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居期间窃取对方财产应如何定性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2
北京盗窃罪定罪量刑标准指引(2020年最新最全)一、什么是盗窃?盗窃罪(刑法第264条),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或者多次秘密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二、盗窃罪的构成要件(一)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
侵犯的对象,是国家、集体或个人的财物,一般是指动产而言,但不动产上之附着物,可与不动产分离的,例如,田地上的农作物,山上的树木、建筑物上之门窗等,也可以成为本罪的对象。
另外,能源如电力、煤气也可成为本罪的对象。
盗窃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
所有权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等权能。
这里的所有权一般指合法的所有权,但有时也有例外情况。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的规定:“盗窃违禁品,按盗窃罪处理的,不计数额,根据情节轻重量刑。
盗窃违禁品或犯罪分子不法占有的财物也构成盗窃罪。
”盗窃罪侵犯的对象是公私财物,这种公私财物的特征是:(1)能够被人们所控制和占有。
能够被人们所控制和占有的财物必须是依据五官的功能可以认识的有形的东西。
控制和占有是事实上的支配。
这种支配不仅仅是单纯的物理的有形的支配。
有时占有可以说是一种社会观念,必须考虑到物的性质,物所处的时空等,要按照社会上的一般观念来决定某物有没有被占有。
有时即使在物理的或有形的支配达不到的场合,从社会观念上也可以认为是占有。
例如,在自已住宅的范围内一时找不到的手表、戒指,仍没有失去占有。
如没有回到主人住所和主人身边习惯的牲畜即使离开了主人的住所,仍属主人占有。
震灾发生时,为了暂时避难而搬出去放置在路边的财物,仍归主人由有。
放养在养殖场的鱼和珍珠贝归养殖人出有。
这里所说的手表、戒指、牲畜、鱼等仍可成为盗窃罪侵犯的对象。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无形物也能够被人们所控制,也就能够成为盗窃罪侵犯的对象,如电力、煤气、大哥大码号等。
不能被人们控制的阳光、风力、空气、电波、磁力等就不能成为盗窃罪侵犯的对象。
刑法237条的内容是什么刑法237条规定了偷盗罪的内容。
偷盗罪是刑法中一种常见的犯罪行为,涉及侵犯他人财产权益的问题。
本文将就刑法237条的内容进行详细解读。
一、刑法237条的详细内容刑法237条的正文内容如下:“盗窃财物,数额较大、情节恶劣或者多次盗窃财物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从刑法237条的内容可以看出,要构成偷盗罪,主要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1. 盗窃他人财物:首先,犯罪人必须实施盗窃行为,即非法拿走他人的财物。
这里的财物可以包括现金、贵重物品、文物等。
2. 财物数额较大或情节恶劣:其次,盗窃的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情节恶劣的情况下,将会被认定为刑法237条所规定的犯罪行为。
这主要是考虑到财产数额的价值和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
3. 多次盗窃行为:若一个人多次实施盗窃行为,即使每次盗窃的财物数额较小或情节较轻,也会被认定为刑法237条所规定的犯罪行为。
4. 数额巨大或其他严重情节:盗窃行为的数额巨大或者存在其他严重情节,将会面临更为严厉的刑罚。
这些情节可能包括盗窃行为对被害人造成的严重损失、破坏公共秩序等。
根据刑法237条的规定,犯罪人在被判有期徒刑的同时,还可能被处以罚金的刑罚。
这是为了在法律上综合考虑财产损失和社会惩罚的需要。
二、刑法237条的适用范围刑法237条所规定的偷盗罪适用于盗窃他人财物的行为。
无论是以盗窃为主要罪名,还是作为附加罪名,该条款都可以适用。
此外,在实践中,刑法237条还与其他相关条款一起适用。
例如,当在盗窃行为中存在暴力、胁迫、威胁或者偷窃被害人身体财产,将会受到其他相关刑法条款的制裁。
三、刑法237条的司法解释和实践应用在司法实践中,刑法237条的具体适用会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进行解释和应用。
一般来说,对于首次犯罪或者数额相对较小的偷盗行为,可酌情从轻或者减轻刑罚;而对于多次盗窃、财物数额巨大、情节恶劣等情况,将会面临更为严厉的刑罚。
第1篇一、案例背景本案涉及被告人李某涉嫌盗窃罪和抢劫罪。
李某,男,28岁,无业。
2019年3月,李某因经济困难,产生了盗窃他人财物的念头。
经过一番策划,李某决定盗窃某小区居民赵某的家中财物。
在实施盗窃过程中,李某为抗拒抓捕,使用了暴力手段,造成了赵某的人身伤害。
以下是本案的详细解析。
