蹈人去开拓、去尝试。
此时古典舞的发展也面临着抉择,对于戏曲的关照成就了诸多优秀的作品如《宝莲》、《小刀会》等,但是这条路是否长远?如何看待这条“取经”路呢?关键词:舞蹈;小刀会;舞剧中图分类号:J7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23-0105-01“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
睁开眼吧,小心看吧,哪个愿臣虏自认。
因为畏缩与忍让,人家骄气日盛……”每每听到这熟悉的旋律,总能使我联想到中华民族那段屈辱的历史,想必80、90后对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启蒙,也来自这段熟悉的旋律吧!百年来的近、现代史,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血痛与耻辱,太平天国、义和团、维新运动、辛亥革命一次次断送了我国多少志士仁人,《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寥寥数笔却割舍了我中华大好河山。
面对着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广大爱国之士齐聚上海码头组建了小刀会,竖起了“顺天行道”的正义之旗……一、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可以说是金庸借郭靖之口,表述其对于“侠义”的理解。
民族舞剧《小刀会》亦可是彰显“为国为民”艺大作,与《盗仙草》、《刘海戏蟾》等前期改编戏曲进行创作的舞剧相比,该剧也算得上关注现实、视野恢弘。
《小刀会》取材于1853年上海小刀会起义这一历史事件。
舞剧《小刀会》以现实主义手法真实再现了底层老百姓追求自由和民族解放的壮丽诗篇。
舞台中借助生活化的场景、环境以及真是的历史事件与真情实感,力图给观众呈现出那段不忍回首的往事。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是艺术中的生活又怎能囊括现实中的千万分之一呢?内忧外患之下的旧中国已经岌岌可危,清政府的懦弱和冷酷与列强的贪婪和奸诈一股脑的倾泻在那群平头百姓头上。
死亡或者死亡,是他们的选择!小刀会的选择是时代的利刃逼迫下的选择,底层百姓的醒悟还算不上是个体意识的主动觉醒,因此他们不可避免的具有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然而小刀会客观上却成为了真正的“侠义之士”。
中国历史故事-小刀会首领刘丽川简介刘丽川人物结局人物档案姓名:刘丽川别号:阿混别称:阿源国家:中国民族:汉族所处时代:清朝末年出生地:广东香山县出生时间:公元1820年去世时间:公元1855年头衔:大明国统理政教招讨大元帅主要成就:光复大明国,领导上海小刀会起义刘丽川,清朝末年上海小刀会首领,生于公元1820年,去世于公元1855年,广东香山人氏。
刘丽川虽然是农民出生,但是家庭还比较富裕,所以他不用自幼时起就要帮助父母分担家务,担负起养家的责任。
他从小时候起,就开始习武耍棍,虽然本领不是最强,但也不弱。
更难得的是,他还通晓英文,学了一点接骨的医术。
早先的时候,刘丽川以草药治伤为业,后来又在茶叶行及丝绸店上过班,当过店员。
公元1845年,刘丽川二十五岁,在香港加入著名的洪门组织三合会。
后来没多久,香港殖民政府和清朝一起取缔三合会,于是刘丽川又另谋他路,于1849年到上海经商。
在上海经商之时,刘丽川创办了广肇会馆,将在上海的广东人联系起来,最后成为一个组织势力。
在小刀会原头目潘启祥因为教案而被判处死刑之时,积极展开营救措施,因而成为小刀会首领。
早在救潘启祥的时候,刘丽川就已经混出模样,不再是当初在茶叶行打工的小小店员。
为了营救潘启祥,刘丽川联系了嘉定天地会徐耀,福建天地会陈阿林,上海青浦人周立春、周秀英,一共纠集人手两千余人,势力不小。
在天平天国军队攻克南京之后,刘丽川迅速响应起义,在上海发动小刀会起义,占领上海,建立政权,称大明国。
救出潘启祥后,刘丽川或杀死或活捉一批清朝在上海的当政官员,自称“大明国统领政教招讨大元帅”,随即攻占青浦、宝山、南汇、川沙厅,队伍扩增至万人。
