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电动车悬架系统的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49.00 KB
- 文档页数:6
电动车悬架系统设计引言随着电动车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悬架系统设计变得越来越重要。
悬架系统直接关系到电动车的操控性、乘坐舒适性和安全性。
本文将介绍电动车悬架系统的设计原理、常见类型和相关优化技术。
设计原理悬架系统的设计目标是在各种路况下提供稳定的车身控制、减震和保持车轮与地面的接触。
电动车悬架系统的设计原理与传统汽车的悬架系统相似,但也有一些特殊考虑。
例如,电动车的电池重量可能会影响车辆的重心位置,因此需要在设计中考虑到这一因素。
常见类型前悬架系统前悬架系统是电动车前车轮的悬架系统。
常见的前悬架类型包括麦弗逊悬架、双叉臂悬架和独立悬架。
麦弗逊悬架是最常见的前悬架类型,它具有简单的结构和良好的操控性。
双叉臂悬架提供更好的悬挂性能和更高的操控性,但结构更加复杂。
独立悬架则是一种相对高端的前悬架类型,可以提供更高的悬挂性能和乘坐舒适性。
后悬架系统后悬架系统是电动车后车轮的悬架系统。
常见的后悬架类型包括扭力梁悬架、多连杆悬架和独立悬架。
扭力梁悬架是最简单、成本最低的后悬架类型,但悬挂性能较差。
多连杆悬架可以提供较好的悬挂性能和车身控制,但结构复杂。
独立悬架在后悬架系统中也可以应用,提供最高的悬挂性能和乘坐舒适性。
相关优化技术轻量化设计电动车的悬架系统设计需要考虑到车辆的动力性能和续航里程。
轻量化设计可以减少悬架系统的质量,从而降低车辆的整体质量,提高车辆的续航里程。
主动悬架系统主动悬架系统可以根据路面状况和驾驶员需求实时调整悬架系统的硬度和高度。
这可以提高车辆的悬挂性能和乘坐舒适性。
智能控制系统智能控制系统可以通过传感器和算法来监测和分析路面信息,然后根据路面情况调整悬架系统的参数。
这可以提高车辆的操控性和安全性。
动态悬架调节动态悬架调节可以根据车速和驾驶模式来调整悬架系统的参数。
例如,当车辆行驶在高速公路上时,悬架系统可以自动调整为更硬的设置,提高操控性。
而当车辆行驶在崎岖的山路上时,悬架系统可以自动调整为更软的设置,提高乘坐舒适性。
电动机悬挂系统设计与优化悬挂系统在现代汽车设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能够提供舒适的乘坐体验,还能够增加车辆的稳定性和操控性能。
电动汽车悬挂系统的设计和优化尤为重要,因为电动机的特点使得它在车身上的布置方式与传统内燃机有所不同。
本文将探讨电动机悬挂系统的设计原理和优化方法。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电动机悬挂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电动汽车悬挂系统通常由减震器、悬挂臂、转向节、扭力梁等组件组成。
其中,减震器是悬挂系统的核心部件,它能够减缓车身的震动,提供舒适的乘坐体验。
同时,减震器还能够控制车辆的姿态,保持良好的接地性。
在电动汽车悬挂系统的设计中,我们需要考虑电动机的布置和车重分布对悬挂系统性能的影响。
由于电动机的体积较大且重量较重,通常将电动机安装在车辆的底盘中央,以实现前后轴的平衡。
此外,电动汽车的电池组通常分布在车辆的底盘下方,以降低车辆的重心,提高行驶稳定性。
设计电动机悬挂系统时,需考虑减震器的选型和参数配置。
减震器的类型有多种选择,如气压减震器、液压减震器等。
在电动汽车中,由于电池组的重量较大,需选择具有较强承载能力的减震器。
同时,减震器的参数配置也需要根据车辆的使用场景进行调整,以充分发挥减震器的效能。
另外,悬挂臂和扭力梁的设计也影响着电动汽车的行驶性能。
悬挂臂可分为前悬挂臂和后悬挂臂,它们负责支撑车轮并承受路面的冲击力。
在电动汽车的悬挂系统设计中,需根据车辆的重量和动力性能,选择合适的悬挂臂材料和结构设计,以保证悬挂系统的强度和刚度。
扭力梁是连接悬挂臂的重要部件,它通过扭曲的方式来减少车轮间的滚动。
在电动汽车的悬挂系统优化中,需注意扭力梁的材料选择和结构设计,以提高车轮的接地性和操控性能。
除了上述组成部分的设计,还需要关注电动机悬挂系统的优化方法。
一种常见的优化方法是采用主动悬挂系统。
主动悬挂系统通过传感器感知车辆的姿态和路面状况,利用电子控制单元实时调整减震器的硬度,从而提供更好的悬挂性能。