二、案件事实1. 盗窃行为:2019年3月15日晚,李某潜入赵某家中,窃取了现金人民币5000元、金项链一条、手机一部等财物。
2. 抢劫行为:在逃离现场的过程中,李某被赵某发现。
为了抗拒抓捕,李某对赵某进行了殴打,导致赵某头部受伤。
三、法律分析1. 盗窃罪的构成要件:- 客体:李某的盗窃行为侵犯了赵某的财产所有权。
- 客观方面:李某实施了秘密窃取他人财物的行为。
- 主体:李某具有刑事责任能力,且为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
- 主观方面:李某具有盗窃的故意。
2. 抢劫罪的构成要件:- 客体:李某的抢劫行为侵犯了赵某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所有权。
- 客观方面:李某在盗窃过程中,为抗拒抓捕,使用了暴力手段。
- 主体:李某具有刑事责任能力,且为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
- 主观方面:李某具有抢劫的故意。
3. 法律适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一)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二)抢劫财物数额巨大的;(三)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四)多次抢劫或者抢劫手段特别残忍的;(五)抢劫军用物资或者抢险、救灾、救济物资的。
法院对同居关系财产分割的8条规则同居期间的财产认定是同居纠纷案件的主要争议点,也是法律民事法规中不太明确的地方,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以未办结婚登记而审理夫妻名义同居生活案件的若干意见》中第七条规定的表述——“解除非法同居矛盾时,同居生活期间双方共同所得的收入和购置的,按一般共有财产处理。
”并且,要同时适用扶养儿童、妇女与并无过错方的原则。
对此,整理了8条法院对同居期间财产分割的相关主裁规则,供参考学习。
1.同居期间双方共同所得的收入和购置产权的所有权,按一般共有财产处理。
未办理而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同居时时则双方共同所得的收入和购置的财产,按一般共有财产处理;解除同居关系时,同居期间为互助共同生产生活而形成的债权、债务,可按共同债权、债务处理。
2.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双方同居的,女方所带财产应视为女方的个人财产,双方撤除同居关系时男方返还应予返还。
依照相关人员司法解释的规定,各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其同居时女方带来的“陪嫁”应视为女方的个人财产,双方解除同居星毛关系时男方应予返4.各方同居生活过后双方共同所得的收入和购置的财产,按一般共有财物处理。
解除同居关系时,同居生活期间双方共同所得的收入和购置的财产,按一般共有财产后处理。
鉴于涉案房屋是同居一方单位分配其租住的房屋,之后由其以成本价购得,一方对取得涉案房屋共同财产所作贡献较大,所以他的分割份额占比较大点大。
5.期间的财产析产以有利于生产生活为原则。
对于同居期间财产的析产,应当本着有利于生产生活的原则,充分考虑物的可移动性和可利用价值,以不造成损坏为标准酌情确定可取回的物品,不宜取回的给与折价补偿。
6.同居期间的财产分割应当诉争双方对考虑财产取得的卓越贡献大小、子女抚育及实际生活状况等因素。
同居关系有别于婚姻关系,在认定亦相关遗产的性质时亦有所不同,双方共同同居生活期间在购置的财产或所得收入一般按共有财产处理。
而对于仅登记在一方名下的财产,则整合性需要检察机关综合考虑双方同居时间的长短、各自对贡献生活的共同大小等因素来确定是否发生世界经济混同,进而能够确定财产的归于归属和份额。
盗窃罪的最新法律条文及相关司法解释盗窃罪是我们生活当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财产型犯罪,我国不仅在刑法当中对盗窃犯罪作出了规定,同时,最高法、最高检也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些司法解释的。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盗窃罪的最新法律条文及相关司法解释的内容吧。
盗窃罪是我们生活当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财产型犯罪,我国不仅在刑法当中对盗窃犯罪作出了规定,同时,最高法、最高检也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些司法解释的。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盗窃罪的最新法律条文及相关司法解释的内容吧。