后来刘丽川想要建立起与太平天国的联系,称号从“大明国统领政教招讨大元帅”,变更为“太平天国统理政教招讨大元帅”。
可惜的是,太平天国看不上他,尽管他书信前往,表示愿意接受太平天国的领导,洪秀全却没有给予答复。
刘丽川发动起义的动作迅速,清廷的反应也不慢。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一代巾帼豪杰翘楚小刀会起义军首领周秀英导语:小刀会周秀英是上海小刀会起义军的女首领,江苏青浦白鹤塘湾人,是周立春的女儿。
1852年,周秀英与父亲带领青浦农民发动武装抗粮运动,并于小刀会周秀英是上海小刀会起义军的女首领,江苏青浦白鹤塘湾人,是周立春的女儿。
1852年,周秀英与父亲带领青浦农民发动武装抗粮运动,并于同年9月击退了青浦知县和苏州知府的进攻。
小刀会周秀英至今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巾帼英雄,是一代女中豪杰。
她自幼习武,精于刀法,为人仗义,善于同恶势力作斗争。
1852年,青浦在连年歉收的情况下,知县余龙光还限期向农民追讨豁免的钱粮,激起民愤。
周秀英在父亲周立春的带领下,青浦农民群起武装抗粮。
1852年9月,周秀英在发动武装抗粮后,遭到清军的进攻,她身先士卒,在白鹤江把清军打的落花流水,之后民间流传了歌谣赞颂周秀英的英勇事迹:“女中英雄周秀英,大红裤子小紧身,手提大刀百十斤,塘湾桥上杀四门。
”次年春天,太平军攻下南京,周秀英父女两人与小刀会刘丽川举行嘉定起义,于9月5日占领嘉定。
之后,农民起义军先后占领了6座县城,并改用太平天国年号。
清廷调动苏、松两地驻军对太平军进行反扑,连攻青浦,最终青浦失守,周立春被俘,英勇就义。
太平军不断的壮大,清军只好勾结英、法侵略者在上海城四周建筑围墙,围困义军,使得义军处于断粮的困境,最终在虹桥附近,周秀英不敌清军的进攻英勇牺牲。
但是她的死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周秀英被俘,最终被凌迟处死。
周秀英是清末时期上海小刀会起义军的女首领,她是江苏白鹤塘湾人。
她发动起义后不断的攻破清廷的县城,清军拿她没办法,只好勾结英、法侵略军将周秀英围困起来,最终周秀英被捕,朝廷决定凌迟周秀英。
生活常识分享。
中国近现代史名词解释(适用于吴达德老师)-------杨帆编辑整理1.领事裁判权:又称“治外法权”,列强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取的该国侨民不受中国法律管辖的特权。
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开始规定此特权,接着美、法、俄、日等国也相继在中国取得了此特权。
凡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的国家,其在华侨民如果犯罪或成为民刑诉讼的被告时,可以不受中国法律的制裁,中国政府无权过问,而只能由各该国领事,按照各自的法律进行裁判,这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权。
1943年,国民政府取消了美、英两国在华领事裁判权及有关特权。
2.租界:帝国主义列强根据和中国清政府缔结的不平等条约,以居住和经商为名,在通商口岸和城市永久租用的地段。
最早在中国取得租界的是英国。
列强在租界内行使行政管理和司法管辖权,形成“国中之国”,严重破坏中国主权。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人民掀起了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收回租界是其主要目标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美等国租界先后收回。
抗日战争胜利后废除了中国各地的日租界。
至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租界全部由中国收回。
3.“亚罗号”事件:1856年围绕中国商船亚罗号进行的中英交涉。