微型电动汽车悬架系统设计与平顺性分析陈鑫;兰凤崇;陈吉清;翁楚滨;曾文波【摘要】为了开发一款微型纯电动汽车,针对其乘坐舒适、安全可靠的设计要求,分析了悬架系统设计参数并完成了初步设计.为了保证汽车有良好的操纵稳定性,基于Adams/Insight对设计的麦弗逊悬架进行了前轮定位参数优化.在3种极限工况下,对设计的扭转梁悬架模型进行有限元强度分析,以验证其可靠性.为评估整车的平顺性,在随机沥青路面上进行仿真,并经过功率谱密度变换和频率加权得到了3个轴向的加权加速度均方根值.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前轮定位参数随车轮跳动有着良好的变化特性;设计的扭转梁悬架满足强度要求;设计的悬架系统使汽车具有良好的平顺性.【期刊名称】《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8(032)008【总页数】8页(P24-31)【关键词】微型纯电动汽车;麦弗逊悬架;扭转梁悬架;平顺性【作者】陈鑫;兰凤崇;陈吉清;翁楚滨;曾文波【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广东省汽车工程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40;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广东省汽车工程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40;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广东省汽车工程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40;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广东省汽车工程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40;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工业产品环境适应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463.33近年来,微型电动汽车逐渐受到一些消费者的青睐,但其也存在着操纵稳定性和平顺性较差、安全得不到保障等问题,这不仅会影响到乘员的乘坐体验,甚至会危及乘员的生命安全。
汽车悬架系统作为汽车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确保汽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有着重要意义。
国内外关于汽车悬架系统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上性能展开,并且多以基准车为基础,针对已有悬架系统以改善性能为目标进行分析和优化。
一方面,在已有悬架系统结构基础上进行结构参数化,根据悬架的综合性能要求进行参数协同设计优化。
电动汽车底盘悬架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研究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能源消耗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电动汽车逐渐成为了趋势和发展方向。
而底盘悬架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实现对于车辆的性能和驾驶体验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电动汽车底盘悬架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研究。
一、悬架结构设计悬架结构是底盘悬架控制系统的关键部分,其主要功能是支撑车身,减缓路面震动,并保持车轮与地面接触。
因此,其设计需要考虑到多个因素,如车辆重量,车速,路面情况等。
可以采用独立悬架或半独立悬架等设计方案,以确保悬架系统能够适应不同的驾驶条件。
二、悬架控制系统设计悬架控制系统是底盘悬架控制系统的核心部分,其主要功能是通过传感器监测车辆状态,根据驾驶需求和路面情况,对悬架系统实现精确和快速的控制,提高车辆的性能和稳定性。
常见的悬架控制系统有主动悬架和半主动悬架两种。
1.主动悬架主动悬架控制系统可以实现悬架的主动调节和控制,其运作原理是在车身上加装可调式悬挂器和自动调整装置,将车身重力、惯性和加速度切实地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从而提高了车辆的性能和驾驶体验。
2.半主动悬架半主动悬架控制系统通过在悬架系统上增加可调式阻尼器和变压器,实现悬架的主动调节和控制。
其优点是投资少,难度小,适用范围广。