一、盗窃罪的刑法规定《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刑法》第二百六十五条以牟利为目的,盗接他人通信线路、复制他人电信码号或者明知是盗接、复制的电信设备、设施而使用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二、盗窃罪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盗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3〕8号(2013年3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71次会议、2013年3月1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二届检察委员会第1次会议通过)为依法惩治盗窃犯罪活动,保护公私财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现就办理盗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解释如下:第一条盗窃公私财物价值一千元至三千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三十万元至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可以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并考虑社会治安状况,在前款规定的数额幅度内,确定本地区执行的具体数额标准,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批准。
《婚姻家庭法》公选课期末作业答案1、问我国现行法律关于胎儿继承权的规定是什么?(15 分)答:我国《继承法》第二十八条规定:“遗产分割时,应当保留胎儿的继承份额。
”需要指出的是,该份额原则上应按法定继承的遗产分配原则确定,如果是多胞胎的,则应按胎儿的数量保留继承份额。
2、我国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及其顺序?(15 分)答:法定继承人顺序及范围:第一顺序继承人:父母、配偶、子女。
第二顺序继承人: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
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抚养关系的继子女。
父母包括:生父母、养父母和有抚养关系的继父母。
兄弟姐妹:包括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同父异母或者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养兄弟姐妹、有抚养关系的继兄弟姐妹。
3、我国继承法规定遗产的范围包括哪些?(15 分)答:遗产是公民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
遗产的合法性决定必须属于法律规定范围内的财产才能作为遗产。
按照《继承法》第3条规定,遗产包括公民的收入;公民的房屋、储蓄和生活用品;公民的林木、牲畜和家禽;公民的文物、图书资料;公民著作权、专利权中的财产权利;其他合法财产。
4、王某与张某育有二子,长子王甲,次子王乙。
王甲娶妻李某,并于1995年生有一子王小甲。
王甲于1999年5月遇车祸身亡。
王某于2000年10月病故,留有与张某婚后修建的面积相同的房屋6间。
王某过世后张某随儿媳李某生活,该6间房屋暂时由次子王乙使用。
2000年11月,王乙与曹某签订售房协议,以12万元的价格将该6间房屋卖给曹某。
张某和李某知悉后表示异议,后因王乙答应取得售房款后在所有继承人间合理分配,张某和李某方表示同意。
王乙遂与曹某办理了过户登记手续,曹某当即支付购房款5万元,并答应6个月后付清余款。
曹某取得房屋后,又与朱某签订房屋转让协议,约定以15万元的价格将房屋卖给朱某。
第1篇一、案件背景本案涉及被告人张某涉嫌盗窃罪一案。
张某,男,32岁,某市居民。
2021年6月,张某因涉嫌盗窃被公安机关抓获。
经调查,张某于2021年5月,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他人利用其个人信息办理了一张信用卡,并在一个月内通过信用卡消费的方式,盗刷了人民币10万元。
二、案件事实1. 犯罪手段:张某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其个人信息被他人非法获取并用于办理信用卡。
张某在收到信用卡后,未认真审查,便开始使用信用卡进行消费。
张某在消费过程中,并未发现任何异常。
2. 犯罪目的:张某在办理信用卡时,并无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只是想通过信用卡方便自己的消费。
3. 犯罪后果:张某在一个月内,通过信用卡消费的方式,盗刷了人民币10万元,给持卡人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三、法律分析1. 盗窃罪的定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2. 张某的行为构成盗窃罪:虽然张某在办理信用卡时,并无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但其在使用信用卡的过程中,盗刷了人民币10万元,属于秘密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根据刑法的规定,张某的行为已构成盗窃罪。