1856年10月8日,广东水师在中国走私船“亚罗号”上搜查海盗,逮捕了十几名中国水手。
而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却借口该船曾在香港注册,领有执照,要求两广总督叶名琛立即释放被捕人员,向英道歉。
但当叶名琛把12人全部送还时,巴夏礼仍然拒收。
23日,英驻华海军悍然向广州发动进攻。
“亚罗号”事件成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4.“马神甫”事件:1856年广西地方政府惩办法国不法传教士的事件,又称西林教案。
1853年,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非法从广州潜入广西西林县,勾结官府,作恶多端,激起民愤。
1856年2月,知县张凤鸣将马赖和不法教徒逮捕归案,后判处死刑。
法国以此为借口,于次年联合英国出兵侵华。
5.《瑷珲条约》:1858年奕山与沙俄总督在瑷珲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2018-08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
以舞剧《小刀会》聚焦中国舞剧创作的发展孙延瑞(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100020)摘要:20世纪5、60年代是中国舞蹈学科发展的探索阶段,大量的未知与空白需要舞蹈人去开拓、去尝试。
此时古典舞的发展也面临着抉择,对于戏曲的关照成就了诸多优秀的作品如《宝莲灯》、《小刀会》等,但是这条路是否长远?如何看待这条“取经”路呢?关键词:舞蹈;小刀会;舞剧中图分类号:J7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23-0105-01“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
睁开眼吧,小心看吧,哪个愿臣虏自认。
因为畏缩与忍让,人家骄气日盛……”每每听到这熟悉的旋律,总能使我联想到中华民族那段屈辱的历史,想必80、90后对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启蒙,也来自这段熟悉的旋律吧!百年来的近、现代史,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血痛与耻辱,太平天国、义和团、维新运动、辛亥革命一次次断送了我国多少志士仁人,《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寥寥数笔却割舍了我中华大好河山。
面对着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广大爱国之士齐聚上海码头组建了小刀会,竖起了“顺天行道”的正义之旗……一、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可以说是金庸借郭靖之口,表述其对于“侠义”的理解。
民族舞剧《小刀会》亦可是彰显“为国为民”之大作,与《盗仙草》、《刘海戏蟾》等前期改编戏曲进行创作的舞剧相比,该剧也算得上关注现实、视野恢弘。
《小刀会》取材于1853年上海小刀会起义这一历史事件。
舞剧《小刀会》以现实主义手法真实再现了底层老百姓追求自由和民族解放的壮丽诗篇。
舞台中借助生活化的场景、环境以及真是的的历史事件与真情实感,力图给观众呈现出那段不忍回首的往事。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是艺术中的生活又怎能囊括现实中的千万分之一呢?内忧外患之下的旧中国已经岌岌可危,清政府的懦弱和冷酷与列强的贪婪和奸诈一股脑的倾泻在那群平头百姓头上。
上海小刀会起义研究综述作者:顾建娣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542 更新时间:2006年02月08日上海小刀会起义是太平天国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近代中外关系和上海城市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