其缺点在于对汽车的轻重和驾驶情况要求高。
三、悬架控制算法底盘悬架控制系统的核心是悬架控制算法的设计,其目的是在驾驶员和车辆之间实现准确的信息交换和平衡点控制,并且能自适应不同路面状况和驾驶风格。
常见的悬架控制算法有PID控制算法和模糊控制算法。
1.PID控制算法PID控制算法通过比较实际输出值和目标值的误差,计算误差大小、时间间隔和变化率,并通过反馈、提前、积分等控制措施对误差进行调整,从而实现精细的悬架控制和运动响应。
2.模糊控制算法模糊控制算法通过模糊集合、模糊推理和模糊运算等手段,将复杂的实时运动控制问题转换为已知参数控制问题,从而实现悬架控制的高效率和高精度。
新能源汽车的底盘悬挂系统设计与优化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和汽车工业的发展,新能源汽车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底盘悬挂系统的设计和优化对车辆性能和乘坐舒适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新能源汽车底盘悬挂系统的设计原则、常用类型及优化方法。
一、新能源汽车底盘悬挂系统的设计原则1. 轻量化设计原则新能源汽车底盘悬挂系统的设计应遵循轻量化原则,以减少整车重量,提高能源利用率。
采用轻质材料和结构优化等手段,可以有效降低汽车的能耗和环境污染。
2. 高刚度和高强度底盘悬挂系统的刚度和强度对于保障车辆操控稳定性和乘坐舒适性至关重要。
应通过结构优化和材料选择来提高悬挂系统的刚度和强度,确保在不同路况下的行驶稳定性。
3. 减振和隔振效果底盘悬挂系统应具备良好的减振和隔振性能,以提供舒适的驾乘体验。
采用合适的悬挂结构、减振材料和减振器等技术手段,可有效降低车身对不平路面的共振响应,改善车辆乘坐舒适性。
二、新能源汽车底盘悬挂系统的常用类型1. 独立悬挂系统独立悬挂系统是最常见的底盘悬挂系统类型之一,它将每个车轮的运动独立处理,可根据路况调整各车轮的负荷和运动状态,提供更好的操控性和乘坐舒适性。
2. 半独立悬挂系统半独立悬挂系统是一种经济实用的悬挂系统,适用于一些低功耗、低速度和低质量的新能源汽车。
它通过车身和车轮的连接实现部分悬挂系统的独立运动,降低了成本和车辆重量。
3. 多连杆悬挂系统多连杆悬挂系统采用多个横向和纵向的连杆组成,能够提供更好的悬挂性能和操控性。
它广泛应用于高性能的新能源汽车中,具有出色的动力响应和操控稳定性。
三、新能源汽车底盘悬挂系统的优化方法1. 结构优化底盘悬挂系统的结构优化是提高系统刚度和强度的有效手段。
通过有限元分析和仿真等方法,可以对悬挂系统的结构进行优化,提高整体刚度和强度,以满足对悬挂系统质量和性能的需求。
2. 减振器的优化减振器是底盘悬挂系统中起到减震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动车悬架系统设计电动车悬架系统设计在现代交通工具领域,电动车已成为越来越受欢迎的选择。
与汽油车相比,电动车能够产生更少的污染,同时也具有更高的能效和更少的噪音。
但是,电动车的设计结构需要与常规的汽油车有所不同,这就涉及到了电动车悬架系统的设计。
悬架系统是一辆车的核心组件之一。
它不仅决定着全车的性能特性,还能对驾驶舒适度和稳定性产生很大的影响。
总的来说,一辆车的悬架系统主要由弹簧、减振器、支柱和连接器等部件组成。
设计一个合适的悬架系统能够提高电动车在道路上的稳定性、舒适性和操控性能。
根据电动车的特点,悬架系统应遵循以下原则:1. 重量控制:电动车的电池等组件往往很重,所以悬架系统需要减少重量,从而提高车身刚性和减少碳排放。
2. 可靠性:电动车的运行过程中需要较少维护,因此悬架系统需要设计简单、牢固可靠,减少维护次数。
3. 舒适性:电动车被认为是城市道路的主要运输方式之一,因此悬架系统需要具有较好的隔振效果和强大的抗震性能,以保证驾驶者的舒适感。
4. 稳定性:电动车需要设计出较高的车身平稳度,尤其是在高速行驶时,要在弯道及急刹车时充分发挥悬架系统的作用,以充分保障驾驶者的安全。
基于以上原则,电动车的悬架系统设计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 隔振设计:电动车需要具有较好的隔振设计,在行驶过程中减少对驾驶者的影响。
对于防跳、防颠起、减振、吸振器等部件的选择,需要技术人员进行充分考虑和研究。
2. 材料选择:悬架系统需要由轻量、高强度材料构建以提高车身刚性和减少碳排放。
对于如何通过材料技术实现轻量化设计,是电动车悬架系统设计过程中重要的部分,需要在材料的特性、性能、成本等方面进行广泛的研究。
3. 操作性能:悬架是决定操作性能的关键部件之一,特别是驾驶舒适性与稳定性性能。
要设计出稳定性比较强的悬架系统,通过镇定舒适的行驶体验,为驾驶员提供减少疲劳度的舒适驾驶体验。