3. 盗窃罪的量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本案中,张某盗刷人民币10万元,属于数额较大的盗窃罪。
根据刑法的规定,张某应当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4. 其他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本案中,张某盗刷人民币10万元,属于数额较大的盗窃罪,但未达到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标准。
因此,张某在承担刑事责任的同时,还需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2013盗窃罪司法解释盗窃罪侵犯的对象是公私财物,这种公私财物的特征是:能够被⼈们所控制和占有。
能够被⼈们所控制和占有的财物必须是依据五官的功能可以认识的有形的东西。
控制和占有是事实上的⽀配。
这种⽀配不仅仅是单纯的物理的有形的⽀配。
有时占有可以说是⼀种社会观念,必须考虑到物的性质,物所处的时空等,要按照社会上的⼀般观念来决定某物有没有被占有。
有时即使在物理的或有形的⽀配达不到的场合,从社会观念上也可以认为是占有。
例如,在⾃⼰住宅的范围内⼀时找不到的⼿表、戒指,仍没有失去占有。
盗窃罪的司法解释是什么?店铺⼩编为您整理相关知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最⾼⼈民法院《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法律若⼲问题的解释》为依法惩处盗窃犯罪活动,根据刑法有关规定,现就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法律的若⼲问题解释如下:第⼀条根据刑法第⼆百六⼗四条的规定,以⾮法占有为⽬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或者多次盗窃公私财物的⾏为,构成盗窃罪。
(⼀)盗窃数额,是指⾏为⼈窃取的公私财物的数额。
(⼆)盗窃未遂,情节严重,如以数额巨⼤的财物或者国家珍贵⽂物等为盗窃⽬标的,应当定罪处罚。
(三)盗窃的公私财物,包括电⼒、煤⽓、天然⽓等。
(四)偷拿⾃⼰家的财物或者近亲属的财物,⼀般可不按犯罪处理;确有追究刑事责任必要的,处罚时也应与在社会⼘作案的有所分别。
第⼆条刑法第⼆百六⼗五条规定的“以牟利为⽬的”,是指为了出售、出租、⾃⽤、转让等谋取经济利益的⾏为。
第三条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数额巨⼤”、“数额特别巨⼤”的标准如下:(⼀)个⼈盗窃公私财物价值⼈民币五百元⾄⼆千元以上的,为“数额较⼤”。
(⼆)个⼈盗窃公私财物价值⼈民币五千元⾄⼆万元以⼘的,为“数额巨⼤”。
(三)个⼈盗窃公私财物价值⼈民币三万元⾄⼗万元以上的,为“数额特别巨⼤”。
各省、⾃治区、直辖市⾼级⼈民法院可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并考虑社会治安状况,在前款规定的数额幅度内,分别确定本地区执⾏的“数额较⼤”、“数额巨⼤”、“数额特别巨⼤”的标准。
同居纠纷案例同居关系纠纷在整个婚姻家庭纠纷案件中,所占比例不大,但在不同时期,最高人民法院对此先后作过多部不同的司法解释,这些司法解释的出台在给处理此类纠纷提供了法律依据的同时,也给司法实践带来了诸多难题。
笔者试以一个案例为对象,结合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对同居关系纠纷案件所涉及的法律问题作一分析,以期达到对该类案件的处理形成更多共识。
一个案例:原告易某,男,1974年11月5日生。
被告李某,女,1969年3月10日生。
1992年1月10日,原、被告按农村习俗举行婚礼并开始同居生活,此后一直未补办相关结婚登记手续。
同居生活期间,原、被告先后生育二女一子三个子女。
同居生活期间,原向被告父亲借款5000元;2001年原告出资在罗山县周党镇建一幢二间三层楼房,紆2007年以此房屋作抵押从银行借款100000元;2008年7月,原告出资130000元购买一辆北京*代轿车;2008年原告在武汉以年租金5000元租下一块地,一部分用于自己开煤场,另一部分以年租金28000元转租他人,均由被告负责经营或收取租金。
现原告起诉请求解除与被告的同居关系,三个子女均由原告抚养,同居期间共同财产依法分割。
被告辩称,与原告结婚生活十多年并生育三个子女,是合法夫妻关系,不是同居关系。
如果原告执意要求离婚,二个女儿由原告抚养,儿子随其生活暂由原告抚养,并由原告一次性给付其300000元。
通过.上述案例,同居关系纠纷案件至少涉及以下一些法律问题:一、同居关系的性质;二、同居关系的受理;三、同居关系的认定;四、同居关系纠纷的处理。
第一,关于同居联系的法律性质。
同居有两种情形,一是未办理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即非婚同居;二是有配偶者与婚外异性不以夫妻名义,持续、稳定地共同生活,即婚外同居。