因此,与太平天国时期捻军之外的其他民众起义相比,上海小刀会起义自爆发以来就受到了较多的关注。
本文就所见资料对上海小刀会起义的研究状况做一简要回顾,成果主要以大陆的出版发行物为主。
一上海小刀会起义除存在于晚清官方文牍中外,早在起义期间,英国人在上海创办的周报—《北华捷报》和英国伦敦布道会在香港创办的新闻杂志性的月报—《遐迩贯珍》,就对起义的情况作了较为详细的报道。
从1853年9月到1855年3月,《北华捷报》刊载的有关上海小刀会起义的文字资料,约有16万字,其中有原件现已失传的小刀会本身布告和信件,比较详细的战况报道,英、法、美三国侵占海关和租界的经过,中外勾结联合镇压起义的详情等。
《遐迩贯珍》从1853年第3号起到1855年第4号止,对作战双方的情形,也多有报道。
这两份报纸的报道,成为研究上海小刀会的政治、军事情况以及他们与太平天国关系的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
上海小刀会起义6天后,有人提笔记其“本末”,所记为1853年8、9、10三个月中起义军各方面的情况。
该文为当时人记当时事,对起义前上海地方政府谋求应对措施、起义后小刀会施行的政策措施、起义军发布的一些告示、起义军的重要领导人、起义军的活动等,都有比较详细的记述,因此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被后来的研究者屡屡引用。
作者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认为上海小刀会“七党之人,各怀意见,令出多门”,若被“绝其攻取之望,则进无所得,退无所掠。
鱼游釜中,烹而食之,必矣”。
[1]以现在的眼光来看,仍觉其分析切中要害。
进入民国以后,史学界对太平天国进行了较多较自由的研究,对上海小刀会的研究显得薄弱。
这一时期的成果主要见于综合性文史刊物《逸经》(第26期)所载的几篇文章。
其中两篇由简又文译自《北华捷报》,分别是罗孝全的《小刀会首领刘丽川访问记》和晏玛太的《小刀会占据上海目击记》,均为资料性的文章;徐蔚南的《上海小刀会乱事的始末》简略地叙述了上海小刀会起义的经过。
历史不忍细看,小刀会起义是这么回事儿_濮继龙历史不忍细看,小刀会起义是这么回事儿(据蔡康永先生博客整理)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攻陷南京,上海小刀会应声起事,当年9月7日攻下县城,杀知县、逮道台,成功占领上海县城达17个月之久。
我查到一份资料,人们常说小刀会是“武装起义”;可是这里记的却不一样,把小刀会称为“武装起事”。
这可是大不一样的概念,你会想不通,历史上定案的事怎么变成这样了?说起小刀会,人们总把它与豫园的“点春堂”连在一起,难道小刀会的大本营就设在豫园里?不是的!因为一场大战,把小刀会真正的大本营抹得干干净净,只留下“点春堂”,无可奈何,在后人的印象中形成一个怪现象——小刀会就是“点春堂”,这就说明,“小刀会”这一课要补上了,还其一个真相。
真相?上海小刀会起义不是真相吗?不用奇怪,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历史不忍细看”?我们接着往下看;一、小刀会起事众头领刘丽川起事时主要头领有李咸池、陈阿林、林阿福、潘起亮等人,这些人有什么背景?刘丽川;广东香山帮;李咸池;福建龙溪帮;林阿福、陈阿林;福建同安帮;李绍熙;广东嘉应(梅州)帮;李仙云;福建兴化帮;潘起亮;本帮,百龙会领袖;周秀英、徐耀;青浦、嘉定天地会,所以打造小刀会的乃是七路地方帮派联盟,这些都是帮派的首领,不是压在最下层的农民和市民,把它列为起义是有一点问题,应该说“起事”较为确当。
说到帮会,最近“海峡两岸”谈到台湾现在黑帮风行,那里的帮主是地方上的流氓、霸主,欺压百姓。
但是百姓对他们是又怕又爱;怕的是蛮不讲理,爱的是有时还能为地方村民讲话。
官府常利用帮会,解决地方上难事,但不会让他们放在明处,就像老上海的青帮大亨黄金荣,我想大概是差不多的。