4. 先进技术应用:利用先进技术提高电动车悬架系统的设计水平,如智能电子技术、先进材料技术、计算仿真技术等,能真正提高悬架系统设计的效率、精度和可靠性。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摘要随着汽车工业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汽车的行驶平顺性,操纵稳定性以及乘坐舒适性和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
汽车行驶平顺性反映了人们的乘坐舒适性,而舒适性则与悬架密切相关。
因此,悬架系统的开发与设计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
本次设计主要研究的是比亚迪F3轿车的前、后悬架系统的硬件选择设计,计算出悬架的刚度、静挠度和动挠度及选择出弹簧的各部分尺寸,并且通过阻尼系数和最大卸荷力确定了减振器的主要尺寸,最后进行了横向稳定杆的设计以及汽车平顺性能的分析。
本设计在轿车前后悬架的选型中均采用独立悬架。
其中前悬架采用当前家庭轿车前悬流行的麦弗逊悬架。
前、后悬架的减振器均采用双向作用式筒式减,后悬则采用半拖曳臂式独立悬架振器。
这种结构的设计,有效的提高了乘座的舒适性和驾驶稳定性。
采用CAXA软件分别绘制前后悬架的装配图和部分主要零件图。
关键词:悬架;平顺性;弹性元件;阻尼器;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utomobile industry of motor vehicles on ride comfort, handling and stability as well as comfort and safety of the increasingly demanding, Vehicle Ride also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suspension. Therefore, the design of the suspension system has a practical significance.The main design of the study is BYD F3 car front and rear the suspension system of choice of hardware design, calculate the suspension stiffness, static and dynamic deflection deflection. By damping and unloading of the largest absorber identified the main dimensions. Finally, the design of the horizontal stabilizer. The design of the car before and after the suspension are used in the selection of independent suspension. Suspension of them adopted before the current family sedan before hanging popular McPherson suspension, was suspended after a drag arm suspension. Before and after the suspension of the shock absorber have adopted a two-way role-Shock Absorber. The design of this structure, effectively raising theof comfort and driving stability. By CAXA software were drawn before and after the suspension of the assembly and parts plans.Key words: suspension; ride comfort; elastic element;buffer;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目录 (III)第1章绪论 (1)1.1悬架系统概述 (1)1.2悬架的构成和类型 (3)1.2.1构成 (3)1.2.2类型 (3)1.3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4)第2章前、后悬架结构的选择 (5)2.1悬架的结构形式 (5)2.2非独立悬架 (5)2.3独立悬架 (6)2.4 前后悬架方案的选择 (7)2.5主要元件 (8)2.5.1弹性元件 (8)2.5.2减振器 (9)2.6辅助元件 (9)2.6.1横向稳定器 (9)2.6.2缓冲块 (10)第3章技术参数确定与计算 (11)3.1悬架性能参数的选择 (11)3.2悬架的自振频率 (11)3.3侧倾角刚度 (12)3.4悬架的动、静挠度选择 (12)第4章弹性元件的设计计算 (14)4.1前悬架弹簧 (14)4.2后悬架弹簧 (15)第5章悬架导向机构的设计 (17)5.1导向机构设计要求 (17)5.2麦弗逊独立悬架示意图 (17)5.3导向机构受力分析 (18)5.4横臂轴线布置方式 (20)5.5导向机构的布置参数 (20)5.5.1 侧倾中心 (20)第6章减振器设计 (22)6.1减振器的概述 (22)6.2减振器的分类 (22)6.3减振器参数选取 (23)6.4减振器阻尼系数 (23)6.5最大卸荷力 (24)6.6筒式减振器主要尺寸 (24)6.6.1筒式减振器工作直径 (24)6.6.2油筒直径 (25)第7章横向稳定杆的设计 (26)第8章平顺性分析 (27)8.1平顺性概念 (27)8.2汽车的等效振动分析 (27)8.3车身加速度的幅频特性 (28)8.4相对动载的幅频特性 (29)8.5悬架动挠度的幅频特性 (31)8.5影响平顺性的因数 (32)8.5.1结构参数对平顺性的影响 (32)8.5.2使用因素对平顺性的影响 (33)第9章总结 (34)参考文献 (35)致谢 (36)附录Ⅰ (37)Suspension Principle Of Work (37)附录Ⅱ (48)第1章绪论1.1悬架系统概述自十九世纪末期出现第一辆汽车以来,汽车工业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过程。
工 业 技 术113科技资讯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由于纯电动汽车相比传统型汽车来说,其对生活环境所带来的危害极其微小,因此占有很广泛的发展前景和发展空间。
但是由于纯电动汽车的操控稳定性和行驶平顺性较差,很难达到消费者的需求。
采用纯电动汽车的悬置系统,则可以很好的减缓车身振动,增强其稳定性和平顺性,因此对纯电动汽车悬置系统的设计和优化是当前十分重要的任务。
1 悬置系统的设计条件悬置系统的具体作用便是将整体车身的动力总成稳定起来,用来削弱车身的波动幅度。
其动力总成主要包括电动机向车身传递时的振动,和车身向动力总成传递时的,经由悬架系统和地面摩擦使所产生的振动。
车身良好的悬架系统不但能够减弱因为振动而导致的车内噪音,还可以优化纯电动汽车的的功效,可以将经由悬架系统的从车身向动力总成传递的振动降到最低,因此,纯电动汽车的悬置系统不仅仅可以作为动力总成的标准配件,又能能够作为纯电动汽车良好的减振设备,所以,在对悬架系统进行设计时,需要满足下面的一些约束条件。
1.1悬置元件的刚度符合要求纯电动汽车悬置系统的主要作用便是承载动力总成,因此在对其进行设计时需要顾及到车身因强重力作用而导致的悬置元件的变形情况。
此外,也要顾及到纯电动汽车车轮的反作用所产生力矩的因素,这便要求所使用的悬置元件稳固良好,性能优异,可以承载普遍范围内的静载荷和动载荷的功效,这便需要悬置元件的刚度符合要求,不能松软易折,如此方能确保悬置系统的持久性,使纯电动汽车的寿命延长,并且能够配合动力总成良好运行。
1.2悬置系统具备隔振功效悬置系统不但要可以减缓动力总成本身所产生的波动传递到车身,还需要可以减缓崎岖路面对动力总成的负面作用,所以,悬置系统要具备良好的隔振功效,其总体性能的判断普遍使用如下公式进行计算:––n n ηη为隔振传递率, ς为悬置元件阻尼比, ωn ω为系统的固有频率。
当 /n ωω 时,隔振传递率 1η ,这样悬置系统方能起到很好的隔振功效,这点也为设计纯电动汽车悬置系统所必须考虑的一点。
微型电动车悬架系统的设计
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一)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0悬架的现状
悬架是现代汽车上的重要总成之一,它把车架(或车身)与车轴(或车轮)弹性地连接起来,并能传递载荷、缓和冲击、衰减震振动以及调节汽车行驶中的称车身位置等,都保证汽车行驶的平顺性。
尽管一百多年来汽车悬架从结构型式到作用原理一直不断的演进,但从结构功能上、它都是有弹性元件、减振装置和到导向机构三部分组成。
1.1非独立悬架
1)结构特点:两侧车轮安装在一根车轴的两端,车轴通过弹性元件与车架或车身相连,当一侧车轮因道路不平而跳动时,将影响另一侧车轮的工作。
2)种类:(1)钢板弹簧非独立悬架(2)螺旋弹簧非独立悬架(3)空气弹簧非独立悬架。
3)优点:结构简单、制造容易、维修方便、工作可靠。
.