对于非婚同居,在《婚姻法解释一》施行之前,一直被定性为非法行为。
最高人民法院1989年《关于人民法院审理未办理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案件的若干意见》(法(民)发[1989]38号)规定:1986年3月15日《婚姻登记办法》施行之前,办结婚登记手续即以夫名义同居生活,如起诉时一方或双方不符合结婚的法定条件,应认定为非法同居关系;1986年3月15日《婚姻登记办法》施行之后,如同居时一方或双方不符合结婚的法定条件,应认定为非法同居关系;自民政部新的婚姻登记管理条例施行之日起,办结婚登记即以夫名义同居生活,按非法同居关系对待。
刑法193条金额标准刑法193条规定了盗窃罪的金额标准,对于盗窃罪的定罪和量刑提供了具体的指导。
根据刑法规定,盗窃数额较大的标准是指盗窃财物的价值达到人民币三千元以上不满三万元的;盗窃数额巨大的标准是指盗窃财物的价值达到人民币三万元以上的。
对于盗窃罪的定罪和量刑,金额标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侵占他人财物的行为。
根据刑法的相关规定,盗窃罪是一种侵犯财产权利的犯罪行为,严重影响社会的经济秩序和正常的社会生活。
因此,对于盗窃罪的定罪和量刑,金额标准的规定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金额标准的设定可以保护社会公共利益。
盗窃罪的发生会直接损害被害人的合法权益,给社会带来不良的影响。
通过设定金额标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盗窃行为的发生,保护社会的公共利益,维护社会的经济秩序。
其次,金额标准的设定可以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
盗窃罪的发生会给被害人造成经济损失和精神伤害,严重影响被害人的正常生活。
通过设定金额标准,可以更好地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使被害人能够得到及时的司法救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最后,金额标准的设定可以保障司法公正。
盗窃罪是一种侵犯财产权利的犯罪行为,对于盗窃罪的定罪和量刑需要有明确的标准和依据。
通过设定金额标准,可以使司法机关在处理盗窃案件时更加公正、公平,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司法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总之,刑法193条金额标准的设定对于盗窃罪的定罪和量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金额标准的规定,可以更好地保护社会公共利益、被害人的合法权益,保障司法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同时,金额标准的设定也为司法机关处理盗窃案件提供了明确的标准和依据,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经济秩序和正常的社会生活。
因此,我们应当充分重视刑法193条金额标准的作用,严格依法行使司法权,确保刑法的正确适用和司法的公正公平。
同居期间窃取对方财产应如何定性
笔者同意第三种意见。
理由如下
盗窃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所谓秘密窃取,是指犯罪分子采取自认为不使财物的所有者、保管者或者经手者发觉的方法,暗中窃取财物。
主观方面,王某具有非法占有的故意,王某是在与黄某发生矛盾后产生犯罪动机,利用了保管钥匙有利条件,打开租住房屋的抽屉窃取现金3万元逃回家乡藏匿,王某明知这二万元属于黄某,不能合法占有,只能非法占有,并且拒不退还,犯罪故意明确。
客观方面,王某是趁黄某离开租住的房屋去照顾店里的生意时,利用自己保管钥匙的有利条件,秘密窃取店里的流动资金且数额巨大,完全符合盗窃罪的构成要件。
王某与黄某同居共同生活是事实,帮助黄某打理店里的生意也是事实,但并不代表同居期间的财产就是一般共同财产,其同居就认为是自己家或亲友家,协助经营就是合伙经营。
首先,这种同居是非法同居,根据民政部1994年2月1日实施的《婚姻登记管理条例》规定,未经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同居的,其婚姻关系不受法律保护。
更不能认为是事实上婚姻关系。
不能适用视为“偷拿自己家或亲友家财物,不作犯罪处理”的司法解释规定。
法律不保护这种不合法的同居关系,因此,《解释》就没有将同居关系列入亲属或亲友关系。
其次,王某的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
一些不法分子钻法律空子,利用同居关系侵犯他人合法财产,造成他人财产巨大损失,案发后,不能受到法律制裁,显然有失法律的公正和严肃性,并使这种危害行为进一步扩大,严重影响到公民的财产安全,必须加大打击,保护公民的合法财产不受非法侵犯。
综上所述,王某的行为构成盗窃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