所以,帮派不是普通老百姓,不代表普通老百姓的根本利益,但与老百姓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帮派需要老百姓,老百姓有时候也需要帮派。
二、帮派内哄小刀会拿下了上海县城,打的是“大明国”旗号,这是受明亡清初“反清复明”思想的影响。
1853——1855年上海小刀会起义,是上海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武装斗争,是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起义军不仅多次打退清朝军队的围攻,而且也曾打退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的联合进攻。
上海小刀会起义坚持反帝反封建斗争长达17个月之久,在上海人民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一、组织形成在清朝政府的残暴专制统治下,南方各省出现了以秘密形式组成的反抗团体,上海也是如此。
上海是五方杂处的地方,除上海本地人外,还有大批外来的广东人、福建人和浙江人,以及其他省份的破产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
由于人员复杂,所以这类民间秘密团体显得很复杂,其中主要的秘密会党是天地会,其次是小刀会,还有其他一些秘密团体。
天地会大约创立于清朝康熙或乾隆年间。
它尊崇天地,“拜天为父,拜地为母”,有供奉香烛、饮鸡血酒等结拜仪式,传授“开口不离本,出(或作举)手不离三”及“三八二十一”等口诀,其活动范围遍及福建、台湾、浙江、广东、广西、湖北、湖南、江西、江苏、四川、山西、云南、贵州等地。
有的地方把天地会改称“三点会”。
有诗这样写道:“三点暗藏革命宗,入我洪门莫通风,养成锐势复仇日,誓灭清朝一扫空。
”有的地方还把天地会改称“三合会”,这一名称是取“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的结合,有吉祥之兆,保证成功的意思。
三合会的结拜仪式和口诀等都和天地会相同。
三合会中流传这样的诗句,“三合河水出高溪,阳春庙里有诗题,你今吃了三合水,保佑五主早登基。
”入会仪式是要饮一口水,就是诗中所说的“三合水”。
从上述材料看来,天地会的活动地区也较广泛。
天地会是由刘丽)11传到上海来的。
刘丽川(1820——1855年),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人,本人是农民,他看到清朝政府腐败无能,人民流离失所,便投入了反清牛争。
最初,他在香港参加了天地会,1845年11月19日,由劳德泽传斗,接任该天地会领导人,开始暗地招募军士,进行反清活动。
豆849年,刘丽川从广东来到上海,他会说英语,因此先是当糖业揖客,后又当丝茶栈伙计,他还以抄录药方书替人治病为职业。
小刀会起义为什么会失败?原因是?
本文导读:
1853年9月5日小刀会首先在嘉定举事成功,由此揭开上海小刀会起义的序幕。
上海小刀会以红布为起义军标志,9月7日便推翻清政府在上海的统治,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起义军力量不断加强。
到9月17日占领青浦,短短12天的时间里小刀会攻占了上海周边6座县城。
此时清政府正饱受各地困乱之苦,9月22日,清军反攻收复嘉定。
9月28日小刀会决定力守上海,进入战略防御阶段。
经历中外反革命勾结的泥城之战和北门之战,小刀会起义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历史一年半之久。
从起义军内部来看,首先,小刀会本就是由帮派组成,组织内部非常涣散。
因此即便他们看上去像一个整体,事实上并不团结,七个帮派矛盾难以消除,导致小刀会力量被削弱,无法集中力量对付敌人。
其次,仅作为一个帮会,他们没有科学的革命观和远大的奋斗目标,没有具体可行的战略政策,且急于求成。
据悉小刀会曾有西联太平军的计划,但由于进攻太仓没有具体计划操之过急失败,导致西联太平军构想失败。
在如此情况下上海小刀会固守上海,各地小刀会被清军分而破之,最终难以形成气候。