4)缺点:汽车平顺性较差、高速行驶时操稳性差、轿车不利于发动机、行李舱的布置。
5)应用:货车、大客车的前、后悬架以及某些轿车的后悬架。
1.2独立悬架
1)结构特点:结构复杂,造价贵,乘坐舒适性和操作稳定性好,具有降低汽车重心,减小汽车造型受约束的效
2)种类:(1)双横臂式(双叉式)独立悬架(2)滑柱摆臂式独立悬架
(麦弗逊式或叫支柱式)(3)斜置单臂式独立悬架(4)多连杆式独立悬架
3)优点:簧下质量小。
悬架占用的空间小。
可以用刚度小的弹簧、改善了汽车行驶平顺性。
由于有可能降低发动机的位置高度、使整车的质心高度下降、又改善了汽车的行驶稳定性。
左、右车轮各自独立运动互不影响,可减少车身的倾斜和振动,同时在起伏的路面上能获得良好的地面附着能力。
4)缺点:结构复杂。
成本较高。
维修困难
5)应用:轿车和部分轻型货车、客车及越野车。
2.0汽车悬架的发展趋势
汽车悬架系统是有被动到主动的一个发展过程。
主动悬架系统的刚度和阻尼特性能根据汽车的行驶条件进行动态自适应调节,是悬架系统始终处于最佳减振状态。
主动悬架又分为:电子控制主动悬架、可变特性悬架、半主动悬架
3.0悬架系统的组成
弹性元件,导向机构和减振器
(二)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1.0选题的依据
在城市交通拥挤、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的大背景下微型电动汽车的概念也随之产生。
这种电动车是一种低速短途代步工具,虽然结构微小但是还要满足汽车最基本的乘坐舒适性和安全性等功能,微小的车体结构要求零部件的结构向小型化发展。
因此悬架系统的结构合理化就显得更加重要。
1.1意义
通过本次课题的研究我们能够明白如何去选用合适的制造材料和合理的结构设计,提高零部件强度和使用寿命,降低生产成本,从而使汽车具有良好的行驶平顺性,进而改善汽车的行驶车速、电能的合理利用,提高汽车的性价比,很好的顺应节能减排政策,也能够减少用户对高油价的依赖。
根据所给主要参数设计汽车悬架系统。
通过带有研究性质的专题研究分析、设计报告,培养我们的开发和设计能力,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我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研究的基本内容
为了满足车辆悬架设计中平顺性与操纵稳定性相互兼顾的需要,基于车辆多体动力学及优化设计原理,在虚拟样机下建立了微型电动汽车独立悬架的三位数字化模型,并进行优化设计分析,提出了一种悬架系统参数及系统刚度匹配的悬架优化设计方法。
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进行悬架的优化设计,可有效地提高车辆悬架的动态特性;较好地控制悬架刚度随车轮上跳的变化趋势。
微型电动汽车的整体性能要求也随之提高,特别是操纵性、舒适性、通过性、安全性等。
(二)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整车的性能要求对悬架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设计的悬架系统必须保证汽车具有良好的行驶平顺性、操作稳定性、和舒适性等;同时还要求结构紧凑、合理,能够很好地衰减振动和隔音能力;最重要的是在悬架的焊接过程中如何保证焊接的精度和结构的微笑变形等。
三、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
(一)研究步骤
第一,根据汽车的总体要求选择合理的结构;第二,根据总体参数
进行悬架的设计和校核;第三,通过校核对悬架的参数和结构进行修改以达到设计要求;最后,进行实体的制作和调试。
(二)方法及措施
深入了解汽车悬架构造及工作原理;仔细研究设计原则;参考现有研究成果,并进行学习和分析,借鉴经验;认真学习机械制图原则以及CATIA 软件绘图;发挥创造性思维并通过试验最终确定方案。
四、研究工作进度
五、主要参考文献
[1]刘惟信.汽车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7
[2]成洁.车辆半主动悬架系统及其控制技术[J].城市车
辆,2008-7
[3]刘飞,陈大宇.车辆半主动悬架系统设计与试验研究[J].
上海汽车, 2009-6
[4] 张宝琳.汽车主动悬架系统的最优跟踪控制[J].系统仿
真学报,2009-2
[5] 陈家瑞.汽车构造[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1
[6] 徐安.悬架变截面弹簧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城市车辆,
1999
[7] 陈思忠,杨波,杨林,吴志成.非线性复合式悬架系统设计
[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7-5
[8] 蒋三青.变跨距变刚度钢板弹簧悬架的设计[J].矿用汽车,
1993-4
[9] 梅丽歌.汽车电子控制悬架系统的原理及应用[J].科学之
友,2006-7
[10] 齐志鹏.汽车悬架和转向系统的结构原理和检修[M].北
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5
[11] 李明.我国电动汽车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 ].科技论坛,
2010-3
六、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字:
年月日
七、系级教学单位审核意见:
审查结果:□通过□完善后通过□未通过
负责人签字:
年月日。