从起义外部因素来看,清军有清政府作为后盾,经济军事力量远强于起义军,且与外国反革命势力相勾结,敌人尤其强大。
而小刀会起义军在革命之时固守上海等待太平军的救援,坐以待毙导致错过最佳突围时机,最终只能以失败告终。
当然,小刀会起义军不畏强敌、勇敢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在我国近代革命斗争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值得纪念和反思。
《小刀会》是中国民族舞剧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上海歌剧舞剧院1956年建院后上演的第一部大型民族舞剧。
1959年首演,编导:张拓、白水、李仲林、舒巧、李群,作曲:商易,主演:舒巧饰周秀英、陈健民饰刘丽川、叶英章饰潘启祥、李仲林饰清朝道台吴健彰。
此剧根据1853年上海地区小刀会起义的革命斗争历史改编,采用悲剧的结构和中国古典舞的动作素材,表现了刘丽川、潘启祥、周秀英等起义英雄们在反帝反封建活动中英勇不屈、顽强奋争的精神。
第一场起义 1853年秋,黄浦江畔,上海,帝国主义与清廷官员勾结,强运鸦片,勒逼钱粮。
愤怒的群众在小刀会领袖刘丽川、潘启祥、周秀英的率领下,准备起义。
此时,潘启祥因怒打美帝恶奴晏玛泰而被捕。
于是武装起义爆发了。
第二场胜利潘启祥被清廷判处死刑。
小刀会起义军乔装改扮劫了法场,并活捉上海道台吴健彰,占领上海城。
但在群情欢腾时,吴健彰乘隙逃跑。
第三场抗议吴健彰在伪装神甫晏玛泰的庇护下,潜入英领事馆,竟以丧权辱国为条件乞求帝国主义合力扑灭小刀会。
刘丽川闻讯赶来,强烈抗议,要追回逃犯吴健彰;愤怒抗议的群众,使英领事馆震惊并百般狡赖,刘丽川拂袖而去,准备战斗。
第四场夜袭外国反动派围困上海城数月。
群众避过敌人岗哨,送粮进城接济义军,不幸被清兵抢劫。
潘启祥、周秀英夜袭敌营,救出了受难的百姓,夺回了粮食。
第五场求援围困形势更加严重。
小刀会英雄们忍饥苦斗,同仇敌汽。
刘丽川决定派潘启祥送书至太平天国,请兵解围。
第六场突围十七个月后,敌人攻城愈烈。
城内军民毫不畏怯,照常欢度除夕。
周秀英带领小刀会操练之后,膝陇睡去。
她梦见潘启祥请来救兵,喜出望外……轰城的炮声,惊破了梦景。
晏玛泰突然前来,进行威胁、利诱。
起义军在群众支持下,奋力突围。
第七场前进小刀会奋战一夜,伤亡甚众。
刘丽川亲刃吴健彰后,不幸被洋枪所伤;周秀英剑劈晏玛泰,杀退敌兵,高举义旗迎着朝阳继续前进。
口该剧主要表现帝国主义和封建清朝统治者欺凌百姓,贩卖鸦片,中国人不甘心屈服,敢于反抗的斗争精神。
中国清朝重大历史事件介绍_中国清朝有哪些重要历史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朝政府将欧美小国与欧美列强“一视同仁”,宁愿让欧美小国享受欧美列强从清朝攫取的除割地赔款之外的种种特权,今天店铺给大家精心挑选了中国清朝重大历史事件,希望文章对大家有所启发。
中国清朝重大历史事件一:临时政府“看守内阁”指内阁制国家的议会通过对现任内阁(即政府)的不信任案,在新内阁产生之前暂时负责处理国家日常政务的过渡性政府。
新的政府没有产生之前的临时性政府,新政府组成后即告终了。
过渡政府往往产生于下列几种情况:1、现政府因故解散,而新政府还没有经选举及其他程序形成时,现政府中部分成员与社会部分成员临时管理国家,进行政权过渡。
2、战后重建国家时,正式政府尚未产生前,先组成临时过渡政府暂时管理国家。
中国清朝重大历史事件二:东南互保1900年6月,英美帝国主义与清南方各省督抚达成“东南互保”协议。
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深恐波及属其势力范围的长江流域,便策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合作,经买办官僚盛宣怀从中牵线策划,由上海道余联沅出面,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和《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
清室向十一国宣战后,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和闽浙总督许应骙、四川总督奎俊、铁路大臣盛宣怀、山东巡抚袁世凯,即和各参战国达成协议,称东南互保。
此举使得清廷颜面扫地,革命势力得到发展。
1900年6月,英美帝国主义与清南方各省督抚达成“东南互保”协议。
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深恐波及属其势力范围的长江流域,便策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合作,经买办官僚盛宣怀从中牵线策划,由上海道余联沅出面,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和《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
清室向十一国宣战后,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和闽浙总督许应骙、四川总督奎俊、铁路大臣盛宣怀、山东巡抚袁世凯,即和各参战国达成协议,称东南互保。
上海小刀会简介清朝秘密组织小刀会起义
>小刀会,是中国清朝的一个民间秘密组织,最早记载见于乾隆七年(1742年)。
主要在江苏、安徽、福建、台湾等地活动。
最初成立是一些平民自备小刀,以求互保,与反清复明无关。
例如1783年,发生于台湾的林贵民变即与小刀会有关。
道光三十年(1850年),陈庆真在厦门成立作为天地会的一个分支的小刀会,后传入上海等地。
成员包括游民、农民、工人及商人。
小刀会是成立于厦门的民间秘密团体,属天地会支派,1851年传到上海。
小刀会成员主要为上海的福建籍劳动人民和部分工商业主;与小刀会性质相同的秘密结社,上海还有主要成员为广东人的天地会和本地人组成的庙帮﹑塘桥帮﹑百龙党﹑罗汉党等。
1852年,天地会成员周立春在青浦领导发动抗粮斗争,南汇﹑华亭(今松江)﹑上海等县继之而起。
这些斗争使各个秘密组织逐渐联合起来。
1853年,在太平天国起义和福建小刀会起义的影响下,各支力量以小刀会名义结成统一组织,推举天地会广东帮首领刘丽川为首领,准备举行大规模的武装起义。
1853年9月5日,周立春﹑徐耀等在青浦首举义旗攻占嘉定。
7日,刘丽川和原小刀会福建帮首领陈阿林等在上海起义,占领县城。
随即,从上海﹑嘉定分别出发,接连攻占宝山﹑南汇﹑川沙﹑青浦四县,成立小刀会政权。
初用“大明国”国号,旋即改称太平天国,由刘丽川上书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表示接受领导。
清朝政府急从围攻太平天国天京(今江苏南京)的江南大营抽调部分清军及其它地方武装,由大营帮办﹑署理江苏巡抚许乃钊率领,赶赴上海镇压。
1853年9月22日,清军陷嘉定,周立
春被俘牺牲,其女周秀英和徐耀率领部分起义军转入上海。
至月底,周围各县相继失陷。
起义军在上海坚守抗敌,曾宣布豁免三年赋税钱粮,并铸造货币,发展商业,保证粮食供应,打击高利贷,得到上海人民的拥护。
英﹑美﹑法当局曾声称对局势保持“中立”。
但为维护在华利益和威胁清政府,1854年4月,英美驻军袭击了上海城内的清军营盘。
7月,清政府任吉尔杭阿署江苏巡抚。
吉尔杭阿派苏松太道吴健彰与英﹑美﹑法当局谈判,以出卖上海海关和租界主权,换取它们的支持。
从此,上海海关开始由英﹑美﹑法三国委派的“税务司”共管,上海租界建立了独立于中国行政系统和法律制度以外的统治机构。
早在小刀会起义不久,外国势力与清军即在上海城北建筑围墙,以隔断城内起义军与外界的联系。
1854年12月14日,法国舰队司令辣厄尔向小刀会宣战。
1855年1月6日,法舰队司令辣厄尔领法军与清军配合,用炮轰开城墙,清军攻进县城,史称“北门之战”。
除夕,江宁知县刘存厚令攻破县城,清军涌入上海县,1855年2月17日(正月初一),小刀会弹尽粮绝,刘丽川率众突围,次日到虹桥附近力战,被江苏提督虎嵩林杀死;一部分余部逃往镇江加入太平天国;陈阿林突围逃出后,搭船到香港,后转南洋经商。
事后清军统帅吉尔杭阿奏请清政府奖励;咸丰皇帝下旨,赏辣厄尔、法国驻沪领事爱棠绸缎各四卷,水师官兵白银一万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